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鱼塘什么样的水色好怎样调节水质
鱼塘豆绿、茶褐的水色好,它反映池水中的浮游植物是以隐藻、硅藻及其他藻类,如这些藻类形成“水华”,表明各种营养盐类充足,代谢的中间产物分解快,溶氧状况良好。调节水质的方法如下:
1、根据鱼的不同生长阶段、摄食强度、水温等每天酌量投喂。
2、饵料要新鲜、优质,投饵要固定地点。
3、适时加注新水,可有效降低有害物质的浓度,一般每半个月加注新水一次,每次20cm左右,先排出部分老水,再加新水。
4、科学使用增氧机械,10亩面积需配备3-5kw增氧机,晴天中午开机1-2小时,除增氧效果外还有曝气即有利于水体里有毒气体溢出。
(1)鱼水色睡衣扩展阅读
鱼塘条件:
1、鱼塘土质一般为砂质壤土。
2、水质要求微碱性(pH7~8.5)、硬度5~8、透明度30厘米左右、溶氧3~6毫克/升。
3、放养前应清除池内过多的淤泥、修整堤埂和用生石灰等药物杀灭病虫害。
4、鱼塘面积一般占养殖场面积的65%~75%。
5、同一鱼塘里混养和合理密养习性不同、食性各异或同一种类而规格不同的鱼种。放养的密度和鱼种合理搭配。
『贰』 如何以水色判断和对待肥水
用观察鱼池水色的方法,判断水质肥瘦优劣是我国池塘养鱼的传统经验。因为水色可反映浮游动、植物的优势种群及其大概数量和有机碎屑等悬浮物数量,通常主要决定于浮游植物。但有些生产者由于观察方法不当,对水色判断不准而贻误生产。
(1)看水色的方法
一般在上午9、10点钟以后,观察者背向太阳面向池水,排除池埂上较高绿色植物倒影颜色的干扰,从鱼池上风端看到下风端,先观察整个鱼池的基本底色,再注意水色是否均匀,有无从上风端向下风端辐射的“云丝”或“云块”状水华(见后文),水华的主色调是什么?对比上风端和下风端水色的区别,即使没有水华也要对比观察。通常下风端水色都比上风端略深,除对比正常的浓淡外,更要注意下风端有无特殊色泽,这样可预料浮游藻类发展的趋势,并及时发现和防止有害藻类大量繁殖甚至形成水华,影响水质。
(2)优良水色
因为施肥鱼池同时存在多种浮游植物,其中有优势种和亚优势种,所以水色常表现为二者的调和色。常见较佳水色有草绿色、黄绿色、墨绿色、茶褐色(施牛粪后也会出现此色,但数日后转绿),大多代表着比较容易被滤食性鱼类消化吸收的藻类。衡量好的水色要结合其透明度观察,看似绿色或淡褐色啤酒瓶,有晶莹剔透感,即“爽”。
因为施有机粪肥鱼池的优势种群多为鞭毛藻类,具有明显的趋光性和一定的活动能力,每天随光照强度的变化而作上下垂直移动,因此,除阴雨天以外,水色亦随日照而变化,即早晨较淡,8、9点钟后水色渐浓,午后水色最浓。这就是所谓水色的“活”。由于浮游藻类的优势种群常因季节而变化,因此水色也随季节而变化,这也是池水“活”的又一含义。
(3)水色浓淡和水华
水色浓淡体现着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多少,水色越浓,透明度越小,浮游植物生物量越多,我们称水越“肥”。如池水呈淡绿色时,浮游植物生物量常为20~30毫克/升左右;池水呈深绿色时,浮游植物生物量常为30~50毫克/升,池水最佳,肥度适中;池水呈墨绿色时,浮游植物生物量常为60~100毫克/升,池水偏肥,虽对鲢、鳙鱼有利,但对草食性鱼不利,水质易变,危险性大,对管理要求高;池水呈深墨绿色,或蓝绿色,此时浮游植物生物量常超过100毫克/升,池水濒临危险。如遇天气突变,例如雷雨闷热天气、白天烈日高温,夜间突转西北风和阴雨,翌日凌晨极易“转水”,即浮游植物大量死亡,下沉,甚至出现“臭清水”,鱼类则因浮头和氨中毒而大量死亡。因此,如发现此水色,必须立即换水,即鱼池一端进水,另一端排水。
有些浮游植物在条件适宜时大量繁殖形成优势种或亚优势种,这些藻体集聚在一起,使集聚区的水色明显地比周围的浓,而形成水华(亦称“水花”)。随着优势种生物量增加,水华的范围扩大,边缘线亦渐丰满,因此水华的大小和形状可判断浮游植物的丰裕程度、池水的肥度。出现有益藻类的水华的鱼池,滤杂食性鱼类产量较高,但管理难度大,风险大。如不是鲢、鳙鱼为主的鱼池为确保生产正常,尤其是确保草食性鱼正常生长,应抑制水华形成,停止施肥,注水,保持适当肥度。
『叁』 这是什么鱼
如图 , 花身鯻 、项鲾(bī) 和 有毒鱼类 星点东方鲀 学名
鯻科 Terapontidae 鯻属 Terapon 鱼类
下图为 花身鯻 Terapon jarbua(细鳞鯻),俗名花身鸡鱼 、 花身仔 、 斑吾 、 鸡仔鱼、 三抓仔 、 海黄蜂 、 斑猪 、 斑梧
分布于沿海及通海的江河中下游,其肉味鲜美,脂肪和蛋白质含量都很高。但其皮肤、生殖腺、肝、血液中含有毒素,特别是繁殖期间毒性最大。
『肆』 水产养殖为什么要维持水色
有些渔农以为,放虾苗前实行肥水,是为了培育浮游生物给幼虾吃。开端投人为共同饲料后,对虾不再吃浮游生物,改吃共同饲料,水色和通明度并不重要,就不需要保持水色了,以至以为明澈的水是最好的水,这是大错特错了,因为越是明澈的水,说明水中的藻类和浮游动物少少,而水体中的消融氧、PH值、氨氮等均衡均与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如藻类间接相干,试想假如没有藻类藻色,就没有光合影响,没有光合影响,就没有氧气,水体就会缺氧,水中的消融氧的最大滥觞就消逝,水就会缺氧,鱼吸收的氨氮还得经历藻类来吸取消化,水中Ph值还得经过藻类等浮游植物来调理。
更有甚者以为,水越清,水就越洁净,水质就越好,这更是大错特错。须知,肥水最重要影响之一,是增加氧气。水池经过肥水,改变了水色和通明度。而水色和通明度次如果由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数目决议。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数目越多,通明度就越低。浮游植物的影响,是能在阳光下,实行光合影响放出氧气。浮游植物越多,则放出的氧气就越多,并且是水体中氧气的最重要的滥觞之一。
在养虾过程当中,最常呈现的不正常水色有两种:一是忽然变清看到池底;二是变浊水,呈乳白色。惹起缘由次如果气候渐变,或是缺氧,浮游植物少量灭亡;或是浮游动物暴性繁衍,少量摄食藻类而至。
处置办法以下:假如是水忽然变清,应实时排走10-20厘米老水,再加进10-20厘米水,弥补藻种,便利肥水。抽完水后,应立刻施无机肥料来速肥水,可同时增加益富源水产公用益生菌微生物制剂。假如是乳白色浊水,可采用以下办法处置:施用水珠立杀,杀死局部浮游动物,但用药浓度以对虾安全为条件;中止喂料2-3天,目标是让虾饥饿,抢食局部浮游动物;换水10-20厘米;立刻施肥,最好施用带有藻种的肥水剂。施肥时,应在好天上午实行,阴天,出格是雨天不要施肥。
『伍』 水产养殖户如何看懂水色与水质怎样养
鱼塘的水色有好有差,一般有经验的渔民都是根据鱼塘水色来判断水质和调节水质。一般水色呈现茶褐色或绿豆色是好水,说明水中浮游植物种类较多,特别是鱼喜食而易消化的藻类多,浮游动物也多,这种水色中,鱼类饵料生物丰富,说明水质良好。 塘中水色清淡,清澈见底,说明水中浮游生物很少,是瘦水,应增加施肥投饵来改善水质。塘中水色呈暗绿色或蓝绿色,主要是由于浮游生物过量繁殖,特别是一些不易被鱼类利用的蓝绿藻占优势,这种水俗称“老水”。由于水中生物量多,夜间呼吸作用会大量消耗水中氧气,使鱼类在凌晨缺氧浮头。一般应每周冲水一次,以改善水质。如果不冲加新水,水色就会变红棕色、褐色甚至黑色。这是水质恶化的象征,也是浮游动物出现高峰的时候,肉眼也能见到大批水蚤,如不马上冲注新水,就容易发生泛塘事故,造成鱼类大批死亡。夏、秋季节特别注意这种情况,经常加注新水调节水质,来改善鱼的生活环境。 水质的调节是饲养管理上必须掌握的环节,既要适当地投饵施肥,又要适当地冲注新水,经常保持“肥、爽、活”,使水中有充足的氧气和丰富的浮游生物,促使鱼类食欲旺盛、生长快。
『陆』 鱼塘水色成铁锈色,如何解决方法
妙招1--解毒
在大家遇到甲藻水的时候肯定是要先解毒,因为甲藻本来就是有害藻,过多对鱼虾的生长繁殖不好,解毒一般都用有机酸,对于解毒的量要根据池塘规模来决定,尽量加大一点量来用。市面上的有机酸林林总总,建议大家选择含量高的,且最好是浓缩的,使用时一般用量较多,方便携带。
妙招2--培菌
再就是培菌,水体的营养不只是藻类可以利用,菌类也可以利用。之间就是竞争关系,所以我们要培养有益菌,抑制有害藻的生存空间,从根本上缓解问题。
妙招3--追肥
最重要的是追肥,其实这种现象是因为水里的某种东西适合甲藻的生长繁殖,所以甲藻大量繁殖时,我们加大追肥量,水的营养比就转换了,那水体里适合绿藻硅藻的营养就大了,绿藻和硅藻繁殖起来了之后,甲藻就不适合在这个池塘生存了。
一是甲藻藻相所特有的水体颜色——红色;
二是甲藻所产生的甲藻毒素。参与甲藻们的浮游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色素除了比较常见的叶绿素α、叶绿素c、β一胡罗卜素之外,还含有4种叶黄素——环甲藻素、新甲藻素、甲藻黄素、硅甲藻索。其中,前三种是甲藻们所特有的,这些色素常常使甲藻们的种类表现出特有的红色。
此外,棕红色的甲藻素、暗红色的多甲藻素、黄绿色的绿色素、墨角藻黄色素使甲藻色素体呈现黄绿色、黄褐色以及红褐色。
『柒』 如何购买观赏鱼
购买观赏鱼可以参考以下几点:
一、如果是第一次养鱼,最好挑选一些饲养方便、适应性强、易养的鱼,先不要尝试养那些需要专业技术饲养、价格昂贵的鱼。
二、应选择健康的鱼。
a、健康鱼的标志是强壮活泼,一般体形清晰,线条流畅;
b、游动方式轻松平稳、鱼鳍舒展、姿态健康优美。
c、选购时还要从体表、体形、游动姿态、行为、排泄物等方面仔细观察判断鱼是否患病。
d、应该注意:别选购皮肤充血、脱鳞,有红斑、白点、浓血,有伤口或鳍破损的鱼;
体态膨胀、鳞片突起,是水肿病症状;病鱼游动时鱼鳍平贴身体;
鱼沉在箱底或浮出水面是鱼鳔不正常的表现;
不要选购离群的鱼;内脏有疾病的鱼,排泄物无色。
三、市面上出售的观赏鱼一般都是幼鱼,体形尚未定型,成年鱼体至少比幼鱼大了两倍。买回大小相仿但不同品种的幼鱼,然后再放养于同一环境,有时会互相咬食。购买时应该多向卖家请教,了解不同品种观赏鱼的习性。
『捌』 鱼池中可能产生哪些有害水色如何处理
鱼池中可能出现的有害水色主要有如下几种:
(1)“铁锈水”
多云或晴天上午水面漂浮黄绿色云丝状或云块状水膜,渐聚于下风,并随光照度增强而渐转成深铁锈色,我国大部分养鱼区都可能发生。这种池水较肥,但因优势种群是裸藻类的一些眼虫,虽对鱼类无直接毒害,然而抑制了有益藻类繁殖。克服的办法:中午排出部分上层水;每公顷用150~225千克生石灰溶化后全池泼洒,或用池水百万分之0.7的硫酸铜溶解后全池泼洒,均可杀灭,然后再引入一些有益藻类的池水,以繁殖有益藻类。
(2)碧绿水
色泽鲜绿,有时稍含些微黄色,透明度很低,没有绿色啤酒瓶的晶莹剔透感,犹如绿色蜡纸。白天水色几乎没有变化。这种水色也是各地都可能发生的,也是肥水,但此水多为鱼类较难消化吸收的大型蓝、绿藻类。克服办法同上。
(3)铜绿水
翠绿色中混有天蓝色,最初只有在下风端波浪中发现,透明度偏小,水较肥,优势种和亚优势种多为微囊藻,此水多发生在北方低盐碱地鱼池。如不及时适当处理,甚至继续施肥,即使施肥量不大,也会发展成铜绿色云丝状或云块状水华,对鱼类有一定毒性,并易坏水。克服办法同上,并大量换水;但碱性偏高则不能用生石灰法。
(4)淡金黄色水
透明度较大,水较瘦,此水发生在北方高盐碱洼地开挖的新鱼池。此水藻类优势种群是对鱼类有害的小三毛金藻,鱼类受害后,白天,甚至中午在池边“浮头”,最后死亡。克服办法是大量换水,并施有机粪肥。排出的水要杀灭小三毛金藻,谨防流入水源。
(5)灰白水
此水是因为水源中浮游动物太多,浮游植物太少,或鱼池中鲢过多而鳙太少而造成浮游植物消耗量过大,而浮游动物相反。克服办法是调整鲢、鳙比例,适当捕出一些鲢,增加一些鳙和杂食性鱼,并施有机肥。或用晶体敌白虫溶解后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达到百万分之0.3,一两天后再引入好水。
以上是肉眼可直接判断的肥水指标,还有一些肥水指标很重要,但需要显微镜观察和一些仪器或化学测定,现简要列举如下,供有条件的综合鱼场和生产者应用。
『玖』 水产养殖中“水色”指的是什么
水产养殖中,水质的优劣是决定养殖效益的关键因素。水质的优劣是通过水色表现出来,而水色又是由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机溶解物、悬浮颗粒的多寡等因素反映出来的。因此了解与掌握养殖水体的水色变化,并通过科学调控技术措施来达到所要求的水色,是水产养殖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所谓“养鱼先看水”就是这个道理。 一、优质水色的种类、特点及调控技术 在水产养殖的主要品种鱼、虾、蟹的养殖中,优质的水色大致可分为下列五种:即淡绿色、翠绿色、茶褐色、黄绿色、浓绿色。 (一)淡绿色、翠绿色水色的特点及调控技术 1.特点 这种水色在鱼、虾、蟹养殖中,都是希望得到的最佳水色,尤其在幼体阶段的养殖中更为需要。这种水色中富含金藻门、绿藻门中的小球藻、栅藻、板星藻等藻类。这些藻类的品质富含营养盐类及维生素,并易于作为营养物被消化吸收;同时通过光合作用,可向水中提供溶解氧。这种水色的水体,透明度大多在20~30厘米,水质稳定,水中有机、无机悬浮物较少,水产养殖中所要求的“肥而爽”之水质,即为这种水色的水质,这是保证取得良好养殖效益的优质水色。 2.培育和保持该种水色调控技术 (1)放养前,塘口先用生石灰消毒,并投放有机肥,一般每亩生石灰用量150千克左右,清塘后投放有机肥培育水质,视塘口底泥肥沃程度、用量在100~150千克/亩。 (2)养殖过程中,遇到水色由淡绿、翠绿色变浓变深,可适当添注新水稀释调节。达到较长时间内保持这种水色的状态。 (二)茶褐色、黄绿色水色的特点及调控技术 1.特点 这两种水色的水中,浮游植物中硅藻门种类为优势种群,并有部分绿藻,如新月藻、舟形藻、褐指藻、甲藻为主。这些藻类中的色素呈褐色或茶褐色。这种水色是鱼、虾、蟹养殖中的最佳水色。这种水色中的藻类易于鱼类消化吸收,且营养丰富,富含钙、镁、铁等无机盐及多种维生素。水中溶氧丰富,有毒有害物质稀少,宜于鱼类生长发育,且病害发生率低。在苗种养殖阶段,这种水色水质为最佳水质。但是,这种水色的缺点是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10~15天后,易于转换成其他水色。 2.培养和保持茶褐色、黄绿色水色的调控技术①适时添注新水,在养殖旺期,每2~3天加注新水一次,每次注水量为养殖水体总量的l/10左右。②适时追肥,追肥可用腐熟后的有机肥和含磷、镁、钙成份的化肥,如磷酸氢钙等。由于硅藻需要的营养元素得到补充,促进了硅藻的生长发育,故可使该水色持续较长时间。 (三)浓绿色水色的特点及调控技术 1.特点 这种水色呈深绿色,且浓度加大,因此透明度较低,一般不足15厘米,水中的藻类以绿藻门为主,如螺旋藻、衣藻等。这种水色水质较肥,且较稳定,可持续较长时间,气候变化对其影响不大。在养殖盛期的塘口水体中,大多为这种水色。在浓绿色水中,藻类日趋老化,但光合作用较强,产氧功能好,并仍可被消化吸收,所以在成鱼养殖中仍属良好水质之列。但是在养殖高温季节,这种水色水质要注意加注新水调节,以防由于残饵及排泄物增加,致使水质进一步变浓,造成水体底部氨氮、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浓度加大,水中溶氧减少,水质变坏,从而使养殖效果降低,甚至会引发疾病,造成养殖损失。 2.控制调节浓绿色水色的技术措施 ①每日加注新水降低水色浓度,加水量为水体总量的5%~10%。②适当降低投饲量。③泼洒沸石粉或生石灰调整水色,用量为0.1千克/米3。 二、劣质水色的种类、特点及调控技术 (一)蓝绿色水色的特点及调控技术 1.特点 这种水色由于蓝藻门中的藻类大量繁殖(主要是微囊藻所致),水质混浊、浓厚,在塘口下风处的水中有大量蓝绿色悬浮颗粒,水表层有带状、云状蓝绿色藻群聚集,形成油膜,并有气泡出现(又称水华),而在水体的下层则很清瘦。当水温达到28℃以上阶段后,藻类会陆续死亡,产生毒素,败坏水质。在高温季节的7—8月份,养殖密度过大的水体大多会产生这种水色。蓝绿色水质持续时间过长、浓度过大后,会对水产养殖造成极大危害,易暴发鱼病,造成成批死亡现象,给养殖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2.消除控制蓝绿色水色水质的技术措施 (1)排放法:在养殖水体出水口处上方,开口放出表层水,将蓝绿藻排出塘口外,连续2~3天。或用人工密网、捞海在下风头处捞除。 (2)使用二氧化氯0.1克/米。,加沸石粉10克/米3,全塘泼洒,连续1~3天,可有效消除蓝藻,改善水色水质状况。 (3)待蓝绿色水色减淡后,施用磷酸氢钙,重新培育成嫩绿藻水或硅藻水。 (二)黑褐色水色的特点及调控技术 1.特点 这种水色又叫酱油色水,呈黑褐色或深红褐、深黄褐色。形成这种水色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养殖中后期,投饲后残饵、排泄物过多,有机物在塘底腐败分解,形成富营养化水质,水中悬浮有机物增多,水质老化恶化,毒物积累增多。这种水色的水中,鞭毛藻、裸藻为优势种群,这些藻类可分泌毒素。在毒素作用下,养殖对象会暴发疾病,以至中毒死亡。其中以对蟹塘、虾塘的危害最甚。 2.消除调控的技术措施 (1)立即减少或停喂饲料、加注新水。 (2)开动增氧机,增氧曝气,降低毒素浓度。 (3)施用以酵母菌、枯草芽孢杆菌为主要菌类的生物制剂。3~5天即可有效消除该不良水色。 (三)清澈水色的特点及调控技术 1.特点这种水色的水有两种情况:一是青苔水,即水体底部长满青苔,使水体变清变瘦,水中缺乏营养盐类,有益藻类绝生,养殖幼体进入青苔很难成活;二是黑清水,水色透明见底,但呈黑清色,并散发有腥臭味。水中浮游植物绝迹,有大量大型浮游动物出现,养殖上称“转水”。后一种水为水质变坏的坏水,是不宜进行养殖的水体。 2.消除调控的技术措施 (1)青苔水的调控技术措施:①首先要抑制青苔生长。可用有机肥挂袋的办法,将发酵腐熟的有机肥(如鸡粪)装袋后,定置悬挂在生长茂盛的青苔上方,待浮游植物大量繁殖、遮蔽青苔生长的阳光后,青苔自然死去,水色可逐渐变绿。②泼洒生物制剂可调节水色,恢复到淡绿色好水。 (2)黑清水的调控技术措施:①全塘泼洒敌百虫制剂,浓度为1克/米3,杀灭大型浮游动物。②加换新水,并泼洒生石灰(化水后),用量为每米水深30~40千克/亩。③最后泼洒有机肥或无机肥,增加营养盐类物质,调控到较好水色水质。经上述措施,一般经5~7天水色可转好,变为浅绿色水色。
满意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