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鈴鐺里的那個叫什麼
鈴:用金屬製成的響器。又為擊樂器,形似鍾而小,有兩種。一種體內垂一小銅舌或金屬丸,搖動發聲,如我國民族樂隊中使用的馬鈴;另一種無舌,用單簽敲擊或兩鈴相碰發音,亦名「碰鈴」「星」,如大部分的風鈴。
此外有電鈴、車鈴等,形式不一。 鐺:形容撞擊金屬器物的聲音。 鈴鐺:指第一種由晃盪而發聲的鈴,球形或扁圓形而下部或中部開一條口,裡面放金屬丸或小石子,式樣大小不一,有騾馬帶的、兒童玩的或做服飾的。也有的鈴鐺是鍾形而裡面懸著金屬小錘的,振動時相擊發聲。
⑵ 那種古代西方男士胸前的那種類似領帶似的想一團花一樣的東西,有明確的名稱么,就像這張動漫上胸前戴的
你是說就像莎士比亞那樣的大波浪圍脖是吧
那是英國伊麗莎白時代廷臣流行的裝飾,平民也可以帶,不過一般貴族的比較大,基本上是一種地位的象徵,就像大波浪卷的假發一樣
⑶ 寺院房檐上的小鈴鐺都是什麼
在我國一些寺院等傳統古建築的屋檐下,總能看到這系掛著的鈴鐺,風吹鈴動,悅耳清脆。
梵語ghan!t!a^。指在佛前誦經時,所鳴打之一種法器。系用青銅、紫銅等所制,呈缽形,直徑約十公分。禪宗最早使用。密教稱此為金?。
又作金剛鈴、金鈴。呈鍾形,內系銅珠,頂端有柄,形狀不一。密教修法之時,為驚覺諸尊,或使其歡喜,即振鈴發聲。鈴有驚覺、歡喜、說法三義。鳴鈴以供養諸尊,稱為振鈴。又以其柄系採用金剛杵之一部,故稱金剛鈴。鈴有獨鈷鈴、三鈷鈴、五鈷鈴、寶鈴、塔鈴(率都婆鈴)等五類,稱為五種鈴,通常與五種杵共置於大壇上之固定位置。『五』乃象徵五智五佛,鈴即表說法。金剛杵為三十七尊中之第一尊金剛薩?手??昧耶形;金剛鈴則為最後一尊金剛鈴菩薩之三昧耶形。
懸於寶帳及佛堂前椽之庄嚴具,呈鍾形,內系銅珠,能因風發聲。彌勒上生經
這種廟宇殿堂屋角的鈴鐺現今都叫做「風鈴」,亦稱驚鳥鈴、護花鈴。
驚鳥鈴多在古剎等建築物的塔尖、房檐處吊掛,風吹動驚鳥鈴造成聲響,用來驚嚇鳥類,防止鳥在停留處排泄糞便等污染建築物。
例:《大明英烈》第三十九回朱洪武失蹤中途路徐英雄初探黃羊觀——朱沐英又問道:「什麼叫驚??驚鳥鈴?」「就是房檐上掛的鈴鐺。人們怕鳥兒往上頭拉屎,就想了這么個辦法,風兒一吹,鈴擋擺動,『當啷當啷』一響,就把它驚走了。但凡有驚鳥鈴的地方,一般都是古剎禪林。你們先在這兒歇會兒,待我上前看看。」
顧名思義,就是說當風吹過時風鈴叮當作響,用來驚嚇鳥類,保護廊內的花花草草。
古代,風鈴還有一個名字是「鐵馬」,古稱「鐸」,起源於中國古代占卜,也有人用它判斷風向。
「鈴鐸」是佛教法器之一,也被稱為「手鐸」、「手鈴」、「寶鐸」、「風鐸」、「檐鐸」等,通常用「金、銅、鐵」等金屬製造。
「鈴鐸」是佛教法器之一,也被稱為「手鐸」、「手鈴」、「寶鐸」、「風鐸」、「檐鐸」等,通常用「金、銅、鐵」等金屬製造。
鈴鐸的起源,一般都認為始行於印度。《大般若經》說:「天花垂蓋,寶鐸珠幡,綺飾紛綸,甚可愛樂。」《理趣經》說:「鈴鐸繒幡,微風搖擊。」千手觀音及三十臂彌勒聖像,均各有一手執持寶鐸。
鈴鐸除了時常和金剛杵並用之外,最常見的場合,是在「瑜伽焰口施食」壇場使用它。
此外,一些堂塔的相輪和檐端,也懸有鈴鐸,叫做風鈴、微風吹動,發出和鳴之韻。風吹寶樹、寶網、寶鈴聲,是西方極樂世界演暢妙法的清和雅音之一。
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後,鐸便被懸掛在寺廟殿宇寶塔之檐上,成為風鈴。
寺廟里的風鈴是宗教的重要器物,上面還會雕像、刻咒。寺廟建築屋檐下的風鈴,清脆之聲庄嚴寧靜,似在時時驚醒世人之意。警示世人遁入佛門,修行切記靜心養性。
佛教自印度傳入中國後,鐸便被懸掛在寺院殿宇寶塔之檐上,成為風鈴。
鈴鐸除了時常和金剛杵並用之外,最常見的場合,是在「瑜伽焰口施食」壇場使用它。
此外,一些堂塔的相輪和檐端,也懸有鈴鐸,叫做風鈴、微風吹動,發出和鳴之韻。風吹寶樹、寶網、寶鈴聲,是西方極樂世界演暢妙法的清和雅音之一。
古人懸掛風鈴,是以「風吹玉振」的聲音,達到警示、靜心養性或祈福之目的。
寺院里的風鈴是宗教的重要器物,上面還會雕像、刻咒。寺院建築屋檐下的風鈴,清脆之聲庄嚴寧靜,似在時時驚醒世人之意。警示世人遁入佛門,修行切記靜心養性。
佛教意涵上對鈴的解釋是驚覺、歡喜、說法。佛教有首風鈴偈:「渾身似口掛虛空,論東西南北風,一律為他說般若,叮叮咚咚叮叮咚。」其中的「叮叮咚咚」是為演說「苦、空、無常、無我」的佛理。
另外,寺院屋檐上的風鈴還有祈福、辟邪之寓意。
佛經中還有一種用悅耳鈴聲供養三寶的說法,用動聽的風鈴之聲比擬講法誦經之聲。再者,風鈴上刻咒,當它發出的聲音所到之處就會利益眾生。
在佛堂或佛塔、寺院供養鈴鐸,風吹鈴響,以此妙音供佛,其功德有:
一、端嚴無比;二、妙音適悅;
三、聲同迦陵;四、言辭柔軟;
五、見皆歡喜;六、得阿難多聞;
七、尊貴自在;八、美名流布;
九、往來天宮;十、究竟圓寂。
⑷ 佛家和道家做道場的時候,那個鈴鐺應該叫什麼有什麼作用是如何使用的
鈴:又名「三清鈴」、「搖鈴」、「帝鍾」、「法鍾」、「法鈴」等。一般為銅制,有柄,鈴內有舌,搖動發聲。柄的上端為「山」字形,象徵道教信奉的三清尊神。道教認為,法鈴具有降神、除魔的作用。在道場上使用時,須以單手持之,向一邊有節奏地搖動。《上清靈寶大法》:「振動法鈴,神鬼咸欽。」
引磬:又名「手磬」。形小如碗狀,銅制,器底隆起之頂端,附有木柄,以便攜持。木柄有繩,連一鐵桿或銅桿。道眾在醮壇朝拜或「轉天尊」時,持而鳴之,用以引導道眾,故名「引磬」。
您說的是這個嗎?
⑸ 中國古代雙手抱拳舉過頭頂鞠躬這是什麼拜禮
中國古代雙手抱拳舉過頭頂鞠躬是長揖。
長揖是古代交際禮儀風俗,流行於全國大部分地區,即拱手高舉,處上而下,雙手抱拳舉過頭頂,鞠躬,上古時開始流行,不分長幼尊卑都可用。但多數用於平輩之間;
在正式禮儀場合,如祭禮、冠禮等禮儀場合中,對尊長及同族中人行此禮。行禮時,身體肅立,雙手合抱,左手在上,手心向內;俯身推手時,雙手緩緩高舉齊額,略高過眉心,俯身約60度,起身時,恢復立容。
(5)古代首領帶的東西叫什麼鈴的擴展閱讀:
古人都是席地而坐,坐與跪乍看起來一樣,其實有著本質的區別,坐是兩膝著地,兩腳背朝下,臀部落在腳踵上,坐的姿勢非常講究,「虛坐盡後,食坐盡前」,「盡後」是盡量讓身體坐後一點,以示對他人的尊重和謙恭;「盡前」是盡量將身體往前挪,以免飲食污染坐席而對人不敬。
而揖和拜是有明顯區別的,拜比揖的禮節重,拜要下跪,而揖不必下跪,只是左手扶抱右手,抱抱拳而已;
三叩九拜中的九拜是古人九種拜的禮節。這九種拜分別是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肅拜;其中除了女性用的肅拜不跪外,其餘八種拜都要下跪。
稽首是拜禮之中最隆重的一種禮儀,用在君臣之間,先跪下,再拜手,然後手至地,首亦至地,朝堂之上文武百官對皇帝所行之禮就是此禮,頓首是喪事之拜中最為重要的禮節,一般是先跪拜手,然後手至地,首也叩地;
長揖是古代漢民族的相見禮,起源於周代以前,約有3000年以上歷史,武王伐紂滅商而建立周朝,武王死後,其子周成王年幼即位,由叔叔周公旦攝政;
攝政王周公採取許多措施來鞏固政權,建立周朝各項典章制度和禮樂制度,確立以宗法制度為中心的政治體制。此後,揖禮行於天下。
⑹ 古代軍人打仗時頭上戴的叫什麼身上穿的叫什麼
古代軍人打仗時頭上戴的我國稱作胄(zhòu)、首鎧(kǎi)、兜鍪(móu)或頭鍪,身上穿的叫鎧甲,但不同時期不同材質及不同部位稱謂也不盡相同。
歷史沿革
鎧甲的原身原為鐵甲,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各代鐵鎧甲往往因材因體而制,形制繁多。漢代稱鐵甲為玄甲,以別於金甲、銅甲。漢代軍隊已普遍裝備鐵甲。據測定,當時鐵甲片由塊煉鐵鍛成甲片後,再退火脫炭,具有韌性。穿用者軀干及屑至肘部均用鐵甲圍護,鈴形如半袖短衣。唐代的鎧甲形制多樣,據《唐六典》記載有十三種:即明光甲、綴鱗甲、山文甲、烏錘甲、白布甲、皂絹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鎖予甲、馬甲,主要供步騎兵使用。宋代以後,雖然火器出現,但鎧甲仍然是重要的防護裝備。宋代鏡甲有鋼鐵鎖子甲、黑漆瀕水山泉甲、明光細網甲、明舉甲、步人甲等數種。明代著眼減輕鏡甲遵量,每付減至40斤至25斤,多為鐵閥甲、鎖子甲。清朝前期裝備的鎧甲承襲明代工藝傳統。又吸收了各族制甲工藝的優點,鐵甲防護能力和外規裝飾都有進步。故宮博物院存清高宗弘歷御用鎧甲,由銅盔、護項。護膊、戰袍、護胸、銅鏡、戰裙、戰靴八部分組成。甲衣內襯鋼片,明哈片、哦疆邊、餞袍上密綴銅星,一般武士的鎧甲,製成坎肩、馬蹄袖袍型式。戰袍外綉花,密綴鋼星。清末操練新軍,改著西式軍裝,鐵鎧甲廢止。
西周鎧甲
⑺ 鈴鐺裡面的那塊小鐵叫什麼
鈴鐺 鈴:用金屬製成的響器。又為擊樂器,形似鍾而小,有兩種。一種體內垂一小銅舌或金屬丸,搖動發聲,如我國民族樂隊中使用的馬鈴;另一種無舌,用單簽敲擊或兩鈴相碰發音,亦名「碰鈴」「星」,如大部分的風鈴。此外有電鈴、車鈴等,形式不一。 鐺:形容撞擊金屬器物的聲音。 鈴鐺:指第一種由晃盪而發聲的鈴,球形或扁圓形而下部或中部開一條口,裡面放金屬丸或小石子,式樣大小不一,有騾馬帶的、兒童玩的或做服飾的。也有的鈴鐺是鍾形而裡面懸著金屬小錘的,振動時相擊發聲。
⑻ 古代大臣家的門鈴長什麼樣
這個就是古代的門鈴,多功能門鈴,銅質,0功耗。美觀、辟邪。
具體參數:
功耗:0W
靜態電流:0mA
材質:銅
功能:門鈴、門把手、美觀、鎮宅、辟邪
拉起銅環,可以關閉大門,所以銅環可以當門把手使用。提起銅環敲打下去,發出聲響,可以當做門鈴。所以啊,如果有誰打算搞古典式裝修,就用這種門鈴最好。只不過功耗可能做不到0了。再給椒圖的眼睛換上攝像頭,嘴巴里弄個麥克風。可視對講門環,齊活了。
⑼ 我國古代的八音各代表什麼樂器
1、金鍾
八音之一。金屬制的打擊樂器。歷史久遠,陝西長安縣客省庄龍山文化遺址曾出土有陶鍾,是新石器晚期的遺物;商代以來的鍾為銅制,多是大、小三枚組合起來的編鍾,成為依一定音列組成的旋律樂器。春秋末期至戰國時期的編鍾數目日漸增多,以九枚一組的居多。
2、石磬
八音之一。玉、石等材料製成的打擊樂器。甲骨文中磬字,形同曲尺,懸掛在架上。左半像懸石,右半像用手執捶敲擊。起源於某種片狀石制勞動工具,最早用於先民的樂舞活動,後來用於歷代上層統治者配合祭祀、宴享等禮義活動的雅樂中,成為象徵其身份地位的「禮器」。
3、土塤
八音之一。用土燒制的吹奏樂器。是目前最早的實物。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山西萬泉荊村遺址、甘肅玉門火燒溝遺址、河南鄭州銘攻路、二里崗商代遺址、輝縣琉璃閣區殷墓都有陶制塤的發現。
4、木柷敔
八音之一。指木製的打擊樂器。柷,形同木升,上寬下窄,用木棒撞擊其內壁發聲,以示樂曲的起始,古代雅樂開始時擊之;敔,狀如伏虎,背面刻有鋸齒,演奏時用一支一端破成細條的竹筒,逆刮虎背的鋸齒,以示樂曲的終結,古代雅樂結束時擊奏。
5、琴瑟
八音之一。用梧桐木等木質材料製成的彈撥樂器。目前出土的瑟是春秋晚期製品。唐宋以來文獻所載和明清宮廷所用的瑟,與周、漢時期出土實物已有較大差異。古代宴享禮儀活動中,多用瑟伴奏歌唱。
6、匏[笙芋]
八音之一。竹製的吹奏簧管樂器。甲骨文中有「和」字,即是小笙,說明其起源之久遠。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實物是曾侯乙墓出土的笙,竹管14根,竹製簧片。笙管分兩排插在匏[葫蘆]制的笙鬥上。
7、竹[簫管]
八音之一。竹製的吹奏簧管樂器。單管、豎吹。古代簫多為竹製,也有玉制、瓷製的。用於獨奏、琴笛合奏或演奏傳統竹樂曲。
8、革[鼓]
八音之一。指皮革製成的鼓類打擊樂器。《呂氏春秋。侈樂》載:「為木革之聲若雷,為金石之聲責若霆。」其中的革、木革,都是形容鼓的音樂效果。
⑽ 古代屋檐下掛的鈴鐺叫什麼
一般叫做護花鈴古代為了保護廊內的花花草草在檐上懸掛護花鈴風一吹過可以趕走一些鳥類古代中國建築房檐下容易被燕子等鳥類築巢,為了驅逐他們就設置了檐鈴和鐵馬(就是您說的鐵片)古代,風鈴的一個名字是「鐵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