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作文 《捐衣服有感》
在去年寒假的一天,我随意的点击着电脑上的页面。无意中我打开了“捐旧衣服吧”的贴吧,我刚想关闭这网页,这时,几个醒目的大字把我给吸引住了:不教寒童无衣穿!我一看,原来,人们不只是因为地震、泥石流等才会受灾呀,还有许多地方的人们也会因为贫穷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得穿。看着那些令人心酸图片,我心中不禁十分悲伤。我决定:捐旧衣物给他们!
我叫来妈妈,让妈妈帮我把小时候的衣服和爸妈的旧衣服拿出来。妈妈不明白我的用意,问我为什么,我说:“我刚才在网上看到了一个网页,上面有一些大人、小孩没衣服穿,所以我决定给他们捐衣服。”妈妈说我长大了并表示全力支持我,看来,我和妈妈是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的!
我们先把衣服整理出来,再用消毒水洗干净,晾干(这是对接收方的尊重与负责)。接着我们把衣物折叠整齐分类包装,上衣和上衣放在一起,裤子和裤子放在了一起,大人和小孩的又分开包装,每一份都用漂亮的塑料袋子包好,这样可以避免衣物在邮寄过程中被雨水淋湿。最后我们把一袋袋的衣服装进一个大的布袋里,妈妈说衣服寄到时就非常好搬运,可以抓的地方多。经过一天的“浴血奋战”,我们终于包装好了所有衣服,我们来到邮局,认真填写包裹单,写完后还认真检查了一下,以防万一。
几天之后,我在QQ上收到了短信,大意是:你寄出的货物已收到,谢谢支持!看完短息之后,我心中不禁大为欢喜!那些没有衣服的人有了衣服,我仿佛看见了那些受到帮助的人露出欣喜的笑容!!我把这消息告诉给妈妈的时候,妈妈抱住我,说:“你不但懂得关心他人了!这还是个低碳的行为!你不浪费衣物,并加以利用,真好!”
低碳,令我感到了一种助人的喜悦;低碳,令别人感受到了一种幸福!
㈡ 什么是一件打补丁的睡衣
在中南海的毛主席故居里,陈列着两样引人注目的东西:一样是两件睡衣,一样是一双拖鞋。两件睡衣,毛主席已经穿了好多年了,线开了,缝一缝再穿;破了,就用布补起来。也不知缝了多少次。
一次,工作人员趁毛主席休息之机,给他换了一件新睡衣。起床穿衣时,毛主席发现睡衣被换了,很不高兴地问:“我原来的那件睡衣呢?给我搞到哪里去了?”
工作人员支支吾吾地不肯说,毛主席更不高兴了:“快给我找回来,哪个叫你们换了的!”工作人员见势不妙,赶紧把换走的旧睡衣又拿了回来。
毛主席接过旧睡衣,边穿边说:“习惯了,还是这件睡衣好穿。”
结果,这两件睡衣一直被老人家穿到逝世。工作人员把它们作为陈列品收藏时,特地数了数上面的补丁:一件上有67个,一件上有59个。
毛主席的拖鞋也穿了好多年,鞋底磨出了个洞,鞋面也开线了。工作人员几次要给扔了,毛主席总是不让,说修一修还可以穿。工作人员只好拿到外面去修。修鞋师傅看了都直犯难:“都坏成这个样子了,还怎么修哇!”
尽管这样,毛主席还是不叫扔。工作人员只好自己用针线缝一缝,再摆在毛主席的床下。
像周恩来、毛泽东这样的伟人,他们的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决不是做出来的,而是几十年的革命生涯锻炼出来的。几十年来,正是凭着这种精神,才使中国革命从胜利迈向胜利。他们也深知这是一个好传统,所以才坚持不懈。我们应该深刻理解伟大人物的伟大胸怀,也自觉地投身于艰苦奋斗创业中去。
㈢ 洗衣服的感想
那看是洗多少了,以及是洗谁的了。洗自己的没什么感想;洗全家人的感想是:自己怎么样这么命苦?姐姐又不用洗;结婚后洗男人的,不干,除非有钱收。女人不是天生就要做这些事情的,做也可以,要有报酬的。没有,你就自己洗自己吧。
㈣ 周总理的睡衣课文阅读感悟
通过这篇课文表现了周总理勤俭节约的美德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㈤ 改造旧衣服趣事或者感想的作文
那件旧衣裳,被我的父亲挂在老屋的土墙上.
土墙上有一截嵌入在泥里的木头,有些腐朽了,蓑衣就被挂在了土墙的木头上.蓑衣轻轻靠在土墙上,当夜晚的风吹穿过窗户,吹进老屋,蓑衣也就开始飘荡.而很长的时间里,在土墙的角落,蓑衣始终显得有些无趣和落寞.
已经很久了,蓑衣一直挂在那里,落满了灰尘与时光的碎片.它,好像被父亲遗忘了,被无情地挂在了土墙上.于是,蓑衣开始在一个下雨的夜里流泪了,它开始回忆起自己辉煌而又辛苦的一生.
那时候,父亲在农村,在春三月的细雨里,父亲牵着牛,戴着斗笠,披着蓑衣行走在田埂上.或者,父亲在冬水田里,赶着牛犁田.或者,在稻田里插秧,蓑衣紧紧地贴着父亲的脊背.蓑衣被冷漠了一个冬天,终于感受到了来自我父亲的温暖.于是感动的泪水顺着蓑衣流了下来,滴落在冬水田里.
多少个这样的雨天,蓑衣紧贴着我父亲的脊背,行走在田间地头.可以说,在农村,看见了蓑衣,就好像看见了辛苦劳作的父亲.蓑衣被雨水冲刷,棕榈的颜色渐渐的褪却,它是农忙时劳动的功臣.农忙之后,蓑衣,又被父亲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
一转眼,父亲到城里已经生活了六年.那年回到乡下修缮老屋,才又看到父亲的蓑衣,像一件精致的蝴蝶标本,挂在土墙上,落满了厚厚的灰尘.这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在田间地头里辛勤劳作的日子.让我想起,父亲披着蓑衣,赶着牛从乡村的土路上回家的日子.让我想起,饭熟之后,在山坡上呼喊父亲,寻找那披着蓑衣的身影的日子.
但是,那件蓑衣,已经被父亲永远挂在了老屋的土墙上.但我相信,在每一个雨天,父亲都会想起那挂在土墙上默默流泪的蓑衣.
㈥ 心得爱睡衣全部款号
出纳
㈦ 旧t恤怎么改成睡衣,旧t恤怎么改成睡衣
您好!若是旧衣服需要裁剪改造,若不是专业人士,为确保裁剪后的衣物穿着舒适及避免损坏衣物,这种情况建议到专业的衣物整改店进行咨询或裁剪。
若是日常生活中衣物上有局部污渍,可采用如下方法进行清洗:
1、衣物干的时候,用手洗专用洗衣液原液涂抹在污渍处,完全覆盖污渍,静置5分钟后(可轻轻搓洗),加入洗衣液常规洗涤;
2、如经过上述方法污渍仍无法去除,则
(1)纯白色的棉、麻、涤纶材质的衣物:每半盆水(约2升)加入白色衣物色渍净(600g规格)1瓶盖(40克),搅匀,放入衣物浸泡30min,漂洗干净。
*视需要可适当延长浸泡时间,若2小时后色渍未去除,将衣物取出,往盆中添加白色衣物色渍净(每半盆水加1瓶盖),搅匀,放入衣物继续浸泡,累计浸泡时长不超过6小时。
(2)彩色或其他材质的白色衣物:将衣物放入盆中,污渍部位贴盆底,用彩色衣物色渍净(600g规格)瓶盖量取1/4瓶盖(10克)彩色衣物色渍净和1/4瓶盖(10克)衣领净,倒在污渍处,用衣物其他无污渍部位盖住污渍,防止风干,静置2小时,漂洗干净。若2小时后仍有污渍未去除,可延长静置时间至过夜。
注意事项:
1、白色衣物色渍净适用于白色棉、麻、涤纶、涤棉、棉麻面料,请勿用于有颜色的衣服(包括白底条纹、白底花格、白底印花),勿用于丝毛氨纶尼龙及其他不可氯漂衣物,勿直接使用原液。
2、彩色衣物色渍净不适用于易褪色衣物、干洗衣物,使用时避免接触衣物上的金属纽扣、拉链、金属饰物等,避免阳光直射。
㈧ 洗衣服不要过程只要感受心得体会300字
洗衣服心得体会
“劳动创造了生活,劳动创造了美。”这句话说得一点也没错。
星期六的早上,妈妈去购物,我看到洗衣池那堆积如山的脏衣服,我心想:妈妈真辛苦,不如我就把这堆脏衣服“消灭”掉,给妈妈一些惊喜。说干就干,我拿来脸盆,盛了一些清水,把洗衣粉倒了一些下去,然后把所有的衣服放到脸盆中,稍微搅拌了一下。开始洗了,我拿出一块毛巾,用肥皂抹了抹,然后用刷子把毛巾从头到尾使劲地刷了一遍,又用清水把泡沫冲洗干净,最后把毛巾晾到晒衣架上去,“终于洗一件完了!”我大声喊道,我又拿出一件我的衣服,衣服比毛巾难洗,但我没有放弃,我用刷子先在衣服脏的地方使劲地刷了两下,可还是没有效果,我又滴了两滴洗衣液,“哈哈,干净了!”我自言自语着,我又用清水把衣服又洗了一遍,最后晾到晒衣架上,才洗完三、四件,我就已经腰酸背痛了,我不断鼓励自己:“坚持就是胜利,加油!”不一会儿,堆积如山的脏衣服就被我洗完了,妈妈回来后,看见那些被我洗干净的衣服在晒衣架上随着微风跳舞,会心地笑了。并和蔼可亲地表扬我说:“你真棒,会帮妈妈做家务了。”
劳动虽然是辛苦的,但也是快乐的,我喜欢劳动。
一般的衣服呢,还是机洗比较多。机洗的话,我一般开30度水温,洗得干净一些。用什么洗衣粉嘛,倒是感觉区别不大,因为机洗的衣服都不会太脏,有特别的污渍肯定拿出来手洗了。
㈨ 对于服装变迁的感想
从古到今,衣服都被共认为生活的必需品,是用来遮蔽身体的东西。可是当你看看身边的过路人,你会发觉到无论从用料还是款式来看,衣服都是朝着满足人类需要的目标前进。例如在衣料方面,由从前的兽皮、羊毛发展到现在轻便的"的确凉"、"化纤维"。在款式方面,由纯朴、实用进展到时下流行的轻便服。这些转变往往都彰显了人们物质生活的水平。在中国,衣服更生动地勾勒出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的变化幅度。
1949年,新中国成立,当时农民穿的都是那些唐装衫裤,而城里则以长衫、旗袍为主,服式简单。
人与生俱来便有爱美的天性,每个地方,每个朝代,每个人都会有的,任何一个时代的百姓也不例外。可是,在新中国刚成立时,人民政府所接收的是国民党遗留下来的一个满目疮痍的烂摊子,连年战争造成的是生产萎缩,民生困苦和失业众多的问题,刚巧又遇上水灾,在这环境下,中国同胞要面对的问题实在太多了。例如要做工 口,治理水患,又怎侩要求自己有称身、光鲜的衣服呢?
新中国成立不及数年,人民的装束已经是焕然一新了。主要有蓝色、灰色的干部服、列宁装、白衬衣,薄外套也是常见的。衣服款式虽然已出现变化,仍然是保守和朴素。这个转变背后有什么含意呢?
原来在那个五十年代,是节约用钱的年代,是一个铜板也不会浪费的年代。当时人民踊跃地进行"爱国储蓄"。同时,共和国实行土地改革,农民普遍有自己的土地。在城市方面,由于要建设新社会,所以就业机会也增加了,百姓的生活质素虽不丰盛,但有了一个保证。1953年,中国政府为了取缔投机市场,供应人民的基本需要,于是实行了"统购"和"统销"的计划。意思是说政府会首先购入全部的货物,再分给人民。人民可用粮票、油票和其它的代用票去换取生活上的必需品。如在布料供应方面,有了布票,每人每年便可以得发给布料十余尺,而他便可用那些布去添置被子和衣服。既然物料是有限的,人对衣服便份外珍惜了。"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去掉袖子在家再穿三年。"这句话不正正带出当时百姓的生活水平吗?与我们这一代的年青人相比,这个衣着潮流过了便会"送旧迎新",再追下一个时尚,对比起来,真是有天渊之别呢!
在经济方面,中国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简称"一五","一五"是以发展重工业为中心的计划。在1957年已全面超额完成,工农总生产额提高至67.8%,每年平均增长率为8.2%。粮食产量上升了50,400,000吨。经济增长令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了,全国居民平均消费水平达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了30%以上。
经济好了,人民生活改善了,衣服装份也注重起来。
大跃进时期(1958—1962年)百姓为了"超英赶美",纷纷投入大炼钢运动,城乡遍布土法建造的高炉群,家家户户都把自己家中所有用铁做的物品再提炼。可是制造出来的只是一堆堆废铁渣。由于全民大炼钢,忽略了生产,粮食产量下跌了95万吨。大跃进急躁冒进的行为导致经济发展倒退,人民生活再次陷入困苦之中。祸不单行,人为的灾难接踵而来。
文化大革命随着爆发,这时百姓所流行的是千遍一律的革命发式和深蓝色的衣服,因而被称为"蓝蚂蚁"。"蓝蚂蚁"是什么?相一想在电影中,那些中国同志的打扮动作,手握拳头、上臂与下臂成90度角水平地放在胸口的位置,便知道了吧。这时期的服式成为当时中国其中一个特征。话说回来,究竟差不多样式的服装打份代表着什么呢?
以当时的局势来说,人民的理想是追求共产主义生活,他们认为每个人应该拥有差不多水平的生活质素,同时强烈反对资本主义,常常批判拥有私人财产的人,如商人、资本家。于是工厂企业便成为政治大批判的战场,生产事业反而变得不重要。由于经济低落,物质匮乏,加上大部分人民都害怕富裕会招惹祸患,所以大家便放弃高档花巧的衣服。然而,人的爱美天性却无法埋没,有些女孩子会穿一件花衣服,再套上那些"蓝蚂蚁"系列的上衣,露出一缕色彩,满足内心的爱美天性。
文革结束后,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很多人思想有很大的转变,不再热衷于阶级斗争,随着经济改革的推行,人民生活有了显著的改善。1979年中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成立了四个经济特区,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由1952年的41.5亿,暴增至1980年的563亿元,增长了12.6倍。全国平均个人的消费水平由1952年的76元提高到1979年的197元,剔除物价上涨的因素,实际增长了85%,经济逢勃起来了!
另一方面,文革时期的思想禁制取消了,被禁的书刊和电影都解禁了,中央电视台开放了几个频道,让人们可以放眼认识世界,人民的服式打扮信息开始丰富起来。
有了经济基础,又加上信息不断的丰富,人们爱美的天性又显露出来了,大家都开始变得爱美敢美。
1983年年底,国家决定取消"统销"、"统购"的制度,布票不再用了,要买多少码布也行。文革时期的思想束缚也取消了。要穿大花的,大红大绿的也可以了。那时衣服潮流便是那些"扫大街"的喇叭裤。还有西服热,不论是推车的、卖面的也爱穿。已经沉寂了多年的时装表演业在上海破土而出,展销会亦踏此起彼落。1986年11月22日中国服装研究设计中心首次在北京公开宣布1987年春夏中国服装流行趋势。看!国家经济好,人民穿得好。
1992年中国改革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南巡时再次呼吁中国经济要进一步开放,让部份人先富起来。外资大量涌入,万元户开始诞生了。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也许是为了(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www.wm338.com查看)挽回自信和尊严,当人民有经济能力的时候,他们便穿上名牌时装,更令人注意的是他们喜爱把西服外露的名牌商标保留。1993年意大利《全景》杂志评论:以前人们称中国人为"蓝蚂蚁",现在他们却正在蜕变成色彩绚丽的花蝴蝶。中国人被人称赞当然是开心的事,可是在服装转变的背后,更值得鼓舞的便是中国社会繁盛起来了。1985至1994年间,去除通涨的因素,全国每人平均年支出增长是150%呢!
中国近年在世界上的地位已可说是举足轻重了,社会安定,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使中国人在追求衣着美,穿出文化、个性,同时也讲究健康舒适。衣服式样可以说是与时代并进。当你置身在中国大城市时,不难被许多流行的轻便服所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