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女装百科 > 夕阳红旗袍老妇

夕阳红旗袍老妇

发布时间:2021-06-05 04:54:10

❶ 作文:寻找当年的影子600

旗袍,我曾经爱着,至今,仍然爱着。喜欢穿它,说是出于对古典美的追求,不如说是喜欢它带来的那份清新高雅。
第一次穿上旗袍,是在我中学毕业第二年春天。转了好几家商场,也没看到一件像样的旗袍。后来,在一家经营旗袍面料的商店里,找到了自己找了很久的旗袍。其实,也不是完全的旗袍款式。那是件咖啡色丝绒面料的立领上镶着金色圆珠,从后面拉拉链的收腰上衣,下身是件从旗袍的款式进化而来的宝石蓝丝绒面料上有黑色玫瑰的长及脚裸的裙子。不知为什么,当我第一眼看到它时,脑海里就闪现出它穿在我身上的那种味道。接下来,我毫不犹豫地打开了提包里的钱夹。说实在的,当时买回这身衣服,花了我近三个月的工资。那时候一个月才领五十一块五毛钱。还好家里经济还算富裕,也不在乎我这点儿薪水。第二天穿在身上,母亲倒也没埋怨,只是说这是乡村,穿出去不太合适。我回头一笑,转了个圈儿,径直夹着书本上班去了。那是我第一次大胆的打扮得跟《几度夕阳红》里的女主角一样。
结婚后,我穿旗袍的次数便多了起来。旗袍,占据了我的衣橱。一件白色丝光面料镶黑边的立领旗袍,我穿得最久。天凉的时候在外面加件黑色网衫,却也不错。生下女儿那年,我大胆的量身定做了一件粉色印花镶白边的旗袍。高高的立领,一滴水的领口。早上上班路过娘家巷口,被正在小渠边提水的母亲瞅见了。中午我就被母亲大人召见了:好看是好看,但你看看村里谁穿这样的衣服?我转了一圈一笑:妈,两边的叉口不是开得很高啊,又不失礼,为什么不能穿啊?母亲皱了皱眉:身段儿太显了。我又一笑:这不是您给的身段儿吗?这么好!母亲不再言语,转身忙自己的事儿,我自然是开开心心,打道回府。
也不知为什么,就那么喜欢穿旗袍。翻年,我又定做了一件宝石蓝的丝绒旗袍和一件淡蓝色的柔纱旗袍。我一向是个我行我素的人,从不在乎别人的眼光,觉得属于自己的生活,就应该让它美好。怎么美好,就怎么生活,这才叫幸福。那时候,村里穿旗袍的女人也就我一个。后来有学生竟然叫我旗袍老师。说实在的,我倒觉得挺好。人为什么非要活在别人的看法里?这样会很累的。兴许,我这个人性格里就有一种怪异的东西,用母亲的话说那就是吃了豹子胆。
偶尔,就想翻阅相册,看看自己穿旗袍留下的影子,回忆曾经的美好时光,想象当年我臭美的样子。
我又定做了件白色真丝绣花面料的旗袍。高高的圆立领,后面装了拉链,刚刚没过膝盖,两边开了小小的叉口。我在寻找当年的影子。当年的影子,就在我钟爱的旗袍里。白的高雅,蓝的清新,粉的浪漫。

❷ 第六届沈阳法库国际飞行大会什么时候开幕

第六届沈阳法库国际飞行大会8月19日开幕

以“水陆空”立体多维表演为特色,打造了一场集观赏性、专业性和大众性为一体的通航盛宴。

❸ 老年模特穿旗袍秀时尚,时髦吗

老年模特穿旗袍秀时尚时髦吗?
老年人穿上旗袍秀时尚还是很显时髦的,旗袍在现今社会平时并没有多少人穿着,所以老年人穿上以后所以显得更加时髦。

❹ 一位老妇在跳舞的画,是由十个字组成,请帮我猜猜看是哪十个字

笑对人生长晚年幸福好

❺ 什么是鞍上马下旗袍美

关于穿旗袍的来历,沈阳还有个民间传说。

从前,在镜泊湖边上住着一个渔家姑娘。她从小经常在湖边打鱼,脸晒得又红又黑,人们都叫她黑妞儿。黑妞儿不光人长得俊俏,而且心灵手巧,炕上的活计过眼就会,打鱼的本事百里挑一。那时候,满族妇女都穿着古代传下来的肥大衣裙,黑妞儿打鱼常在江边转,觉得被裙子拖拉着很不方便,她就裁了一件连衣带裙的多扣儿的长衫。这种长衫两侧开襟,下河捕鱼时,可将衣摆撩起来,系在腰上,平时放下衣摆当裙子用,既合体,又省布。

有一年,皇上梦见先王告诉他,在北国故都,有一位身骑土龙,头戴平顶卷檐乌盔,手托八角白玉方印,身穿十二绢锦袍的姑娘是他的娘娘,可以帮他治理天下。于是,皇上马上派人去寻找,钦差领着一帮人找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这个人。

身着旗袍坎肩的满族贵妇

事也凑巧儿,有一天,黑妞儿穿着自己做的那件长衫,手托着一个盆,盆里放块豆腐到姑姑家去串门,路过一座城池,见一群人围在那里,不知在看什么,她也挤上来看热闹。人多挤不上去,她就登上旁边那堵半颓了的土墙,骑在上面。三伏天的日头分外毒,晒得人头晕,黑妞儿没什么东西遮阴,就把豆腐托在手上,腾出泥盆儿扣在头上。正巧钦差也来到这个地方,一眼就看见了她,忙喊:“娘娘在这儿。”有人问题:“怎见得她是娘娘?”钦差说:“她骑的那土墙不正是一条土龙吗?她头上顶的那个小泥盆,正是平顶卷檐的乌盔,手托的就是白玉八角方印,她穿的那件十二扣的长衫便是十二绢锦袍。”说完,吩咐随从把黑妞儿抬进京城,换上了宫廷服装,送到宫里。皇上一看,这黑妞长得太俊了,当即就封她为黑娘娘。

戴指甲套的盛装满族妇女

黑娘娘在宫里运用她的智慧,帮皇上处理政事,为穷人做了许多好事,深得皇上宠爱。后来,她觉得穿着宫里的服装,十分不便,便又换上了她自己做的那件长衫,又把自己的宫服都改成了这种样子,她希望宫里都穿上这种节俭方便的衣裳。不料,她的做法却引起了西宫娘娘的妒忌。原来,在黑娘娘进宫前,西宫娘娘是最受皇上宠爱的。自黑娘娘进宫后,西宫娘娘就被皇上冷落在一旁,只听丝竹声,不见皇帝来。西宫娘娘非常妒忌黑娘娘的美貌和贤惠。她一见黑娘娘改了服饰,就向皇上进谗言说:“黑娘娘修改了宫服,这是有意要断送我主一统江山啊。”皇上听了,就把黑娘娘叫上殿来。

只见黑娘娘穿着自己的那件长衫,显得更加苗条,俊美。皇上在宫内看腻了那些千篇一律的宫服,见了黑娘娘的这种打扮,便觉新鲜,越看越爱。于是对西宫娘娘说:“黑娘娘穿的正是先王托梦所指的十二绢锦袍,怎说是要断送朕的江山呢?从今后,宫内都要穿这种服装。”西宫娘娘还要强辩,皇上冷冷地说:“你不必再说了,回宫去吧!”说完就不再理她,随黑娘娘进后宫去了。西宫娘娘讨了个没趣儿,悻悻地退去,回到宫里,想起皇上的冷落,当夜就投井自尽了。

从这以后,不仅黑娘娘更受皇上的宠爱,而且八旗的女子也都穿起了这种长衫。后来,人们就把这种长衫称之为旗袍,直到今天仍被广大妇女所喜爱。

满族的服饰最有特色的当是旗袍了。旗袍又称长袍、大衫,长衫满语叫“衣介”。满族的旗袍,原是骑射时穿用的,是在长期的狩猎生涯中形成的,是适应北方寒冷的生活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而形成的。从前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袍褂。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它成为“旗人”的装束,所以后来人们就叫它“旗袍”了。旗袍有单、棉、皮之分。清初,其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出猎时,还可将干粮等装进前襟。这种旗袍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无领。努尔哈赤为统一衣冠,曾厘定衣冠制,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带领子,只有入朝时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领。第二个特点是在窄小的袖口处还接有一截上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似马蹄,俗称“马蹄袖”。平时挽起来,冬季行猎或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故又称之为“箭袖”(满语称之为“哇哈”)。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旗袍的外面还习惯套一件圆领、身长及脐、袖长及肘的短褂。因这种短褂最初是骑射时穿的,既便于骑马,又能抵御风寒,故名“马褂儿”。清初,马褂儿是八旗士兵的“军装”,后来民间也渐渐流行,具有了礼服的性质,式样、面料也更加繁多。

着旗装的满族妇女

传统的旗袍,是直筒式开领或圆领,捻襟,窄袖,大襟右衽,腰部无曲线,不开衩(此后则演变为四面或两面开衩),带扣袢下摆较宽。男子所着的旗袍,束腰带,腰带上挂佩刀和装有火镰、火石、火绒、匙箸等的小口袋,或者是装有烟、烟袋的荷包等,一切都在于适应骑射活动的方便。有些旗袍在袖口上端接一个半圆形上长下短、形如马蹄的袖头。满族男子的旗袍逐渐由窄袖变肥袖并以肥大为美。

满族高领旗袍

满族妇女四季都喜欢穿卷袖带大襟的旗袍,有单、夹、皮、棉等多种。女子旗袍讲究装饰性的刺绣和边饰,满语叫“陶罕”。在领口、袖头、衣襟等处多镶有不同颜色的花边和彩牙,并以多镶为美,有的多至十几道,穿起来显匀称、苗条,婀娜多姿。其中姑娘穿的旗袍较窄,长及小腿。少妇穿的旗袍,稍宽长及脚面。老妇穿的旗袍,更加宽大舒适。青年女子,喜好把不同颜色、不同滚边的旗袍套着穿,五颜六色别具一格。上层女子所着的旗袍,袍褂彩滚,钗钏,约指,金爪,翠趟,着装打扮皆宫廷模样,显得体态袅娜、风流俊俏。另种女式旗袍叫“大挽袖”,把花纹镶在袖里,挽(卷) 起袖子来异常美观。

清代早期旗袍式样,崇尚宽大喜秃(无领,袖宽可及尺)。到了光绪末年,旗袍式样则开始转向崇尚瘦狭,曲臂维艰,领高可及耳际。

民国以来,继续加以改进。旗袍一般式样为:直(高) 领,右开大襟,胸襟宽松,紧腰身,袍身长短不定,多至膝下,两侧下摆开衩,开襟处有嵌、镶、滚等工艺装饰,有长袖、中袖、短袖、紧袖、宽袖、装袖等多种式样。另可在旗袍外加各类上衣、外套可作礼服也可作四时便服。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性的旗袍则逐渐废弃。女旗袍款式继续不断变化,由宽腰身、直筒式逐渐变成了紧身合体的曲线型、流线型。至现代,旗袍不断向时装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成为在国际社会代表中华民族的一种独具风采的女式服装。

❻ 征集旗袍走秀队队名

我想给盛乐社区老协,的走秀队取个队名

❼ 衣冠禽兽的古时含义

延续了将近300年的大清王朝,起步于沈阳城;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代帝王,曾先后在沈阳建都。于是,沈阳便有了“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荣誉。清兵入关之前,满族官员都是什么打扮?2月20日,有关清史专家揭开了其中的奥秘。

穿衣戴帽有规定

专家介绍说,衣冠制度,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陈陈相因的典章制度之一,上自皇帝天子、下至黎民百姓,穿衣戴帽的样式、颜色、纹饰、质料、尺寸等等,都有严格规定,以区别尊卑贵贱。

清代的穿衣戴帽也有严格规定。据《清史稿》“舆服制”记载:“自崇德初元,已定上下冠服诸制。高宗一代,法式加详。”可见,清代祟德元年(1636年),便制定了穿衣戴帽的制式;及至清代乾隆时期,衣冠制度更加完善,各种冠服均要“绘成图式,传示法守,以垂永久。”

清朝衣冠带有典型的女真民族特色,同时又吸收了汉族衣冠长处。尽管清朝入关前衣冠制度尚不完备,但却突出了鲜明的民族、时代特色。

官员百姓难区分

专家介绍说,后金时期衣冠制度,始于天命(1616年)建元后不久。此前,女真人穿衣戴帽十分随便,为“鹑衣百结”。究其原因,据《建州闻见录》记载,女真聚集的建州地区,虽然“土地肥饶、禾谷甚茂,旱田诸种无不有之”,但他们不养蚕、不种植棉花,“女工所织只有麻布。织锦刺绣,则唐(汉)人所为也。”可见,当时女真人奇缺锦缎、布匹。

后金时期建国之前,无论尊卑贵贱,女真人均可用人参、貂皮、山果等土特产,与明朝商人交换锦缎、布匹,甚至成衣。所以,当时贝勒、将卒等官员的衣冠,与女真平民衣冠难以区分。

贝勒穿着“披肩领”

万历十七年(1589年),明朝封当时的女真首领努尔哈赤,为“建州卫都督佥事”,后晋封为“龙虎将军”。努尔哈赤曾多次进京纳贡,对汉族文化、明朝典章等均有所领略。建立后金政权后,努尔哈赤为巩固新政权、发展经济,曾采取了一系列应急措施。据《满文老档》“太祖三卷”记载,后金天命(1616年)建元之初,他一面“布告全国,为缫丝织缎,而饲养家蚕;为织布而种植棉花。”一面一改故道,令众家贝勒,一律穿用一种带有“披肩领”的朝衣,借以区别于诸臣、百姓。于是,便形成了后金时期衣冠制度的雏形。

皇上专用“披肩领”

“披肩领”形同汉族的披肩,也叫“大领”,实际上是附加在朝服领口上的一种衣领。后来,只有皇帝才有资格佩戴“披肩领”;皇后、王公大臣的朝服之上,除非隆重典礼,一般严禁乱戴“披肩领”。这—规定,一直保留到清王朝衰亡。与此同时,皇帝赏赐“披肩领”还是—种极高的礼遇,不是重臣绝不胡乱赏赐。努尔哈赤每次赏赐大臣,必须注明有无“披肩领”。

效仿明朝制“被服”

后金天命六年(1621年)三月,后金都城由新宾赫图阿拉城迁至辽阳,定名“东京城”。

努尔哈赤决定,效仿明代官员的“补服”制度,制定出后金官员的补服制度,规定“贝子穿四爪蟒子之补服;督堂、总兵官、副将穿麒麟补服;参将、游击穿狮补服;备御、千总穿带彪之补服。”清朝衣冠制度中的“补服”从此诞生。

补服,为前后均带“补子”的衣服,“补子”又叫“背胸”,分为圆形和方形。在补子上或织、或绣、或缂丝固定的鸟、兽图案,以区别文官、武官的品级。

“衣冠禽兽”辨文武

清代顺治九年(1652年),福临皇帝“定诸王以下文武官民舆服制”时规定:文官:一品饰仙鹤;二品饰锦鸡;三品饰孔雀;四品饰云雁;五品饰白鹇;六品饰鹭鸶;七品饰溺鹕(音:西赤,dchi);八品饰鹌鹑;九品饰练雀。

武官:一品饰麒麟;二品饰狮子;三品饰豹;四品饰虎;五品饰熊;六品饰彪;七品、八品饰犀牛;九品饰海马。

都察院、按察司官员,不论品级,俱饰獬豸补子。

这是清朝衣冠制度中,极常用的礼服制式,直到清朝灭亡,该衣冠制度始终不改。由于清代官服补子上除了禽鸟就是野兽,于是,民间百姓便戏称、为“衣冠禽兽”。

汉人工匠受重视

由于后金政权逐步膨胀,官员大量增加,对于锦缎、补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于是,努尔哈赤决定采用经济措施,对织锦缎、补子的汉人工匠,给予特殊奖励,以便鼓励、刺激大量生产锦缎、补子。

史载,后金天命八年(1623年),督堂官派出73人织蟒缎、补子,然后呈献给努尔哈赤。努尔哈赤看罢十分高兴,嘉奖道:“织蟒缎、补子于不产之处,乃至宝也。”遂下令,汉人工匠“无妻之人,尽给妻、奴、衣食”,并“免去各项官差及当兵之役,就近养之”。努尔哈赤还说:“一年织蟒缎若干,多织则多赏,少织则少赏,视其所织而赏之”。此外“若有做金钱、火药之人,亦至宝也,即赏其人与织蟒缎者同焉”。同年三月,督堂官又报告了“高家仲等织蟒缎、帛,造金钱,故举之”。努尔哈赤当即下令,尽给“奴、仆、衣食等”,并且还要“种田则需给谷物,须给焚烧之草木”。

帽子不能随便戴

除了官员的补服制度外,努尔哈赤又制定了各级官员的“冠顶”制度,要求各级官员用黄金“即行打造帽顶”,在冠顶之上加以金饰,成为清代特有的衣冠制度。后来,结合女真民族特点,逐渐发展成采用“顶戴花翎”作为品级标志,并且沿用始终。

后金天命八年,为健全衣冠制度,对侍卫、护卫以及良民等衣冠,努尔哈赤规定:命有爵大臣,皆冠所赐之金顶大凉帽,衣华服;诸贝勒之侍卫,皆冠菊花顶凉帽,衣华服;无职之护卫、随侍及良民,于夏则冠菊花顶之新式帽,衣粗蓝葛布裙,春秋则衣粗蓝布裙;其行围之兵,冠小雨缨笠帽,戴帽时,禁止来往屯街”。

禁穿黄缎“五爪龙”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皇太极继承汗位。后金天聪六年(1632年),皇太极更定、补充了此前的衣冠制度,使其差别更大、等级更加鲜明。

当时,封建化生产关系已初步形成,社会经济得以发展,锦缎、布匹等纺织品,已不再是稀罕奇缺物品。皇太极先谕礼部贝勒:“凡诸贝勒大臣等,染貂裘为袄,缘阔披领及帽装菊花顶者,概行禁止,若不遵而服用,则罚之。衣服许缘出锋毛,或白毡帽可用。”继而,皇太极再次详细议定了官员服制,并且甚为重视,并以“法制,昭示国中”,令“使朝野遵守”。

官服颜色,历朝历代均有严格规定和限制。史载,自从隋文帝听朝之服采用柘黄纹绫袍以来,唐、宋、元、明各代皇帝相继因袭,均以黄色象征中央集权,官民人等一概禁用。所谓“五爪为龙,四爪为蟒”,龙形纹饰,更为皇帝一人独占。皇太极把汉族传统封建文化,吸收进后金衣冠制度内,对服装颜色做出严格规定,不准贝勒“擅服黄缎及五爪龙等服”。

高官穿戴分场合

《清太宗文皇帝实录》记载,皇太极明令贝勒以上诸臣及其眷属,穿着衣服要分清时间和场合,以便进一步整肃朝纲法纪。他规定:八固山(旗)诸贝勒,在城中行走,冬夏俱服朝服,出外才能穿便服。冬月入朝,可以戴元狐大帽;在家中戴尖缨貂帽及貂鼠团帽。春秋入朝,可以戴尖缨貂帽;夏日可戴缀缨凉帽。素缎各随其便,不得擅自穿着黄缎及五爪龙等服装。但皇上赏赐不在此例。平时不准穿缎靴,但夏季入朝时可以穿。

皇太极规定:“八家福晋等,居家服色,如冬夏出外,俱服女朝衣,冬日许戴尖缨貂帽,夏日戴尖缨凉帽。”

下官不准乱着装

对中下级官员、后金境内属民的穿着也有规定:至于满洲、蒙古、汉人,自固山额真以下代子、章京、护军及牛录下闲散富足之人以上,冬夏在城内,都穿披领袍,不得穿小袍;贫人穿无开襟袍。皇太极还规定:闲散护卫、章京、护军以上,可穿缎衣,其余人等均穿布衣。“凡妇人所服缎布,各随其夫,又冬间许戴缨缀团帽,夏许戴凉帽。应服缎者,不拘蟒素各随其便,惟不许服黄及杏黄色、并五爪龙等服。黑狐大帽,大臣不得自制;缎靴不许平人穿用。”等等。

《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十五记载,后金天聪七年(1633年)六月,皇太极对衣冠制度再次补充规定:“凡朝期俱用披领,平居只用袍。自八大臣以下,庶人以上,毋得戴尖缨帽,冬则戴缀缨圆皮帽,夏则用凉帽。其黑狐大帽,系御赐者,入朝准戴,平居俱行禁止,即大臣自制者,亦不准戴。至缎靴,惟总兵官以下、旗长以上,入朝许用之;庶人不许;御前侍卫及贝勒下护卫与新附蒙古不禁。凡一应人等锦褂、皮褂无袖者及腰带之宽者,只渺L出服之,平居不许,其锦帽只许衬盔,行路、居家俱不许用。”

“衣冠金顶”增新意

清代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定族名为“满洲”。从此,皇太极从后金汗国汗王,变为清朝皇帝。

皇太极对官制实施改革,在后金天聪五年(1631年)创建的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基础上,又改“文馆”为内阁形式的“内三院”: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并增设了都察院,以健全政权机构。与此同时,皇太极还吸收汉人知识分子参与朝政,相继制定了许多典章制度。其中,明确品级标志的衣冠制度,是至关重要的—部分。

清代祟德元年五月,在原有的“冠饰金顶”基础上,皇太极增加了亲王、郡王、官员顶带的品级制度。

王侯级别头上戴

史载,亲王、郡王、官员顶带品级制度如下:和硕亲王:冠顶饰8颗东珠,宝石顶子;朝带为金镶玉,4块方版上,缀4颗东珠。多罗郡王:冠顶7颗东珠,宝石顶子;朝带金镶玉,缀4颗宝石。贝勒:冠顶饰5颗东珠,宝石顶子;朝带金镶玉,缀4颗玛瑙。超等公:冠顶为金顶子,饰1颗东珠;朝带金镶玉。世袭公、固山额真、按班章京、六部大臣:均用金顶子,饰各色宝石;錾金花朝带。梅勒章京、摆牙喇蠹章京:冠顶饰水晶石,银镀金顶子;錾银镀四块瓦朝带。甲喇章京、摆牙喇加喇章京:镀金银顶子;铁楞镀金朝带。牛录章京:铁镀金园四块瓦朝带。侍卫、传达:冠顶蓝翎;铁镀金两块瓦朝带。

“顶戴”珠宝分官阶

皇太极采用金银、珍珠、各色宝石装饰官员们的冠顶,作为品级标志,是清代衣冠制度中所特有的。

据《辍耕录》记载,以宝石冠顶做法,始于元代成宗铁木尔大德年间(1297年—1307年)。据载,“有一回回巨商,卖‘红剌’(红宝石)一块于官,重一两三钱,值中统钞一十四万。当即,官便献于皇帝。皇帝把它嵌上冠顶,自此以后,元朝各个皇帝,凡在大朝贺之时,均都戴上。”在元代典制基础上,皇太极形成了清代冠顶制度。

按照清代《会典》规定,清朝官员分为九品,各个品级的“顶子”各有不同:一品嵌红宝石,称为“亮红顶”;二品嵌红珊瑚,称为“涅红顶”;三品嵌蓝宝石,称为“亮蓝顶”;四品嵌青金石,称为“涅蓝顶;五品嵌水晶石,称为“亮白顶”;六品嵌砗磲(音:车渠),称为“涅白顶”;七品嵌素金,称为“金顶”;八品嵌阴文镂花金顶;九品嵌阳文镂花金顶。

“花翎”数量标身份

清朝官员“顶戴花翎”十分著名。所谓花翎,指带有“目晕”的孔雀翎,俗称“眼”。努尔哈赤时期没有“顶戴花翎”定制;皇太极曾把孔雀翎作为表示荣誉的物件,赏赐给臣属。比如,《清太宗文皇帝实录》卷六十一记载:清代崇德七年(1642年)六月,皇太极赐“总兵官祖大寿,御服五爪龙纱朝衣,嵌双东珠红宝石金顶朝帽,并缎靴、缎袜,赐祖大弼,高勋,朝服,系孔雀翎凉帽……等物”。及至清代顺治十八年(1661年),“顶戴花翎”才有定制:亲王、郡王、贝勒及其宗室等,一律不戴花翎,只有贝子以下才戴花翎;贝子戴三眼花翎;国公戴双眼花翎;五品官以上可戴单眼花翎;六品官以下则只能戴无晕、鹛羽蓝翎。

男人也曾穿旗袍

专家介绍说,在满族服饰中,最具民族特色的服装,莫过于“旗袍”。旗袍又称长袍、大衫、长衫,满语称作“衣介”。满族旗袍,最早是满族人骑马、射猎时穿用的,在长期的狩猎生涯中逐渐形成了旗袍。

最早的旗袍为直筒式,开领或圆领,捻襟、窄袖。旗袍大襟右衽,腰部无曲线,不开衩、带扣袢,下摆较宽,便于男人们抬腿上马,适宜于骑马射猎。男子穿着的旗袍束腰带,上面悬挂佩刀,以及装有火镰、火石、火绒、匙、筷子等小口袋,装有旱烟、烟袋的荷包等等。

有些男子旗袍,在袖口上端衔接一个半圆形、上长下短、形如马蹄的袖头,称为“马蹄袖”、“箭袖”。平时,男子们将“马蹄袖”挽起来,冬季狩猎或作战时,将“马蹄袖”放下,既防寒保护手背,又便于射箭。后来,“马蹄袖”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重要部位:行礼时,必须先将两个“马蹄袖”袖头掸拂下来,谓之“放哈哈”,然后再或单膝、或双膝跪地行礼。后来,满族男子穿着的旗袍,逐渐由窄袖变为肥袖。

女子旗袍多婀娜

满族妇女一年四季都爱穿旗袍。这种旗袍卷袖带大襟,有单、夹、皮、棉等应季款式。满族女子旗袍讲究装饰性的刺绣、边饰,满语称为“陶罕”,在领口、袖头、衣襟等处,镶嵌不同颜色的花边、彩牙,并以多镶为美,有的多达十几道。其中,姑娘穿的旗袍较窄,长及小腿;少妇穿的旗袍稍宽,长及脚面;老妇穿的旗袍更为宽大。不少青年女子喜好将不同颜色、不同滚边的旗袍套着穿,形成五颜六色的艺术效果。

满族上层女子的旗袍,袍褂彩滚、钗钏约指、金爪翠挡,着装均打扮成宫廷女子模样。另一种旗袍叫“大挽袖”,即将花纹绣在袖子里侧,穿着时挽起袖子,露出花绣,异常美观。清代早期,沈阳地区的旗袍式样崇尚宽大、秃,即没有领子、袖宽近尺。清代末年,旗袍式样祟尚瘦窄,领高达到耳垂。

中华服饰数旗袍

及至上世纪初以来,旗袍样式不断改进,一般样式为直领、高领、右开大襟、胸襟宽松、紧腰身,其长短不定,单大多垂至膝下,两侧下摆开衩,开襟处有嵌、镶、滚等工艺装饰。其袖子样式分为长袖、中袖、短袖、紧袖、宽袖、装袖等。

如今,满族男旗袍早已废弃。而女旗袍样式则不断变化、推陈出新,不仅成为代表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 更为东南亚乃至欧美等国家妇女青睐。

❽ 旗袍怎们搭配

穿靴子也可以啊,但估计很难买,以前有在电视上看到过穿靴子的。很好看,但是她的靴子跟衣服很配。

与夕阳红旗袍老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男生aj1倒钩低帮怎么搭裤子 浏览:903
衬衫必须带纽扣吗 浏览:1000
羊羔领女式风衣 浏览:476
爸爸拉裤子视频大全 浏览:385
鸭鸭羽绒服如何样 浏览:909
长款羽绒服下面怎么搭才好看图片 浏览:154
男蓝衬衫配什么外套 浏览:33
红色高帮帆布鞋配啥裤子好看 浏览:403
强行脱女朋友裤子 浏览:354
鸿星尔克的羽绒服质量好吗 浏览:842
佛山哪里买羽绒服的多 浏览:137
奶茶妹妹羽绒服9万 浏览:716
钩女士帽子图片大全 浏览:835
皮衣外面套风衣男 浏览:592
机车夹克搭配马丁靴男 浏览:299
二次元美女掀校服 浏览:156
男士围巾的尺寸图片大全 浏览:37
日产发动机皮带爆裂会有什么问题 浏览:744
仙女睡衣女推荐 浏览:422
矮胖妹妹羽绒服搭配 浏览: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