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有些姓王的拿族譜說是明朝徐達的後代
朋友你好,那隻是野史當中的記載而已,實際上並不是這么回事兒
2. 明朝大將徐達怎樣死的
徐達是重病逝世的,洪武十七年(1384年),徐達在北平留守時得了背疽,不久稍微好些。然而次年二月(1385年),病情加重,隨後去世。
徐達死後,朱元璋親至葬禮以示悲瘍,把他列為開國第一功臣,追封他為中山王,謚號武寧,贈三世皆王爵。賜葬鍾山之陰,御制神道碑文。朱元璋曾經稱贊他說:「令行禁止。不居功自傲,不貪圖女色財寶,處理問題不偏不倚,沒有過失。當世有此美德者只一徐達。
人物評價
徐達一生驍勇有謀,戰功及築邊皆功勞顯赫,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他話語較少而思慮精深,在軍中,軍令一旦發出便不改變。各位將領遵奉其令都凜然畏懼,而在太祖面前則恭敬謹慎像不敢講話一樣。
善於安撫將士,與下級同甘共苦,將士無不感激他的恩德願意報效盡力,因此,兵鋒所向無不克敵制勝。更能嚴格約束部隊,所攻克大都會二處,省會三處,府城縣城一百餘處,市井安然,百姓不受戰亂之苦。
3. 大明朝徐達的家鄉是那裡
徐達 (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市)人,明朝開國軍事統帥,淮西二十四將之一。
4. 明朝徐達和徐仕元是一個人嗎
明朝徐達跟徐仕元不是一個人
5. 明朝徐達孫子簡介
徐欽,中山王徐達孫,徐輝祖長子,濠人(今安徽鳳陽)。永樂五年輝祖卒,死逾月,成祖詔群臣:「輝祖與齊、黃輩謀危社稷。
6. 明朝徐達的魏國公爵位傳了幾代。
傳了11代,一直到明亡,分別是:徐達、徐輝祖、徐欽、徐顯宗、徐承宗、徐俌、徐鵬舉、徐邦瑞、徐維志、徐弘基、徐文爵。
1、徐達
徐達(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市)人。明朝開國軍事統帥。
徐達出身農家。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為淮西二十四將之一。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鄱陽湖之戰中大敗陳友諒。次年,被任命為左相國。
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麾師攻取淮東,並於兩年後攻克平江,滅張士誠。旋即出任征虜大將軍,與副將常遇春一同揮師北伐,推翻元朝的統治。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滅亡元朝。
此後連年出兵,打擊元朝殘余勢力,官至太傅、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國公。他為人謹慎,善於治軍,戎馬一生,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達去世。追封中山王,謚號「武寧」,賜葬鍾山之陰,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為明朝開國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
2、徐輝祖
徐輝祖(約1368年-1407年),初名允恭。濠州鍾離縣(今安徽省鳳陽市)人。明朝初年勛臣、將領,中山王徐達長子,母謝氏。
徐輝祖長八尺五寸,面如冠玉,英姿非凡,有才氣。初以勛衛署左軍都督府事。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襲爵魏國公,往山西、北平等地練兵,並回朝掌中軍都督府事。
靖難之役時,徐輝祖作為南軍主將,於白溝河之戰中掩護李景隆撤退,全師而還;又在齊眉山大勝燕軍。
後被調入南京,淮北南軍因此勢孤而大敗。燕軍渡江時,徐輝祖仍帶兵抵抗。明成祖篡位後,將其削爵並禁錮於家中。
永樂五年(1407年),徐輝祖病逝(一稱自盡),年僅四十餘歲。明神宗時「錄建文忠臣」,在南京立祠祭祀,以徐輝祖為首。崇禎十七年(1644年),追贈太師,謚號「忠貞」。
3、徐欽
徐欽,徐輝祖子。永樂五年七月辛巳襲。九年,欽與成國公朱勇、定國公徐景昌、永康侯徐忠等,俱以縱恣為言官所劾。帝宥勇等,而令欽歸就學。十九年來朝,遽辭歸。帝怒,罷為民。仁宗即位,二十二年十月乙巳復故爵,是年十一月庚子卒。
4、徐俌
徐俌(1450年11月23日-1517年7月30日),字公輔。南直隸鳳陽縣(今安徽省鳳陽市)人。明朝中期勛臣、將領,中山王徐達之玄孫、魏國公徐輝祖之曾孫。
徐俌於明憲宗成化元年(1465年)襲封魏國公。成化十五年(1479年),出掌南京左軍都督府事,奉祀孝陵。弘治九年(1496年),改掌南京中軍都督府事,旋即兼任南京守備。
弘治十三年(1500年),上疏請辭,加太子太傅。正德六年(1511年),被起復為南京守備。正德十二年(1517年),徐俌病逝,年六十八。獲贈太傅,謚號「庄靖」。
徐俌歷仕三朝,為官五十年,以極孝著稱。為人廉慎謙謹,寬厚有度。兩次出任南京守備,受士民愛戴
5、徐鵬舉
徐鵬舉是中山武寧王徐達的七世孫。祖父是徐俌,正德十二年七月去世,父親徐奎璧,早亡 。
正德十三年十一月,從祖父徐俌那裡繼承魏國公爵位。隆慶四年二月薨,享國五十七年。
正德十六年守備南京兼掌中軍都督府事。嘉靖四年八月加太子太保,統領中軍都督府。隆慶四年(1570年)二月初三薨。隆慶六年四月,庶子徐邦瑞繼承爵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魏國公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徐達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徐輝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徐俌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徐鵬舉
7. 明朝徐達大將簡介
徐達(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鍾離永豐鄉(今安徽鳳陽東北)人,明朝開國功臣。元朝末年,徐達參加了朱元璋軍隊,追隨其擊敗陳友諒、張士誠,朱元璋任為左相國。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任征虜大將軍,與副將軍常遇春一起北伐中原,攻佔元大都。此後又連年出兵打擊北元勢力。官至中書省右丞相,封魏國公。同時也是明成祖朱棣的岳父。死後,朱元璋追封其為中山王。
(7)明朝徐達的帽子擴展閱讀:
胡惟庸當丞相時,想結交徐達,徐達不予理睬,胡惟庸便賄賂徐達的看門人福壽,讓他對徐達圖謀不軌,福壽揭發了他,徐達也不予追究,只是時時向朱元璋進言說胡惟庸不能勝任丞相之職。後來胡惟庸果然被處死,朱元璋為此更加重視徐達。
洪武十七年(1384年),太陰侵犯上將,朱元璋心中憎惡。徐達在北平患了背疽,稍好一點時,朱元璋派徐達的長子徐輝祖攜帶他的親筆信前往慰問,不久應召返回京師。次年二月,徐達病逝。朱元璋為此停止臨朝聽政,發喪時悲慟不已。
追封徐達為中山王,謚號武寧,贈其子孫三世都為王爵。賜葬鍾山之陰,御制神道碑文。徐達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都位列第一。
8. 大明朝徐達的後裔叫什麼
後來有海瑞同時代的徐階。京劇《二進宮》有徐彥召。
9. 明朝名將徐達生平
徐達(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鍾離永豐鄉(今安徽鳳陽東北)人,明朝開國功臣,軍事家,明太祖朱元璋幼年好友,成祖岳父,仁宗之外祖父。 生平編輯本段 至正十三年(1353年)參加紅巾軍郭子興部隊,後成為朱元璋手下的一員大將。他有勇有謀,取滁州(今屬安徽)、和州(今和縣)等地,備受朱元璋器重。至正十五年(1355年),隨朱元璋渡長江,克採石磯,下太平(今安徽當塗)。至正二十三年大敗陳友諒於鄱陽湖。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正月,朱元璋稱吳王,以徐達為左相國。洪武元年(1368年)閏七月,徐達與常遇春率軍北伐,沿運河北上,連下德州、通州,八月二日,攻克大都,改名北平府。元順帝攜後妃、太子北逃上都,十一月徐達克山西、太原等地,洪武二年三月,進攻陝西。常遇春與李文忠又攻上都,順帝逃往應昌(位於今內蒙古境內),元朝滅亡。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徐達班師回朝,朱元璋親往龍江迎接,授予中書右丞相之職,封為「魏國公」,食祿五千石,奉命鎮守北平。洪武五年北征沙漠。朱元璋稱贊他:「受命而出,成功而旋,不矜不伐,婦女無所愛,財寶無所取,中正無疵,昭明乎日月,大將軍一人而已。」洪武十七年(1384年)患背疽,洪武十八年(1385年)二月卒,追封中山王,謚武寧。賜葬鍾山之陰。徐達是明朝曾任丞相四人中唯一沒有被太祖罪殺,其他三人李善長、胡惟庸、汪廣洋皆「見罪」被殺。徐達子孫的下場與其餘三人子孫也全然不同。李善長長子李祺一脈因臨安長公主關系而得保;胡惟庸滿門抄斬;汪廣洋本非相材,只為太祖一棋子。相反,徐達子孫則享受榮華,累世封公,徐家之榮辱與朱明皇室相始終,為開國功臣中絕無僅有的一例。傳說編輯本段 有說徐達亦非善終,民間流傳徐達功高震主,朱元璋懼之。徐達患有背疽,忌吃河鵝,朱元璋偏賜蒸鵝全宴予徐(中國民間傳說鵝為「發物」),明朝規定賜宴必須即時食、全食。徐達知朱元璋的意思,流著眼淚把鵝肉吃完,不久毒發而亡。這則傳聞的可信度相當的低,影響卻相當廣泛。依據文獻紀錄,該傳聞出自明朝學者徐禎卿所著的筆記小說《翦勝野聞》,後為清朝趙翼名作《廿二史札記》所誤用,遂廣為流傳。近代學者片面相信野史,而不加以考證即採用,包括著名明史家吳晗。這條野史記載之所以不可信,主因有幾點。第一,徐達一生安分守己,從不結黨亦不逾矩,正史上也沒有朱元璋猜忌徐達的紀錄和動機。第二,朱元璋從未使用過暗殺手法屠戮功臣,即使要暗殺,亦可派御醫下手,不必使用這種人盡皆知的低劣的手段。第三,徐達過世時,明朝仍與北方蒙古人對抗中,正需要武將來協助,且當時明太祖尚未展開屠殺武將的行動,相反,為了對抗胡惟庸殘留的勢力,朱元璋尚須籠絡武將,沒有必要在此時誅殺最忠心的徐達。考量到《翦勝野聞》書中多為荒誕不經的內容,尤其是徐達的子孫有明一代累世封公,賜死說更不可信。家族列表子女 子 長子徐輝祖,襲魏國公。 次子徐添福,早卒。 三子徐膺緒,世襲指揮使。 四子徐增壽,靖難之變時暗助朱棣,為建文帝所殺;其後代世襲定國公。 女 長女為明成祖皇後(仁孝文皇後) 次女為代王朱桂妃 三女為安王朱楹妃 小說中的徐達徐達為金庸小說<<倚天屠龍記>>人物,鳳陽分壇壇主朱元璋屬下。因得第三十四任教主張無忌授以岳飛兵書<<武穆遺書>>而成一方大將,為明教覆沒元朝的一大功臣。徐達,又曰:欲速則不達。
10. 明代徐達的女婿是誰
據明史列傳13《徐達 常遇春傳》記載:「(徐達)長女為文皇帝後,次代王妃,次安王妃。」 成祖仁孝慈懿誠明庄獻配天齊聖文皇後徐氏,中山徐達長女也。幼貞靜,好讀書,稱女諸生。洪武九年,冊為燕王妃。靖難兵起,王襲大寧,李景隆乘間進圍北平。時仁宗以世子居守,凡部分備御,多稟命於後。景隆攻城急,城中兵少,後激勸將校士民妻,皆授甲登陴拒守,城卒以全。王即帝位,冊為皇後。http://ke..com/view/30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