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戴帽有講究
呂永海
(選自《語文報·高一版》824期)
中國古代對戴帽十分重視。《國語》有雲:「人之有冠,猶宮室之有牆屋也。」帽子不只是一種簡單的裝飾品,大多時候是用來顯示身份、地位、修養,甚至學識的。下面我們就對「帽」的種類和適用場合做一番探究。
冠 「冠」的本義是指帽子。如:「怒發上沖冠。」(《廉頗藺相如列傳》)「新沐者必彈冠。」(《楚辭·漁父》)古人把戴帽子看作十分鄭重的事,男子成年時要「行冠禮」,二十歲左右開始正式戴帽子,而且要「冠而字」「以敬其名」。這種冠禮是一輩子的大事。應該戴帽而未戴的,是不合禮儀的。有人為了合乎禮儀,甚至獻出了生命。例如《左傳·哀公十五年》記載,衛國內亂,子路用以系冠的纓(絲繩)被人砍斷,他放下武器結纓,並說:「君子死,而冠不免。」這是把帽子看得比生命還重要啊,結果被人砍死。
冕「冕,大夫以上冠也。」(《說文》)「冕」是中國古代帝王及地位在大夫以上的官員們戴的禮帽,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如「故天子裯裷衣冕,諸侯玄裷衣冕。」(《荀子·富國》)
弁古代貴族男子戴的一種僅次於冕的帽子,通常配禮服用,分為兩種。赤黑色布做的叫爵弁,因其顏色與雀頭相似而得名,是文冠,在祭祀時用;用白鹿皮做的叫皮弁,樣子類似現在的瓜皮帽,是武冠,冠上鑲有飾物,一般是皮革縫隙之間綴有珠玉寶石,在田獵戰伐時用。如:「不說(tuō脫掉)弁而死於崔氏。」(《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胄古代戰士打仗時戴的保護頭部的帽子,「胄」是先秦時期的稱呼,戰國時稱為「兜鍪(móu)」,北宋時稱「頭鍪」,宋以後則多稱「盔」。如:「左右免胄而下。」(《左傳·僖公三十三年》)「男兒既介胄,長揖別上官。」(杜甫《垂老別》)「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辛棄疾《南鄉子》)
幘 「幘者,賾也,頭首嚴賾也。」(《東漢會要》)「幘」的意思是:嚴密保護頭發。由此看來,「幘」就是包發之巾,又稱幅巾、巾幘,或稱帕頭。「幘」最初在普通百姓中流行,自漢元帝始,貴族也用幘束發。北周時期,武帝為易於讓自己的軍隊戴用,特意把巾製成有四個角的形狀,當時稱作「襆頭」,經隋、唐、宋幾代,襆頭不斷改變樣式,逐漸成為主要的冠帽。如:「文武官皆免冠著幘。」(《晉書·輿服志》)
巾就是裹頭布。「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釋名·釋首飾》)意思是說二十歲成人之後,貴族戴冠,而百姓只能戴巾。至於「巾」是如何發展來的,《玉篇》解釋說:「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後人著之於頭。」可見「巾」原本是勞動人民帶在身上的擦汗布,為了禦寒或防曬,有時也裹在頭上當帽子用,於是便成了頭巾。「巾」後來在士大夫、文人雅士中漸漸流行,如:「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陌頭是一種平民的頭巾,也稱「絡頭、綃頭、幧頭」等,如:「綃頭綃紗也,鈔發使上從也,或曰陌頭,言其從後縱橫陌而前也。」(《釋名·釋首飾》)
因為帽子的頂部要收針,手工織的收的不好的話裸著很難看。用個毛線球的話就可以遮住收針的部分了。也不一定是毛線球,還有可能是弄個小尖尖之類的。
Ⅱ 為什麼古代皇帝戴的帽子前後都有幾串珠子
古代皇帝戴的帽子叫冕,前後的珠子叫旒。
冕旒的作用是:把眼睛遮住,叫蔽明——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看清楚,水至清則無魚;而且,冕旒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讓皇帝保持坐姿端正,一旦搖頭晃腦,冕旒就會嘩嘩作響,有失威儀。
冕旒,古代中國禮冠之一種。相傳,冕制起於黃帝,至周代時始完備。古時帝王、諸侯、卿大夫參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為禮冠中最貴重者。
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旒貫12塊五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漢代冕服的垂旒卻不限於五色,根據後漢書·輿服制的記載,十二旒為白玉串珠。
(2)古代的帽子帶球擴展閱讀:
其實皇帝頭上的叫「冠」,一般冠還要配上「冕」。而最上面長方形的東西就叫做「廷」了,像門簾一樣的玉珠串叫做「玉旒」。在耳朵上面還有東西,有著玉做的兩塊「黈纊」,但是特別小,就是一個小的圓珠子,大小剛剛夠堵住耳朵。
不僅皇帝是「掛珠簾」,一些朝代的諸侯也會帶著相似的裝飾。然而上面的珠數不一樣,帝王所帶的冕旒,一般是前後各12串,每一串上有12顆玉石,周朝時諸侯王公所戴的冕旒數量次於帝王。
發展到後來,冕旒成為帝王的專屬了。雖然冕旒上的冕板的大小可以不一,但有基本的形式,就是前低後高,寓意著謙恭勤勉。
Ⅲ 古代孝子戴孝帽,帽子上有好多紅絨球,這有什麼說法嗎
嗯,古代孝子戴孝冒帽子上有好多榮紅榮球啊,就是紅色的是證明是村孫子輩
Ⅳ 古代士紳帽子上的帶子
一般用於裝飾,表示身份地位
Ⅳ 古代帽子上鑲嵌的綠色的圓的東西是什麼
那叫帽正,又叫帽准,俗稱「一塊玉」。吳語「准」、「正」音近,故曰「帽正」,屬於帽子上的裝飾物。多為正圓形,上大下小扁而平,底下有象鼻眼,綴在帽子前面,戴上的對准鼻尖,所以叫帽正。唐宋元三代已有流行,明清兩代使用較多。即過去有德之士鑲在帽子上的飾物,代表著正人君子以玉比德。
以玉石、翡翠、瑪瑙等材料製成,有圓形、方形、多邊形等,鑽孔後縫綴在帽子前端。明、清時期較為流行。清邃園《負曝閑談》第二十五回:「皮困秋兒上一塊碧霞璽,鮮妍奪目。」其中「一塊碧霞璽」,即指「帽准」。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四十八回「沈月卿只穿了一件玄色縐紗皮襖。。。。。。頭上戴了一頂烏絨女帽,連帽准也沒有一顆」。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第四十二回:「俚幾對珠花同珠嵌條,才勿對,單喜歡帽子浪一粒大珠子,原拿來做仔帽正未哉,
帽正的出現與帽子是分不開的,其本身的實質就是帽飾,民間俗稱帽花。帽花是指裝飾於帽上的飾物,多用於小孩出生或小孩滿月、滿周歲等喜慶節日,大小排列成組。還有一些婦女用的帽花,以團花、團壽、團鶴、福祿壽喜、牡丹、菊花、蜘蛛、蝴蝶等圖案為主。多為老年婦女所用,很多是婆婆做壽時兒媳贈送的祝壽禮物。
帽正與一種便帽的關系十分密切,便帽在北京有多種叫法。如"小帽"、"帽頭"、"瓜皮帽"、"六塊玉"等等。無論老少也無論尊卑都可以戴。因這種帽子是由6塊同質料子拼制而成,據說早在明代初年,就取它有代表天地四方的"六合統一"之含義而盛行於京城了。清入關後,同樣取"六合統一"這一吉利之詞,同時這種帽子又摘戴方便,博得人們喜愛,因此仍盛行不衰,便帽的6瓣呈下寬上尖狀,縫成後,形如半球。帽的底邊分有檐與無檐兩種。有檐的即在底邊上鑲上1寸寬的小檐;無檐的只用緞子包個窄邊而已。小帽在天熱時,多選用黑紗為面;天涼時,則選用黑緞子為面。帽頂是用緞子編成一個"疙瘩",北京人管它叫"算盤結",顏色有紅有黑。在小帽的前方正中要釘上一塊"帽正",以示帽子的前後。帽正的質料有好有差,好的用翡翠,白玉和珍珠;差的則用料器或金屬片。 、梅花紋、荔枝紋等等,豐富多彩
Ⅵ 古代大俠帶的那種帶紗布的那種帽子叫什麼
斗笠 dǒu lì
斗笠,又名笠帽、箬笠。
遮陽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寬的邊沿,用竹篾夾油紙或竹葉棕絲等編織而成。
在江南農村一帶,幾乎每家每戶家中都有斗笠。在外出中,他們不管天晴下雨,都戴在頭上。成了自己生產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
斗笠,這種古老的擋雨遮陽的器具,至今在山村水鄉仍隨處可見。更有一些旅遊勝地,
斗笠
將斗笠作為一種既實用又美觀的工藝品明碼標價,十分受人歡迎。許多家庭,往往在牆上掛上一斗笠作為裝飾,亦賞心悅目。
2製作材料編輯
斗笠用竹篾、箭竹葉為原料,編織而成,有尖頂和圓頂兩種形制。講究的以竹青細篾加藤片扎頂滾邊,竹葉夾一層油紙或者荷葉,笠面再塗上桐油。有些地方的斗笠,由上下兩層竹編菱形網眼組成,中間夾以竹葉、油紙。「或大或小,皆頂隆而口圓,可芘雨蔽日,以為蓑之配也」(《國語》)。古詩文中,故常蓑笠並用,「圓笠覆我首,長蓑披我襟」(唐·儲光羲《牧童詞》);「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唐·柳宗元《江雪》)。
Ⅶ 古代商人頭上戴的圓形帽子叫什麼
是瓜皮帽嗎?
瓜皮帽為創立於明朝、流行於清朝的一種男式帽子。相傳來源為明太祖所創的六合帽,取六和一統、天下歸一之意。在清朝廣為流行。分成六瓣,半形狀如半個西瓜皮。無檐、窄檐或包有裝飾窄邊,多為黑色的綢、呢絨或紗製做。頂上可飾有各種顏色和材料的結子,前面釘飾物以辨別前後。
Ⅷ 中國古代帽子
中國古代的帽,主要有冠、冕、弁、巾幘、襆頭、盔等品種。
Ⅸ 古代帝王的帽子上為什麼要掛那些珠串子
那些珠串子叫做「旒」,一般從12串到5串不等,通常是五串,每串上面有九個珠子,符合「九五之尊」之說。說白了這些珠串子就是象徵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力的。
那當初設計皇帝帽子的人怎麼想起來掛串子呢?據說,掛珠串子的目的是為了「蔽明」,意思是王者視事觀物,不可「察察為明」,也就是說,一個身為領袖的人,必須洞察大體而能包容細小的瑕疵。 不過還有一種說法是提醒皇帝正襟危坐,保持威儀,一旦坐的偏了,珠串就不垂直了。看看,就這么幾條珠串子,也是這么有講究的。
Ⅹ 古代中國皇帝頭上帶有一種帽子,腦袋前後有一串一串的珠子吊著,求這種帽子的專有名稱
叫冕。
冕
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在舉行祭祀等大典時所戴的大禮冠。外黑色,里硃色。冕頂有長方板,稱為延,後高前低,略向前傾。延之前端綴有數串小圓玉,謂之旒。冕加在發髻上,要橫插一長笄(簪),以別住冕。笄的兩端繞頷下系一小絲帶,謂之紘;又各用一條名叫枕的絲繩掛下一個綿丸,謂之纊,纊下端飾玉,謂之珎。因兩珎正當左右兩耳,故又名充耳、塞耳。旒、松、纊都是冕的部件。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說前後各有十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歷代之制大略相同。南北朝以後,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因用以專稱皇帝的禮冠。《淮南子.主術訓》:「古之王者,冕而前旒。」高誘註:「冕,王者冠也。」唐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