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弟子规中“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的意思
利用各种有利你的资源,来强行是别人臣服,但是人家心里不服。用道理来说服别人,使的别人心服口服,才是最好的结果。
『贰』 行高者,人自高。人所重,非貌高。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的意思
品行高者,人就高尚。人最重要的,并不是他的相貌。用自己的权势地位金钱去让人折服,别人心里肯定不服;用理用心去说服别人,别人就会心服口服
『叁』 弟子规全文解释
一、《弟子规》总叙(原文及译文)
【原文】: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译文】:弟子就是学生,规是规范。《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它规定了学生主修的六门课和辅修的一门课。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中行为要小心谨慎,言语要讲信用。
和大众相处到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它有益的学问。
二、《弟子规》入则孝(原文及译文)
《弟子规》“入则孝”是学生主修的第一门课。入是在家。孝是善事父母,就是在家要善事父母。善事,一个是心,一个是侍。心即是心里面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侍即是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这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当先。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译文】: 父母亲叫你的时候,要立刻答应,不能迟缓;父母亲让你做事的时候,要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懒。 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地聆听;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地接受。 子女照料父母,冬天要让他们温暖,夏天要让他们清爽凉快。早晨要向父母请安。晚上要替他们铺好被子;伺候父母安眠。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译文】: 出门要告诉父母一声,回来也要通报一声,以免父母挂念。平时居住的地方要固定,选定的职业或立定的志向要努力去完成,不要轻易改变。 不要因为小事情,就不禀告父母而擅自去做
。假如自作主张地去做事,那就不合乎为人子女的道理了。 东西即使很小,也不要偷偷私藏起来。否则,一旦被发现,父母一定会非常伤心生气。 凡是父母所喜欢的东西,一定要尽力替他们准备好;凡是父母所讨厌的东西,一定要小心地处理掉。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译文】: 如果身体有所不适或受到损伤,就会让父母为我们担忧;如果在德行上有了缺欠,就会使父母感到丢脸。 父母亲喜欢我,做到孝顺并不难。父母亲不喜欢我,我还能用心尽孝,那才是难能可贵的!
如果父母有了过失,子女应当耐心地劝说使其改正。劝说时态度一定要和颜悦色,声音一定要柔和。 如果父母不肯接受劝说,就等到心情好时再劝。如果父母还是不听,还要哭泣恳求,即使因此而遭到鞭打,也毫无怨言。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译文】: 父母亲病了,吃的药自己要先尝一尝,看看是不是太苦、太烫。并且应日夜侍奉在他们的身边,不能离开一步。 父母亲去世后,要守丧三年,有孝心的,提起父母会难过哭泣,哀思父母养育之恩。
居处要力求简朴,禁绝酒肉、情欲等事。 丧事要完全按照礼法去办,祭祀要完全出于诚心。对待去世的父母亲,要如同他们在世时一样。
三、 《弟子规》出则悌(原文及译文) 《弟子规》中的“出则弟”是学生主修的第二门课。出是指出了家门在社会、在国家中,悌是指兄弟的关系,就是在社会上要能够顺从长上,能够事兄长。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译文】: 作哥哥的要爱护弟弟,作弟弟的要尊重哥哥。兄弟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对父母的孝心也就包含在其中了。
如果彼此都把财务看的轻一些,不贪图钱财,兄弟之间就不会有怨仇。说话时都能够互相忍让一点,多替对方着想,愤恨自然会消除。 不论在用餐、就座或行走时,都应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译文】: 听到年长者叫人时,应立即替他去叫。如果被叫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即到年长者那里去,看看有什么事情需要做。 称呼尊长,不可以直接叫他们的名字。长辈见识多,阅历深,要多听他们说话,不要自己夸夸其谈,表现出很有才能的样子。
在路上遇到尊长时,要快步迎上前去行礼问候。如果尊长一时还没说什么,就要退在一旁恭恭敬敬地站立,等候指示。 遇到尊长时,骑马时要下马,乘车时要下车。等尊长走过百步以外后,自己才能上马或上车离开。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译文】: 假如长辈站着,晚辈就不可以坐下。长辈坐下以后,让你坐时,你才可以坐下。 在尊长面前,说话声音要低一些。但若低到尊长听不清楚的程度,那也是不适宜的。 在见尊长时,要快步走上前去,告退时,要缓慢退出。
长辈问话的时候,要站起来回答,眼睛看着长辈,不要东张西望。 对待自己的叔叔伯伯和他人的父辈时,应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堂兄表兄和他人的兄长时,也应像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
四、 《弟子规》谨(原文及译文) 《弟子规》中的“谨”这是学生主修的第三门课。谨是指我们行为上要谨慎,不可以放逸。慎乃护身符。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译文】: 清晨要早起,晚上要迟睡。人的一生很短暂,转眼间从少年就到了老年,所以每个人都要珍惜此刻的宝贵时光。
早晨起床后,一定要先洗脸刷牙,每次大小便完后都要洗手。这种良好的卫生习惯应该在小时候就养成。 帽子一定要戴端正,衣服纽扣要扣好,袜子和鞋子都要穿整齐,鞋带要系紧。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译文】: 脱下来的衣服和帽子,要放置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不能到处乱丢,以免把衣帽弄脏。 穿衣服贵在整洁大方,而不在于华丽。不但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还要和自己的家庭条件相适合。
对于食物,不要挑食,也不要偏食,偏食会营养不良;吃东西也要适可而止,不要过量,过量会损伤脾胃。 年青的时候,千万不要喝酒。因为一旦喝醉了,就会丑态百出而丢脸。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译文】: 走路时要不急不慢从容大方,站立时身体要端庄直立。作揖是要把身子躬下去,礼拜时要恭恭敬敬。 进出门时,脚不要踩到门槛上;不要用一条腿支撑身体斜靠着;蹲坐时不要叉开两腿;更不要摇晃大腿。否则,就会显得你没有教养。
进出门时,要缓慢地揭开门帘,尽量不要发出响声。走路拐弯时角度要大一些,不要碰着东西的棱角,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手里拿着空的器具,要像拿着装满东西的器具一样小心。走进没人的房间,要像进到有人的房间一样谨慎,不能乱走乱动。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译文】: 做事情不能太匆忙,匆忙时最容易出现差错。不要害怕困难,应该知难而进,也不要马虎草率,即使是小事,也要认真对待。 凡是打架嬉闹的场合,一定要远离而不去接近。凡是不正当、不合情理的事情,一定要远离而不去过问。
准备进入别人家门时,应该先敲门,问一声有人在吗?主人允许后才能进入。将要走进厅堂时,声音要提高一些,以便让里面的人知道。 当里面的人问是谁时,要将自己的姓名告诉对方。如果只回答“是我”,那对方就弄不清楚你是谁了。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借人物及时还后有急借不难
【译文】: 想要使用别人的东西时,必须当面向人家提出请求,以便征得别人同意。假如不问一声就拿走,这就是偷盗。 借别人的东西,要在约定的时间内归还,拖延时间人家以后就不相信你了。别人向你借东西时,如果自己有,不可以吝啬不借。
五、《弟子规》信(原文及译文) 《弟子规》中的“信”是学生们主修的第四门课。信是指言语上要言而有信,信用是成功阶梯的第一步。
人无信则不立。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译文】: 凡是说出的话,首先要真实不虚、讲求信用。说谎话骗人、胡言乱语都是不可以的。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译文】: 说话多不如说话少,因为言多必有失。说的话要恰当在理、符合实际,千万不要花言巧语。否则人家只会讨厌你。 虚伪狡诈、尖酸刻薄、下流肮脏的话,千万不能说。阿谀奉承等粗俗的市侩习气,都要彻底戒除掉。
看到的事情没有弄能够清楚,不要随便乱说,轻易发表意见;听来的事情没有根据,不要随便乱传,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对于自己认为不妥当的事情,不能随便地答应别人。假如你轻易许诺,就会进退两难。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译文】: 说话的时候,吐字要清楚、缓慢,不能讲得太快,也不能讲得含糊不清,使人家听不明白。 东家说长,西家说短,别人的是非很难弄清楚;与自己的正经事没有关系的,不要去多管。否则,不但搅乱了别人,也有损自己的德行。
看到了别人的善行,就要想到自己也应该努力去做到。即他和他差距很远,只要肯努力,渐渐也能赶上他。 看到了别人的恶行,要立刻反省自己。如果发现自己也有,就要马上改正;如果没有,也要引起警惕,防止自己犯同样的过错。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译文】: 做人最要紧的是自己的道德、学问、才能和技艺,这些方面不如人家,就要不断勉励自己,尽力赶上。 如果吃的、穿的不如人家,用不着忧愁悲伤。这不是什么不光彩的事,因为做人最重要的是品德的修养。
听到别人说自己的过错就生气,听到别人称赞恭维自己就高兴,那么,有损德行的朋友就会来与你接近,对你有益的朋友就会和你远离。 听到别人赞美自己就感到惶恐不安,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欢喜接受。经常这样做,那些正直诚实的人,就逐渐与你亲近起来。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译文】: 如果是无意中做了错事,这就叫“错”。如果是故意去做的,那就叫“恶”。 有了过错,要能勇于面对,并彻底改正过来。这样,别人就还是把他当好人看;如果不肯承认,还要极力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了。
六、《弟子规》泛爱众(原文及译文) 《弟子规》“泛爱众”这是学生主修的第五门课。泛爱就是博爱,就是与朋友在一起相处,要讲平等博爱。这是指交友。爱人者,人恒爱之。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译文】: 不论是什么人,我们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尊敬,因为我们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土地上。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译文】: 一个行为高尚的人,名声自然会高。因为人们敬重的是一个人的品行,而不是看他是否有一副好的相貌。 一个才学丰富的人,名望自然会大。因为人们所佩服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而不是自吹自擂的人。
自己有才能,不要只想着为自己谋私利,也应当做些对社会大众有益的事。别人有才能,不要心生嫉妒,随便轻视、毁谤。 不要谄媚巴结富有的人,也不要对穷人傲慢无礼。不要厌弃过去的朋友,也不要只喜欢新结交的朋友。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译文】: 当别人正忙着没空时,不要因自己有事儿去打搅。当别人身心不安时,不要跟人家说话而去打扰他。 别人有短处,千万不要到处宣扬。别人有隐私,绝对不能说出去。 称赞别人善行,本身就是一种美德。
因为别人知道后,就会因此受到勉励而更加努力地去行善。 宣扬别人恶性,本身就是一种恶行。如果由于过分的厌恶痛恨而一味地去宣扬,就会招来祸害。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译文】: 朋友之间互相规过劝善,则彼此都能成就良好的德行。如果有错不能互相规劝,两个人在道德上就都会有缺陷。 拿人家东西和给人家东西,特别要分得清清楚楚。给人家的东西要多一点,拿人家的东西要少一点,这是人情来往的道理。
想让别人做一件事,首先要问一问自己愿不愿意做。如果自己都不原意去做,你赶快也不要让别人去做。 受人恩惠,要感恩在心、常记不忘,并时时想着报答;别人有对不起自己的事,过去就算了,不要老放在心上,应该宽大为怀,尽快把它忘掉。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译文】: 对待家里的佣人,最重要的是自身品行要端正。品行端正固然重要,对人还要仁慈宽厚。 用权势去压服别人,别人就会口服心不服。用道理去说服别人,别人才会无话可说。亲是亲近,仁者指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是要亲近仁者;以师事之,要跟他学。这是讲择师。仁者无敌。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希
【译文】: 同样在世为人,品行高低各个不相同。跟着潮流走的普通俗人很多,而有仁德的人却很稀少。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 百事坏
【译文】: 真正品行高尚的人,人们都心存敬畏。因为仁者说话时直言不讳,也不阿谀奉承。 能够亲近品德高尚的仁者,就会得到无限的好处。
与仁者亲近,德行就会一天比一天增进,而过失就会一天比一天减少。 不亲近品德高尚的仁者,就会有无限的害处。这样一来小人就会乘机接近,很多事情都因此而不能成就。
八、《弟子规》余力学文(原文及译文) 《弟子规》中的“余力学文”,文指六艺等其它有益的学问,就是除了以上六门主修的课以外,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要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它有益的学问。这是辅修的课。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译文】: 如果所学的不实践力行,一味读死书,容易养成华而不实的习性,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 如果只晓得卖力去做,不肯读书学习,而固执于自己的见解,就不会明白道理的真假与否,这也是不对的。
读书的方法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即心要记,眼要看,口要读,这三者确实都非常重要。 正在读着这本书时,不要去想着那本书。这本书还未读完,不要再去读另一本书。读书要用心专一,才有成就。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译文】: 不妨把学习的期限安排得宽裕一些,但在学习时要抓紧时间。只要功夫到了,不懂的地方自然就通达了。 读书时,如果心中有疑问,就要随时做笔记,以便向别人请教,求得准确的意义。
房间里要收拾整齐,墙壁要保持干净。桌子要保持清洁,笔墨纸砚等文具要摆放端正。 如果您把墨磨偏了,说明心不在焉。如果字写得潦草、不工整,说明你浮躁不安,心没定下来,思想不集中。学习要专心致志。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坏就补之 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译文】: 存列典籍,要有固定的地方;阅读完一本书,一定要放回原处,这样便于下次查找。 即使有急事不看书了,也要把书本整理好。发现书本有损坏,应当随即修补完整。 无益身心健康的书刊,应该避而不看,因为书里面不正当的事理会蒙蔽人们的智慧、败坏人们的心志。
应该多读圣贤的著作。 说话不讲道理叫“自暴”,做事胡作非为叫“自弃”,做人绝不可这样。一个人不能不知自爱;也不能甘于堕落。圣人和贤人境界虽高,都是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努力修学而达到的。
(3)制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的意思扩展阅读
【赏析】 现在流通的《弟子规》原名是《训蒙文》,是李毓秀夫子的著作,后经雍正乾隆年间贾存仁改编并改名,在清代后期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被誉为“开蒙养正之最上乘者”,有“人生第一步,天下第一规”之称。
《训蒙文》意思是启蒙、教育子弟尽人伦本分、忠厚生活的读物,全文仅1080个字,以三字一句的形式编撰而成, 内容浅显易懂,通俗押韵,易于读诵,很快流传于世,这本不起眼的《弟子规》辗转翻印,流传南北,成为妇孺皆知、历久弥新的修身读本。
《弟子规全集》的内容大纲采用《论语·学而》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分七个部分加以演述,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礼仪和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
《弟子规全集》一书博采众家之长,在编写过程中不仅对原文作出了详细的注释和翻译,还在此基础上注入了一些新的认知和感悟,使读者更能简单准确地了解《弟子规》的内容,领会其中的寓意。
『肆』 请问:《弟子规》”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出于何处,哪部书。请不要说出于《弟子规》。
《弟子规》,是清朝人总结儒家诸多经典内容而纂出来的儿童启蒙读物。
你问的这几句,也是从诸多文章中浓缩总结的句子。复制一篇文章,见下: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注释】势:势力,权势。服:降服,使服从。然:1.如此,这样。2.表肯定。对的,是的。理:道理。方:才。
【解读】如果仗着财势权势等去降服压服别人,人家口服心不服;如果用道理去说服别人,人家才会口服心服无话可说。
现今社会,没有“仆人”这一说了,取而代之的是保姆,小时工一类的家政服务人员。有钱的富人,工作太忙生活上顾不过来的人,家里有病人、老人、小孩需要照顾的人常常聘请保姆,小时工一类的家政服务人员来为家里做饭、打扫卫生、照顾病人老人、照看孩子等。对待这些为家中服务的人,不能因为他们是为你服务的,就自认为高人一等似的,成天一副盛气凌人的样子,拉着个脸,呼东喝西、指手画脚的。心态要放端正,不要去寻找体会过去大户人家对待家奴、丫鬟那种感觉。现如今有些有钱的极品人物竟然要求保姆在她坐桌吃饭的时候,必须站在身后随时侍候;穿鞋脱鞋的时候必须跪着伺候。可恶之极,都什么年代了,还复原这些,钱太多点着花把脑子烧剩半边了吧?在网上看到一个保姆诉说她为一个有钱人家当保姆,那家女主人年纪轻轻的却每天让她伺候穿衣,脱衣,穿鞋,脱鞋,洗脚,而且帮她穿鞋,脱鞋,洗脚时嫌她叉开腿蹲在那里太难看,不雅观,必须跪着为她服务。而最让这个保姆受不了的是,每次帮她穿好鞋后,她都要把脚踩在她头上检查鞋子干净不干净。每次被踩着头她都很生气,却又不敢动,因为她每月会发工资给她。她真想一甩手不干了,可家里又有病人确实需要钱,只好忍气吞声地受人欺凌。这正如孟子说:“用强制手段迫使别人服从,别人不是真心服从,只是无力反抗而已。”(《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
“不要仗势去降服压服别人,而要用道理去说服别人”不仅可以理解为主人对待家中男女仆人应该做的,也可引申为身份地位高的人对待比自己身份地位低的人应该做的,也可引申为上级对待下级应该做的。
要说这世上谁最会仗势欺人?还是领导!土豪恶霸都比不上领导会仗势欺人!土豪恶霸是硬欺人,领导就是领导,会的招术多。不仅会硬欺人,软欺人,软中带硬欺人,硬中带软欺人,还会神不知鬼不觉地欺人。领导手中的权就是他的势:听也得听,不听也得听,听不听都得听;服也得服,不服也得服,服不服都得服;干也得干,不干也得干,干不干都得干;有理也是理,没理也是理,有理没理都是领导有理。
有些领导自我感觉太好了,总是高估自己的智商,低估下属的智商,自以为自己什么都是对的,都得照他的意见办,不容商量,不容辩解,不容置疑,下属不听就是错。“不要废话,就照我说的去干!”下属敢多说两句,多解释个一句半句,领导一巴掌就拍桌子上了:“你这是什么态度?!”“能不能干,不能干给我滚蛋!”这些领导在自己的命令与训斥中,在下属的唯唯诺诺与噤若寒蝉中,似乎享受着某种快感。他们以为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下属不过是他桌子上的一盘盘菜,他想夹谁就夹谁,他想把哪盘菜撤掉就撤掉。
其实,真正的会当领导的人不怒而威。眼角瞟一眼,都能让下属心里咯噔一下;嘴角哼一声,都能让下属心里发毛。根本不必出言出声,也更犯不着耍横发火发飙。据说过去威震四方的大领导康熙皇帝曾说过做领导应该“不怒自威,亲而难犯”,也就是说做为一个领导应该做到不必发怒发火自有威严,下面人亲近你但不会冒犯你。即:既“镇得住”下面,还要有亲和力,凝聚力,更不会下面还有人跟你捣蛋让你当不成领导。
老子把领导分为四个层次:“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道德经•第十七章》)意思是一流的领导无为而治,什么都不用管,什么都不用操心,底下人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都平稳有序地进行,下面也似乎不知道还有个领导存在似的;二流的领导亲自管理,做好事,办实事,人们赞美他、称颂他;三流的领导底下人畏惧他、尽量避开他,憎恶怨恨他.;四流的领导,也就是最窝囊的领导,是身为领导还被人轻慢戏弄,不把他当回事,受人欺侮。唉,想起了历史上有些可怜的皇帝,不仅不能左右别人的命运,摆治别人,反而让别人左右自己的命运,被人摆治。虽说都是皇帝,可会当不会当,能玩转不能玩转皇帝这个职位,大不一样啊。
这一看,会发脾气、耍威风的领导不过是三流领导啊!不过比玩不转受欺负的窝囊领导还强那么一点。
唉,当官虽易,当好不易,且当且珍惜!
孔子说过:“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意思是:“对人好点则足以使唤人”;孔子还说过:“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论语•宪问》)意思是:“在上位的人喜好礼,对下面人以礼相待,那么百姓就容易使唤了。”人心都是肉长的,对人好点,并以礼相待人家才会依顺你,跟着你好好干。都是爹娘生养的,谁受谁的气啊!孟子说的更直接:“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翻译成现代意义,则是:“如果领导把下属当作手足一样珍惜,下属就会把领导当成心腹一样爱戴;如果领导把下属当成犬马一类的工具使用、驱使,下属就会把领导当成路人一样看待,没有情谊可言;如果领导把下属当成土坷垃路边草一样不放在眼里,想踢一脚就踢一脚,想拽一把就拽一把,下属就会把领导当成敌人一样仇视。”
宋朝欧阳修以势服人,韩琦以理服人,这就显出了做官水平的高低
《宋朝事实类苑》中说:“欧阳修在官府做官时,每遇到说话做事不在理的人,就会对其严加斥责,故人们对他多有怨言。而韩琦公却不这样,总是从从容容地跟人家讲明白他错在哪里,为什么不对,从来不会训人。”
(《宋朝事实类苑》卷十四
欧阳永叔在政府时,每有人不中理者,辄峻折之,故人多怨。公则不然,从容喻之以不可之理而已,未尝峻折之也。)
欧阳修对待说话做事不在理的人不做解释,简单训斥一通算完,谁挨训谁心里都不舒服,人家对他能无怨言吗?而韩琦则是耐耐心心地跟人家讲明白他错在哪里,为什么错了,让人家心服口服,毫无怨言。韩琦这种从尊重他人的态度出发,润物细无声地对待他人,不是比欧阳修那种貌似高高在上暴风骤雨般地对待他人要好很多吗?所以韩琦做官水平最为高,欧阳修和他相比还差了那么一截。
主人仗势服人,仆人心不服,反而以理服主人,主人无言。
北魏时期,有一位叫甄琛的人,从老家来到京城的几年时间里,不务正业,天天下棋荒废时日,甚至于通宵达旦无休无止地下棋。他夜里下棋时常常命手下仆人在旁边秉烛伺候,仆人有时困得迷迷糊糊睁不开眼直打瞌睡,甄琛见他打瞌睡就用棍棒处罚他,如此不是一次两次了。后来,这个仆人被打得实在受不了了,就对甄琛说:“你辞别父母来到京城,为的是做官。如果是为你读书而秉烛伺候,我毫无怨言。可你是天天下围棋,又没日没夜地下,难道我们来京城的目的是为了下棋吗?反而还因为下棋打我,处罚我,这不是太没道理了吗?”一席话,说得甄琛顿时警醒悔悟,于是知过就改,师从许叡、李彪,借书研习,学问一天也比一天有长进。
(《魏书•列传第五十六•甄琛传》入都积岁,颇以弈棋弃日,至乃通夜不止。手下苍头常令秉烛,或时睡顿,大加其杖,如此非一。奴后不胜楚痛,乃白琛曰:“郎君辞父母,仕宦京师。若为读书执烛,奴不敢辞罪,乃以围棋,日夜不息,岂是向京之意?而赐加杖罚,不亦非理!”琛惕然惭感,遂从许叡、李彪,假书研习,闻见益优。)
这仆人放在今天可以当领导了。你看人家一板一眼,有理有据地多会说服教育,楞是把个主子说服得幡然醒悟,改邪归正了。这仆人还不畏上,哪像现在的领导见了上级跟见了大爷似的,大气都不敢出;见了下级跟见孙子似的,训着跟训小孩一样。
甄琛也不错,能认真倾听仆人的话,知过就改。如今的领导,你敢说他半句,他能邪上加邪。一句话就把你噎住了:“我用得着你教育?!”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是“泛爱众”这一章的终结句,“泛爱众”这一章是从“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开始的。这一章自始至终在教育引导人们如何去关爱他人,与人友好和谐共处,并在关爱他人与人共处时保护好自己,最后要做到不要去欺负他人,特别是不要欺负相对于自己来讲属于弱势的人。
『伍』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后面四句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陆』 关于弟子规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的情景剧的剧本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假如我们是用权势、用我们的地位去压别人,他的心不会很服气,虽然表面上还是对我们毕恭毕敬,可能鞠完躬离开了他的视线以后就怎么样?他可能就变一个脸,可能就开始数落、骂我们都有可能。假如我们给予别人的一种尊重是这么表面,那我们应该好好反省反省,因为这样的尊重是很虚华的、是很浮面的,人生要追求比较实在、比较真实的人生。有一个小朋友他就说道:妈妈打我,就是从小成长过程,妈妈打我我都忘记了,但是爸爸打我,我每次都记得很清楚。同样是处罚,为什么差这么多?为什么?妈妈打他,动机是什么?是爱护他,是管教他,所以打完之后他心里也明白自己错了,反而会去改正;但是爸爸打他,出发点不见得是要教育他,而是怎么样?可能脾气一来就打他一顿,他的心里很不服气,所以每次都记得很清楚。所以小孩子也是很明白,我们到底用什么态度对待他,他接收得一清二楚,所以要“理服人,方无言”。
『柒』 古人云:"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出自哪里
弟子规的“泛爱众”部分,意思是权势可以获使人服从,虽然表面上不敢反抗,心中却不以为然。唯有以道理感化对方,才能让人心悦诚服而没有怨言。
『捌』 制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以 服人
事情就是这样,
上天给了他一种,肯定夺去他那一种
有失必有得
『玖』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的译文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的译文是对于正在忙碌的人,不要用事情去打扰他;当别人心情不好或身心欠安的时候,不要用言语干扰他。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出自清代李毓秀所作的《弟子规》,《弟子规》全篇分为“总叙”,然后分为“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七个部分。
《弟子规》在中国清代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影响,清代后期成为广为流传的儿童读本和童蒙读物。此书以浅近通俗的文字、三字韵的形式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几乎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有同等影响。
2014年9月6日,海南省首开传统文化改造犯人的先河,服刑人员每日诵读和领悟《弟子规》、《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学一句,做一句”,潜移默化学会为人。中国司法部肯定海南经验,将海南司法厅编著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教材》纳入服刑人员教育统编教材全国发行。
(9)制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的意思扩展阅读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属于《弟子规》中的《泛爱众》章节,该章节全篇内容及译文:
1、《泛爱众》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人所能,勿轻訾。
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2、白话译文:
凡是人,都应该相亲相爱,因为大家都是天地所生。德行高尚者,名望自然隆盛。大家所敬重的是他的德行,不是外表容貌。
有才能的人,声望自然不凡,然而人们之所以欣赏佩服,是他的能力,而不是因为他会说大话。你有能力可以服务大众,就不要自私自利,舍不得付出。对于他人的才华,应当学习欣赏赞叹,而不要嫉妒、毁谤。
不要去讨好巴结富有的人,也不要在穷人面前骄傲自大。不要喜新厌旧。对于正在忙碌的人,不要用事情去打扰他;当别人心情不好或身心欠安的时候,不要用言语干扰他。
别人有缺点,不要去揭穿,对于他人的隐私,切忌去张扬。赞美他人的善行就是行善。当对方听到你的称赞之后,必定会更加勉励行善。张扬他人的过失或缺点,就是做坏事。如果指责批评太过分了,还会给自己招来灾祸。
朋友之间应该用仁义道德互相规过劝善,这样双方的修养都会有提高。如果对别人的过不规劝,自己和对方的品德都会有缺失。
财物的取得与给予,一定要分辨清楚明白,宁可多给别人,自己少拿一些。与人和睦相处。 事情要加到别人身上之前(要托人做事),先要反省问问自己:换做是我,愿不愿意,如果连自己都不喜欢,就不要勉强别人。
受人恩惠要时时想著报答,别人有对不起自己的事,应该宽大为怀把它忘掉,怨恨不平的事不要停留太久,过去就算了;至于别人对我们的恩德,要感恩在心,常记不忘,常思报答。
对待家中的婢女与仆人,要注重自己的品行端正并以身作则,虽然品行端正很重要,但是仁慈宽大更可贵。如果仗势强逼别人服从,对方难免口服心不服。唯有以理服人,别人才会心悦诚服,没有怨言。
『拾』 怎么样理解这句话
王权只是长期以来的一种力量的集中体现,但这种力量往往被平民所认可,即王权是人民为达到一定目的而“拥护”起来,只要人民认可,王权就存在,如果不认可,就毁灭,而新的方式代替它——如全世界不听权,又会怎样呢,这在短时间内当然是不可能的。 而知识的力量的重点在于是你自己去控制,而不是别人承认才能去控制,且知识的不变与变性的结果还是知识。
总之,王权是别人承认你,而知识是你自己的控制力量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