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西服来自哪里
西装,又名西服,顾名思义是西洋式的服装,它起源于欧洲。相传,那里的渔民因常年风里来浪里去,往返于海上,穿着领子敞开、钮扣少些的上衣比较方便,于是出现了现代西装上衣的雏形。同时,欧洲的马车夫为了驾驭方便,又在上装后襟上开了岔,这就成了西装中佼佼者——燕尾服的前身。今日的西装就是从那时的基础上提高、发展起来的,并逐渐增加了佩戴领带或领结。西装在晚清时传入我国,被当时激进的青年作为接受新思想的一个象征。如今,西装已成为男女皆宜的国际性服装了。
西服是一种“舶来文化”,这一点无可讳言。现代的西服形成于19世纪中叶,但从其构成特点和穿着习惯上看,至少可到追溯17世纪后半叶的路易十四时代。
十七世纪后半叶的路易十四时代,长衣及膝的外衣“究斯特科尔”和比其略短的“贝斯特”,以及紧身和体的半截裤“克尤罗特”一起登上历史舞台,构成现代三件套西服的组成形式和许多穿着习惯。究斯特科尔前门襟口子一般不扣,要扣一般只扣腰围线上下的几粒――这就是现代的单排扣西装一般不扣扣子不为失礼,两粒扣子只扣上面一粒的穿着习惯的由来。
西服也称西装,从广义上,应指“西式的”、“欧美的服装”。但在我国,人们多把有翻领和驳头,三个衣兜,衣长在臀围线以下的上衣称作“西服”。这显然是我们对于来自西方的服装的称谓。
在西方,一般把前门、有袖子、衣长在臀围线上下的男女上衣统称为“茄克”(Jecket)。而我们平时所说的腰部和袖口有带状收口的茄克,英语称“将帕”(JUMPER),法语称“布鲁宗”(Blouson),属茄克这个大家族的一个品种。 “西服”也是一种“茄克”,英国人称其为“拉翁基、茄克”(Lounge Jacket)。
19世纪末,当这种上衣和长裤用同质同色的面料来做成“套装”时,欧美人又称其为“外出套装”(Town suit)。
在20世纪,又因为这种套装多为活跃于政治、经济领域的“白领阶层”穿用,故也称作“工作套装”或“实业家套装”(Bussiness Suit)。人类从遥远的过去走来,向辉煌的未来走去--如果对人类的昨天知之甚少,就不可能深刻地认识人类的今天,也就无从推测明天的发展。服装文化具有“螺旋式”地不断重复历史的流行特征,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回顾过去,重温历史。
宁波市服装博物馆的研究人员经过半年的研究,发现中国人开的第一家西服店是由宁波人李来义于1879年在苏州创办的李顺昌西服店,而非国内服装界公认的1896年由奉化人江辅臣在上海开的“和昌号”,这将宁波“红帮”史和中国西装史整整向前推进了17年。
Ⅱ 西装是怎么由来的
西装起源于欧洲。大约从14世纪起,欧洲沿海地区的一些殖民者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常常穿着一种敞开领扣的服装,它便是今天西装的雏形。由于西装能够显示出男性雄壮威武的气度,所以受到了男人们的喜爱。
到18世纪后,三件式的西装已经出现,并定型为欧洲男性普遍穿着的服装。这种西装造型考究,上衣的领子、袖子和肩部接口严丝合缝,贴切得体,与之配套的马夹和裤子则应与上衣风格统一,颜色一致。
Ⅲ 西服的来历
西装又称“西服”、“洋装”。西装是一种“舶来文化”,在中国,人们多把有翻领和驳头,三个衣兜,衣长在臀围线以下的上衣称作“西服”,这显然是中国人民对于来自西方的服装的称谓。 西装广义指西式服装,是相对于“中式服装”而言的欧系服装。狭义指西式上装或西式套装。西装通常是公司企业从业人员、政府机关从业人员在较为正式的场合男士着装的一个首选。西装之所以长盛不衰,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主流的西装文化常常被人们打上“有文化、有教养、有绅士风度、有权威感”等标签。 西装一直是男性服装王国的宠物,“西装革履”常用来形容文质彬彬的绅士俊男。西装的主要特点是外观挺括、线条流畅、穿着舒适。若配上领带或领结后,则更显得高雅典朴。另外,在日益开放的现代社会,西装作为一种衣着款式也进入到女性服装的行列,体现女性和男士一样的独立、自信,也有人称西装为女人的千变外套。
Ⅳ 西装的由来100字左右。
西服起源于欧洲,西装的结构源于北欧南下的日尔曼民族服装。据说当时是西欧渔民穿的,他们终年与海洋为伴,在海里谋生、着装散领、少扣、捕起鱼来才会方便。它以人体活动和体形等特点的结构分离组合为原则,形成了以打褶(省)、分片、分体的服装缝制方法,并以此确立了日后流行的服装结构模式。也有资料认为,西装源自英国王室的传统服装。它是以男士穿同一面料成套搭配的三件套装,由上衣、背心和裤子组成。在造型上延续了男士礼服的基本形式,属于日常服中的正统装束,使用场合甚为广泛,并从欧洲影响到国际社会,成为世界指导性服装,即国际服。
现代的西装形成于19世纪中叶,但从其构成特点和穿着习惯上看,至少可到追溯17世纪后半叶的路易十四时代。十七世纪后半叶的路易十四时代,长衣及膝的外衣"究斯特科尔"和比其略短的"贝斯特",以及紧身和体的半截裤"克尤罗特"一起登上历史舞台,构成现代三件套西服的组成形式和许多穿着习惯。究斯特科尔前门襟口子一般不扣,要扣一般只扣腰围线上下的几粒,这就是现代的单排扣西装一般不扣扣子不为失礼,两粒扣子只扣上面一粒的穿着习惯的由来。
西装之所以长盛不衰,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主流的西装文化常常被人们打上“有文化、有教养、有绅士风度、有权威感”等标签。西装一直是男性服装王国的宠物,“西装革履”常用来形容文质彬彬的绅士俊男。西装的主要特点是外观挺括、线条流畅、穿着舒适。若配上领带或领结后,则更显得高雅典朴。另外,在日益开放的现代社会,西装作为一种衣着款式也进入到女性服装的行列,体现女性和男士一样的独立、自信,也有人称西装为女人的千变外套。
Ⅳ 西服起源于哪个国家
西服起源于英国。
西装源自英国王室的传统服装。它是以男士穿同一面料成套搭配的三件套装,由上衣、背心和裤子组成。在造型上延续了男士礼服的基本形式,属于日常服中的正统装束,使用场合甚为广泛,并从欧洲影响到国际社会,成为世界指导性服装,即国际服。
西装之所以长盛不衰,很重要的原因是它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主流的西装文化常常被人们打上"有文化、有教养、有绅士风度、有权威感"等标签。西装一直是男性服装王国的宠物,"西装革履"常用来形容文质彬彬的绅士俊男。
(5)西装外套的由来扩展阅读:
穿着西装应遵循以下礼仪原则:
1、西服套装上下装颜色应一致。在搭配上,西装、衬衣、领带其中应有两样为素色。
2、穿西服套装必须穿皮鞋,便鞋、布鞋和旅游鞋都不合适。
3、配西装的衬衣颜色应与西服颜色协调,不能是同一色。白色衬衣配各种颜色的西服效果都不错。正式场合男士不宜穿色彩鲜艳的格子或花色衬衣。
4、衬衣袖口应长出西服袖口1—2厘米。穿西服在正式庄重场合必须打领带,其他场合不一定都要打领带。打领带时衬衣领口扣子必须系好,不打领带时衬衣领口扣子应解开。
Ⅵ 西装的起源是怎样的
西装最初来源于欧洲。原来,西装的上衣是渔民的穿着。渔民常年在海上捕鱼,穿着敞领少扣的衣服,感到非常方便。
西装硬领是由古代军人防护咽喉中箭的甲胄演变而来的。西裤则原是西欧“水手服”的样式,它便于水手将裤腿撸起来干活。
17世纪后半叶的路易十四时代,长衣及膝的外衣“究斯特科尔”和比其稍短的“贝斯特”,以及紧身合体的半截裤“克尤罗特”一起登上了历史舞台,构成了现代三件套西服的组成形式。
Ⅶ 西装的来历是什么
是啊,西方服饰文化很经典哦!西装更是经典中的经典。
Ⅷ 西装的发源地是
西装的发源地是法国。
一、详细:
现代的西服形成于19世纪中叶,但从其构成特点和穿着习惯上看,至少可到追溯17世纪后半叶的路易十四时代。
十七世纪后半叶的路易十四时代,长衣及膝的外衣“究斯特科尔”和比其略短的“贝斯特”,以及紧身和体的半截裤“克尤罗特”一起登上历史舞台,构成现代三件套西服的组成形式和许多穿着习惯。
究斯特科尔前门襟口子一般不扣,要扣一般只扣腰围线上下的几粒,这就是现代的单排扣西装一般不扣扣子不为失礼,两粒扣子只扣上面一粒的穿着习惯的由来。
二、其他:
1、也有资料认为,西装源自英国王室的传统服装。它是以男士穿同一面料成套搭配的三件套装,由上衣、背心和裤子组成。在造型上延续了男士礼服的基本形式,属于日常服中的正统装束,使用场合甚为广泛,并从欧洲影响到国际社会,成为世界指导性服装,即国际服。
2、19世纪40年代前后,西装传入中国,留学的中国人多穿西装。
宁波市服装博物馆的研究人员经过半年的研究,发现中国人开的第一家西服店是由宁波人李来义于1879年在苏州创办的李顺昌西服店,而非国内服装界公认的1896年由奉化人江辅臣在上海开的“和昌号”,这将宁波“红帮”史和中国西装史整整向前推进了17年。
1911年,民国政府将西装列为礼服之一。
1919年后,西装作为新文化的象征冲击传统的长袍马褂,中国西装业得以发展,逐渐形成一大批以浙江奉化人为主体的“奉帮”裁缝专门制作西装。
Ⅸ 西服的起源
这个问题提的很宽泛噢。
西服中级别从礼服(燕尾服、晨礼服)到常服(运动西装、休闲西装)跨度非常大的!你要问的是某一级别的西服还是所有的呢?
先给你一个大的概貌吧。
现代礼服、西装起源、发展、形成的关键时期是18世纪末到20世纪末。
起源是18世纪末从裘斯特克外套发展而来。
1789年,法国大革命,燕尾服外套出现。(为了使好骑马的绅士和征战的将士更加灵活方便,当时的大衣外套前襟腰部以下被去掉。其结果促使了燕尾服的诞生)
1803年,燕尾服作为礼服普及。
1816年,弗瑞克大衣出现。形制为双排扣,长度膝部以下,领子常以天鹅绒裁制。为19世纪日间礼服典型。
1843年,深蓝色燕尾服过时,黑色燕尾服流行。
1850年,燕尾服称谓普及,并作为正式晚礼服专用语。
1870年,弗瑞克升格为日间正式礼服
1885年,去掉燕尾的正餐套装在英国出现,成为塔士多礼服的前身。
1886年,塔士多礼服诞生。在美国作为燕尾服的替代礼服成为晚间正式礼服。
1899年,塔士多(tuxedo)定型。形制为单排一粒扣,缎面戗驳领,无袋盖侧袋。单侧掌西裤。
1900年,董事套装出现(英国)
1903年,阿斯科特晨礼服流行。1915年取代弗瑞克升格为正式日间礼服
1933年,白色梅斯套装登场
1936年,白色塔士多作为夏季晚礼服流行。装饰塔士多同时出现
1940年,订有金属扣双排扣塔士多礼服出现。源于英国牛津与剑桥两所学校的校际帆船比赛,又称运动西装或俱乐部西装
1964年,当代风格流行
1990年,90年代以后燕尾服和晨礼服成为公式化礼服,日常中很少使用。塔士多礼服和董事套装(或黑色套装)成为事实的晚间和日间准礼服。套装成为常礼服,为全天候便装礼服。
哎哟,类似偶了!就这样吧。
Ⅹ 西服的由来
西服顾名思义,是西方人穿的服装,它是有别于东方人民的服装。它是怎么发明的呢?
大家知道,古代西方人的服装也和东方人一样,是一种比较粗糙简陋的长袍。
至于今天风行世界的西服,据说是法国一个叫菲利普的贵族从渔民和马车夫那里学来的。
有一年秋天,天高气爽,碧蓝的天空中飘荡着几朵白云,满山的红叶像红地毯那样与湛蓝与天空比美相映。这天,年轻的子爵菲利普和好友们结伴而行,踏上了秋游的路途。
他们从巴黎出发,沿塞纳河逆流而上,再在卢瓦尔河里顺流而下,品尝了南特葡萄酒后来到了奎纳绎尔。想不到的是,这里竟成为西服的发祥地了。
奎纳泽尔是座海滨城市,这里居住着大批出海捕鱼的渔民。由于风光秀丽,这里还吸引了大批王公贵族前来度假,旅游业特别兴旺。来这里的人最醉心的一项娱乐是随渔民出海钓鱼。菲利普一行也乐于此道,来奎纳泽尔不久,他们便请渔夫驾船出港,到海上钓鱼取乐去了。
鱼一旦上钓,要将钓竿往后一拉,这里的鱼都挺大,菲利普感到自己穿紧领多扣子的贵族服装很不方便,有时拉力过猛,甚至把扣子也挣脱了。可他看到渔民却行动自如,于是,他仔细观察渔民穿的衣服,发现他们的衣服是敞领、少扣子的。这种样式的衣服,在进行海上捕鱼作业时十分便利。就是说,敞领对用力的人是十分舒服的,也便于大口地喘气;扣子少更便于用力,在劳动强度大的作业中,可以不扣,即使扣了也很容易解开。
不久,一种时新的服装问世了。它与渔夫的服装相似,敞领,少扣,但又比渔夫的衣服挺括,既便于用力,又能保持传统服装的庄重。新服装很快传遍了巴黎和整个法国,以后又流行到整个西方世界。它的样式与今天的西装基本上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