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帽子知識 > 北宋契丹人的帽子

北宋契丹人的帽子

發布時間:2021-06-10 01:03:18

1. 北宋時期的契丹軍隊和蒙古諸部的武將和士兵都用什麼武器

神臂弓,北宋最強兵器之一,游牧騎兵的剋星。已經失傳,據說射程遠,威力大。實際上,北宋並非不尚武,北方有很多弓箭社。
多重原因,導致北宋軍力弱,比如缺少養馬地,比如武將地位太低,比如缺少防禦的地形(燕雲在契丹人手中)。
同時,古代的兵器中,以重兵器有限,比如大斧、狼牙棒、重劍等等。是重劍,不是那種佩劍,和電視劇電影不同,古代的精銳戰士,往往披掛幾層鐵甲,一般的弓箭根本射不穿。長刀,也很容易蹦刃。(士兵往往需要准備好幾件兵器,一場大戰,一件兵器是絕對不夠用的,不停的損傷)
反之,斧頭,狼牙棒這種重型兵器,對甲士的傷害力更大。不管你披多少層鐵甲,一錘頭下去,絕對重傷。
還有就是長槍,長槍能刺穿大部分的鎧甲。
等等,我們在影視作品中,熟悉的佩劍、飛刀、匕首等等,在真實的古代戰場,作用不大。

2. 曾讓北宋皇帝頭疼的「契丹」,如今演變成了哪個民族你知道嗎

我國有56個民族,其中漢族佔主要地位,在上下5000年的歷史中,由少數民族統治下的王朝是很少的,其中最為著名的兩個朝代就是元朝和清朝。它們一個是由蒙古族統治,另一個是由滿族所統治。其實很久之前還有一個朝代也是由少數民族所建立的,這個朝代就是遼,它是契丹人打下的天下。現在我們就來說一說當時輝煌一時的契丹人,如今為何銷聲匿跡了呢?


緊接著,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史稱"大遼"。但一開始他隨著中原人一樣,他開始建立年號,並將國號定為"契丹",將首都定在內蒙古。之後南下中原時,攻佔汴京,才把國號改為"遼",改年號為"大同"。建立遼朝後,依然把重心放在民族發展,將游牧民族和農業民族分開管理。為了傳承自己的文化,依然選擇保留契丹文字和獨有的風俗習慣,比如,"祭山儀"、"再生儀"、"射鬼箭"等;為了不固步自封,它不斷吸收西域各國以及中原文化的精華,讓當時的遼國

3. 契丹人為什麼願意與北宋維持表面上的和平

契丹人願意與北宋維持表面上的和平,即是因為無力滅宋,也是因為求財。

宋朝勝利之後便與契丹人簽訂了《澶淵之盟》。在這個合約里宋朝願意給契丹人錢財以及布錦,用此來維持雙方的和平,契丹人也同意了。這是因為契丹人經過這場戰爭發現他們現在還無力消滅宋朝,其次也是因為他們需要這些錢財來發展經濟。

4. 契丹人的特徵

契丹歷史
半個多世紀以來,伴隨著這一件件記載著契丹文明的大量文物的出土,人們對於那個創造了輝煌歷史,卻又神秘消失了的北方古代民族的想像,也漸漸豐富和清晰了起來。
幾個世紀以前,在內蒙古大草原的東部,曾經有一個驍勇善戰的民族——契丹,他們創造了名震中外的遼王朝。但是在官方修訂的史書中,遼史卻是最薄的一本,契丹給人們留下的是一個遙遠而神秘的印象。這個民族從哪裡來?為什麼自明朝以後突然就在歷史的記載中神秘消失了呢?這至今是一個令歷史學家到
困惑,沒有完全揭開的謎團。


人們根據著一點一滴的線索去尋找歷史的答案。關於契丹族的起源有著一個美麗的傳說:(圖)在茫茫的北方草原上流淌著兩條河流,一條叫西拉木倫河,意思是"黃水"。人們把它看作是黃河在遠方的女兒,所以文獻上寫作「潢河」;另一條河叫「老哈河」,也叫「土河」,兩河流域孕育了草原上的文明。傳說中,一位駕著青牛車從潢河而來的仙女,與一位從土河騎著白馬來的勇士,在兩河的交匯處相遇,兩人相戀,並結為夫妻,他們便是契丹族的始祖。歷史學家根據這個傳說和一些相關史料的考證,對契丹族的起源作了如下解釋:(圖)他們認為仙女和勇士所代表的分別是居住在兩河流域的兩個原始氏族,一個以「白馬」為圖騰,居住在「馬盂山」;一個以「青牛」為圖騰,住在「平地松林」。後來兩個氏族都遷徙到兩河匯聚處的木葉山,他們聯姻繁衍,形成了契丹族。
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末年,一個叫耶律阿寶機的部落首領統一了契丹各部,並於公元916年建立了遼,遼與北宋朝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常年征戰之餘,中原地區林立的城鎮和喧嘩的都市,給了「逐草而居」的契丹人不小的影響。(圖)他們仿效北宋的都城--東京,建立了東、西、南、上、中五個京城。遼代的南京就是今天的首都北京。遼代是草原絲綢之路最繁榮的時期(圖),生活在交通要道上的契丹人得到了來自中原和西方的商品,同時也被兩種文明所浸染,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文化。(圖)在中國歷史上叱吒風雲了219年後,公元12世紀,遼被金所滅。又經過大約五百年的時間,契丹的名字就從史跡中銷聲匿跡了。契丹人究竟去了哪裡?他們的後裔還在嗎?如果存在,他們今天的情況又是如何呢?這又是另一個亟待解答的歷史之謎了。 半個多世紀以來,伴隨著這一件件記載著契丹文明的大量文物的出土,人們對於那個創造了輝煌歷史,卻又神秘消失了的北方古代民族的想像,也漸漸豐富和清晰了起來。
(圖1)打開中國歷史地圖冊我們可以看到,契丹所創立的遼,在它最強盛的時期,它的疆域曾經北到外興安嶺、貝加爾湖一線,東臨庫葉島,西跨阿爾泰山,南抵今天的河北、山西北部一帶。在此期間,中原地區通往西方的通路曾一度被暫時阻斷。以至於那時亞歐大陸中西部的許多國家都誤以為整個中國都在遼的統治下,於是,契丹成了全中國的代稱。在斯拉夫語國家中,這種稱呼還一直沿用至今,這也足以說明遼王朝在當時的影響了。
遼在中國北部存在了兩百多年後,公元1125年被完顏阿骨打率領的金軍所滅。朝代的更迭本無疑義可言,但令人感到困惑的是,在歷史上無論誰掌握政權,原有的文化傳統總還能代代相傳。然而遼王朝覆滅後,卻為什麼連整個契丹文化甚至契丹民族都突然在史書上銷聲匿跡了呢?
1922年6月一個炎熱的夏日,在內蒙古巴林右旗,一位名叫克爾文的比利時傳教士,在一座古墓的石碑上發現了一些類似文字的符號。它不同於當時已知的任何文字,這些形如天書的符號就是契丹文字。(圖2)契丹文字被發現以後,關於那個遠逝了的王朝和銷聲匿跡的民族才重新顯現出更加豐富的內容來。
到目前為止,人們所能識別的契丹文字仍屈指可數,但正是這些文字幫助人們發現了契丹後裔的去向。研究學者們通過對文字進行比較,發現今天的達斡爾族人和雲南境內部分的居民,有著與契丹族極為密切的聯系。後來又通過DNA的科學實驗,更證明了他們與契丹族的遺傳關系。至此我們終於可以大略地知道契丹族在史跡之外的蹤跡了:(圖)公元1125年,遼被金所滅。契丹貴族耶律大石收集契丹各部的殘餘力量,向西越過沙漠,到達新疆和中亞地區,建立了政權,史稱西遼。西遼存在了80多年後被蒙古元軍所滅。元代連年征戰,能征善戰的契丹族人被徵召入伍,他們隨元軍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了較大的族群,達斡爾人就是這樣作為民族存續了下來。有的則被當地人同化,就像當年落籍在雲南的契丹人後裔。
契丹給人們留下了一份歷史的記憶,有關它的一切還有待著人們去發現。就像追尋傳說,破譯文字那樣,不斷地去發現,一個消失的民族,和一段沉睡的歷史。 海上詩作者:【耶律倍】 年代:【遼】 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羞見故鄉人,從此投外國。 耶律倍(899-936),遼太祖長子,契丹名圖欲。天顯元年(926年),遼太祖滅渤海國,建東丹國,他被封為東丹王。遼太宗即位,遭到疑忌,逃奔後唐。此詩作於其流亡途中,是見於記載的遼代最早的五言詩。其詩以物擬人,大山喻己,小山擬弟太宗,僅寥寥幾筆,即勾勒出皇室內部斗爭的殘酷場面。 題李儼《黃菊賦》作者:【耶律洪基】 年代:【遼】 昨日得卿《黃菊賦》,碎剪金英填作句。袖中猶覺有餘香,冷落西風吹不去。 耶律洪基(1032-1101),即遼道宗,契丹名查剌。在位四十五年,好漢文化,習儒學,所作詩賦很多,編為《清寧集》。此詩通過巧妙的聯想,寫出秋菊獨傲風寒的異質,並以此抒發詩人的敬慕之情,極富韻致。
遼代文學
遼代詩歌
契丹族的民族性格 契丹族的代表詩人 由契丹文譯成漢文的長詩《醉義歌》
遼是契丹民族建立的北方政權,起於907年,迄於1125年,恰與整個五代、北宋時期相終始。契丹是以游牧和漁獵為主要生產方式的北方少數民族,逐水草、隨季節而遷移放牧,以車帳為家,從而形成了豪放勇武的民族性格。 「彎弓射獵本天性」(《虜帳》),蘇轍的這句詩是對契丹族社會風俗、民族性格的生動寫照。
遼詩留存下來的作品只有七十餘首,作者既有契丹人,也有漢人。其中最能體現遼詩特色的當推契丹詩人之作。契丹詩人大多是君主、皇族和後妃,這是因為他們較早有機會接觸漢文化。
遼代第一個較有名的契丹詩人是耶律倍。他博覽群書,對漢文化頗為嚮往。現存《海上詩》一首:
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羞見故鄉人,從此投外國。
「山」是契丹小字,其義為「可汗」,與漢字之「山」形同義異。「小山壓大山」實際上是寫太後立德光,自己雖有太子卻被摒棄之事,這是契丹文和漢文合璧為詩的典型例子。詩人利用漢字「山」的意象與契丹文「可汗」的意思的巧合,使此詩既有鮮明的意象,又有深微的隱喻義,故後人稱贊說:「情詞凄婉,言短意長,已深合風人之旨矣。」(趙翼《二十二史札記》卷二七)
契丹女詩人蕭觀音、蕭瑟瑟的成就也頗可觀。蕭觀音的詩作比較多樣化,既有雄豪俊爽,頗見北地豪放氣概之詩,也有委婉深曲之作。前者如《伏虎林待制》:
威風萬里壓南邦,東去能翻鴨綠江。靈怪大千俱破膽,那教老虎不投降。 粗獷奇崛,氣勢不凡。後者如《懷古》: 宮中只數趙家妝,敗雨殘雲誤漢王。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窺飛燕入昭陽。
借詠史以興發感慨,深婉含蓄。她另有《回心院詞》十闋,情感深摯,意象細膩,向稱佳作。蕭瑟瑟的詩頗含政治見解,現存的《諷諭歌》、《詠史》都是諷諭朝政的。前者說:「勿嗟塞上兮暗紅塵,勿傷多難兮畏夷人。不如塞姦邪之路兮選取賢臣,直須卧薪嘗膽兮激壯士之捐身,可以朝清漠北兮枕燕雲。」詩中指出國家面臨的危難,勸諫朝廷勵精圖治。後者則借史實來諷刺朝廷的昏暗壅蔽,大廈將傾。兩詩都稍嫌直露,但情感激切,風格奔放。詩用騷體寫成,句式參差錯落,具有較強的力度。
在契丹人的詩作中,篇幅最大、且最具典型意義的莫過於《醉義歌》。此詩署為「寺公大師」作,作者當是一位僧人。原詩用契丹文寫成,後由元初的耶律楚材譯為漢文,今即保存於楚材的《湛然居士文集》中,譯文為七歌行體,長達120句。此詩從重陽節飲酒入手,多方面地抒寫了對人生的感慨,表示對隱逸生活的喜愛:「我愛南村農丈人,山溪幽隱潛修真。老病尤耽黑甜味,古風清遠途猶迍。喧囂避遁岩麓僻,幽閑放曠雲水濱。」也表現出要以佛道思想來消解人生煩惱的意願:「問君何事徒劬勞,此何為卑彼豈高。蜃樓日出尋變滅,雲峰風起難堅牢。芥納須彌亦閑事,誰知大海吞鴻毛。夢里蝴蝶勿雲假,莊周覺亦非真者。」由於議論眾多,藝術感染力有所減弱,但全詩結構開闔有致,脈絡鮮明,是遼詩中最出色的長篇歌行。原詩雖用契丹文寫成,卻運用了許多屬於漢文化的典故,是古代詩歌中各民族文化互相融合的生動例證。
相形之下,遼詩中漢人的創作成就不大,但也偶有佳作。如趙延壽的《失題》:
黃沙風卷半空拋,雲重陰山雪滿郊。探水人回稱帳就,射鵰箭落著弓抄。鳥逢霜果飢還啄,馬渡沙河渴自跑。佔得高原肥草地,夜深生火折林梢。
寫北國景物生活質朴粗豪,很能體現北方民族的本色。
遼詩所存作品雖然不多,但它既表現出契丹人的民族性格及其社會生活狀況,又體現出他們逐步接受漢化的過程,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遼王朝是契丹族領袖耶律阿保機於後梁末帝貞明二年(916)創建的,本名契丹國,至後漢天福十二年(947)改國號為遼。於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為金所滅。它在一個很長的時期里統治中國北部地區,以今天的天津市海河、河北霸縣、山西雁門關一線為界,與北宋對峙。
契丹族自北魏以來,就在今天的遼河上游一帶過著游牧生活。唐代在該地區設置松漠都督府,並任契丹首領為都督。
阿保機本為契丹族迭刺部首領,於十世紀初統一契丹八部,並控制了鄰近的女真、金韋等族,終至開國稱帝。他任用漢人韓延徽等,改革契丹習俗,建築城郭,發展農業與商業,創制契丹文字,因而契丹的經濟、文化都有了明顯的進步;同時也就促使契丹族與漢族較快地融合。因為當時漢族的經濟、文化都較作為游牧民族的契丹發達,契丹族吸收漢族的長處以壯大自己乃是很自然的事;當然,漢族人也受到了契丹族的影響。這種趨勢在他的後繼者秉政時仍繼續保持下去。加以遼在五代時疆域迅速擴大,在其統治下的漢人人數也迅速擴展,契丹族接受漢文化的影響就更為廣泛、深入。在契丹族中有不少人能以漢文從事寫作。本書所說的遼文學,即指以漢文所寫的文學作品。至於以契丹語創作的作品,除了個別已譯成漢文的以外,限於主客觀條件,這里就無法述及了。
遼的文學作品保存下來的很少,屬於純文學范疇的作品更可謂絕無僅有。但也有些文章雖非純文學性質,卻由於感情熾烈,文字凝煉,頗具感染力。例如王鼎的《焚椒錄序》:
鼎於咸太之際,方侍禁近,會有懿德皇後之變。一時南北面官①,悉以異說赴權,互為證足。遂使懿德蒙被淫丑,不可湔浣。嗟嗟,大墨蔽天,白日不照,其能戶說以相白乎?鼎婦乳媼之女蒙哥,為耶律乙辛寵婢,知其奸構最詳。而蕭司徒復為鼎道其始末,更有加於嫗者。
因相與執手嘆其冤誣,至為涕淫淫下也。觀變以來,忽復數載。頃以待罪可敦城,去鄉數千里,視日如歲。觸景興懷,舊感來集。乃直書其事,用俟後之良史。若夫少海翻波,變為險阻,則有司徒公之實錄在。 ①遼的百官分為兩大系列:「北面」與「南面」。「南北面官」實即百官的總稱。
這里所說的,是遼王朝一個重大的政治、宮闈事件。遼道宗的後——懿德皇後(1040—1075)姓蕭,小字觀音,能詩善書,愛好音樂。權臣耶律乙辛感到皇太子已對他構成嚴重的威脅,企圖通過誣害懿德皇後來打倒太子,就與人合謀,誣告懿德皇後與伶官趙惟一私通。道宗命乙辛與另一權臣張孝傑審理,遂以私通屬實定案。結果,道宗賜懿德皇後自盡,惟一滅族。這之後,乙辛又害死了太子(參見《遼史·奸臣傳》與《焚椒錄》)。王鼎此序寫於大安五年(1089)。當時道宗雖已感到乙辛與孝傑是奸臣,並在前幾年誅殺了乙辛,將孝傑削爵為民,但懿德皇後卻並未平反。他為懿德皇後鳴冤叫屈,也就是對道宗的間接批評,這是相當大膽的行為。洪邁《容齋續筆》二《唐詩無諱避》條:「唐人歌詩,其於先世及當時事,直詞詠寄,略無隱避。至宮禁嬖呢,非外間所應知者,皆反覆極言,……今之詩人不敢爾也。」所謂「今之詩人」,指宋代詩人。《焚椒錄序》雖不是詩,但於此一宮禁之事也「略無隱避」,「反覆極言」,毫不保留地表現了他對懿德皇後的同情和由這事件所顯示出來的政治混濁的不滿,他在另一篇文章中還直白地說:「然懿德所以取禍者有三,曰好音樂與能詩善書耳。」(《焚椒錄·懿德皇後論》)憤懣之情,躍然紙上。像這樣的直言指斥,也是宋的士大夫所「不敢」的。 在這里正可看到遼、宋文學的相異之處。
作者之所以在這事件上流露出強烈的感情,「至為涕淫淫下」,顯然與其自己的身世之感有關。他由「侍禁近」而淪落到「待罪可敦城,去鄉數千里,視日如歲」,其心情的痛苦可以想見。他與懿德皇後都是在現實的政治生活中遭到重大打擊的人,因而同病相憐,不顧君臣之分、男女之別而直抒胸臆。這種率真任情的特點,就是此一作品具有文學感染力的最重要原因。它也同樣體現在遼詩中。
遼詩保存下來的也很少,時代最早的當推耶律倍(899—936)的《海上詩》。
耶律倍是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長子,本已立為太子。但在阿保機死後,他把帝位讓給了自己的弟弟德光;因為他知道太後想立德光為帝。不料耶律德光(即遼太宗)即位後,反而猜疑和排擠他,他很生氣;後唐明宗得知此事,遣人來招致,他也就投奔到後唐去了。臨走時,他「立木海上」,並刻詩於木:
小山壓大山,大山全無力。羞見故鄉人,從此投外國。(《遼史·宗室傳》)
詩本無題,後人習稱為《海上詩》。開頭兩句的比喻雖顯笨拙,但設想奇特,頗能表現兀傲之氣、不平之感。
耶律倍作此詩時,下距宋王朝的建立尚有三十餘年。宋王朝建立後,宋詩經過一段時期的演變,重理智輕感情的特色愈益明顯。這種特色也出現在遼的部分詩篇中。如遼興宗的《賜耶律仁先詩》、《以司空大師不肯賦詩以詩挑之》、沙門海山的《和興宗詩》、《天安節題松鶴圖》等,就都僅僅是理智的產物。茲引《天安節題松鶴圖》為例:
千載鶴棲萬歲松,霜翎一點碧枝中。四時有變此無變,願與吾皇聖壽同。(見《遼東行部志》)
清寧元年(1055)定道宗(1055—1100在位)生日為天安節,詩當作於道宗時。若就技巧說,此詩自然比《海上詩》圓熟;
但它除了顯示出作者的善禱善頌以外,在感情上並無可以打動讀者的地方,而善禱善頌只不過是理智的運用。這類遼詩的產生,是繼承了唐代已經存在的僅僅訴諸理智的詩歌(例如王梵志的作品)的傳統,抑或受了宋詩的影響,由於資料不足,目前已難確定。值得注意的是:在遼代,此類詩歌主要用於應酬及闡教說理,在抒情詩中,則仍保持著任情而輕理的傾向。
遼代抒情詩最負盛名的,就是懿德皇後蕭觀音的《回心院》十首(見《焚椒錄》)。從詩篇內容來看,她寫此詩時,道宗對她的恩寵已衰,而她卻仍渴盼著恢復當日的情愛。
換香枕,一半無雲錦。為是秋來轉展多,更有雙雙淚痕滲。換香枕,待君寢。(《回心院》其三)
鋪翠被,羞殺鴛鴦對。猶憶當時叫合歡,而今獨覆相思塊。鋪翠被,待君睡。(其四)
疊錦茵,重重空自陳。只願身當白玉體,不願伊當薄命人。疊錦茵,待君臨。(其六)
爇薰爐,能將孤悶蘇。若道妾身多穢賤,自沾御香香徹膚。爇薰爐,待君娛。(其九)
這四首雖都寫其對「君」的痴心等待,但重點各有不同。第一首直敘孤棲的悲哀,第二首以今昔對比來表現獨處的凄涼,第三首陳述其不願當薄命人的祈求,第四首則自言美好,渴望與「君」同歡共娛。無論哪一首都充盈著並不掩飾的熱烈感情,因而頗具感染力。
從《文選》所收的《怨歌行》(《團扇歌》)直到唐人所作的宮怨詩,寫宮中女性對君王的期待或被疏遠、遺棄的悲哀的,不一而足,但其感情大抵含而不露,從無如此熱烈、鮮明的。以堂堂皇後之尊,竟然寫出「香徹膚」、「待君娛」這樣的句子,衡以封建禮教,也實在有失體統。所以,這是一組放任感情、違禮背理的詩。就這一點來說,它們是跟耶律倍的《海上詩》相通的。
體現這種特色的詩,還有寺公大師的《醉義歌》。寺公大師的生平不詳。耶律楚材《醉義歌序》說他是一時豪俊,賢而能文,尤長於歌詩;又說他的詩旨趣高遠,「可與蘇、黃並驅爭先耳」,則其時代當不至早於蘇軾、黃庭堅。否則,稱贊前一代的人「可與」後一代「並驅爭先」,未免不詞。所以,寺公當是懿德皇後的同時人或其後輩(懿德皇後的生年早於黃庭堅而遲於蘇軾)。從「大師」的稱呼看,他是僧徒。而就《醉義歌》的內容看,他寫此詩時尚未出家,由於受到「斥逐」,「病竄」「天涯」已經三年;那麼,他原先也是在朝中為官的。
此詩從作者自己被斥逐天涯的悲傷寫起,進而宣揚人間萬事皆空,只有醉鄉才是樂土。
……問君何事從劬勞,此何為卑彼豈高?蜃樓日出尋變滅,雲峰風起難堅牢。芥納須彌亦閑事,誰知大海吞鴻毛?夢里蝴蝶勿雲假,莊周覺亦非真者。以指喻指指成虛,馬喻馬兮馬非馬。天地猶一馬,萬物一指同。胡為一指分彼此?胡為一馬奔西東?人之富貴我富貴,我之貧困非予窮。三界唯心更無物,世中物我成融通。君不見千年之松化仙客,節婦登山身變石?木魂石質既我同,有情於我何瑕隙?自料吾身非我身,電光興廢重相隔。農丈人,千頭萬緒幾時休?舉觴酩酊忘形跡!
這一連串鋪敘物我齊一、三界唯心的句子,看似說理,實則表現了一種急欲擺脫悲傷、求得自我安慰的感情。這些句子之間存在明顯的邏輯混亂。物我齊一是莊子的齊物論,它雖否定了此物與彼物的區別和界限,但物仍是真實的存在而非心的幻影。三界唯心則是佛家的學說,它把物僅僅作為心的派生物。二者本是相互矛盾的。但詩人卻把它們揉合在一起,熱烈地堆砌有關的觀念和事例,而不問其是否彼此排斥。這說明詩人只是渴求解脫,至於用來解脫的武器到底是莊子的齊物論抑或佛家的唯心說,他都無所謂。而更有意思的是,在上引的那段文字之前,他已經說過:「爭如終日且開樽,駕酒乘杯醉鄉里。醉中佳趣欲告君,至樂無形難說似。……一杯愁思初消鑠,兩盞迷魂成勿葯。爾後連澆三五卮,千愁萬恨風蓬落。胸中漸得春氣和,腮邊不覺衰顏卻。四時為馭馳太虛,二曜為輪輾空廓。須臾縱轡入無何,自然汝我融真樂。」
那段文字的結句,則又是「千頭萬緒幾時休,舉觴酩酊忘形跡」。可見真能為他解憂而帶來至樂的卻是醉酒,那一連串宣揚物我齊一、三界唯心的句子,不過是醉酒後的感情宣洩罷了,何嘗是什麼理論闡述?這首詩所顯示的,是一個陷在痛苦裡而力圖擺脫、並藉助於醉酒和某些理論在幻覺里尋求快樂的靈魂。這同樣是一篇任情之作。由於這種強烈感情是與詩人對現實生活的詳贍描寫、豐富的想像、思想史上大量材料的自由驅使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形成了磅礴的氣勢和縱橫自如的結構,從中可以看出遼代詩歌的進一步發展。
需要說明的是:此詩原是以契丹語創作的,後由耶律楚材譯為漢文,收入《湛然居士文集》。上文所引,即以耶律楚材的譯文為依據。
與寺公大師同時(或較其稍後)的遼詩人,尚有王樞。樞字子慎,良鄉人,為遼末進士,遼亡後曾仕金,直史館。所作詩今僅存一首,見於《中州集》的《三河道中》:
十載歸來對故山,山光依舊白雲閑。不須更讀元通偈,始信人間是夢間。
作此詩時,遼亡已經十年,他又回到了故鄉,山光依舊,白雲也仍如舊時地悠閑飄浮,但人間卻已經歷了一個王朝滅亡、一個王朝興起的大事變。他實際上是以自然界的永恆(「依舊」)和寧靜(「閑」),與人世的短促、煩擾相對照,由此引出人間如夢的結論,感情樸素而深沉。
總之,從遼初到遼末的詩歌來看,一方面是詩歌技巧在不斷提高,詩歌藝術在不斷成熟,另一方面是任情的特點在繼續發揮作用,而不是如宋詩似地基本上走向重理的道路。這就使遼代詩歌具有自己的成就,並對金代文學產生重要的影響。

5. 求教,北宋時期,各民族(例如契丹族,女真族,大理白族等)的服裝對宋國服裝的影響

那個時代「民族」這個概念還沒有被發明,那時的人還沒有民族意識。所以,你這個問題的立意本身就存在問題,這樣生推出來的結果只能是誤區。
那個時代只能稱為族群或邦國,不能稱為民族。

6. 契丹人現在是什麼民族

契丹人現在是達斡爾族。

專家們先在四川樂山取到了契丹女屍的腕骨;從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取到了有墓誌為證的契丹人牙齒、頭骨;在雲南保山、施甸等地採集到「本人」的血樣;從內蒙古自治區莫力達瓦旗和其他幾個旗和縣提取到了達斡爾、鄂溫克、蒙古族和漢族等人群的血樣。在完成古標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硅法提取的線粒體DNA可變區比較後,他們終於得出了准確的結論:契丹與達斡爾族有最近的遺傳關系,為契丹人後裔!

(6)北宋契丹人的帽子擴展閱讀

達斡爾族清代以前使用的契丹文失傳,靠口述來傳承歷史,清朝以前的歷史較難考究。但是根據達斡爾族傳說及達斡爾人與契丹人生產、生活、習俗、宗教、語言等方面的對比研究,史學家大多認為達斡爾族屬遼代契丹的後裔,而也有部分學者認為達斡爾族是由當地土著先民發展而來。利用DNA技術的相關實驗表明,契丹與達斡爾族有最近的遺傳關系。遼朝滅亡以後,達斡爾族的先民遷徙到黑龍江以北。

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次年即征服黑龍江中游薩哈連部,當時達斡爾或以地區被稱為薩哈連(滿語對黑龍江的稱呼),或以貢物特點稱為薩哈爾察(滿語譯音意為黑貂)部,或與鄂溫克等泛稱為索倫部。至康熙初年,才出現「打虎兒」的譯名,以後又常譯為「達胡爾」、「達虎里」、「達呼爾」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統一定名為達斡爾。

7. 契丹是怎樣的一個民族,它與北宋的關系如何

契丹貴族與漢族統治者的關系,大體以北宋建立可分為兩個時期。在前一時期里,約以契丹國建立前後又可分為兩個階段;立園前,契丹貴族為了求得民族發展和維護民族尊嚴,對中原王朝和割據的漢族政權,是「時服時叛」或相互爭奪;立國後,正值中原各族稱霸自立,契丹貴族與漢族統治者,使聘往來。相互利用。在後一時期里,以「澶淵之盟」為界文可分為兩個階段:盟約訂立前,契丹貴族為抗擊宋統治者北進,爭奪中原領導權、多次與北宋兵戎相見;盟約訂立後,雙方基本上保持了相對和平,友好往來。
契丹顯貴與漢族統治者第一次發生大規模對抗,是在696年(唐萬歲通天元年)。時為松漠府都督的契丹酋李盡忠,因唐營州都督趙文翙「數侵侮其下」,率眾殺趙文翙反唐,自號無上可汗。唐武則天發重兵鎮壓,經過一年多鏖戰,雖將此次反叛鎮壓下去,但契丹人轉附突厥(後為回紇),自此對唐王朝時叛時服。唐末,中國北方出現河南朱溫、河東李克用(沙陀族)、幽燕劉仁恭三大軍事集團相互爭奪。在多邊角逐中,契丹貴族與李(克用)保持等距關系,以提高自己的地位;對朱(溫)、劉(仁恭)兩個漢人統治集團,採取遠交朱溫近攻劉仁恭,以求得自己的生存和發展。907年朱溫建立後梁遣使通告契丹,阿保機即「遣使者袍飭梅老聘梁」,據統計,自907—923年16年中,雙方使節往來達21次之多。
朱溫建立後梁不久,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在五代十國時的半個世紀里,契丹貴族除以良馬厚賂後梁「以求冊封」保持良好關系外,還與吳越、吳、南唐、閩、荊南和楚,先後均有交聘,而以與吳越和南唐為最多,與吳越來往凡14次,與南唐有48次之多。由於耶律德光曾一度稱霸中原,吳越還曾奉遼的正朔。951年漢人郭威建立後周,雖與契丹為近鄰,然由於先與後蜀、南唐爭戰,無力北顧,而契丹當時又是不親國事的「王」穆宗耶律璟當政,故起初雙方是友好相處。但是,雙方各有打算,即契丹企圖通過支持沙陀人建立的北漢以遏止後周發展,在政治上保持霸主地位,而後周則想解除北進後顧之憂後再圖恢復中原失地。因此,當周世宗柴榮對後蜀、南唐的戰爭取得一些勝利後,遂於959年(後周顯德六年)四月,北攻契丹,取益津、瓦橋、淤口三關,五月又取流州,自此雙方進入敵對狀態。旋趙匡胤取代後周建立宋朝,契丹貴族則是與北宋王朝的爭奪了。
960年宋朝建立後,對統一大業採取的是先南後北的方針。盡管契丹自975年(宋開寶八年)起多次遣使聘宋,但宋太宗趙匡義於978年統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區後,次年(宋太平興國四年)正月,即宣告北伐契丹支持的北漢。五月滅北漢後,六月親率大軍發動對契丹的戰爭,開始了北宋統治者與契丹貴族的爭奪。自此至「澶淵之盟」和約簽訂,北宋為奪取幽薊,實現南北統一,向契丹發動了2次大規模進攻;契丹也主動進攻北宋4次。
宋對契丹的2次進攻:宋太宗在滅北漢後,乘契丹無備,揮戈東征,企圖一舉攻克幽州(遼南京,今北京市),奪取燕雲十六州。宋兵進圍南京城,契丹軍在高梁河與宋兵激戰,結果宋兵被斬「萬余級」,丟失兵仗、器甲、軍糧、貨幣等不可勝計,宋太宗「僅以身免」,奔涿州(今河北省涿縣)「微服乘驢車,間道而走」。986年,宋太宗又分兵三路向遼發起更大規模的進攻。契丹以耶律休哥、耶律斜軫和蒲領分別率師抗擊東、西、中三路宋兵,遼聖宗和承天太後也親赴前線督戰。宋由於部署和指揮失宜,又以失敗告終。
兩次失敗使宋統治者對契丹不再主動進攻,但尚未完全放棄奪取幽薊的想法。而契丹人認為,「自是宋不敢北向」了。
契丹貴族對北宋的進攻:宋兵在高梁河之役潰敗後,遼景宗耶律賢為「報圍城之役」,連續3次發兵攻宋,想試圖統一南方。當年(979年)九月,景宗以耶律沙為監軍,命耶律休哥、斜軫和抹只等,各率所部兵大舉南伐。十月在滿城(今河北省滿城縣)與宋兵交戰,宋以詐降大敗遼軍,遼損兵折將,潰敗而歸。景宗恥於滿城之敗,次年又親率大軍南征,遭到宋軍頑強抵抗,不得不「班師」北返。
981年,遼又興師「南伐,戰不利」,被迫還軍。
遼宋攻戰表明,雙方力量皆自守有餘,攻人不足,妥協勢在必行。遼聖宗和承天太後在韓德讓等的輔佐下,採取了以戰迫和的主動行動。
1004年(遼統和二十二年),遼以「舉國」之師大舉南下。畏敵如虎的宋真宗趙恆在主戰派寇準等勸促下雖身臨前線,卻堅欲遣使議和,並雲年給契丹的饋贈「雖百萬亦可」。於12月在澶州達成和議,史稱「澶淵之盟」。和議主要內容:(1)宋每年給遼助軍旅之費,絹20萬匹,銀10萬兩;(2)宋遼約為兄弟國,遼主年幼,以兄稱宋主;(3)仍以今拒馬河(白溝)為界,各守疆界,不得交辰。
澶淵之盟後,盡管契丹貴族認為「國家大敵,惟在南方」,但也認識到對宋不能「妄動」,所以至遼亡的100多年間,遼宋基本上保持了和平相處,友好往來。其間曾發生遼要挾宋「割關南十縣地」之邊界糾紛,由於宋以歲增銀10萬兩、絹10萬匹相報,終未再動干戈。

8. 令北宋皇帝頭痛的契丹族,是如今的哪個民族

古代的契丹族是現在的蒙古族,他們是游牧民族,現在也依舊保持著那種傳統

9. 北宋的北面是什麼人建的遼朝

遼朝簡稱大遼或遼國,又稱契丹,簡稱遼,是由中國古代的一個少數民族——契丹族建立的一個封建王朝。 遼原稱「契丹」,後因其居於遼河上游之故,遂稱「遼」,「遼」字在契丹語是鑌鐵的意思。 遼國的原名為契丹國,於916年建立,開國君主為遼太祖耶律阿保機,947年定國號為「遼」,983年曾復更名「契丹」,1066年恢復國號「遼」,是當時與北宋對峙的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王朝。直到1125年遼為金所滅。遼亡後,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建立西遼。1211年,被屈出律篡位。1218年,遼代被蒙古所滅。遼代在與中原和西方各國的交往中,融匯眾長,卓有成效地促進了契丹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的迅速發展。 遼在較短的時間內從部落氏族社會過渡形成奴隸制度社會,並在向封建社會躍進的同時統治了中國北部,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間的聯系,促進了融合。為開發蒙古地區和中國東北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他們創造了燦爛的文明,留下了契丹輝煌 契丹族源於東胡後裔鮮卑的柔然部。她以原意為鑌鐵的「契丹」一詞作為民族稱號,來象徵契丹人頑強的意志和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歷史文獻最早記載契丹族開始於389年,柔然部戰敗於鮮卑拓跋氏的北魏。其中北柔然退到外興安嶺一帶,成為蒙古人的祖先室韋。而南柔然避居今內蒙古的西喇木倫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區,以聚族分部的組織形式過著游牧和漁獵的氏族社會生活。此時八個部落的名稱分別為悉萬丹、何大何、伏弗郁、羽陵、匹吉、黎、土六於、日連。在戰事動盪的歲月中,各部走向聯合,形成契丹民族,先後經過了大賀氏和遙輦氏兩個部落聯盟時代。 契丹迭刺部的首領耶律阿保機於唐末乘中原之亂統一各部取代痕德堇,於907年即可汗位。他先後鎮壓了契丹貴族的叛亂和征服奚、室韋、阻卜等部落,聲勢浩大不同凡響。916年(遼神冊元年),耶律阿保機建立了奴隸制國家──契丹國,建年號為神冊。遼太祖多用漢人,康默記、韓延徽、韓知古等皆為佐命功臣。掠奪中原的財富和人口,在草原上按照中原模式建立城郭以安置掠來的漢人。 918年(遼神冊三年),建都皇都(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的波羅城)。920年(遼神冊五年),創制契丹大字,下詔推行。922年(遼天贊元年),封耶律德光為天下兵馬大元帥。925年(遼天贊四年),遼太祖率兵親征服渤海國,改渤海國名為東丹國,冊立皇太子耶律倍為東丹國王。926年(遼天顯元年),耶律阿保機回師途中病倒,其妻述律平攝政,其間屠殺政敵數百人。 936年(天顯十一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以稱子、割讓燕雲十六州為條件,乞求耶律德光出兵助其反對後唐。耶律德光遂親率5萬騎兵,在晉陽城下擊敗後唐軍,冊立石敬塘為後晉皇帝。其後,更率軍南下上黨,助石敬塘滅後唐。石敬塘向太宗自稱兒皇帝。 割取燕雲十六州後,為了懷柔燕雲十六州地區的漢人,於938年(會同元年)把民族色彩濃厚的契丹國改為大遼,改元會同。耶律德光採取「因俗而治」的統治方式,實行南北兩面官制度,分治漢人和契丹。又改幽州為南京、雲州為西京,將燕雲十六州建設成為進一步南下的基地。 944年(會同四年),後晉出帝石重貴即位,上表稱孫不稱臣。耶律德光於是率軍南下。947年(會同七年)正月十日,攻克後晉首都東京,滅後晉。二月,以晉國稱大遼,改年號為「大同」。因「縱兵掠芻粟;括民私財;不遽遺諸節度還鎮」大失民心而招中原人民反抗,無法鞏固統治,四月,被迫引軍北返,在河北欒城病逝

10. 北宋時期人們的服飾有什麼特點

多姿多彩的唐沒落了,取而代之的是宋。政治上雖然開放民主, "但由於程朱理學"的思想禁錮,和對外政策的妥協退讓 --服飾文化不再艷麗奢華,而是簡潔質朴。宋代女裝拘謹、保守,色彩淡雅恬靜,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強,一切的"張狂"剎時都收斂了許多。宋時不論權貴的皇親國戚,還是一般的百姓,都愛穿著直領, 對襟的背子,因為既舒適得體,捷又顯得典雅大方。

宋代的服裝,其服色、服式多承襲唐代,只是與傳統的溶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給人的感覺是恢復中國
的風格。 宋朝時候的服飾宋朝的男裝大體上沿襲唐代樣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做事的時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是黑白兩種顏色。 當時退休的官員、士大夫多穿一種叫做「直裰」的對襟長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領口、衫角都鑲有黑邊,頭上再戴一頂方桶形的帽子,叫做「東坡巾」。

宋代的女裝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 宋朝服飾女裝
袖小褙子,很像現在的背心,褙子的領口和前襟,都綉上漂亮的花邊。

以上摘於網路
還有,宋朝服飾的圖案會有大量是花鳥圖案的,高一歷史課本中提到過

希望我的回答能給你帶來幫助。

與北宋契丹人的帽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粉色襯衫配什麼圍巾 瀏覽:754
呢外套後面那開叉是怎麼開的 瀏覽:498
校服圖案發展 瀏覽:592
學生睡衣純棉 瀏覽:238
深灰色衫搭配什麼顏色褲子 瀏覽:778
如何計算皮帶物料拋出距離 瀏覽:402
紫色衛衣搭配風衣 瀏覽:394
新外套英文怎麼拼 瀏覽:389
女士夾棉風衣好看嗎 瀏覽:328
開平市哪裡可以買校服 瀏覽:857
綠色短衣如何搭配圖片大全 瀏覽:227
褲子君 瀏覽:494
艾格es黑色衣外套 瀏覽:36
無鋼圈文胸牌子品牌及商品 瀏覽:102
170的身高風衣選什麼碼 瀏覽:24
中老年中長輕薄羽絨服 瀏覽:206
黑白皮鞋怎麼搭配褲子 瀏覽:330
華陽職業中學校服 瀏覽:729
三秒速熱保暖內衣真假怎麼看 瀏覽:23
淺金色上衣配什麼顏色褲子 瀏覽: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