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思路:写作的时候抓住动作描写,神态描写,把人物的形象刻画生动。
“邓奶奶七十多岁了……给周总理补睡衣。邓奶奶熟练的打结……”“一位年轻的女护士捧着周总理的睡衣,望着补丁上又均又细的针脚,眼睛湿润了。”读到这里,我的眼睛也湿润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他为新中国的诞生、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做了多大的贡献呀!
周总理穿什么样的睡衣穿不起?穿什么样的睡衣不应该?可他偏穿补了又补的破睡衣。这是为什么呢?我想了又想,觉得周总理是想把节省下来的钱用在国家建设上,用在人民生活上吧!这是一种多么伟大的精神呀!周总理作为国家领导人,生活好了,仍补破睡衣,穿破睡衣,也许是要告诉人们:“艰苦朴素是共产党人的本色,奢侈浪费不是共产党人应该做的。”
想到这里,我羞愧万分,因为我总认为勤俭节约是以前的事,今天生活好了就可以讲吃讲穿……我想,这是老一代革命家将艰苦朴素的优良品质一直带到了今天。“像周总理这样的人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1)睡衣补扩展阅读
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就因工作忙碌被人比做古时的周公旦。史称周公“一餐三吐哺,一沐三握发”,意思是吃一顿饭和洗一次澡时都要中断几次接待来访者。
毛泽东在1949年月12月致信柳亚子时讲到周总理,也引此典故说:“周公确有吐握之劳。”到了“文革”期间,周恩来一般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留法时结识的革命“老大哥”胡志明于1968年到北京时,向周恩来提出的一个要求便是,希望他能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每天多睡两小时。回答却是———“我做不到。”
其实周恩来何尝不需要休息,他曾说过:“我不能坐,一坐下就会睡着。”面对纷繁的国事和别人无法代劳的难事,他又事必躬亲。1974年上半年,他的癌症已开始扩散,但是据办公记录统计,仍有半数以上的日子工作在18小时以上。
㈡ 我去老师家补课,她穿睡衣,真空,怎么办
心静自然凉,淡定,不要去想不该想的,不要去看不该看的,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尊重老师,尊重现实
㈢ 周总理的睡衣
周总理的睡衣
邓妈妈七十多岁了。她戴着花镜,安详地坐在椅子上,给敬爱的周总理补睡衣。睡衣上已经有好几个补丁了。这一回,邓妈妈又穿上了线,右手捏着针略略抬起,左手在熟练地打结。她是多么认真啊。
一位年轻的护士,双手捧着这件睡衣,望着补丁上又匀又细的针脚,眼睛湿润了。
在她们面前的小凳子上,摆着个针线包。这个绣着红五星的针线包特别引人注目。它是多年来周总理和邓妈妈随身带着的。是从什么时候起他们就带在身边,一直带到北京来的呢?是从延安窑洞,从重庆红岩,还是从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
周总理十九岁赴日本留学行前,曾题“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并赋诗言救国之大志:
大江歌罢掉头东,
邃密群科济世穷,
面壁十年图破壁,
难酬蹈海亦英雄。
提起周恩来这个光辉的名字,亿万人民都会从心底油然而生敬意。他的历史功绩丰碑永树,人格风范更是中外称颂。周恩来是彻底的“无产者”,没有留下儿女,也没有留下遗骨,却在无数后人心中留下了应永远效法的崇高榜样。
四十年代在延安,周恩来就因坚韧耐劳被党内同志称为“革命队伍里的一头骆驼”。他自己却说:“不,我只是一只小毛驴。”
新中国成立之初,周恩来就因工作忙碌被人比做古时的周公旦。史称周公“一餐三吐哺,一沐三握发”,意思是吃一顿饭和洗一次澡时都要中断几次接待来访者。毛泽东在1949年月12月致信柳亚子时讲到周总理,也引此典故说:“周公确有吐握之劳。”到了“文革”期间,周恩来一般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留法时结识的革命“老大哥”胡志明于1968年到北京时,向周恩来提出的一个要求便是,希望他能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每天多睡两小时。回答却是———“我做不到。”
其实周恩来何尝不需要休息,他曾说过:“我不能坐,一坐下就会睡着。”面对纷繁的国事和别人无法代劳的难事,他又事必躬亲。1974年上半年,他的癌症已开始扩散,但是据办公记录统计,仍有半数以上的日子工作在18小时以上。
㈣ 谁知道周恩来总理生活俭朴的故事,比如吃穿等方面,我们应该从周总理身上学习哪些东西呢
在那艰苦的年代,人民的生活十分艰难,总理带头过着简朴的生活。他的睡衣补了又补,一条毛毯也是补订叠补订。我们从他的身上可以学到:身先士卒,以身作者,艰苦奋斗,坚韧不拔.......
㈤ 睡衣的扣子在和室友逗玩的时候崩掉了3个,找不到了,都是学生党,不想买一个新睡衣,怎么修补扣子
去附近服装店买三个扣子,价格不贵,很容易配到的
㈥ 邓奶奶给周总理补睡衣时的神态
邓妈妈七十多岁了。她戴着老花镜,安详地坐在沙发上,给敬爱的周总理补睡衣。睡衣上已经有好几块补丁了。这一回,邓妈妈又穿上线了,右手捏着针略略抬起,左手熟练地打结。她是多么认真哪!
一位年轻的护士,双手捧着这件睡衣,望着补丁上又匀又细的针脚,眼睛湿润了。
在她们面前的小凳子上,摆着个针线笸箩。笸箩里放着剪刀、线团、布头和针线包。这个绣着红五星的针线包特别引人注目。它是多年来周总理和邓妈妈随身带着的。是从什么时候起他们就带在身边,一直带到北京来的呢?是从延安的窑洞,从重庆的红岩,还是从二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
㈦ 黄山温泉穿红色睡衣补给泡温泉吗
你既然是内部员工,为什么还要提这种问题?你在里面上班都不知道别人怎么知道?
㈧ 穿破了的无法修补的非常喜欢的睡衣要怎么处理
买一套一样的新的就行啦
㈨ 什么是一件打补丁的睡衣
在中南海的毛主席故居里,陈列着两样引人注目的东西:一样是两件睡衣,一样是一双拖鞋。两件睡衣,毛主席已经穿了好多年了,线开了,缝一缝再穿;破了,就用布补起来。也不知缝了多少次。
一次,工作人员趁毛主席休息之机,给他换了一件新睡衣。起床穿衣时,毛主席发现睡衣被换了,很不高兴地问:“我原来的那件睡衣呢?给我搞到哪里去了?”
工作人员支支吾吾地不肯说,毛主席更不高兴了:“快给我找回来,哪个叫你们换了的!”工作人员见势不妙,赶紧把换走的旧睡衣又拿了回来。
毛主席接过旧睡衣,边穿边说:“习惯了,还是这件睡衣好穿。”
结果,这两件睡衣一直被老人家穿到逝世。工作人员把它们作为陈列品收藏时,特地数了数上面的补丁:一件上有67个,一件上有59个。
毛主席的拖鞋也穿了好多年,鞋底磨出了个洞,鞋面也开线了。工作人员几次要给扔了,毛主席总是不让,说修一修还可以穿。工作人员只好拿到外面去修。修鞋师傅看了都直犯难:“都坏成这个样子了,还怎么修哇!”
尽管这样,毛主席还是不叫扔。工作人员只好自己用针线缝一缝,再摆在毛主席的床下。
像周恩来、毛泽东这样的伟人,他们的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决不是做出来的,而是几十年的革命生涯锻炼出来的。几十年来,正是凭着这种精神,才使中国革命从胜利迈向胜利。他们也深知这是一个好传统,所以才坚持不懈。我们应该深刻理解伟大人物的伟大胸怀,也自觉地投身于艰苦奋斗创业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