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麻煩問下這首歌叫什麼名字,或者是哪個節目上的!
鬧秧歌
秧歌的歷史
綜述
起源
解放前的秧歌
解放後的秧歌
各地秧歌
東北秧歌
華北秧歌
西北秧歌
傘頭秧歌
陝西的「神會秧歌」
芫莛里的秧歌
益處
秧歌的儀式
與插秧的關系
道口「火神廟會」
湖北的秧歌燈
「女子之歌」
各地的記載
收起
編輯本段
秧歌簡介
秧歌漢族舞蹈,源於插秧耕地的勞動生活,它又與祭祀農神,祈求豐收所唱的頌歌有關。秧歌流行我國北方漢族地區,主要於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時在廣場上表演,是一種集歌、舞、戲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形式。
在陝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秧歌又叫「陽歌」。有人認為,因秧歌起於鳳陽,故又名「陽歌」。又有人認為「陽歌」起源於上古人類的太陽崇拜,是秧歌的本名。都不符合實際。 當我們把目光移到塞外少數民族居住的地區,就知道秧歌又有到姎哥、央哥、揚高、羊高這些名稱,再向南看到英歌、鶯歌、因歌等諸多同音名稱。
編輯本段
秧歌的歷史
縱觀歷史,有記錄的歌舞大多是太平盛世的宮廷舞,很少對具有真正舞蹈文化的大眾做些評述。1942年,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第一次鄭重論述了人民大眾在中國文藝史上發展的作用。從此,延安(中國西北)掀起了「延安新秧歌運動」,中國的舞蹈藝術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新秧歌」舞發源於陝北(中國西北部)的「踢場子秧歌」。本是自娛自樂的一種歌舞,在毛澤東「講話」精神的鼓舞下,專業文藝家對它進行了加工,並注入了時代精神,有著強勁的節奏、雄健豪邁的步伐,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隨著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全中國的步伐,這「秧歌」就從老解放區一直扭到了全國各地。[1]
編輯本段
特點
扭秧歌秧歌舞表演起來,生動活潑,形式多樣,多姿多彩,紅火熱鬧,規模宏大,氣氛熱烈,鬧得熱火朝天。每逢重大節日,例如新年等,城鄉都組織隊,拜年問好,互相祝福、娛樂。另外,不同的村鄰之間還會扭起秧歌互相訪拜,比歌賽舞,可見扭秧歌對古代農民來說是多麼的重要。秧歌是我國農村流行的一種民間舞蹈。它在色彩的運用上,體現了鮮明的民族風格。扭秧歌時人們所穿的服裝色彩對比強烈,紅藍黃綠,五彩繽紛。大家在鑼鼓的伴奏聲中,邊歌邊舞,以此抒發愉悅的心情,表達對美好生活的憧憬。飄舞的紅綢映著燦爛的笑臉,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編輯本段
特徵
我們姑且這樣來概括秧歌的特徵:通常在元宵燈節前後演出於北方農村的一種具有戲劇因素的化裝表 秧歌演;一般呈舞隊的形式,且行且歌且舞;多數舞隊要挨門演出,保留著從沿門逐疫向沿門賣藝、乞討發展的痕跡;舞隊中角色的名稱和人數多少不盡相同,但總有官員、武生、老人、和尚、婦女等(大體相當於戲曲中的生旦凈丑),總演出青年男女互相調笑的內容,男青年稱「沙公子」或「傻公子」;一般有童子化妝、女扮男裝的情況;舞隊中有領隊、殿後之分,領隊者往往反穿皮褂,手持傘燈,是北方少數民族的裝扮,有時稱他為「賣膏葯者」;有時官員(參軍)也為少數民族裝束。有的舞者手持兩根短木棒;演出時鑼鼓齊鳴,而以鼓較為重要。
用這個特徵去衡量,長江流域甚至華南地區,也有類似的表演,不過多數不叫秧歌,而稱秧歌燈、花鼓燈,或打花鼓、花燈、採茶等。
編輯本段
鬧秧歌
陝北地區把燈節活動稱作"鬧秧歌",各村的秧歌隊在一名持傘的"傘頭"帶領下,和著鑼鼓聲的節拍起舞,跑"大場"(群舞)、演"小場"(雙人、三人舞),並且到各家表演,以此賀新春,祈豐年。領舞的傘頭要善於領唱傳統的歌詞以及因地制宜即興編唱新詞,以適應不同場合的需要。一般是先唱後舞,演唱時,眾隊員重復他所唱的最後一句 喜慶的秧歌,形式簡便,生動熱鬧。燈節期間,當地還要設置名為"九曲黃河燈"(俗稱"轉九曲")的燈陣,群眾隨著秧歌隊進入其內,觀賞各種秧歌表演,此活動具有消災驅邪的含義。
編輯本段
秧歌的歷史
綜述
據《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從秧歌發展、演變成的戲曲劇種,在全國劇種中所佔的比例之高,是相 秧歌當驚人的。可以說,秧歌為百戲之源。
按《柳邊紀略》的記載,秧歌的演出時間是在元宵節夜晚,有一裝扮「持傘燈賣膏葯者」為前導,後面跟著三四名「童子」裝扮的婦女,又有三四名假扮的「參軍」,他們手中,都持「尺許長」的「兩圓木」。秧歌表演中有少數民族的成份,最遲在元代已經形成。
民國河北《滄縣志》提供的資料信息價值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其一,它懷疑秧歌「命名之義」乃「南人種稻插秧而歌」,並提示出「秧歌」的另一名稱──「陽歌」。其二,它具體描述了與東北秧歌大同而小異的華北秧歌的形式特徵,其中各角色的裝扮和所持道具最值得注意。例如,「公子」所持的「樂子」,上可聯繫到宋雜劇中「竹竿子」的形制、作用,下可牽涉到「落子」(評劇)的形成,是解決戲曲史上有關問題的重要資料。至於「長袍短褂,皂靴羽纓」,亦當是少數民族的裝束。
起源
秧歌起源於插秧耕田的勞動生活,它又和古代祭祀農神祈求豐收,祈福禳災時所唱的頌歌、禳歌有關,並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農歌、菱歌(民歌的一種形式)、民間武術、雜技以及戲曲的技藝與形式,從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發展成為民間歌舞,至清代,「秧歌」已在全國各地廣泛流傳。為示區別,人們常把某地區或形式特徵冠於前面。如「鼓子秧歌」(山東)、「軍庄秧歌」(河南)「陝北秧歌」、「地秧歌」(河北、北京、遼寧)、「滿族秧歌」、「高蹺秧歌」等;而南方的「花鼓」、「花燈」、「採茶」以及廣東與香港流行的「英歌」,其名稱雖異,但都屬於「秧歌」這一類型,是從「秧歌」中派生出來的形式。
解放前的秧歌
解放前農村秧歌又扭又唱,又叫唱秧歌;農村秧歌游屯串村,又叫「跑秧歌」;城鎮秧歌光扭不唱,又叫「扭秧歌」。
解放前的秧歌隊全是男的,二人一小組,一個「上裝」(扮女的,又叫「包頭的」),一個「下裝」(扮男的,又叫「斗丑的」),叫做「一副架」。四人一大組(兩副架),叫「一棒鼓」。在秧歌隊中「頭棒鼓」「二棒鼓」「三棒鼓」……排列有序,每人都有固定的位置。「頭棒鼓」是全隊扭唱技藝最高的,「二棒鼓」次之,「三棒鼓」更次之。秧歌隊的領頭帶隊的戴文生巾,披斗蓬,持摺扇,只他一人沒有「上裝」搭配,故稱「傻公子」,又叫「拉衫的」。秧歌隊的排尾叫「老坐子」,也是一副架:「上裝」是一個扮相刁潑的老太太,手拿兩根棒棰,耳戴紅辣椒;「下裝」是一個扮相滑稽的老頭,駝背,拄拐杖。秧歌隊中也有扮故事中人物的,如青蛇、白蛇、豬八戒、孫悟空等。秧歌隊大的六七十人,小的二三十人。
解放後的秧歌
解放後的秧歌淘汰了「傻公子」、「老坐子」、「一副架」和「一棒鼓」,淘汰了男扮女裝,男的扮男的,女的扮女的,無論城鄉都是只扭不唱。唯有「軍庄秧歌」(河南)還是以扭,跑,唱於一身的圈套秧歌!
編輯本段
各地秧歌
東北秧歌
東北地區的民間舞蹈有秧歌、龍燈、旱船、撲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蹺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統稱為「秧歌」。秧歌旋律流暢,節奏歡快簡潔,其紅紅火火的場面、豐富的舞蹈語匯、情趣盎然的姿態和靈動活潑的表演風格,歷來深受人們的喜愛。 秧歌東北秧歌有悠久的歷史,是北方勞動人民長期創造積累的藝術財富,它起源於插秧耕田的勞動生活,又和古代祭祀農神祈求豐收,祈福禳災時所唱的頌歌、禳歌有關,並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農歌、菱歌、民間武術、雜技以及戲曲的技藝與形式,從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發展到今天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歌舞。
今天的東北秧歌形式詼諧,風格獨特,廣袤的黑土地賦予它純朴而豪放的靈性和風情,融潑辣、幽默、文靜、穩重於一體,將東北人民熱情質朴、剛柔並濟的性格特徵揮灑的淋漓盡致。穩中浪、浪中梗、梗中翹,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東北秧歌的最大特點。同時,花樣繁多的「手中花」,節奏明快富有彈性的鼓點,哏、俏、幽、穩、美的韻律,都是東北秧歌的特色。
每逢重大節日,人們就會自發地組織秧歌表演和比賽。秧歌隊的服裝色彩豐富艷麗,多以戲劇服裝為主。從裝束上即可判斷人物角色,有《西遊記》中的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白蛇傳》中的白娘子、許仙,還有包拯、陳世美、秦香蓮等,紛紛伴著鑼、鼓、鑔、嗩吶奏出的熱烈而歡快、諧趣而顛浪的曲調輕快上路。各種舞蹈中尤以踩高蹺、舞龍、舞獅、跑旱船最為著名,這些舞蹈生動活潑,技巧高,造型美,深受群眾喜愛。
華北秧歌
關於華北秧歌,李炳衛等《民社北平指南》所記北京「鞅哥會」:「全班角色皆彩扮成戲,並踩高蹺,超出人群之上。其中角色更分十部:陀頭和尚、傻公子、老作子、小二格、柴翁、漁翁、賣膏葯、漁婆、俊鑼、丑鼓。以上十部,因鑼鼓作對,共為十二單個組成。各角色滑稽逗笑,鼓舞合奏,極盡貢獻藝術之天職。」 .顯然,北京的秧歌與遼寧更相近些。所謂「傻公子」,即東北秧歌中的「沙公子」,或即《滄縣志》中的「公子」;滄縣沒有的「賣膏葯」,東北和北京都有。
河南秧歌
河南地區的秧歌有「回民秧歌」, 回民秧歌「軍庄秧歌」,「大營秧歌」等,都具有很濃的民族色彩,農民文藝藝術。「回民秧歌」是河南省為數不多的回族民間舞蹈,風格與漢族傳統秧歌有明顯區別,韻味獨特高雅,並充滿異域情調。回民秧歌分布在周口項城的南頓集。在南頓流傳著關於回民秧歌的歷史傳說,相傳唐朝時期國家發生大亂,唐王派大將郭子儀(據說郭也是回民)帶三千回兵平亂。戰亂平息後,郭子儀帶兵士駐扎南頓,為了安頓軍心民心,號召回族兵士們唱歌跳舞,活躍生活。據秧歌老藝人馬仁傑(已去世)所述,回民秧歌在南頓代代流傳,到他這一代,僅馬姓家族也有七八代了,有記憶的流傳時間約為200多年。而「軍庄秧歌」源於清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4年),是一種集歌、舞、戲於一體的民間藝術,它以豪放、古樸的表演風格,恢宏的表演氣勢而著稱。
西北秧歌
西北地區的秧歌表演,有所謂「白髯、花面、紅纓帽,白皮短褂反穿,手執傘燈領隊」者,相當於東北秧歌中「反穿皮褂」的前導者、華北秧歌中「長袍短褂、皂靴羽纓、持紅羅傘者」。所謂「浪子」與「娼妓」,大概相當於華北秧歌中的「公子」和「美女」。他們「且歌且舞」,互相調笑,並且演出具有簡單情節的小戲,藉以引起觀眾的注目。
傘頭秧歌
在晉西和陝北,流行著一種「傘頭秧歌」,秧歌隊中有一舉足輕重的歌手,左手搖響環,右手執花 傘頭秧歌傘,俗稱傘頭。是一支秧歌隊的統領,其主要職責是指揮全局、編派節目,帶領秧歌隊排街、走院、掏場子,並代表秧歌隊即興編唱秧歌答謝致意。民間傳說,傘和響環都是降妖捉怪的法器,可見秧歌與古代儺儀的聯系。
陝西的「神會秧歌」
陝西榆林保寧堡鄉和米脂縣郭辛庄的老秧歌,稱「神會秧歌」,「每年春節活動前,秧歌隊在神會會長率領下進行敬神謁廟,第二天才開始挨戶依門的進院入戶拜年,群眾稱為『沿門子』,以求消災免難、吉祥平安。」顯然,「沿門子」就是沿門逐疫活動, 只不過儺人摘下了鬼臉殼。
編輯本段
芫莛里的秧歌
芫莛補註:秧歌,是從鄉人儺到地方戲的中間形態,它一頭連接著驅儺者(儺神,其實就是巫),另一頭連接著戲曲演員。本章擬具體介紹秧歌的名稱來源、形式特徵,秧歌與鄉人儺、戲曲、傀儡戲的關系等問題。流行於各地的秧歌,均與上古鄉人儺──沿門逐疫活動有血緣關系。這種軌跡,至今仍在流行的北方秧歌中仍不難找到。
編輯本段
益處
這一切促使扭秧歌成為大型群眾性娛樂,歡慶,宣傳的主要形式。因為秧歌內容包含量大,多姿多 大型秧歌彩,形式多樣又富於變化;再加上扭秧歌舞蹈動態豐富,使看秧歌的人也心花怒放,豪情倍增,因而深受廣大觀眾的歡迎,是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這也給林區人民、廣大民眾帶來了快活和歡樂,舒緩身心疲倦的好方法。
編輯本段
秧歌的儀式
一些偏遠山區凡鬧秧歌必先祭瘟,然後是跑院禳瘟。秧歌結束時(一般都在日落之後),要舉行送瘟儀式,由社家事先製作一隻小船,多為高粱稈紮成,並糊上白紙。講究的地方則用木頭做成。船上置燈和一紙人,象徵瘟神。或只寫個牌位「瘟神老爺之靈位」。由秧歌隊護送至河邊,人們梵香叩拜之後。傘頭唱一首送別秧歌,當即將紙船放入水中漂走。這和古代的驅儺儀式非常相似。
編輯本段
與插秧的關系
「秧歌」其名,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它與稻田插秧的關系。但是,在沒有水田、不種稻、不插秧的三北(東北、西北、華北)地區,秧歌的流行程度更甚於南方。這說明,北方的秧歌與插秧無關。 秧歌南、北方「秧歌」名同實異。南方「秧歌」乃插秧時演出,以「歌」為主,而北方則為農閑時或新年時的一種游藝性化裝表演。
流行於三北地區的、在元宵節時化妝表演的秧歌,與種稻插秧時所唱的南方秧歌不是一個藝術品種。它們使用同一名稱,只不過是由於語音相近而比附的結果罷了。後文討論的秧歌,除特別註明者外,一般指的是北方秧歌。
編輯本段
道口「火神廟會」
每 火神廟會年的農歷正月27、28、29三天,道口古鎮以另一種形式引世人矚目,每年的這三天這里都要舉辦「火神廟會」(道口古會)。人們為避免火災,以這種方式祭祀火神。雖然數百年過去了,如今早已不需要娛神祈福,但「火神廟會」卻神奇地保留了下來。「火神廟會」舉辦期間,到處人山人海,傳統節目有河西高蹺、「軍庄秧歌」、背閣、抬閣、八卦秋、武術表演、竹馬、蓮花燈、火龍、花船等,男女演員盛裝上陣,從臉譜到服裝,無不體現了濃郁的傳統文化色彩。 而其中軍庄秧歌最具特色,人們但凡在古會中見到「軍庄秧歌」的旗幟出現,嘴唇定會露出笑容,不但但回味「軍裝豆腐」的香甜,而被「軍庄秧歌」的扭,跑,唱給逗笑!
編輯本段
湖北的秧歌燈
湖北房縣元宵上演的秧歌燈,雲南姚安花燈戲十百為群,民國湖南《嘉禾縣圖志》:「秧歌,一謂之『花燈』,飾童男女相對唱跳,金鼓喇叭與身手相湊,類於衡州馬燈矣。其風至十五日止,謂之『耍元宵』。」
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所記江蘇儀征的「花鼓燈」,是典型的秧歌。廣東普寧、潮安流行的英歌,也寫作鶯歌、秧歌、因歌,不僅保留了北方秧歌的某些表演特徵,也保留了秧歌的名稱。
因此,我們不僅有理由否定北方秧歌「南來」說,甚至可以說:南方的英歌、花燈、採茶、花鼓等,是從北方傳入的,起碼是受了北方秧歌的影響而形成的。
編輯本段
「女子之歌」
清黃濬《紅山碎葉》稱:「紅山燈市有秧歌,秧歌之『秧』或作『姎』,謂女子之歌。按古書姎字乃渠帥之稱,似有未協。」 說秧歌是「女子之歌」的說法,非常值得注意。
民國劉文海《西行見聞記》:「新疆纏民婦女,確實嬌艷嫵媚,遇者魂銷。……有某好事者,曾作央哥詞。央哥,即纏民婦女之謂。」又記新疆民謠:「吐魯番葡萄哈密瓜,庫車央哥子(纏回稱婦女之謂)一枝花。」
清祁韻士輯《西陲要略》卷四記新疆方言:「呼婦人為鴦哥。」 據此,可以肯定地說:姎哥、央哥、羊高、鴦哥均為一聲之轉,系維語對女性的稱謂。而且,這女性,主要當指少女,至少是少婦。難以想像,中年以上還會被稱為「一枝花」。
所以,秧歌的本義是「少女之歌」。各地的秧歌都有青年男女相互調笑的內容,便是最有力的證據,「飾童男女相對唱跳」是秧歌的本質特徵之一。
無論秧歌,還是花燈、採茶,都把少女作為主要角色;這少女,多是男童裝扮的。
我們曾強調秧歌中具有北方少數民族的成分,現在可以進一步說:秧歌乃上古鄉人儺即沿門逐疫與西域娛樂形式相結合的產物。
編輯本段
各地的記載
謝曉鍾《新疆游記》記「群召姎哥偎郎」,既有少男少女以歌舞調情,又有簡單情節的戲劇表演,與漢族的秧歌極相似。其主要「角色」,均由姎哥(少女)扮演。漢族的「秧歌」之名,或即由此而起。
「姎哥」曾是角色名,東北有「秧歌角色」的說法。此外清雍正、乾隆間有嚴禁「秧歌腳、墮民婆」游唱的法令,今冀東秧歌在集體舞蹈之後,「由一民歌藝人出場(或秧歌角兼任)演唱秧歌調」。
又,民國李駿亞《湟中元宵社火》,記錄了青海東南部一帶元宵社火的演出情況。龐大的化裝舞隊中,有高蹺姐、拉花姐兒、花梆子、老揚高(又寫作「老羊哥」)、偽火神、報子、花鼓子、拉葯姐兒、花和尚、啞巴、膀姑等角色。這與一般的秧歌表演基本相同,而領隊的「揚高」(羊哥),當即庫車的「羊高」、「姎哥」,亦即漢族的「秧歌腳」或「秧歌角」。後來便以領隊之名稱呼整個舞隊。
山東鼓子秧歌的五種角色
山東秧歌中的鼓子秧歌有「傘、鼓、棒、花、丑」五種角色。其中「傘」分「丑傘」與「花傘」,「丑傘」又稱「頭傘」,為男性老人打扮,是整個秧歌隊的指揮者。「鼓」為武生打扮,是秧歌隊的主要演員,人數多,動作復雜,邊舞邊擊鼓,舞起來氣勢非凡。「鼓子秧歌」即由此得名。「棒」為男性青年,雙手執兩頭有五彩條的木棒而舞。「花」為女性青年,服裝仿戲曲中的花旦。「丑」人數可多可少,裝扮成「傻小子」、「丑婆」、「縣官」、「花花公子」等,即興表演逗趣。
膠州秧歌的角色
膠州秧歌的角色是「鼓、翠花、棒、扇花、小嫚」,每種角色均為一對,共五對十個。所有的角色名,都是就他們所持道具和化妝、表演特色叫起來的。既然「鼓」、「棒」、「花」都是角色名,那麼「姎哥」更可以是角色名。
「姎哥偎郎」
起於西域的「姎哥偎郎」,在向東部傳播時遇上了帶有驅儺因子的漢族的元宵社火,於是在東、西部結合處,具體說,是在青海、甘肅、寧夏、陝北及內蒙一帶,產生了以「姎哥」為主要角色的化妝表演形式。當這種民間歌舞向東南傳播時,由於姎哥、羊哥、揚高等不易理解,於是便借用了南方種稻插秧之歌 觀看秧歌秧歌的產生
秧歌大概產生於宋代,最初可能叫「訝鼓」(迓鼓)。以「姎哥」為主要角色的西域歌舞,與漢族元宵社火結合而成為秧歌的時間是宋代,地點是中西部結合區域甘肅陝西一帶。
秧歌與潮州英歌的區別
英歌也並非不說唱,只是將擊鼓舞蹈(武迓鼓)與「戲裝」表演(文迓鼓)分作兩個部分而已。前一部分保留了訝鼓的名稱 「鶯歌」,而將戲劇性的表演稱「後棚」。上文所說山東的「鼓子秧歌」,其實與潮州英歌沒什麼區別。還有山西汾孝地秧歌,也屬於同類。
「宋江陣」
福建、台灣有一種名為「宋江陣」的娛樂形式,亦即英歌,卻索性連「英歌」、「秧歌」之名統統舍棄,換上了在漢族人看來名實相符的新名稱。然而,漳州、泉州卻把飾童男女巡遊稱作「迎閣」,仍帶有秧歌、訝鼓的印記。因為,秧歌的基本特徵之一是童子化妝、男扮女裝。
《武林舊事》的記載
此處言以傀儡裝扮婦人,令我們想起秧歌舞隊中的童子化妝、男扮女裝。秧歌的這種形式,當與傀儡戲有傳承關系。《武林舊事》卷二在「元宵」條後載有「舞隊、大小全棚傀儡」,其名目有:麤旦、細旦、夾棒、男女竹馬、男女杵歌、河東子、瞎判官、旱劃船、抱鑼裝鬼、村田樂、鼓板、耍和尚、貨郎等。這與盛大的秧歌舞隊,幾乎沒有什麼不同。
來自秧歌的戲劇-----陽戲
湘西有一種地方小戲稱陽戲來自秧歌,陽戲有南路、北路之分,北路陽戲又叫「柳子戲」。無論南、北路陽戲,都移植過木偶戲的劇目。
貴州天柱一帶流行的「天柱陽戲」,演出往往以丑角為主,「起步時要抬腳」,「走邊轉彎轉身抬腳,類似矮步和小碎步。旦角、丑角出場都要開四門,鑼鼓伴奏。」在湖南,稱人戲為「高台戲」,傀儡戲為「矮台戲」。丑角「起步時要抬腳」,正是福建小梨園戲中「傀儡腳」的動作,純系模仿傀儡而來。
值得提出的是,貴州、四川等地的儺戲,也稱為「陽戲」或「揚戲」。通常對「陽戲」名稱的解釋是:娛人的「陽戲」與娛神的「陰戲」相對而稱,故名。其實,無論陽戲、陰戲,都是儺戲,在演出場所、時間、形式、目的諸方面,都沒有什麼區別。而且,「陽戲」又可以寫作「揚戲」,用陰、陽相對而稱是無法解釋的。
儺戲稱「陽戲」,與傀儡戲稱「陽戲」原因相同。湖南儺戲《大盤洞》第四場,有「櫻哥」教「桃花」唱蓮花鬧的場面。這「櫻哥」相當於西域秧歌中的姎哥、羊高。
雲南、四川都有梓潼戲,「一般由新婚、婚後不育、有女無子或童子久病的人家邀請去演出,意在求子還願,祈神賜福。」 又名「子童戲」、「陽戲」,其實就是儺戲的一種。二者的關系很清楚,可見「陽戲」祈禱生殖的旨意。在元雜劇中,皇帝往往稱其後妃為「子童」或「梓童」。《漢武故事》曾講到衛子夫入宮,歲余不得見,涕泣請出。武帝則因夜夢「梓樹」而幸衛子夫,從而得子,並立子夫為皇後。這或許就是帝稱後為「梓童」的開始,也可能就是梓潼戲的來歷。而又名「陽戲」者,則是從童子—姎哥—秧歌—陽歌而來。
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羅甸縣羊腸鄉,流行著陽戲。「陽戲班裡漢族人多一些,但和該戲有關的習俗,卻以布依族為主。在布依族村民的某些家庭里,供奉著『送子娘娘』、『童子』的小偶像(約二十多公分高),如果某家長期不生育小孩,就要由親戚朋友幫助,到供有『送子娘娘』的家裡去『偷』送子娘娘、童子的小偶像。被偷的主人明明知道這些人來『偷』童子的,則任其偷走,不聞不問,內心裡得到一種愉快的感覺。童子被盜走到無子的家後,主人家即用紅綢包好,藏在不易丟失的地方,同時向神靈許了獲子的願望,而當懷孕生育小孩之後,就要請『陽戲』班來唱戲慶賀」可見「陽戲」中求子內容所佔份量及其與傀儡戲的關系。因為,「送子娘娘」與「童子」都是木偶雕像,又都是被當作神來祈禱的。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秧歌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8日,山西省太谷縣秧歌劇團和朔州市大秧歌劇團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⑵ 海陽秧歌舞蹈的風格特點
膠東半島的海陽地區,素以民間大秧歌而聞名天下。海陽大秧歌自成體系,是北方四大派秧歌之一,它之所以有如此顯赫的位置,一是它的歷史悠久,二是它的陣容強大,花樣繁多。 海陽大秧歌早在明清時期就已興起,後經當地民間藝人結合民間神話傳說與武術、舞蹈動作結合在一起,逐漸演變形成今天的"秧歌"陣勢,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十五,秧歌隊走村竄巷,拜鄉新,"拉大場","擺陣勢",扭得個風風火火,同時,村子裡有名望的人,還可以"點秧歌"(即點節目)。海陽秧歌除了扭擺出各種舞蹈姿勢外,還可以邊唱邊舞,有帶隊的唱,有扮相的唱,好不熱鬧。因此,"點秧歌"的人除了可以點舞蹈陣勢外,還可以點唱。 往年,進村時鳴三眼槍三響,示禮報信,村會率領村民擊樂相迎。秧歌隊的"樂大夫"則指揮樂隊,演員由慢到快,熱烈起舞,行"三出三進"禮,每番趨步向前,雙手抱拳托傘,躬身行禮,然後進村"拉場"走陣,經"點歌""點陣"後,"樂大夫"致答謝詞後,率隊行"二龍吐須"、"三出三進"禮告別該村,再到別處演出。 海陽身歌隊陣容強大,組合多樣,由"執事、樂隊、舞隊"三部分組成。其中有"三眼槍"、"彩旗"、"樂大夫"、"花鼓"、"村叟"、"家婦"、"漁翁"、"樵夫"、"相公"、"閨秀"、"貨郎"、"翠花"、"箍漏匠"、"王大娘"、"丑婆"、"俊小兒"、"霸王鞭"等等。並且,各有各的演法,各有各的唱詞,令人叫絕稱快。老百姓總結了它的六大特點:一是舞隊龐大,歌舞單逗。二是結構嚴謹,禮儀深重。三是舞則純舞,唱則逗情。四是即興扭舞,多樣統一。五是走陣多變,布陣巧妙。六是鼓樂清純,快慢適度。根據這些特點,海陽秧歌形成了形式、內容極其豐富的民間舞蹈藝術。它是我國民間藝術的精粹,也是百姓過大年時一道豐盛的"大菜"。海陽秧歌在膠東這片熱土上,紅紅火火,蓬勃發展起來。(圖·文/劉志剛) 相關知識: 海陽大秧歌 海陽秧歌的歷史,據現有資料可追溯到明初。鳳城鎮建設村趙炳書家藏《趙氏譜書》記載:「二世祖趙(通)世襲(大嵩衛)指揮鎮 舞誥封武略將軍。明洪熙一年,欣逢五世同堂,上賜『七葉 行祥』金額,懸匾穀旦,諸位指揮偕縉紳光臨賜賀,樂舞生聞韶率其創練之秧歌,舞唱於庭,其樂融融」。洪熙一年為公元1425年,可見當時已有秧歌活動於今海陽鳳城。據上所述,海陽秧歌是源於漢,創於明,興於大嵩衛城(今鳳城)。 海陽秧歌的興盛時期大致在清朝中期,即雍正十三年裁大嵩衛設海陽縣以後。海陽舊縣城鳳城,依山傍水,海運方便,是當時海陽經濟文化的中心,這勢必促進了民間藝術的發展。當地有這樣一首民謠:「鄉下秧歌進了城,先拜娘娘後耍景;正月十五不進城,過日來了攆出城。」說明秧歌當時已成為慶賀節日不可少的活動內容,而鳳城已是四鄉秧歌的活動中心。 海陽秧歌得以逐步發展、日趨成熟,重要因素之一是它能不斷地吸收各種外來藝術的精華,如乾隆三十五年海陽柳樹庄人陳英弼編寫的秧歌劇《陳老喜勸子跑四川》序中所述:「余隨胡公廷章供職邛州,甚愛蜀歌之美,仿做『跑四川』。教秧歌班演唱」。由此可見,早在二百多年前,海陽秧歌的音樂唱腔就已經借鑒蜀歌了。另外,海陽秧歌中「樂大夫」俗有「螳螂門」、「八卦門」之分,即是指他的舞蹈基本動作汲取了不同拳術套路而形成各自的風格。 海陽秧歌在長期的發展中,逐步形成了兩種不同的流派風格。即「大架子秧歌」與「小架子秧歌」。「大架子秧歌」代表了海陽秧歌的基本風格特點,主要流傳在海陽東部和南部地區,以顏明玉、王發為優秀代表。「小架子秧歌」流傳為海陽西北部地區,除打擊樂伴奏外,還配有嗩吶、笙、笛等樂器。舞蹈動作不多,以跑陣式為主,俗有「跑秧歌」之說。舞蹈步法主要是「三步一隔」,即走三步、踏一步,當秧歌隊串街走陣時,主要是以兩豎排隊相互交叉走「三步一隔」貫串始終。 海陽秧歌的結構很嚴謹,隊伍主要有三部分組成,出行時排在最前列的是執事部分,由三眼銃、彩旗、香盤(由會首或副會首端捧)、大鑼組成。其次是樂隊,有大鼓、大鑼、大鈸、小鈸、堂鑼等。隨後是舞隊,一般扮有各類角色幾十人,其中又分為指揮者——樂大夫;集體表演者——花鼓、小女曼;雙人表演者——貨郎與翠花,箍漏匠與王大娘,丑婆與傻小子,老頭與老婆,相公與媳婦等;秧歌劇及戲出雜扮者。 樂大夫是舞隊的指揮,左手抱傘,右手執甩子,關於其身份,民間傳說不一,有說是一看場佬,反穿皮襖是為禦寒,手抱雨傘有祈求風調雨順之意;也有說是一過路大夫,手執馬甩是為了消病去邪。 花鼓一般由十六至二十四名男青年組成,武生扮相,排在隊伍前列,為秧歌隊開路和打場,單手擊鼓,左手雖持鼓槌但不擊鼓,只隨節奏相應地做動作。 小女曼作鄉間姑娘扮相,原與花鼓結對表演,後逐漸脫離花鼓而獨立表演。 貨郎與翠花。表現鄉間小商人串鄉走村,村姑挑挑買小百貨的生活情節。 箍漏匠與王大娘。民間傳說;王大娘是玉皇大帝的女兒旱魃所變,她私自下凡,變成村婦王大娘。箍漏匠是南天門土地神變化,受玉皇大帝之命,到凡間捉拿王大娘歸天。藝人選取二人相遇後戲逗打鬧、相互周旋的情節,編排成一段雙人舞蹈,既可以串街走陣,又可以在演場時單獨表演。 丑婆與傻小子。丑婆是鄉間老婦扮相,傻小子則是頑皮孩童扮相。二人在秧歌隊中不受局限,可隨意跑動,逗鬧嬉笑,取悅觀眾。 海陽秧歌的音樂由鑼鼓和歌曲兩部分組成,以鑼鼓伴奏為主。打擊樂由大鼓、大鑼、大鈸、小鈸、堂鑼等組成。兩種主要的鑼鼓曲譜慢走陣與快走陣,只是速度不則,而節奏型基本相同,都是三鼓一鑼(一板三眼)。歌曲多為民間小調,演唱時,中間進有打擊樂插入,其代表曲目為《大夫調》、《跑四川》等,可根據實際情況選用笛子、笙、二胡等樂器伴奏。 隨著社會發展,海陽秧歌的形式與內容不斷變化,然而,它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卻始終沒有變,人們素以看秧歌、演秧歌為生活中一大樂事。正月間,每當秧歌鑼鼓一響,男女老少便蜂擁而至,爭相觀看,牆頭、屋頂、樹上……處處擠滿人群,「沒有秧歌不叫年」,已成為群眾的一句口頭禪。人們的喜愛為海陽秧歌的延續奠定了牢固的基礎,海陽秧歌也因而經久不衰,得以繼承和發展。幾十年來,海陽大秧歌得到各級領導和專家學者的重視和支持,在繼承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的發展和提高,賦予了新的活力。1983年北京舞蹈學院舞蹈系,把海陽大秧歌正式列為中國漢族民間舞蹈必修教材,登上了高等學府的講壇。 近年來,海陽大秧歌在藝術專家、學者、文化工作者及民間老藝術人的共同努力下,進一步地得到了繼承、發展、改革和繁榮,在一系列的大賽中取得了優異成績;1994年應邀參加了第四屆「中國沈陽國際民間(秧歌)舞蹈節」,以其濃郁的地方特色,質朴豪放的風格和精湛的技藝,在數十個國內外強隊的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一舉奪得了大賽最高獎——金玫瑰獎。同年12月又榮獲了全國「群星獎」銀獎。12月份又奉調加了山東省第五屆文化藝術節幕式的演出,受到趙志浩、李春亭等省五大班子領導的新切接見和贊揚。1996年12月在山東省首屆農民藝術節舞蹈比賽中榮獲金獎,96、97年連續二年參加了山東省春節聯歡晚會的拍攝演出,1997年海陽市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
麻煩採納,謝謝!
⑶ 山東秧歌的海陽秧歌
「海陽秧歌」流行於膠東半島的海陽、萊陽、乳山等縣市,以海陽市最盛,幾乎村村都有秧歌隊。海陽市早年流行的秧歌叫「逗秧歌」,又名「小架秧歌」,後來在秧歌的舞蹈中加入了武術的套路,稱為「大架秧歌」,外人稱之為「海陽大秧歌」。
「海陽秧歌」角色眾多,整個舞隊由單人舞,雙人舞,多人舞組成。
領頭的是「葯大夫」,他身穿長袍,口戴黑須,右手持馬尾拂子,左手握平頂圓傘。這是整個秧歌隊的總指揮兼領舞,他的即興表演往往令人絕倒。
其他角色有「霸王鞭」、「花鼓」、「彩扇」、「漁夫」、「樵夫」、「貨郎」、「翠花」「相公」、「閨秀」、「錮爐」、「王大娘』」、「丑婆」,「頑童」、「牧童」、「村姑」、「大頭和尚」、「柳翠」等等。
海陽秧歌的演出有串街、進村、耍大場、跑陣勢、演場、收場六段六種形式。跑陣勢有單隊穿插、龍盤尾、四門斗、扣心斗、黃牛癟、竹籃挎花、六門斗、八卦斗、寶葫蘆、葫蘆帶結子、卷爆仗、雙隊穿插、剪子股、二龍吐珠、勾心斗、大推磨、雙八字、三龍紋柱、彩雲遮月、牡丹開花、四瓣花、竹籃開花、遍地開花種種變化隊形。
⑷ 武清東趙庄秧歌匯演
東北秧歌吉林地區的民間舞蹈有秧歌、龍燈、旱船、撲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高蹺等形式,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統稱為「秧歌」。解放前農村秧歌又扭又唱,又叫唱秧歌;農村秧歌游屯串村,又叫「跑秧歌」;城鎮秧歌光扭不唱,又叫「扭秧歌」。 解放前的秧歌隊全是男的,二人一小組,一個「上裝」(扮女的,又叫「包頭的」),一個「下裝」(扮男的,又叫「斗丑的」),叫做「一副架」。四人一大組(兩副架),叫「一棒鼓」。在秧歌隊中「頭棒鼓」「二棒鼓」「三棒鼓」……排列有序,每人都有固定的位置。「頭棒鼓」是全隊扭唱技藝最高的,「二棒鼓」次之,「三棒鼓」更次之。秧歌隊的領頭帶隊的戴文生巾,披斗蓬,持摺扇,只他一人沒有「上裝」搭配,故稱「傻公子」,又叫「拉衫的」。秧歌隊的排尾叫「老坐子」,也是一副架:「上裝」是一個扮相刁潑的老太太,手拿兩根棒棰,耳戴紅辣椒;「下裝」是一個扮相滑稽的老頭,駝背,拄拐杖。秧歌隊中也有扮故事中人物的,如青蛇、白蛇、豬八戒、孫悟空等。秧歌隊大的六七十人,小的二三十人。 解放後的秧歌淘汰了「傻公子」、「老坐子」、「一副架」和「一棒鼓」,淘汰了男扮女裝,男的扮男的,女的扮女的,無論城鄉都是只扭不唱。 山東鼓子秧歌的五種角色山東秧歌中的鼓子秧歌有「傘、鼓、棒、花、丑」五種角色。其中「傘」分「丑傘」與「花傘」,「丑傘」又稱「頭傘」,為男性老人打扮,是整個秧歌隊的指揮者。「鼓」為武生打扮,是秧歌隊的主要演員,人數多,動作復雜,邊舞邊擊鼓,舞起來氣勢非凡。「鼓子秧歌」即由此得名。「棒」為男性青年,雙手執兩頭有五彩條的木棒而舞。「花」為女性青年,服裝仿戲曲中的花旦。「丑」人數可多可少,裝扮成「傻小子」、「丑婆」、「縣官」、「花花公子」等,即興表演逗趣。
⑸ 什麼是扭秧歌
秧歌,原是南方農民插秧時進行的一種群眾性歌唱活動,它起源於農業生產勞動。清代屈大均在《廣東新語》卷十二中說:「農者每春時,婦子以數十計,往田插秧,一寮國大鼓,鼓聲一通,群歌競作,彌日不絕,是曰秧歌。」秧歌分為兩種:一種是徒手錶演的秧歌,叫「地秧歌」或「地蹦子」,另一種就是高蹺秧歌。這兩種秧歌的相同之處是角色和曲調都基本一致。秧歌最早是以唱歌的形式出現,後來發展成舞蹈和戲劇表演的形式,所以被稱為「扭秧歌」,以後逐步演變成燈會、年節中必須表演的節目。
扭秧歌現在主要流行於我國北方,可分為陝北秧歌、東北秧歌、河北秧歌、山東膠州秧歌和鼓子秧歌等不同類型。王錫齡在《陝南巡視目錄》中記敘了陝西南部西鄉縣沙河鎮的秧歌:「田間農民有系彩,扮戲裝者歌唱舞蹈。金鼓喧鬧,蓋為秧歌助興,俗名大秧歌本此。」這種秧歌同現在陝北、山西等地新年社火中的大秧歌相似,成為一種頗具代表性的民間舞蹈形式。《柳邊紀略》中也記載了當時黑龍江邊緣地區的元宵節,人們組織起秧歌隊,伴以鑼鼓,「舞畢乃歌,歌畢乃舞」,通宵達旦。
扭秧歌一般是舞者扮成各種人物,踩著鑼鼓點,手持扇子、手帕或綵綢起舞。表演形式十分活潑,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扭,表演者手持扇子、手帕、綵綢等道具,踩著鑼鼓點,口中唱著當地流行的秧歌詞,步履輕盈,邊扭邊舞。
二是走場,一般開始和結束時為「大場」,中間穿插為「小場」。大場是邊走邊舞的各種隊形組合的大型集體舞,表演出「龍擺尾」、「雙過街」、「九連環」等各種圖案的舞蹈。小場是由兩三人表演帶有簡單情節的舞蹈或歌舞小戲,如「劉海戲金蟾」、「車幺妹」、「跑旱船」、「傻子接媳婦」等。
三是扮,舞者扮成民間傳說、歷史故事中的各種人物,類型有文武公子、少婦、丑婆、貨郎、漁翁和小孩等。
四是唱,伴隨著嗩吶、鑼鼓聲,由歌手演唱當地的民間歌謠。秧歌隊的人數可多可少,少則幾人,多則八九十人。既可以統一表演一個大型節目,也可以分別表演各自准備的小節目。秧歌隊的領頭叫「傘頭」,是這支秧歌隊的總指揮。他手持一把傘邊舞邊唱,象徵著風調雨順。「傘頭」唱的內容基本上是即興發揮,也有當地民間小調。他後面跟著裝扮成男女老少和丑角類的各種人物,走出各種隊形。在鑼鼓、嗩吶的伴奏下,邊扭邊舞。那些動作詼諧有趣、朴實可愛,具有廣泛的娛樂性和群眾性。
扭秧歌作為一種民間舞蹈,既不需要多大的體力,還可以通過這種娛樂活動舒松筋骨,很適合不同年齡的人參與,現已成為節日遊行的必演節目。它給人們帶來了歡樂、幸福和吉祥。
⑹ 東北大秧歌
在關東大地上,最受老百姓喜愛的民間歌舞就是東北大秧歌。每年正朋,無論城鎮還是村屯,都有秧歌隊歡快活潑的嗩吶聲、鑼鼓聲在喜氣洋洋的節日氣氛中回盪。
史書記載,早在康熙年間,東北就已經有了「上元日」(正月十五)辦秧歌的習俗。表演的男子扮成參軍、婦女等角色,邊舞邊歌、通宵達旦。到了清末民國年間,扭大秧歌已經是遍布東北各地的春節娛樂活動。「辦秧歌」的發起組織者,或是商家富戶,或是行政機構,或是民間組織,負責如集本地擅長於此道者,並置辦服裝道具、聘請鼓樂班子、組織排練、籌劃演出安排等,具體事項通常是由一位演技好、威望高、辦事能力強的「秧歌頭」負責張羅。
正月初一家家戶戶都忙著拜年,一般從初二開始「跑秧歌」。演出形式以拜年賀喜為主。在城鎮,秧歌隊要到當地官署和商家鋪戶以拜年名義演出,在農村則是坐著大車到附近的村屯,在村公所或富家大戶宅院中演出,也有登門拜年之意。這種演出,受拜者要預備煙茶款待,並在秧歌隊臨走時給「秧歌頭」賞錢,有的還要管飯。所以秧歌隊拜年事先已選好對象,起碼是要給得起賞錢的才能去,否則人吃馬喂各種費用就難以開銷了。當然,演出時當地男女老少都可以白看熱鬧。過去農村過年,一是圖「喜興」,二是講面子。假如哪個村沒來秧歌隊拜年,村裡的人都會覺得不開心。因此,如果本村不辦秧歌,各家按貧富攤錢,派人去外村「接秧歌」,以為村裡增添過年的喜慶氣氛。
東北大秧歌的風格,以火爆熱、歡快奔放著稱。民間稱秧歌據得好叫「扭得浪」,即不但舞姿要優美,而且腰胯擺得幅度要大,節奏感要強,表情要有感染力,總之是不能平淡而要誇張,才符合關東豪爽熱情的民風。此外,秧歌的「走陣」(行進表演隊形)也要活潑新鮮。除通常的圓場外,還可以走出「二龍吐須」、「太極八卦」等許多花樣,時快時慢,邊走邊變,加上演員服裝的鮮艷色彩,看得人眼花繚亂。
秧歌里的精彩部分是高蹺,俗稱「踩高腳子」。蹺棍長二至三尺,表演中也是走秧歌步和陣形,以扭得快、扭得歡為好。秧歌中所扮的人物,既有披紅掛綠的大姑娘、小媳婦兒、也有抽長煙袋的丑婆子、戴紗帽翅的縣官、呆頭呆腦的「傻柱子」,以及「蹌驢」、「旱船」等加帶其他道具的表演,個個朴實憨厚、滑稽可愛。另一類角色則是民間熟知的小說戲曲人物,如《西遊記》中的四師徒、過海的八佩以及年畫上常見的公子丫環、漁樵耕讀等等。如秧歌隊是帶「高腳子」的,後一類人物多由踩蹺的扮演。舊時扭秧歌都是男性,所以女性角色多是男扮女裝,演起來更加大膽潑辣、逗趣可笑。
看秧歌最過癮的是遇上「打對台」,即一個場子來了兩支秧歌隊。因為過年時的秧歌大都給賞錢,所以按照不成文的規矩,一個演出場地只能留一支秧歌隊。如果兩伙秧歌隊同時到,或是後到的秧歌隊不願退讓,那就只能以演技分高低。扭得好,能吸引觀從的留下,技不如人的自動退出。每逢這時,兩支秧歌隊都得拿出看家的本事,格外賣力,叫著勁兒地扭,觀眾們則漁翁得利,大飽眼福。在這種比賽中,吹嗩吶的樂手(俗稱喇叭匠)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於秧歌是隨著嗩吶聲和鑼鼓點兒走,從一定意義上說,只有吹不出來的,沒有扭不出來的,因此嗩吶相當於秧歌隊的靈魂。優秀的喇叭匠,不僅會的曲調多,演奏技巧高,而且還練就許多絕活,技藝高超者能在吹奏的同時,兩個鼻孔里各插一隻燃著的香煙,頭頂和兩臂各放一隻盛水的碗,走著吹、轉著吹、登上桌子吹,、喇叭不斷、香煙不滅、水碗不灑。這類絕活平時用不著,遇到想多討賞錢或打對台的時候才亮出來,出奇制勝。所以,辦秧歌的都盡量請當地名氣大的喇叭匠。有的時候正在演出,來了另一秋秧歌,離老遠一聽喇叭吹得好,或者打聽到喇叭匠是聞名的高手,便會甘拜下風自動「蔫退」。
過年開扭的秧歌到正朋十五至十六兩天達到高潮。這時走村串屯的拜年已經結束,街上的商家店鋪也開始了新一年的營業。元宵佳節之日,秧歌隊紛紛集中到當地最繁華熱鬧的市鎮街道,進行遊行式的演出。有的還特意辦出與賞花燈氣氛融為一體的「燈官秧歌」。街市上精彩表演此伏彼起,熱鬧非凡。酷愛秧歌的演員們也都在滿街觀眾的喝彩聲中盡展才華,過足了秧歌癮。因為鬧過這兩天之後,他們就要卸去彩裝,回到田地和作坊里,成為普普通通的勞動者了。
⑺ 東北大秧歌有哪些特徵
關東地區的民間舞蹈有秧歌、龍燈、旱船、撲蝴蝶、兩人摔跤、打花棍、高蹺等形式,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統稱為秧歌。
秧歌旋律流暢,節奏歡快簡潔,其紅紅火火的場面、豐富的舞蹈語匯、情趣盎然的姿態和靈動活潑的表演風格,歷來深受人們的喜愛。
秧歌源於漢民族元宵節慶時的集會表演,至今已有千年歷史,它是一種民族性的集體舞蹈,發展已經超過千年,一定會形成自己成熟而穩定的風格,並不失時機地誕生許多相近的藝術形式。
關東秧歌的歷史也非常悠久,它是北方勞動人民長期創造積累的藝術財富,起源於插秧耕田的勞動生活,又和古代祭祀農神祈求豐收,祈福禳災時所唱的頌歌、禳歌有關。
並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農歌、菱歌、民間武術、雜技以及戲曲的技藝與形式,從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發展到今天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歌舞。
史書記載,早在清康熙年間,關東地區就已經有了農歷正月十五辦秧歌的習俗。表演的男子扮成參軍、婦女等角色,邊舞邊歌。
《柳邊紀略》對當地人民的秧歌活動有過記載:
上元夜,好事者輒扮秧歌。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婦女,又三四人扮參軍,各持尺許兩圓木,戛擊相對舞,而扮一持繖鐙(傘燈)賣膏者為前導,傍以鑼鼓和之,舞畢乃歌,歌畢乃舞,達旦乃已。
至清末年間,扭大秧歌已經是遍布關東各地的春節娛樂活動。
東北秧歌分地蹦子和高蹺兩類。地蹦子又稱地秧歌,流傳面較廣;高蹺盛行於遼寧,特別是營口、海城和蓋縣一帶。
東北秧歌音樂的傳統樂曲十分豐富,可用3個字加以概括,即順、活、韻。「順」意為通順。旋律的各種變化,樂曲的連接,調性、調式的變換都要順。「活」即要具有高度的即興演奏的能力,使音樂靈活多變。「韻」即韻律感及風格味道。
東北秧歌音樂以五聲為主,也有相當數量的六聲性樂曲,七聲性的樂曲僅佔一小部分。
東北秧歌音樂的調式以宮調式、微調式較多,羽調式、商調式次之,角調式的樂曲較為少見。宮調式、微調式較為明亮,這兩種調式較多的原因與東北秧歌音樂中很多樂曲的情緒熱烈、歡快有關。
東北秧歌的節奏富有變化,具體表現之一在主要步法「踢步」上。
踢步的做法是:一腳踢出時快而有力,快出快回,在空中停留的時間要短,收回時,雙腿著地時間要長,這踢出去的「短」和收回時「長」形成了東北秧歌的節奏差異。
關東地區秧歌形式詼諧,風格獨特,融潑辣、幽默、文靜、穩重於一體,將關東人民熱情質朴、剛柔並濟的性格特徵揮灑得淋漓盡致。穩中浪、浪中梗、梗中翹,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東北秧歌的最大特點。
關東地區民間稱贊秧歌好喜歡用「扭得浪」來形容,即不但舞姿優美,而且腰胯擺得幅度大,節奏感強,表情有感染力,總之是不能平淡而要誇張,才符合關東豪爽熱情的民風。
此外,秧歌的行進表演隊形也要活潑新鮮。除通常的圓場外,還可以走出「二龍吐須」、「太極八卦」等許多花樣,時快時慢,邊走邊變,加上演員服裝的鮮艷色彩,看得人眼花繚亂。
秧歌里的精彩部分是高蹺,俗稱踩高腳子。蹺棍長兩三尺,表演中也是走秧歌步和陣形,以扭得快、扭得歡為好。
秧歌中所扮的人物,既有披紅掛綠的大姑娘、小媳婦兒、也有抽長煙袋的丑婆子、戴紗帽的縣官、呆頭呆腦的傻柱子,以及蹌驢、旱船等加帶其他道具的表演,個個朴實憨厚、滑稽可愛。
另一類角色則是民間熟知的小說戲曲人物,如《西遊記》中的四師徒、《白蛇傳》中的白娘子和許仙、過海的八仙以及年畫上常見的公子丫環、漁樵耕讀等。
舊時扭秧歌都是男性,所以女性角色多是男扮女裝,演起來更加大膽潑辣、逗趣可笑。
看秧歌最過癮的是遇上打對台,即一個場子來了兩支秧歌隊。因為過年時的秧歌大都給賞錢,所以按照不成文的規矩,一個演出場地只能留一支秧歌隊。
如果兩伙秧歌隊同時到,或是後到的秧歌隊不願退讓,那就只能以演技分高低。扭得好,能吸引人的留下,技不如人的自動退出。
每逢這時,兩支秧歌隊都得拿出看家的本事,格外賣力,較著勁兒地扭。
秧歌的主要樂器是嗩吶和鑼鼓。表演時,秧歌隊伍是隨著嗩吶聲和鑼鼓的節奏走的。優秀的喇叭匠,不僅會的曲調多,演奏技巧高,而且還練就許多絕活。
技藝高超者能在吹奏的同時,兩個鼻孔里各插一隻燃著的香煙,頭頂和兩臂各放一隻盛水的碗,走著吹、轉著吹、登上桌子吹,喇叭不斷、香煙不滅、水碗不灑。
這類絕活平時用不著,遇到想多討賞錢或打對台的時候才亮出來,出奇制勝。所以,辦秧歌的都盡量請當地名氣大的嗩吶匠。
東北大秧歌的演出形式以拜年賀喜為主,在城鎮,秧歌隊要到當地官署和商家鋪戶以拜年名義演出,在農村則是坐著大車到附近的村屯,在村公所或富家大戶宅院中演出,也有登門拜年之意。
這種演出,受拜者要預備煙茶款待,並在秧歌隊臨走時給秧歌頭賞錢,有的還要管飯。通常,秧歌隊拜年事先已選好對象,主要是給能夠給得起賞錢的人拜年。當然,演出時當地男女老少都可以免費看熱鬧。
過去關東地區農村過年,一是圖喜興;二是講面子。假如哪個村沒來秧歌隊拜年,村裡的人都會覺得不開心。因此,如果本村不辦秧歌,各家按貧富攤錢,派人去外村接秧歌,為村裡增添過年的喜慶氣氛。
辦秧歌的發起組織者,或是商家富戶,或是行政機構,或是民間組織,負責招集本地擅長於此道者,並置辦服裝道具、聘請鼓樂班子、組織排練、籌劃演出安排等。具體事項通常是由一位演技好、威望高、辦事能力強的秧歌頭負責張羅。
過年開扭的秧歌到正月十五至十六兩天達到高潮。這時走村串屯的拜年已經結束,街上的商家店鋪也開始了新一年的營業。
元宵佳節之日,秧歌隊紛紛集中到當地最繁華熱鬧的市鎮街道,進行遊行式的演出。有的還特意辦出與賞花燈氣氛融為一體的秧歌。
街市上精彩表演此伏彼起,熱鬧非凡。酷愛秧歌的演員們也都在滿街觀眾的喝彩聲中盡展才華,過足了秧歌癮。因為鬧過這兩天之後,他們就要卸去彩妝,回到田地和作坊里,成為普普通通的勞動者了。
⑻ 秧歌的資料
秧歌
簡介
秧歌舞,又稱扭秧歌,歷史悠久,是我國最具代表性的其中一種民間舞蹈形式,也是一種民間廣場中獨具一格的集體歌舞藝術,也因扭秧歌舞姿豐富多彩,深受農民歡迎以熱鬧非凡。秧歌舞除具有自己的風格特色,一般由舞隊十多人至百人組成,扮成歷史故事、神話傳說和現實生活中的人物邊舞邊走,隨著鼓聲節奏,善於變換各種隊形,再加上舞姿豐富多彩,深受廣大觀眾的歡迎。
特點
秧歌舞表演起來,生動活潑,形式多樣,多姿多彩,紅火熱鬧,規模宏大,氣氛熱烈,鬧得熱火朝天。每逢重大節日,例如新年等,城鄉都組織隊,拜年問好,互相祝福、娛樂。另外,不同的村鄰之間還會扭起秧歌互相訪拜,比歌賽舞,可見扭秧歌對古代農民來說是多麼重要。
秧歌給人帶來的益處
這一切促使扭秧歌成為大型群眾性娛樂,歡慶,宣傳的主要形式。因為秧歌內容包含量大,多姿多彩,形式多樣又富於變化;再加上扭秧歌舞蹈動態豐富,使看秧歌的人也心花怒放,豪情倍增,因而深受廣大觀眾的歡迎,是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這也給林區人民、廣大民眾帶來了快活和歡樂,舒緩身心疲卷的好方法。
秧歌的起源:
秧歌起源於插秧耕田的勞動生活,它又和古代祭祀農神祈求豐收,祈福禳災時所唱的頌歌、禳歌有關,並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農歌、菱歌(民歌的一種形式)、民間武術、雜技以及戲曲的技藝與形式,從而由一般的演唱秧歌發展成為民間歌舞,至清代,「秧歌」已在全國各地廣泛流傳。為示區別,人們常把某地區或形式特徵冠於前面。如「鼓子秧歌」(山東)、「陝北秧歌」、「地秧歌」(河北、北京、遼寧)、「滿族秧歌」、「高蹺秧歌」等;而南方的「花鼓」、「花燈」、「採茶」以及廣東與香港流行的「英歌」,其名稱雖異,但都屬於「秧歌」這一類型,是從「秧歌」中派生出來的形式。
鬧秧歌
陝北地區把燈節活動稱作"鬧秧歌",各村的秧歌隊在一名持傘的"傘頭"帶領下,和著鑼鼓聲的節拍起舞,跑"大場"(群舞)、演"小場"(雙人、三人舞),並且到各家表演,以此賀新春,祈豐年。領舞的傘頭要善於領唱傳統的歌詞以及因地制宜即興編唱新詞,以適應不同場合的需要。一般是先唱後舞,演唱時,眾隊員重復他所唱的最後一句,形式簡便,生動熱鬧。燈節期間,當地還要設置名為"九曲黃河燈"(俗稱"轉九曲")的燈陣,群眾隨著秧歌隊進入其內,觀賞各種秧歌表演,此活動具有消災驅邪的含義。
東北秧歌
遼寧地區的民間舞蹈有秧歌、龍燈、旱船、撲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高蹺等形式,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統稱為「秧歌」。
解放前的秧歌
解放前農村秧歌又扭又唱,又叫唱秧歌;農村秧歌游屯串村,又叫「跑秧歌」;城鎮秧歌光扭不唱,又叫「扭秧歌」。
芫莛里的秧歌
芫莛補註:秧歌,是從鄉人儺到地方戲的中間形態,它一頭連接著驅儺者(儺神,其實就是巫),另一頭連接著戲曲演員。本章擬具體介紹秧歌的名稱來源、形式特徵,秧歌與鄉人儺、戲曲、傀儡戲的關系等問題。流行於各地的秧歌,均與上古鄉人儺——沿門逐疫活動有血緣關系。這種軌跡,至今仍在流行的北方秧歌中仍不難找到。
陝西的「神會秧歌」
陝西榆林保寧堡鄉和米脂縣郭辛庄的老秧歌,稱「神會秧歌」,「每年春節活動前,秧歌隊在神會會長率領下進行敬神謁廟,第二天才開始挨戶依門的進院入戶拜年,群眾稱為『沿門子』,以求消災免難、吉祥平安。」顯然,「沿門子」就是沿門逐疫活動, 只不過儺人摘下了鬼臉殼。
傘頭秧歌
在晉西和陝北,流行著一種「傘頭秧歌」,秧歌隊中有一舉足輕重的歌手,左手搖響環,右手執花傘,俗稱傘頭。是一支秧歌隊的統領,其主要職責是指揮全局、編派節目,帶領秧歌隊排街、走院、掏場子,並代表秧歌隊即興編唱秧歌答謝致意。民間傳說,傘和響環都是降妖捉怪的法器,可見秧歌與古代儺儀的聯系。
秧歌的儀式
一些偏遠山區凡鬧秧歌必先祭瘟,然後是跑院禳瘟。秧歌結束時(一般都在日落之後),要舉行送瘟儀式,由社家事先製作一隻小船,多為高粱稈紮成,並糊上白紙。講究的地方則用木頭做成。船上置燈和一紙人,象徵瘟神。或只寫個牌位「瘟神老爺之靈位」。由秧歌隊護送至河邊,人們梵香叩拜之後。傘頭唱一首送別秧歌,當即將紙船放入水中漂走。這和古代的驅儺儀式非常相似。
秧歌與插秧與插秧的關系
「秧歌」其名,很容易使人聯想到它與稻田插秧的關系。但是,在沒有水田、不種稻、不插秧的三北(東北、西北、華北)地區,秧歌的流行程度更甚於南方。這說明,北方的秧歌與插秧無關。
南、北方「秧歌」名同實異。南方「秧歌」乃插秧時演出,以「歌」為主,而北方則為農閑時或新年時的一種游藝性化裝表演。
流行於三北地區的、在元宵節時化妝表演的秧歌,與種稻插秧時所唱的南方秧歌不是一個藝術品種。它們使用同一名稱,只不過是由於語音相近而比附的結果罷了。後文討論的秧歌,除特別註明者外,一般指的是北方秧歌。
秧歌的歷史:
據《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從秧歌發展、演變成的戲曲劇種,在全國劇種中所佔的比例之高,是相當驚人的。可以說,秧歌為百戲之源。
按《柳邊紀略》的記載,秧歌的演出時間是在元宵節夜晚,有一裝扮「持傘燈賣膏葯者」為前導,後面跟著三四名「童子」裝扮的婦女,又有三四名假扮的「參軍」,他們手中,都持「尺許長」的「兩圓木」。秧歌表演中有少數民族的成份,最遲在元代已經形成。
民國河北《滄縣志》提供的資料信息價值應引起足夠的重視。其一,它懷疑秧歌「命名之義」乃「南人種稻插秧而歌」,並提示出「秧歌」的另一名稱——「陽歌」。其二,它具體描述了與東北秧歌大同而小異的華北秧歌的形式特徵,其中各角色的裝扮和所持道具最值得注意。例如,「公子」所持的「樂子」,上可聯繫到宋雜劇中「竹竿子」的形制、作用,下可牽涉到「落子」(評劇)的形成,是解決戲曲史上有關問題的重要資料。至於「長袍短褂,皂靴羽纓」,亦當是少數民族的裝束。
華北秧歌
關於華北秧歌,李炳衛等《民社北平指南》所記北京「鞅哥會」:「全班角色皆彩扮成戲,並踩高蹺,超出人群之上。其中角色更分十部:陀頭和尚、傻公子、老作子、小二格、柴翁、漁翁、賣膏葯、漁婆、俊鑼、丑鼓。以上十部,因鑼鼓作對,共為十二單個組成。各角色滑稽逗笑,鼓舞合奏,極盡貢獻藝術之天職。」 .顯然,北京的秧歌與遼寧更相近些。所謂「傻公子」,即東北秧歌中的「沙公子」,或即《滄縣志》中的「公子」;滄縣沒有的「賣膏葯」,東北和北京都有。
西北地區的秧歌
西北地區的秧歌表演,有所謂「白髯、花面、紅纓帽,白皮短褂反穿,手執傘燈領隊」者,相當於東北秧歌中「反穿皮褂」的前導者、華北秧歌中「長袍短褂、皂靴羽纓、持紅羅傘者」。所謂「浪子」與「娼妓」,大概相當於華北秧歌中的「公子」和「美女」。他們「且歌且舞」,互相調笑,並且演出具有簡單情節的小戲,藉以引起觀眾的注目。
秧歌的特徵
我們姑且這樣來概括秧歌的特徵:通常在元宵燈節前後演出於北方農村的一種具有戲劇因素的化裝表演;一般呈舞隊的形式,且行且歌且舞;多數舞隊要挨門演出,保留著從沿門逐疫向沿門賣藝、乞討發展的痕跡;舞隊中角色的名稱和人數多少不盡相同,但總有官員、武生、老人、和尚、婦女等(大體相當於戲曲中的生旦凈丑),總演出青年男女互相調笑的內容,男青年稱「沙公子」或「傻公子」;一般有童子化妝、女扮男裝的情況;舞隊中有領隊、殿後之分,領隊者往往反穿皮褂,手持傘燈,是北方少數民族的裝扮,有時稱他為「賣膏葯者」;有時官員(參軍)也為少數民族裝束。有的舞者手持兩根短木棒;演出時鑼鼓齊鳴,而以鼓較為重要。
用這個特徵去衡量,長江流域甚至華南地區,也有類似的表演,不過多數不叫秧歌,而稱秧歌燈、花鼓燈,或打花鼓、花燈、採茶等。
湖北的秧歌燈
湖北房縣元宵上演的秧歌燈,雲南姚安花燈戲十百為群,民國湖南《嘉禾縣圖志》:「秧歌,一謂之『花燈』,飾童男女相對唱跳,金鼓喇叭與身手相湊,類於衡州馬燈矣。其風至十五日止,謂之『耍元宵』。」
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所記江蘇儀征的「花鼓燈」,是典型的秧歌。廣東普寧、潮安流行的英歌,也寫作鶯歌、秧歌、因歌,不僅保留了北方秧歌的某些表演特徵,也保留了秧歌的名稱。
因此,我們不僅有理由否定北方秧歌「南來」說,甚至可以說:南方的英歌、花燈、採茶、花鼓等,是從北方傳入的,起碼是受了北方秧歌的影響而形成的。
秧歌又名陽歌
在陝西河北等地,秧歌又叫「陽歌」。有人認為,因秧歌起於鳳陽,故又名「陽歌」。又有人認為「陽歌」起源於上古人類的太陽崇拜,是秧歌的本名。都不符合實際。
當我們把目光移到塞外少數民族居住的地區,就知道秧歌又有到姎哥、央哥、揚高、羊高這些名稱,再向南看到英歌、鶯歌、因歌等諸多同音名稱。
「女子之歌」
清黃浚《紅山碎葉》稱:「紅山燈市有秧歌,秧歌之『秧』或作『姎』,謂女子之歌。按古書姎字乃渠帥之稱,似有未協。」 說秧歌是「女子之歌」的說法,非常值得注意。
民國劉文海《西行見聞記》:「新疆纏民婦女,確實嬌艷嫵媚,遇者魂銷。……有某好事者,曾作央哥詞。央哥,即纏民婦女之謂。」又記新疆民謠:「吐魯番葡萄哈密瓜,庫車央哥子(纏回稱婦女之謂)一枝花。」
清祁韻士輯《西陲要略》卷四記新疆方言:「呼婦人為鴦哥。」 據此,可以肯定地說:姎哥、央哥、羊高、鴦哥均為一聲之轉,系維語對女性的稱謂。而且,這女性,主要當指少女,至少是少婦。難以想像,中年以上還會被稱為「一枝花」。
所以,秧歌的本義是「少女之歌」。各地的秧歌都有青年男女相互調笑的內容,便是最有力的證據,「飾童男女相對唱跳」是秧歌的本質特徵之一。
無論秧歌,還是花燈、採茶,都把少女作為主要角色;這少女,多是男童裝扮的。
我們曾強調秧歌中具有北方少數民族的成分,現在可以進一步說:秧歌乃上古鄉人儺即沿門逐疫與西域娛樂形式相結合的產物。
《新疆游記》的記載
謝曉鍾《新疆游記》記「群召姎哥偎郎」,既有少男少女以歌舞調情,又有簡單情節的戲劇表演,與漢族的秧歌極相似。其主要「角色」,均由姎哥(少女)扮演。漢族的「秧歌」之名,或即由此而起。
「姎哥」曾是角色名,東北有「秧歌角色」的說法。此外清雍正、乾隆間有嚴禁「秧歌腳、墮民婆」游唱的法令,今冀東秧歌在集體舞蹈之後,「由一民歌藝人出場(或秧歌角兼任)演唱秧歌調」。
又,民國李駿亞《湟中元宵社火》,記錄了青海東南部一帶元宵社火的演出情況。龐大的化裝舞隊中,有高蹺姐、拉花姐兒、花梆子、老揚高(又寫作「老羊哥」)、偽火神、報子、花鼓子、拉葯姐兒、花和尚、啞巴、膀姑等角色。這與一般的秧歌表演基本相同,而領隊的「揚高」(羊哥),當即庫車的「羊高」、「姎哥」,亦即漢族的「秧歌腳」或「秧歌角」。後來便以領隊之名稱呼整個舞隊。
山東鼓子秧歌的五種角色
山東秧歌中的鼓子秧歌有「傘、鼓、棒、花、丑」五種角色。其中「傘」分「丑傘」與「花傘」,「丑傘」又稱「頭傘」,為男性老人打扮,是整個秧歌隊的指揮者。「鼓」為武生打扮,是秧歌隊的主要演員,人數多,動作復雜,邊舞邊擊鼓,舞起來氣勢非凡。「鼓子秧歌」即由此得名。「棒」為男性青年,雙手執兩頭有五彩條的木棒而舞。「花」為女性青年,服裝仿戲曲中的花旦。「丑」人數可多可少,裝扮成「傻小子」、「丑婆」、「縣官」、「花花公子」等,即興表演逗趣。
膠州秧歌的角色
膠州秧歌的角色是「鼓、翠花、棒、扇花、小嫚」,每種角色均為一對,共五對十個。所有的角色名,都是就他們所持道具和化妝、表演特色叫起來的。既然「鼓」、「棒」、「花」都是角色名,那麼「姎哥」更可以是角色名。
「姎哥偎郎」
起於西域的「姎哥偎郎」,在向東部傳播時遇上了帶有驅儺因子的漢族的元宵社火,於是在東、西部結合處,具體說,是在青海、甘肅、寧夏、陝北及內蒙一帶,產生了以「姎哥」為主要角色的化妝表演形式。當這種民間歌舞向東南傳播時,由於姎哥、羊哥、揚高等不易理解,於是便借用了南方種稻插秧之歌——秧歌之名。
秧歌的產生
秧歌大概產生於宋代,最初可能叫「訝鼓」(迓鼓)。以「姎哥」為主要角色的西域歌舞,與漢族元宵社火結合而成為秧歌的時間是宋代,地點是中西部結合區域甘肅陝西一帶。
秧歌與潮州英歌的區別
英歌也並非不說唱,只是將擊鼓舞蹈(武迓鼓)與「戲裝」表演(文迓鼓)分作兩個部分而已。前一部分保留了訝鼓的名稱 「鶯歌」,而將戲劇性的表演稱「後棚」。上文所說山東的「鼓子秧歌」,其實與潮州英歌沒什麼區別。還有山西汾孝地秧歌,也屬於同類。
「宋江陣」
福建、台灣有一種名為「宋江陣」的娛樂形式,亦即英歌,卻索性連「英歌」、「秧歌」之名統統舍棄,換上了在漢族人看來名實相符的新名稱。然而,漳州、泉州卻把飾童男女巡遊稱作「迎閣」,仍帶有秧歌、訝鼓的印記。因為,秧歌的基本特徵之一是童子化妝、男扮女裝。
《武林舊事》的記載
此處言以傀儡裝扮婦人,令我們想起秧歌舞隊中的童子化妝、男扮女裝。秧歌的這種形式,當與傀儡戲有傳承關系。《武林舊事》卷二在「元宵」條後載有「舞隊、大小全棚傀儡」,其名目有:麤旦、細旦、夾棒、男女竹馬、男女杵歌、河東子、瞎判官、旱劃船、抱鑼裝鬼、村田樂、鼓板、耍和尚、貨郎等。這與盛大的秧歌舞隊,幾乎沒有什麼不同。
來自秧歌的戲劇-----陽戲
湘西有一種地方小戲稱陽戲來自秧歌,陽戲有南路、北路之分,北路陽戲又叫「柳子戲」。無論南、北路陽戲,都移植過木偶戲的劇目。
貴州天柱一帶流行的「天柱陽戲」,演出往往以丑角為主,「起步時要抬腳」,「走邊轉彎轉身抬腳,類似矮步和小碎步。旦角、丑角出場都要開四門,鑼鼓伴奏。」在湖南,稱人戲為「高台戲」,傀儡戲為「矮台戲」。丑角「起步時要抬腳」,正是福建小梨園戲中「傀儡腳」的動作,純系模仿傀儡而來。
值得提出的是,貴州、四川等地的儺戲,也稱為「陽戲」或「揚戲」。通常對「陽戲」名稱的解釋是:娛人的「陽戲」與娛神的「陰戲」相對而稱,故名。其實,無論陽戲、陰戲,都是儺戲,在演出場所、時間、形式、目的諸方面,都沒有什麼區別。而且,「陽戲」又可以寫作「揚戲」,用陰、陽相對而稱是無法解釋的。
儺戲稱「陽戲」,與傀儡戲稱「陽戲」原因相同。湖南儺戲《大盤洞》第四場,有「櫻哥」教「桃花」唱蓮花鬧的場面。這「櫻哥」相當於西域秧歌中的姎哥、羊高。
雲南、四川都有梓潼戲,「一般由新婚、婚後不育、有女無子或童子久病的人家邀請去演出,意在求子還願,祈神賜福。」 又名「子童戲」、「陽戲」,其實就是儺戲的一種。二者的關系很清楚,可見「陽戲」祈禱生殖的旨意。在元雜劇中,皇帝往往稱其後妃為「子童」或「梓童」。《漢武故事》曾講到衛子夫入宮,歲余不得見,涕泣請出。武帝則因夜夢「梓樹」而幸衛子夫,從而得子,並立子夫為皇後。這或許就是帝稱後為「梓童」的開始,也可能就是梓潼戲的來歷。而又名「陽戲」者,則是從童子—姎哥—秧歌—陽歌而來。
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羅甸縣羊腸鄉,流行著陽戲。「陽戲班裡漢族人多一些,但和該戲有關的習俗,卻以布依族為主。在布依族村民的某些家庭里,供奉著『送子娘娘』、『童子』的小偶像(約二十多公分高),如果某家長期不生育小孩,就要由親戚朋友幫助,到供有『送子娘娘』的家裡去『偷』送子娘娘、童子的小偶像。被偷的主人明明知道這些人來『偷』童子的,則任其偷走,不聞不問,內心裡得到一種愉快的感覺。童子被盜走到無子的家後,主人家即用紅綢包好,藏在不易丟失的地方,同時向神靈許了獲子的願望,而當懷孕生育小孩之後,就要請『陽戲』班來唱戲慶賀」可見「陽戲」中求子內容所佔份量及其與傀儡戲的關系。因為,「送子娘娘」與「童子」都是木偶雕像,又都是被當作神來祈禱的。
⑼ 海陽秧歌的藝術特點
海陽大秧歌表演內容豐富,隊伍結構嚴謹,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出行時排在最前列的是執事部分,其次是樂隊,隨後是舞隊。舞隊有各類角色幾十人。秧歌隊常用陣式有「二龍吐須」、「八卦斗」、「龍擺尾」、「龍盤尾」、「二龍絞柱」、「三魚爭頭」、「眾星捧月」等。海陽秧歌舞蹈動作的突出特點是跑扭結合,舞者在奔跑中扭動,女性扭腰挽扇、上步抖肩,活潑大方;男性顫步晃頭、揮臂換肩,爽朗風趣。 海陽秧歌的隊伍主要有三部分組成,出行時排在最前列的是執事部分,由三眼銃、彩旗、香盤(由會首或副會首端捧)、大鑼組成。
樂大夫是舞隊的指揮,左手抱傘,右手執甩子,關於其身份,民間傳說不一,有說是一看場佬,反穿皮襖是為禦寒,手抱雨傘有祈求風調雨順之意;也有說是一過路大夫,手執馬甩是為了消病去邪。
花鼓一般由十六至二十四名男青年組成,武生扮相,排在隊伍前列,為秧歌隊開路和打場,單手擊鼓,左手雖持鼓槌但不擊鼓,只隨節奏相應地做動作。
小女曼作鄉間姑娘扮相,原與花鼓結對表演,後逐漸脫離花鼓而獨立表演。
貨郎與翠花。表現鄉間小商人串鄉走村,村姑挑挑買小百貨的生活情節。
箍漏匠與王大娘。民間傳說;王大娘是玉皇大帝的女兒旱魃所變,她私自下凡,變成村婦王大娘。箍漏匠是南天門土地神變化,受玉皇大帝之命,到凡間捉拿王大娘歸天。藝人選取二人相遇後戲逗打鬧、相互周旋的情節,編排成一段雙人舞蹈,既可以串街走陣,又可以在演場時單獨表演。
丑婆與傻小子。丑婆是鄉間老婦扮相,傻小子則是頑皮孩童扮相。二人在秧歌隊中不受局限,可隨意跑動,逗鬧嬉笑,取悅觀眾 海陽秧歌的音樂由鑼鼓和歌曲兩部分組成,以鑼鼓伴奏為主。打擊樂由大鼓、大鑼、大鈸、小鈸、堂鑼等組成。兩種主要的鑼鼓曲譜慢走陣與快走陣,只是速度不則,而節奏型基本相同,都是三鼓一鑼(一板三眼)。歌曲多為漢族民間小調,演唱時,中間進有打擊樂插入,其代表曲目為《大夫調》、《跑四川》等,可根據實際情況選用笛子、笙、二胡等樂器伴奏。
⑽ 山東秧歌的特點
山東秧歌各處流行,風格多種多樣,其中影響最大的是「鼓子秧歌」、
「膠州秧歌」和「海陽秧歌」,並稱為「山東三大秧歌」,或稱「山東三大民間舞蹈」。
「鼓子秧歌」流傳在黃河下游的商河、陽信、惠民、無棣等縣,在風格上可說與黃河中游陝西、甘肅、山西的鑼鼓一脈相承。傳說起源於北宋,是農民在打穀場上慶豐收的舞蹈。參加舞蹈的角色有傘、鼓、棒、花、丑五種,使用的道具分別為綢傘、圓形鼓、雙棒、綢巾。
「傘」的角色分「丑傘」與「花傘」兩種。「丑傘」又稱「頭傘」,扮為老漢,是秧歌隊的組織者和指揮者。「花傘」為女角,持花綢傘隨「丑傘」指揮舞蹈,使舞隊五彩繽紛。
「鼓」為壯年男角,武生打扮,擊鼓舞蹈,在舞隊中人數最多,動作繁復,慓悍的舞姿伴著驚天動地的陣陣鼓聲,具有無敵的威武。
「棒」由男青年扮演,雙手持兩頭系綵綢的木棒,翻飛舞動,令人眼花繚亂。
「花」由女青年扮演,飾為戲曲中的花旦模樣,左手持綢巾,右手拿彩扇,潑辣大方,青春活力四溢。
「丑」,也稱為「外角」,可增可減,裝扮成「傻小子」、「丑婆」、「縣官」、「花花公子」等等,穿插於舞隊中間,作幽默即興表演。
鼓子秧歌按偶數搭配人員,隊形排列講究對稱,以圓形為中心,千變萬化。一般兩把「丑傘」帶八「鼓」、四「棒」、四「花傘」、八「花」,整隊秧歌少則五、六十人,多則二、三百人。隊形變化有許多傳統的陣勢,如「雙石榴」、「剪子股」、「牛鼻鉗」、「闖王進京」等。
「膠州秧歌」,相傳起源於膠州城北部的東小屯村。當年,村裡有馬、趙兩姓人家,因生活所迫,每逢農閑共同到周圍地方演出,年久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流傳至今,有了一百多年的歷史。
「膠州秧歌」的角色只有十個,是傳說中兩個家庭中的全部成員:一對「鼓」扮為男性壯年;一對「翠花」是「鼓」的妻子;一對青年扮演「棒」是「鼓」的兒子;一對「扇花」是「棒」的妻子;一對「小嫚」,是「鼓」的小女兒。
十個演員跑滿場,又舞蹈,又演戲,引得千萬人「聽見鑼鼓點兒,放下筷子撂下碗兒。聽見秧歌唱,手中的活兒放一放。」
演戲之前先跑場,這便是打開場子吸引觀眾的舞蹈,其中有「大擺隊」、「十字梅」、「繩子頭」、「挖心」、「兩扇門」等陣法。
戲劇演出以傳統節目最具地方風格,俗稱「本戲」,有「大離別」、「小離別」、「拉磨」、「說媒」、「三怕」、「四勸」、「裂裹腳」等劇目。
「海陽秧歌」流行於膠東半島的海陽、萊陽、乳山等縣市,以海陽市最盛,幾乎村村都有秧歌隊。海陽市早年流行的秧歌叫「逗秧歌」,又名「小架秧歌」,後來在秧歌的舞蹈中加入了武術的套路,稱為「大架秧歌」,外人稱之為「海陽大秧歌」。
「海陽秧歌」角色眾多,整個舞隊由單人舞,雙人舞,多人舞組成。
領頭的是「葯大夫」,他身穿長袍,口戴黑須,右手持馬尾拂子,左手握平頂圓傘。這是整個秧歌隊的總指揮兼領舞,他的即興表演往往令人絕倒。
其他角色有「霸王鞭」、「花鼓」、「彩扇」、「漁夫」、「樵夫」、「貨郎」、「翠花」「相公」、「閨秀」、「錮爐」、「王大娘』」、「丑婆」,「頑童」、「牧童」、「村姑」、「大頭和尚」、「柳翠」等等。
海陽秧歌的演出有串街、進村、耍大場、跑陣勢、演場、收場六段六種形式。跑陣勢有單隊穿插、龍盤尾、四門斗、扣心斗、黃牛癟、竹籃挎花、六門斗、八卦斗、寶葫蘆、葫蘆帶結子、卷爆仗、雙隊穿插、剪子股、二龍吐珠、勾心斗、大推磨、雙八字、三龍紋柱、彩雲遮月、牡丹開花、四瓣花、竹籃開花、遍地開花種種變化隊形。
秧歌多在大年正月表演。若在農歷正月到山東,總可置身於秧歌的海洋。
維族舞蹈有賽乃姆:是維吾爾族最普遍的一種歌舞形式,它廣泛流傳於天山南北。其音樂由多首歌舞曲連綴而成,熱情奔放,明朗歡快。賽乃姆舞蹈自由活潑,沒有固定的程式,舞者即興表演,合上音樂節奏即可。可一人獨舞、兩人對舞或三五人甚至更多的人同舞,這種舞蹈節奏時快時慢。賽乃姆的音樂,是在各地區民間音樂的基礎上形成的歌舞音樂,曲調優美、深情,節奏鮮明,由於賽乃姆的音樂和節奏特點,使得舞蹈動作抒情優美,婀娜多姿。在維吾爾族古典音樂十二木卡姆形成過程中,就吸收了早已在民間流傳的賽乃姆,成為每個木卡姆中的組成部分,而賽乃姆仍以其獨立的形式廣泛流傳。
各地的賽乃姆風格有所不同,和田、喀什、阿圖什、阿克蘇等地區的賽乃姆比較明快活潑、深情優美,步伐輕快靈巧,身體各部分的運用較為細致,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變化極為豐富;伊犁賽乃姆歡快且生氣勃勃,它吸收了一些其它民族的舞蹈成分,動作瀟灑豪放,輕快利落,不時出現戛然靜止和幽默風趣的小動作;哈密賽乃姆細膩朴實,音樂比較緩慢,節奏中保留了不常見的節拍,它的舞蹈動作穩重,手腕的變化不大,基本是半握拳式,在頭上左右擺動,單步較多;庫車、庫爾勒等地的賽乃姆自然細膩,內容深刻;多郎賽乃姆嘹亮豪放。
多朗舞:「多朗」一詞,是維吾爾族人的自稱,也是舞蹈形式的名稱。多朗舞是維吾爾族歷史悠久、形式完整、動作粗獷矯健的一種民間舞蹈,盛行在葉爾羌河畔的麥蓋提、巴楚、莎車、阿瓦提等地區。多朗舞以雙人對舞為基礎,是一種帶有競技性的組舞。每逢婚嫁、喜慶日歡聚時,都跳多朗舞。多朗舞有一套完整的表演程式。舞者必須自始至終跳完整個舞蹈,中途不準退出,觀眾也不得隨便離開舞場。
由於地理位置和其它因素所致,使多朗舞較多地保持了原有的草原生活氣息和藝術特色。多朗舞的伴奏音樂叫「多朗木卡姆」或「多朗賽乃姆」。它和十二木卡姆不同,是另一種類型的歌舞組曲,曲調結構朴實,演唱風格寬廣豪邁,保持著濃郁的草原風格和勞動氣息。現在保存下來的多朗木卡姆有九套,每套有不同的名稱,多用「比亞萬」(意為戈壁草灘)等富有地區特色的名稱,作為曲調的標題。每套木卡姆是由不同節奏的五個段落組成,段落之間的銜接和諧自然,由慢到快逐漸過渡到高潮。
薩瑪舞:是維吾爾族勞動人民在年節時集體歡跳的一種古老而歡快的民間舞蹈,動作朴實有力。它主要流行在南疆喀什、莎車一帶。
除年節外,一般歡慶場合有時也跳薩瑪。節日的清晨,人們到清真寺做完禮拜之後,向大禮拜寺的廣場,清真寺屋頂上的樂師便開始敲起納合拉鼓,吹起嗩吶,隨著樂鼓的聲音,大家合著鮮明有力的薩瑪曲調,跳起薩瑪舞。薩瑪舞的動作和鼓的節奏配合緊密。「咚」的時候多是全腳著地,身體下壓,微頓,抬步時兩手隨身體的俯仰而輕擺,常用跳轉、擦地空轉等技巧動作。跳薩瑪舞的大都是男性。
伴奏薩瑪的主要樂器是鐵鼓和嗩吶。鐵鼓以音高不同的兩個鼓為一組,發出「咚」、「當」的聲音,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大的場合,有時有兩三組,外加一個音色更渾厚的大鼓,突出「咚」的音響效果。鼓的節奏決定著舞蹈的快慢和動作的和諧統一。有經驗的鼓手,使鼓點敲擊的變化多樣,激勵著舞者和觀眾的情緒。嗩吶吹奏的曲調比較靈活,不受鼓的限制,有時拖兩三個小節的長音,或音歇三、四小節,以突出鼓的節奏。
夏地亞納:「夏地亞納」維吾爾語稱之為「歡樂的舞」,是在節日和盛集大會中,群眾集體跳的一種民間舞蹈,參加人數不限,以小跳步為主,兩腳交換跳起,兩臂向上、向左、向右,手掌內外快速抖動,給人以歡樂、輕快之感。
夏地亞納的音樂曲調比較靈活,常根據不同場合而變化。各地區的夏地亞納的曲調,區別不是太大。喀什地區的,比較歡騰華麗;麥蓋提的,則顯得渾厚有力,進行曲的特點更明顯。
夏地亞納的伴奏樂器也比較自由,樂器可多可少,可用長短不同的嗩吶、音色不同的若干對鐵鼓和大小不一的手鼓合奏,也可用弦樂和手鼓伴奏。
納孜爾庫姆:是別具一格的民間舞蹈,多由男性即興舞蹈,以雙人對舞為主,帶有競技性。產生於吐魯番,流行於鄯善、托克遜、哈密等地區。
納孜爾庫姆是在婚禮、喜慶節日和晚會中最精彩的表演。它多在賽乃姆的後面或吐魯番木卡姆後面舉行。步法以蹲步、跳步為主,保持兩膝微屈,上身鬆弛,舞者以詼諧、幽默的動作模擬各 種勞動或各種人物形象。
納孜爾庫姆的音樂節奏,風格獨特,可用各種樂器伴奏,主要有彈撥爾、熱瓦甫、艾捷克、嗩吶、手鼓和鐵鼓等。有時只用嗩吶、鐵鼓伴奏、除音色高低不同的一組鐵鼓外,常加上一個音色渾厚的大鼓連續擊打單一的節奏。有經驗的鼓手,可結合表演者的情緒變化。抑揚頓挫地擊打出富有感情的鼓點,以此烘托舞蹈表演。
盤子舞:是表演性道具舞蹈,是維吾爾族古老的民間舞蹈之一,產生於古老的庫車,流行於新疆庫車、喀什、伊犁、烏魯木齊、麥蓋提等地。屬於女性抒情舞蹈,動作婀娜多姿,優美動人。舞者頭上頂碗,雙手各拿一個小盤子和筷子,指挾竹筷,隨著音樂的節拍,用筷子敲擊盤子,隨之起舞。跳舞時除手上擊打盤子外,有的在頭上頂的碗里倒上茶水,有的則是用嘴裡叼著的勺把擊打頭上的碗。還有的頭頂一維吾爾族式茶壺、壺上放二、三隻碗。這種舞蹈有一定的難度,並帶有雜技的色彩。
盤子舞的音樂,一般用的是抒情性民歌,節奏舒展,曲調悠揚動聽,音樂和伴奏樂器與賽乃姆基本相同。
手鼓舞:手鼓舞是一種表演性民族舞蹈。是20世紀40年代興起的舞蹈形式,流行於新疆各地。表演多由一女子在手鼓的伴奏下進行。舞蹈的特點是動作敏捷、節奏多變,多用高難度的旋轉與腰部技巧。
山羊舞:「山羊舞」,表演者用簡單的道具扮成山羊,悄悄地來到圍坐在地毯上群眾的後面,先「咩-、咩-」地叫喚兩聲,然後和著樂曲蹦跳進場,表演吃草、喝水、磨角,又去用角頂人等,總會引起小的騷動和歡笑。
擊石舞:又叫「塔什」舞,流行於南疆阿克蘇、喀什、莎車、和闐一帶。「擊石」是維吾爾族的一種民間打擊樂器。雙手各持兩片石頭,將二片石頭夾於拇指與食指、食指與中指間,靠手指的彎直和手腕的抖動發出聲音。擊石舞多採用賽乃姆的基本動作,腳的步伐有「三步一抬」、「前後點步」、「墊步」、「單腿跪蹲」等。手的打擊姿態有兩臂平伸、一手在頭上,一手在胸前,或一手在體旁一手在胸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