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和唐装旗袍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汉服是汉族服饰,特色是交领右衽。而唐装旗袍是由满族服饰演变过来的,特色是对襟立领盘扣。汉服的时代从三皇五帝到秦汉隋唐一直到明代,延续了几千年。旗袍起源于满族服饰,兴盛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上海。旗袍是女装,现在一般所说的唐装是指唐人街华人的中式着装。唐装是由清代的马褂演变而来的。
② 求唐装、旗袍裁制图纸(最简单最地道的那种)
已经给你发到邮箱了,希望能帮到你,有不懂得还可以问我
③ 中国唐装有那些品牌
如水调歌头渔牌葵牌木真丝绸山庄
李欣服艺
辛语旗袍
金唐艺
衣福中国
唐之恋
唐韵歌
Shanghai Tang
雷妮服饰
旗袍林
格格旗袍
苏罗
江南旗袍
有这样一种说法: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在服装业这样一个特殊的行业内创标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国际服装巨头们都把目光投向了品牌。强大的品牌是国际服装巨头们笑傲江湖的不二法宝,众多国际服装巨头,如贝纳通、鳄鱼恤、花花公子、欧迪芬、袋鼠等,无一不是品牌塑造的典范。市场是认知的战场,而不是产品的战场。在消费者的心智模式中,花花公子等这些世界名牌是品牌名,是地位、时尚、个性的代名词,而不是产品名。而中国服装业却以我们是服装大国自居,然而最大、第一的背后是什么呢?是OEM!为国外著名品牌进行贴牌加工是企业在初创和扩张期扩大出口的有效措施,但若想在国际市场上开拓自己的一番天地,就必须要有一个具有市场号召力的品牌。目前我国这种缺乏自主品牌和品牌大而不强的状况,不利于我国的服装品牌走向世界。似乎我国的服装企业并未认识问题的本质所在。而国际服装巨头们的品牌“入侵”不禁让我们为中国服装业捏了一把汗,中国服装业品牌路在何方?中国服装缘何无国际品牌?让我国品牌服装走向国际市场,一直是我国服装业孜孜以求的目标。然而,直到今日,这一目标仍是一个未圆的梦。
B.国内服装品牌的“三大死穴”
业界有言:有品牌者得市场,有市场者得天下。在品牌消费的服装业,品牌的拉力显得尤为明显。近年来,中国服装业急于迎合市场、与国际接轨,导致服装自身的文化积累与品牌严重脱节。所以,中国虽然拥有有众多的大众成衣企业,却少有冲锋陷阵的“强力前锋”。为什么中国服装品牌无法赢得国际市场呢?
一是品牌策划乏力。虽然说,“做品牌”已经是服装界的共识,国产服装企业表现出来的专业欠缺和急功近利的行为直接导致了目前国产服装品牌难以做大。一个好品牌的形成就如同酿制陈年美酒一样,不仅需要时间积淀,更需要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这包括了品牌定位、品牌个性、品牌文化等,并需将品牌个性通过品牌名称、产品设计、产品包装、产品推广、产品销售等表现出来。
二是定位同质化。现在是个性张扬的年代,穿衣方面也存在很大的求异心理,可我们到大型服装商厦去看看,国内品牌的服装设计似乎都是差不多的。前两年,国内就对男士着装提出了“商务休闲”的概念,然而我们一直到现在就理解不清究竟什么是“商务休闲”,倒是来了许多“华伦天奴”、“鳄鱼”、“啄木鸟”。
三是文化内涵缺乏。服装品牌的差异在于给消费者的心里感受不同,服装对于消费者而言,是自身个性、展示自身形象的载体。消费者的品牌消费,其实质是文化的消费,是一种个人心理的消费。而中国服装品牌似乎并未抓住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没有培育中国服装品牌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光靠广告轰炸和国际明星的形象代言,不可能有国际化气势和国际市场号召力,将只能是昙花一现或者继续作国际服装市场的追随者。
C.三大品牌策略逐鹿国际市场
国际品牌正在淹没“中国服饰”,一路是产品直接打进中国市场,另一路是将牌子输入中国。在面对众多服装巨头,中国服装企业如何与巨头们逐鹿呢?
1、准确的品牌定位。定位就是要找出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可能差别,并且有效地向目标市场说明它与竞争对手之间的不同。品牌定位是塑造品牌的关键也是第一步,如果不能为品牌找准定位,企业的许多努力,特别是品牌推广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偏离方向。而我国服装企业大多对品牌定位的概念比较模糊,有的企业根本就没有对品牌进行定位,只是一味追求“洋化”。品牌定位就是为品牌找到一个适合的位置,主要目的是要给消费者一种心理上的享受,如品牌的档次、特征、个性、品味、时尚等。
其实,品牌定位方法有很多种,但对于服装品牌而言,笔者认为柒牌的定位是比较成功的典型。柒牌在打造品牌初期,也存在对自身的定位、广告的语义指向和视觉形象的含糊。柒牌早期密集的广告轰炸和频繁的品牌代言人更迭,这些广告虽也能够使得知名度在短时间内大幅度上升,但对柒牌品牌建设无疑是不利的。柒牌最终坚定地站在一个特殊的基点———文化上来加以演绎,“品牌价值的核心是文化,品牌拓展的空间也在于文化”、“文化凝聚团队,升华精神”,柒牌的形象也由此得到了提升。品牌定位是品牌建设的龙头,每个企业品牌都要有明确差异化的定位,定位明确了,有差异才能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2、丰厚的品牌内涵。没有内涵的品牌,就像是一个人没有精神一样。人要有精神,品牌要有内涵。与世界名牌服装相比,我国多数服装品牌内涵比较匮乏、空洞,做得比较好的为数不多。品牌是由名称、标识、口号等视觉效果,以及产品的特点、独特的气质等内涵组合而成的,消费者最初认识到的只是视觉上的东西,而真正能够形成忠诚的消费群体,是在品牌具有了自己的独特气质和特点,也就是具有品牌的个性之后。一个优秀的服装品牌,应该是一种民族文化精神的体现,一个区域经济与文化风情的体现,应该是一个时代时尚文化的缩影。而中国服装品牌缺乏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与自身品牌的内涵深度挖掘,只有科学地制定出品牌的市场定位并不断满足市场需求,才能丰富品牌的文化内涵。近几年“唐装”在国际上盛行,中国民族文化在国际服装市场上的号召力可见一斑。
3、抢占终端制高点。百货商场的店中店仍是服装销售的主力渠道。各主力百货店为迎接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服装国际、国内混合经营品牌时代,纷纷进行卖场品牌梳理,服装品牌应利用此机遇抢占终端卖场。另一方面,国际品牌体系化的特许经营进入市场,整个连锁专卖店系统的格局将会起很大变化。中国服装品牌的连锁和特许经营模式将要“与群狼共舞”,要想不被“狼”吃掉,就要先变成“狼”。
在加强终端管理方面:一是专卖店要有时尚概念。专卖店在时尚概念上差异性大,时尚氛围概念不够,搭配不合理,可以说无时尚概念。白领阶层追求时尚需求,中产阶层喜欢买时尚、买感觉。中国人讲究时尚的时代已经到了。二是陈列方式要合理。摆在卖场、专卖店的商品陈列方式,不协调,进而导致销售有差异,层次感不强;三是产品结构、价格、服务手段、搭配文化方面要多加考虑。
中国的服装产业已全面进入了以品牌竞争为核心的新时代,如何创出自己的品牌,成了各服装企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中国服装的今天,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需要实施品牌战略。中国服装,你准备好了吗
④ 中国为何不把唐装作为国服,而把满清的旗袍作为国服
现在的唐装我个人认为这是对大汉一族的一种耻辱!现在的唐装是满清旗袍改的!居然还说是唐装!我就搞不懂了,汉服才是大汉一族的文化传承,非要弄个满清旗袍来做国服!
⑤ 唐装,旗袍,中山装,为什么中国人很少穿中国特色的服装。不好看么,大家说说自己想法
这种唐装源于清代马褂(本是满族男女的服饰,马褂也是有女式的,款式上和男式差不多,但比较紧身一些),但因为清朝统治了中国300年的缘故,马褂也已经成为广大中华民族服饰中的一个款式了,不但只有满族,汉族,其他少数民族的民族传统服饰中也大多有马褂款式。马褂的特点:立领,盘口,对襟。由此可以看出马褂的款式已和现代服饰的款式接轨了。 而现代的“唐装”也并非完全是马褂,而是融入西方剪裁的新服饰。虽然女式唐装没有现代旗袍那么性感娇艳,但唐装也有几个很大的优点:1。有中国特色,马褂唐装也只有中国才有了,穿着马褂唐装,大家一看就知道你是中国年2。唐装和中国传统工艺的结合十分完美, 丝绸,锦缎,刺绣,吉祥图案等等一切美好的中国服饰传统艺术在一件小小的衣服上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在1,2点唐装远胜过中山装]3。方便现代人穿着,现代人穿的衣服一般是对襟有纽扣的短衣了,下配长裤。而唐装正是这样的,所以穿着方便。搭配灵活。虽然女子穿唐装不如穿旗袍那么性感娇艳,但面料材质风格千变万化唐装真的是男女老少皆宜,春夏秋冬皆宜的传统服饰了,在这一点上唐装远胜旗袍。所以现代中国男女在过传统节日或婚典喜庆或平时都可以轻松随意地穿上现代唐装,尽情地享受中华传统了。所以我的日本韩国同学问我中国是不是家家户户有旗袍的时候,我回答说:“现代中国家家户户有唐装”[虽然夸张了一点,但的确唐装是现代中国人选择的中国传统服饰中最多的一个款式了,无论是武术,茶艺表演或者其他中国传统艺术表演,马褂因为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和便利的穿着方式都成为传统的最佳代言人了,南方不清楚,但北京以及北方东北人没有人不知道唐装的。10个里面至少5个有唐装]。我想唐装之所以有今天的火暴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有鲜明的中国传统特色,适合现代人穿着[穿着简单对身材要求不高],变化搭配灵活[衣料四季都有,春夏秋冬皆宜],这些都是唐装本身的优点,过硬的真功夫才折服了广大中国人!2。这就要归功于APEC峰会了。主席等中国政要以及外国政要穿上咱中国的唐装,那个影响力不可说不大啊,比请任何一个国际巨星都有影响力得多,所以真的给唐装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十分良好的平台!3。自那以后,中国的主持(央视到地方各台),明星等纷纷在穿起唐装,又是一强大的推动4。在民间也掀起了唐装热潮,北京、北方和东北等地唐装是很热的,(香港台湾海外华人早就穿马褂啦,唐装其实是先从他们带动的),中国的政治中心北京以及北方东北又逐渐影响了中国其他地方,所以唐装自然是全面开花了!其实我想广大中国人之所以选择唐装并不在于它要多么多么性感好看。而在于那一份浓厚的中国情。中国人不缺现代服饰,而在过去的一段岁月里一直没有找到被广大群众接受的中国服饰,而唐装的出现,正符合了广大中国人的要求,也许有人认为唐装有点土,有点俗,但广大中国人依然选择唐装,因为自己是中国人,记得以前有首歌的歌词是“洋装依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现在可以改为“唐装穿在身,我心系中国”了!而且随着唐朝颜色,面料的多样化,唐装必然会越来越美丽,传统与时尚的结合越来越好,也会越来越受中国人的喜爱。 最后,唐装也真应该感谢这个“唐”字,真的很响亮,很得人心。虽然以前人们就穿马褂(唐装的前身),但如果唐装没命名为唐装而是叫马褂或清装的话,穿还是有人会穿的,但在响亮度上可能会打些折扣吧,哈哈。 以上是我对中国传统服饰的分析,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包涵! 其实虽然国家没明确国服的概念,但我从现代大多数中国人对传统服饰的选择上,觉得唐装已经是实际上的国服了。 当然最后重申国服不是由个人决定的,而是由中国政府和广大中国人民决定的, 无论是旗袍,中山装,唐装,汉服哪个成为国服或都成为国服,我都开心,都支持! 都是中国的传统服饰,谁当国服或都当国服,都是中国人的荣幸!作为中国人,我都会快乐地接受!最后再就2008的奥运服饰说一句,希望2008的奥运服饰真能如恒源翔所说,是中国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即使奥运会过后也能被中国人平时穿着的中国服饰吧,希望奥运服也能成功地做起来,但我希望还是应该以传统为主,否则奥运服也只能是因为奥运才穿的服饰了, 毕竟中国的现代服饰那么多,为什么大家一定要选奥运服呢[奥运服离开奥运会这个背景[奥运会总会结束的]又还有多少穿的价值呢?]?当然现在还言之尚早。奥运服只有到2008年才能看到实物,让我们一起期待吧!
⑥ 唐装品牌有哪些
唐装品牌有这些:萍香韵儿 梦至超 上海滩 瑞蚨祥 吉祥斋 格格旗袍 陶玉梅 辛语旗袍 红馆 仙人指 梦丝兰 锦衣阁 红颜 忆江南 绿罗裙 凤起台 格格 卿卿旗袍 静夜思 深艺 三圣唐装 嫣之然 张庆生 易晓 唐人缘 临海市经 丝路嘉和 梦回 忆唐姿 秦艺 杨·曹韵 。
⑦ 小凤仙、旗袍、裙褂、唐装的区别
一、产生时间不同。
1、唐装是唐朝时期产生的。
2、裙褂是明朝时期产生的。
3、旗袍是民国时期产生的。
4、小凤仙是旗袍的一种,也是民国产生的。
二、款式不同。
1、唐装的款式,为汉族服饰系统中一种款式,特征是交领、右衽、系带。代表有齐胸襦裙、唐圆领袍、交领襦裙等。
2、裙褂是对襟立领马面裙款式的衣服。
3、旗袍的款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琵琶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等。
4、小凤仙也是旗袍的一种。
(7)时尚旗袍唐装扩展阅读:
清代旗袍
在浓厚的清朝封建礼教氛围中,想要妇女如现代一般外露曲线是不可能的。清代旗装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使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尽管有观点认为旗袍改于满族妇女的旗装,但旗袍并不是旗装。旗装是满族绵延至今的民族服饰。
旗装大多采用平直的线条,衣身宽松,下摆不开衩,胸腰围度与衣裙的尺寸比例较为接近;在袖口领口有大量盘滚装饰。黄色是皇家独尊之色,民众是忌用。旗装色彩鲜艳复杂,用料等花色品种就多样,喜用对比度高的色彩搭配。
在领口、袖头和掖襟上加上了几道鲜艳花边或彩色牙子盘滚设计。旗装是一种平面服饰,盘滚成为旗装除面料外的唯一设计空间,因而以多盘滚为美。
清末曾时兴过“十八镶”(即镶十八道花边)。清代旗装纹样多以写生手法为主,龙狮腆麟百兽、凤凰仙鹤百鸟、梅兰竹菊百花,以及八宝、八仙、福禄寿喜等都是常用题材。
⑧ 求唐装各个部分的介绍
(一)
唐代是我国政治、经济高度发展,文化艺术繁荣昌盛的时代,是封建文化灿烂光辉的时代。唐统一了魏晋南北朝和隋的混乱分裂状态,建立了统一强盛的国家,对外贸交易发达,生产力极大发展,较长时间国泰民安。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更是我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这个时期吸收印度和伊朗文化,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从壁画、石刻、雕刻、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之中,充分体现出来。
时至隋唐,中国服饰最明显的特点是双轨制。在大的祭祀场面,穿汉人的传统衣服。在平时,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鲜卑装)系统,。
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黄色窄袖短衫、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罗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当时,唐朝半露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唐代女服的领子,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短襦长裙的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
“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丝”。“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唐代的裙子颜色绚丽,红、紫、黄、绿争艳斗研,尤以红裙为姣姣者。街上流行红裙子,不是现代人的专利,早在盛唐时期,就已经遍地榴花染舞裙了。
也许是受阴阳五行说的影响,杨贵妃最喜欢着黄裙,那是地位的象征。
“慢来罗裙半露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开放的程度。
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影响社会风尚、衣冠服饰的一个重要因素。服装是社会政治气候的睛雨表。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尤其是贞观、开元年间,政治气候宽松,人们安居乐业。唐朝的京师长安,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同时也是东西文化交流的中心。在古城西安,雁塔晨钟、草堂烟雾、灞柳风雪、骊山晚照、华岳仙掌、碑林石刻仿佛还萦绕着袅袅的盛唐之音。和唐朝政府有过友好往来的国家,曾经有三百多个。灿烂的中国文化,通过他们传到世界各地。时至今日,东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仍把唐朝时期的服饰作为正式的礼服,可见影响之久。外国的友好使者云集长安,也把他们的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八百里秦川。唐朝的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艺术都吸引了外来的技巧和风格。对异国衣冠服饰的兼收并蓄,使唐朝服饰的奇葩开得更加鲜艳夺目。
由于唐朝采取开放政策,对西域、吐蕃的服饰兼收并蓄,因而“浑脱帽”、“时世妆”得以流行。这就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与前两次服饰大变革所不同的是,这一次的服饰大交流是由南北走向向东西方向流动。
(二)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还是物质的生产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唐代开始,工艺装饰普遍使用花卉图案,其构图活泼自由、疏密匀称、丰满圆润。特别是波状的连续纹样与花草相结合后,就是唐代盛行的缠枝图案。
唐代服饰图案,改变了以往那种以天赋神授的创作思想,用真实的花、草、鱼、虫进行写生,但传统的龙、凤图案并没有被排斥,这也是由皇权神授的影响而决定的。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向于表现自由、丰满、肥壮的艺术风格。
晚唐时期的服饰图案更为精巧美观。花鸟服饰图案、边饰图案、团花服饰图案在帛纱轻柔的服装上,真是花团锦簇,争妍斗盛。正如五代王建所说:"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翩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华贵优美的服饰图案,是画工们在敦煌石窟用艰苦的劳动为后人们保留下来的珍贵形象的资料。唐代服饰的发展是整体上的发展,这时服饰图案的设计趋于表现自由、丰满、华美、圆润,在鞋、帽、巾、玉佩、发型、化妆、首饰的表现,都说明了这一特点。
从图中我们看到,发式的样式丰富多彩,图案的纹样有凤的纹样,有牡丹花纹样。有的发式显现出云纹的印迹,是发展变化的云纹的体现。从鞋的式样上看,唐代盛行翘圆头鞋,做工很精致,就连草鞋也是讲究工艺的。丝鞋的纹样绣作虎头,和现在山东一带儿童所穿的虎头鞋纹样相似,只是现在山东一带农村儿童穿的虎头鞋的鞋尖没有那么向上翘。男鞋的样式和现代的鞋样有相似之处,说明那时鞋的发展已达到了高峰。纵观唐代的服饰图案,可以这样来认识:
唐代承前继承了周、战国、魏晋时期的风格,融周代服饰图案设计上的严谨、战国时期的舒展、汉代的明快、魏晋的飘逸为一体,又在此基础上更加华贵,使服饰、服饰图案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唐代的服饰、服饰图案对后代的影响一直沿续到今天。缠枝纹在现代服饰图案中的运用,展示了传统纹样与现代审美意识结合所产生的意蕴。
(三隋唐胄甲)
隋唐胄甲初唐的铠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着南北朝以来至隋代的样式和形制。贞观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服饰制度的改革,渐渐形成了具有唐代风格的军戎服饰。高宗、则天两朝,国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层集团奢侈之风日趋严重,戎服和铠甲的大部分脱离了使用的功能,演变成为美观豪华,以装饰为主的礼仪服饰。“安史之乱”后,重有恢复到金戈铁马时代的那种利于作战的实用状态。本图为铠甲穿戴展示图及兜鍪、靴子图。这种类型的铠甲,比初唐更加精致,甲衣上的装饰,也更加繁缛细致,是中唐时的典型样式。
(五代铠甲及戎服)
隋唐五代服饰初唐的铠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着南北朝以来至隋代的样式和形制。贞观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服饰制度的改革,渐渐形成了具有唐代风格的军戎服饰。高宗、则天两朝,国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层集团奢侈之风日趋严重,戎服和铠甲的大部分脱离了使用的功能,演变成为美观豪华,以装饰为主的礼仪服饰。“安史之乱”后,重有恢复到金戈铁马时代的那种利于作战的实用状态。五代时期在服饰方面基本沿袭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铠甲重又全用甲片编制,形制上变成两件套装。披膊与护肩联成一件;胸背甲与护腿连成另一件,以两根肩带前后系接,套于披膊护肩之上。另外五代继续使用皮甲,用大块皮革制成,并佩兜鍪及护项。本图为五代时期穿铠甲及戎服的武士复原图。
(唐代胄甲)
隋唐五代服饰初唐的铠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着南北朝以来至隋代的样式和形制。贞观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服饰制度的改革,渐渐形成了具有唐代风格的军戎服饰。高宗、则天两朝,国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层集团奢侈之风日趋严重,戎服和铠甲的大部分脱离了使用的功能,演变成为美观豪华,以装饰为主的礼仪服饰。“安史之乱”后,重有恢复到金戈铁马时代的那种利于作战的实用状态,特别是铠甲,晚唐时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唐代的铠甲,据《唐六典》记载,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在铠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图为唐代穿明光甲及戎服的武士复原图
(隋代戎服及胄甲)
隋唐五代服饰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铠甲为两裆垲和明光垲。两裆垲的结构比前代有所进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变化。一般身甲全鱼鳞等形状的小甲片编制,长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来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摆为弯月形、荷叶形甲片,用以保护小腹。这些改进大大增强了腰部以下的防御。明光垲的形制基本上与南北朝时期相同,只是腿裙变得更长。隋代戎服为圆领长袍。本图为隋代武士复原图(左为戎服,右为胄甲)。
(隋唐胄甲2)
隋唐胄甲唐代胄甲,用于实战的,主要是铁甲和皮甲。除铁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铠甲中比较常用的,还有绢布甲。绢布甲是用绢布一类纺织品制成的铠甲,它结构比较轻巧,外形美观,但没有防御能力,故不能用于实战只能作为武将平时服饰或仪仗用的装束。图为胄甲穿戴展示图。
(唐代大袖衫)
唐代大袖衫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本图为中晚唐宽袖对襟衫、长裙、披帛穿戴展示图。这是中晚唐之际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如朝参、礼见及出嫁等。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此图为大袖对襟纱罗衫、长裙、披帛穿戴展示图。
(中晚唐回鹘女服)
中晚唐女服回鹘装展示图。梳回鹘髻、戴金凤冠、穿回鹤装的晚唐贵妇及变体宝相花纹云头锦鞋。回鹘是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即现在的维吾尔族的前身。在唐朝开元年间,回鹘曾一度是北方最强盛的少数民族政权。回鹘族人民与汉族人民,有着亲密友好的关系,相互间的文化交流与经济来往从未间断。回鹘族的服装,对汉族人民曾带来较大的影响,尤其在贵族妇女及宫廷妇女中间广为流行。回鹘装的基本特点略似男子的长袍,翻领,袖子窄小而衣身宽大,下长曳地。颜色以暖色调为主,尤喜用红色。材料大多用质地厚实的织锦,领、袖均镶有较宽阔的织金锦花边。穿着这种服装,通常都将头发挽成椎状的髻式,称“回鹘髻”。髻上另戴一顶缀满珠玉的桃形金冠,上缀凤鸟。两鬓一般还插有簪钗,耳边及颈项各佩许多精美的首饰。足穿翘头软锦鞋。
(晚唐供养服饰)
隋唐五代服饰隋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不时飘舞,十分美观。此图为敦煌莫高窟晚唐女供养人服饰(襦裙、披帛)。
(隋唐五代服饰)
隋唐五代服饰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敦煌莫高窟出土的绢画妇女及《簪花仕女图》所绘的贵族妇女以及南唐二陵墓出土的陶塑妇女服饰,都是这一时期的典型样式。唐代贵族妇女,头簪特大花朵,身穿透明纱衣,纱衣的里面不穿内衣,仅以轻纱蔽体,这是一种大胆的装束,从中也反映出当时妇女的思想开放。大袖衫裙样式为大袖、对襟,佩以长裙、披帛。此图为敦煌莫高窟五代壁画,头戴凤冠宝髻、金花簪蓖,珠宝颈链,大袖衫裙,披帛,圆头履的贵族妇女。
(盛唐女服2)
盛唐女服穿襦裙、披帛的妇女(张萱的《捣练图》局部)。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不时飘舞,十分美观。另外女装男性化是唐代社会开放的表现之一,妇女穿着男装是当时一种时尚。张萱是盛唐与中唐之际的著名画家,从张萱开始,我国人物画题材趋于写实,表现现实社会生活。《捣练图》是张萱的代表作,它描绘了一群妇女正在捣练、络线、熨烫及缝衣时的情景。练是丝绸的一种,初织成时质地较硬,需煮熟后加漂粉用杵捣后才能柔软,然后还要用熨斗烫平。图中妇女为成年妇女,都穿短襦,肩上搭有披帛。从衣袖的窄小、襦腰的上系及襦裙的纹样来看,都是典型的盛唐样式。
(盛唐女服)
盛唐女服穿襦裙、披帛或袍衫的贵妇及侍女(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局部)。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不时飘舞,十分美观。另外女装男性化是唐代社会开放的表现之一,妇女穿着男装是当时一种时尚。《虢国过夫人游春图》所绘的是唐玄宗时代显赫一时的皇亲杨氏姊妹出形游春时的情景。其中四人穿襦裙、披帛包括女孩,另外五人都穿男式圆领袍衫。虢国夫人在画面中部的右侧。她身穿淡青色窄袖上襦,肩搭白色披帛,下着描有金花的红裙,裙下露出绣鞋上面的红色绚履。
(隋唐妇女服饰)
隋唐妇女服饰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半臂,又称“半袖”,是一种从短襦中脱胎出来的服式。一般为短袖、对襟,衣长与腰齐,并在胸前结带。样式还有“套衫”式的,穿时由头套穿。半臂下摆,可显现在外,也可以象短襦那样束在里面。本图为隋唐襦裙、半臂穿戴展示图。
(隋代短襦长裙披帛)
隋代女服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妇女的裙字有不少名目,在中上层妇女中,曾流行百鸟毛裙,由于这种裙子都用禽鸟羽毛制成,使大批珍禽瑞鸟遭受损害,后被朝廷下令禁止。在广大妇女中间,则流行一种叫“石榴裙”的裙子,这种裙子用鲜艳夺目的红色染成,故名。唐人小说中的李娃几霍小玉等就常穿这种裙子。唐代裙子款式之新、颜色之多、质料之精、、图案精美,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不时飘舞,非常美观。本图为隋朝时期的短襦、长裙、披帛女服穿戴展示图及穿小袖短襦、长裙的隋代妇女(隋代瓷俑实物)。
(唐代官吏常服袍衫)
唐代官吏服饰唐代男子服饰,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唐代官吏,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其颜色曾有规定:凡三品以上官员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绯为色;六品、七品为绿色;八品、九[品为青色。以后稍有变更。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此土为唐代圆领袍衫展示图及纱罗幞头图。
(唐代《礼宾图》)
唐代文吏服饰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佩围裳,玉佩组绶一应俱全。在大袖衫外加着裲裆,也是隋唐时期官吏服饰的一个特点。本图为戴漆纱笼冠、穿大袖礼服的文吏(陕西乾县李贤墓壁画《礼宾图》)。图左边三位为唐代官员朝服形象,左边第四位为东罗马使者,左边第五位为高句丽国使者。
(唐代妇女服饰)
隋唐半臂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半臂,又称“半袖”,是一种从短襦中脱胎出来的服式。一般为短袖、对襟,衣长与腰齐,并在胸前结带。样式还有“套衫”式的,穿时由头套穿。半臂下摆,可显现在外,也可以象短襦那样束在里面。披帛,又称“画帛”,通常一轻薄的纱罗制成,上面印画图纹。长度一般为二米以上,用时将它披搭在肩上,并盘绕于两臂之间。走起路来,不时飘舞,十分美观。从传世的壁画、陶俑来看,穿着这种服装,里面一定要穿内衣(如半臂),而不能单独使用。此图为袒领套衫半臂及襦裙穿戴展示图。
(中唐女服)
中唐女服襦裙是唐代妇女的主要服式。在隋代及初唐时期,妇女的短襦都用小袖,下着紧身长裙,裙腰高系,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并以丝带系扎,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中唐时期的襦裙的比初唐的较宽阔一些,其它无太大变化。本图为中唐的襦裙、披帛穿戴展示图。
(唐代文官大袖礼服)
唐代文吏服饰--唐代官吏,除穿圆领窄袖袍衫之外,在一些重要场合,如祭祀典礼时仍穿礼服。礼服的样式,多承袭隋朝旧制,头戴介帻或笼冠,身穿对襟大袖衫,下着围裳,玉佩组绶等。本图为唐代文官大袖礼服展示图(根据出土陶俑及壁画复原绘制)。
(隋唐侍女服饰)
隋唐胡服翻领对襟胡服、条纹裤、蹀躞带穿戴展示图,图中所绘女服,是胡服的典型样式,流行于开元、天宝年间。它的特征是翻领、对襟、窄袖、锦边。在陕西等地的墓中壁画有大量反映。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绢画中也有这类服装的妇女。凡穿胡服的妇女,腰间都系有革带,革带上原来是北方民族的装饰,在魏晋时传入中原。到了唐代,曾一度定为文武官员必佩之物,上面悬挂算袋、刀子等七件物品,俗称“蹀躞七事”。开元以后,由于朝廷有了新的规定,所以一般官员不再佩挂。但在民间妇女中十分流行,凡穿这种服装的妇女,腰间都系有革带,革带上还常有若干条小带下垂,只是装饰之意,无使用价值。本图为穿胡服及襦裙披帛的侍女。
(初唐女服)
隋代女服隋代时期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以上身着襦还、袄、衫,下身束裙子。短襦长裙是最为基本形式。它的一个特点是裙腰系得较高,一般都在腰部以上,有的甚至系在腋下,给人一种俏丽修长的感觉。本图为隋朝时期的短襦、长裙及翻领窄袖女服穿戴展示图。
唐代妇女服饰漫谈
如果说中国古代男子服饰的主题是实用与庄重,那么女子服饰的风格则是浪漫多姿,而唐代女子服饰则是其中最为绚丽的篇章。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极盛期,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对外交往频繁,世风开放。加之域外少数民族风气的影响,唐代妇女所受束缚较少。在这独有的时代环境和社会氛围下,唐代妇女服饰,以其众多的款式,艳丽的色调,创新的装饰手法,典雅华美的风格,成为唐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唐代女子服装,分衣裙、冠帽、鞋履几类。唐制规定,女服分四种,朝服、公服、祭服、常服。前三种为后妃命妇女官于朝会、祭祀等正式场合穿着的大、小礼服,后者为日常穿着。唐代女子常服,基本上是上身是衫、襦,下身束裙,肩加披帛。衫为单衣,襦有夹有絮,仅短至腰部。裙子长而多幅。此外还有袄、半臂、缦衫等。袄为夹衣,长于襦而短于袍。半臂是短袖的紧身上衣,套于衫外,流行于唐前期。缦衫是女子歌舞时穿在外面的罩衣,短小易脱。其衣裙颜色丰富多彩,以红、绿、紫、黄色最为流行,如时人所云“红裙妒杀石榴花”、“藕丝衫子藕丝裙”、“折腰多舞郁金裙”等,衫、襦、袄、裙上多有织文和绣文,如唐诗所描述:“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衣料有丝绸、棉布、葛、麻、毛等,而以丝绸最为常用。
此外,“时世妆”,袒领服、男装、胡服也是重要服饰。“时世妆”,即时装,唐初女子衣衫小袖窄衣,外加半臂,肩绕披帛,紧身长裙上束至胸,风格简约;盛唐时,衣裙渐宽,裙腰下移,服色艳丽;至中晚唐时,衣裙日趋宽肥,女子往往褒衣博带,宽袍大袖,色彩靡丽。袒领服、男服、戎装和胡服,在唐代尤其是盛唐时期的妇女中广为流行。袒领服为一种半袒胸的大袖衫襦,衣料为纱罗制品,时人形容为“慢束罗裙半掩胸”、“参差羞杀雪芙蓉”、“绮罗纤缕见肌肤”等,下配以曳地长裙,充分体现了唐代女子的婀娜身姿和自然之美。唐代妇女喜好戎装、男服。“军装宫娥扫眉浅”,则描绘了宫中女子穿着戎装的情景。武宗时,王才人因着与武宗同样的衣服,而常被奏事者误认为皇帝。上有所好,下必效之。盛唐时,士人们的妻子不约而同地穿戴起丈夫的衣衫、帽子和靴子,侍女们也纷纷仿效女主人穿起男式圆领服,头裹幞头,足蹬乌皮靴。唐代妇女并无华夷之别的观念,开元天宝年间,在长安、洛阳等大都市的街头,处处可见身着翻领、窄袖紧身胡服、腰系蹀躞带的汉族女子,体现了盛唐帝国妇女们开放、健美的精神风貌。
女子发首,以戴各式便帽和梳髻为主。所戴便帽,初行幂,次行帷帽,再行胡帽。唐初女子有“蔽面”习俗,妇女外出多戴幂,幂是一种大幅方巾,一般用轻薄透明的纱罗制成,戴时披体而下,障蔽全身。高宗时,随社会风气的开放,改戴“施裙至颈”的帷帽。至开元盛世,妇女们干脆去除帽巾,露髻出行,或仿效男子和胡人,裹幞头和戴状奇艳丽的胡帽。胡帽因源于西域和吐蕃各族,状式新颖多变,有的卷檐虚顶,有的装有上翻的帽耳,耳上加饰鸟羽,有的在帽沿部分饰以皮毛等。此外,若出门远行,还戴风帽,以避风尘。
唐代女子足下着履、靴、屐等。履以锦、麻、丝、绫等布帛织成。亦有用蒲草类编成的草履。履身常加绣饰,履头状式多样,有圆头、高头、云形、花形等,如唐诗所云:“云头踏殿鞋”、“金蹙重台履”、“丛头鞋子红偏细”等。靴多以锦为之,织造功致,纹饰美丽。屐于夏季赤足着用,为民间女子所喜,如李白诗云:“屐上足如霜,不着鸦头袜”。
唐代女子追求美容美饰,其化妆及佩饰内容丰富,有发式、头饰、面妆、佩饰等。女子发式以梳髻为主,或挽于头顶,或结于脑后,形制十分丰富。名目有半翻髻、云髻、盘桓髻、惊鹄髻、倭堕髻、双环望仙髻、乌蛮髻、回鹘髻等数十种。初唐时发髻简单,多较低平;盛唐以后高髻流行,髻式纷繁。发上饰品有簪、钗、步摇、胜、铀、花等。多以玉、金、银、玳瑁等材料制成,工艺精美。簪钗常成对使用,用时横插、斜插或倒插。步摇是其中的精品,钗首制成鸟雀状、雀口衔挂珠串,随步行摇颤,倍增韵致。唐中后期妇女中还盛行插梳,以精致美观的小花梳饰于发上。
面部化妆有敷铝粉、抹胭脂、画黛眉、贴花钿、点面靥、描斜红、涂唇脂诸多方法,淡妆者采其二三,盛妆者悉数运用。铅粉色泽洁白,质地细腻,施于面、颈、胸部,“纤白明媚”。胭脂为提取的红蓝花汁配以猪脂、牛髓制成的膏状颜料。由于帝王士大夫的偏爱,女子眉式花样百出。玄宗在四川曾令画工画《十眉画》,名目有鸳鸯眉、小山眉、倒晕眉等。阔眉是主要眉式,初唐一般都画得较长,盛唐以后开始流行短式。花钿是一种额饰,以金箔片、黑光纸、云母片、鱼腮骨等材料剪制成各种花朵之形,尤以梅花最为多见,贴于眉间。面靥是于面颊酒涡处以胭脂点染,或像花钿一样,用金箔等物粘贴。斜红是于面颊太阳穴处以胭脂染绘两道红色的月牙形纹饰,工整者形如弦月,繁杂者状似伤痕,是中晚唐妇女一种时髦的打扮。
项饰有项链、项圈、璎珞等,臂饰有臂钏、手镯,腰饰有玉佩、香囊等。璎珞原为佛像颈间的一种装饰,随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唐时为宫女侍女、舞伎所喜着。其上部为一半圆形金属颈圈,下半部为一珠玉宝石组成的项链,有的在胸前部位还悬挂一较大的锁片形饰物,整体华贵晶莹。臂钏,又称跳脱,是以金属丝盘绕多匝,形如弹簧,或以多个手镯合并而成的饰物,套于手臂,在宫女和仕女中流行。香囊多以金、银制作,镂空,上下两半球以子母口相扣合,里面有两个同心圆环,环内又置一小香盂,同心圆环之间及小金盂之间均用对称的活轴相连,无论怎样转动,香盂里的香灰都不倒置洒落。
唐代女子服饰,不仅为灿烂的唐文化增添了光彩,并影响着后世历代妇女的服饰生活与文化,成为中国古代文化艺术苑地中的一朵奇丽之花。
唐代文吏服饰唐代文吏服饰裹幞头、穿圆领袍衫是唐代男子的普遍服饰,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唐代官吏,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其颜色曾有规定:凡三品以上官员一律用紫色;五品以上,绯为色;六品、七品为绿色;八品、九[品为青色。以后稍有变更。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此土为裹幞头、穿圆领袍衫、乌皮靴的官吏(陕西乾县李重润墓壁画)。
⑨ 唐装旗袍的发展形势好吗是未来时尚的风向吗
作为礼服有固定的市场
但再扩大估计也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