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吃一大桶粥,要命的是,每天的粥都不够分。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配,
启示一:要自觉树立公平合作意识,公平地对待自己和他人。启示二:公正的对待,必须有正义的制度来保证。每个人都能从制度、规则的正常运行中受益,也都受正义制度、规则的约束。如果没有正义制度、规则的支持,就难以实现社会公平。 |
『贰』 七人分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七人分食一桶粥,想通过制定制度来解决问题.一: 指定一个人负责分粥。但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换个人,却总是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二: 轮流分粥每人一天。但每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饱且有剩余,其余6天都饥饿难挨。三: 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分粥。但不久也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 四: 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常常提出种种议案,而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分粥完毕时,粥早就凉了。 五: 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制度下,七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认识到,如果七只碗里的粥不相同,他确定无疑将享用那份最少的。 分粥,利益的分配、再分配。 曾经的大锅饭,现今人们一谈起,似乎大家都要说几句。什么效率低下啊、不利于调动主观能动性啊、不能与市场经济接轨啊等等诸如此类。却没有人想说“公平”两字,其背后不可说的目的也不过就是嫌自己的“粥份”太少了。在现今市场化社会、市场规则决定一切的前提下谈“公平”似乎是有些痴人说梦,至少是和之了了。因为曾有过明文的规定“效率第一、公平第二”吗。 但是,我们这些年还没有吃够苦头吗?曾经的看病难,到如今是看病贵、看病难、纠纷更是满天飞;曾经的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而今确是过了几座桥却还要靠老子、票子、脸蛋来敲门,没能耐的回家养猪去、或是怀揣着梦想飘在某个城市之中;315的打假更是轰轰烈烈啊。向“钱”看,似乎已不仅仅是平民老百姓的目标,那些曾经的知识阶层在制度外的“粥份”更大。制度是至关重要的,分配制度的变革也是必要的。但不要忘记制度是由人来执行的,在分粥的过程中仍是会出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结局。如果此分粥制度是暗喻现在的企业分配制度甚至是政治制度,中国往往是采取方法一。阿克顿勋爵说过:权力会导致腐败;绝对的权会导致绝对的腐败。欧美往往采取方法四。方法五好象还没有付诸实践。一个制度的出台是各方利益博艺妥协的结果,往往欠缺了对人性的思考,或者说是制定者太了解人性,利用手中的资源,在设计之初就已经保护了自身的蛋糕不被碰触,而去对别人蛋糕的一种计量方法。在对于“人”的制度没有改变之前,却来谈分粥制度的改革,不是与虎谋皮吗?---其实“分粥制度”方法五中的分粥方法,是对那个执行分粥的“人”的限制规则
『叁』 七个人分一锅有限的粥,怎么样才能分得公平
方法一、指定一个人负责制分粥。很快发现,这个人这自己分得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英国著名哲学家阿克顿勋爵所作的结论是:权力会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导致腐败:
方法二、大家轮流分粥,每人一天。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个人只有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他6天肚子都饿得咕咕叫。大家认为这种办法造成资源浪费。
方法三、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开始这个品德还算上乘的人分起来还算公平,但不久他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看来不能放任其堕落和风气败坏,还得寻找新思路。
(3)粥的分配制服扩展阅读:
这则分粥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制度的力量。同样的一碗粥,同样的七个人,不同的制度形成了不同的结果。一个好的制度能造就好人,因为好的制度,会涌现出一批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的人。相反,不好的制度,造就的是坏人,只能让许多的人变得好吃懒做,不思进取。
制度的力量,是约束人的力量。生活在制度中的人,必须遵守制度的约束。反之,一切得出会乱套。如果制度中存在着漏洞,则会导致分配不不均,甚至导致腐败。
『肆』 七人分粥: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
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所以一个单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习气,一定是机制问题 一定是没有完全公平公正公开,没有严格的奖勤罚懒。如何制订这样一个制度,是每个领导需要考虑的问题。 |
『伍』 7个人的分粥故事
对权力制约的制度问题一直是人类头疼的难题。请看下边的这个小故事。有7个人组成了一个小团体共同生活,其中每个人都是平凡而平等的,没有什么凶险祸害之心,但不免自私自利。他们想用非暴力的方式,通过制定制度来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要分食一锅粥,但并没有称量用具和有刻度的容器。
大家试验了不同的方法,发挥了聪明才智、多次博弈形成了日益完善的制度。大体说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方法一:拟定一个人负责分粥事宜。很快大家就发现,这个人为自己分的粥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总是主持分粥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权力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腐败。
方法二:大家轮流主持分粥,每人一天。这样等于承认了个人有为自己多分粥的权力,同时给予了每个人为自己多分的机会。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个人在一周中只有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余6天都饥饿难挨。于是我们又可得到结论:绝对权力导致了资源浪费。
方法三: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开始这品德尚属上乘的人还能基本公平,但不久他就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不能放任其堕落和风气败坏,还得寻找新思路。
方法四: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一个监督委员会,形成监督和制约。公平基本上做到了,可是由于监督委员会常提出多种议案,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分粥完毕时,粥早就凉了。
方法五:每个人轮流值日分粥,但是分粥的那个人要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制度下,7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多,就像用科学仪器量过一样。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认识到,如果7只碗里的粥不相同,他确定无疑将享有那份最少的。
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配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所以一个单位如果有不好的工作习气,一定是机制问题,一定是没有完全公平公正公开,没有严格的奖勤罚懒。如何制订这样一个制度,是每个领导需要考虑的问题。
『陆』 原始社会时期是实行平均分配制度的吗怎么实施的
一直以来,西方国家所遵循的分餐制在世界范围内的礼仪制度看来,是备受推崇的用餐制度。而中国崇尚的合家团聚的合餐制,在一些西方国家看来是不卫生的表现。但作为传统的饮食理念,中国一直以来所遵循的合餐制在国内并未受到影响。
殊不知,我国最早时所采用的正是分餐制,随着朝代的更迭和社会形态发生变化,中国的合餐制其实在宋朝之后才开始出现,且沿用至今。
『柒』 运用经济生活谈谈对分粥原则的认识
从“分粥”谈制度的力量
粥少僧多,怎样分粥?有一本书,名叫《正义论》,作者是罗尔斯。他把社会财富比作一锅粥,怎样分配?他为此设想了一个社会学实验;有7个普通人,他们的地位是平等的,但各人免不了有点自私自利,他们想通过制定制度来解决每天的吃饭问题——要分食一锅粥。这锅粥不是敞开的“大锅饭”,刚够7个人吃,但必须得公平,又没有称量工具。他们进行了不同的试验,代表着不同的政治经济体制。
方法一:
指定一个人负责制分粥。很快发现,这个人这自己分得最多。于是又换了一个人,结果总是主持分的人碗里的粥最多最好。英国著名哲学家阿克顿勋爵所作的结论是:权力会导致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导致腐败:
方法二:
大家轮流分粥,每人一天。虽然看起来平等了,但是每个人只有一天吃得饱而且有剩余。其他6天肚子都饿得咕咕叫。大家认为这种办法造成资源浪费。
方法三:
大家选举一个信得过的人主持分粥。开始这个品德还算上乘的人分起来还算公平,但不久他开始为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看来不能放任其堕落和风气败坏,还得寻找新思路。
方法四:
设立一个分粥小组和一个监督小组,形成监督和制约。结果,公平基本上做到了但是由于监督小组常提出种种方案,分粥小组又据理力争,等分好粥时,粥早已冷了。
方法五:
每个人轮流分粥,但是分粥的人要最后一个领粥。令人惊奇的是,在这个制度下七只碗里的粥每次都是一样的多,每个主持分粥的人都认识到,如果只碗里的粥有多有少,他肯定只能享用那份最少的。
这则分粥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制度的力量。同样的一碗粥,同样的七个人,不同的制度形成了不同的结果。一个好的制度能造就好人,因为好的制度,会涌现出一批不断进取、奋发向上的人。相反,不好的制度,造就的是坏人,只能让许多的人变得好吃懒做,不思进取。制度的力量,是约束人的力量。生活在制度中的人,必须遵守制度的约束。反之,一切得出会乱套。如果制度中存在着漏洞,则会导致分配不不均,甚至导致腐败。
当然,中国社会非常讲究人情。熟悉的人、朋友、亲戚等等,往往会左右制度的执行情况。制度,有时在人情面前,也会变得非常无能。很多人,为了人情,而不能坚持原则,做一些违反规则的事情。社会,也出现过许多情大于法的现象。当然,人情也是要讲的,也需要人性化管理。但这人性化管理并不是不讲原则的,要在不违反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才能作相对的调整。如果一味的为人情而放弃原则,对一个群体是不利的。应该在原则的基础上,合情合理地处理事务。处理的时候,要讲究一定的方法,使制度的执行变得合情合理而又让人心甘情愿。
相对于企业来说,事业单位更讲究人情。企业,以经济效益作为衡量工作的依据,工作效率的高低,非常直观。而事业单位,相对来说,衡量标准没有可操作可比较的数据,所以,在事业单位,人情占了很大的比例。 而在这种情况下,制度的制约作用更显得如若有似无了。如果,一项好的制度,只是心血来潮,没有长时间的执行,那也是没用的。制度的执行,要坚持,不能虎头蛇尾。如果制度不能坚持,或只是作为作秀挂在墙头,那也只是一纸空文,没有约束力的。
近日在读者杂志上读到了一则小故事,很受启发,引发了我们很多关于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建设的思考,故事大意如下:
有七个人曾经在一起工作,他们每天的共同劳动成果是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天天要分粥,一是粥有稠与稀,二是粥有多与少,尝试了多种方法才解决人人平等个个一样的分配问题。
方法一: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方法二: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障气。
方法三: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
方法四: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份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通过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等一系列措施终于解决了和尚挑水的麻烦问题。用明确的岗位职责加上竞争机制,使得三个和尚乃至三百个和尚都会乐呵乐呵地挑水。从这个分粥的小故事中又引出了另一个营销难点问题既营销分配制度与激励机制问题,分粥如同和尚挑水,是另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
从不同的分粥方法中,我们看到的是不同的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的区别:
第一种分粥方法,是一种原始式的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典型的小农经济思想,,结果的好坏全凭个人的善恶,是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的初级阶段。是一种典型的合伙型企业的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的体现.
第二种分粥方法,是一种人治式的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是一种典型家族式企业的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的体现.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开始有了管理的观念,开始实行一定程度的约束,控制个体的行为,但是是完全靠选择老板或大家信得过的人来进行管理,而不是靠制度来管理,人治而不是法治的结果往往会导致强权政治和腐败现象产生,最终导致企业的崩溃。
第三种分粥方法,是一种法治式的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是一种建立了一套法人治理机制的有限责任公司的现代企业的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体现管理又前进了一步,开始有了制度的约束,并在组织内部实施了董事会,监事会,审计部一大堆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的机制,公平竞争和扼制腐败的问题解决了,但往往又造成了相互推诿、协调困难、出现部门间的矛盾等问题。造成管理成本增加,管理效率下降,是缺乏人性化的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扼制腐败和堵塞管理漏洞也应注意控制成本,水清则无鱼.
第四种分粥方法,我们认为是一种比较人性化的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把每个人的利益与大家的利益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特别是把人性自私的弱点与缺点都充分考虑进去了,也把法治的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也吸收进来了,使每个成员自觉地干好工作,完成任务,争取多创造点粥并认真履行分粥的职责。扼制了腐败,堵塞了管理上的漏洞,管理成本下降,管理效率上升.这种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的缺点就是容易导致平均主义,重分配轻激励.
同样是七个人,不同的分粥制度,就会有不同的风气。所以一个单位如果风气不好,人心焕散,一定是机制问题,一定是没有完全公平公正公开的奖勤罚懒的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
其实根本的问题在于还是粥少僧多,如果能多给七个人一点粥,就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如果要从根本上彻底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让七个人为老板创造更多的财富,老板才有可能能多给粥,如何让七个人为老板创造更多的财富呢?又回到前面的话题:如何建设一套行之有效的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
当然有人会说:粥给够了又会想要米饭,想要鱼想要肉,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欲望没有错,人类也正是在这种不断剌激欲望,满足欲望的过程中,达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目的.
究竟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呢?每个企业的发展历史企业状况,产品特点,人员构成,资本结构不同,不可能制订一个千篇一律谁都可以套用的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也不可能从书本上照搬照抄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必须由企业高层和员工共同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摸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必要的时候可以借助外脑——营销咨询机构来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一套符合企业实际的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
那么,虽然分配制度的形式千差万别,但好的营销分配与激励机制应该有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
1、激励公平----是有利于营销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的关健
公平性是员工管理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员工感到的任何不公的待遇都会影响他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情绪,并且影响激励效果。取得同等成绩的员工,一定要获得同等层次的奖励;同理,犯同等错误的员工,也应受到同等层次的处罚。如果做不到这一点,管理者宁可不奖励或者不处罚。
管理者在处理员工问题时,一定要有一种公平的心态,不应有任何的偏见和喜好。虽然某些员工可能让你喜欢,有些你不太喜欢,但在工作中,一定要一视同仁,不能有任何不公的言语和行为。是否有利于保证多劳多得,奖勤罚懒.
2、激励适度----是有利于企业整体营销管理成本的下降的核心
有人对能通宵达旦玩游戏机者不可理解,但一当自己去玩时,也往往废寝忘食,原因何在?游戏机上电脑程序的编制是由于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在每一个具体的程序中,操作者在与电脑相较量时未必能轻而易举地获胜。但经过一段时间操作之后又能够过一些关。这样稍有努力就进,不努力就退的若得若失的情况对操作者最有吸引力。
游戏机的事例说明了激励标准有个适度性问题,保持了这个度,就能使激励对象乐此不疲地努力。反之,如果激励对象的行为太容易达到被奖励和被处罚的界限,那么,这套激励方法就会使激励对象失去兴趣,达不到激励的目的,所以说:“赏罚不中则众不威”。
『捌』 领导想让团队吃大锅饭,该不该拒绝这个要求
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
于是每周下来,每个人只有一天能吃饱,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
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
然后大家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但他们常常互相攻击,扯皮不止,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
想要成为合格的领导者,首先就是要善于识人用人,就要主动学习更多更有效的管理知识,借此,推荐一款个人成长课程:涵盖“运营、销售、营销、管理、股权、融资”等,都是实用的工作方法和优秀经验案例。
『玖』 什么是“制度的力量”
制度的力量通过以下故事来体现:
第一个故事:合格率的检查制度。
二战期间,美国空军降落伞的合格率为99.9%,这就意味着从概率上来说,每一千个跳伞的士兵中会有一个因为降落伞不合格而丧命。军方要求厂家必须让合格率达到100%才行。厂家负责人说他们竭尽全力了,99.9%已是极限,除非出现奇迹。军方(也有人说是巴顿将军)就改变了检查制度,每次交货前从降落伞中随机挑出几个,让厂家负责人亲自跳伞检测。从此,奇迹出现了,降落伞的合格率达到了百分之百。
第二个故事:付款方式。
英国将澳洲变成殖民地之后,因为那儿地广人稀,尚未开发,英政府就鼓励国民移民到澳洲,可是当时澳洲非常落后,没有人愿意去。英国政府就想出一个办法,把罪犯送到澳洲去。这样一方面解决了英国本土监狱人满为患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澳洲的劳动力问题,还有一条,他们以为把坏家伙们都送走了,英国就会变得更美好了。
英国政府雇佣私人船只运送犯人,按照装船的人数付费,多运多赚钱。很快政府发现这样做有很大的弊端,就是罪犯的死亡率非常之高,平均超过了百分之十,最严重的一艘船死亡率达到了惊人的百分之三十七。政府官员绞尽脑汁想降低罪犯运输过程中的死亡率,包括派官员上船监督,限制装船数量等等,却都实施不下去。
最后,他们终于找到了一劳永逸的办法,就是将付款方式变换了一下:由根据上船的人数付费改为根据下船的人数付费。船东只有将人活着送达澳洲,才能赚到运送费用。
新政策一出炉,罪犯死亡率立竿见影地降到了百分之一左右。后来船东为了提高生存率还在船上配备了医生。
第三个故事:粥的分配制度。
七个人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都是不够的。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乎,每周下来,他们只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后来他们开始推选出一个口口声声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
大权独揽,没有制约,也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互相勾结,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
最后想出来一个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拿剩下的最后一碗。为了不让自己吃到最少的,每人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平,也只能认了。
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第四个故事:互助与共赢的天堂。
有一位行善的基督教徒,去世后向上帝提出一个要求,要求上帝领去参观地狱和天堂,看看究竟有什么区别。
到了地狱,看到一张巨大的餐桌,摆满丰盛的佳肴。心想:地狱生活不错吗?过一会儿,用餐的时间到了,只见一群骨瘦如柴,奄奄一息的人围坐在香气四溢的肉锅前,只因手持的汤勺把儿太长,尽管他们争着抢着往自己嘴里送肉,可就是吃不到,又馋又急又饿。
上帝说,这就是地狱。
他们走进另一个房间,这里跟地狱一般无二,同样飘溢着肉汤的香气,同样手里拿着的是特别长的汤勺。但是,这里的人个个红光满面,精神焕发。原来他们个个手持特长勺把肉汤喂进对方嘴里。
上帝说,这就是天堂。
同样的人,不同的制度,可以产生不同的文化和氛围以及差距巨大的结果。
这,就是制度的力量。
『拾』 粥的分配制度读后感
因为好像得到了大家满意的答案。殊不知,故事还能继续演绎。为什么七个人都想要多的粥?我们可能会很容易的回答:那是人贪婪的天性所致。不过,我想将故事的条件稍微改变一下。可能就会得到一些不同的结果。
博弈论的一大基础是,假设双方一样的情况下进行。否则,变化的因素太多不好演绎出结果。但对此具体的例子,我想不改变七人智力相同的前提,但其饭量应该不同是非常正常的事吧?!由"粥的分配制度"说起
演绎情况如下:
一、粥量达不到七人的饭量总和。那么,每人都想多分点粥,填饱肚子。原文已经给出了很好的方法。
二、粥量恰好与七人的饭量总和相当。那么,当以均分的方式或前面的方式进行分配,就会出现有的人不够吃,有的人会有剩余。这时,如果大家关系较好,就会
出现剩余者将自己多余的粥给不够吃者。使大家处于一种均正好吃饱的状态。当然,也可能出现剩余粥者,将多余的粥以“有价”的方式出让给不够吃者(我想这就
是私有出现的力量)。不过,如果大家制订出一条规定:如果分得的粥必需吃完,否则将要受到处罚。那么,可能剩余粥者反过来就要求不够吃的人帮自己将剩余的
粥吃完了!由"粥的分配制度"说起
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反复的摸索找出每人的饭量,对应进行分配,那是非常完美的一件事。由"粥的分配制度"说起
只
是这时我们还需要考虑二件事。1、"酒逢知己千杯少",每人的饭量虽基本不变,但有时还是会有点变化,遇到这种情况,造成的按原计划分就会出现问题。怎么
解决?2、饭量小的长期少分,若干事时,付出一样。他会一直乐意接受这样的各有多少的分粥方案吗?同样,按不允许浪费、必需吃完的原则。不够吃者有时也可
能要“翘下尾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