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女装百科 > 上海三十年代旗袍发式

上海三十年代旗袍发式

发布时间:2021-06-26 02:09:48

旗袍的历史发展过程

答:民国之初——悄然过渡过的旗袍。

20世纪初,中国政治风云跌宕。辛亥革命废除帝制,创立民国,剪辫发,易服色,摧枯拉朽,把属于封建朝代的冠服等级制度送进了历史博物馆,这一切为新式旗袍的延生创造了条件。辛亥革命以"驱除鞑虏"的口号推翻了满话政权,同时也使旗人袍服走向了暂时的沉寂。三百年来终得一吐的对满族统治政权的不满,使"达拉翅"、"花盆底"等旗女的特征装束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
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紫禁城,清朝冠服就此成为绝唱。1920年前后,新文化运动的春潮唤醒了人们对美的渴望,年轻一代显出空前的天真、轻松和愉悦。

这一时期,上海成为以女性妆饰的新展示台,追求服饰的新颖时髦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时髦女子对政治与服饰流行有着双重的敏感。

受日本式服装影响,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文明新装"开始流行,女学生与女教师爱着的黑色裙成为时尚。

20年代——倒大袖与新样式。

20世纪10年代和20年代早期,城市女性中时兴过一阵“文明新装”。

30年代——黄金时代(i)

本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40年代——黄金时代(ii)

旗袍走向经典的过程,可说在30年代已基本完成,40年代是其黄金时代在时间上的延续。

20年代以后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进入30年代后,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称经典之作,使得以后的旗袍始终难以跳出该种廓形,只能在长短、胖瘦及装饰上略作变化而已……
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旗袍,被称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实际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旗袍文化完成于30年代,30年代是属于旗袍的黄金时代。

可以说到这时中国才有了真正的时装,现代意义上的时装。外国衣料的源源输入,各大报刊杂志开辟的服装专栏,还有红极一时的月份牌时装美女画,都无疑推动着时装的产生与流行。由于旗袍的修长适体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珑的身材特点,所以在上海滩倍受青睐……
而加入西式服装特点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从上海风靡于全国各地。这样,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为30年代旗袍的主流,我们所讲的30年代的旗袍也就是海派旗袍了。

30年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迥然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建国之初,妇女穿衣服都学解放区的样子,鄙夷穿红戴绿扔"资产阶级小姐"。

人们对衣着美的追求似乎已完全转化成了对革命工作的狂热。旗袍所代表的悠闲、舒适的淑女形象在这种氛围里失去了其生存空间……

50年代——也有过灿烂的一瞬

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如果说服装也有流行的话,那流行的主导已转向平民。

到1956年,据说前苏联的某领袖人物到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人的服装要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新面貌,于是,政府号召“人人穿花衣裳。

这时出现的旗袍比以往增添了健康自然的气质。不妖、不媚、不纤巧、不病态,符合当时"美观大方"的标准,而且更为实用……

60、70年代——被冷落的20年

从1966年至1976年的“文革”,是传统文化的浩劫,也是旗袍的灾难。

80、90年代——辉煌难再

整个80年代,一直有人预测旗袍将会流行。尤其是80、90年代,女性的理想形象又有所改变,高挑细长、平肩窄臀的身材为人们所向往。

做为最能体现这种完美身材的旗袍有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照说当年大受青睐的旗袍会再次回到人们当中。但出人意料的是,旗袍并未再度流行,而是只有少数人在穿……

旗袍的鼎盛年代已经远去,被冷落了30年之久的它,在80年代以来开放后的国土上显得有些落伍了。

不过,在80、90年代却出现了一种具有职业象征意义的"制服旗袍"。为了宣传和促销等目的,礼仪小姐、迎宾小姐以及娱乐场合和宾馆餐厅的女性服务员都穿起了旗袍。

这种旗袍千篇一律,多用化纤仿真丝面料,色彩鲜艳,开衩很高,做工粗糙。这实在有损旗袍在人们心目中的美好形象。人们为了区别自己的身份,更不敢贸然穿旗袍了……

90年代以来,女性理想形象又有所改变。高挑细长,平肩窄臀的身材为人们所向往。而作为最能衬托中国女性身材和气质的中国时装代表--旗袍,再一次吸引了人们注意的目光。国外,还有不少设计大师以旗袍为灵感,推出了有国际风味的旗袍,甚至是中国旗袍与欧洲夜礼服的结合产物

【旗袍的审美】

近十几年来,时装中重新出现的旗袍,在国际时装舞频频亮相,风姿绰约有胜当年,并被做为一种有民族代表意义的正式礼服出现在各种国际社礼仪场合。

旗袍的京派与海派

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海派风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京派风格则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

艺术家与旗袍

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设计师与旗袍】

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演变,旗袍的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旗袍成为一种经典女装。经典相对稳定,而时装千变万化。但时装设计师常从经典的宝库中寻找灵感,旗袍也是设计师灵感的来源之一。

总之,旗袍是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而并非已经湮灭失传的历史服装。它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更拥有焕然一新的现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加之可欣赏度高,因而极富有收藏价值。现代穿旗袍的女性虽然不多,但现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传统韵味,同时又能体现时尚之美,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

❷ 上海三十年服装的变化(急)

改革开放30年,中国服装业演绎了不少生动精彩的商业故事。全行业中不乏这样的从业人士:上世纪80年代起,白手起家走街串巷销售服装;90年代进驻批发市场开设档口,将自己生产的品牌服装销往全国甚至世界各地;进入21世纪,为进一步扩大影响力,市场网络向代理、直营等多种模式渗透,近两年还在考虑开展网络营销……可以说,中国服装产业一直没有停止过商业创新的探索和实践,商业环境的变化也为服装行业的成长及策略调整提供了新的参照,一代服装人也在不断变革中创造了从无到有的商业奇迹。

萌芽:“坐商”时代

改革开放之后,掌握中国命运的决策者们一直在解决意识形态的问题,还围着“是要走市场经济,还是搞计划经济”绕圈子。由于体制上的原因,使得企业不知道市场是什么样子,刚刚从“灰黑蓝绿白”中跳出来的人们,也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服装。

1979年,汉正街在一片争议声中开始尝试市场经济。此前,服装供给完全是计划式,生产企业不必知道产品最终流向。1982年9月中共十二大会议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迈开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1984年,实行了30年的布票成为历史,成衣业开始阔步发展起来。这时供给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国营服装厂,这些“名牌服装”集中于大中城市百货商场,乡镇居民要买名牌需要“进城”。

新的商业模式也随之孕育而生。上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一批贩运服装的人——“倒爷”,他们把时髦服装从广州等城市贩卖到全国其它地方,不少大中城市出现了以这类服装为基础的“地摊”式服装集散场所。1986年7月12日,有关媒体曾登载过一篇有关北京早期服装市场的稿件,题目是“北京流行黄裙子”。文章中写道:“对行情反应灵敏的个体服装货摊,迅速推出黄裙子。西单夜市上,放眼望去,一排排黄裙子如一丛丛盛开的黄玫瑰……一位姓程的个体商贩说,他最多时一晚上卖出100多条黄裙子。他从广州买灰黄色洗水布,自己加工出售,每条裙子卖8-18元不等”。

由此可见,当时,服装批发市场的雏形已形成,走街串户、摆摊式推销、前店后厂成为主要的销售形态。比如,西柳服装市场管委会主任李振菏讲述,西柳服装市场的建立,源于一个叫丁岐山的农民。1979年,丁岐山偶然发现自己加工的裤子成本低,售价比国营商店便宜,还有利可图。在丁岐山的带动下,村民们纷纷效仿,家家开始做裤子、卖裤子,并到东北各地推销,一个马路市场就这样自发形成了。
可以说,改革开放后,旺盛的市场需求,催生了一个由卖方市场主导的商业时代。不过,在这最初的10年里,服装产业的结构十分单一,经济体制单一、市场单一、产品单一,当时显赫一时的国有企业,沉醉于坐等销售的模式,习惯于短缺经济的“以产品为中心”的思维,这也是导致后来国有企业消失的重要原因。

成长:集体突围

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服装产业表现得非常活跃,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沿海地区涌现出许多服装企业,整个产业也越来越走向成熟。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讲话后,许多企业家吃下了一颗定心丸,第一批领军企业由此诞生,名牌战略在服装行业被明确提出。

在这一时期,服装商业以两种形式为主:一种是批发市场,一种是零售市场,两者互为支撑又互为互补。虽然流通格局看似并未发生大的变动,但实际上暗流涌动。

一方面,服装批发市场遍地开花。90年代中后期,批发市场成为服装流通主要渠道,部分市场向着规模化、规范化、品牌化迈进。与此同时,大型零售商业改革也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开始了,商业公司、商业集团,商业大厦登上舞台,商场成为城市居民服装消费主要场所,也成为有实力品牌企业的首要选择。

另一方面,9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1998年东南亚金融风暴后,中国服装市场也逐渐由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一些思想敏锐的企业家认识到这一点,应时而动。杉杉通过加工外包和借助特许加盟商之手来使杉杉脱离销售、生产环节,只专注于服装业“最具核心价值”的环节,不啻为一种成功的尝试,而把“虚拟经营”玩得最好的当属美特斯邦威。

1994年,美特斯邦威创建之时,总裁周成建只有400万元的原始资本。由于资金有限,他决定采用一套独特的经营模式——生产、市场两头在外,集中精力运营品牌。当时,这种虚拟经营的模式并不为业界接受,还称其为“空手道”, 周成建甚至被称为“虚拟先生”。然而,短短几年后,美特斯邦威的成长速度,让服装业见识到轻资产运营的威力。

至此,服装企业涉入渠道的模式分化为两种:一种是从做制造延伸而来,譬如雅戈尔、杉杉、红豆、虎豹等,都是1980年代以服装制造起家,90年代开始建设或经营渠道;另一类是90年代中期从做品牌营销切入,譬如美特斯邦威、以纯等,外包制造,以特许专卖的方式销售。

值得注意的是,90年代中期以后,特许经营模式开始在服装业风行,并逐渐成为主流模式,诸多企业特别是男装品牌都乐于采用特许专卖拓展终端市场。“如果不能够把一个工业品牌成功转型为商业品牌,市场的发展终归要有很大的局限性。”雅戈尔服饰副总经理陈志高这样说。

争鸣:模式为王

“能不能先把我们最大的一块利润,也就是丢掉的部分——商业和品牌的东西拿回来?进行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把经营的利润掌握在自己手里?”“未来五年,我们能不能拿回利润的40%?”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中国服装协会会长杜钰洲曾对全行业发出这样的呼吁。

通常,国际纺织服装领域的商业贡献率在产业价值链中占据40%-60%的比例,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实现品牌价值的核心动力。随着全球纺织服装产业布局调整和全球商贸经济一体化整合,商业创新已成为我国从纺服生产大国向纺服品牌强国进程中不可逾越的关键环节。

提倡自主品牌商业创新,开展商业创新工程,被中国服装协会纳入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工作纲程。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指出,中国如不能成为一个商业大国就无法成为一个品牌强国,商业变革是中国最后进行的变革领域之一,产业、技术、品牌的潜在价值都需要且只能通过商业来完成与市场的价值转换,否则只能是零价值或负价值的成本。

一场轰轰烈烈的商业变革大潮在新世纪拉开序幕。服装流通首次作为一个产业发展起来。企业营销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改变,曾被广泛采用的代理制被更为高效的加盟制、订货制取代,品牌专卖店、加盟店、服装专营店遍地开花。网络的广泛应用不仅为企业提高了供销效率,也成为了一种时尚的销售渠道。

“模式为王,渠道制胜”的呼声响彻整个服装业。不仅出现了一批服装商业渠道创新典型,服装龙头企业纷纷开始商业创新实践。国际品牌也结合中国市场的模式登陆中国的服装商业战场,广大中小企业更迫切需要商业创新带来成长突围。

特别是2007年,伴随着国内外服装企业在中国市场全方位复合竞争,产业与商业进一步实现创新互动,呈现出很多前所未有的新亮点和新热点:杉杉等品牌企业进军零售业,力图整合商业链;ITAT、PPG挟资本、模式两大优势成为新商业领跑者;七匹狼、报喜鸟等企业通过上市融资后,加快终端店提升步伐;ZARA、H&M、GAP等海外零售品牌与国内品牌展开渠道争夺战……

由新经济衍生出来的商业模式之争已愈演愈烈。综合来看,通过30年的商业创新进程,服装业基本上走出了几分天下、多元化渠道并存、多种商业发展模式共荣的局面。2007年更被业界视为中国服装商业创新的拐点,这预示着行业正在孕育着更大的变化。当然,下一个环节,未来商业格局将表现如何,还得拭目以待。

目前,中国服装企业和服装品牌的主流服装商业模式有以下五种:

自营:服装品牌选择合适的地点投资并管理店铺,作用在于较好体现品牌形象、容易实现垂直管理和精细化营销、市场计划执行力强、能够最准确掌握市场信息。缺点是投资大,对人力资源要求高。近年,服装品牌往往采用直营与加盟复合的商业模式发展。

特许加盟:特许连锁是由公司特许总部直接发展终端加盟商,或由特许区域商发展终端加盟商的一种模式。现在休闲服装品牌多用特许加盟的方式运作。这种模式的优势是品牌管理按照标准化作业、系统更新及时,但对于操作双方的协同性要求较高,国务院《商业特许经营管理条例》出台,增加了特许经营的门槛。

批发:批发市场辐射面广,很多大型批发商拥有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点,能很快将产品在市场上铺开,迅速实现资金回笼。这是国内一些中低档产品常用的销售模式。这种模式的缺点是对于不利于树立品牌形象。

代理:这种模式一般把全国市场划分为若干区域,在每个区域设立代理商,企业授权代理商全权负责该区域内的产品销售,由代理商发展和管理下属终端商。这种模式是目前服装产品分销的主要模式,能节约渠道拓展成本和管理成本,发挥代理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在品牌运营和货品管理上不易控制。

网络销售:网络销售除了能减少中间环节、节约实际销售成本之外,更具有信息采集及时、物流管理快捷等多方面优势。但由于服装本身还是基于传统消费模式之上的特殊产品,同时,我国互联网相关法律正在健全之中、货币网上交易存在安全隐患等原因,其模式在服装零售商业领域的发展正逐步加速

❸ 谁知道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之间上海流行服装的特点就是夜上海时期.积分不多,急求.

旗袍:海派时尚的典型 近代上海妇女服饰的最大特点是普遍穿着旗袍。旗袍最早是满族旗人妇女所穿的长袍,其特点是宽大、平直,下长至足,所用材料以丝绸为主,袍上绣满花纹,三百年来没有改变。二十年代前期,穿旗袍的上海女性很少。从二十年代起,旗袍开始在上海妇女中普及,并逐渐传到各地。但旗袍在款式上还没有从清末旗装中脱胎出来,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欧美服装影响,旗袍的式样明显变化,如缩短长度、收紧腰身等等。上海旗袍的变化则集中反映了海派时尚的演进。 发展到三十年代,旗袍款式在传统的基础上广泛吸取西服特点,使之成为一种中西合璧的服装,且不断创新,不断变化。主宰其变化者即上海的服装界。旗袍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是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之日,薄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转而又流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无法再低之时,索性穿起无领旗袍。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而流行长袖,长过手腕;时而又流行短袖,短至露肘甚至无袖。至于旗袍的长度,更有许多变化,曾经流行长式,走起路来衣边扫地;后来又改为短式,短至膝盖,甚至将大腿露出。旗袍的造型结构受西方服饰影响越来越大,并越来越讲究装饰。 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近代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三十年代可以说是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也就是说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典型代表。被称作chinese dress的旗袍,和加入西式风格的海派旗袍,很快地从上海风靡全国各地。 三十年代的上海上流社会名门闺秀追赶时髦、享受奢华的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她们崇尚西化的生活:游泳、骑马、跳舞、打高尔夫球,这也就要求服装更美观、合身。加上三十年代欧美流行收腰就更体现出女性美,这就注定旗袍会变得更修长而紧身,并有高叉,从而符合30年代精致玲珑、开放活泼的理想形象。 三十年代旗袍的款式有两个特点:“中西合璧,变化多端”。当时爱美女性旗袍穿着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局部西化,也有在旗袍外搭配西式外套。局部西化是指领和袖采用西式服装做法。如西式翻领、荷叶袖、开叉袖、还有下摆缀荷叶边,或缀不对称蕾丝等夸张的样子,但这仅是一些明星和贵妇的社交礼服,大多数人还是喜欢将旗袍和西式服装搭配起来穿。比如:在旗袍外穿西式外套、裘皮大衣、绒线衫、背心等,在脖子上系围巾,或戴上珍珠项链显得大方而别致。 四十年代,旗袍的流行趋向于简便。四十年代前期,受抗日战争的影响,旗袍以简单实用为尚,面料也不讲究。四十年代后期,旗袍造型注重强调人体曲线,暴露程度更大,旗袍摆线从小腿上部移至膝盖处,有变短的趋势。 当时修长而收腰的旗袍配上烫发、透明丝袜、高跟皮鞋、项链、耳环、手表、皮包,都是最时尚的装扮,女性角色的扮演得到了充分的强调。后来,还出现一种改良旗袍,就是在剪裁中加入很多西式剪裁方法,从而使旗袍更合体、更实用。旗袍,成为中华民族别具一格的"国服"了。 除了服装之外,近代上海妇女所用的首饰,也很有特色。一些时髦的妇女,颈间多挂有项链,项坠被制作成为心形小匣,内贮玉照;耳际则悬挂着耳环、耳坠。由于在当时不尚穿耳,耳环多采用活动夹之;手指上大多戴有戒指;手腕上套着手镯或手表;胸前则佩有别针。外出是,一般还拎着小巧玲珑的提兜和制作精美的绢伞。 将上海的流行旗袍与西方同期时尚相比,我们能看到很多有趣的现象。旗袍的整体风格变化与西方女装的流行时尚几乎完全吻合,只是依旧保持了中式和传统的外形,这是在西方文明影响下中西服饰合壁的产物。 可以说,如果没有近代上海的开埠,没有西学东渐,就不存在旗袍西化,也就无所谓"海派旗袍"了。

❹ 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服饰能看出哪些历史信息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是全国最开放、最繁华的城市。此时的上海的社会百态、经济活动都具有相当的中国社会映射力。
1、新旧社会的交替:女性在这个时期是以旗袍为主,上流社会男士是以西装为主,一般的为长袍和褂子。旗袍是从清朝的旗装改造创新而来,创新主要是体现在对腰身的重视、可以露出手臂和脖子。表明人们思想由旧变新。
2、东西方文化交汇:西装的盛行,各种样器物的出现,以及这时候人们渐渐卷着舌头说夷语——英语。但此时依然有较多的中国传统色彩:盘发、旗袍。
3、思想的开放:社会能容忍女性穿露臂旗袍,能光明正大的欣赏女性身材的娇美。
4、创新性凸显:能从旗装改造出旗袍,对色彩和款式的驾驭能力极高。

❺ 电影里面30年代上海高贵女人穿的旗袍有买吗

旗袍(Qipao, Chinese dress, choegasam〕旗袍起源于满族服饰,兴盛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上海。 旗袍 qípáo [chi-pao] 为民国时期中国妇女开始穿着的一种带有传统风格的长衫。其式样从满族妇女的袍子改制而成,故称。鲁迅 《朝花夕拾·五猖会》:“赛会虽然不像现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谈国事,为当局所禁止,然而妇孺们是不许看的。” 夏衍 《法西斯细菌》第三幕:“ 静子 三十一岁,穿着质素的旗袍,已经完全是一个中年的 中国 主妇了。” 旗袍,是一种内与外和谐统一的典型传统旧时时装,被誉为近代中国女性时装的代表。它以其 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近代中国女性贤淑、典雅、性感、清丽,诠释着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城市女性特有的时尚 性情与气质。

❻ 旗袍的历史演变

现代旗袍的起源

二十世纪初盛行内穿喇叭型宽大袖子的短袄,外套前后摆及地的无袖长马甲。此后旗袍在边、袖、襟、领等处作了一些改动,增加了装饰,出现繁复的变化。但仍保持旧式旗袍马甲的平直宽大风格,袭用传统的直线裁制方式,显露不出女性的窈窕身段。
二十年代后期和三十年代,旗袍在长短、宽窄、开衩高低以及袖长袖短、领高领低等方面的改动尺度有所反复。 1929年,受欧美短裙影响,原来长短适中的旗袍开始变短,下摆上缩至膝盖,袖口变短变小。后来又有校服式旗袍,下摆缩至膝盖以上1寸,袖子采用西式。这一改变遭非议,1931年后旗袍又开始变长,下摆下垂。三十年代中期发展到极点,袍底落地遮住双脚,称为“扫地旗袍”。原先能遮住手腕的旗袍袖子缩短至肘部。以后袖长越来越短,缩至肩下两寸,1936年后几乎无袖。
清代旗袍不开衩,旗袍在缩短袖子时也悄悄在左边开低衩。后来衩越开越高渐渐及膝部高到大腿。由于有人反对,袍衩一度回到膝盖以下。但舆论压力一减小,袍衩又迅速升高,1933年后流行大开衩旗袍。
传统旗袍是上下一条直线,外加高高的硬领。三十年代初期,袍腰开始日积月累地收缩,到一九三四年后,女性身材的曲线终于全部显露出来。高耸及耳的领子也逐渐变矮,后来有的成了无领旗袍。
传统满族旗袍的起源

顺治年间(公元1644年),清世祖入关,定都北京,继而统一全国。随着政权的初步稳固,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至此传统服饰汉服几乎全被禁止穿戴,相传千年的上衣下裳的汉服形制只被保留在汉族女子家居时的着装中。庆典场合不分男女都要着袍,各类袍服名目繁多,有朝袍、龙袍、蟒袍及常服袍等之分。
从字义解,旗袍泛指旗人(无论男女)所穿的长袍,不过只有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才与后世的旗袍有着血缘关系,用作礼服的朝袍、蟒袍等习惯上己不归为“旗袍”的范畴。从顺治、嘉庆年间屡次颁布的禁令中,满族女子违禁仿效汉族妇女装束的风气之盛。至清后期,亦有汉族女子效仿满族装束的。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清朝后期,旗女所穿的长袍,衣身较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元宝领”用得十分普遍,领高盖住腮碰到耳,袍身上多绣以各色花纹,领、袖、襟、据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至咸丰、同治年间,镶滚达到高峰时期,有的甚至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滚,以至几乎难以辨识本来的衣料。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极的境界,此时的清王朝正为挽救危亡,清廷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救国方略,派遣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在中国学生最先出现了西式学生的操衣、操帽,洋装的输入,提供了评判美的另一种参照系,直接影响社会服饰观念的变更。日后旗袍演化为融贯中西的新式款型,其受西方影响的改变可说即是由此开始。
民国时的旗袍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桔。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
30、40年代是旗袍的顶盛期,这时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旗袍源于旗人之袍,而北京是旗人聚居最多之地,所以直至清末民初,旗袍是属于京派文化的。清代的旗人之袍包括男袍和女袍,但由于旗袍是女装,所以也可以说旗袍源于旗女之袍。清初较为瘦长紧窄小袖素简的旗女之袍,到了清末已变得宽大繁褥。辛亥革命之后,旗人多弃袍服而着大褂与裤,故20世纪10年着旗袍者极少,20年代才略有回复。鼎革后的旗袍有了质的变化,这个变化的主要发生之地,却是上海。
清末旗女之袍与民国旗袍的主要差别有三点:
1. 旗女之袍宽大平直,不显露形体;民国旗袍开省收腰,表现体态或女性曲线。
2. 旗女之袍内着长裤,在开衩处可见绣花的裤脚;民国旗袍内着内裤和丝袜,开衩处露腿。
3. 旗女之袍面料以厚重织锦或其他提花织物居多,装饰繁琐;民国旗袍面料较轻薄,印花织物增多,装饰亦较简约。
正是这三点差别,使旗袍发生了质的变化--从传统的袍服变成可与西方裙服相类比的新品种。袍服是外套,是强调功能(防寒、遮体、表示身份等)的服装种类,其审美意味是传统的含蓄。裙服,法语中的robe或英语中的one-piece dress,虽也有着与中国袍服相仿的历史和强调功能的传统,但表现女性体态曲线却也是它悠久的传统之一;而现代裙装则加强了这一特点,由含蓄的、理想化的、局部的表现,变为暴露、性感和全身的表现。现代西方裙装的所有这些表现女性体态细微变化的表现而言,民国旗袍是无与伦比的。新中国成立之后,大陆穿旗袍的女性急剧减少。有一位知名人曾不无遗憾地说:"对身材较好的女子而言,不能穿旗袍实在是一大损失!"

❼ 旗袍的历史及形制特点

一、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是民国20年代之后最普遍的女子服装 ,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二、50年代后,旗袍在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文革中被视为“封建糟粕”、“资产阶级情调”遭受批判。80年代之后随着传统文化在内地被重新重视,以及影视文化、时装表演、选美等带来的影响,旗袍不仅逐渐在大陆地区复兴,还遍及世界各个时尚之地。1984年,旗袍被国务院指定为女性外交人员礼服。从1990年北京亚运会起,历次大陆举行的奥运会、亚运会以及国际会议、博览会多选择旗袍作为大会礼仪服装。2011年5月23日,旗袍手工制作工艺成为国务院批准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14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第22届APEC会议上,中国政府选择旗袍作为与会各国领导人夫人的服装。
三、它的形制特点丰富多彩:旗袍历经百年的演进,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变化,演绎出多姿多彩的样式,让人目不暇接。20世纪30、40年代旗袍发展的黄金时代,样式变化多且非常丰富。旗袍的襟、领、袖、裙摆等部位风格别样:襟有圆襟、方襟、长襟等;领有上海领、元宝领、低领等;袖子有长袖、短袖,有挽大袖、套花袖,还有喇叭形的倒大袖,在袖口镶、绣、滚、荡各种纹样,十分别致;裙摆除了长短变化,还增加了鱼尾形、波浪形等裙摆款式。

❽ 上海一老店可免费试穿百年旗袍,你认为穿旗袍是一种怎样的情怀

民国时代,短暂但充满特色,有饥寒交迫,有风云变幻,有北平校园身着青布旗袍朝气蓬勃的爱国女学生,有出席重要场合身着传统旗袍的文化女性,也有老上海十里洋场,身着艳丽旗袍婀娜妖娆,自带风情的摩登女郎。

电车与黄包车,旗袍与洋装,这是老上海的花样年华,在王家卫导演的《花样年华》,张曼玉身着各式各样的旗袍,高贵优雅有自带一丝忧郁气质,举手投足间都是万种风情。《金陵十三衩》里身着旗袍,领口微敞的玉墨也是令人神魂颠倒。这是影视剧里旗袍。

其实旗袍是一代人的情感,三十年代的女子,都拥有一身独属自己风格的旗袍,得体又优雅,可能承载的是年少的青葱,可能承载的是生活的沧桑,更多的是一种记忆,一种情怀。民国十八年,更是被定为国家礼服,民国女性的名字也总是伴随着她们的旗袍照片,像宋庆龄,宋美龄、阮玲玉、张爱玲、林徽因等,新中国建立,外交官夫人们服装也是多以旗袍为主,现在旗袍正在慢慢演变,变成可以出现在国际舞台,也可以出现在寻常生活中的服饰。

❾ 海派旗袍的海派旗袍历史

在浓厚的清代封建礼教氛围中,想要妇女如当今时代一般外露曲线是不可能的。传统旗装的裁制一直采用直线,胸、肩、腰、臀完全平直,女性身体的曲线毫不外露。 1911年辛亥革命风暴骤起,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同时也把传统苛刻的礼教与风化观念丢在了一边,解除了服制上等级森严的种种桎桔。服装走向平民化、国际化的自由变革,已经水到渠成,旗袍由此卸去了传统沉重的负担。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
此时的时装流行中心早已由苏、扬移至上海。上海又是妇女寻求解放的重镇。传教士、商人、革命党人竞相创办女学,掀起了一股女权运动浪潮,寻求解放的社会大气候荡涤着服饰妆扮上的陈规陋习,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自然之美。旗袍最初是以马甲的形式出现,马甲长及足背,加在短袄上。后将长马甲改成有袖的式样,也就成了新式旗袍的雏形。据说得风气之先的上海女学生是旗袍流行的始俑者。当时的女学生作为知识女性的代表,成为社会的理想形象,她们是文明的象征、时尚的先导,以至社会名流时髦人物都纷纷作女学生装扮。
30、40年代是旗袍的顶盛期,这时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民国旗袍这些与西方服饰审美一致的特征,并非偶然产生。在当时,上海这个中西文化杂处的大都市是最具条件的诞生地。当今我们或许已经难以寻找民国旗袍在上海诞生的确凿证据,但我们还是可以断言,海派旗袍是民国旗袍的典型。如果我们再胆大一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假设,现代旗袍,或狭义的旗袍,就是海派旗袍。因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旗袍两字所引发的联想或意象,就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海派旗袍。
20年代的旗袍仍然宽大平直;与沁时流行的倒大袖相呼应,旗袍的下摆比较大,整个袍身也是呈倒大的形状。但肩、胸乃至腰部,则已呈合身之趋势。张爱玲说: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这位以善于观察和描述时装的女作家所说的初兴,如果是指20年代,那严冷方正一定是她童年的印象了。
30年代和40年代是旗袍的黄金时代,也是近代中国女装最为光辉灿烂的时期。这时的旗袍造型纤长,与此时欧洲流行的女装廓形相吻合。此时旗袍已经完全跳出了旗女之袍的局限,完全是一个中西合璧的新服式了。先是有了别裁派的说法。旗袍的局部被西化,在领、袖外采用西式的处理,如用荷叶领、西式翻领、荷时袖等,或用左右开襟的双襟。这些改革的应用虽并不广泛,但表示了当时人们思想上的自由,旗袍原有的程式不再是必须遵循的。旗袍与西式外套的搭配也是别裁派的一个特点,这使得旗袍进入了国际服装大家族,可以与多种现代服装组合,用现在的话来说,它已经国际化和现代化了。30年代末又出现了改良旗袍。旗袍的裁法和结构更加西化,胸省和腰省的使用旗袍更加合身,同时出现了肩缝和装袖,使肩部和腋下也合体了。有人还使较软的垫肩,谓之美人肩。这表明女性开始抛弃以削肩为特征的旧的理想形角。这些裁剪和结构上的改变,都是在上海完成的。上海鸿翔公司的后人金泰钧先生对此坚信不疑。他本人虽未亲身经历了这一过程的全部,但他在40年代工作于鸿翔时,还可从老师傅处获得有关于此的很多消息。这时旗袍已经成熟已经定型,以后的旗袍再也跳不出30年代旗袍所确定的基本形态,只能在长短、肥瘦及装饰上作些变化。当今世界上许多女性所喜爱的旗袍,就是以30年代旗袍为典型的。而30年代的旗袍,就是以海派旗袍为楷模的。当时的上海,是亚洲时尚的中心,是社会名媛的乐园。
定义更为宽泛而事实上基本形却更加确定了。在30-40年代中旗袍的变化更多地表现于面料和装饰的选择,以及长度和开衩的变化。由于裙摆的位置是女装流行的重要特征,摆线是最重要的风格线。在欧洲,30年代女装的摆线一直很低,而腰线较高。长裙是30年代的特征,是区分于20年代女装的标志。30年代的旗袍也很长。1931年和1932年,由于20年代的影响未除,下摆位置较高。从1932年起,到1938年,旗袍一直很长。尤其在1934年左右,在上海,下摆几乎及地的旗袍十分流行。这表明海派旗袍与国际女装的流行几乎是同步的。任何具有中国趣味(或面料或细节或装饰上所显示)的one-pieie dress(以合身者为多)都可以被称为旗袍。所以我们可以有无襟、无领或不开衩的旗袍。

与上海三十年代旗袍发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藏蓝色立领马甲搭配 浏览:993
罗三裁旗袍布料 浏览:638
酒红色上衣搭配什么外套好看 浏览:215
你有多少条裙子英语 浏览:894
冬天穿两条裤子难受 浏览:923
羽绒服服装导购怎么做述职 浏览:74
女装劲霸档次怎么样 浏览:770
中小童羽绒服什么牌子的好 浏览:674
衬衫88a是多少胸围 浏览:641
t恤怎么看真假 浏览:652
老街旗袍秀 浏览:286
女生穿28码的裤子是什么吗 浏览:684
羽绒服十大品牌艾尚雪 浏览:905
为什么风衣都用棉 浏览:266
开淘宝店卖女装取什么店名字 浏览:241
安奈儿童装羽绒服怎样 浏览:466
丰满超紧身旗袍美女 浏览:142
真丝裙子弄上精油了怎么洗 浏览:313
韩国初中女生校服夏装 浏览:425
灰色卫衣黑色裤子黄靴 浏览: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