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可以把医生称为什么
白衣天使
⑵ 医生的称呼是怎么来的
2015年08月01日 13:19:16 来源: 北京晚报
张 勇
治病救人自古以来就是一项非常神圣的工作,对于从事这项工作的人,我们现在通用的称呼是医生、大夫。其实,在古代,他们的称呼还有很多,那些称呼都用于哪个时期,又是怎么来的呢?
《黄帝内经》以黄帝和岐伯二人问答的形式行文,后人遂以“岐黄”代指医生及其行业,如“岐黄术”、“岐黄家”等。兰台是汉代宫廷图书馆,《素问·灵兰秘典论》称黄帝将岐伯之言藏之“灵兰之室”,后世代指医生及其行业,《兰室秘藏》、《兰台轨范》等书名均含此意。
疾医是周代医官名,《周礼·天官》记载,周代分医学为四科,即“食医”、“疾医”、“疡医”和“兽医”。疾医相当于后世的内科医生。
《本草备要》说“然经史百家靡不殚究,而于岐黄之书为尤嗜,盖以刀圭家鲜能探注,而养生者又不可以不知也。”“刀圭家”是古代医生的又一称谓。
汉代医生,通用的称呼是医工
古代以官职称呼医生是很常见的,不是因为这个人在医院有职务,而是因为这个人在官府里任职。过去很多知识分子,包括文学家、哲学家等多懂药学医理。而这些科举出身的人又大都在官府任职,他们闲暇时间在民间救死扶伤、治病疗疾,与如今的医生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大家都以其官职相称了。
秦代的医官称为奉常。公元前2世纪中期,汉景帝改称太常。西汉时设太常、少府官职,属于太常的为百官治病,属于少府的在宫廷里治病。东汉曹魏时设置太医令,隋唐改称太医署令。此系掌管医疗机构的职官。北魏置太医博士以教弟子。唐代已设药医师(后称药师),负责采办诸药、调和制剂等。汉代名医淳于意,以创写中医病志“诊籍”名传青史,因他曾做过齐国主管粮仓的“太仓长”,所以世人称他为“仓公”。司马迁就是这样称呼他的,《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述的就是他和扁鹊的事迹;唐代医家王冰,用12年的时间,补充、整理、注释《素问》24卷,名扬天下,因他曾做过太仆令,人们称他为“王太仆”;宋代许叔微,是中医伤寒学派的代表人物,少时苦攻医学,颇有成就,他写的《伤寒九十论》、《普济本事方》,很受医学界欢迎,因他曾是集贤院的学士,故有“许学士”的别称;还有《南阳活人书》的作者朱肱,也在当时闻名遐迩,因宋徽宗时被授以“奉议郎医学博士”,所以病家都尊称他为“朱奉议”。《后汉书·费长房传》记载东汉方士费长房见一市井老翁悬壶卖药,活人无数,市罢则入壶中,故高明的医生又称“壶公”。
神医扁鹊相传为卢国人,后世以“卢医”称呼名医。张仲景曾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医学界都以“张长沙”呼之;金元四大名医之一刘完素,因阐发火热病机而成为河间学派的开山,大家都叫他“刘河间”;倡导“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元代医家朱震亨,是中医阴阳学派的鼻祖,因他常居浙江义乌的丹溪行医,于是就有了“朱丹溪”或者“丹溪翁”的美称;名噪乡里的明代医家汪机,因为祖居安徽祁门的石山,所以人称“汪石山”。三国时董奉避居江西庐山,隐世为医,只求愈者植杏树以为答谢,数年积10万杏林,售杏以济贫民,深受时人爱戴,故医生又被尊称为“杏林翁”。
有些名中药,原来其实是人名
刘寄奴、使君子、何首乌等是我们熟知的中药,其实原来这些都是人名。
金元时期的名医 “穆大黄”,就是因为善治火热症,巧用中药大黄而得名的;明代医家张景岳,长于温补法,善用中药熟地,他创制的29方“新方八阵”中,仅熟地就占了22方,故时人称之为“张熟地”;清代医家张锡纯,试图用现代药理探讨中药石膏生用和煅用的不同机制,被医林呼之“张石膏”;民国初年北京著名中医陆仲安,善用中药黄芪治疗疑难病症,胡适的所谓“糖尿病”,就是他用大剂量的黄芪,配伍党参、山药、黄精、石斛治愈的,所以大家都尊称他为“陆黄芪”。
医生之称始于唐代。《唐六典》载:“医生四十人”。《辞源》释:“后周医正三百人,隋太医有生一百二十人,皇朝置四十人,因肄业官学习医,故称医生。” 这里的“医生”就是学医的生员。后来就演变成从事医疗工作的人的通称。如宋代范成大《书事》诗就有:“门外虽无车辙,医生卜叟犹来。”
郎中最早是官名,起于战国时。宋代在医官中设有“郎”这一级,民间就开始称医生为郎中。如宋代洪迈《夷坚志·刘师道医》:“伸手求脉……妇在旁,忽鼓掌笑曰:刘郎中细审此病,不可医也。”周密《武林旧事·诸色伎艺人·说药》有“杨郎中”、“徐郎中”。直到现在江西、湖南方言和吴方言中仍称中医医生为郎中。如《吴歌乙集》:“十字街口有高明郎中来一个,看好奴情郎,头上金钗拔一双。”《吴组缃小说散文集》:“请郎中开了许多药方,吃了并不见效。”“郎中”之称多见于南方,北方则多称“大夫”。如民谚:“交了九月九,省了大夫的手。家家吃萝卜,病从何处有。”“大夫”以前是一种较高的官职,春秋时大夫有上、中、下之分,到了秦汉,又有谏议大夫,唐代有御史大夫。宋代在医官中设大夫、郎、医效、祗候等。这就是说“大夫”是医官中最高的一级,后来民间把医生通称为大夫了。
“先生”本意为父史。如《论语·为政》:“有酒食,先生馔。”何晏集解引马融曰:“先生,谓父兄。”又指老师或年老有学问的人,或妇女称自己的丈夫。方言中出于敬重,常称医生为先生。如《简明吴语方言词典》“先生”条下举例说:“勿适意,请先生看过?”北方乡间亦把医生称为先生。
“衙推”原为唐代所设的官名,五代、宋时用来称操医卜星相之业的人。宋代又用于称市井医。如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陈亚诗云:‘陈亚今年新及第,满城人贺李衙推。’李乃亚之舅,为医者也……北方人市医皆称衙推。”又称“牙槌”,似为衙推之讹。如元代古君宝《秋胡戏妻》:“怕不待要请太医看脉息,着甚么,做药钱调治,赤紧的当村里都是些打当的牙槌。”
⑶ 医生穿的白色外套的学名是什么
我学的是护理专业 但我听医学系的学生差、称他们的衣服是白大衣或者白大褂 不知道是不是最准确的 希望能帮助到你
⑷ 医生的服装叫什么
白大褂
⑸ 外套古文称之为什么
披风
(1)挡风。 宋 秦观 《长相思》词:“开尊待月,掩箔披风,依然灯火 扬州 。”(2).穿在身上的对襟大袖的外衣,是直领、对襟、两腋下开衩、有二长袖的一种长衫。《舜水朱氏谈绮》《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若是不好,教丫鬟寻过一领披风,与他穿起。”《儒林外史》第十四回:“那船上女客在那里换衣裳,一个脱去元色外套,换了一件水田披风。” 曹禺 《王昭君》第三幕:“ 呼韩邪从锦帐中缓步走出,身穿披风。”《
编辑本段
简介
披风,穿在身上的对襟大袖的外衣,是直领、对襟、两腋下开衩、有二长袖的一种长衫。与斗篷不同,斗篷常穿于室外,披风室内外均可穿。盛行于明清时期,从许多画像以及笔记资料上看,披风是明代比较流行的一种服饰,在明末的《云间据目抄》里面就提到了“披风便服”,清朝入关之后,由于“男从女不从”,所以披风仍然流行了一段时间,在《红楼梦》中也反复出现披风这种衣物,值得注意的是,红楼梦中既有披风又有斗篷,说明这二者之间是存在差异的。明代王圻的《三才图会》云:“背子,即今之披风也。”换言之,明清时代的披风,就是宋时的背子。《三才图会》中带有“背子”的插图,展示了一种直领、对襟、两腋下开衩、有二长袖的一种长衫,其形式与清末画家改琦《红楼梦图咏》中王熙凤身上所穿的外衣一样,改琦所绘的王熙凤形象正是《红楼梦》第六回中见刘姥姥的那次,“那凤姐儿家常带着秋板貂鼠昭君套,围着攒珠勒子,穿着桃红撒花袄,石青刻丝灰鼠披风,大红洋绉银鼠皮裙,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
中国明末清初的思想家朱舜水【既:朱之瑜(1600~1682)明清之际的学者和教育家。字楚屿,又作鲁屿,号舜水,汉族,浙江余姚人,明末贡生。】曾经在日本讲学二十二年,成为日本教育史上一位大教育家,被尊为“日本孔子”,桃李满国,学生英才辈出。1682年他八十二岁时在日本逝世,留下大量遗稿。日本宝永五年(公元1708年,清康熙四十七年),朱舜水的学生安积觉又编辑刊印《舜水朱氏谈绮》3卷。《舜水朱氏谈绮》中描述的披风为对襟直领,制衿,左右开衩。
按照《三才图会》与朱舜水的资料,明代的披风其实和宋代的褙子样式是相似的,披风跟斗篷则是不一样的,披风是有袖子、直领、两边开叉的。
后来,披风还出现了立领对襟的样式,这在一些清代的画像中经常可见,日本人中川忠英编著的《清俗纪闻》中就有立领披风,除了领子的变化,其他部分照旧。
近现代及外国“披风”(其实只是斗篷,根本就不是披风)种类:在5000年前的古埃及浮雕像中就有着这类“披风”的人物形象。这种类型的“披风”长期流行于地中海地区,在11世纪前后盛行于欧洲。
近现代常常把斗篷误称为披风。妇女作时髦服饰,除夏季不用,春、秋、冬三季都穿用。质料上,有单、夹、棉、皮的。用绸缎缝制,颜色以绿者为时髦,也有大红、粉红、咖啡和灰色等。三十岁以上一般多穿深色,有些用浓重的黑色,以示稳重端庄。长度通常在膝盖部位,冬天的略长些。“披风”两襟,钉有钮扣或带子,但穿着时修往往不用,任其敞开,走路时一般都用两手交叉抓住衣襟,以显示气派和风度。妇女和儿童用的,多绣有花纹饰,男用一般为素式。按披及人体的部位可分为3类:
①长“披风”(斗篷),披到腰部以下,其中及地“披风”俗称大斗篷。
②短“披风”,披于腰部以上。女用披在肩部的,称小“披风”,或称披肩(前开襟以襻纽系合)。
③连帽“披风”,与帽连成一体,又分连帽小“披风”、连帽斗篷等。
按用途可分为:
①日常生活中用的“披风”。以波蕾若“披风”(小“披风”)比较著名;其他有宝宝斗篷和连帽式“披风”雨衣(雨披)等。
②宗教人士用的“披风”,有基督教的祭披及其十字褡。
③舞台用“披风”,魔术师用的及膝圆型“披风”(圆形裁片在中间留领口)。
④礼仪用的“披风”,有观剧“披风”,英国元首加冕服蔻普斗篷,剑桥大学博士服大斗篷等。此外还有骑兵穿用的长“披风”,护士“披风”(以深蓝色毛料裁制、有红衬里的七分长“披风”),斗牛士穿用的两色“披风”(柯波特),游泳上岸用的海滩“披风”,以及中国彝族的“擦尔瓦”、纳西族的“七星羊皮披肩”等。
但实际上近现代以及外国所说的这些个“披风”都是“斗篷”,而不是中国古代文献、古画、文物中所展示的披风。
⑹ 医生称为白衣天使,那么邮递员称为什么
医生称为“白衣天使”,邮递员则称为“绿衣使者”。
其它如下:
教师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解放军战士 -“钢铁长城”;
清洁工 -“城市美容师”。
邮递员:
世界上最早的邮递员被称为信使或邮差。 1979年英国发行的一套 4枚《邮票发明人罗兰·希尔》邮票,其中一枚“ 19世纪的邮差”就再现了 19世纪初英国的邮递员(图 1)。因那时还没有发明邮票,也没有设置邮筒,当时的邮递员是上街收集信件的,他们头戴礼帽,身穿鲜艳的红色外衣,摇动手中金光闪闪的小铜铃,人们一听到清脆的铃声,便拿着信件和邮资从四方八面赶来交给邮递员。
⑺ 医生被人们称为什么
医生被人们称为"白衣天使".因为医 生可以让那些身受病痛折磨的人摆脱痛苦。可以让人变得健康
⑻ 医生的雅称
中国自古不同于西方,宋以前,对医生的称呼较为复杂,一般根据其专科进行称呼,如食医、疾医、金疮医等。宋代始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为大夫。大夫本是官名。三代时,天子及诸侯皆设之。分为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3 级。秦汉以来,有御史大夫、谏大夫、太中大夫、光禄大夫等名。清代文官阶自正一品至五品,亦称大夫。旧时,太医院专称大夫。加之唐末五代以后官衔泛滥,以官名称呼逐渐形成社会风气,所以,北方人尊称医生为“大夫”。为了区别于官名,将称医生为“大夫”的“大”读成 dài,而不读 dà。
南方人对医生的尊称为郎中。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尊称医生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后官衔泛滥所致。
坐堂医是在中药店中为患者诊脉看病的中医大夫。坐堂医源于汉。相传汉代名医张仲景曾作过长沙太守,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他坐堂行医,并分文不取。为了纪念张仲景崇高的医德和高超的医术,后来许多中药店都冠以某某堂,并把坐在药铺里诊病的医师称为“坐堂医”。
直至近代,医生才成为为业医生者之通称。
⑼ 形容医生的衣服穿的衣服词语
洁白如雪
⑽ 医生穿的衣服叫什么
第一:白色不赖脏有一点脏就能看出来,以表现医院的干净程度; 二:医院的工作人员都有洁癖,而且医院各种病毒细菌多,一般医院都定期给工作人员的工作服清洗消毒,用的消毒剂都会使衣服脱色,即使是彩色的衣服洗一段时间后也变成白色的了; 三:白色比较柔和,不容易刺激病人的神经(当然,因为长期用白色,很多孩子一看到穿白衣的人往往就会害怕); 四:白色代表纯洁. (叫白大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