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洛可可装饰的介绍
洛可可装饰是在法国在古典主义之后出现的。就象在意大利文艺复兴之后出现了巴洛克一样。
❷ 哥特服饰 洛可可风格服饰 Lolita服饰三着有什么区别啊
哥特 洛可可都是一种艺术风格,和建筑还有当时的社会风气关联很大。
是和历史分不开的。
哥特 在建筑上是一种高耸消瘦的感觉。服装也有点类似。
我想哥特服装应该就算说不上是阴暗,但也一定比较灰的。
而且有一点硬朗的感觉。高挑消瘦。
应该与之搭配的妆容也是比较惨白消瘦的。(或者偶尔一个大红唇?)
洛可可是法国路易快灭亡的时候的一种风格,有着沉溺和奢华高调的感觉。
洛可可的建筑就是粉红粉绿大金色的感觉,整个十分华丽。
同时有点田园风格。
那时候的人们,特别是女人们喜欢把腰部绑瘦,甚至于呼吸困难,
穿着的衣服都十分繁华(也不方便)。喜欢高高束起头发,很高贵的走在庭院中。
那样的服装和妆容一定会是非常阳光柔美女人味的吧。。
我觉得洛丽塔风格的衣服就是和洛可可分不开的。
楼主看过下妻物语就知道了呢。
个人觉得洛丽塔其实就是洛可可的演化吧。。。。
可能大家都觉得日本的洛丽塔很发达吧。。。。
比较少女 比较幼齿系吧。。。
我觉得洛丽塔风格和女仆还有点像呢。。。
我想到了现在大家都吧很多元素融合了,所以很难严格断定是百分百哪种风格。
总之哥特和洛可可一个灰色高削,一个繁复高调的。
我想那个色彩比较丰富的就应该是洛可可了。
个人的见解,纯属参考。。。。
❸ 洛可可风格的介绍
洛可可风格是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表现在室内装饰上,对于府邸的形制和外形上也有相应特征。18世纪20年代产生于法国,流行于法国贵族之间,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洛可可风格主要见于府邸中,对于教堂并无影响。
❹ 洛可可的介绍
洛可可为法语 rococo 的音译,此词源于法语 ro- caille(贝壳工艺)。 意思是此风格以岩石和蚌壳装饰为其特色。是巴洛克风格延伸出来的、运用多个S线组合的一种华丽雕琢、纤巧繁琐的艺术样式。
❺ 洛丽塔、巴洛克、洛可可、哥特这几种风格衣服的特点
1、洛丽塔服装:
穿着超短裙,化着成熟妆容但又留着少女刘海的女生。但是流传到了日本,Lolita成为了天真可爱少女的代名词,用一个字形容,就是“萌”。主要分三大风格:甜系;经典系;哥特系。
2、巴洛克服装:
以宫廷为背景,服饰偏保守,束腰有宗教特色,注重光影效果。这种风格的时装和配饰表现出来的尽是奢华和古典的面貌。必要元素:夸张、浪漫 、抽绳、混搭 、褶皱、花朵、水晶、繁复、蕾丝、贵族、花边、复古、束腰、花。
3、洛可可服装:
以资产阶级沙龙文化为背景,服装偏重于华丽,蕾丝盛行,礼服上常常有大量的蕾丝和褶边,还有大量的绢花等,突出女性柔美曲线感。
4、哥特服饰:
以黑色或者暗色系列为主的衣服,颜色搭配一般为红黑、全黑或黑白,佩带着很多显眼的宗教饰物,但却几乎天天改变信仰,永远不戴金首饰。主要体现为高高的冠戴、尖头的鞋、衣襟下端呈尖形和锯齿等锐角的感觉。
巴洛克、洛可可、哥特都是最先体现在建筑上的;洛可可与巴洛克的关系是衍生的,洛可可可以视为是女性的巴洛克。还有波西米亚风格、后现代主义风格、未来主义风格、印第安风格等。
(5)洛可可女装介绍扩展阅读:
哥特最高来源于建筑风格。「歌特」(Gothic)这个特定的字汇,早先指涉的是西欧的日耳曼部族。出现于18世纪到19世纪的建筑文化与书写层面,当时的「歌特复兴」(gothic revival)是将中古世纪的阴暗情调从历史脉络的墓窖挖掘出来。
哥特这个词汇,主要存在于建筑,音乐,文学和服装当中。
受建筑风格的影响,哥特服装风格主要体现为高高的冠戴、尖头的鞋、衣襟下端呈尖形和锯齿等锐角的感觉。而织物或服装表现出来的富于光泽和鲜明的色调是与哥特式教堂内彩色玻璃的效果一脉相通的。
现在所指的哥特风是指在八十年代,由音乐风格发展而来的一种着装风格,染黑的长发、苍白的皮肤、紧身黑衣、尖皮靴和大量银饰。
❻ 洛可可时期的介绍
洛可可艺术形成于十八世纪初的法国,精致、甜美、幽雅为其主要艺术特色。洛可可的原意是由贝壳或小石头制成的装饰物,如此小巧之物用现代流行的说法,即为“细节”。十七、十八世纪以后,欧洲由于自然科学日渐发达,且受到当时各种民主学说与中国思想、又化的 影响,有了「启蒙运动」的诞生:进而造成工业的发达,民主思潮的高涨,于是先后又有产业革命的发 展与法国大革命的爆发;这些客观形势的转变,对于当时艺术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
❼ 新洛可可流派的详细介绍
洛可可艺术风格的倡导者是蓬帕杜夫人(1721~1764),她不仅参与军事外交事务,还以文化“保护人”身份,左右着当时的艺术风格。蓬帕杜夫人原名让娜•安托瓦内特•普瓦松,出生于巴黎的一个金融投机商家庭,后成为路易十五的情妇,被封为侯爵夫人。在蓬帕杜夫人的倡导下,产生了洛可可艺术风格,使17世纪太阳王照耀下有盛世气象的雕刻风格,被18世纪这位贵妇纤纤细手摩挲得分外柔美媚人了。
18世纪法国艺术是洛可可的天下,而且,已经成为欧洲近代文明中心的法国宫廷,把这种靡丽之风传出国界,甚至传到中国的圆明园。
洛可可风格是宫廷艺术,这种风格是由于当时一些不严格遵循法国古典主义法则的因素而产生的,它并不是意大利巴洛克风格的必然后果。它的遵循理论是“师法自然”。人们都在谈论“师法自然”,但是,我们从现代角度去看,他们所谓的对自然的模仿只是让自然服从于社会的心血来潮,而这个社会并未完全做好使人真正感受到生活在自然之中,并且充满着对生活的神秘醉意的准备。这时的艺术家们对贵族俯首帖耳,同时贵族阶级又要求他们唯命是从。法国人的这一发明使教会中心真正转向沙龙中心,而这时的沙龙已与过去不同,各种绘画展览都被称之为“沙龙”。画家、雕塑家、木刻家、铜板画家、珠宝商、金银器皿商、细木家俱商、理发师、裁缝、制靴匠,所有的人都对洛可可这种在结构脆弱的高雅文化基础上绽开的美艳之极的花朵趋之若鹜。在每个角落,在高谈阔论的男子和楚楚动人的女子周围,从木器、水晶器皿、糕点、大理石、地毯到陈列柜及里面的餐具,从四轮马车到轿子,从前厅到卧室,洛可可风格无所不在。这是上流社会的艺术,它滥用着并且吸干了艺术家们的殷勤,用窃来的爱情和移植的花朵分散了艺术家们的注意力。这种不断向上攀缘的结构尽管放射出璀璨的光辉,但它却被禁锢在高雅文化周围,渐渐地疏远了其天然的源头。令人遗憾的现象出现了:这种蜿蜒缠绕的曲线,限制了装饰师们在空间中实现全面发展的自由,并且总是把它导向为使人难以摆脱的社交活动服务的轨道,而这种装饰艺术正是顺应这一需要才得以问世的,它成了王公贵族的俘虏。
洛可可艺术的灵魂式人物是绘画大师弗朗索瓦•布歇。他在天花板、屏风、车把手、门的正面、首饰盒和瓷器上,可以说在任何地方,都绘制了牧歌式和田园曲式的爱情神话故事题材。布歇和蔼可亲,慷慨大方,注重享乐,受到男男女女的喜爱。他和自己的时代不断地交换看法,询问个人和这个时代应该做些什么来爱这些男女,并获得他们的热爱。他因此获得“皇家首席画家”的称号。
代表洛可可雕刻最高成就的是受蓬帕杜夫人赏识的两位艺术家:皮加尔和法尔科奈。
让-巴蒂斯特•皮加尔(1714~1785)访问过意大利,是争取罗马大奖——王家绘画雕刻学院为优秀学生提供赴设在罗马的法兰西学院进修而设立的竞赛奖,失败之后自费去的,足见他对意大利艺术的向往。他在罗马作的《系鞋带的墨丘利》小稿,在他1741年回巴黎时,为他赢得进入王家绘画雕刻学院成为院士的荣誉,而且以此稿完成的云石像连同他的另一件作品《要墨丘利传信的维那斯》一起,被路易十五当作礼物赠给了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他为蓬帕杜夫人工作了十年,以她为原型作寓意像的《妆扮友谊之神蓬帕杜夫人像》和《爱神拥抱友谊之神》非常精彩,他把这位艺术保护人表现得既高贵又亲切,既聪慧又迷人,他有别于同代雕刻家的地方是他也追求其它艺术风格,如在他去世前完成的《拔刺少女》,追随希腊古风,为他一生的创作画出句号。他的这一面,在其学生乌东的艺术中得到了发扬。
与皮加尔齐名且是对手的艾蒂安——莫里斯•法尔科奈(1716~1791),也和皮加尔一样出自让-巴蒂斯特•勒穆瓦纳门下,也在罗马大奖争夺中败阵。但他安心留在法国而未赴意大利“朝圣”。他终于成为洛可可雕刻最杰出、最典型的代表人物。他曾受命于蓬帕杜夫人,领导了著名的赛夫里陶瓷工厂,又接受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委托作《彼得大帝骑马像》。
❽ 洛可可艺术对女装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奢华的性感——洛可可风格的服装
洛可可时期服装的特征及在现代的运用
每一种文化发挥到了极至就总会刺激另一种文化的产生,后者往往是前者的传承,是在前者基础上的修改和发展.于是,在巴洛克后期,洛可可文化应运而生. 十八世纪初叶,巴洛克风格的艺术继续在欧洲各地流行,同时则有一种叫做「洛可可」(Rococo)的艺术风格在法国产生。Rococo 是从法国字rocaille 演变而来的,原是指一种混合贝壳小石子制成的室内装饰物。一般来说洛可可时期主要是指在法王路易十五时代(1715 年以后)到路易十六时代(1789年截止)内的这段时期.她没有巴洛克艺术的宗教气息和夸张的情感表现,有的是甜美轻快、精巧华丽.男装方面,样式已经定型,是现代西装的原型,男性外套逐渐变成直线条,常伴随前短后长的设计.同时也出现了领子的设计,袖子也有原来的大开口变成了贴合手臂的款式.1715年以后,裤子多用亮色,袜子基本没什么变化. 1760年,男上衣开始去掉多余的修饰,缓解紧束的腰身,变得实用多了,这种上衣称作夫拉克这是燕尾服的原型,也是现在的晨礼服的始祖,用料仍是丝绸,常有印花或条纹图案。如果说巴洛克时期是男人的世界,那么洛可可时期则是女人的世界。因此洛可可样式集中表现在女服上。这个时代是女性沙龙的中心,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女装的修饰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其女装的特点就是,Corset+Pannier 紧身胸衣+裙撑.到了18世纪中期,制作技术更加进步,主要在于嵌放鲸须的数量和方面.布的接缝处处理的十分巧妙,这时的紧身胸衣一般都在后边系扎。胸衣外边罩的罗布前开,在胸前装饰有倒三角形的胸饰斯塔玛卡,斯塔玛卡的中央与里面的紧身胸衣一样向下呈很尖的锐角,这不仅在视觉上使腰显得更细,风俗家认为这还把人的视线引向那“快乐的谷间”.洛可可服装面料多采用质感温软的材料,浪漫而华贵。面料多采用高雅而精致的面料,如具有优雅和透明感的缎子、消纱和蕾丝花边等。强化具有古典风格的局部特征设计,常饰以华丽花边,领部细褶和袖部装饰,精巧的刺绣工艺和诸如蝴蝶结、玫瑰花装饰等细部处理设计也非常普遍。在秋冬季的材料中,多采用诸如马海毛、高比例兔毛及具有丝光感和柔软毛型感强的材料,并注重面料的表面凹凸感与浮雕感的表面处理。服装设计题材喜好各种草叶及蚌壳、蔷薇和棕榈。以轻柔的浅粉色调为中心,形成明亮、柔美而优雅的色彩倾向。喜用娇艳的颜色,如嫩绿、粉红、猩红等,富丽堂皇.多采用夸张的假发、帽子、裙摆等烘托风格。运用具有洛可可式特征的发型、化妆和具有优雅感觉的服饰品等。服装细部处理十分精巧,多采用柔美精巧的花草纹样,加进金属的闪光提花织物或手工性强的手绘印花及刺绣面料。整体地把握设计的基调,合理而有选择地运用并强化原型样式中的局部装饰特点,是洛可可整体设计的要点。总而言之,洛可可风格服装具有女性化、柔美、浪漫的主题个性,突出了女性纤美、动人、丰满的整体形象。虽然它失诸纤巧、柔弱,但洛可可艺术所养成的对线条、色彩、光泽、花纹等方面的洗练感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给我们的设计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营养。然而,如果认为洛可可纯粹是市侩有钱阶级的鄙俗浅薄轻浮的艺术,那就错了。
画家Jean Antoin Wotteau(1684-1721A.D.)忠实纪录当时服装的样貌,女性服装内穿束身马甲,裙撑架再度兴起,此时裙撑架的形式为前后扁平、左右对称,外穿衬裙,另外有一件类似披风的外套,称为Wotteau Dress,衬裙外露,领口成一个大的U字型,Rococo时期的代表人物为路易十五的宠妃-MMe. de Pompadeur。 在男装方面,样式已经定型,是现代西装的原型,1760年后男装改变的重点为男性外套逐渐变成直线条,常伴随前短后长的设计 男性外套出现领子的设计袖子变成贴合手臂背心长度变短、无袖、及有翻领的设计现领子的设计袖子变成贴合手臂背心长度变短、无袖、及有翻领的设计
《绝代艳后》反映的是洛可可时期的服饰特色。洛可可时代女性的地位很高,所以那个时代非常强调女性美。相应地,服装的颜色和款式也非常女性化,包括大裙撑、紧身胸衣、收腰、低领,用一种夸张的语言突出女性的曲线。那个时代确实有很多包括紧身胸衣在内辅助的人造美,并不是完全的自然形体。头发也是一样,做得很高,里面有很多支撑材料,这些都是对女性美的一种夸张手法。在色彩上不论是服装面料还是妆容的都非常柔和。
女性化特征在这一季的时尚潮流里回归,与直线条、中性化的特点形成一种强烈的对照。今年的很多流行元素都来自洛可可时代,例如花苞裙,例如非常贴身强调曲线的剪裁,就连职业装也出现了低领线的设计。影片中的大裙子在日常生活中穿着是少有可能的,但我们可以看到那种体积感,把平面布料变成立体的那种感觉,引用到我们现在可穿的服装上,成为服装流行的循环趋势。
讲述过去年代生活细节的电影巧妙地迎合了人们的怀旧心理,在现代生活中人们总是一味地追求速度,而在追求速度的过程中有些价值观可能就被遗忘了。这时候人们就愿意放下节奏,回味过去,开始怀旧。因为现代生活对科技和通讯工具的依赖,人们彼此不会常常见面,久而久之人们会感觉人与人之间实际上需要更多像以往一样的直接的接触。其实不管是男性也好、女性也好,尤其是女性,更多时候还是要体现出生活的一面,美的一面。
总体来说,洛可可艺术风格与巴洛克艺术风格最显著的差别就是,洛可可艺术更趋向一种精致而幽雅,具装饰性的特色。这种特色当然影响到当时的服装,使得当时的服装非常注重细节,尤其是边的修饰(例如领口和袖口大大的花边). 而巴洛克风格宣扬的是视觉上的“混乱”,可以说巴洛克是继承了矫饰主义的艺术.由于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无可取代的宏伟和细致之美,在最近几年也导致了复古服饰的回归,这在迪奥的高级定制上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或许很多苛刻的评论家认为这两大时期的服饰是堕落的象征,但不可否认,这给人类社会带来了一场不可取代的视觉盛宴,将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期,这是其他艺术望尘莫及的。
在服装服饰上的表现
洛可可时期的服装:在17世纪的巴罗克风服装是男性为中心,以路易十四的宫廷为舞台展开的奇特装束。
与此相对,18世纪的洛可可风服装则是以女性为中心,以沙龙舞台展开的优雅样式。在服装史上一般指1715-1789年这一历史潮流阶段。从其发展过程上又可分为三个时间段,即1715-1730年的洛可可黎明期,也就是巴罗克向洛可可的过渡期,服装上一面残留着巴罗克的影子,一面向纤弱柔和的女性趣味发展;1730-1770年的洛可可鼎盛期;1770-1790年的衰落期,服装上出现了许多转变和改良,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路易十六的王妃玛丽"昂特瓦耐特把罗兹贝尔坦(Rlse Bertin1744-1812)作为自己的专属服装设计师,封为“流行大臣”,罗兹小姐也被后世认为是近代女装设计师的始姐。
洛可可的风格被欧洲人称做造作的的艺术.在服装上比巴洛克更显示出女性特征,是巴洛克艺术的续。巴洛克的折皱风格和洛可可也有很大的区别。巴洛克更规律一些,洛可可都是折皱的渐变,更为唯美化。洛可可艺术风格与巴洛克艺术风格最显著的差别就是,洛可可艺术更趋向一种精制而幽雅,具装饰性的特色。这种特色当然影响到当时的服装,使得当时的服装非常注重细节,尤其是边角的修饰(例如领口和袖口大大的花边).
洛可可时期的男装:阿比+贝斯特+克尤罗特三件套样式
17世纪形成的男子三件套装到18世纪在款式造型上逐渐向近代的男装发展。18世纪初鸠斯特科尔改称“阿比”,徒型同前,收腰,下摆向外张,呈波浪状,为了使臀部身外张,在衣摆里面加进马尾衬和硬麻布或鲸须。前门襟仍有一排其材较是各造型以及扣子上嵌入的图案变化无穷,最喜用的材料是各种宝石。1715年以后,阿比的用料和色调节器比以前柔和多了,大量使用浅色的缎子,门襟上的金缏子装饰也省略了,由于阿比变得朴素,穿在里面的贝斯特就装饰的豪华起来,用料有织锦,丝绸及毛织物,上面有金线或金缏子的刺绣衣长一般比阿比短两英寸左右。衬衣袖口装饰有薷丝或细布做的飞边褶饰,从阿比的袖口露出来。下半身的克尤罗采用斜丝裁剪,做的址分紧身,据说紧得连腿部的肌肉都清晰可见,不用系腰带,也不用吊裤带。1715看以后,多用亮色的缎子,长度仍到膝部稍下一点,裤口用三四粒扣子固定。
18世纪中叶,英国进入产业革命期,男装为之一变,典型的穿法为: 夫拉克+基莱+克尤罗特
1760年,男上衣开始去掉多余的量,衣摆不那么向外张了,缓解紧束的腰身,变得实用多了,这种上义称作夫拉克( frac,英国称frock)其最大特点是门襟自腰围线起斜着裁向后下方,这是向下个时代的燕尾服(tsil coat)迈出的第一步,也是现在的晨礼服(moning coat)的始祖。它的用料仍是丝绸,常有印花或条纹图案。
1780年,英国出现了毛料夫拉克,这种朴素、实用的英国式夫拉克从此成为男服的定型。英国也确立了男装流行的主导权。与此同时,华美的阿比随之变成礼服。与外衣的变化相呼应,里面的宝贝斯特短缩到腰围线或略长一点,贝斯特的袖子也没有了,出现了现代西式背心的前身“基莱”(gilet),基莱前片仍用华丽的面料,而平时看不见的后片则用朴素、廉价的布料或里子制作。在18世纪中叶,出现了叫鲁丹郭特(redinggote)的新型外套这个名称来自英国的骑马用大衣riding coat,这时作为旅行用的外套在法国流行,有两层或三层领子,造型很类似阿比,因此,路易十六时代,鲁丹郭特常取代阿比直接穿在贝斯特外面
洛可可时期的女装
如果说巴罗克时期是男人的世界,那么河可可时期则是女人的世界。因此洛可可样式集中表现在女服上。这个时代是女性沙龙的中心,是供男性观赏和追求的“艺术品”和宠物。这样的社会环境使女装的外在形式美(人工美)因素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其女装的特点就是, Corset+Pannier 紧身胸衣+裙撑
到了18世纪中期,制作技术更加进步,其妙主要在于嵌放鲸须的数量和方向,这里的苛尔莱耐上插入许多条鲸须。布的接缝处处理的十分巧妙,这时的紧身胸衣一般都在后边系扎。胸衣外边罩的罗布前开,在胸前装饰有倒三角形的胸饰的胸饰斯塔玛卡,斯塔玛卡的中央与里面的紧身胸衣一样向下呈很尖的锐角,这不仅在视觉上使腰显得更细,风俗吏家认为这还把人的视线引向那“快乐的谷间”
这一时期一百多年前的裙撑又一次出现了,叫“帕尼埃”(panier,英语为pannier意为很需要筐、背笼。因其形似马驮东西时的背笼面得名),在路易十五时代(1730—— 1770)洛可可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帕尼埃越来越大,便于出行也进行改良,出现一种叫做帕尼埃"多布乐的裙撑,相对方便多了。
洛可可时期女装中的几种罗布:法国式罗布,波兰式罗布,等……
18世纪的著名画家布歇,1756年为路易十王的情妇蓬帕杜夫人画了一幅肖像画当时夫人已经35岁,穿的是典型的法国式罗布。那紧包上半身的前面打的罗布和下面的衬裙是用艳丽的蓝绿色缎子做的,胸部V字形打开,露出倒三角的胸挡“佩爱斯"迪斯托玛”这是胸挡是用丝绸 做的,每次穿衣时用线缝在罗布上,胸挡上面常有精美,或者装饰着宝石,蓬帕杜夫人的这个胸挡从上到下按大小顺序依次排列着十个玫瑰色的缎带蝴蝶结,非常豪华,而且女性味十足。胸挡上的缎带蝴蝶结同进反复装饰在罗布的开禁处、衬裙下摆、左胸前、头顶和袖口处,取得呼应。袖口那三层飞边是用最高级的蕾丝做的,是17世纪末到18世纪中叶欧洲女装中流行的独特装饰,当时袖长及肘,肘部在袖口处用纤细的蕾丝或经过抽纱刺绣的细棉布做的三段波浪状飞边装饰,十分奢华。这种典型的法国式罗布那洛可可或的过剩的装饰完美地保持着调和,表现出一种洗练、精致和纤细的美。
路易十六时代(1770——1789)这是洛可可风结束、新古典主义兴起的样式转换期,因此,服装上变化较复杂。1776年,受波兰服装影响,出现了罗布"阿"拉"波罗耐兹( robe a la polonaise波兰式罗布)图-11,其特征是裙子部分在后侧分两处像幕布或当时的窗帘似的向上提起,臀部出现三个柔和膨起的团,为了把裙子束起,罗布的后腰内侧装着两条细绳,在表面同样的地方装饰着扣子或缎带,细绳从里面下落,经裙摆向上把裙子捆束起来,绳端挂在或系在表面的扣子上,还有的在内侧裙摆处装上带环,绳穿过此环向上把裙子提起来后系上,外表也同样形成裙子被卷起来的形状。
这时还出现了吸收男服形式的机能性的茄克——卡拉科。这种茄克上半身紧身合体,下摆呈波浪状外张,衣长及臀,很像男子的鸠斯特科尔,背部嵌有鲸须,使之挺直,有长袖和七分袖。
在1780年代,帕尼埃消失了,裙子变得柔软了,但继续用紧身胸衣整形,肩上披着小型披肩,一种叫托尔纽尔的臀垫取代裙撑,和17世纪末一样,后臀部又一次膨臌起来。法国之外的国家称其为克尤"德"巴黎(cue de paris,即“巴黎的屁股”之意)。
洛可可时期的发型及服饰品
1)女子夸张的高发型,各式高跟鞋。
2)男子戴假发和女人一样化妆,鞋做得很精细,鞋跟较低;手杖是同各种各样的木质的,还有用竹和象牙的。
现代设计师对这种古代风格的重新演绎
现代设计师以洛可可风格的特征—以装饰为主体的样式来达到性感,华丽,奢华从中吸收其灵感重新演绎了18世纪洛可可风格的超华丽婚纱秀
洛可可时期的服装风格
Rococo (1715~1774 A.D.)
十八世纪初叶,巴洛克风格的艺术继续在欧洲各地流行,同时则有一种叫做「洛可可」(Rococo)的艺术风格在法国产生。Rococo 是从法国字 rocaille 演变而来的,原是指一种混合贝壳小石子制成的室内装饰物。
洛可可艺术主要是指在法王路易十五时代(1715 年以后)的一种室内装饰风格:常使用C 形、S 形曲线或漩涡状花纹是其特色。洛可可艺术的另一个特色是甜美轻快、精巧华丽,而没有巴洛克艺术的宗教气息和夸张的情感表现。构图非对称法则,而是带有轻快、优雅的运动感、色泽柔和,粉彩色系被大量运用、崇尚自然。
画家Jean Antoin Wotteau(1684-1721A.D.)忠实纪录当时服装的样貌,女性服装内穿束身马甲,裙撑架再度兴起,此时裙撑架的形式为前后扁平、左右对称,外穿衬裙,另外有一件类似披风的外套,称为Wotteau Dress,衬裙外露,领口成一个大的U字型,Rococo时期的代表人物为路易十五的宠妃—MMe. de Pompadeur。
在男装方面,样式已经定型,是现代西装的原型,1760年后男装改变的重点为 :
1. 男性外套逐渐变成直线条,常伴随前短后长的设计
2. 男性外套出现领子的设计
3. 袖子变成贴合手臂
4. 背心长度变短、无袖、及有翻领的设计
参考资料里带有图片详细介绍。
❾ 介绍哥特与巴洛克洛可可风格地书
你好!
首推《西洋艺术史》,全套四本,从远古到中世纪到近代的洛可可也好,巴洛克还是哥特等各流派艺术风格的发展都有详尽介绍,不管是建筑,文学,绘画,服装以及人文都有大量描写,而且图很多哦!不过价格有点贵,记得要200+吧,但是真的是很全面的资料!文字不抽象的,都说了描写很全面嘛!
如果你希望了解有关服装方面的,推荐《中西服装发展史》,当然重点是在下篇西洋服装发展史,对于从中世纪到巴洛克,洛可可,哥特以及维多利亚的穿衣风格都有详尽的介绍。图文均有,都是很不错的资料,我的空间也有所摘录,你可以参考一下。文字方面条理还是很清晰的,读起来不算费劲,不过这些教程类的东西不是所有都能像《X朝那些事》一样读起来有趣有易懂得啦。售价也不贵,28元本。
如果是建筑方面,请看《西洋建筑史》,很权威的一本书,即使对建筑不感兴趣的人也可以随便翻阅一下,里面一些知识会让人感到受益匪浅。图也很多,网络有详尽介绍http://ke..com/view/2969399.htm
我经常出没在这些西洋艺术风格的贴吧里,所以平时喜欢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希望能帮到和我有共同爱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