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制服知识 > 美军陆军少将的制服样式

美军陆军少将的制服样式

发布时间:2021-08-28 11:35:31

A. 美国陆军士兵和美国海军陆战队士兵的 迷彩作战服一样吗

以前两军都用丛林与三沙BDU,现在不一样。美陆军发放的迷彩服为新式陆军数字迷彩通用战斗服(ACU)。2010年后,ACU采用CryePrecision公司的OCP迷彩图案,代替原来的UCP迷彩图案,已经装备美国陆军驻阿富汗部队。
美海军陆战队发放的迷彩服统称全称Marine corps combat utility uniform,即陆战队战斗服,包括数码丛林与数码沙漠两种迷彩样式。
两种制服在设计上有多种不同之处。比方说ACU口袋采用魔术贴,而MCCUU则采用纽扣,ACU袖子有笔插袋而MCCUU没有。两者相似之处很多,上衣同样没有下口袋,下摆短,可以塞进裤子里,都采用立领,口袋设计成倾斜的以方便拿取物品

B. 美军现役军服是什么

说起美军军服,可以用“复杂+挺拔”来形容,说他复杂,是因为品种实在繁多。美军分海、陆、空军和海军陆战队四大军种,每个军种都有自己的军服体系、样式和颜色,因军种不同各有差异。样式上大体可分为常服、礼服、晚礼服、作训服和工作服。如下图这几种迷彩属于较常见的军服。

M65风衣 永恒的经典

M-1951式夹克的风格基本上延续了M-1943式夹克的设计,但夹克的正面已经改为拉炼式开合,具有优良的防风性能。接着推出衣领和袖口改为以魔术贴粘合,衣领里藏有兜帽的M-1965,也就是M-65野战风衣,从此以后,M65就成为美国各地驻军的标准配备。

M65的特征是没有繁琐的装饰,穿著时非常方便,以及非常结实耐用。此外,更具备了适应各种环境的机能性,这些条件使M65无论作为冬季的野战装备,甚至是日常穿着的大衣,都是出色的优先选择,您可在穿著之前稍加熨烫,必能穿出军人雄赳赳、气昂昂的英姿!为了让您正确的选择合身的商品,请依照正确的测量方法,测量自己身体各部位尺寸,再与商品的尺码标准对照后,就可选择适合您的商品。

C. 二战时的美国军服,种类最全,与德国军服比哪套更帅气

美国陆军军官(陆军中尉助理)身穿全套制服。

D. 美国陆军新作战服(ACU)为何主色用灰而不是绿

新款陆军作战服(Army Combat Uniform,简称ACU)为迷彩型,可以满足战场作战和常规部署的需要。这种作战服的伪装色与现役的四色作战迷彩服不同,没有黑色,将使士兵更好地溶于城市、沙漠和森林环境。由于采用了免浆洗纤维,所以预计会受到士兵的广泛欢迎。美陆军官员表示由于新作战服会分阶今日焦点 :
上世纪80年代美军开始换装免烫迷彩服和战场装(Battle Dress Uniform,简称BDU)时就曾经新旧军服混穿过几年,现在的情况与当时非常的相似。

从今年夏季开始在全球反恐战场上的美军士兵就会接收到新式军服。今年参军的新兵在2006财年开始(今年10月)发放制服时也会收到新的作战服。美军要求所有士兵在2007年5月前都能够拥有两套陆军作战服。美军的军品店会从2006年4月份开始出售新式军装。战场装和沙漠战场装(Desert Battle Dress Uniform,简称DBDU)退出使用的时间目前还没有确定。

在陆军作战服分阶段装备部队期间,士兵可以随意混穿陆军作战服、战场装和沙漠战场装,美军对此不作要求。陆军作战服所表配的靴子分为热天气和柔和天气两种,都可以与战场装和沙漠战场装进行混穿。美军允许混穿也有节约开支的目的,例如一名士兵现在还不需要买鞋子,那么他还可以继续穿他的老款鞋,而不必要着急去买新鞋。除了鞋子可以混穿外,其它可以混穿的也包括背带、皮带、圆领汗衫、袜子,帽子等。

美军的新式陆军作战服包括有许多新的特点。新服装上将只有一种徽章,改变了以往作战、技能和身份认证等多个徽章使用的局面,新徽章将由基地指挥官来授予。减少徽章的原因也是众多徽章在战场上没有大用途,做出这一改变后士兵也将不用再花钱去锈那些繁琐的东西了。仍然需要锈徽章的例外仅包括,陆军作战服的巡逻帽、太阳帽和纤维B迷彩外套。美军官员指出新款作战服是经过验证后的产品,由于有效减少了士兵的负重,因此有助于提高士兵的作战能力。新款作战服舒适实用,并且会为士兵省下不少钱,所以应该会受到士兵们的欢迎。

新款陆军作战服主要有20种改进,这也是自上世纪80年代初美军改进军装以来军装改动最大的一次。新的改进包括:(1)衣领可以随意拆卸。(2)级别标识位于上衣的前侧中央。(3)单位标志、技术标志、身份标志都使用尼龙搭扣固定。(4)前面使用拉链,没有钮扣。(5)肘部口袋可以插入护肘衬垫。(6)膝盖口袋可以插入护膝衬垫。(7)裤脚采用前端系紧方式。(8)胸前口袋使用尼龙搭扣。(9)衣袖底部有三个笔袋。(10)袖口采用尼龙搭扣系紧。(11)臂部口袋采用尼龙搭扣。(12)大口袋倾斜设计。(13)衣襟采用宽松设计,方便人体运动。(14)在左右两侧臂部口袋外缝有敌我身份识别标志。(15)左右小腿上都有小口袋。(16)有除潮作用的沙漠体恤。(17)巡逻帽有双层布料和内置口袋。(18)改进后的沙漠热天军靴和沙漠潮湿天气军靴。(19)两个褐色尼龙网带。(20)除潮袜子。

从这些改进来看,美军目前设计军服的思路主要是紧贴实战,在满足作战需要的同时减轻士兵的负担,在节约费用的同时提升服装的舒适性。美军的新款设计确实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E. 二战时美国海军制服问题

哈,这个电影不是一般的假,在专业人士或者了解相关军事知识的爱好者看来,这个电影除了声呐回波的声音之外,简直就接近胡说八道了。二战的老潜艇居然都能在水下用鱼雷互射了;潜艇下潜过深,外壳破损进水后,刚上浮几十米,水居然自动止住了,笑死人了。

回答楼主问题:
二战时期美海军的制服,正式礼服为白色立领上衣加肩章军衔,分A、B、C型三种:
A型礼服配勋表,一般不加其它挂饰,比较常用于出席正式军队社交场合、纪念典礼、军人婚礼、葬礼等。
B型礼服须配大勋章和所有挂饰,并加佩剑和绶带,是最隆重场合使用的,逢军队纪念日、高级将领或重要功勋人员婚礼葬礼、高级将领退役、总统视察军队、或者两军海上相会,对方主官是高级将领(航母编队级别)、或者有总统座舰的场合才用。
C型礼服是白色衬衣式制服,根据舰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温度使用,一般在夏季航行或热带高温地区航行时,由少将以上级别军官指令下属统一穿用。C类军装一般只使用勋略表,但是可以根据情况使用满徽饰和配剑绶带。

常服分A型和C型两种,A型是黑色西装式,军衔设在袖子上。这种常服是日常出席除战斗,训练以外的日常办公场合使用的制服。它带有部分礼服性质,但是不能全代替礼服的功能。白色的才是正式礼服。
常服C型则是黄卡其色衬衣式,分长袖和短袖,配同色系领带和大沿帽,颜色样式与陆军有点象,不知道的往往混淆。

具体到电影中,艇长和副艇长的白色立领制服都是礼服A。海军少将的制服是黄卡其色衬衣式的常服C。大副的制服是常服A,搭配臂章式军衔是对的,符合美军服饰使用规则。

不过在实战中,美军潜艇官兵根本不穿这些礼服常服,也不戴大沿帽。他们最常穿的是深蓝色作训服,光头或戴棒球帽。

F. 美国陆军肩章两星是什么军级别

只有两颗星是少将。因为美军将官有准将一衔所以少将就变成了两颗星

G. 美国的各种特种部队都佩戴哪些颜色的贝雷帽

“贝雷帽”是各国官兵作战、训练中通用的国际标准服饰之一。由于一些举世闻名的特殊部队长期佩戴固定颜色的贝雷帽,从而形成一种象征。贝雷帽简史多少个世纪以来,军队穿着与众不同的制服,为的是创造心理优势,促进军队的团体精神,但是,相对而言,军队佩戴贝雷帽却是近现代才出现的现象。
20世纪20年代,英国坦克兵开始摸索用何种办法取代僵硬的卡其布制式军帽。因为在当时还属于新生事物的装甲车内,坦克乘员佩戴这种军帽操作起来非常不便。这种军帽得向后戴才不致影响炮手的视线,而且还得用带子扎在下巴上才能固定在头上。而采用浅色的羊毛哗叽布料后,坦克乘员在拿军帽或是调整军帽时,因操控坦克弄脏上的手指很快就会使军帽上粘满了油污。
1924年,英国坦克兵终于找到了一种黑色毛料的贝雷帽,它的大小尺寸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法国坦克兵佩戴的那两种贝雷帽之间,帽沿四周束以黑色皮革,穿插期间的带子可伸缩调整帽口的大小,在脑后打个结便能起到固定的作用。当英国坦克兵将其传统的“无畏”徽章置于左眼上方的帽沿后,就成了一种时髦又实用的军帽,很快便以其独特的个性而声名远扬,逐渐成为当时全世界装甲部队的标志。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贝雷帽在军队中得到了迅速普及。当时英国各种部队都佩戴了颜色不同的贝雷帽,其中包括英国特别空勤团采用的黄褐色贝雷帽,以及英国第一支空降部队――伞兵团佩戴的栗色贝雷帽,它被人们亲切地称作“樱桃浆果”。传说这个颜色是由小说家达芙妮_杜莫里埃选定的,她是弗雷德里克_伯朗宁少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英国享有盛誉的英雄人物之一)的妻子。美军初试贝雷帽美军首次使用现代贝雷帽是在1943年,当时美军第509伞降步兵团的一个营佩戴了英国伞兵部队在战争中使用的栗色贝雷帽。1951年,美国海军陆战队曾试验性地佩戴过绿色和蓝色贝雷帽,但当时觉得效果不佳,看上去有些太“外国化”和“女性化”了,因而很快就被取消了。
然而没过多久,美军便首次开始广泛使用贝雷帽。1953年,一支新组建的专门用于反暴乱和反游击战的陆军特种部队开始佩戴一种绿色贝雷帽。这种贝雷帽最初是由特种作战老手赫伯特_布鲁克少校在1953年设计的,当年便由罗杰_佩泽勒中尉在其指挥的A小队中推广,用于在野外进行延期演练时佩戴。不久,这种贝雷帽便在这支新组建的特种部队中得到了普及,然而美国陆军却一直顽固地拒绝将其列为制式军帽,直到8年后情况才有了转机,这要归功于约翰_肯尼迪总统了。
1961年,约翰_肯尼迪总统计划到布拉格堡视察。这位新任总统对特种作战颇感兴趣,行前他特意指示特种作战中心指挥官威廉_亚伯勒准将,要求特种部队在接受检阅时全部佩戴他们的贝雷帽,因为在他看来,这支部队既然执行的是特种任务,就应该或多或少体现出有别于其他部队的不同之处。对于总统的要求,陆军部虽然颇有些不情愿,但也只得在9月21日致电特种作战中心,批准将这种贝雷帽作为这支特种部队的制式服装。
1961年10月12日,肯尼迪总统来到布拉格堡时,亚伯勒准将特意佩戴贝雷帽迎接这位武装部队总司令。总统见过后品评道:“这种贝雷帽很不错,你觉得的呢?”亚伯勒准将答道:“的确很漂亮,先生,能正式佩戴这种军帽是我们盼望已久的事了”。
视察布拉格堡之后不久,肯尼迪总统便告诉五角大楼,他认为绿色贝雷帽就是“美国军队勇气与成就的最高象征之一”。在肯尼迪总统的支持下,美国陆军特种部队得到迅速发展,绿色贝雷帽也声誉日隆,成为美国陆军特种部队的标志和同义语。为表达对这位已故总统的尊敬与怀念,每年的11月22日,也就是他遇刺的日子,美国陆军特种部队士兵都要到他的墓前献上一束花圈和一顶绿色贝雷帽。
“贝雷帽”是各国官兵作战、训练中通用的国际标准服饰之一。由于一些举世闻名的特殊部队长期佩戴固定颜色的贝雷帽,进而形成一种象征。它的名字音译自英语Breat。贝雷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5世纪,当时法国西南部的牧羊人曾经喜欢戴一种用棕色羊毛纺织出的圆形无沿软帽。这种帽子戴在头上可以遮风挡雨,脱下来可以擦汗,放在地上当坐垫。后来,法国和西班牙交界处的巴斯克人也开始戴这种帽子,并被人们称作“巴斯克贝雷帽”。
而历史上最早佩戴贝雷帽的军队是英国军队。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派往欧洲大陆的远征军,就有部分官兵佩戴贝雷帽。但贝雷帽真正大放异彩,却是在二次大战期间。当时,为了向法西斯占领的欧洲大陆进行军事渗透与破坏,英国开始组建特种作战部队。1940年第一个伞兵部队成立。1942年英国又组建了空降特勤队及皇家海军陆战队特种舟艇部队等。他们的服装都以贝雷帽为最醒着的标志,而贝雷帽颜色的不同又成为这些部队的区分标志。继英国之后,1942年7月,美国组建了一支以绿色贝雷帽为标志服饰的特种部队。此后,许多国家的不同特种部队都采取佩戴不同颜色贝雷帽的方式来区分。贝雷帽为一种扁平无沿软质制式军帽,通常作为一些国家军队的假想敌部队、特种部队和空降部队的人员标志。贝雷帽具有方便折叠、不怕挤压、容易携带、美观...等优点,还可从外覆套钢盔。著名的将领蒙哥马利元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就经常戴着贝雷帽,而且还与众不同地戴着将军和装甲兵两种帽徽。一些国家主要是在颜色上对不同的兵种予以区分。如美军的假想敌部队戴黑色贝雷帽,特种部队戴绿色贝雷帽,空降部队戴红色贝雷帽。各兵种的贝雷帽除颜色不同外,款式都相同,均属军方制式统一品。黑色贝雷帽美军假想敌部队 头戴黑色贝雷帽,并在贝雷帽上别着前苏联时期红星及早期英国MK1战军的徽章、身着新式三色沙漠虎纹迷彩服、肩章上挂着红星,这就是美国陆军第117旅的官兵装束。它是美军也是世界上最出色的假想敌部队。这支特殊的“作战”单位,拥有很强的作战能力,能对前苏联军队的各种作战行动最贴切神似的模仿,可以随时准备作战需要,扮演“敌军”角色。蓝色贝雷帽联合国维和部队 1945年10月25日,联合国诞生了一支世界性联合部队,因为这支联合国维和部队的士兵作战时都戴着蓝色头盔,平时戴蓝色贝雷帽,所以人们又称其为“蓝盔部队”。迄今为止,联合国已先后向世界各个地区派出了近40支维和部队和军事观察员维护世界、地区的和平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然而,以美国为首的世界霸权国家,经常打着联合国的旗号,对弱小地区和民族进行武力“维和”,严重违背了“蓝盔部队”的宗旨,所以现在的维和部队已变相成为美国的“驻外部队”。红色贝雷帽英军“红魔鬼”部队 英军皇家陆军第五空中机动旅的官兵都戴着一顶红色贝雷帽,所以人们称其为“红魔鬼”部队。该部队的主要任务为“迅速在海外执行各种应急作战任务”。它的前锋部队是其伞兵团,该团是英国陆军之最精锐部队,也是世界上职业化素质较高的部队之一。凡进入伞兵团的新兵,都要在16周的基础训练中完成从气球上跳伞。绿色贝雷帽美国陆军主力成员,帽上镶嵌一枚箭与剑交叉的浮雕徽章,一顶绿色贝雷帽,这便是美国陆军特种部队队员的象征。“绿色贝雷帽”部队是美国特种部队中实力最强大的一支。它是以绿色贝雷帽为别称的美军特种作战部队的主力成员,主要用来执行特种作战或机动作战任务。自1942年7月成立以来, 在50多年的时间里,美国的战军驶向哪里,“绿色贝雷帽”便出现在哪里。
贝雷帽的戴法有明确的要求。如美军规定戴贝雷帽时,应使帽圈平正的位于前额上,且高于眉毛l英寸,帽顶向右耳方向倾侧,并使硬衬正好位于左眼上方。贝雷帽只有在穿便服、工作服时才能戴。穿常服戴贝雷帽时,可以穿战斗皮靴,并将裤腿束紧

H. 美国陆军军衔

军衔是区分军人等级、表明军人身分的称号、标志,是国家给予军人的荣誉。通常由将官、校官、尉官、准尉、士官、士兵构成其等级体系,有的国家还设有元帅。以置于肩、领或袖、帽等处的专门徽章符号,标志军人的军衔等级和所属军种、兵种及专业勤务。军衔的种类,按其性质,可分为正式军衔、临时军衔和荣誉军衔;按兵役,可分为现役军衔、预备役军衔和退役军衔。许多国家的法律规定,军衔是军人的终身荣誉,非经法律判决不得剥夺,具有一定功绩的军人退役后,在规定的场所有权着佩带军衔符号的军服。实行军衔制度,有利于提高军人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加强军队的组织纪律性,方便军队的指挥和管理,促进军队正规化建设;对国际联盟作战和军队交往也具有重要意义。

军衔等级的设置,同军队的规模和体制编制密切相关。欧洲早期的军队,最大编制是团,所以当时最高军衔只是上校,将军则是代表君主或元首指挥作战的首领。以后,随着军队组织编制扩大,将军遂划分为若干等级,以指挥不同规模的军队。各国军官军衔同军队职务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通常是上尉一连长,上校一团长,准将一旅长,少将一师长,中将一军长,上将一方面军(或战区)司令官。军衔授予的条件和程序,各国都以法律形式加以规定。

授予军衔,一般以军人所任职务的编制军衔、政治品质、业务素质、服役经历及劳绩贡献为依据。军官军衔的授予,许多国家集中在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手中,也有的国家将中、下级军官军衔的授予权赋予国防部和高级军事机关。军衔晋升是军人的一种权利。各国对校级以下军官及士兵军衔的晋升期限,都有具体、严格的法律规定;将官军衔的晋升,通常实行择优选升,不规定具体期限。和平时期,军衔一般都是按期逐级晋升,因职务提升而军衔低于新任职务的编制军衔,或在工作中建有突出功绩的军官,军衔可提前晋升。为使军人的军衔与其所任职务相一致,有的国家实行临时军衔制度。如美国规定,下士以上军人正式军衔尚未期满,而被正式任命或临时任命为比其正式军衔高的职务时,则授予同新任职务相适应的临时军衔。临时军衔,一般都高于本人的正式军衔。被授予临时军衔的人员,其权力和服装式样与正式军衔相同。职务下降时,临时军衔亦随之下降,但不得低于原有的正式军衔。英国、印度等国,亦实行临时军衔制度。

军衔是多数国家规定军官服役年龄和军人享受物质待遇的重要依据。军官服役年龄的大小,同军衔的高低成正比,不过这种比率逐步呈缩小趋势。如20世纪初,日本规定上将65岁,少尉45岁,而80年代末规定上将60岁,少尉53岁,上将与少尉的最高服役年龄之差,由20岁缩小到7岁。西方国家军官的薪金,大多以军衔作为依据,东欧一些国家的军官,军衔则为薪金构成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有一套独特的武职官员等级制度。秦汉时期,官员的等级称“石”。魏晋以后,官员的等级称“品”,多数朝代的武职官员等级设9品18级(每品分正、从两级)。唐宋时期,武职官员等级设9品32级。隋唐以后,在品之外还设有“武阶”。阶数多少各朝不等,多者45阶,少则18阶,每阶均有等级称号,如骠骑大将军、昭武校尉、陪戎副尉等。以不同颜色和图案的冠服佩饰标志官员的品阶,是中国古代武阶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它表明中国封建社会武职官员的等级制度已趋完善。清朝末年,清政府参仿西方军事制度,实行营制改革。从1904年开始至1911年3月,历时6年多,逐步地在中国军队中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军衔制度,取代了传统的武阶制度。中国初次建立的军衔设6等18级:上等第一级包括大将军、将军、正都统,第二级为副都统,第三级为协都统;中等第一级为正参领,第二级为副参领,第三级为协参领;初等第一级为正军校,第二级为副军校,第三级为协军校;额外军官一级;军士分上士、中士、下士3级;兵分正兵、一等兵、二等兵3级。辛亥革命后,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改定军衔等级为6等16级:上等军官称将军,中等军官称都尉,初等军官称军校,每等分大、左、右3级;额外官佐1级;军士分上士、中士、下士3级;兵分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3级。

1912年8月,中华民国政府重新命名军衔称号:上等军官称将官,中等军官称校官,初等军官称尉官,每等分上、中、少3级;准尉官1级;军士分上士、中士、下士3级;兵分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3级。1927年国民党政府成立后,沿用上述军衔称谓,除1935年将上将区分为特级、一级和二级外,其余等次相沿不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55~1965年第一次实行军衔制度时,军衔设7等20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设而未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准尉;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1988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重新实行军衔制度,军衔设6等18级:一级上将(设而未授)、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军士长、专业军士;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1993年4月,士官军衔增加等级,军士长和专业军士军衔,由高至低各分为四级、三级、二级、一级。1994年5月,将官军衔中不再设一级上将。1995年5月10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3次会议通过,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军官法》,规定预备役军官军衔为3等8级:预备役少将;预备役大校、上校、中校、少校;预备役上尉、中尉、少尉。

军衔出现于15~16世纪西欧一些国家,故习惯上称其为西欧式军衔。17~18世纪,西欧式军衔为世界许多国家所采用,形成一种国际性军队等级制度。各国军衔的形式大同小异,通常以将、校、尉、士、兵构成其等级体系,其等级设置数量的多少不一。将官,多者设5级,少者设1级,设2级、3级、4级者皆有。校官、尉官,有的国家各设3级,有的国家设4级。准尉,有的国家不设,有的国家设置,但其等级数量不同,少者1级,多者6级。军士,多数国家设3级或4级,少数国家设两级或5级、6级、7级。兵,多数国家设两级或3级,少数国家设1级或4级。陆军、海军和空军的军衔设置,多数国家三者基本一致,少数国家略有差异。平时与战时军衔的设置,绝大多数国家没有什么区别,但有的国家的最高军衔,如苏联的大元帅、美国的五星上将,平时一般不授。几个主要国家的基本军衔等级设置情况如下:美国军衔设6等25级:五星上将(战时或战后对有特殊贡献的军官才授予)、上将、中将、少将、准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一级准尉、二级准尉、三级准尉、四级准尉、五级准尉;一级军士长、二级军士长、三级军士长、上士、中士、下士;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俄罗斯军衔设7等20级:俄罗斯联邦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高级准尉、准尉;大士、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朝鲜军衔设5等21级:大元帅、元帅、次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特务上士、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下等兵。越南军衔设5等17级: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古巴军衔设6等16级:总司令(相当于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军士长、军士;上等兵、列兵。印度军衔设7等20级:元帅(只在战时授予有特殊功勋的军种参谋长);上将、中将、少将、准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一级准尉、二级准尉、三级准尉;上士、中士、下士;一等兵、二等兵、新兵。韩国军衔设5等15级:上将、中将、少将、准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准尉;上士、中士、下士;兵。日本自卫队军衔设6等18级: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准尉;军士长、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阿尔及利亚军衔设6等17级:少将、准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一级准尉、二级准尉;军士长、军士;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英国军衔设8等19级:元帅;上将、中将、少将;准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一级准尉、二级准尉;上士、中士、下士;一等兵、二等兵、新兵。法国军衔设5等20级:上将、中将、少将、准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准尉;总军士长、军士长、准军士长、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下等兵、列兵。加拿大军衔设6等17级:上将、中将、少将、准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一级准尉、二级准尉、准尉;上士、中士、下士;列兵。

军衔制度在中国已有近百年历史。20世纪初,晚清军队引入世界通用的军衔制度。以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几个时期实行的军衔制度,基本上都是在清末军衔制度基础上的发展和沿革。

■晚清军衔制

清朝在灭亡前,用了六年的时间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军衔体系。

当时,清王朝的腐败无能和清军战斗力的脆弱,在面对列强的战争中已暴露无遗。一些大臣、督抚纷纷上书,条陈时务,要求清廷迅速建立一支新式武装。清朝皇室也痛感中国兵制过于陈旧,已不合时宜。为了维持自己摇摇欲坠的统治,必须改革兵制。于是采纳众议,决定效法西洋,训练一支新式陆军,以取代旧式绿营军队。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负责编练新军。

清朝的新军,在编制、装备和操法上,完全仿效西方,而在人事制度上,基本上还是采用过去绿营制的一套老办法。在编练新军过程中,遇到许多矛盾,对推行新制障碍重重。因此,清政府进一步采取改革措施,继续在所有方面进行改革,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移植西欧式军衔制,试图通过军衔制度来改变当时“重文轻武”的流弊,振奋士气,提高军队的社会地位,改变官职与官衔之间严重失调的状况;改革官兵制服与识别标志,既整肃军容,亦适应操战;实行国际上大体统一的衔级制度,以利于国际交往。

清政府从1904年开始,通过颁布实施一系列的章程制度,逐步推行西欧式军衔制。1904年12月,清政府练兵处会同兵部向朝廷奏准《另定新军官制事宜》,建议“参仿八旗官员之秩序,旁采各国军营之规章”,按照西方军官军衔的三等九级制,取代旧的官阶制度,建立新军的阶位品级体制,军官“区为三等,析为九级”。

1905年3月,练兵处、兵部设计出军官军服和军衔标志的第一个图案式样。8月,练兵处提出军官授衔的标准、条件、程序和要求。12月经清政府批准,陆军军官开始按新官制评定等级,从而形成了我国最早的军衔等级:

上等第一级,正都统;
上等第二级,副都统;
上等第三级,协都统;
中等第一级,正参领;
中等第二级,副参领;
中等第三级,协参领;
次等第一级,正军校;
次等第二级,副军校;
次等第三级,协军校;

1909年11月,军咨处又奏请朝廷在军阶第一等第一级内正都统之上增设“大将军”、“将军”两衔,与正都统同为上等第一级;设立军士衔三级,即上士、中士、下士;在军官和军士之间增设“额外军官”衔一级。

1910年12月,陆军部对军衔授予及晋升年限、军官职务任免、最高服役年龄、军官考绩办法等,都作了详尽规定。如规定各级官佐的最高服役年龄为:正都统,65岁;副都统,62岁;协都统,58岁;正参领,55岁;副参领,52岁;协参领,50岁;正军校,48岁;副军校45岁;协军校45岁。又规定,凡正都统荣获大将军、将军称号者,不受上述年龄限制。这一章程可视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军官服役条例。

不难看出,如按现在的军衔称谓,晚清的“都统”对应将官,“参领”对应校官,“军校”对应尉官;“正”、“副”、“协”分别对应上、中、少各级。从“正都统”至“协军校”这九级,分别对应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大将军”、“将军”和“正都统”同为一级,是荣誉军衔,相当于有些国家的元帅。“额外军官”就是准尉。士兵军衔称谓与现在基本相同。

■南京临时政府和北洋政府军衔制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于1912年元旦正式成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沿用了刚刚实行不到一年的晚清军衔制,但做了一些变动,主要是废除清朝军衔制的军官衔称,取消所有品级,仍按原来的三等九级,规定了新的军衔名称,军士和兵均改为二级:

上等官佐:大将校、中将校、少将校;
中等官佐:大领、中领、少领;
初等官佐:大尉、中尉、少尉;

额外军官;
军士:一等目兵、二等目兵;
兵:一等兵、二等兵。
不久,南京临时政府又对军衔等级和称谓做了修改,由六等十四级增至六等十六级:
上等官佐:大将军、左将军、右将军;
中等官佐:大都尉、左都尉、右都尉;
初等官佐:大军校、左军校、右军校;

额外军官;
军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右军校升左军校2年;左军校升大军校3年;大军校升右都尉4年;右都尉升左都尉、左都尉升大都尉、大都尉升右将军各3年;右将军升左将军4年;左将军升大将军无定年。

1912年8月,北洋政府公布新的《陆军官佐士兵等级表》,军官仍为三等九级。
将官:上将、中将、少将;
校官: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官;
军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北洋政府还有两个特殊的规定,其中:

虚衔规定:将官衔在正式授予之前,可以先加一个虚衔,即陆军上校可加少将衔,陆军少将可加中将衔,陆军中将可加上将衔。如护国名将蔡锷,为陆军中将加上将衔。

追赠军衔的规定:军官作战阵亡或病逝后,依其生前业绩,可以追赠高一级的军衔,如中将可以追赠上将。

■国民党军队军衔制

1931年4月,国民党政府颁布《陆军军官佐及士兵等级表》,沿用北洋政府时期的军衔制,衔级和衔称都不变。当时授军衔没有统一的机构,国民政府可以授,总司令部可以授,军事委员会可以授,甚至上级机关或军政长官也可以授。1932年,西北军阀马步芳曾把还在小学读书、只有12岁的儿子马继援,委派为青海省南北边区警备司令部的上校参谋长。更为荒唐的是,上报到南京中央军政部后,竟然给予正式命令,发给了委任状。另外,当时军衔和职务相比,衔高职低的情况比较普遍,军长大都授上将。一些地方军阀,手中不过万把人最多几万人,也自封为上将。1933年,当时蒋介石在一次纪念周上讲话说:“国民党军队同列强相比,战斗力特弱而将官特多,上将都数不清了。”

为了整顿军队军衔混乱状况,以适应其军事上的需要,国民政府决定对军衔进行修订。1934年7月和1935年1月,国民政府重新制定了陆、海、空军《官制表》和《士兵等级表》。1935年3月,颁布了新的军衔等级表,把上将分为第一、第二两级,增设特级上将。整个军衔等级为六等十八级:

将官:特级上将、一级上将、二级上将、中将、少将;
校军:上校、中校、少校;
尉官:上尉、中尉、少尉;

准尉;
军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

海军士兵分八级,称谓与北洋政府时期相同。

国民政府时期的军佐衔,最初等级设置与北洋政府时期相同,但改变了称谓,即在军官衔的前面冠以专业名称,如“军需少将”、“军医中校”、“军法上尉”等。1934年以后,军佐衔改用新称谓,将级军佐衔统称“监”,校级军佐衔统称“正”,尉级军佐衔统称“佐”。

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军队为适应全面内战的需要,对各级军官的服现役限龄作了大幅度降低:一级上将,62岁;二级上将,60岁;中将,56岁;少将,52岁;上校,46岁;中校,44岁;少校,42岁;上尉,40岁;中尉,38岁;少尉,36岁。这在当时主要军事国家中是比较低的。

国民党军队的上将衔,比较复杂。除了分特级、一级、二级三个档次外,还有中将加上将衔和追赠上将几种。

特级上将为最高军衔,授予陆海空军最高军事长官。实际上这一衔级是专为蒋介石而设的。

特级上将、一级上将和二级上将常服的军衔标志,抗战结束前都是金版领章上缀3颗三角星。抗战以后,常服的军衔标志,由领章改为肩章,二级上将为3颗五角星,一级上将、特级上将分别为4颗星、5颗星。因此,也分别被俗称为“三星上将”、“四星上将”、“五星上将”。也有人是死后才被追赠的,如张自忠、廖磊等;还有人生前死后都为正式晋升二级上将,如钱大钧、罗卓英等。

此外,国民政府于1934年12月对驻蒙古、新疆、西康、西藏等地的武职官员,颁行了一种特殊的官衔,共分三等十级,其称谓类似于清末的军官衔称:一等一级称都统、一等二级称副统、一等三级称协统,二等一级称都领、二等二级称副领、二等三级称协领,三等一级称都卫、三等二级称副卫、三等三级称协卫,此外还设有准卫一级。

中国的军衔制从清末建立到民国的几次改动,军衔等级中都没有“大元帅”这一级,那么孙中山和蒋介石等人的大元帅是怎么回事呢?

实际上,孙中山等人的大元帅并不是军衔,而是职务,是一种权力象征。1917年7月张勋复辟后,孙中山即提出拥护约法、恢复国会的主张。8月,孙中山在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有130多名议员出席,决议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规定军政府设海陆军大元帅一人,元帅二人,均由国会选举产生。大元帅是国家元首兼行政首长,元帅则协助其工作。9月1日国会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桂系军阀陆荣廷、滇系军阀唐继尧为元帅。10日,孙中山在广州就大元帅职,但陆、唐二人不愿和孙中山合作,分别通电拒受元帅职务。可见,孙中山的大元帅是一种职务,即最高军政长官,其权力相当于实行“总统制”国家的总统,即国家元首兼政府首脑,而不是军衔。

其实,在晚清实行军衔制时,就有陆海军大元帅一职,是由光绪皇帝兼;光绪病逝后,宣统皇帝即位,因他当时才3岁,大元帅之职由其父摄政王载沣兼。

而民国时期的大元帅也不止孙中山一人。北洋政府历届元首(总统或执政),均兼陆海军大元帅。1924年11月,孙中山督师北上,国民党元老谭延

I. 美军邓普西将军还有国防部发言人为什么穿黑色的军装呢陆军不是绿色的吗

你OUT了。从2008年开始,美国陆军逐步放弃已经使用了一世纪的绿色A级制服和B级制服,而改用蓝色军服,新款制服成为美国陆军的惟一常服。近几十年来,美国陆军一直希望能换掉身上的绿色军装,他们抱怨绿色的上装加裤子配上浅棕色的衬衣和领带,像公共汽车司机的打扮。美国陆军的绿色“A级”军服设计于1954年,一直是美国陆军的统一军服。而新款蓝色“A级”军服基于19世纪军服的样式来设计,美军蓝色制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当时,由华盛顿领导的大陆军就是穿着蓝色军服击败了穿大红色军装的英军。现在重新启用蓝色为军服基色,很大程度上有回归传统的意味。

J. 美国什么军人穿黑色制服

海军的寒区常服是黑色的

与美军陆军少将的制服样式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2013男风衣批发市场 浏览:117
白色短裤皮衣搭配图片女生 浏览:926
60岁左右穿的外套价格 浏览:431
买了件风衣没腰带 浏览:384
羊绒爸爸秋装外套 浏览:591
放弃性别女装 浏览:4
李小冉晒穿旗袍自拍照 浏览:790
穿旗袍搭什么款式的外套 浏览:363
鹿皮绒外套搭什么样背包 浏览:405
白色羽绒服在家怎么洗 浏览:725
偷九条牛仔裤是怎么做到的 浏览:458
哔叽男风衣 浏览:407
男羊绒夹克厂家批发 浏览:576
呢马甲裙搭配什么外套 浏览:774
浅蓝裤子什么颜色鞋 浏览:712
人造革皮带久放后发粘怎么办 浏览:415
王子文冬季羽绒服穿搭 浏览:410
汉哲思hozzs男装品牌简介 浏览:891
跑步裤子没兜手机放哪 浏览:142
夏季好看长旗袍 浏览: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