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复旦”投毒案给我们大学生哪些启示与教训
一定要好好对待自己的室友,感谢室友不杀之恩
Ⅱ 复旦投毒案,林浩事件,给我们的启示
可以从几个方面想,例如人与人相处的问题;自己心理疏导方面;学校管理方面等等,然后去网络搜索这些方面,你应该就能得到很多启示了!
Ⅲ 林森浩事件给我们的启示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没有了生命,也就没有了一切。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不厌其烦地给孩子们讲述这个道理——哪怕是一只爬行的蚂蚁,哪怕是一朵盛开的鲜花,我们(不管是自己还是别人)都无权剥夺他们的生命。
林森浩的辩护律师斯伟江说,林所反映出的“性格太直、情智太低、处世不成熟”等等,归于一句话就是“缺乏人文滋养”,当时那个26岁的年轻人读过的人文书籍仅仅只有《红楼梦》、《围城》和《论语》三本。
教育,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作为家长,第一步就是言传身教,只要你每天回家放下手机、游戏,陪着孩子一起阅读一两个小时,长期坚持,就能让孩子保持阅读的习惯。孩子在长期形成的阅读习惯中,可以内化为气质修养,丰盈心灵,润泽生命。
(3)上海毒校服案的启示扩展阅读
林森浩是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也是复旦大学学生投毒案的投毒者。
2013年3月31日中午,林森浩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槽。
4月1日早上,黄洋起床后接水喝,饮用后便出现干呕现象,最后因身体不适入院,并于16日下午经抢救无效去世。
同年4月19日,上海警方正式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林森浩。
2014年2月18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林森浩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宣判后,林森浩提出上诉。
2015年1月8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作出二审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并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12月11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遵照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签发的执行死刑命令,将罪犯林森浩执行死刑。
Ⅳ 庞家钰案给我们哪些启示
庞家钰案给我们的警示是
Ⅳ 毒校服事件教师怎么看
对于孩子的吃食和穿着,我觉得应该慎重之慎重,本不该发生的事情,却发生了,毒校服多么沉重的事件,监督部门应该更加的严格监督好学校里的一切。
Ⅵ 从人生环境角度谈复旦投毒案的启示
近日,“复旦研究生遭投毒”事件引起社会强烈关注,据了解,近年来,高校发生过多起投毒、杀人等恶性案件,如1994年清华大学学生朱令铊中毒案件,2004年马加爵杀害4名同学案件,以及4月16日刚刚发生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两名同宿舍学生因琐事发生打斗导致其中一人死亡案件等。
分析这些案例,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即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发了人命关天的“大事”,事件的背后与“凶手”心理问题息息相关。“凶手”背后有着怎样的心理学症结,我们该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又有什么样的教训可以借鉴呢?
1.“凶手”的病态性格。
首先,非正常方式的负性情绪宣泄。容易因“不公平感”产生愤怒,愤怒产生后却不会直接表达,最后产生病态的表达。综述上述案例,他们表面上比较和谐,不容易引起被害人的怀疑。至于他们为何不直接表达愤怒,原因很复杂,一个可能的重要成因是常年被压抑,逐步形成一种常用的、处理自己攻击性的方式:我不跟你翻脸,但背地里有你好看的,即消极的、隐性的攻击。
其次,自恋性的人格问题。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容易自我为中心甚至常有自私的信念,认为或潜意识中认为世界应该围着他们转,别人存在的意义就是让他们感到舒服、为他们所用,一旦别人不能满足这一点,他们内心就会升起歇斯底里的愤怒: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于是转向极端的报复。自恋的另一个作用就是他们会感到自己有评判是非对错、掌握生杀大权的资格,因此对于一些常人感到毛骨悚然的事情,他们没有任何的愧疚不适,这也就减少了对某些伤害行为的阻力。
第三,耐挫力差,妒忌心强。他们抗挫折能力差,无法处理哪怕一丁点的挫败感,别人超越自己哪怕一点的成绩和成功都很容易让她(他)感到嫉妒,这种嫉妒是一种非常无力的自卑感,这就好比他们内心有一个声音在说:你太厉害了,我再怎么努力也赢不了你,但我上不去了你也休想。不致力于个人提升,而致力于如何把别人降低而实现心理平衡。
最后,控制欲望强。控制欲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心理需求,“凶手”们往往有强烈的控制欲望,通过种种潜在的、能意识到的、无意识的手段操控、拉拢、煽动别人,一定要别人如他们所愿、为他们所用,一旦上述手段都控制不了,就会采用最极端方式,即通过消灭对方生命实现最终控制。
2.病态的处理结怨的方式。
在投毒者看来,投毒是解决积怨的办法。住在一个宿舍里,会有多大的矛盾呢?多半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鸡毛蒜皮的事情如果处理不当,积累下来,也会产生怨恨。但是,受害者也许没有觉察,或者没当一回事,因而没有主动去解决。而加害人会感觉自己处于弱的一方,会怀恨在心,让自己的内心不得安宁。
3.“凶手”的侥幸心理。
投毒案的复杂取证给高智商者智力上的挑战。十九年前的清华铊中毒案,其案仍悬而未决,罪犯至今尚未伏法。这样的案例是对潜在的“铤而走险者”极好的示范和“鼓励”。此类事件造成的不公和无力感,如同是潜藏发酵着的毒瘤,影响着每一个社会公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4.构建和谐的室友关系。
大学阶段,同宿舍室友来自天南海北,爱好、兴趣、个人习惯、家庭背景等等的差异加上狭小的空间,小摩擦每天都会发生,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在这种摩擦中学习理解、包容、忍耐、分享、求同存异,我们得到成长。等到毕业的时候,彼此之间的感情已经融入我们的生命,这样的室友情绝大多数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改变。
总之,投毒者虽然最大恶极,但在他们的内心,往往感觉自己是弱者,投毒是报复,是解决积怨,是维护“公平”。意识到这一点,每一个人都应该反思自己与人相处的方式,学着理解别人的感受,宽恕别人的过错,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尊严,不要表现得
“瞧不起人”、“得理不饶人”。对于那些“心存怨恨”的人,要主动寻求帮助,用更好的方式解决“心结”。
Ⅶ 考题3:复旦大学投毒案中的启示 (1)性格的含义及影响因素有哪些
复旦大学投毒案件中的启示,性格包含了哪些?
Ⅷ 上海致癌“毒校服”事件发酵不会吧太可怕了
上海学校学生服被检出含有致癌物,17日深夜11时,涉事的校服生产企业所在的浦东新区通过其官方微博称,质监部门已立案调查,教育部门已要求采购该公司产品的21所学校学生暂停穿着学生服。
开学前,上海质监部门对学生服质量进行专项抽查,令人意外的是,在22批次产品中,有6批次不合格,其中上海欧霞时装公司生产的一款冬季校服更是含有致癌风险。
由于正逢学生开学季,“毒校服”事件立刻引起各方舆论关注。
浦东政府相关部门连夜通过官方微博“浦东发布”称,经核查情况,被质监部门抽取的毒校服来源为上海五三中学向欧霞公司订购的50套摇粒绒学生演出服,抽样的两套演出服被检出含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有毒演出服均被扣押未出售。
该微博并称,“已要求采购该公司产品的21所学校通知学生暂停穿着学生服,并将采购的学生服送检验机构检测”。
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局18日凌晨通过其官方微博公布了21所中小学的名单。
事实上,早在去年上海质监部门公布的2012年度上海学生服质量抽检结果就显示校服合格率已不足五成,创下2007年以来的新低。而对于此次“毒校服”事件,上海质监局告知,对于上海校服生产企业没有明确准入机制,服装厂都可以生产校服。质监部门只能摸索抽查,对于不合格产品会在网上公开。
Ⅸ 从复旦投毒案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求答案
复旦投毒案给我们什么启示
东方网记者毛丽君11月27日报道:今天上午,备受关注的“复旦投毒案”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C101法庭公开审理,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林某涉嫌以投毒方式故意杀人被提起公诉,曾经的高材生如今站上了法庭的被告席,面临法律的审判,就在7个多月前,林某同寝室的黄洋中毒身亡。
堂堂一个名牌大学的天子骄子,没有在社会的庄重殿堂里向社会发射角色的辉煌,却在被告的席位上接受法律和道义的审判!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们的大学怎么啦?
复旦投毒案给我们什么启示?
第一个启示就是我们的大学出问题了,因为投毒案这一类只是在农村、在社区发生的案件,现在不只是在“经济基础”出现了,而且也在复旦大学这样的“上层建筑”发生了,甚至连清华、北大这样的名牌,有时一不小心也会染上这种病!大学的问题很多,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的学校(从小学生起)对知识很重视,对成绩很重视,对有形的、可以化为利益和名声的东西很重视,唯独对道德、对做人、对无形的甚至能够影响学生一辈子的文化操守、人格规范却很忽视、漠视、甚至无视!这次案件表现出的问题就是一个集中反映。小小的桶装水,浅浅的溪水湾,却能够致人以非命。黄浦没死人,阴沟却翻船——这是知识不够吗,这是智商不行吗,这是有形的东西学了太多还是无形的东西压根就没有呢?
第二个启示就是我们的大学教育方法还是老一套,虽然也在进行改革,进行尝试,进行以人为本的探索,但是为何效果不佳呢?原因之一就是太教条化、太形式化、太没有设身处地为学生心理生理考虑化。政治学习,还是读着经典教科书,100年以前,甚至200以前的理论被照搬到现在的课堂,学生会欣赏吗?教学课程,教师在课堂上授课的内容,比学生在网络和自己接触的内容新多少?那些大师级和准大师级的老师,自我感觉良好,可有几个在课堂第一线坚持、坚守、坚定?学生要找到他们有多难,学生要与他们切磋学术更是有多费劲?当然,学生也有问题,上课心不在焉,老师教的也会无精打采。于是,这种恶性循环出现,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学生心情也会压抑。至于课余活动,是学生大学期间最得到他们亲睐的事情,国外一流大学,从硬件到软件应有尽有,比如,在麻省理工学院,学校边上就是一条宽宽的剑河,河的对岸虽然是热闹的波士顿城区,但不会吸引大学生去,因为在剑河上有那么多的船帆移动、生命激荡,划船比赛的歌声此起彼伏,青年学子的期待这山比那山高……反观我们的大学,前些年也搞过大学之间“巅峰对决”的竞技比赛,但还是成不了气候,甚至像复旦大学连一座像样的剧场也没有,同学们业余时间还是读书、读书、再读书,内心的青春活力在哪里得到表现呢?所以,一个梁朝伟来到复旦,就会发生大学生蜂拥而至、连正常行课都会受到影响的怪事。这种事情在国外一流大学会发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