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香港警察機動部隊和沖鋒隊有什麼區別
兩者主要在組織、職能范圍、隸屬機構以及培訓內容等四方面存在區別。
一、組織
機動部隊:警察機動部隊總部設於警察機動部隊基地,位於香港新界北區粉嶺蝴蝶山路1號,由一名總警司出任主管(兼任校長),負責警察機動部隊各大隊及特別任務連的訓練事務,並且定期檢討有關於內部保安及人群管理的策略、武器和裝備等。
警察機動部隊總部,由一名總警司擔任校長,由一名高級警司擔任副校長;行政組,由一名高級行政主任領導;總務室物料供應室訓練組,由一名警司擔任主管;支援小組,由一名總督察領導;行政,由一名高級督察領導;支援,由一名高級督察領導。
沖鋒隊:沖鋒隊於5個陸上總區均設有總部,管理轄下4支分3更輪值編制的巡邏小隊。每支巡邏小隊有約70名人員,連同12輛巡邏專用警察車輛。此外,沖鋒隊轄下設有鄉村巡邏隊、中央解犯組、切割戰術隊、警察流動攝錄隊及攝錄隊等隊伍。
二、職能范圍
機動部隊:要責任為進行反罪惡巡邏、於大型活動中執行人群管理、維持內部保安、搜索及拯救及災難支援等等。
沖鋒隊:主要責任為執行機動性巡邏、處理突發事件(包括災難支援)、對999緊急召喚作出迅速警察力量回應、支援軍裝巡邏小隊,趕抵增派軍裝警務人員到場及提供第一線的協助、設置緊急路障、執行反罪惡巡邏、押運貴重物品、協助入境事務處及懲教署押解犯人及維持內部保安等。
三、隸屬機構
機動部隊:成立於1958年,隸屬於香港警務處行動處行動部警察總區行動部,是准軍事化的防暴警察。
沖鋒隊:於1927年成立,隸屬於香港警務處行動處行動部警察總區行動部,為准軍事部隊。
四、培訓內容
機動部隊:訓練內容包括體能訓練、壓點控製法、防暴操、直升機運送人員的行動訓練、射擊訓練、尋找掩護及埋伏點、接近可疑車輛及人士、反非法入境者行動、人群管理及凶暴性人群控制等等。
沖鋒隊:投考人員必須先接受由警察機動部隊總部提供,為期兩周的沖鋒隊職能訓練課程,包括戰術、設置緊急路障、大廈掃盪、高空搜索、搜尋持有槍械疑犯、凶暴性人群控制、爆破及蒐證攝影訓練等;以及由香港警察學院槍械訓練科所提供的模擬城市靶場訓練。
能夠成功通過遴選及訓練,方能成為正式一員。加入沖鋒隊後,任期為一年半。及後每月,人員須不斷接受更多的內部訓練課程、深造訓練及課程,例如急救、槍械使用、內部保安及每月進行一次的戰術實戰訓練等。 除此以外,因應不同環境,不同總區沖鋒隊亦會舉辦不同的訓練課程。
(1)香港機動部隊藍帽子擴展閱讀
1956年,香港發生雙十暴動,短短兩天導致59人死亡,逾300人受傷。警察隊深感有需要提升防暴能力,遂撥款150萬港元,組織一個專門應付突發事件的部門。1958年2月,經過兩年的策劃,警察訓練分遣隊(亦有被譯作警察訓練營,英文Police Training Contingent,縮寫:PTC)於粉嶺軍營正式成立負責防暴、人群管制及重開被封鎖道路等的任務。
當時,駐港英軍委派了陸軍中尉L.F.C. Guyatt成為訓練分遣隊的訓練主任,並且委任其為總督察。被委任後,L.F.C. Guyatt將英國陸軍的防暴戰略加以改良,並且加入香港元素。由此訓練分遣隊的戰術及訓練內容源於英國軍隊,同時需要富有特色及代表性,警隊高層有見及此,警務處處長期後宣布訓練分遣隊為一支准軍事部隊。
1968年,警察訓練分遣隊改變組織,並且更改名稱為警察機動部隊。警察機動部隊成為半軍事化部隊後,高層認為其制服有須改變,經警務處處長的同意下,於1969年,所有人員改戴藍色的貝雷帽、繫上束腳帶及穿上軍靴。由於形象深入民心,故部隊有藍帽子的俗稱。
沖鋒隊於5個陸上總區均設有總部,管理轄下4支分3更輪值編制的巡邏小隊。每支巡邏小隊有約70名人員,連同12輛巡邏專用警察車輛。此外,沖鋒隊轄下設有鄉村巡邏隊、中央解犯組(英文:Centralized Illegal Immigrant Escort Unit)、切割戰術隊(Cutting Tactics Team)、警察流動攝錄隊(Force Mobile Video Cadre)及攝錄隊(Video Team)等隊伍。
投考人員必須先接受由警察機動部隊總部提供,為期兩周的沖鋒隊職能訓練課程(英文:EU Function Training Course),包括戰術、設置緊急路障、大廈掃盪、高空搜索、搜尋持有槍械疑犯、凶暴性人群控制、爆破及蒐證攝影訓練等;以及由香港警察學院槍械訓練科所提供的模擬城市靶場(英文:Close-Quarter Battle Range) 訓練。
能夠成功通過遴選及訓練,方能成為正式一員。加入沖鋒隊後,任期為一年半。及後每月,人員須不斷接受更多的內部訓練課程、深造訓練及課程,例如急救、槍械使用、內部保安及每月進行一次的戰術實戰訓練等。 除此以外,因應不同環境,不同總區沖鋒隊亦會舉辦不同的訓練課程。
2. 「藍帽子」是什麼意思
藍帽子」是指經國家權威機構功能測試批準的保健證號,它是藍色且形式帽子狀。只有這種帽子標志的產品才能被證明是安全有效的保健品。此外,綠瘦請廣大消費者擺正心態,切勿病急亂投醫。保健食品是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適宜於特定人群,具有調節機制,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並且對人體不產生任何急性、亞急性或者慢性危害的食品。消費者不能以保健食品代替葯品來治療疾病。而且,購買保健品應到正規葯店或者指定銷售點,千萬不要輕信任何道聽途說。
3. 香港警察的分類
香港警務處組織結構∶
甲部門(行動處)
行動部
行動科
行動組
反恐怖活動及內部保安組
重點及搜查組(警犬隊負責協助)
警察機動部隊 (俗稱「藍帽子」)
訓練組
行政組
特別任務連(俗稱「飛虎隊」)
爆炸品處理組
警察總區(包括港島、東九龍、西九龍、新界南、新界北及水警共六個總區)
陸上總區
行動部
指揮及控制中心
沖鋒隊
警犬隊
警察機動部隊大隊
行政部
刑事偵緝部
交通部
水警總區
行動科
行政科
支援科
支援部
支援科
策劃行動課
總務課
運輸課
警隊資料及公開資料統籌組
警察牌照課
警察公共關系科
社區關系科
新聞及宣傳科
交通總部
交通管理科
中央交通違例檢控科
行政
乙部門(刑事及保安處)
刑事部
總部科
刑事支援科
商業罪案調查科
毒品調查科
刑事紀錄科
有組織罪案及三合會調查科
刑事情報科
軍械法證科
鑒證科
保安部
丙部門(人事及訓練處)
人事部
人事管理科
職業管理課
招募課
職員關系及服務條件科
職員關系課
服務條件及支援課
人事服務科
行政及支援組
膳食、會所、體育及康樂組
福利服務組
心理服務組
香港警察學院
基礎訓練中心
專業發展學習中心
學習發展支援中心
研究中心
學院行政中心
丁部門(監管處)
資訊系統部
資訊系統部總部
業務服務課
通訊科
資訊應用科
服務質素監察部
工作表現檢討科
研究及監察科
投訴及內部調查科:負責調查對警務人員及在警隊工作的文職人員的投訴。
戊部門(財務、政務及策劃處)
政務部
人事及總務科
編制及文職人員關系科
財務部
財務科
內部核數科
物料統籌科
策劃及發展部
4. 香港警察機動部隊的警徽什麼樣
你說的應該就是香港飛虎隊了,網上有一些介紹,在這個網頁的15樓有個隊徽~~
http://tieba..com/f?kz=115849675
5. ptu是香港警察機動部隊的英文縮寫吧
警察機動部隊(Police Tactical Unit,PTU,簡稱機動部隊,俗稱藍帽子)隸屬於香港警務處行動處行動部警察總區,是准軍事化的防暴警察,防暴以外,主要責任為進行反罪惡巡邏、於大型活動中執行人群管理、維持內部保安、搜索及拯救及災難支援等等。世界多國防暴警察經常派員到訪香港取經,以警察機動部隊作為首選標准機構.
O記(有組織罪案及三合會調查科)
「O記」是香港警察的「警察總部層次」的刑偵單位之一,主要工作是偵查高層次的有組織犯罪以及三合會犯罪性質的刑事案件。因此,這個「科」被人稱做香港警隊「刑偵中的精英」……
ICAC(香港廉政公署)
ICAC直屬特首領導和指揮,不會被任何橫向的行政權力割裂,是一個縱向的,責任和權力非常清晰的反貪體系.
PTU(香港警察機動部隊)
俗稱「藍帽子」,是一支專門應付突發事件的隊伍。一般香港市民看到戴藍帽子的警察出現,便知此事非同尋常.
EU(沖鋒隊)
其實EU車之所以帶著全套裝備是因為他們會是最先到達案發現場的警員,他們在收到call之後會在最短時間內到達案發現場,所以很有可能和悍匪駁火,所以EU車里的裝備很現代化,也很精良,其中除了大家熟悉的MP5,M870,頭盔,避彈衣外,還有煙霧彈,路障,探照燈,滅火器,破門工具等裝備,所以EU也就成為市民安全最基層的保障
SDU(特別任務連,也就是飛虎隊)
這是香港警方的一張王牌,到目前為止已有三十多年的歷史,主要對付島內和國際重大恐怖活動和重特大案件。警員可謂是百里挑一,個個有高強的武藝,令島內外犯罪集團相當頭疼.
ASU(機場特警隊)
機場特警隊的的官方名稱為「機場保安隊Airport Security Unit」,於1977年成立,隊員分別由警員到高級督察組成.隸屬機場警區,其主要職責是保障香港國際機場的安全,特別是阻止及在有需要時打擊恐怖分子對機場的襲擊.
G4(保護要人組)
專職負責各國首腦、重要領袖人物的警衛和保安。G4的G是GROUP,就是組,是警方保安處第4組,其他1、2、3都是行政單位。外國、中央政要都一定會出動G4,本地高官只有行政長官平時有一位G4成員保護。另外,如果情報認為有需要,也會為本地高官提供保安。G4的槍上的反光貼,是快速識別用的。(以國家主席訪港為例,參與保安的,除G4外,尚有分區單位、交通部甚至SDU,萬一真有什麼槍戰,SDU沖下車見到元首身邊的持槍客,可以知道是否自己人.
FEG(警隊護送組)
香港警隊交通部的警隊護送組(Force Escort Group,簡稱FEG),專門負責護送各國政要及皇室人員,包括曾為國家主席及美國總統柯林頓等人的座駕領航開路,之前更要做足工夫為各位大人物出入香港策劃完美路線,責任非常重大。護送組隊員每一位都是摩托車精英,每一次護送行動都保持30至160的高速(市區中會視乎情況減慢)和「箭形」陣式行駛.
SB(香港警務處政治部)
類似於中國大陸公安的國內安全保衛部門。在組織上,它隸屬於警察;在地點上,它主要在本土活動在任務上,它更多地是進行對內的政治偵察而且它根本就不具有國安的最重要職能----對外情報.
另外最常見重要部門還有
1刑事偵緝部(即CID),主要工作是一般刑事案件的調查、偵破.
2特譴隊,主要是掃黃.
6. 香港警察制服為什麼有的是藍色的有的是綠色的
香港開埠150多年來警隊制服已經經歷數次轉變。警員初期的制服由軍服轉變而來,即港人人所共稱的「大頭綠衣」制服,當時警察還穿著中式布鞋。
到了20世紀60年代,低級警務人員在夏天都穿上短褲制服,高級警官才穿長褲。
到了70年代,所有警員才統一穿上長褲。至1979年,香港警隊的制服開始定型成為目前軍綠色的制服。
「藍帽子」是警察機動部隊,他們負責應付突發事件;「飛虎隊」大概是大家最耳熟能詳的了,是「藍帽子」屬下的特別任務連,主要處理嚴重罪案、拯救人質、反恐等,隊員個個神勇,執行任務從未失敗。
(6)香港機動部隊藍帽子擴展閱讀:
香港警隊成立170年,至今約15%警務人員為女性,從1949年前只協助婦孺的「調查妹仔幫辦」,發展至2014年首名女性高級助理警務處長誕生。女警職能的改變,亦可見於制服的變遷。
據報道,香港嶺南大學社會及社會政策系副教授陳效能,聯同香港教育學院社會科學系助理教授何家騏撰寫的新書《香港女警六十年》,介紹香港女警歷史。
書中指出,香港女警前身是殖民地時代隸屬華民政務司的「調查妹仔幫辦稽查員」(簡稱調查妹仔幫辦),專門調查被拐賣或虐待的婦孺,1949年起警隊才正式招聘女警。
初期主責文書 穿裙突出形象
何家騏稱,女警誕生和增加有兩個契機,一是二戰後大量女童及婦女難民涌港;其次是1960年代暴動和示威需人群管制,令女警派上用場。
何表示,基於「男人不打女人」觀念,女警處理收農地、示威等沖突會較容易,「男警甚至站在後面」。而1990年代初國泰工潮,示威者多為空姐,女警較適合控制人群,至2005年韓農示威、去年「雨傘運動」,亦多用女警維持秩序。
不過,女警初期其實只做文書及對女性搜查的工作,多穿裙,後期才要巡邏,參與機動任務。
書中指出,1950年代首批女警只穿警校的白衫藍褲,1952年才有卡其色恤衫、「A字」及膝裙制服,卻被批評欠美感和累贅,1960年代起改穿麻質裙,但物料太貼身易皺難走動,女警只能坐「四分一張櫈子」,免坐皺裙子影響外觀,亦有礙捉賊。
至1995年落實女警佩槍制度後,才改為軍綠色褲裝。
7. 香港警察的軍裝部門屬於什麼類別
軍裝巡邏小隊(簡稱巡邏小隊;英文:Patrol Sub Unit,縮寫PSU)於1920年成立,隸屬於香港警務處行動處行動部警察總區行動部下各個警區,主要責任為徒步巡邏香港陸上范圍、處理突發事件及為到999緊急召喚提供迅速警察力量回應,趕抵增派軍裝警務人員到場打擊罪行,為香港市民提供第一線的幫助。
沖鋒隊(英文:Emergency Unit,縮寫:EU)於1927年成立,隸屬於香港警務處行動處行動部警察總區行動部,為准軍事部隊,成立初期負責處理嚴重罪案及防暴;近代的主要責任為執行機動性巡邏、處理突發事件(包括災難支援)、維持內部保安、對999緊急召喚作出迅速警察力量回應、設置緊急路障及反罪惡巡邏等;與此同時,支援軍裝巡邏小隊,趕抵增派軍裝警務人員到場及提供第一線的協助。機動部隊(ptu)香港警察機動部隊簡稱英文名:POLICE TACTICAL UNIT 一般俗稱藍帽子。 1967年暴動後成立。編制以連為單位(一連約200人) 現時每個陸上總警區有一個大隊,另加在訓的一個大隊,共6個大隊。 此部隊是定期由不同部門的警員抽調入營受訓,結訓後派往不同的總警區, 完成PTU任務(約年多)後,連隊解散,成員會再分往不同部門。PTU訓練包括防暴、另外,每隊PTU會挑選人員接受AR15(民用版M16)的訓練。 部隊外觀特色有三:一是貝雷帽,二是穿軍靴(褲管束入靴內), 三是貝雷帽的警徽下有閃電徽號。 在使用上,平時PTU會按連隊指揮在街上巡邏,一般是4人一組。 (基本上警區本身的值日官安排巡警時是不考慮PTU的,他們是額外的警力), 由於一般巡警是1至2人一組的,以4人協同行動的PTU有較大的震懾力。 如果有群眾聚集、遊行等,一般會由PTU負責控制人群。 理論上,要鎮暴也會用PTU(可幸67年以來,用上PTU鎮暴的都是對付越南船民暴動) 如果有大件事,如槍戰,又或搜查色情場所,刑事部門可調動PTU協助搜索現場證據及維持秩序。簡單而言,PTU可以在不影響分區警力的情況下, 向各有需要的部門提供警力。
8. 香港ptu機動部隊的主要職能是什麼
主要責任為進行反罪惡巡邏、於大型活動中執行人群管理、維持內部保安、搜索及拯救及災難支援等。
歷史:
警察訓練分遣隊成立
1956年,香港發生雙十暴動,短短兩天導致59人死亡,逾300人受傷。警察隊深感有需要提升防暴能力,遂撥款150萬港元,組織一個專門應付突發事件的部門。1958年2月,經過兩年的策劃,警察訓練分遣隊(亦有被譯作警察訓練營,英文Police Training Contingent,縮寫:PTC)於粉嶺軍營正式成立負責防暴、人群管制及重開被封鎖道路等的任務。
改組為警察機動部隊
1968年,警察訓練分遣隊改變組織,並且更改名稱為警察機動部隊。警察機動部隊成為半軍事化部隊後,高層認為其制服有須改變,經警務處處長的同意下,於1969年,所有人員改戴藍色的貝雷帽、繫上束腳帶及穿上軍靴。由於形象深入民心,故部隊有藍帽子的俗稱。
(8)香港機動部隊藍帽子擴展閱讀:
PTU的一些特點:
部隊外觀特色有三:一是貝雷帽,二是穿軍靴(褲管束入靴內),三是貝雷帽的警徽下有閃電徽號。
在使用上,平時PTU會按連隊指揮在街上巡邏,一般是4人一組。(基本上警區本身的值日官安排巡警時是不考慮PTU的,他們是額外的警力),由於一般巡警是1至2人一組的,以4人協同行動的PTU有較大的震懾力。
如果有群眾聚集、遊行等,一般會由PTU負責控制人群。理論上,要鎮暴也會用PTU(67年以來,用上PTU鎮暴的都是對付越南船民暴動)。
如果有大件事,如槍戰,又或搜查色情場所,刑事部門可調動PTU協助搜索現場證據及維持秩序。簡單而言,PTU可以在不影響分區警力的情況下,向各有需要的部門提供警力。
9. 香港警察中的「PTU」是干什麼的
香港的「警察機動部隊」,英文名稱是「PoliceTacticalUnit」,簡稱是「PTU」,是香港警察為應付香港境內的內部保安而隨時調動運用的一支機動力量。由於部隊所佩帶的警帽是深藍色的「貝雷式」軟帽,因此別名又稱為「藍帽子」;部隊還有一個俗稱是「歪帽」,那是因為「貝雷」軟帽佩戴起來,是有「歪」斜的感覺。
當每個「大隊」組成之後,全隊人員是先要在新界粉嶺的部隊基地,接受為期12周的內部保安(以防暴為主)的等等訓練,當訓練結束之後,全個「大隊」駐守於其所來自的警察總區內為期30周,到期後「大隊」隨即解散,全部人員各自融入所屬警區的各個單位。然後,再從各個總區重新抽調另外一批的人員所組成的另一個「大隊」補上,「警察機動部隊」就是這種模式循環運作。
PTU訓練包括防暴、行動戰術、強化的體能訓練及直升機索降等。
另外,每隊PTU會挑選人員接受AR15(民用版M16)的訓練。
警察隊執行這個「警察機動部隊」模式的作用,是能夠使到每一名警務人員都曾經受過警察機動部隊以防暴為主的內部保安訓練,以能夠在有緊急事件發生時,警方可以在短時間內調動訓練有素的警察力量。
「警察機動部隊」的主要職責,是擔負香港境內的內部保安工作,具體范圍包括:——
(1)為警務處長提供一支後備力量,以應付突發性緊急事件,如風災、火災、騷動等,警察當局無需調動其他警區的正常警力,避免各個警察單位的正常工作任務受到影響。
(2)為各個警察總區提供緊急出動的人手,例如賽馬日、球賽、大型節日活動的公共秩序和人群控制以及反罪惡巡邏。
(3)為警察隊各階層人員提供內部保安(防暴)的專業知識。
在使用上,平時PTU會按連隊指揮在街上巡邏,一般是4人一組。(基本上警區本身的值日官安排巡警時是不考慮PTU的,他們是額外的警力),
由於一般巡警是1至2人一組的,以4人協同行動的PTU有較大的震懾力。
如果有群眾聚集、遊行等,一般會由PTU負責控制人群。
10. 在香港沒當過藍帽子,能稱為警察么
您好,當然可以。藍帽子PTU機動部隊只是警隊的其中一個部門而已。有這個說法是因為加入警隊之後,至少都會調入PTU去工作一年,所以才會有【沒當過藍帽子,不能說自己是警察】這個戲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