A. 共享經濟已經涼了,現在的分享經濟是風口還是騙局
現在的創業項目越來越多,千變萬化,現在的賺錢模式可算是五花八門的,去年,自從共享經濟風口火了之後出現很多共享產品,單車、充電寶、睡眠艙等,而共享經濟風波平息下去之後,現在又出現一個分享經濟,所謂分享就是白送,免費贈送給消費者。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免費紙巾領取。生活中,紙巾的用途很多,不管是在家還是出門在外,總要帶一包備用。最近這段時間就是這平凡的紙巾刷爆了朋友圈,對於這個項目到底是風口還是騙局?分享經濟的模式是這樣的,用戶進行掃碼關注公眾號領取免費紙巾,一個粉絲的價格在0.8-1.5元之間,扣掉紙巾的成本,再扣掉給代理的0.3-0.6元的推廣費用,剩下的就是公司賺的錢,這樣就是用戶免費拿到了紙巾,企業獲得了粉絲,公司賺取了傭金,代理賺取了收益,這就是分享經濟,當然這裡面的費用當然都是獲得粉絲的企業所出的成本。
B. 共享經濟「舉起鐮刀」,離開共享經濟對你的生活影響大嗎
其實不得不說,是在一個大數據的時代,面對著共享經濟,確實讓人反思,而對於一些共享單車,共享充電寶等一些共享性質的服務,確實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所以人們已經離不開共享經濟,而對於一些共享產品的漲價來說,確實讓人無法接受,所以正是因為如此變相的割韭菜的行為,也讓人們開始反思自己的實際收入水平,所以不得不說的是人們在社會發展今天已經離不開共享經濟,但是如果讓自己當韭菜的話,也確實侵犯了多數人的根本權益,所以可以從下幾個方面出發來思考問題。
其實不得不說是面對現在社會的90後00後來說,如果離開了共享經濟,確實會給自己的生活帶來很大的困擾,不可否認的是一些共享經濟確實能夠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很大的改變,提高生活質量,所以也正是因為如此盲目的離開共享經濟,卻導致普遍的90後00後無法接受。
其實不得不說,是共享經濟肆意提價用來韭菜引發社會各界的重視,而對於我們來說在共享經濟時代,人們已經習慣了共享經濟帶來的便捷福利,所以這是因為如此一旦離開共享經濟確實會給一些90後00後帶來很大的麻煩影響生活。
C. 共享經濟的發展需要立法保障嗎
據報道,共享經濟本質是共同擁有,通過整合閑散物品或服務資源,讓用戶以較低的價格獲得產品或服務,共享經濟走到今天,很多行業都已經到了瓶頸期,當下共享經濟的發展需要立法來進行保障。
專家表示,如果共享單車公司破產了,那這些廢棄的共享單車成為「無主物」,政府部門倒是可以將其充公,但問題是,目前很多共享單車公司其實處於「死而不僵」的狀態,APP停止更新,根本無法判斷到底是否破產。
為確保共享經濟有序進行,目前法律界有必要加速立法研究。實際上在部分運營成熟的共享經濟領域,隨著政府管理和立法加強,共享經濟將被逐步引入正軌。
D. 共享經濟如何影響勞動關系
一、共享經濟未脫離「傳統的勞動關系」
從物品的共享來說,共享經濟是一種商業模式,而不是生產模式。理論上來說,剩餘物品(或物品的剩餘使用權)是共享經濟的前提和基礎。無論在中國還是在世界,剩餘物品都建立在生產過剩以及不均衡財富分配的基礎上(在這個意義上,共享單車並不屬於「共享經濟」)。通過對剩餘物品的激活和市場再循環,共享經濟創造了新的經濟增長點,成為資本主義應對發展周期性和經濟危機的新策略。
但是,無論如何包裝,無論被賦予多麼重要的經濟倫理價值(適度消費、合作互惠、環保節約和相互信任),都不能改變這樣的一個事實:用於共享的物品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製造出來的。物品生產的基本機制——勞動者普遍參與的工業化大生產並沒有徹底改變。換句話說,共享經濟的基礎其實是「傳統的勞動關系」的資本主義工業生產。
二、共享經濟帶來勞動者保障危機
從勞動者的角度來看,共享經濟不是勞動關系,而是一種建構中的關系調整體制。以上討論了共享經濟之物品與資本主義生產之間的關系,以及共享經濟的根源,那麼第三部分則進入到共享經濟內部,討論網路平台與勞動者(個體承包商)之間的關系。以互聯網平台為媒介的共享經濟對勞動力市場而言不啻為一場模式的革命,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市場關系的「進化」或「重構」。零工經濟早已有之,我國市場化改革之後,每個地區都有自發形成街頭勞務市場和正式的人才(勞務)市場。隨著互聯網的出現和技術的發展,有形的勞務市集被搬到互聯網上,網路平台因其具有優勢的信息處理和資源匹配能力,逐步取代了現實中的勞務市場。
二是勞動關系的「退化」或「解體」。制度經濟學將交易成本視為界定組織邊界關鍵因素,交易成本是組織存在的理由。互聯網平台在調配各生產要素(包括勞動力)的時候不再需要付出昂貴的交易成本,那麼工廠和企業的存在也就失去意義了,「傳統的勞動關系」也就失去存在的基礎。
這兩個方面的參照體系不同,前者的參照物是零工經濟,後者則是工業經濟。不管從哪個方面來看,在共享經濟背景下,網路平台與勞動者之間的關系都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勞動關系。從形式上來看,平台經濟與零工經濟更具相似性。
勞動關系學者特別關注到平台經濟下勞動者的權益保障問題。零工經濟下勞動者的權益從來沒有得到過有效保障,而作為勞動關系退化結果的平台經濟更是避開了傳統的勞動關系調整體系,處於無保護的野蠻自由狀態。
這種情況下,學者的關照、共享經濟中勞動者的不滿以及輿論的質疑都 「可能」施壓於司法裁決和政治考量,再加上消費者需求和壓力下網路平台在可能採取的經營策略,都使得現實生活中的平台經濟在勞動合同、管理控制、社會保障、集體談判、團結組織和集體維權方面呈現出傳統勞動關系中社會關系調整實踐的色彩。
我們應當關心的問題是,這一建構中的關系調整體制是怎樣的?它是如何在多方角逐和博弈中建構起來的?它建立在「公平正義」基礎上嗎?作為弱勢一方的勞動者能否以及如何建構自己的權益?
三、經濟脫實向虛時代的學者使命
當下中國的「共享經濟」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的?為何會出現共享經濟繁榮?它能否最終消滅勞動關系?
一方面,實體經濟不景氣、製造業工人向服務業流動、金融泡沫、資本過剩加上自由市場與信息技術的飛躍發展等因素都促成了共享經濟繁榮。另一方面,在製造業或工業經濟中,典型的集體勞動關系未曾真正有效地建立起來,勞動者的權益也未曾得到有效的保障。
這就是我國共享經濟繁榮的基礎:經濟發展與勞動力人口「脫實向虛」、勞動關系秩序紊亂、以及金融資本過剩。大量熱錢在經歷了「實體經濟—房地產—股市」的循環之後走投無路,在新概念下瘋狂湧入,製造了共享經濟的金融泡沫。與資本熱潮相呼應的是井噴的就業需求,在實體經濟無法容納的情況下,為求生存與發展,大批勞動者無暇顧及自身的權益投入其中。在仍舊需要勞動者的合作才能維系運轉的情況下,若不能建立起一個多方認可的關系調整體制,共享經濟可否持久將是一個問號。
共享經濟對傳統勞動關系的沖擊,給勞動關系學者帶來諸多挑戰,同時也提供了理論創新之絕佳機遇。有學者認為我們正處於一次「千年未遇之變革」的歷史前夜,大變革意味著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和社會形態的巨變,也意味著解釋它們的社會理論需要大規模更新。在這樣的機遇面前,研究者們很難不興奮。不過,我們也應意識到,變革不會一蹴而就,而是復雜的社會過程,由於起點不同,變革的路徑也是復數的。而且新舊更替不會那麼平順,新的歡愉與舊的悲慘並存,在把關注點轉移到共享經濟這種新熱點的同時,不能忘記那些仍是主體的產業工人。
E. 共享經濟火爆趨勢下,小成本創業空間在哪
「共享經濟」一地雞毛,創業機會在哪裡
來自專欄創業管理
共享經濟已經火了一段時間了,藉助共享經濟浪潮,五花八門與「共享」有關的創業項目也層出不窮。
共享經濟讓一些創業者的「聰明才智」發揮到了極致,在創業這個領域,就沒有不能共享的東西,單車、汽車、衣服、帽子、充電寶、雨傘、睡覺的床……你能想到的都被他們扣上一個共享的帽子,轟轟烈烈地做成了創業項目。這些項目,你說沒有創新吧,可人家戴著「共享經濟」這頂帽子;你說他是創新型產業吧,可那種商業模式不就是公共廁所的模式么?有些產品的設計和科技含量還不如一座公共廁所呢。
結果我們也都看到了,幾年下來,那些以「共享」的名義風風火火的項目,高得離譜的估值、數額巨大的融資,以及鋪天蓋地的輿論造勢,創造了虛假的繁榮,造成了大量的資源浪費,最後絕大多數可能連一根毛都沒剩。
共享經濟的本質絕對不是大夥共用「一件東西」這么簡單,即使你藉助了簡單的移動互聯網技術來實現。
我們認為共享經濟要有持續生命力,必須是「共同參與,共享成果」。而不僅僅是搞出一個東西,大家共享使用。
隨著新媒體新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在國家鼓勵和扶持創業創新的背景下,創業成本越來越低。共享經濟給了我們創業者很好的創業機會,但創業不是非要去搞一個「共享產品」項目,卷進一地雞毛的「共享經濟」亂象中去。其實,創業這件事本身也可以成為「共享」的主體。
京和創服中心提倡的是「人人皆可參與創業」。但是創業風險依然是存在的,失敗率依然是很高的。創業者不是非要有了一個成熟的項目才可以創業,也不是一定要砸鍋賣鐵悶頭苦幹闖出一片天地才叫創業。
你可能有一個好的商業創意得不到實施,也可能有一門手藝得不到施展,又或者你是一個運營和市場操作的高手;但你卻沒有辦法搞成一個完整的商業項目或者缺乏一定的商業經驗,又或者你上有老下有小不敢放棄待遇不錯的工作去創業。這才是大部分人的現狀。
我們要做的是將每個人的「特長」收集、整理、篩選,然後進行匹配,組建團隊,形成商業項目,孵化成創業公司。根據你的特長、意願和對風險的承受度選擇自己的定位,只是做個股東,參與運營,做CEO……我們稱之為「特長創業」或者「崗位創業」。
「特長創業」的聯合創業者們,各自貢獻「特長」,共享創業成果,並且可以將創業風險最小化。這才是共享經濟。
當然,這中間需要一個專業服務平台對項目進行評估和創業過程中內外部資源的整合和運作,項目孵化和創業輔導,甚至是資金的扶持。
/米小粒
助你生根,伴你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