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求关于旗袍的一切(最好有英语和汉语两种version)
时尚元素 By Selina
风情万种的旗袍
我一直认为, 但凡这世间喜爱旗袍的女子, 骨子里必须透着一种傲然, 一种对生活、对生命的傲然! 她们必然也是情趣雅致的人, 有着自成一格的对美的领悟和向往, 或者还有几分奢靡、几分虚荣、几分凌驾于尘事之上的超脱和梦想.
我之所以这么认为, 是因为我眼里的旗袍, 是时装之外的时装, 也是时尚之上的时尚, 既有寻常巷陌的平实与纯朴, 又有霓虹灯下的妖娆与香艳. 它是张爱玲笔下的精灵, 旋舞和托衬着一个又一个哀怨的魂灵; 它是游园里的惊艳, 在 “长河落日圆”的余晖中, 在吱吱呀呀的胡琴声里, 在晕黄的菱镜面前, 在古韵天成的弄堂深处, 呈现的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美与风情.
王家卫执导 <<花样年华>>时, 曾为女主角度身量制数十款旗袍, 搭配不同的画面和音乐, 营造人物不同的心境. 那些华美的衣裳, 至今还是媒体津津乐道的话题, 我却是不喜欢的, 大约因为衣服换得太勤, 作秀的痕迹便象是夜晚的白炽灯, 亮是亮得炫目, 却都刹那间从眼前掠过去了, 嚼不出滋味来. 倒是对好些年前王春主演<<雷雨>>中的一慕戏印象深刻, 那一刻的场景里, 晕黄的灯从屋子的斜侧打出来, 让立在漆亮钢琴前的女人的脸模糊成好看的剪影. 一袭及地的白色修腰旗袍裹在她的身上, 旗袍的前襟, 一大朵一大朵嫩黄色的菊花象泼墨的山水画一般、 沾着湿湿的水雾从右肩直泻下来, 呈S型流坠到下摆, 浓浓淡淡的颜色在雨夜里绽放得分外伤情. 那雨、那夜、那个抱肘倚窗的女人, 让人不由得生出几分怜惜来.
我是不是从那个时候开始醉心于旗袍的, 自己也不知道. 就好象喜欢一个人, 要准确地说出来那份喜欢始于何时? 总是不能够的, 为什么喜欢? 也讲不大清楚, 只是后来慢慢留意到所有关于旗袍的一切, 知道旗袍原是满人的服饰, 因有”八旗”之分才有 “旗袍”之说; 知道它始于清代, 最初由宫廷传入民间的时候,还是惯常嫔妃们常着的宽袍大袖, 后受欧美服饰的影响, 才逐渐改良成今天的款型; 做工考究的旗袍, 最难也最见功夫的是衣领、滚边和花扣. 技术娴熟的大师傅, 甚至精确到要测量你的腰节长度、大腿长度、小腿长度和胸高点, 以便在制作过程中扬长补拙. 近年来, 旗袍更被作为时尚界的一种元素, 运用到各种不同风格的服装设计中去, 在全世界广为流传.
我生平第一次订制旗袍, 是在3、4年以前, 当时有一个机会去上海, 突然便心血来潮想做一件旗袍, 也许潜意识里觉得旗袍是属于上海的, 属于那个灯红酒绿、歌舞升平的不夜之城. 铺子是朋友介绍的, 款式却是自己挑选的, 酒红色的软锻面料, 上面缀满同色但微微凸起的花纹,. 细致又别具一格的鸳鸯盘纽, 从酒红色光锻镶边的竖领上一路下来, 沿右肩直开到腋下, 肩部再以盘纽为界线, 另选了浅米色透点霞红的同款面料拼嵌而成, 两只紧紧相偎的同命鸟, 也因此着上了不同色块的外衣. 旗袍两侧的边叉也以酒红色光锻滚镶, 直开到大腿中部. 穿上细带的黑色尖头皮鞋, 看镜子里的自己, 忽然就有了些时光倒转的恍惚和征忡. 那时已经是十二月份的天气, 上海早已是寒意泌人, 踩在午夜外滩的石阶上, 静静的浦江水一如从前般滚滚东流, 街的对面, 同样是车如流水马如龙的辉煌和繁华. 时间, 在那一刻停滞得毫无痕迹.
有些过去, 注定我们无从追循, 只能在记忆的车河中游离. 但总有一些物事, 能够引领我们, 重拾旧日的温情. 就象旗袍, 追本溯源, 从满清入关至今天, 多少年过去了, 它一路风尘地走过来, 却毫无倦意, 除了拥有得天独厚的工艺和技术 (如丝纺、刺绣、手工等)以外, 谁说浓厚的民族底蕴不是它催化和衍生的温床?
❷ 跪求Vera Wang在自己的婚礼上亲自设计的婚纱图片!!!
太久了,可能不好找了。她结婚都快二十年了。再说她又不是明星是不会把这东西拿来世人分享的。
❸ 找到你的颜色,怎样知道自己适合的旗袍颜色
现如今这个时代一些身材好的女生都喜欢穿旗袍,旗袍是我国古代的服装,它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长旗袍是很多美女们都很喜欢的衣服,但是由于旗袍上可以印着很多种类的花色以及图案,这也就导致了很多人不知道在颜色和图案上怎样去选择。那么究竟怎么样去选择去适合自己的旗袍颜色呢?接下来就让我和大家一起谈一谈吧。
最后再说一下绿色的旗袍,绿色给人一种高贵、淡雅的感觉,绿色也是所有颜色中最水灵的一个。所以绿色旗袍穿在女性的身上就会使女性看起来什么亮眼,有气质。在人群中一眼就能将你看出来,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综上所述根据自己的喜欢来选择一款自己喜欢的颜色的旗袍吧。
❹ 民国时期女子流行那三种旗袍
其实跟现在的也差不多,有钱的面料款式肯定要时尚些,平民穿的就纯朴些。
楼主如果喜欢的话,可以直接截图到上海南外滩面料市场的凤和祥定制,各种款式和面料都可以选择,几百到一两千都有,性价比很高,而且是面料市场,逛逛了解下行情都不错的
❺ 中国传统服饰的演变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何关联
从汉族服饰演变看中国传统文化
郭沫若先生说过:“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由此可以看出服饰与人类和社会的关系。服饰不仅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服饰体现的则是一种社会文化。汉族文化博大精深,经过长时间的演变,汉族的传统服饰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集合。
春秋战国时期,封建制取代奴隶制。与此同时,当时的诸子百家相互争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百家争鸣”中,也有对服饰制度的讨论。如儒家提倡“宪章文武”,维护西周社会的等级制度,主张一切衣著装束都必须“约之以礼”。墨家则提倡“节用”,主张衣冠服饰只求“尚用”,不必过于拘泥于繁缛的等级制度。 到了汉代,服饰更为注重等级制度。但作为汉族人的传统服饰,汉族越来越体现出鲜明的特色。与其他民族服装相比,汉族服装的最大特点就是宽大的衣袖。宽衣肥袖不仅看起来飘逸,也十分实用。汉服的另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没有衣扣,而是用一根宽腰带把衣服束住。在当时,从一个人穿着的服饰就可以直接看出这个人的社会地位。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的普通百姓穿短衫,上身穿的叫“衣”,下身穿的才叫“裳”。而那些有钱有地位的人,或者不直接从事体力劳动的读书人,则穿长衫。那是一种上下身的衣服连在一起的袍服。
从汉代起,一直到后来的唐、宋、明等各朝代,朝廷官员的正式服装都是采用了这种典型的宽衣肥袖和没有衣扣的典型的汉服款式。虽然由于官员的等级不同,服饰的细节方面有着更为繁复的区分,但是大致的发展方向就是这种右衽、宽袖、深衣的服装制式,在这一点上,从西周到明代,都没有根本上的变化。 宽大的汉族服装,反映的其实是汉族人的生活观和价值观——追求闲适平淡的宁静生活。这种衣服不适合动作幅度较大的激烈运动,比如骑马或者打猎,但十分适合古代士子下棋赏花、吟诗作画的安逸生活。作为比较,我们可以看一下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中原周围的少数民族多穿窄袖紧身的衣服,因为这些少数民族喜欢骑射等动作幅度较大的活动。
到清朝的时候,汉族服饰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并不是由于汉族人的审美观念突然的改变,而是由于社会文化与大背景的转变。清兵入关之后,满族入主中原,统治者开始强制推行剃发易服运动,强制推行满族人的紧身长袍马褂,禁止汉族男性穿戴传统的宽大衣服。 从此之后,延续了两千多年汉族的宽衣大袍传统服饰彻底消失了,今天为人们所熟知的旗袍和马褂等都是在以满族服饰为主体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而汉族传统的民族服饰已经很少见了。 这种强制性的由统治者站在政治的角度上进行的服饰转换,在历史上是十分少见的。
辛亥革命之后,汉族人又重新关注起自己的民族服饰来。人们需要不一样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来表现新的社会景象。满族人的长袍马褂已经不适合了,可是全民都穿西装又有些不伦不类。而清朝以前的汉族服饰已经没人知道了,没有办法恢复从前的服装式样。 于是,清末民初的时候,汉族的服饰纷纭变化。维新派在变法中把改变衣冠也作为学习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虽然政治诉求不太相同,但是革命党人对于传统服饰弊端的认识与维新派是一致的。孙中山曾经提出服装制作四原则,在“适于卫生,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的基础上设计了中山装。 其实在当时,传统汉服在当时面临着一个十分难得的复兴机遇。在此之后,在复杂的社会历史变化过程和近代西方文化的冲击下,重新推行传统汉服已经不可能实现了。 需要强调的是,复兴汉服并不是一定要求每个人都身穿宽袍大袖的衣服,而是保留一种服装的形式,以此来象征着一个民族独有的服装特色。就好像人们一提起满族,就会联想到满族女子的旗袍和梳起的旗头。汉服是汉民族独有的标志,显示出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不同的文化色彩。民族认同也是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看出,汉族服饰的演变不仅直接反映了中国社会的政治变革、经济发展和风俗变化,也折射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研究汉族服饰的变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也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继承其风华。
❻ 对于服装变迁的感想
从古到今,衣服都被共认为生活的必需品,是用来遮蔽身体的东西。可是当你看看身边的过路人,你会发觉到无论从用料还是款式来看,衣服都是朝着满足人类需要的目标前进。例如在衣料方面,由从前的兽皮、羊毛发展到现在轻便的"的确凉"、"化纤维"。在款式方面,由纯朴、实用进展到时下流行的轻便服。这些转变往往都彰显了人们物质生活的水平。在中国,衣服更生动地勾勒出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的变化幅度。
1949年,新中国成立,当时农民穿的都是那些唐装衫裤,而城里则以长衫、旗袍为主,服式简单。
人与生俱来便有爱美的天性,每个地方,每个朝代,每个人都会有的,任何一个时代的百姓也不例外。可是,在新中国刚成立时,人民政府所接收的是国民党遗留下来的一个满目疮痍的烂摊子,连年战争造成的是生产萎缩,民生困苦和失业众多的问题,刚巧又遇上水灾,在这环境下,中国同胞要面对的问题实在太多了。例如要做工 口,治理水患,又怎侩要求自己有称身、光鲜的衣服呢?
新中国成立不及数年,人民的装束已经是焕然一新了。主要有蓝色、灰色的干部服、列宁装、白衬衣,薄外套也是常见的。衣服款式虽然已出现变化,仍然是保守和朴素。这个转变背后有什么含意呢?
原来在那个五十年代,是节约用钱的年代,是一个铜板也不会浪费的年代。当时人民踊跃地进行"爱国储蓄"。同时,共和国实行土地改革,农民普遍有自己的土地。在城市方面,由于要建设新社会,所以就业机会也增加了,百姓的生活质素虽不丰盛,但有了一个保证。1953年,中国政府为了取缔投机市场,供应人民的基本需要,于是实行了"统购"和"统销"的计划。意思是说政府会首先购入全部的货物,再分给人民。人民可用粮票、油票和其它的代用票去换取生活上的必需品。如在布料供应方面,有了布票,每人每年便可以得发给布料十余尺,而他便可用那些布去添置被子和衣服。既然物料是有限的,人对衣服便份外珍惜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去掉袖子在家再穿三年。"这句话不正正带出当时百姓的生活水平吗?与我们这一代的年青人相比,这个衣着潮流过了便会"送旧迎新",再追下一个时尚,对比起来,真是有天渊之别呢!
在经济方面,中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简称"一五","一五"是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计划。在1957年已全面超额完成,工农总生产额提高至67.8%,每年平均增长率为8.2%。粮食产量上升了50,400,000吨。经济增长令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了,全国居民平均消费水平达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了30%以上。
经济好了,人民生活改善了,衣服装份也注重起来。
大跃进时期(1958—1962年)百姓为了"超英赶美",纷纷投入大炼钢运动,城乡遍布土法建造的高炉群,家家户户都把自己家中所有用铁做的物品再提炼。可是制造出来的只是一堆堆废铁渣。由于全民大炼钢,忽略了生产,粮食产量下跌了95万吨。大跃进急躁冒进的行为导致经济发展倒退,人民生活再次陷入困苦之中。祸不单行,人为的灾难接踵而来。
文化大革命随着爆发,这时百姓所流行的是千遍一律的革命发式和深蓝色的衣服,因而被称为"蓝蚂蚁"。"蓝蚂蚁"是什么?相一想在电影中,那些中国同志的打扮动作,手握拳头、上臂与下臂成90度角水平地放在胸口的位置,便知道了吧。这时期的服式成为当时中国其中一个特征。话说回来,究竟差不多样式的服装打份代表着什么呢?
以当时的局势来说,人民的理想是追求共产主义生活,他们认为每个人应该拥有差不多水平的生活质素,同时强烈反对资本主义,常常批判拥有私人财产的人,如商人、资本家。于是工厂企业便成为政治大批判的战场,生产事业反而变得不重要。由于经济低落,物质匮乏,加上大部分人民都害怕富裕会招惹祸患,所以大家便放弃高档花巧的衣服。然而,人的爱美天性却无法埋没,有些女孩子会穿一件花衣服,再套上那些"蓝蚂蚁"系列的上衣,露出一缕色彩,满足内心的爱美天性。
文革结束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很多人思想有很大的转变,不再热衷于阶级斗争,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行,人民生活有了显著的改善。1979年中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952年的41.5亿,暴增至1980年的563亿元,增长了12.6倍。全国平均个人的消费水平由1952年的76元提高到1979年的197元,剔除物价上涨的因素,实际增长了85%,经济逢勃起来了!
另一方面,文革时期的思想禁制取消了,被禁的书刊和电影都解禁了,中央电视台开放了几个频道,让人们可以放眼认识世界,人民的服式打扮信息开始丰富起来。
有了经济基础,又加上信息不断的丰富,人们爱美的天性又显露出来了,大家都开始变得爱美敢美。
1983年年底,国家决定取消"统销"、"统购"的制度,布票不再用了,要买多少码布也行。文革时期的思想束缚也取消了。要穿大花的,大红大绿的也可以了。那时衣服潮流便是那些"扫大街"的喇叭裤。还有西服热,不论是推车的、卖面的也爱穿。已经沉寂了多年的时装表演业在上海破土而出,展销会亦踏此起彼落。1986年11月22日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首次在北京公开宣布1987年春夏中国服装流行趋势。看!国家经济好,人民穿得好。
1992年中国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南巡时再次呼吁中国经济要进一步开放,让部份人先富起来。外资大量涌入,万元户开始诞生了。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也许是为了(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wm338.com查看)挽回自信和尊严,当人民有经济能力的时候,他们便穿上名牌时装,更令人注意的是他们喜爱把西服外露的名牌商标保留。1993年意大利《全景》杂志评论:以前人们称中国人为"蓝蚂蚁",现在他们却正在蜕变成色彩绚丽的花蝴蝶。中国人被人称赞当然是开心的事,可是在服装转变的背后,更值得鼓舞的便是中国社会繁盛起来了。1985至1994年间,去除通涨的因素,全国每人平均年支出增长是150%呢!
中国近年在世界上的地位已可说是举足轻重了,社会安定,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使中国人在追求衣着美,穿出文化、个性,同时也讲究健康舒适。衣服式样可以说是与时代并进。当你置身在中国大城市时,不难被许多流行的轻便服所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