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代嫔妃穿“花盆底鞋”“打白领带”是因为什么原因
提起后宫佳丽,人们常想象“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的杨贵妃;或者白居易笔下的“美人持银扇,一发叠双飞”;又或者是如宋宁宗形容的一般“花似醉容上玉肌,方论时事却嫔妃。”正如诗中所描绘,后宫佳丽,各具风姿,却也离不开华美的服饰。尤其是清朝的嫔妃们,从发饰到鞋履,无一不精致,每一处都极富考究。近年来清宫剧的热播,让我们对清朝后宫的服饰特点都能如数家珍,而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花盆底鞋”。
花盆底鞋以木为底,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形似马蹄,故又称“马蹄鞋”。鞋跟最高可达25厘米,用白细布包裹,或涂白粉,俗称“粉底”。鞋面则是绸缎材质,上面绣有五彩斑斓的图案。我们都知道,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满族是以马背民族著称,常常需要骑马,但“花盆底鞋”并不利于骑马,甚至走路也显得不便,那么为何清朝皇妃要穿这种鞋呢?今天我们就来探讨这背后的原因。
羡慕汉人的小脚,穿花盆底鞋是为了体现美。花盆底鞋的起源,还需从我国封建时期最令人畏惧的习俗——裹足说起。裹足是中国古代汉族女性的一种装饰习俗。女子从幼年开始裹脚,逐渐扭曲足部骨骼,使之变形以显得纤细美观。此习俗起始于五代,在明末至清朝时期开始在普通女性间流行。满族皇后太极对女子裹小脚的习俗极其反感,在入关前就下旨禁止“有他国衣冠束发裹足者,治重罪”!后孝庄太后也下令“有女子缠足入宫者,斩”。顺治十七年再次下诏,要求全国女子不再裹脚。然而,当时裹足的习俗早已深入人们的生活,百姓不顾禁令,依旧偷偷裹脚,因此,该令最终不了了之,但满族女子仍旧不得裹脚。当清朝统治中原后,满族女性看到遍地都是“三寸金莲”的汉族女子,足部小巧精致,行走间姿态优雅。这种形象逐渐影响了满族男性的审美,人人都以小脚为美。可满族女性裹脚是被明文禁止的,这该如何是好?于是,“花盆底鞋”应运而生。穿上“花盆底”鞋,再配上宫廷清装长裙遮住原本的大脚,只露出部分鞋底,看上去就跟裹上小脚的“三寸金莲”一般无二。而且满族女性大多比汉族女性健壮,行动间颇有男子气概。穿上此鞋,为了保持平衡,只能小步慢行, swaying 生姿,瞬间就能体现出女性的美感。另一方面,清装以旗袍为主,下摆较长容易扫到地上。在没有高跟鞋的古代,穿上花盆底鞋可以瞬间增加身高,穿起长长的裙子也不至于拖到地上,美观大方。
关于花盆底鞋的来源,还有一个传说。据说满族祖先在一场战争中遇到一个泥潭,阻碍了去路。有人提议,将树枝砍断,捆绑在脚上,垫高身体,成功跨过了泥潭,最终这场战役果然取得了胜利。后来,人们认为正是这样跨过泥潭的方法为战役争取了时间,抢占了先机。因此,为了纪念此次战役的胜利,人们仿照当时的样子,用木头制成高鞋底,发明出了“花盆底鞋”。又因为男人经常需要劳作、四处征战,穿上花盆底鞋行动不便,于是纷纷让自家女眷穿上,从此花盆底鞋便在满族女子中世代相传。不过这些都不能算是主要原因,事实上,花盆底鞋的存在,除了为了追求美观,更多的是为了方便皇帝。
我们都知道,皇帝后宫佳丽三千。在清朝后宫,除了皇后,还有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八个等级,每个等级都有对应不同数量的嫔妃,还有官女子、宫女等等...虽然各种宫斗剧为了凸显后宫戏份,皇帝好像每天流连于后宫各个嫔妃之间,对每个人的喜好都了如指掌。而现实却是,身为一国之君,每日国务缠身、日理万机,根本没有那么多精力去了解每一个嫔妃,很多嫔妃可能见都没见过,或者只见谈迹过几次,样子也记不太清。而古代对不同位份、有不同的礼仪和赏赐等,都有非常严格的讲究,万一在公开场合碰见,却不知道对面的美人是谁,那该如何是好呢?于是,“见鞋识美人”,也就成为了清朝皇帝们的小妙招之一。花盆底的鞋子,往往会采用不同的材料来做,还会在鞋底上雕刻不同的刻纹,嵌上不同的装饰。而这些材料、刺绣、装饰品,都是严格按照嫔妃的等级地位来定的。就好比不同官级穿着不同颜色的官服一个道理。所以当皇帝接触到一些不熟悉的嫔妃时,只要先看她们脚下的鞋子就能很快的锁定爱妃们的身份了。这也是为什么《甄嬛传》中,皇帝送了甄嬛一双鞋子,却引来众嫔妃嫉恨的原因,这不仅仅是一双鞋子,更是一种打破规矩跨越阶层的宠爱,因此低调如甄嬛,收到后也不敢大张旗鼓的传出来。
在清宫剧中,除了花盆底鞋,我们还经常能看到不论嫔妃还是宫女的脖子上,都系有一个白色的条状物,神似如今的“围巾”和“领带”。所谓的“领带”其实称作——龙华,清代满族妇女以白绢为之,宽为数寸,长达数尺,使用时围系于颈项,挽结下垂。那么戴上这个究竟有什么用呢?其实很简单,一方面,也是为了美观。满人性情豪放粗犷,她们的服饰是没有领子的,但光秃秃的实在不好看,并且古代女子的肌肤不可随意裸露在外,而长长的玉颈露在外面冬天时节也比较冷。于是便想到用龙华围住脖子,一方面御寒保护肌肤,一方面更显美观。《清末贵族生活》:“(氅衣、衬衣)不用卷领,以围脖手绢代之。”比如,我们看两张对比图,就能看出龙华的重要性。下面这张图头饰更素雅,衣服颜色也显暗淡,但整个人却比上图显得贵气十足,气场都飙升八网络。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龙华也有跟“花盆底鞋”一样的功效,为了方便皇帝区别嫔妃的身份。龙华上不同的刺绣装饰,代表了嫔妃的不同身份等级。比如宫女都是光秃秃的“白布条”,而嫔妃等级越高,龙华上的装饰也越精致华贵。历史上关于“花盆底”和“龙华”的来源说法有很多,但最终,其实都是政治、审美、人文与时代共同诞生的产物。
2. 旗袍的起源是什么
旗袍始于清代,旗人妇女习惯穿长袍,故在'袍'上加一'旗'字,以此得名。
旗袍是清宫历代沿袭的服装。旗袍原是宽身窄袖低领直筒式,两侧或四面开衩,便于马上活动。最初的旗袍袍长一般不过脚,但是姑娘出嫁时穿的旗袍衣长过脚,贵族女子和宫廷里的嫔妃因穿高底鞋需要遮掩,因此袍长也过脚。
旗袍的特点
旗袍的特点是右衽大襟的开襟或半开襟形式,立领盘纽,摆侧开衩,单片衣料,收腰,无袖或短袖等。开衩只是旗袍的很多特征之一,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必要的。旗袍风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多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
3. 清代后宫嫔妃服饰全套,包括护甲、旗头,按答应、常在、贵人、嫔、妃、贵妃、皇贵妃、皇后的顺序排列,
1、清朝的后妃分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根据她们不同的身份,“旗头”的装饰也不同。钿子分凤钿、满钿、半钿三种。其制以黑绒及缎条制成内胎,以银丝或铜丝之外,缀点翠,或穿珠之饰。” 与珍珠相提并论的还有金、玉等为上乘材料,另外镀金、银或铜制,也有宝石翡翠、珊瑚象牙等等,做成各种簪环首饰,装饰在发髻之上。
2、清代后妃服饰皇后的朝服由朝冠、朝袍、朝褂、朝裙及朝珠等组成。朝冠,冬用薰貂,夏用青绒,上缀有红色帽纬。顶部分三层,叠三层金凤,金凤之间各贯东珠一只。帽纬上有金凤和宝珠。冠后饰金翟一只,翟尾垂五行珍珠,共三百二十颗,每行另饰青金石、东珠等宝石,末端还缀有珊瑚。
3、朝袍以明黄色缎子制成,分冬夏两类,冬季另加貂缘。朝袍的基本款式是由披领、护肩与袍身组成。披领也绣龙纹。朝褂是穿在朝袍之外的服饰,其样式为对襟、无领、无袖,形似背心。上面也绣有龙云及八宝平水等纹样。
4、朝珠:清代皇后穿朝服时,要身挂三盘朝珠,中挂东珠朝珠,两侧为珊瑚朝珠;穿吉服时则挂一盘,珠宝杂饰随意。而皇贵妃、贵妃、妃等人身穿朝服时,中间佩戴一盘蜜蜡或琥珀朝珠,左右斜挎肩挂两盘红珊瑚朝珠;嫔以下乃至贝勒夫人、辅国公夫人、乡君等人,身穿朝服中间佩戴一盘珊瑚朝珠,另两盘为蜜蜡或琥珀朝珠。
5、氅衣:是清代内廷后妃穿在衬衣外面的日常服饰之一,也是后妃服饰中花纹最为华丽,做工最为繁缛,穿用最为频繁的服饰之一。清代氅衣的形制为:直身,身长至掩足,只露出旗鞋的高底。圆领,捻襟右衽。左右开裾至腋下。双挽舒袖,袖端日常穿用时呈折叠状,袖长及肘,也可以拆下钉线穿用。袖口内加饰绣工精美的可替换袖头,既方便拆换,又像是穿着多层讲究的内衣。氅衣在两侧腋下的开裾顶端都有用绦带、绣边盘饰的如意云头,形成左右对称的形式。
4. 波斯公主和妃子的照片复原后都不丑,为何很多人都觉得清朝妃子很丑
很多人觉得清朝的妃子不好看,主要是看了晚清时期后宫妃子的照片,而照片却因技术和人物造型等原因,与真实样子还是有差别的,具体分析如下:
一.因拍摄技术和设备落后,黑白照片很难拍的很好看。随着西方文化的不断渗入,各种新奇玩意被引入中国,其中就包括照相机。刚刚出现的照相机,因拍摄设备的落后,和摄影技术的不成熟,拍出来的照片很容易失真。再加上只有黑色和白色,基本上只能看到人的脸部轮廓,真正看清一个人的长相也是很不容易的。若是失真过度,则较容易产生一种神秘感或诡异感,更别说和漂亮搭边了。
此外,清朝妃子所穿的是宽而肥大的旗袍,展示不出身材曲线,完全不同于民国时期的旗袍美人。另一方面,她们露额头的发型,或者方髻型刘海,对脸型和颜值要求较高,因此颜值稍低一些,拍出来就会更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