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敷浅原见桃花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是唐代诗人李白所写,这篇文章主要在说李白和其诸弟相聚一同歌唱一同饮酒的情景,深刻的表现出天伦之乐和兄弟之情。 作品译文 大地是万物的客舍,时间是古往今来的过客,生命短促,世事不定,如同一番梦境,得到的欢乐,能有多少呢!古人夜间执着蜡烛游玩,实在是有道理啊!况且春天用艳丽景色召唤我,大自然把绚丽的文采赐予我,相聚在桃花飘香的花园中,畅叙兄弟间快乐的往事。弟弟们英俊优秀,个个都有谢惠连那样的才情,而我作诗吟咏,却惭愧不如谢康乐。清雅的赏玩兴致正雅,高谈阔论又转向清言雅语。摆开筵席来坐赏名花,行酒如飞醉于月下,没有好诗,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倘若有人作诗不成,就要按照当年石崇在金谷园宴客赋诗的先例,罚酒三杯。 本人感觉李白的情绪应该是一起,二落,三起吧:一起,“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景色宜人,心情高兴;二落,看着弟弟们,想到了自己的不得意和不足,情绪顿落,有了几分萧瑟之感;三起,忽然意识到如此景色、自己竟这种扫人兴致的心情,该罚,心心情随之一振,自信重启。
❷ 桃花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此诗深深表达出诗人向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然而桃花源本是虚构的,诗人当然也知道渔人无可奉答,他是明知故问,这也隐约地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心情。诗到此戛然止笔,而末句提出的问题却引起人们种种美妙的遐想。
❸ 桃花溪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诗文解释】
隐隐约约一座高桥隔断在云烟中,在石矶的西边询问渔夫。桃花整天随着流水流淌,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一边呢?
【诗文赏析】
桃花溪在湖南桃源县桃源山下。溪岸多桃林,暮春时分,落英缤纷,溪水流霞。相传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这里为背景的。张旭描写的桃花溪,虽然不一定指这里,但却暗用其意境。诗人赞美了清幽的环境,表达了对桃花源的向往及希望隐逸的追求。全诗景中有情,诗趣盎然,含蓄清远,回味无穷。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就引人入胜: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长桥,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这境界多么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在这里,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飘渺,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轻纱帏幔。隔着这帏幔看桥,使人格外感到一种朦胧美。“隔”字,使这两种景物交相映衬,溶成一个艺术整体;“隔”字还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若是站在桥边,就不会有“隔”的感觉了。
下面画近景。近处,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岛如屿(石矶);那飘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渔船在轻摇,景色清幽明丽。“石矶西畔问渔船”,一个“问”字,诗人也自入画图之中了,使我们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见人物之情态。诗人伫立在古老的石矶旁,望着溪上飘流不尽的桃花瓣和渔船出神,恍惚间,他似乎把眼前的渔人当作当年曾经进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渔人。“问渔船”三字,逼真地表现出这种心驰神往的情态。他问得天真有趣:“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他似乎真的认为这“随流长”的桃花瓣是由桃花源流出来的,因而由桃花而联想起进入桃源之洞。这洞究竟在桃花溪的什么地方呢?这句问讯渔人的话,深深表达出诗人向往世外桃源的急切心情。然而桃花源本是虚构的,诗人当然也知道渔人无可奉答,他是明知故问,这也隐约地透露出诗人感到理想境界渺茫难求的怅惘心情。诗到此戛然止笔,而末句提出的问题却引起人们种种美妙的遐想。诗人的画笔,玲珑剔透,由远而近,由实及虚,不断地变换角度,展现景物;但又不作繁腻的描写,淡淡几笔,略露轮廓,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就象一幅写意画,清远含蓄,耐人寻味
❹ 桃花旗袍讲的是什么
也是不错的桃花旗袍可以配那种手拿包,最好颜色比较亮的,红色什么的,白色,这个人显得很有气质,都是可以的。或者你可以搭配一些复古刺绣的包,非常喜欢这样的装扮,你可以去试看看
❺ 桃花源记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自己反对剥削压迫、反对内战的愿望,与向往生活在这种世外桃源的思想感情。
在此文中更体现了陶渊明忧国忧民的思想,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作者追求一种和平宁静,没有剥削,没有压廹,没有战乱从平等的理想世界,因为作者所处时代战争频繁,作者有志不得施展,只有寄托在作品中。
《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界。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
古代的许多仙话,描绘的是长生和财宝,桃花源里既没有长生也没有财宝,只有一片农耕的景象。陶渊明归隐之初想到的还只是个人的进退清浊,写《桃花源记》时已经不限于个人,而想到整个社会的出路和广大人民的幸福。
陶渊明迈出这一步与多年的躬耕和贫困的生活体验有关。虽然桃花源只是空想,只是作者理想当中的社会,但是能提出这个空想是难能可贵的。
此文艺术构思精巧,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采用虚写、实写相结合手法,也是其一个特点。增添了神秘感。语言生动简练、隽永,看似轻描淡写,但其中的描写使得景物历历在目,令人神往。文章有详有略,中心突出。
❻ 庆全庵桃花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桃花”暗指闲适、安逸的生活,作者通过对桃花的描写表达出对安逸生活的渴望,同时也写出了自己身处乱世,眼见山河破碎,国土沦丧的忧愤心
❼ 舒婷的桃花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一
诗人表现出来的对往日情感的追忆,是爱而不得其所爱,又不能忘其所爱的最美妙的音符。
❽ 歌曲桃花结表达什么情感
千金女贼片尾曲桃花结歌词
桃花结
三十年代的上海租界,乱世飘摇,风云变幻。蒋心和小寒,一个是即将认亲的名门千金,一个是冒死逃狱的女贼。可在一场意外海难中,女贼偷走千金的身份,窃取她的人生,占有她爱过的男人,跃上枝头变凤凰。而本来的千金,却失去了所有记忆。当她九死一生醒来,却被告知自己竟然是白帮大哥白正擎的女人。深爱蒋心的白正擎隐瞒了蒋心的过去,捏造她未婚妻的身份,只为留她在身边长相厮守,却不幸令她错失亲人,抱憾终生。而蒋心曾经深爱的那个男人也始终在到处寻觅蒋心的下落。善与恶交锋,谎言与真爱错位,终有一天真相大白,失忆的千金恢复了记忆,在深爱她的两个男人帮助下,拿回了被夺走的人生,而罪行累累的女贼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
❾ 桃花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情感
作者虚构了一种理想社会: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作者通过这种虚构的理想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❿ 桃源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桃源行: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值人。
山口潜行始隈懊,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本诗是王维19岁时写的一首七言乐府诗,其题材取自陶渊明的散文《桃花源记》。
诗一开始,就描绘了一幅“渔舟逐水”的生动画面。读者的想像慢慢地跟着诗人的描述向前推近,终于来到了桃源。
全诗的主要部分即为中间的十二句。开始两句点明“物外起田园”。接着,便一连展现了桃源中多幅景物画面和生活画面,极具情趣。夜景全是静物,晨景全取动态,充满诗情画意。渔人的闯入也令桃源中人感到意外。“惊”、“争”、“集”等一连串动词,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人们的神色动态和心理,表现出桃源中人热情、淳朴的性格和对故土的关心。接下来诗人紧扣住桃花源景色的特色,进一步描写桃源的环境和生活的美妙,并追述了桃源的来历。
最后一层,诗的节奏变快。作者紧紧把握住人物的心理活动,一口气写下渔人离开桃源、怀念桃源、再寻桃源以及峰壑变幻、遍寻不得、怅惘无限等许多内容。意境迷茫,韵味飘忽,令人回味无穷。
诗中展现的是多幅画面,造成诗的意境,调动读者的想像力,去玩味、想像画面以外的东西,并从中获得一种美的感受。这便是诗之所以为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