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革命军的标准服制
国民革命军的军服沿用了北伐时期黄埔军校学生军的军服样式,以灰色棉布裁剪的中山装为主,手持苏制7.92毫米莫辛-纳甘M1891式步枪,配大盖帽、军裤、皮带和布绑腿,士兵足穿草鞋.军官则配皮鞋。这种服装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基本上被沿用。中山装式样的上衣成为军装的基本制式,而大盖帽由于不易制作,且不便于实战,后改为布制野战帽。
在抗战初期。国民政府中央军的夏常服主要以黄绿色为标准色,是由蒋介石聘请的德国顾问们建议使用的。读已故历史学家黄仁宇教授的文章可知,从1931年前后到1942年,这种颜色的夏季制服一直是国民政府中央军主要采用的制服颜色,后来才换成土黄色的夏常服。除黄绿色军服外,也有部分部队在抗战前后穿卡其色军服(例如淞沪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中央军的第87师和第88师)。
在原地方军阀部队所属的非嫡系杂牌军中,北方部队大多数以灰棉布制服为主,即使嫡系部队也有不少穿灰布棉军装的。此外据文献记载,两广部队(李宗仁、白崇禧的桂军,余汉谋的粤军)穿着土黄色军服。龙云的滇军则是蓝绿色军装,这可能是受到法军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法军就是穿着这种军装。
冬装方面,无论中央军还是杂牌部队,都是以灰色棉布制服为主。所谓的灰色,实际是略带浅蓝色的灰色。在国外出版的大多相关书籍中,经常被描述成深蓝色。这种误解有可能是源于大战后期来华美军的回忆。当时的滇军即穿着蓝色棉制服,甚至还有一个师(陆军暂编第19师
B. 民国时期国民党军官有金钮扣没有
民国时期,国民党军官的制服上都有金黄色的纽扣,看起来十分精神。但其材质都是黄铜,不可能是金纽扣。即使是高级军官也不可能有黄金纽扣。
C. 民国时期各地新军的军服
1936年1月,国民政府公布《陆军服制条例》,规定陆军军服分冬夏两季,大礼服、礼服、军常服三种。官兵均以领章表明兵种和阶级,各兵种的识别标志是:步兵红色,骑兵黄色,炮兵蓝色,工兵白色,通信兵浅灰色,辎重兵黑色,宪兵风红色,军需紫色,军医深绿色,测量土黄色,军乐杏黄色。礼服的穿戴,大礼服在国庆日、元旦日庆贺宴会时,领受勋章或参加各种典礼时,随从国民政府主席阅兵时,随从最高军事长官与国庆日、元旦日阅兵时,国家有其他大典时,举行会礼或祭奠时穿着;长礼服在竭见或迎送国民政府主席或最高军事长官时,侍从国民政府主席或最高军事长官巡阅要塞、军港、学校、兵营、舰队时,部队因典礼而举行阅兵时,就职、卸职及重要集会时,访侯或拜答外国重要文物官员时,参加军人婚丧以及祭奠时穿用;军常服在平时办公及外出,操练演习及受检阅以及战时穿用。还规定了穿着制式服装是的佩戴,包括礼带(武装带)、肩章、领章、军刀、短剑、马刺、长筒皮鞋(马靴或皮鞋)或手套。部队番号以臂章表示。
蔡锷是蓝色军装好像也是有绿的的啊!
D. 民国军人官职等级名称
军衔是区分军人等级、表明军人身份的称号、标志,是国家给予军人的荣誉。通常由将官、校官、尉官、准尉、士官、士兵构成其等级体系,有的国家还设有元帅。以置于肩、领或袖、帽等处的专门徽章符号,标志军人的军衔等级和所属军种、兵种及专业勤务。军衔的种类,按其性质,可分为正式军衔、临时军衔和荣誉军衔;按兵役,可分为现役军衔、预备役军衔和退役军衔。许多国家的法律规定,军衔是军人的终身荣誉,非经法律判决不得剥夺,具有一定功绩的军人退役后,在规定的场所有权着佩带军衔符号的军服。实行军衔制度,有利于提高军人的责任心和荣誉感,加强军队的组织纪律性,方便军队的指挥和管理,促进军队正规化建设;对国际联盟作战和军队交往也具有重要意义。 军衔等级的设置,同军队的规模和体制编制密切相关。欧洲早期的军队,最大编制是团,所以当时最高军衔只是上校,将军则是代表君主或元首指挥作战的首领。以后,随着军队组织编制扩大,将军遂划分为若干等级,以指挥不同规模的军队。各国军官军衔同军队职务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通常是上尉一连长,上校一团长,准将一旅长,少将一师长,中将一军长,上将一方面军(或战区)司令官。军衔授予的条件和程序,各国都以法律形式加以规定。 授予军衔,一般以军人所任职务的编制军衔、政治品质、业务素质、服役经历及劳绩贡献为依据。军官军衔的授予,许多国家集中在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手中,也有的国家将中、下级军官军衔的授予权赋予国防部和高级军事机关。军衔晋升是军人的一种权利。各国对校级以下军官及士兵军衔的晋升期限,都有具体、严格的法律规定;将官军衔的晋升,通常实行择优选升,不规定具体期限。和平时期,军衔一般都是按期逐级晋升,因职务提升而军衔低于新任职务的编制军衔,或在工作中建有突出功绩的军官,军衔可提前晋升。为使军人的军衔与其所任职务相一致,有的国家实行临时军衔制度。如美国规定,下士以上军人正式军衔尚未期满,而被正式任命或临时任命为比其正式军衔高的职务时,则授予同新任职务相适应的临时军衔。临时军衔,一般都高于本人的正式军衔。被授予临时军衔的人员,其权力和服装式样与正式军衔相同。职务下降时,临时军衔亦随之下降,但不得低于原有的正式军衔。英国、印度等国,亦实行临时军衔制度。 军衔是多数国家规定军官服役年龄和军人享受物质待遇的重要依据。军官服役年龄的大小,同军衔的高低成正比,不过这种比率逐步呈缩小趋势。如20世纪初,日本规定上将65岁,少尉45岁,而80年代末规定上将60岁,少尉53岁,上将与少尉的最高服役年龄之差,由20岁缩小到7岁。西方国家军官的薪金,大多以军衔作为依据,东欧一些国家的军官,军衔则为薪金构成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有一套独特的武职官员等级制度。秦汉时期,官员的等级称“石”。魏晋以后,官员的等级称“品”,多数朝代的武职官员等级设9品18级(每品分正、从两级)。唐宋时期,武职官员等级设9品32级。隋唐以后,在品之外还设有“武阶”。阶数多少各朝不等,多者45阶,少则18阶,每阶均有等级称号,如骠骑大将军、昭武校尉、陪戎副尉等。以不同颜色和图案的冠服佩饰标志官员的品阶,是中国古代武阶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它表明中国封建社会武职官员的等级制度已趋完善。清朝末年,清政府参仿西方军事制度,实行营制改革。从1904年开始至1911年3月,历时6年多,逐步地在中国军队中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军衔制度,取代了传统的武阶制度。中国初次建立的军衔设6等18级:上等第一级包括大将军、将军、正都统,第二级为副都统,第三级为协都统;中等第一级为正参领,第二级为副参领,第三级为协参领;初等第一级为正军校,第二级为副军校,第三级为协军校;额外军官一级;军士分上士、中士、下士3级;兵分正兵、一等兵、二等兵3级。辛亥革命后,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改定军衔等级为6等16级:上等军官称将军,中等军官称都尉,初等军官称军校,每等分大、左、右3级;额外官佐1级;军士分上士、中士、下士3级;兵分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3级。 1912年8月,中华民国政府重新命名军衔称号:上等军官称将官,中等军官称校官,初等军官称尉官,每等分上、中、少3级;准尉官1级;军士分上士、中士、下士3级;兵分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3级。1927年国民党政府成立后,沿用上述军衔称谓,除1935年将上将区分为特级、一级和二级外,其余等次相沿不改。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人民解放军于1955~1965年第一次实行军衔制度时,军衔设7等20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设而未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准尉;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1988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重新实行军衔制度,军衔设6等18级:一级上将(设而未授)、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军士长、专业军士;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1993年4月,士官军衔增加等级,军士长和专业军士军衔,由高至低各分为四级、三级、二级、一级。1994年5月,将官军衔中不再设一级上将。1995年5月10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3次会议通过,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预备役军官法》,规定预备役军官军衔为3等8级:预备役少将;预备役大校、上校、中校、少校;预备役上尉、中尉、少尉。 军衔出现于15~16世纪西欧一些国家,故习惯上称其为西欧式军衔。17~18世纪,西欧式军衔为世界许多国家所采用,形成一种国际性军队等级制度。各国军衔的形式大同小异,通常以将、校、尉、士、兵构成其等级体系,其等级设置数量的多少不一。将官,多者设5级,少者设1级,设2级、3级、4级者皆有。校官、尉官,有的国家各设3级,有的国家设4级。准尉,有的国家不设,有的国家设置,但其等级数量不同,少者1级,多者6级。军士,多数国家设3级或4级,少数国家设两级或5级、6级、7级。兵,多数国家设两级或3级,少数国家设1级或4级。陆军、海军和空军的军衔设置,多数国家三者基本一致,少数国家略有差异。平时与战时军衔的设置,绝大多数国家没有什么区别,但有的国家的最高军衔,如苏联的大元帅、美国的五星上将,平时一般不授。几个主要国家的基本军衔等级设置情况如下:美国军衔设6等25级:五星上将(战时或战后对有特殊贡献的军官才授予)、上将、中将、少将、准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一级准尉、二级准尉、三级准尉、四级准尉、五级准尉;一级军士长、二级军士长、三级军士长、上士、中士、下士;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俄罗斯军衔设7等20级:俄罗斯联邦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高级准尉、准尉;大士、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朝鲜军衔设5等21级:大元帅、元帅、次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特务上士、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下等兵。越南军衔设5等17级: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古巴军衔设6等16级:总司令(相当于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军士长、军士;上等兵、列兵。印度军衔设7等20级:元帅(只在战时授予有特殊功勋的军种参谋长);上将、中将、少将、准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一级准尉、二级准尉、三级准尉;上士、中士、下士;一等兵、二等兵、新兵。韩国军衔设5等15级:上将、中将、少将、准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准尉;上士、中士、下士;兵。日本自卫队军衔设6等18级: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准尉;军士长、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一等兵、二等兵、三等兵。阿尔及利亚军衔设6等17级:少将、准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一级准尉、二级准尉;军士长、军士;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英国军衔设8等19级:元帅;上将、中将、少将;准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一级准尉、二级准尉;上士、中士、下士;一等兵、二等兵、新兵。法国军衔设5等20级:上将、中将、少将、准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准尉;总军士长、军士长、准军士长、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下等兵、列兵。加拿大军衔设6等17级:上将、中将、少将、准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一级准尉、二级准尉、准尉;上士、中士、下士;列兵。 军衔制度在中国已有近百年历史。20世纪初,晚清军队引入世界通用的军衔制度。以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几个时期实行的军衔制度,基本上都是在清末军衔制度基础上的发展和沿革。
E. 民国时期官职称呼
北洋官制
前期
北洋官制主要继承于清朝新军的官制,于1904年制订,是三等九级制。官品,有正、从共七个品级,其具体规定如下:
(一)上等官
共分三级:
第一级,正都统,秩同提督,阶从一品(无正一品),职任总督官。
第二级,副都统,秩同总兵,阶正二品,职任统制官。
第三级,协都统,秩同副将,阶从二品,职任统领官、总参谋官、炮队协领官。
(二)中等官
共分三级:
第一级,正参领,秩同参将,阶正三品,职任统带官、正参谋官、工程队参领官、总军械官、护军官;——同正参领,职任总军需官、总理医宫、总执法官。
第二级,副参领,秩同游击,阶从三品,职任教练官、一等参谋官、正军械官,中军官;——同副参领,职任正军需官、正军医官、正执法官、总马医官、一等书记官。
第三级,协参领,秩同都司,阶正四品,职任管带官、二等参谋官、副军械官、参事官;——同协参领,职任副军官、副军正、马医官、二等书记官。
(三)下等官
共分三级:
第一级,正军校,秩同守备,阶正五品,职任督队官、三等参谋官、查马长、军械长、执事官,副马医官、三等书记官。
第二级,副军校,秩同千总,阶正六品,职任排长、掌旗官;——同副军校,职任司事生、医生、司号官、军乐排长、马医长、书记长。
第三级,协军校,秩同把总,阶正七品,职任司务长;——同协军校,职任司号长、医生、司书生。①
其中经理饷械、医务、法律等员,是曰军佐。其品秩官阶与军官相似,唯在官名之首冠以同字,以示区别,但均不得管带营队。
这种官制,是用原来的封建品秩官阶品定新的官职内容,是以旧瓶装新酒。入民国后,官制又进一步改为将、校、尉三等。其名目不同,而等级仍旧,只是把品秩变将、校、尉制。官职名字,也改变为司令和长,如师长、团长等,但根本上仍是三等九级制的官制核心。故欲知民国时代的军事官制,必从此始。
至1905年,又由军谘处奏定,新军增正一品官阶。凡正都统著有卓异成绩者,赐以大将军、或将军名称和封号,官阶正一品。
后期
国家元首(大总统,亦或总理、执政、大元帅
F. 抗战期间→中共八路新四的哪些军队是使用中华民国国旗、国军制服→求科普!
八路军。
G. 1948年国民党军官制服是开领还是翻领
1946年3月,国民党在南京召开六届二中全会,在有关军队整编的议案中对军服进行了重新设计。这套设计一直用到逃台后的五十年代初期。
其中,军服的 衣领设计是 “上为翻领、下为坐领;翻领两角为突出圆角形,在坐领两端面里布内缀风纪扣钩环两套”:
H. 民国时期 官员职位 都怎么称呼什么 大帅、都统、警察署长等等,谁能具体的说说
国家元首(大总统,亦或总理、执政、大元帅)
经略使(1918年直系【曹锟】为川粤湘赣四省经略使,为民国地方最大官职,辖四省,但为虚职。)
巡阅使(控制两省或两省以上。)
都督(即督军、督理、督办,一省最高长官,辖军、民两政,省长为虚职。)
帮办(一省当中的二把手。)
镇守使(一省之内划分几个地域,这片地域的头即镇守使,位在督军之下。)
道尹(管理所辖数县行政事务长。)
县知事(即县长。)
督军,民国北洋政府时期省下的军事长官。
巡阅使,北洋军阀政府时期,对拥有两省以上的军阀给以巡阅使的官衔,以便控制其地盘。
护军使,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各省重要地区设护军使,管辖该地区的军务,其职权在镇守使之上。
督办,清后期,中央与地方皆有临时设置机构,存在时间长短不一其长官品级特高者称督办或总办,副职称会办,资格次于会办者称帮办,负责处理日常例行事务者称坐办。北洋政府时期仍有此制。
镇守使,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设置,为地方军事长官,所辖军队有一混成旅或一师。
(8)民国官员制服扩展阅读;
官制
1、国民政府委员会:主席、委员
文官处:文官长、秘书、参事、文书局局长、印铸局局长
参军处:参军长、参军、典礼局局长、总务局局长
主计处:主计长、主计官、岁计局局长、会计局局长、统计局局长
国民政府警卫团(后升为旅、师、军)
2、国民政府直辖各机关:
军事委员会:
委员长、副委员长、常务委员、委员、高级参谋
委员会下辖办公厅、第一厅、第二厅、第三厅、铨叙厅、审计厅、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侍从室。各厅设厅长、副厅长,军统局设局长、副局长。各厅、局下设处,处有处长、副处长,侍从室设主任。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民国官制
网络——民国职官年表
I. 民国大帅们穿的制服叫什么名字
自封的。一般统管至少一省的军阀才有资格自称大帅。
J. 国民党军官制服左胸前的彩色是什么意思
不对,国民党在46年3月后的新军装根本就没有配备功勋略表。电视剧犯了错误。
如果是的话,那就是功勋略表。
资历标志
资历标志在国外军人中是位于右胸口,好像是一段一段的截取拼凑而成!他们是作为勋表来用!又称略章、勋略等,是用来代表勋章、奖章等奖励的一种证章,为统一规格的长方形板条。
资历章也叫功勋表,非常复杂,也叫勋略表,军官士兵都有,多表示服役纪录,名称繁多,有防卫优秀章、士兵章,陆军章、博爱章、海外派遣章等等。用来标志军人所属的军种、兵种及专业勤务资历、资格。这些胸章设计精美、制作精良、极富装饰效果,在各国军队中,无出其右者。它们是对军人资格、资历的一种认定,起着激励士气、培养荣誉感的作用。这些看上去令人眼花缭乱的胸章,其佩带位置及佩带方法是有严格规定的其式样通常与所代表的勋章、奖章的绶带一致,通过条纹、色彩(有时候还包括一些饰件)区别不同的奖励。
级别资历章由大小相同的级别略章和军龄略章组成,面料为人造丝带。级别略章的底色,排、连级为草绿色,营级为蓝色,团级为紫色,师级为红色,军级为土黄色,大区级为橘黄色,军委副主席和军委委员为柠檬黄色。排级到大区级,正职略章缀2枚、副职缀1枚五星星徽;军委副主席和军委委员均缀1枚由五星和圆形橄榄枝构成的星徽。军级以上星徽为亮金色,军级以下为银白色。
军龄略章有10年、5年、4年、3年、2年和1年六种,用不同的条杠和颜色区分。简单地说,略章上有几条杠就代表几年军龄。此外还有银灰色的补充略章,用于填补空缺。
佩戴时,略章像滑块一样放进一个不锈钢“滑道”,3个略章为1排,每排“滑道”可以相互衔接。排、连级戴1排,营级为2排,以此类推,军委副主席和军委委员为7排。
徐新和解释说,我军目前的军衔体制为一衔对多级,比如中校可以是正团、副团,也有可能是正营,级别略章主要区分的是级别,并不涉及职务。
通俗讲:我军的级别资历章只有两个功能:1、作为军衔的补充,表示级别,我军军官除了有军衔,还有级别,比如“正军级”“副营级”等等。2、表示服役年限。
表示职务级别:1、资历章按排排列,每排3枚。军委委员和军委副主席一共7排,正副大军区级6排,正副军级5排,正副师级4排,正副团级3排,正副营级2 排,正副连级和排级1排。每名军官的最上一排正中间摆放“级别略章”,军委副主席和军委委员均缀1枚由五星和圆形橄榄枝构成的星徽,以下的级别,级别略章上面缀星星,正职缀2枚,副职缀1枚,其中军级以上是金色星,以下银色星。略章的底色也有区别:军委委员和军委副主席柠檬黄色,正副大军区级橘黄色,正副军级土黄色,正副师级红色,正副团级紫色,正副营级蓝色,正副连级和排级草绿色。看军官最上面一排的正中间的略章,可以知道他的级别。因为我军的每个军衔对应好几个级别,比如少校可能是正营,也可能是副团。这是军衔的补充。
表示军龄:其余的所有的略章的功能都是用来表示军龄的。把所有的略章上的道道加起来就是这个军官的军龄。军龄略章一共6种,10道、5道、4道、3道、2道、1道,组合表示。
如果一个军官排不满,还有一种银灰底色“补充略章”,用来把排不满的排满,保持美观。
佩戴时,略章像滑块一样放进一个不锈钢滑道,3个略章为1排,每排滑道可以相互衔接。
打个比方:假如一个服役40年的大军区司令(上将),6排18枚,他应该在比较醒目的第一排佩戴两枚金星的橘黄色级别略章,剩下的17枚就是做数学题了,用那6种数字排满,排不齐还有补充略章补充空缺。这样,每过一年,军官就要换一个略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