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道教的帽子和清朝的官帽有聯系嗎
道巾指道教徒戴的帽子。俗言「道有九巾」,但是九巾的名目並不固定。清代閔小艮《清規玄妙》記載的九巾,為唐巾、沖和巾、浩然巾、逍遙巾、紫陽巾、一字巾、綸巾、三教巾和九陽巾。清末至今,變化較大,現在流行的九巾為;混元巾、莊子巾、純陽巾、浩然巾、逍遙巾、荷葉巾、太陽巾、一字巾、包巾等九種。
混元巾:又稱「冠巾」。圓形,硬殼,帽頂有洞,可以露出發髻。後上部稍高起,以示超脫。混元巾是道教最正式的頭巾,規定舉行「冠巾」儀式拜師之後的道士方可戴用,現在這一限制逐漸打破,未經冠巾戴用此巾的道士不在少數。全真派高功在舉行齋醮科儀時均用此巾,並在露出的發髻上面別以道冠。正一派道士今日已無蓄發傳統,為了方便,就將混元巾和道冠縫在一起戴用,有的帽頂還折出方角,成為混元巾的一種變體,台灣道士稱為「網巾」,又名「角冠」。
莊子巾:又稱「南華巾」。帽底圓形,頂坡而平。帽頂向後上方高起,以示超脫。帽前正中飾有「帽正」。多在秋冬天氣戴用,道士不蓄發者或年老脫發者喜戴此巾。
純陽巾:亦稱「樂天巾」、「華陽巾」、「紫陽巾」、「九陽巾」或「九梁巾」。帽底圓形,頂坡而平。帽頂向後上方高起,以示超脫。帽前上方有九道梁垂下,「九」為純陽之數,代表道教「九轉還丹」之意。帽前正中鑲有帽正。現在的正一派道士多戴此巾。
浩然巾:即「風帽」。裡面絮以棉花,以為御風擋寒之用。北方的道士(尤其老年道士),冬日風雪天氣可用此巾。
逍遙巾:乃是一塊方形(亦有圓形)巾料,包於發髻之上,繫上兩根長長的劍頭飄帶,稱為逍遙巾。另有一種是用莊子巾或純陽巾,飾以美觀的雲頭圖案,帽後綴上兩根長長的劍頭飄帶,亦稱逍遙巾(古稱「雷巾」)。年輕道士喜戴此巾,行動之間,飄帶搖拽,顯得瀟灑自如。但有些道觀的老道長認為戴用此巾有失莊重,而廢止之。
荷葉巾:外形類似莊子巾,帽底圓形,頂坡而平。帽頂向後上方高起,以示超脫。帽前正中鑲有帽正。帽子有褶如同荷葉,故名。
太陽巾:即草帽或棕笠。道士夏季在烈日下勞作,可戴此巾。有的道士為了和社會上有所區別,就在帽頂掏洞露出發髻,或在帽沿上繪以八卦、太極等道教圖案,或者寫上自己所住道觀的名字。
一字巾:即一根束發用的帶子,兩端各綴一片帽正,兩片帽正相疊扣在一起,就能戴在頭上。這是所有道巾之中,最為簡便的一種。道教規定,不可光頭進入殿堂,必須戴有道巾,若無其他道巾,紮上這根帶子也可頂替。
包巾:又稱「扎巾」。乃是一塊方形布料,四角綴有帶子,可以勒在頭上。帽前正中可飾帽正,但多數不用帽正。包巾是道教最不正式的一種頭巾,初入道門尚未拜師者即戴此巾,也有人認為不應列於九巾之內。《三才圖會》:「幅巾古賤者之服也,漢末始為士人之服。」不過現在有的正式道士也戴此巾。
道教雖有「九巾」之名,但是一般道士只取少數幾種日常戴用。現在全真派道士日常多用混元巾、莊子巾和一字巾,正一派道士多用純陽巾和網巾。
道冠指道士所戴之冠。多為木製,近世也有塑料製品。按其不同用途,可以分為黃冠、五嶽冠、星冠、蓮花冠、五老冠等五種。
黃冠:又稱「月牙冠」或「堰月冠」,俗稱「冠子」。月牙狀,下沿有相對兩孔,穿過木簪,可以別在發髻上面。這是全真派道士常用的道冠,冠巾拜師之後即可戴此。冠頂兩端,各刻一道指甲掐痕。傳說全真祖師丘處機掌教之時,元代皇帝曾賜給他一塊金子和一塊玉石,要他戴在頭上,丘處機當即運用道家內功,調動體內二味真火,在手心把金子揉捏成月牙冠,又把玉石掐捏成簪子,用指甲掐著戴在頭上,驚得皇帝目瞪口呆,丘處機從此成為掐金斷玉的金玉兩行的祖師爺。後來的全真弟子為了紀念丘處機,就在黃冠上留下這兩道印痕。
五嶽冠:又稱「五嶽真形冠」或「五嶽靈圖冠」。覆斗形,上刻「五嶽真形圖」。受過三壇大戒的道士,方可戴用。
星冠:又稱「五斗冠」。覆斗形,上刻東西南北中五方斗宿圖案。道士拜斗時戴用此冠。
蓮花冠:又稱「上清冠」。狀似蓮花式畫頂插有如意頭。做道場時,高功戴用此冠。
五老冠:乃圍戴頭部之冠。無頂,蓮瓣形,五片蓮瓣上繪有「五方五老」的神像。兩邊垂有兩條劍頭長帶,上有神像圖案或「太乙救苦天尊」字樣。一般在做施食道場時,高功戴用此冠。
以上各種道冠,均在參加宗教活動時才可戴用,其他非正式場合,則須摘下。
⑵ 道士的帽子是什麼樣的
道教服飾,指道教徒的衣著穿戴,屬於漢族傳統服飾體系。又稱「法服」、「道服」、「道裝」等。可以分為道巾、道冠、道袍、鞋襪、佩飾等五個部分。
一、什麼是道冠
道冠指道士所戴之冠。多為木製,近世也有塑料製品。按其不同用途,可以分為黃冠、五嶽冠、星冠、蓮花冠、五老冠等五種。
二、各種道冠
1、黃冠:又稱「月牙冠」或「堰月冠」,俗稱「冠子」。月牙狀,下沿有相對兩孔,穿過木簪,可以別在發髻上面。這是全真派道士常用的道冠,冠巾拜師之後即可戴此。冠頂兩端,各刻一道指甲掐痕。傳說全真祖師丘處機掌教之時,元代皇帝曾賜給他一塊金子和一塊玉石,要他戴在頭上,丘處機當即運用道家內功,調動體內二味真火,在手心把金子揉捏成月牙冠,又把玉石掐捏成簪子,用指甲掐著戴在頭上,驚得皇帝目瞪口呆,丘處機從此成為掐金斷玉的金玉兩行的祖師爺。後來的全真弟子為了紀念丘處機,就在黃冠上留下這兩道印痕。
2、五嶽冠:又稱「五嶽真形冠」或「五嶽靈圖冠」。覆斗形,上刻「五嶽真形圖」。受過三壇大戒的道士,方可戴用。
3、星冠:又稱「五斗冠」。覆斗形,上刻東西南北中五方斗宿圖案。道士拜斗時戴用此冠。
4、蓮花冠:又稱「上清冠」。狀似蓮花式畫頂插有如意頭。做道場時,高功戴用此冠。
5、五老冠:乃圍戴頭部之冠。無頂,蓮瓣形,五片蓮瓣上繪有「五方五老」的神像。兩邊垂有兩條劍頭長帶,上有神像圖案或「太乙救苦天尊」字樣。一般在做施食道場時,高功戴用此冠。
⑶ 道教正一派和全真派從服裝穿戴上,怎麼區分
道教正一派和全真派在道巾、道袍顏色、道冠上都有所不同,具體如下:
1、從道巾上來區分,全真派道士多用混元巾、莊子巾和一字巾,正一派道士多用純陽巾和網巾。
2、從服飾上來區分,兩派的著裝大同小異,皆大體沿襲古制。但全真派以「青」為主。青為東方甲乙木,泰卦之位,又為青龍生旺之氣,是為東華帝君之後脈,有木青泰。正一派以「藍」為主。
3、從道冠上來區分,全真派以皇冠為主,且全真弟子為了紀念丘處機,會在冠頂兩端各刻一道指甲掐痕。正一派則按其不同用途,可以佩戴五嶽冠、星冠、蓮花冠、五老冠等不同道冠。見下圖,圖1為正一派,圖2為全真派。
(3)全真教帽子擴展閱讀
正一派有茅山、靈寶、清微、凈明等諸派之分,但仍以天師道為代表,習慣上,天師道也稱為正一道。宗壇江西龍虎山。符籙三山為龍虎山、茅山、閣皂山。正一道是中國道教後期兩大派之一。是在天師道、龍虎宗長期發展的基礎上,以龍虎宗為中心,集合各符籙道派組成的一個符籙大派。
全真道在闡發內丹學方面最是成績斐然。在明清道教衰落時期,只有全真龍門派一度「中興」,其他道教派別,例如正一派,則大都衰落不振。為今時今日的道教奠定了根基。明清兩代在全國各地,乃至東北、西南、西北等邊遠地區廣泛傳播。
全真道士一般以修行為主,正一派道士主要以符籙齋醮,祈福禳災、超度亡靈為主要宗教活動的道派。
⑷ 道教正一派和全真派從服裝穿戴上,怎麼區分
一般也就是看帽子了,全真多帶混元巾,正一多帶九梁巾,三清巾兩者都帶,而且一般不在道觀正一是不穿道袍的,也不留長發,全真必須滿發大領,留長發穿道袍。很好分辨。
⑸ 全真派與正一派的頭冠有什麼不同謝謝了,大神幫忙啊
正一道有茅山、靈寶、清微、凈明等諸派之分,但仍以天師道為代表,習慣上,天師道也稱為正一道。宗壇江西龍虎山。符籙三山為龍虎山、茅山、閣皂山。正一道士可以不住宮觀,可以娶妻生子,被稱為「火居道士」。其宮觀規模較全真道為小,戒律也不很嚴格。因此,很多正一派的道者在日常著裝方面,並沒有嚴格的儀表要求,其服飾、頭冠也沒有固定的特色。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明代中後期,中央皇權對正一教派的道教首領態度十分不屑,其衰落也就成了必然。相對全真南北兩宗而言,正一派的道士們,平時多以頭巾代替頭冠,這種隨性的打扮,其實也很有講究,但是限於篇幅,只能略提一下:正一派經常使用的頭巾有四種:太陽巾、沖虛巾、雷巾、浩然巾。注意1:浩然巾也是全真九巾之一,按《清規玄妙》的記載,浩然巾為第三巾。注意2:正一派道士在開道場「做法」的時候,也是戴頭冠的,但是僅限於偃月冠。其他頭冠是不能亂戴的,否則即被視作欺師滅祖。——————全真道也稱全真教,是中國道教的一個重要派別,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此外,張伯端一系(主要是白玉蟾)所創立的內丹修鏈為主的教派後來也被劃分在全真道,稱為南宗,而王重陽這支則稱為北宗。針對您的問題,僅就道教全真派南北兩支的頭冠進行解答:上清芙蓉冠,又名蓮花冠,乃道冠等級最高者。惟有高功法師行科時方用。五嶽冠,又名五嶽靈圖冠。覆斗狀,上刻五嶽真形圖。在全真道內,惟有受過三壇大戒之道士方可用。偃月冠,又名黃冠、月牙冠、無形冠。覆元寶狀,受過冠巾禮之道士皆可用。我們現今在一些道教廟宇中見到的戴頭冠的道士,他們所戴的,基本就是這種。————————此外還有五老冠,但是此物為煉度所專用,其意義與傳統地簪冠意義不同,故不在此列。————————現在一些山門,已經漸漸的摒棄了傳統,我在江西和湖南的一些地方,看到的正一道士,居然日常不戴頭巾了......湖南的一些年輕道士,連《老子想爾注》都不知道,居然戴的是「五嶽靈圖冠」,要知道道教的任何門派,都是嚴格遵守「一甲子一受戒,一甲子一度牒」的制度的,算了,問題是回答清楚了,其餘的就不說了。 查看更多答案>>
求採納
⑹ 道士服飾有哪幾種
道士服飾有六種,分別為大褂、得羅、戒衣、法衣、花衣、衲衣。具體如下:
1、大褂: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一尺四寸,袖長隨身。是最普通的一種道袍,道教徒日常穿用。另有長及於膝者,稱為「中褂」。現在多為窄袖,以便日常作務。皆為藍色,代表法天之意。《大明會典》雲:「道士常服青」。
2、得羅:藍色,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一尺八寸以上,袖長隨身。冠巾之後成為正式道士,方可著用此衣,為參加宗教活動之禮服。
3、戒衣:黃色,大襟,長及腿腕,袖寬二尺四寸以上,袖長隨身。黃色屬土,土可化育萬物,戒衣採用黃色,除了示以莊重之外,寓有「道化萬物,參贊化育」之意。惟有受戒道士,方可著用此衣。從前道教傳戒制有「三衣」,以供領受初真戒、中極戒和天仙大戒的道士分別著用。
現在傳戒是一次授完,所以僅用此種戒衣。
4、法衣:又稱「天仙洞衣」。對襟,長及小腿,無袖披,袖長隨身。上有金絲銀線綉的各種道教吉祥圖案,如郁羅蕭台、日月星辰、八卦、寶塔、龍鳳、仙鶴、麒麟等。舉行大型齋醮科儀時,道場為主的高功身著此衣。方丈在舉行隆重祀典時穿著此衣,則為紫色。
傳言道祖老子騎牛出關時「紫氣東來」,故道教崇尚紫色道服。唐宋以來的皇帝,亦多賜給名道高真以紫色道服。
5、花衣:又稱「班衣」。亦屬法衣。對襟,長及小腿,無袖披,袖長隨身。上面亦有各種綉花圖案,但較天仙洞衣顯得簡潔,舉行大型齋醮科儀時,眾經師著用此衣。也有紅色或黃色不帶圖案者,為做一般道場的經師穿用,稱為「經衣」。
6、衲衣:亦稱「衲頭」。大襟,長及小腿。多層粗布縫制,顯得笨拙厚重。過去雲游的道士野外打坐時穿用,以御風寒。今日道士多已不用,少數道士還保存著過去代代相傳的衲衣。
(6)全真教帽子擴展閱讀:
道士服飾的組成部分:
道士服飾可以分為道巾、道冠、道袍、鞋襪、佩飾等五個部分。
1、道巾
道巾指道教徒戴的帽子。俗言「道有九巾」,但是九巾的名目並不固定。清代閔小艮《清規玄妙》記載的九巾,為唐巾、沖和巾、浩然巾、逍遙巾、紫陽巾、一字巾、綸巾、三教巾和九陽巾。清末至今,變化較大,
現在流行的九巾為;混元巾、莊子巾、純陽巾、浩然巾、逍遙巾、荷葉巾、太陽巾、一字巾、包巾等九種。
2、道冠
道冠指道士所戴之冠。多為木製,近世也有塑料製品。按其不同用途,可以分為黃冠、五嶽冠、星冠、蓮花冠、五老冠等五種。
3、道袍
道袍為道教徒穿在外面的長袍。可以分為大褂、得羅、戒衣、法衣、花衣、衲衣等六種。
4、鞋襪
道教徒所穿的鞋襪,有常見的幾種樣式。
1)圓口鞋:黑色,鞋口深,圓口。為一般道士日常穿用。
2)雙臉鞋:黑色,圓口,鞋臉中間有兩條突起的梁子,將鞋臉一分為二,故名。有的還在鞋幫部位飾以雲頭圖案,顯得超脫出俗。這是較為正式的一種道士鞋。
3)十方鞋:鞋口圓,鞋幫為黑白相間的條形圖案。還有一種,是在鞋幫上面相間開洞,適宜夏天穿用。
4)麻鞋:古雲「履」或「麻履」。是用麻繩編制的鞋,適宜夏天或下雨天氣穿用。現在穿此鞋者較為少見。
以上幾種鞋,在道教並無嚴格規定。現在道士,平時亦有穿用社會上出售的布鞋或運動鞋者。
5)雲履:也叫「朝鞋」。鞋底較厚,鞋幫上襯以雲頭圖案。為齋醮法壇上高功所穿。
6)高筒襪子:又稱「高靿襪子」,俗稱「白襪子」。白色,襪筒裹至膝下,用帶子扎系。白色代表白雲,象徵遨遊天界。道教規定,進入殿堂必須穿上此襪,如果沒有,也必須把褲腳扎住才行。
7)道靴:高功法師在舉行大型齋醮法事所穿的鞋,其制黑色高筒,白漆高厚硬底;雲鞋,大型齋醮法事中高功所穿,其制彩錦淺幫,綉制雲紋,圓頭厚白底,多在高功踏罡步斗時所用。
5、佩飾
佩飾指道教徒佩戴的各種飾物用品。包括道簪、帽正、慧劍、佩劍、葫蘆、魚鼓、單瓢、拂塵、陰陽環。
⑺ 全真和正一有什麼區別
全真和正一是道教的兩大宗派。
道教是中國固有的一種宗教,距今已有1800餘年的歷史。它與中華本土文化緊密相連,深深紮根於中華沃土之中,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並對中華文化的各個層面產生了深遠影響。尤其是風水、周易占卜、八字分析、放生行善等,使人們須臾離不開。
道教徒常被稱為「道士」。為什麼稱為道士?據《太霄琅書經》,「人行大道,號曰道士。」「身心順理,為道是從,故稱道士。」
從師承可分為「正一」道士、「全真」道士等。按宮觀中教務可分為「當家」、「殿主」、「知客」等。另一種是一般教徒,人稱「居士」或「信徒」。「宮觀」是道家最主要的組織形式。宮觀是道士修道、祀神和舉行儀式的場所。道教另有一些經濟組織(如素食部、茶廠等)、教育組織(道學班、道教經學班等)、慈善組織(安老院、施診給葯部等)。
一、關於全真派
全真派講究內、外丹的修煉。內丹即人身的精、氣、神的修煉,是全真派的主要修煉方術;外丹即用鉛汞和葯物配製燒煉一種可食丹丸的方法。全真派道士按最初規定皆為出家道士,有四點基本要求:即第一,不結婚;第二,不食葷;第三,平時也必須著道裝;第四,束發面須。他們都住在宮觀里。全真道也稱全真教,是中國道教的一個重要派別,於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期間由王重陽於陝西終南山所創。
全真教的教義總體來說,繼承了鍾離權、呂洞賓的內丹思想。此外,提倡三教合一,三教平等,認為儒、釋、道的核心都是「道」。其宗教實踐的原則是「苦己利人」。而且實行出家制度,道士不鼓勵婚娶。
二、關於正一派
正一派,道士則以降神驅鬼、祈福禳災的符籙活動為主。該派道士按傳統皆為不出家道士,他們可以結婚生兒育女,過家庭生活;可以食葷;除上殿誦經、作經懺法事之外,平時可以穿俗裝,不留胡須,發式隨俗。俗稱"火居道士"。正一道是中國道教後期兩大派之一。是在天師道、龍虎宗長期發展的基礎上,以龍虎宗為中心,集合各符籙道派組成的一個符籙大派。
正一派弟子,可以在家,結婚,現實生活中的很多懂道術的民間居士,多屬於正一派,龍虎山、茅山法術為其代表。
正一道奉張天師為首領,以《正一經》為主要經典,道術以畫符念咒為主,道士一般娶妻生子,不必出家。
全真派與正一派在教法與科儀上多已融合。全真派經懺中也用符咒,正一派道士也有的修煉內丹。
⑻ 全真道士和正一道士有什麼區別
全真和正一是道教的兩大流派,主要有以下不同:
1、起源不同。
1)全真派。全真道是在元朝的時候,由王重陽祖師在陝西終南山創立的新的道派,因為丘處機道長與成吉思汗的良好關系,元朝時得以迅速發展。
2)正一派。正一教的前身是產生於漢末的天師道。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張道陵在川陝地區創建了五斗米道,其子張魯在曹操遠征巴蜀時受官職封賞,隨其到了內地。五斗米道始在內地傳播。之後又更名為天師道、正一教。
2、戒律不同。
1)全真派。全真道具有傳戒和叢林的制度,要求全真道士出家,住在道觀裡面修行,不娶妻,不吃葷,不飲酒,它結合了儒釋道三家的精髓,以「三教圓通」,「識心見性」,「獨全其真」為宗旨,所以叫做全真。
2)正一派。道士們可以居家修行,不要求必須出家,可以娶妻生子,成家立業,吃葷(除了戒律中的四不吃,即為牛、狗、大雁和烏魚不吃),飲酒。
3、修煉方法不同。
1)全真派。全真派的修煉主旨是清靜無為,去情去欲,修行練性,養氣煉丹,含恥忍辱為內修,以傳道度人為外修,功行兩全,證聖成真,謂之全真。
2)正一派。正一道士主要以符咒齋醮,祈福禳災,驅邪押鬼,超度亡靈為主要的宗教活動。
4、帽子不同。在服裝上,全真和正一是沒有分別的,都是統一的深藍色或者黑色的道袍,唯一能夠區別的就是帽子。
1)全真的帽子是圓形的,中間有開孔,用來讓發髻伸出,謂之:混元巾。又或者蓄發盤髻,以飄帶綁住,謂之逍遙巾。也有在額頭上綁上一條帶子的,位置一字巾。簡單的說,蓄發的大部分都是全真。
2)正一的帽子使用莊子巾或者是九梁巾作為標志。
5、靈山不同。
1)全真派四大仙山:武當山、終南山、昆嵛山、景福山。
2)正一派祖庭:江西龍虎山正一觀。
(8)全真教帽子擴展閱讀:
影視作品裡的捉妖道士屬於道教的哪一派別。
凡是畫符咒、做法的應屬於正一道。正一派道士一般居家修行,主要以符籙齋醮,祈福禳災、超度亡靈為主要宗教活動 。
正一道以張天師為首領。道術以畫符念咒為主。正一派道士一般是居家修行,可以飲酒,不持葷戒,也可以結婚生子。正一很多都是有後代傳承道法,平時主要以齋醮和符籙為主,多進行祈福禳災。影視作品裡的道士作法除妖大多都是以正一派為原型。
正一派的生活沒有全真教那麼嚴肅而規范。正一派道士,重視驅魔,畫符降妖。正一派是可以有世俗的生活的。不出家,可以生兒育女;可以吃肉(但是牛,狗,烏龜,大雁不吃),可以喝酒!平時穿便裝,發型和胡須可以隨意。在上殿誦經、作經懺法事,是需要遵循法事專門的服裝的。
全真派道士修行方式以內丹為主,不尚外丹符籙,主張性命雙修,先修性,後修命。認為修真養性是道士修煉唯一正道,除情去欲,識心見性,使心地清靜,才能返璞歸真,證道成仙。
全真派建立有傳戒和 叢林制度,全真派道士要求出家住觀修行,不娶妻,不茹葷,不飲酒,其教以「三教圓 通」、「識心見性」、「獨全其真」為宗旨,故名「全真 」。
⑼ 同樣是道教門派,為何全真教不能結婚生子,而武當派可以
金爺爺在小說中描繪的全真教祖師王重陽那是英姿颯爽,年輕時迷倒了萬千女子,包括後來住在活死人墓的林妹妹。即便到了風燭殘年,依然可以以一敵四,成為天下五絕之首。周伯通曾對金輪法王說:「若我師兄還在世,你連他十招都敵不過。」這話雖然有點大了,但不管多少招,該承認的是金輪法王的確打不過王重陽。
宋真宗時期(公元998-1022),正一道首先傳入武當山,作為元朝末年的張三豐信奉的自然是正一道了,所以七子作為正一道門人,並不受不能結婚的限制。現在的武當山有全真也有正一,區別是頭上的帽子。
⑽ 華山派的帽子
道教服飾有樣式規定。道裝有大褂、道袍(或稱得羅)、戒衣、法衣、花衣(或稱作班衣)。大褂、道袍為日常服,戒服在受戒時穿,法衣是做法或宗教大典時高工和方丈穿的法服,花衣是經師上殿時穿的綉花衣。
道士帽稱巾。全真之巾有唐巾、沖和巾、浩然巾、逍遙巾、紫陽巾、一字巾、綸巾、三教巾、九陽巾等九種。正一之巾有純陽巾、南華巾、莊子巾、荷葉巾、混元巾、九梁巾、諸葛巾、太陽巾、包巾(幅巾)等九種。
道人戴的冠子有黃冠、五嶽冠、蓮花冠、星冠、五老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