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服裝知識 > 清朝平民服飾頭戴什麼帽子

清朝平民服飾頭戴什麼帽子

發布時間:2022-10-04 04:59:39

㈠ 滿清傳統男女發飾是怎樣的

清代滿族成年男子把前顱頭發全部剃去,只留顱頂後頭發,編結成辮,垂於腦後,主要是便於山林中騎射。滿族人認為發辮是真魂棲息之所,視為生命之本,在戰場上陣亡的八旗將士,必將發辮帶回故里,隆重埋葬,稱「捎小辮」。滿族人的發式是繼承了金代女真人之習俗。男子發式是「半剃半留式」,這與滿族先民女真人的「辮發垂肩,留腦後發」有一定承襲關系。

滿族婦女「辮發盤髻」的習俗,也是來自女真遺風。滿族婦女在成年前,只梳一根單辮垂於腦後,辮梢上纏一紅頭繩,前額剪成「劉海」,並常以金銀、珠寶製成別致珠墜角,系於辮梢上,隨辮擺動,以示美觀。滿族已婚婦女必須綰發盤髻,中間橫插一根銀制的扁方,稱「高粱頭」。其中最典型的是梳「兩把頭」,將頭發束在頭頂,編成「燕尾式」,長頭發在後脖頸上,並戴上扇型發冠,這種發型稱「旗頭」、「京頭」。

滿族服飾 滿清傳統男女發飾是怎樣的「兩把頭」是滿族婦女最具有代表性的發式,即將頭發夾於頭頂,分成兩綹,結成橫長式的發髻,以高髻為尚。再將後面余發成一個「燕尾」式的長編髻,壓在後脖領上,使脖頸挺直,加之穿高底旗鞋,走起路來分外端莊、文雅。

清代中期以來,滿洲貴族婦女盛行頂戴「大拉翅」(旗頭)。它是由「兩把頭」的發式發展而來的。

大拉翅是清宮婦女裝扮使用的一種頭套,形似扇面,內用鐵絲或藤條按照頭圍大小做一圓箍固定,外包青緞或青絨布,可像帽子一樣戴在頭上。它能夠承載翠扁方、金釵、鳳簪、珍珠流蘇等大件首飾同時插戴,裝飾起來別有風韻。

相傳大拉翅是慈禧發明的。慈禧為油性發質,晚年大量脫發,看著精美的首飾無法戴在自己的頭上,愛美的慈禧獨出心裁,發明大拉翅以補缺憾。

㈡ 都有不同的寓意,清朝格格的各種帽子分別代表什麼意思

清朝女子帶的是旗頭,帶旗頭並沒有什麼特殊的含義,也沒有品級之分。主要是滿族婦女的發式。滿族已婚婦女的發式多是綰髻。旗頭是由"兩把頭"發展而來的,由於是進關以後才流行起來的,所以,人們也把它叫"大京樣"。

常見的是扇面狀的中空硬殼,高度一尺左右,下方是頭圍大小的圓箍。以鐵絲做架,布袼褙(漿糊粘合起來的多層布)做胎,表麵包裹黑色緞子或絨布。大拉翅的表面可以插絹花、簪、釵等眾多裝飾,有時候側面還懸掛有流蘇。使用的時候用扁簪固定在頭上,不用的時可取下。

滿族婦女傳統發式是辮發盤髻,盤髻又分單髻與雙髻。雙髻通常為未婚女性梳用,即在頭頂左右兩端節成長辮然後盤轉成為髻,漢族則稱這種發飾為丫頭。單髻多用於已婚女性,即將頭發集於頭頂,編成一條長辮,盤轉而為髻,這種發式簡潔、利落,便於騎射遠行,在野外宿營又可枕辮而眠。

當時無論身份高低,貧富貴賤,發式皆如此。區別貴族與平民處只是髻上所插簪飾,貴族女子髻上裝飾頗多而平民女子僅插木簪。

(2)清朝平民服飾頭戴什麼帽子擴展閱讀:

旗頭的發展:

入關後由於在滿漢文化逐漸融合的基礎上,滿族女子發式被漢族女子所模仿;漢族女子發式也在不同程度上被滿族女子所模仿,由此而形成滿、漢族女子發式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變風格,極大的豐富了滿族婦女的頭飾藝術。

其中主要的幾種發式有「軟翅頭」、「兩把頭」「一字頭」、「架子頭」、「大拉翅 」、「燕尾」、「高粱頭」等等,形式稍異。如「兩把頭」和「架子頭」等。有的是在其他發式的基礎上演變而成,即保留了原來發式的基本形狀,又在某些地方有所創新。

還有的在其他民族習俗影響下,即保持自己民族發式。發式特徵,又融進了其他民族的風格,形成了新的發式,如漢族的「如意縷」與滿族的「如意頭」。

至於滿族中老年普通婦女在平常梳的「高粱頭」,則有著上千年的歷史,至今在滿族聚居地仍可看到。滿族婦女的發式和漢族婦女的發式相比,顯得高大和誇張,具有艷麗奪目的效果,使發飾在滿族婦女的服飾中佔有較為突出的位置,並形成了滿族婦女風韻獨特的發式——旗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旗頭

㈢ 清朝官員服飾的帽子

清朝改歷代的朝冠為禮帽,禮帽又稱為「頂子」或稱為「頂戴」、「頂戴花翎」。禮帽分為兩種,一種為夏天戴的涼帽,另一種為冬天所戴的暖帽,每年三月開始戴涼帽,八月換戴暖帽。涼帽為喇叭形,無檐,多用藤、篾席,外裹綾羅,多為白色、湖色或黃色,上綴紅纓頂珠。暖帽為圓形,有一圈檐邊,多用皮、呢、緞、布製成,多黑色,中有紅色絨線所製成的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帽子多為貂皮所做,一般官員只可用黃貂,高等的官員可以用黑貂,只有皇帝可以用紫貂。用頂珠的質料和顏色的不同,代表了官員的品級的不同,清政府規定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為陽紋鏤花金,無頂珠者無官品。
在頂珠之下有一枝兩寸長短的翎管,多用玉、翠、琺琅或花瓷製成,用以安插翎羽。翎羽又分花翎和藍翎兩種。花翎是帶有「目暈」的孔雀翎,「目暈」又稱為「眼」,在翎的尾端,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翎眼越多說明功勛越高。藍翎為鶡羽製成,藍色,羽長而無眼,較花翎等級為低。 頂戴指代表官階的頂珠,不同的頂珠質料和顏色代表不同品級,清政府規定一品為紅寶石,二品為珊瑚,三品為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為素金,八品用陰紋縷花金,九品為陽紋鏤花金,無頂珠者無官品。
雍正八年(1730年),更定官員冠頂制度,以顏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寶石:一品為紅色明玻璃,二品為紅色涅玻璃,三品為藍色明玻璃,四品為藍色涅玻璃,五品為白色明玻璃,六品為白色涅玻璃,七品以下仍然用金色頂戴。 在頂珠之下有一枝兩寸長短的翎管,多用玉、翠、琺琅或花瓷製成,用以安插翎羽翎羽又分花翎和藍翎兩種。花翎是帶有「目暈」的孔雀翎,「目暈」又稱為「眼」,在翎的尾端,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翎眼越多說明功勛越高。
順治十八年(1661年)的《大清會典》曾對花翎作出規定,即親王、郡王、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許戴花翎,貝子以下可以戴。
後制定:貝子和固倫額駙(即固倫公主的丈夫)戴三眼花翎;鎮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即和碩公主的丈夫)戴雙眼花翎;內大臣,一、二、三、四等侍衛、前鋒營和護軍營的各統領、參領(必須是滿洲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這上三旗出身)等均戴單眼花翎。
藍翎為鶡羽製成,藍色,羽長而無眼,較花翎等級為低。藍翎一般都賜予六品以下、在皇宮和王府當差的侍衛官員享戴,也可以賞賜建有軍功的低級軍官。
皇帝賜給臣下花翎是非常審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賜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恆、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七人,被賜雙眼花翎的約二十餘人。 清代親王的朝服一般都是龍袍,而貝勒是蟒袍。關於蟒、龍的區別,歷來沒有明確的答案。一般根據《野獲編》「蟒衣為象龍之服,與至尊(即皇帝)所御(龍)袍相肖,但減一爪」及《大清會典》中「凡五爪龍緞立龍緞團補服 ......官民不得穿用。若頒賜五爪龍緞立龍緞,應挑去一爪穿用」的禁例,得出五爪為龍,四爪為蟒的結論。親王的朝服的顏色只能用土黃或者暗黃,不能是明黃,而龍必須是盤龍或者降龍,不能是升龍或者正龍。親王朝服的下擺也綉有「海水江涯」。
親王補服圖案:身前身後五爪正龍各一團,兩肩五爪行龍各一團
郡王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兩肩五爪行龍各一團
貝勒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四爪正蟒各一團
貝子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四爪行蟒各一團
鎮國公、輔國公補服圖案:身前身後四爪正蟒各一方
公爵、侯爵、伯爵補服圖案:身前身後綉九蟒 清代官員的朝服上有一塊方形圖案稱為補子。補子又分為文官、武官兩種。清代官服補子大體與明朝官服補子類似。不過清朝文官補服上的禽鳥與明朝最大區別是清朝文官補子上的禽鳥只有一隻,而明朝文官補子上的禽鳥則是兩只,明朝和清朝武官補子則都只有一個走獸。
文官:一品仙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鴛鴦,五品白鷳,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鵪鶉,九品藍雀。
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獅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羆,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馬。
另外,御史與諫官均為獬豸。獬豸乃神獸,專司辨別忠奸。
補子上除了有飛禽走獸外,還綉有海水和岩石的圖案,寓意「海水江崖,江山永固」的意思。補服均是由南京、蘇州、杭州即江南三織造訂做進貢的,用料講究,做工精良,尺寸、圖案都有嚴格規定,官員不能私自改變身上與其品級相對應的官服。

㈣ 清朝的禮儀及服飾知識

清朝的禮儀及服飾知識

清朝的禮儀

磕頭:磕頭下跪可算是最大的禮數了,臣見君時就行此禮。

打拱:最常見的見面禮節,邊打拱邊寒暄,很有人情味見面作揖。

服飾知識

朝服

清代皇帝的朝服也叫朝袍。它與龍袍的區別在於:一,龍袍無披領而朝袍有披領;二,龍袍為衣裳相連屬的四開裙袍,而朝袍則為上衣下裳不相連屬的裙式袍。

皇帝的朝服分為冬朝服和夏朝服二種。冬朝服是皇帝在秋冬季里朝、祭之時所穿的柿蒂形、圓領、馬蹄袖披肩右衽、衣裳不相連屬的下裳為裙式的禮袍。其色有明黃、藍、紅、月白四種。

夏朝服大致形式雷同於冬朝服,是皇帝春夏季里朝祭時所穿的朝服,唯其色其制稍稍有別於冬朝服。夏朝服之色僅明黃、藍、月白三種,其功用場合皆同於冬朝服。其制僅一種,披領及袖所用之色,整衣形式和花紋皆與冬朝服之第二式相同,唯其袍邊均沿片金緣,並且根據氣溫的變化還有緞、紗及單、袷之分。

皇帝根據自己的活動內容及時間來選擇不同形制不同顏色的朝服。皇帝在大朝時著明黃色朝服;南郊祈谷、常雩時著藍色朝服;東郊朝日時著紅色朝服;夕月則著月白色朝服。

三、端罩

端罩,滿語叫“打呼”,清代服飾名。在清代服飾制度中,是一種皇帝、諸王、高級官員等人在冬季時替代袞服、補褂套穿在朝袍、吉服袍等袍服外的一種圓領、對襟、平袖、長及膝、左右垂帶的翻毛外褂。端罩按《大清會典》的制度,有黑狐、紫貂、青狐、貂皮、猞猁猻、紅豹皮、黃狐皮等幾種;按質地、皮色的好壞及其里、帶的顏色等內容,又分為八個等級,以此來區別其身份、地位的高低尊卑。

四、補服

補服是明清時的官服。因其前胸及後背綴有用金線和彩絲綉成的補子,故稱。通常文官綉鳥,武官綉獸。各品補子紋樣,均有規定。清代規定,命婦受封,亦得用補服,補子各從其父之品以分等級。

五、朝褂

皇後在正式場合所穿服裝之一。清乾隆朝增改服制,皇後朝褂制三,皆為石青色,片金緣。

六、朝裙

著於外褂之內、開衩袍之外,在朝賀及祭祀時用之。皇太後、皇後之冬朝裙用片金加海龍緣,上用紅織金壽字緞,下石青行龍妝緞,皆正幅,有襞積;夏朝裙,片金緣,緞紗隨用。余如冬。其下至皇太子妃皆同。一品命婦冬朝裙與民公夫人同,片金加海龍緣,上用紅緞,下石青行蟒紅緞,皆正幅,有襞積。下至三品命婦皆同。夏朝裙,片金緣,緞紗隨用。余如冬朝裙。

七、朝珠

朝珠是清朝禮服的一種佩掛物,掛在頸項垂於胸前。朝珠共108顆,每27顆間穿入一粒大珠,大珠共四顆,稱分珠,據說象徵著四季,而朝珠的質料也不盡相同。由於清朝皇帝篤信佛教,凡皇帝、後妃、文官五品及武官四品以上,另外侍衛和京官等,均可佩掛朝珠,並且可作為皇帝所賞賜的物品。

八、朝靴

清代皇帝服飾 清代男子鞋履,便服以鞋為主,公服才穿靴。靴子的材料多為黑緞,式樣初尚方頭,後又流行尖頭。清代皇帝服飾有朝服、吉服、常服、行服等。皇帝穿朝服則用方頭朝靴,朝靴與服色相同,並飾黑色邊飾,上面綉有草龍花紋。本圖為清代康熙綉鉤藤緝米珠朝靴。

九、朝帶

皇子朝服,金銜玉方版四。每版飾東珠四,中飾貓睛石一。帶及左右佩絛,用金黃色。帶紛下廣而銳。親王朝帶制同。 郡王朝帶,每版飾東珠二,貓睛石一。余制如皇子朝帶

十、領約

清 代皇後、貴妃、妃和嬪套於頸間的飾物,用以區別身份。貴妃、妃和嬪所用同。

十一、金約

金約為後妃及女貴族穿朝服時佩戴在朝冠下檐的飾品,形似圓形發卡。金約以其上鏤雕的金雲紋和鑲飾的珠寶數目以及腦後所垂貫珠的形制區別等級。

吉服類

吉服是過去清朝,僅次於朝服的衣服,它是級別比較高的一種服裝。吉服包括袞服、龍袍。清代吉服褂,樣式與龍褂相同,為圓領、對襟、左右開氣、袖口平直的長袍。根據人物的身份的不同,所綉圖案不同。如鎮國公夫人、民公夫人、輔國公夫人、郡主至三品夫人的吉服褂,均綉花卉八團,為石青色。

吉服冠

清代官帽的一種,是穿著吉服時佩戴的官帽,也是平時官員戴的帽子,清代皇太後、皇後吉服冠,熏貂為之。上綴朱緯,頂用東珠。皇貴妃、貴妃制同。一品命婦頂用珊瑚。其下二品命婦則頂用鏤花珊瑚,三品命婦頂用藍寶石,四品命婦頂用青金石,五品命婦頂用水晶,六品命婦頂用硨磲,七品命婦頂用素金等。大體與男品官同。

其它種類

常服

清代帝後常服包括常服冠、常服袍和常服褂,是除禮吉服之外,唯一一類可佩戴朝珠的服裝。常服是清代帝後一生中穿用較多的一類服裝。在清代政治活動中,祭祀齋戒活動占據了其中的大部分時間。而清代皇帝每一年裡要在那些繁雜的各處拈香、禱告以及頻繁的齋戒期內完成自己的使命。

行服

行服是清代服制中特有的服種,而且只限於男性。它是皇帝和王公百官外出巡行、狩獵征戰時所穿的服裝,與滿族喜愛騎射的風俗和傳統服飾有密切的淵源關系。其特點是便於騎射。行服包括行冠、行袍、行褂、行裳和行帶五部分。

雨服

皇帝和王公百官下雨時所穿的服裝,包括雨冠、雨衣、雨裳三部分。穿用時,雨衣穿在內,雨裳系於外。皇帝的雨冠有冬夏兩種,冬雨冠為高頂、深前檐,夏雨冠為平頂、敞前檐。皇帝的雨冠為明黃色,皇子以下至文武三品官為紅色,文武七、八、九品官為青色加紅邊。

便服

清代便服的形式繁復多樣,包括便袍、襯衣、氅衣、馬褂、坎肩、襖、衫、褲、套褲等。

㈤ 清朝宮廷女子頭上戴的裝飾叫什麼。 她們腳上穿的鞋叫什麼

它的名字叫扁方,俗稱「旗頭」。「旗頭』』的另一個含義即指滿族婦女常用的幾種民族特徵顯著並具有獨特風韻的發型,如「兩把頭」、「水葫蘆」、「燕尾」、「大拉翅」、「高把頭」、「架子頭」、「前劉海」、「盤頭翅」等等的總稱。扁方是滿族婦女梳兩把頭時的主要首飾。在載濤、鄆寶惠兩人合寫的《清末貴族之生活》一文中,曾講道:「滿族女子平時梳兩把頭,式樣簡朴。皆以真發挽玉或翠之橫『扁方,之上。」橫插於發髻之上的類似發冠一樣的扁方長三十二至三十三點五厘米,寬四厘米左右,厚零點二至零點三厘米。呈尺形,一端半圓,另一端似卷軸。如一變相橫簪,無論是梳兩把頭或是大拉翅,它都是起到連接真、假發髻之中「梁」的作用。扁方的作用類似古代男子束發時用的長簪,也許扁方就是由此而演變過來的。扁方的質地多為白玉、青玉,少數為金、銀製品。清代中期,滿洲貴族婦女開始盛行"旗頭",也叫"旗頭板"、"大拉翅"。就是以頭頂發髻為座,上面放置旗頭。旗頭和我們在舞台上看到的差不多,是一種扁形的冠,裡面有鐵架支撐,外面用青絨或青素緞等製成,正面有各種珠寶首飾的裝點,側面懸掛流蘇。旗頭是由"兩把頭"發展而來的,由於是進關以後才流行起來的,所以,人們也把它叫"大京樣"。

至於她們穿的是特製的高跟鞋,鞋跟在鞋子的中間,這種鞋叫花盆底鞋,這些鞋子由於底部厚而且面積小,所以穿上的人走路必須要慢且穩當,無形中增添了從容淡定的皇家味道。

㈥ 誰了解清朝的官帽是什麼樣子的

清朝官帽分為夏冬兩種服冠:
夏常服冠:(斗笠形)
每歲農歷三月十五日改御夏朝服,本藏品屬夏季帽式,夏式帽冠也稱為涼帽,夏帽冠檐並不上折而敞直,夏季官帽用的村料和尺吋多變,績玉草或藤絲,竹絲為質,帽表裹以羅絹,帽體呈圓形,外罩白布,帽身覆有織網,紅紗綢里,黑地織金包緣,緣上有黑帶圓邊,上綴朱緯,朱緯以紅絲織成,以紅線縫在帽冠上,帽前緣飾有東珠一顆, 這類帽式為清朝高級官員日常戴用。
冬常服冠:(倒梯形)
每歲農歷九月十五日或二十五日改御冬朝服,冬式帽冠也稱為暖帽,冠檐反折向上圍著帽頂, 以薰貂、青絨或黑貂皮毛製成 (一說是 海獺、海狸或黃鼠狼皮毛薰染而成) ,上綴朱緯,朱緯以紅絲織成,但較為短小,帽體呈圓形,粗厚紙圓邊為質,外罩黑布及圍上青絨在外,紅紗綢里,帽胎兩側縫上系帶。

㈦ 清朝人戴的帽子

清朝人帶的小圓帽子叫瓜皮帽也叫六合同一帽。


清代的瓜皮帽是沿襲明代的六合一統帽而來,又名小帽、便帽、秋帽。


特點:瓜棱形圓頂,下有帽檐,紅絨結頂,有的內襯帽胎。帽胎有軟硬兩種,硬胎用馬尾、藤竹絲編成。帽檐用錦,頂後垂有紅縵。清中期還在帽上用捻金線施綉,加綴珠玉。瓜皮帽的款式也有微小變化,帽頂尖的叫做「盔襯」,毛皮做帽檐的叫做「困秋」,中淺而缺的叫做「兔窩」,胎軟而能折疊的名「軍機六折」。到清末,帽頂結子收小如豆大,結色用藍,帽檐作多層重疊,有的重疊至七八層之多。


樣式:

清代瓜皮帽的質料春冬用{緞,夏秋則多用實地紗,顏色以黑色見多,夾里用紅,富者用紅片金或石青錦緞緣其邊。講究點的人,也有在顏色和紋飾上與身上的袍褂配套穿的,正如當時《竹枝詞》所雲:「瓜皮小帽趁時新,金錦鑲邊窄又勻。」這種小帽式樣很多,到清朝初年,在款式上雖然仍以六瓣合縫為之,但有平頂、尖頂、硬胎、軟胎之別。

平頂大都做成硬胎,內用硬紙板為襯並絮以棉花。尖頂大都為軟胎,取其便利,不戴時可折之藏入衣袋之中,日之「軍機六折」。帽子又有「結子」,俗稱「算盤結」,都用紅色或黑色絲絨線編成,有喪則用黑色或白色。結子的大小也隨時而變,一度崇尚櫻桃般的小結,轉而又流行大結。清末有以珊瑚、水晶、料珠等代替結子的,其結子小如豆粒.又重藍色,戴時喜將帽子偏傾於前而半覆於額前。至宣統時,帽檐有重疊多至七八道者。

為區別帽子的反正,還要在帽緣正中靠下的地方,另綴一明顯的「標志」,如四方形裝飾物,此為「帽正」或「帽准」。帽正的質料取決於戴帽人的經濟條件和社會地位。貴族或有錢的人,可用珍珠、美玉、瑪瑙、翡翠、珊瑚、貓眼等各種名貴的寶石做帽正,更有用碧霞珠寶以炫其富貴與顯赫者。一般人也可用燒籃、料器(玻璃)、小銀片……等為帽正。當時的年輕人特別是那些八旗的紈絝子弟,為求美觀,往往還要在帽疙瘩上掛一縷一尺多長用紅絲繩做成的紅穗子,稱做「紅縵」。

清代小說《兒女英雄傳》第三十回「開菊宴雙美激新郎聆聽言一心攻舊業」中,作者寫安公子回到家裡,就是換上「一頂片金邊沿鬼子欄桿的寶藍滿平金的帽頭兒,腦袋後頭搭拉著大長的紅穗子」。可見這種帽子的式樣在當時還是比較盛行和普遍的。

㈧ 清朝年間百姓女人戴的帽子帽扣是什麼做的

清朝人帶的小圓帽子叫瓜皮帽也叫六合同一帽。 清代的瓜皮帽是沿襲明代的六合一統帽而來,又名小帽、便帽、秋帽。 特點:瓜棱形圓頂,下有帽檐,紅絨結頂,有的內襯帽胎。帽胎有軟硬兩種,硬胎用馬尾、藤竹絲編成。帽檐用錦,頂後垂有紅縵。清中...

㈨ 清朝時宮里的格格和妃子頭上戴的帽子是什麼樣的

那是一種發髻。

大概演變流程是:

清入關前:辮長盤髻、髻 。 清初:小兩把頭。清中期:高髻、平頭髻。清晚期:一字頭。

清初流行梳兩個橫長髻,形似小姑娘梳的兩個抓髻,宮內後妃稱其為「小兩把頭 」。

隨著清朝統治的鞏固,經濟發展,後妃發式也出現了由小到大,由實用型向著美容、 美飾的審美型發展。

到了乾隆盛世的黃金時代,清代宮廷處在特殊的位置上,全國各地的名貴首飾源源不斷地貢進清宮,大大刺激了宮廷後妃追求美飾的心理。

但是,要這些份量可觀的金、銀、玉、珍珠、寶石的首飾戴在頭上,「小兩把頭」發髻就顯出許多不足之處。

於是,一種新的梳頭工具——發架,應運而生,而發式也隨之有了改變。發架有木製的,也有鐵絲擰成的,形似橫著的眼鏡架。這時候高髻開始流行了。

隨後又開始流行平頭,謂之「平三套」或「蘇州撅。到清代晚期,清宮後妃又風行頭套式的「大拉翅」 發型,也就是一字頭的一種簡單的說,「大拉翅」就是一頂華麗的假發。 《清宮詞》形容道:「鳳髻盤出兩道齊,珠光釵影護蝤蠐。城中何止高於尺,叉子平分燕尾底。」

㈩ 清朝庶民服飾是什麼樣的

庶民服飾,歷代都沒有定製,只有一些禁例,為了勞動的方便,大都變化很少。布衣庶民可分為工人、農人、工農、農奴、商賈、士人等幾種。男子頭飾多以巾、幘、帢帽或笠。女子則挽髻,多以荊簪銅釵插之,或束褐巾,包發裹髻,常簪戴野花為飾。男子衣飾多以布衣、短葛、短衫、大衫、縛褲、扎等為主,大都為粗麻葛布製成。女子多穿短衣、短衫、短襦,下穿粗裙,外束短圍裙或穿大口褲、窄背子等,皆以粗麻葛布所制。在色彩方面,歷代布衣多用黑、白、青、灰等色,或間以淺色的淡紅、淡赭、淡綠等。

與清朝平民服飾頭戴什麼帽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穿風衣配什麼褲子和鞋 瀏覽:930
男男每集都做的電影 瀏覽:188
皮衣長霉怎麼處理方法 瀏覽:78
羽絨服什麼樣的填充物 瀏覽:723
杉派羽絨服男裝 瀏覽:250
手工繪制泡沫板旗袍 瀏覽:283
在帽子下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895
買了條褲子不想要了 瀏覽:432
寶寶衣短如何接長 瀏覽:427
斐樂女裝white 瀏覽:663
男士粗線織圍巾的教程 瀏覽:8
耐克t恤xxxl衣長多少 瀏覽:11
棒球服帽子怎麼樣 瀏覽:110
漏的多的電影 瀏覽:664
海神號結局 瀏覽:169
邵氏電影 顏色 瀏覽:355
韓國電影軟體免費 瀏覽:621
韓國怪物電影在線觀看免費完整版 瀏覽:233
多倫多的冬季穿什麼褲子 瀏覽:234
不需付費的網站 瀏覽: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