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心语杂志征文怎么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提高英语基础较差的职高生学英语的兴趣呢?本文论述了我平时在职高英语教学中,本着让学生自主、合作、创新学习的原则,本着交际和实用性的原则,如何利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英语,提高他们学英语的兴趣,从而使他们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他所做的事感兴趣,他才会积极努力地去做,才有可能把事情做好。如果一个人对他做的事不感兴趣,而是因为外界的压力不得不做,他是不可能把一件事做得非常好或者持续做下去。所以说兴趣是一个人做好一件事的内在动力,那么在职业中学的英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呢?
众所周知,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都比较差,特别是英语在初中没学好,大部分学生进入职校后,对英语都不感兴趣,一是听不懂,二是觉得没必要学英语,根据我在职校从事英语教学近二十年的经验,我觉得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提高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一、对待学生要和蔼、亲切,让学生乐于接受你
作为教师,我们要平等的对待学生,上课态度要亲切,要多鼓励学生,少批评,要乐于帮助学生解决困难,而不应该觉得自己是老师就高高在上,对待学生和蔼、亲切,只有这样学生才乐于和你沟通,乐于接受你,师生关系融洽,学生才会喜欢上你的课,就像一句成语所说的爱屋及乌,这是对你上的课感兴趣的前提条件之一。有些同学以前对英语感兴趣,后来老师因为某事骂了他,伤了他的自尊,从此拒学英语,成绩一塌糊涂,也有这样的学生以前英语不好,在老师的鼓励下英语成绩进步很大。
二、让学生意识到学英语的重要性
旅游和导游专业是我校的龙头专业,英语口语对他们来说很重要,如何让学生意识到这个重要性呢?大道理学生不听,我就从身边事说起。首先我经常把毕业出去工作的学生事例说给他们听。我们所居住的城市是一座旅游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到黄山来游览观光,街头巷尾经常可以看见外宾的身影。因此,饭店对服务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要求服务员能用英语和外宾交流。口语好的毕业生受到饭店的青睐,待遇往往比口语不好的毕业生高出好几倍。导游更是如此,外导的待遇大大好于内导。这些事例就在他们身边,他们听得见,看得到。这样一来,学生就会重视英语学习,积极努力地去学,一旦把他们引上路,他们就会渐渐对学英语感兴趣。
三、强调英语的实用性,对目前的教材内容作适当调整,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
一本教材它是面向大多数的,有些内容对我所教的学生来说好像太难了一点,上课没有反应,影响了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我就做了一些删减,而根据本地的特点和需求,我又增加了一些书本中没有的但又非常实用的部分。比如旅游专业的饭店服务英语中,我增加了一些饭店常用的酒水与饮料、常用水果、常用菜名及早点的英文词汇以及一些在饭店日常工作中常用的句型。这样一来,学生感兴趣多了,他们在假期到饭店见习回来之后,都高兴地说:“老师,你教的英语真的是派上用场了!”大大提高了他们学英语的积极性。
四、上课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多进行小组活动、两人对话,进行分层教学,顾及全体学生
每上完一篇对话,要求两个人一组背诵,然后进行表演,程度差的同学只要求他们把所学对话说出来,鼓励程度好的同学利用所学句型自己编对话,可以进行创新,加入一些课本对话中没有的情节。在学生说的过程中给出一些表扬的话,如You’re clever. You did a good job. You are great. Excellent! Very good! 等等。一定要让每一位学生开口说英语,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操练的机会
五、创设情景,开展口语对话练习,增加学生锻炼口语的机会
在教学饭店服务英语时,我经常利用学校的实训楼、食堂等其它设施,让学生在较为真实的环境中学英语。教学前台服务时,把学生领到总台,模拟客房预订、办理住店手续,办理离店手续;教学客房服务时,带学生到客房,模拟打扫客房,为客人开门,询问客人的需求;教学餐饮服务时,带学生到餐厅教他们学习英文菜谱及餐饮服务用语等,在真实场景中锻炼他们的英语口语,大大提高了他们学英语的兴趣。
六、利用每天课前5分钟的日常汇报,提高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在上高等教育出版社英语基本版的时候,我在班上进行了一项教学行动研究:通过精心设计的日常汇报来激发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及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我是这样做的:在上新单元之前,就关于这一单元的话题给出一些问题,把学生分成5-6人一组,让他们就这些话题进行讨论,学生也可以自己加入一些与此话题有关的有趣的问题进行讨论。然后让他们各自收集整理讨论的结果,上课的前5分钟让他们在小组内各自进行汇报,每一个同学都有了开口说英语的机会。同学们讨论的时候,可以互相帮助,在汇报的同时也了解了这个单元所上的内容。每一个话题我用一周的时间,一周内每节课的前5分钟要么讨论,要么小组汇报,要么让学生向全班同学汇报。例如上Unit1 Traveling这一单元,第一节课前5分钟让学生5人一组讨论下列问题:1.Do you like traveling? 2. How often do you travel? 3. Do you like to visit large cities when you travel? 4. How do you usually travel, by plane, train, coach or ship? 5. Where do you stay for the night while you are traveling? 讨论之后,让他们课后进行准备,第二节课前5分钟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汇报,剩下的课的前5分钟叫学生上前台向全体同学进行汇报。同学们都很活跃,他们在轻松、愉快、合作中学习英语,提高了口语表达能力及学英语的兴趣,也有助于对教材的理解。
七、利用英文歌曲,提高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英文歌曲可以提高学生学英语的兴趣,这是不争的事实。朗朗上口、好听的英文歌曲同学们都愿跟着学,经常有学生跟我说:“老师,教我们几首英文歌吧!”一首英文歌一旦教会之后,在寝室、教室、食堂、操场都会听到学生在唱。上课时通过歌曲导入课文,会调节课堂气氛,使学生精神振作,心情愉悦,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也可以有助于把他们带入所要学的课文的情境中。例如:Unit 11 Holidays这一单元介绍了几个西方节日,为了让他们感兴趣,上课之前我用Jingle Bell这首英文歌曲导入,Unit13 Sports and Movies我又用汉城奥运会主题歌Hand In Hand导入,并利用课余时间教会了他们这两首歌。我还利用课余时间教会了他们Yesterday Once More 、Say You Say Me、Do Re Me、以及北京奥运会主题歌You and Me等等,培养了他们的听力、口语和语感,有些平时上课不愿开口说英语的学生,通过唱英文歌曲也慢慢开口说英语了。在轻松、愉快中学英语,大大提高了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八、通过英语表演,提高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如果每堂课都是老一套,让学生讨论、提问、学句型、单词,他们会感到厌倦,改变一下上课的模式,能提高学生学英语的兴趣。例如,上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基础职业英语Unit8 Shopping,我让学生把课桌围成一个圈坐着,教室中间留一张桌子,上完购物的句型之后,我把带来的衣服、帽子、裤子等放在桌上,让学生两人一组到中间来表演购物,学生们感到很新鲜,上课注意力非常集中,很快就把所学句型记牢,并积极要求上来表演。再例如,同一本书的Unit14 Health and Body Care,在上完表示人体各部分器官的词后,为了巩固学生所学的生词,我让学生两人一组进行表演,一学生用英语发出指令,如nose,另一学生必须很快指到自己的鼻子,这样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了要学的生词。
九、通过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既有声音,又有图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比在教室上课要生动、形象得多,例如上Unit 11 Holidays Dialogue2 Talking About Halloween 、Dialogue2 the Spring Festival is fun我下载了一个关于万圣节及春节的小短片,然后问他们What do you do on Halloween(the Spring Festival)?,让他们在短片中寻找万圣节及春节的不同特色,然后教他们用英语说make pumpkin lanterns、 put on masks、 trick or treat、 red pockets、 lucky money、 dragon dancing、 mplings,能过图文结合,学生很快就掌握了表示这两个节日特色的单词和词组,然后再进入对话教学When is …?What do you do on…? 学生很快就可以用这两个句型两人一组进行问答,比起在教室干巴巴对着课本讲,这样使学生感兴趣得多,给学生的印象也深刻得多。
我平时在职高英语教学中,就是本着让学生自主、合作、创新学习的原则,本着交际和实用性的原则,利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英语,提高他们学英语的兴趣,从而使他们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
另一篇:
自然是人类最重要的东西,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呼吸空气,如果没有自然,人类就不能饮水,那么,人类就将灭绝,我们不能坐吃山空呀。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我们面对的现实世界,就是由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双方组成的矛盾统一体,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人由自然脱胎而来,其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一刻也离不开自然,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表明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越来越密切。人与自然之间客观上形成的依存链、关联链和渗透链,必然要求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自觉地接受社会规律的支配,同样要自觉地接受自然规律的支配,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另一方面,人与自然之间又是相互对立的。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总是要不断地否定自然界的自然状态,并改变它;而自然界又竭力地否定人,力求恢复到自然状态。人与自然之间这种否定与反否定,改变与反改变的关系,实际上就是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如果对这两种“作用”的关系处理得不好,特别是自然对人的反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存在自发性,这种自发性极易造成人与自然之间失衡。此外,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如果人类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然规律,恰当地把握住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就能不断地取得改造自然的成果,增强人类对自然的适应能力,提高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如果在对自然界更深层次的本质联系尚未认识到,人类与自然一定层次上的某种联系尚未把握住的情况下,改造自然,其结果要么自然内部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类社会的平衡被破坏,要么人与自然的关系被破坏,因而受自然的报复也就在所难免。恩格斯曾就此告诫过人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恩格斯还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变成沙漠为例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类已处于主动地位。当人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资源消耗超过自然承载能力、污染排放超过环境容量时,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造成人与自然的不和谐.
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协调发展关系,实现人类与自然界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首先必须确立大自然观。现代意义上的自然观,真正视人类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从整体上把握住规律,并以此作为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基础。其次,必须走出“人类中心”的误区,建立人与自然全面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科学证明人类不过是众多生物种类中的一种,人类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不是万物的尺度,同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的认识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况且人类的认识正确与否、能否得到完善和发展,一点也不能离开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动(即实践),尤其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更是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联系,在当今世界变革的大潮中,新出现的诸如“大科技观”、“持续发展观”、“生态价值观”等等,就是对“人类中心论”的否定。其三,必须全方位的探讨自然的价值。不仅要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从自然中获取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使用价值;同时要善待自然、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要树立大价值观念,即在评价一切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要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要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要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要考虑从自然中所得,还要考虑如何回报自然等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协调发展。
[编辑本段]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和本质
和谐是指系统中各要素、各部分之间配合得匀称和得当。一个生态系统,尤论是在全球、地区,还是局部区域,都是复杂的牛物群落与所处的环境(包括水、大气、土、岩石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对稳定又有自组织功能的一个系统,水是其中最活跃、最重要的控制性要素。在润泽万物的同时,水又以其自身的丰枯规律、动力特性,影响着整个自然界的演进和变化。生态系统所有生命要素因水而生,依水而存,对水的量变和质变十分敏感。兴水利、除水害,人类社会在与水的相依相伴中,在与水的抗争中,得到了繁衍和发展。在治水中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成为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任务。
所谓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指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关系的平衡与协调。在整个流域生态系统的框架下,处理好人类活动与水利水害的关系,合理地趋利避害,正确对待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降低水污染等人为灾害,在将水对人类造成危害的程度降低到可以承受的同时,尽可能降低人类活动对水体循环的干扰,减少人对水的侵害;处理好人类取用水与自然界其他用水的关系,将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控制在能够保持水体基本功能、水资源可以持续利用的状态,使水在为人类造福的同时,能够为整个自然界造福。
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反映出价值取向的变化。由“以人为中心”和人控制自然、统治自然的价值理念,转变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同进步。在治水中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体现了思维方式的变化。由孤立的、单目标的思维模式,转变为系统的、全面的、辩证的思维模式,由以往的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转变为经济增长与生态系统保护相协调,统筹考虑各种利弊得失,在改造自然满足人类需要的同时,约束人类自身的行为,兼顾自然界的和谐与稳定。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涉及治水的方方面面,从思路、对策、措施,到规划、设计、管理,都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
[编辑本段]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必然选择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阶段的必由之路,是人类总结经验教训后的必然选择
在工业革命之前的漫长历史中,生产力水平相对较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影响较小,人与自然保持着相对和谐的状态。在哲学上,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观点。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孔子提倡“天命论”,把“天命”奉为万物的主宰,要人们“尊天命”“畏天命”;老子主张 “自然无为”,认为人在自然和社会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这种朴素的“天人合一”的观点,造成了中国古代一种人与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在对待洪水方面,“择丘陵而处之”“顺水所向,迁城邑以避之”进行避洪,“疏九河”进行分洪,在大河两旁留出足够空间使水“有所休息,左右游波,宽缓而不迫”进行行蓄洪,这些都足这种思想的反映。在水土资源开发上,先秦时期,强调“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不树者无椁”,对于保护植被、植树育林等起到很好的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急剧增加,人类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工业革命以后,人类改造自然、影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强,“人定胜天”“人是自然界的主宰”的思想日益增强,把自然界逐步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肆无忌惮地掠夺式开发利用,同时把自然界看成是一个无底的垃圾箱,毫无顾忌地向其中排放废水、废渣、废气。近几十年来,我国“改天换地”行动空前,为了负载过多的人口,争取更多的空间,生产足够的粮食,人们侵占河滩,围湖造田,毁林(草)开荒;为了满足快速增长的用水需求,人们建起一个又—个蓄引提工程,可以让黄河断流,让海河干涸,把地下含水层疏干,利用每一滴水;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污水、废水不经处理,随意排人江河湖泊。
一百多年前,恩格斯指出,人类可以通过改变自然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但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人类统治自然界决不是站在自然界之外的。
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面对我国水资源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由“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转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成为治水实践的必然选择。当然,这种选择不是遥远过去的简单重复和回归,而是全面的发展和升华,是基于对治水规律更深的理解和把握,是基于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和渴望。
[编辑本段]四、走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路子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必须在治水中把坚持尊重自然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紧密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水利的路子
日月运转不止,江河奔流不息,大自然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人类取水、用水、排水,水进入了人类社会,治水活动又需要遵循社会规律。只有在治水实践中不断发现规律、认识规律,并遵循规律、利用规律,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在整个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的框架下,统筹考虑解决我国水资源问题的对策
流域是水资源的载体,任何河流、湖泊等水体都与其所在的流域休戚相关。健康的河流、湖泊必须有健康的流域生态系统作为基础和支撑。治水实践不能就水论水,要从整个流域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的框架下,考虑水资源问题的解决。
流域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既包括湖泊、河流、湿地等水生态系统,也包括森林、草地、农田等陆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主要是指对流域内的水、土地、湿地、植被等自然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限制或消除引起生态系统退化的各种干扰,实现水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流域内植被、湿地等保护和修复,对于缓解洪涝、干旱灾害,减轻土壤流失和水污染问题将发挥一定作用。从水文学的角度看,森林植被及其下面的土壤,就像海绵一样,当降雨发生时,可以吸纳一定数量的雨水(洪水),然后逐渐释放出来,流人河流或渗入地下含水层。如果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土壤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雨水汇人河流的速度加快,对于我国降雨在时间上分布极不均匀的现实而言,这无疑加重了汛期洪水和非汛期干旱缺水的程度。另外,植被的退化,也将使土壤受到雨水侵蚀的程度加重,增加了江河湖库的淤积,加重了洪灾,也对水资源开发利用造成不利影响。湿地具有类似的作用,在雨季涵养洪水,在旱季可以逐步利用。有研究表明,流域每增加1%的湿地面积,河流的洪峰就会减少近4%。同时,植被、沼泽和其他形式的湿地,可以自然地过滤水流中的污染物和过量养料,阻滞沉淀物,提高水体的抗污染能力。
近几年,在植被恢复中,强调利用自然规律,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结合局部的人工措施,许多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实践表明,一些退化土地封育三五年后,植被的覆盖度可大于0.6。对于大规模的退耕还林 (草)、封山禁牧、退牧还草等生态修复工程,虽然可以从大的区域范围内考虑其经济效益问题,但是必须从长计议,解决好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问题,建立良性发展机制。通过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坡改梯、小水窖、集雨水柜等措施,建设一定数量的高标准农田,解决农民吃粮和发展问题;通过发展人工草地灌溉的“牧区水利”,解决休牧、禁牧后的牧业发展问题;通过发展小水电代燃料、太阳能、沼气、薪炭林,解决农村能源问题,使大面积植被恢复可以持续进行下去。
1998洪水以后,在长江中下游等地区进行了大面积的退田还水(江、湖),保护湿地和水域,使入水争地问题的解决有了良好开端。但是,我国毕竟是人口大国,土地资源宝贵,需要做好水体、湿地利用的文章,在利用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利用好水体、湿地,需要统筹考虑水土资源利用,核心是利用好水,如种植水生经济作物、水产养殖、发展旅游农、业和湿地牛态旅游等,形成洪水经济和湿地产业,使人与水找到新的平衡。
近几年来,我国加强了涵养水源工程建设,对地下水超采区进行回灌、补给利保护,对生态脆弱区的牛态系统调水进行修复,对干旱湿地进行补水等,这些有益的尝试和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