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五家渠市属于哪个市
五家渠市属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辖的县级市。是自治区直辖行政单位,不属于其他任何市。
五家渠市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部天山山脉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与昌吉市、乌鲁木齐市相接,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北坡经济腹心地带,也是从乌鲁木齐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最近的绿色通道。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五家渠市为农六师师部所在地,是农六师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
五家渠市行政区域界线走向为:自黄家梁子小路与老龙河交汇处,向南沿老龙河、下家海子北侧水渠、老东干渠至102团坟地,沿102团坟地与梧桐窝子村耕地分界处,至甘莫公路东经87°40′55〞、北纬44°13′46〞,再沿甘莫公路至八一水库泄洪渠。
沿八一水库泄洪渠向西南至南闸门,折向北沿八一水库南侧、西侧至南大渠、接老龙河,再向南经猛进水库北侧、南侧(米泉市现有耕地的北侧)至场界沟,沿场界沟向南至东经87°30′49〞、北纬44°00′00〞。
按照宪法规定,我国行政区域划分如下:
(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三)县、自治县分为乡、民族乡、镇。直辖市和较大的市分为区、县。自治州分为县、自治县、市。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地方。并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
五家渠市辖3个街道,3个团场:军垦路街道、青湖路街道、 人民路街道、101团(拟设铁牛镇)、102(梧桐镇)、103团(蔡家湖镇),共有20个社区。
军垦路街道辖7个社区:军垦南路社区、振兴街社区、前进西街社区、军垦北路社区、向阳路社区、西林路社区、天山北路社区。
青湖路街道辖4个社区:天山南路社区、友谊路社区、猛进社区、龙河湾社区。
人民路街道辖3个社区:青湖南路社区、东城社区、龙泉社区。
地势平坦,南高北低。主要有老龙河、猛进水库、八一水库、沙山子水库、新城子水库等水系。属温带干旱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日照时间长,年均日照为2743~3226小时。昼夜温差大,平均为11.3℃。
市人民政府驻五家渠市长征路1号。邮政编码:831300代码:659004 电话区号:0994拼音:Wujiaqu Shi
㈡ 五家渠的风景名胜
五家渠地处古丝绸之路北道,郊区有“唐朝路”、“新渠故城”、“烽火台”等古迹。邻近有天池、北庭故城等名胜景点;有硅化木、风剥岩等地质奇观;垦区有具观光价值的大条田、大喷灌、机械化绿洲大农业。辖区内有平原水库4座,水面30余平方千米,具有兵团军垦特色的青格达湖景区。
北庭沙漠生态风景区
国家AAA级景区,北靠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西距首府乌鲁木齐市170公里、南距历史著名古城北庭都府27公里,距五彩湾温泉80公里。与北庭西大寺、车师古道、五彩湾、天池、恐龙沟、硅化木群等国际著名旅游区形成一个游览群。景区占地34.8公顷,以景区内东西向道路沿线为景观游赏主轴,沙漠外的农田和防护林以及连绵的沙丘、梭梭、柽柳、胡杨、沙拐枣等沙生林木资源,黄羊、野兔、狼、沙蜥蜴、金雕、猎隼等野生动物。
青格达湖景区
青格达湖风景区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兵团自然保护区。位于五家渠市南郊3公里,南距乌鲁木齐市32公里,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占地36平方公里,有17平方公里水面、10平方公里的湿地,青格达湖蒙语的意思是“神灵之水”,背靠天山、碧水连天。特别是10平方公里的湿地每年秋季有数以万计的候鸟在这里生栖。近些年来,六师五家渠政府已在青格达湖景区成功举办郁金香节和冰雪风情节,荷花节和观鸟节,形成“春有郁金香节、夏有荷花节、秋有观鸟节、冬有冰雪节”季季有节,尤其是株郁金香节已经成为城市旅游品牌。
一万泉景区
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新疆兵团农六师奇台中心团场以南天山万泉峰下,距离乌鲁木齐250公里。景区占地面积4平方公里。具有欧式建筑风格多功能综合楼一栋和宾馆楼两栋,其中万泉酒店为国家三星级酒店,内含豪华套房58间,建有民族风情蒙古包17个,彩板房别墅7个,一次可接纳1200名游客,是集娱乐餐饮、避暑度假、会议培训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
㈢ 五家渠有什么好玩的地方
五家渠其实一年四季都有地方可以玩儿的,除了塞利来,香特莉等喝茶聊天的地方外还有很多KTV,夏天有夜市,很多好吃的,春天郁金香节,夏天荷花节,秋天观鸟节,冬天冰雪风情节。。。。。还有滨河公园可以散步。。。也有农家乐,青湖御园什么的
㈣ 五家渠有哪些好玩景点
五家渠地处古丝绸之路北道,郊区有“唐朝路”、“新渠故城”、“烽火台”等古迹。邻近有天池、北庭故城等名胜景点;有硅化木、风剥岩等地质奇观;垦区有具观光价值的大条田、大喷灌、机械化绿洲大农业。辖区内有平原水库4座,水面30余平方千米,具有兵团军垦特色的青格达湖景区。
北庭沙漠生态风景区
国家AAA级景区,北靠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西距首府乌鲁木齐
北庭沙漠生态风景区
市170公里、南距历史著名古城北庭都府27公里,距五彩湾温泉80公里。与北庭西大寺、车师古道、五彩湾、天池、恐龙沟、硅化木群等国际著名旅游区形成一个游览群。景区占地34.8公顷,以景区内东西向道路沿线为景观游赏主轴,沙漠外的农田和防护林以及连绵的沙丘、梭梭、柽柳、胡杨、沙拐枣等沙生林木资源,黄羊、野兔、狼、沙蜥蜴、金雕、猎隼等野生动物。
青格达湖景区
青格达湖风景区国家AAAA级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兵团自然保护区。位于五家渠市南郊3公里,南距乌鲁木齐市32公里,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占地36平方公里,有17平方公里水面、10平方公里的湿地,青格达湖蒙语的意思是“神灵之水”,背靠天山、碧水连天。特别是10平方公里的湿地每年秋季有数以万计的候鸟在这里生栖。近些年来,六师五家渠政府已在青格达湖景区成功举办郁金香节和冰雪风情节,荷花节和观鸟节,形成“春有郁金香节、夏有荷花节、秋有观鸟节、冬有冰雪节”季季有节,尤其是株郁金香节已经成为城市旅游品牌。
一万泉景区
国家AAAA级景区,位于新疆兵团农六师奇台中心团场以南天山万泉峰下,距离乌鲁木齐250公里。景区占地面积4平方公里。具有欧式建筑风格多功能综合楼一栋和宾馆楼两栋,其中万泉酒店为国家三星级酒店,内含豪华套房58间,建有民族风情蒙古包17个,彩板房别墅7个,一次可接纳1200名游客,是集娱乐餐饮、避暑度假、会议培训为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
㈤ 五家渠未来5年的发展前景
一、项目背景
五家渠市是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六师军垦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建立的,是石河子市之后建立的第二批军垦城市之一,属自治区直辖的县级市。五家渠城区距乌鲁木齐市48公里,交通十分方便,市域总面积约710平方公里。师、市合一的管理体制使得五家渠市不仅仅是市域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其辐射范围还包括了农六师的其他农牧团场和企业。五家渠具有丰富的光热资源、充裕的土地资源、较充足的水资源。城区南面的青格达湖、北面的库尔班通古特大沙漠具有较大旅游价值。农六师具有深厚的军垦文化积淀,军垦人物、文物等具有教育意义。
二、规划思想
在五家渠总体规划中贯彻以下思路:
1.协调周边城镇,发挥外部发展环境优势。作为新疆经济核心区的天山北坡经济带产业和城镇相对密集,发展态势较好。五家渠作为其中的新兴城市,要充分发挥外部环境优势和较好的建设基础,处理好与乌鲁木齐及其他周边城镇的分工协作关系。
2.统筹考虑双重腹地影响,正确判断城市的区域功能。五家渠具有师、市合一的特殊体制,拥有市域和师域双重腹地。城市发展要适应双重腹地对中心功能的需要并发挥双重腹地的支撑作用。
3.淡化行政界线,注重区域协调。已批复的五家渠市行政区域面积相对较小,建成区南部和西部已濒临行政区边界。但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与周边地区密切的经济联系。城市未来发展应淡化行政边界,与周边地区协调发展和建设。
4.适应绿洲城市特点,注重保护性开发建设。五家渠外部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在资源开发、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中,要处处以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护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前提。
三、城市规模
五家渠现状城区人口4.3万人,考虑到其作为乌鲁木齐卫星城和农六师师部所在地的因素,规划期末中心城区人口12.5万人。
五家渠市属于我国边远地区,现状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60平方米。规划城市建设用地18.52平方公里,规划人均城市建设用地为148.19平方米。
四、规划布局与特色
1.城镇起源于师部选址,城镇发展与农六师发展密切相关。城区布局也一直是围绕师部向四周拓展,并在其周边建成大量公共服务设施。因此新的城市布局考虑新的政府办公中心东移、城区东扩北展;
2.作为军垦城市,丰富的水系是其特色。规划保留原“海子”并适当沿路增加一些水渠,以滋养土壤,利于草木生长,同时规划了一些小型人工湖,以改善环境景观。并将城区水系与郊区灌溉水渠联成网络,两侧形成绿化带,将郊区绿色空间引入城区。形成城市“三纵三横、碧水环绕”系统。
3.城市内部道路基本为方格网状,外环路加十字型。外环为货运和过境道路。十字型道路的南北向为建兴路及其延长线,南通青格达湖,北通工业区边缘。在猛进干渠东侧规划一条由南向北单行道路,成为“两岸垂柳”连接青格达湖的游憩道路。
五、实施效果
新区道路已经按照规划基本形成,新的行政中心也已建成投入使用。近期建设的项目正按规划有条不紊的进行,一座新型的军垦城市正在准噶尔盆地南缘崛起。
㈥ 想落户在五家渠
我也准备去,地理位置好在昌吉-米泉-阜康中间,离乌鲁木齐只有30公里,水资源丰富,兵团农六师师部所在地,2004年建市,发展潜力大.
城市概况
五家渠市是共和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2004年1月19日正式挂牌设立,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辖的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五家渠,按师市合一的体制管理。
五家渠市位于乌鲁木齐市北郊,与昌吉市、乌鲁木齐县和乌鲁木齐市米东区阡陌相接,彼此为邻,距乌鲁木齐市32公里,昌吉市28公里,米东区18公里,既是自治区天山北坡经济腹心地带,也是从乌鲁木齐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最近的绿色通道,区位优势十分明显。
五家渠是新疆兵团六师的师部所在地。六师是一支具有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老部队。1949年10月进驻新疆,1954年10月改编为新疆建设兵团第六师,常驻人口30万人。五家渠市域面积710平方公里,人口11.6万人,规划区25平方公里。
五家渠市具有初具规模的产业资源。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发和建设,五家渠已成为崛起在戈壁滩上的一座绿洲新城,各项事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形成了5个各具特色和优势的经济发展区域:中部以五家渠市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及城郊经济区,纺织、机械制造、塑化、食品工业基础坚实。垦区盛产瓜果、蔬菜、小麦、玉米和水产品,尤以103团哈密瓜驰名疆内外,创年产哈密瓜10万吨历史,被誉为“中国甜瓜之乡”;西部以芳新垦区为中心的棉花经济区,年产棉量位居全国农垦企业第一;东部以奇台垦区为中心的粮草畜经济区,年产粮5万吨,位居兵团第一;南部以乌鲁木齐为依托的商贸经济区;沿天山以大黄山煤矿为重点的煤炭工业区。师市现有耕地面积258万亩,草场549万亩,林地30万亩,水域41万亩。
师市科教文卫体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健康稳步发展。兵团党校、兵团行政学院、石河子大学商学院、兵团警官学校等一批高、中等学校和科技机构49所,科技人员1298人。各级各类卫生机构333所,病床1490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336人。五家渠市乒乓球协会,篮球协会相继成立,一年一度的广场文化艺术节如期举行。广电覆盖率达到98%。
五家渠市的城市发展定位为:中国西部绿色经济文化产业城市,乌鲁木齐城市圈园林化生态城市,乌鲁木齐近郊具有军垦特色的现代化卫星城市,农六师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中心城市。五家渠市按照开放立市,工业强市,旅游活市,科教兴市,德法治市的建设方针和特色农副产品的输送基地、产业转移承接区和农副产品加工基地、旅游休闲的“后花园”的发展思路,形成了以资源优势为依托的结构合理的第一产业,以纺织、食品、塑化、旅游消费品和中心城市转移产业为主体、以工业园区为基地的发展强劲的第二产业,以旅游、房地产、教育、文化等为龙头的相互协调的第三产业。随着以乌鲁木齐七城市经济圈为龙头的新疆经济加速发展,五家渠将为投资者搭建一个创业的舞台。
作为新世纪初成立的军垦新城,五家渠市既具有兵团组织化、机械化程度高,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又与乌鲁木齐市七城市经济圈的诸城市山水相依,优势互补,拥有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本着城市与环境同步发展的原则,五家渠既以这些地区为广阔的市场,又以这些城市为窗口,从而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五家渠市辖3个街道,3个团场:军垦路街道、青湖路街道、人民路街道、101团、102、103团,共有20个社区。市人民政府驻长征路1号。
军垦路街道 辖7个社区:军垦南路社区、振兴街社区、前进西街社区、军垦北路社区、向阳路社区、西林路社区、天山北路社区。
青湖路街道 辖4个社区:天山南路社区、友谊路社区、猛进社区、龙河湾社区。
人民路街道 辖3个社区:青湖南路社区、东城社区、龙泉社区。
团 场 101团(代码:659004400)、102(代码:659004401)、103团(代码:659004402)。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1947年为西北行辕军垦处。195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军第十七师在此屯垦建设,定名为猛进农场。因最初有五户人家在此修渠定居,遂于1969年改今名。
2002年9月17日,国务院批准(国函[2002]83号):设立县级五家渠市,市人民政府驻五家渠。2004年1月19日正式挂牌设立。
农六师
新疆兵团六师是一支具有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的老部队,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军一兵团六军十七师,参加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1949年10月进驻新疆,守备首府迪化市及北疆地区。1953年6月5日集体转业,成立新疆军区军业建设第六师。1954年10月改编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建设第六师。常驻人口30万人。
[编辑本段]环境资源
地貌 五家渠辖区在天山山脉河流冲积形成的冲积、洪积平原中下游,沉积厚度大于400米,大致分为冲积洪积平原和北部沙漠两大地貌单元。地貌形态南高北低,由南向北倾斜,坡降0.5‰~2.5‰,海拔420~530米。
地层 城区位于天山山前凹陷带范围的第四系。地层为岩性次黏性土,粉细沙互层。地表层为亚沙土,淡黄色、松散,厚19.56米;第二层为亚黏土,厚9.43米;第三层为亚沙土,厚46.92米;第四层为亚黏土,厚8.93米;第五层为沙砾,厚8.90米。地基承载压力1.2~1.5千克/平方厘米。地下水位1.2~3米。地表水资源1.264亿立方米,主要引自乌鲁木齐河、老龙河、头屯
河,通过猛进水库、八一水库、沙山子水库调蓄。
气候 五家渠地处欧亚大陆中心,沙漠边缘,远离海洋,四面环山,封闭性强,冬季多为冷高压控制,干燥而寒冷;夏季受北抬的印度高压影响,干燥而酷热。为大陆性干旱气候,冬季严寒漫长,夏季炎热,气温年较差、日较差大,有效积温较高,蒸发大而降水少。气候的年际变化较为明显,分布很不均衡。年平均气温为6.0℃,冬半年(10月至次年3月)平均气温为-7.0℃左右,最冷月平均气温为每年1月-18℃,冬季(12月至次年2月)平均气温为-15℃;冬半年平均日较差13.0℃,冬季平均日较差为12.0℃,夏季(6~8月)平均日较差为16℃。冬季平均最低气温为-22.0℃,极端最低气温为-40.0℃;夏季平均最高气温为33.0℃,极端最高气温为43.0℃。多年平均开春期(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平均高于0℃)为3月26日,终霜期(日最低气温低于0℃的起始日期)为4月25日,初霜期(日最低气温低于0℃的终止日期)为10月4日,入冬期(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平均低于0℃)为11月9日。
年平均降水量为160毫米,冬半年降水量为50毫米,冬季降水量为18毫米。年平均降雪初始日为10月22日,年平均降雪终止日为4月14日。年均积雪深度为17.5厘米,最大29厘米,最小9厘米。稳定积雪103天,最多138天,最少30天。年蒸发力为2000毫米左右,冬半年蒸发力为220毫米,冬季蒸发力为30毫米,夏季蒸发力为1050毫米。
年平均风速为2米/秒,冬半年平均风速为1.5米/秒,冬季平均风速为1.2米/秒。极端最大风速为28米/秒,冬季极端最大风速为16米/秒。最多风向频率为东风和东北风;次多为西风和西南风。冬季东风及东偏北风出现频率较大;春季东风及东偏北风、西风及西偏南风、西北风的出现频率较大;夏季西风及西偏南风的出现频率较大。年静风率20%,其中冬季30%,春季13%。
旅游资源 五家渠地处古丝绸之路北道,郊区有“唐朝路”、“新渠故城”、“烽火台”等古迹,邻近有天池、北庭故城等名胜景点;五家渠又是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通往古尔班通古特大沙漠最近的绿色通道,沙漠有鹅喉羚、沙鸡、野驴等珍稀动物,有硅化木、风剥岩等地质奇观;垦区有具观光价值的大条田、大喷灌、机械化绿洲大农业。辖区内有平原水库4座,水面30余平方千米,具有兵团军垦特色的青格达湖景区,风光秀丽,景色宜人,距乌鲁木齐市33千米,交通方便。自1986年开放以来,游人达252万人次。
水资源 地下水位于乌鲁木齐河冲积扇泉水溢出带以北,山前砾石带河床渗漏,冲积扇地区河道地区洪水渗透,上游灌溉及渠系输水渗漏,灌区内水库、渠系渗漏是灌区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源,可开采量1800万立方米。地下水流向东南→西北,水位坡降0.6%,总储量2.3亿立方米,动储量1.5亿立方米,潜水层水位埋深大于2米,厚度19~23米。300米以下有5个承压含水层,含水总厚度101.33米,水质PH7.5-7.9,总盐量0.322~0.34克/升,总硬度7.132~17.433(德国度),属HCO3
SO4C a N a型水。土地资源 全区可耕地面积53867公顷,宜农地25933公顷,占48.1%;宜林面积1113公顷,占2.06%;宜牧地447公顷,占0.83%;难利用地13200公顷,占24.5%;水域5153公顷,占24.5%;常耕地25933公顷。
矿产资源 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主要有煤、芒硝和石英砂。北沙窝子一带芒硝储量较为丰富。
光热资源 全年太阳总辐射量140.0千卡/平方厘米。历年平均日照时数2955.2~3128.8小时,日照率为66%。
[编辑本段]民族宗教
农六师成立时有7个民族(汉、回、维吾尔、哈萨克、蒙古、俄罗斯、藏),随着军垦事业发展,各族人口从全国各地先后来师。2000年,有24个民族,总人口276300人,其中汉族255841人,占92.6%,少数民族20459人,占7.4%。少数民族中回族11931人,哈萨克族5290人,维吾尔族950人,蒙古族587人,满族271人,东乡族363人,壮族171人,土家族117人。不到百人的民族有土、苗、柯尔克孜、俄罗斯、畲、锡伯、撒拉、瑶族、朝鲜、藏、侗、乌孜别克、布依、彝、哈尼等。
有5个少数民族集中的团场。军户农场、六运湖农场、土墩子农场以回族为主,北塔山牧场、一○七团场以哈萨克族为主。维吾尔族主要分布在军户农场、芳草湖农场和六运湖农场。蒙古族主要在一○二团场。
垦区境内的宗教活动,奇台农场西街村、军户农场李家庄、土墩子农场3个清真寺建于清朝年间(后均毁于战乱),六运湖农场蘑菇场东、西两个清真寺和六运湖农场基督教活动点建于民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伊斯兰教活跃,教徒们先后集资捐款修建清真寺,进行宗教活动。
伊斯兰教 垦区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7个(回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东乡族、撒拉族),共16732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1.1%。主要分布在军户、六运湖、土墩子、一○七团场和北塔山牧场。
伊斯兰教徒多由陕甘宁青等地迁来。伊斯兰教徒于10世纪传入喀什噶尔喀拉汗王朝。13世纪初从伊犁逐渐东传,后半期传入昌吉一带,15世纪末遍及全疆。清朝乾隆年间,陕、甘地区大量回民迁入。20世纪初,宁夏、甘肃一带屡遭灾害,迫使部分伊斯兰教民迁到六运湖、土墩子一带。
基督教 1944年,河南省扶沟、尉氏等县遭水灾,部分难民到六运湖定居,把基督教带到住地,当时有50余人信基督教,在河南庄(现九队)建立活动点。1980年以后六运湖信基督教群众有300余人,全师1996年有信基督教群众1000余人。
佛教 五六十年代佛教有过活动,影响不大。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人员流动频繁,移民增加,芳草湖农场有汉族信佛教群众百余人。
宗教活动场所1996年,根据国务院宗教事务管理局《宗教活动场所登记办法》,对全师宗教活动场所进行登记。同年11月,对20个符合登记标准的宗教活动场所,依法进行登记并颁发登记证。1997年11月,对20个宗教活动场所进行第一次年检并颁发年检合格通知书。1998年和1999年,继续对符合标准的宗教活动场所依法进行登记,至2000年,垦区有伊斯兰教清真寺25个,基督教堂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