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对小学生的穿戴要求
现在小学生的校服都是统一的吧,穿戴的话基本上都是要校服上课了!
2. 小学生形象礼仪
1、课堂礼仪:遵守课堂纪律是学生最基本的礼貌。
(1)上课:上课的铃声一响,学生应端坐在教室里,恭候老师上课,当教师宣布上课时,全班应迅速肃立,向老师问好,待老师答礼后,方可坐下。学生应当准时到校上课,若因特殊情况,不得已在教师上课后进入教室,应先得到教师允许后,方可进入教室。
(2)听讲: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老师讲解,注意力集中,独立思考,重要的内容应做好笔记。当老师提问时,应该先举手,待老师点到你的名字时才可站起来回答,发言时,身体要立正,态度要落落大方,声音要清晰响亮,并且应当使用普通话。
(3)下课:听到下课铃响时,若老师还未宣布下课,学生应当安心听讲,不要忙着收拾书本,或把桌子弄得乒乓作响,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下课时,全体同学仍需起立,与老师互道:"再见"。待老师离开教室后,学生方可离开。
2、服饰仪表:穿着的基本要求是:合体;适时;整洁;大方;讲究场合。
3、尊师礼仪:学生在校园内进出或上下楼梯与老师相遇时,应主动向老师行礼问好。学生进老师的办公室时,应先敲门,经老师允许后方可进入。在老师的工作、生活场所,不能随便翻动老师的物品。学生对老师的相貌和衣着不应指指点点,评头论足,要尊重老师的习惯和人格。
4、同学间礼仪:同学之间的深厚友谊是生活中的一种团结友爱的力量。注意同学之间的礼仪礼貌,是你获得良好同学关系的基本要求。同学间可彼此直呼其名,但不能用"喂"、"哎"等不礼貌用语称呼同学。在有求于同学时,须用"请"、"谢谢"、"麻烦你"等礼貌用语。借用学习和生活用品时,应先征得同意后再拿,用后应及时归还,并要致谢。对于同学遭遇的不幸,偶尔的失败,学习上暂时的落后等,不应嘲笑、冷笑、歧视,而应该给予热情的帮助。对同学的相貌、体态、衣着不能评头论足,也不能给同学起带侮辱性的绰号,绝对不能嘲笑同学的生理缺陷。在这些事关自尊的问题上一定要细心加尊重,同学忌讳的话题不要去谈,不要随便议论同学的不是。
5、集会礼仪:集会在学校是经常举行的活动。一般在操场或礼堂举行,由于参加者人数众多,又是正规场合,因此要格外注意集会中的礼仪。升国旗仪式: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升降国旗是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方式。无论中小学还是大学,都要定期举行升国旗的仪式。升旗时,全体学生应列队整齐排列,面向国旗,肃立致敬。当升国旗、奏国歌时,要立正,脱帽,行注目礼,直至升旗完毕。升旗是一种严肃、庄重的活动,一定要保持安静,切忌自由活动,嘻嘻哈哈或东张西望。神态要庄严,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所有在场的人都应抬头注视。
6、校内公共场所礼仪:应该自觉保持校园整洁,不在教室、楼道、操场乱扔纸屑、果皮、不随地吐痰、不乱倒垃圾。不在黑板、墙壁和课桌椅上乱涂、乱画、乱抹、乱刻,爱护学校公共财物、花草树木,节约用水用电。自觉将自行车存放在指定的车棚或地点,不乱停乱放,不在校内堵车。在食堂用餐时要排队礼让,不乱拥挤,要爱惜粮食,不乱倒剩菜剩饭。
3. 小学生礼仪常识
仪表、言谈、仪态举止。又分为见面礼仪,公共场合礼仪等。
4. 小学生怎样穿戴打扮
首先,穿衣服要朴素大方,活泼整洁。
学生一般都以穿校服为主,穿校服时要保持整洁干净。不用多说,皱巴巴、脏兮兮的衣服是令人生厌的。在节假日中,或在一些除星期一须穿校服外,其他时间可穿也可不穿校服的学校里,许多同学都喜欢穿上自己精心挑选的衣服,但此时一样要强调大方、整洁。女同学不可追求打扮得象成年女性一样艳丽,甚至花枝招展;男同学呢,要注意卫生,天天穿干净整齐的衣服,不必追求穿高级质料的服装。
其次,要注意自己的头发打扮。
一般来说,女同学的发式应以理短发、梳辫子为宜,不要留披肩发,更不可涂脂抹粉与画眉毛。男同学最好理学生头,不能留长头发。要保持小学生应有的活泼气息。
再次,鞋子、袜子要常换,鞋子要常擦,决不可让鞋子发出酸臭味儿。女同学要注意不宜穿中、高跟皮鞋,而应穿球鞋、布鞋或平跟鞋。
另外,在学校里,学生是不允许戴金银首饰的。有些家长爱把自己的宝贝打扮得象个小王爷小公主一样,给他们戴金链、穿耳洞等,这是非常不好的。学生打扮得珠光宝气,这并不是美,而是俗不可耐,更不利于健康成长。
同学们,爱美是一点儿也没错的,但人的打扮一定要得体,要适当,才显出美和可爱。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形象要求,过份了便反而显得难看、别扭。小学生千万不能刻意盲目地学大人的样子。小学生就象一朵朵刚刚开放的小花,天真活泼、纯洁无邪就是少年儿童最美丽的地方。
5. 小学生三礼(礼貌、礼仪、礼节)内容
礼仪、礼节、礼貌内容丰富多样,但它有自身的规律性,其基本的礼仪原则:
一是敬人的原则;
二是自律的原则,就是在交往过程中要克己、慎重、积极主动、自觉自愿、礼貌待人、表里如一,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要求,自我检点,自我约束,不能妄自尊大,口是心非;
三是适度的原则,适度得体,掌握分寸;四是真诚的原则,诚心诚意,以诚待人,不逢场作戏,言行不一。
(5)小学生校服穿戴礼仪扩展阅读
学生礼仪
1、课堂礼仪:遵守课堂纪律是学生最基本的礼貌。
2、服饰仪表:穿着指穿衣裤,着鞋袜。其基本要求是:合体;适时;整洁;大方;讲究场合。
3、尊师礼仪:学生在校园内进出或上下楼梯与老师相遇时,应主动向老师行礼问好。学生进老师的办公室时或宿舍,应先敲门,经老师允许后方可进入。在老师的工作、生活场所,不能随便翻动老师的物品。学生对老师的相貌和衣着不应指指点点,评头论足,要尊重老师的习惯和人格。
4、校内公共场所礼仪:应该自觉保持校园整洁,不在教室、楼道、操场乱扔纸屑、果皮、不随地吐痰、不乱倒垃圾。不在黑板、墙壁和课桌椅上乱涂、乱画、乱抹、乱刻,爱护学校公共财物、花草树木,节约用水用电。
6. 关于学生穿戴与教育的义见
首先,国家教育法规没有规定学生穿戴、发型标准,包括校服也不是强制的。其次,各地各校有些校规有所规定,只要不冲突法律,是允许此类规定,如重大活动着校服等。这也是惯例和默契,多数家长学生可接受。但校方不可有过激的强制行动,如强剪发等。最后,提倡学生简朴大方,不影响学习和他人学习,家长也应该正确引导子女。
小朋友们也爱美,谁都希望自己干净漂亮,只要条件许可,穿戴的好一些当然是令人高兴的。但是有些小朋友不知道该怎样打扮,把自己打扮成大人模样,看上去挺别扭。其实,打扮自己的方式可多了,关键是符合自己的年龄特点,给人朴素自然、美观大方的感觉最好。
少年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在穿戴打扮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不要穿紧身衣裤。紧身衣裤大多是有弹性的化纤织品,摩擦身体容易引起皮肤过敏,并阻碍身体热量的散发,容易生病。
二、不要戴有色眼镜。戴有色眼镜不仅影响眼球的调节功能,对视力有害,还会影响大脑的发育。
三、不要穿高跟鞋。穿高跟鞋走路时身体重心前移,容易使踝关节受伤;运动时没有缓冲余地,很容易损伤肌腱和骨骼。
四、不要烫发、涂口红、染指甲。烫发会损伤头部皮肤和发质,使头发变黄变脆;口红和指甲油都有轻微毒性,容易吃进肚里,对健康不利。
学生着装不要追求高档时髦,但要庄重整洁不邋遢。整齐、不褶皱,干净清洁,勤换洗,完好无破损。大学生服饰的造型款式、色彩、质地要有个性,符合自己的年龄和身份,还要符合自己的体型、肤色、气质,搭配地好,能彰显个人的性格。年轻人穿得鲜艳活泼一些并不过分,与时髦高档不是一回事,相反要避免老气横秋,不伦不类,展现青春的活力,这是年轻人着装的基本原则,也是大学生服饰穿戴的基本要求。
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气质,决定于其内在的文化底蕴和修养水平,大学生是同龄人中这方面的佼佼者,其气质美一定要体现出来,服饰文明要为精神文明服务,两者必须统一。有文化底蕴的大学生,服饰原则要求文明大方,符合社会的传统道德精华与常规,符合自己的年龄、身份、气质和社会角色定位。具体讲就是忌穿着过露、过透、过短、过紧的服装,也不宜追求式样的怪异。社会上有的女性奉行“脸不漂亮露胸,胸不漂亮露肩,肩不漂亮露腿”的信条,这显然不符合大学生服饰礼仪的要求,也不符合校园文明的规范,有悖于文雅原则。每到暑假前后,有少数住校或走读的大学生,愿意将一些“瘦、露、透、短、乱”的服装穿在身上,自以为时髦前卫,男生给人以松垮颓废的感觉,女生平添了风尘感,为人侧目,是一种校园衣着的误区,希望有这样误解的同学引起充分注意。
如何选择适当的服饰,这里有一个客观的检测标准,称作TPO原则。T代表时间(Time)、P代表地点(Place)、O代表目的(Objective),这个标准的含义是,要求人们在服装穿着、饰品佩戴等方面,都必须遵循具体时间、地点和目的的要求,不能想当然式的自以为是。
TPO原则标准中的时间,有早晚、四季和时代潮流的概念。讲究点说,西方在时间概念统帅下的着装礼仪划分很细致,譬如男士白天不能穿夜礼服,夜晚不能穿晨礼服。在服装的颜色方面,区分春装、夏装、秋装和冬装。春秋宜穿中浅色调的衣服,冬季服装的颜色以偏深色为宜,夏季选丝棉织物,色调淡雅。初看这样的要求好似繁琐,需建立在很高的物质基础和生活水准之上。实际上我们在不自觉地执行着这样的规范和规律,已经习惯成自然了。为避免意外的尴尬,还是将这些规律在服饰礼仪方面固定下来比较好。所谓时代潮流,就是说服饰也应顺应时代发展的主流和节奏,不可太标新立异,大幅超前,也不宜过于滞后,款式老迈陈旧,尽可能行走在服装发展的时代主流和节奏上。
TPO原则中,P代表的地点,是指服饰穿戴者将要出现的时空环境,一般来说有公务、社交和休闲三种场合,根据场合环境的需要来确定自己的穿着打扮。大学生的“公务”、“社交”场合可以合并考虑,主要以学习场所为代表,可以简单区别为公开场合和休闲场合。公开场合的着装要庄重、大方、相对比较传统,比如制服(校服),运动式服装、便装,女同学可以着套裙,连衣裙等。社会上允许女性在公开场合遵循“以少为佳”原则,佩带少量饰品,大学校园里则应“以无为佳”。大学生的休闲时段服饰要求最为宽松,只要方便、舒适、自然得体即可。不过,求学期间的大学生,没有什么严格的休闲时间和场所,即使在宿舍,也是身处公共场合,不是什么真正意义上的休闲,不能视为在家里那样的全面放松,加上大学生的生活条件普遍比较简朴,自己有限的一些衣物也不会截然区分哪是休闲装,哪是公务装,哪是正装,哪是便装,大体上形式都差不多的。像牛仔装、运动装,在教室、在宿舍、在街上、在郊游时都可以穿着的,没有什么不妥,没有什么不合适,对在校大学生的要求本身应当是宽松的,干净、整洁、不花哨、得体就行。
“O”代表目的,原来的含义是指人们通过自己的穿着打扮着意给别人留下的印象。这是一种纯粹的社交目的。我们同学目前没有这方面的迫切需要,长期生活在一个学习集体当中,每个人留给别人的印象是从多渠道综合构成的,服饰方面正常得体,有助于给同学老师留下好的印象,假若刻意追求奇装异服,以装扮“另类”形象为能事,别的方面原本给别人留下的好印象,也会因此大为逊色的。
关于学生穿戴校服的意义
第一,校服可以使学生在身分感上区别社会其他人,因而有了学生自身的约束力,如荣誉感、遵纪守法、文明礼貌。这些方面校服都可以对学生起到内在约束的作用,一种象征的作用,一种潜移默化的培养作用。有利于杜绝学生的奇装异服,也容易形成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第二,校服可以产生一种平等感。社会上现在的家庭收入状况悬殊,服饰方面攀比现象比较盛行。一个学校的学生穿统一的服装,可以给同学相互之间平等的感觉,容易形成一种合作、团结、相互尊重的和谐氛围。还可以培养学生艰苦朴素的品质,避免攀比之风在校园里盛行。
第三,校服可以减轻家长对学生服装上的投入。现在社会没有专门为中、小学生制作服装很得体的服装,特别像我们中学生,从15、16岁到17、18岁这个年龄段,在市场上就买不到合适的服装,而根据他们的身材、他们的需求,作为商业行为很少有人来关注这个群体。家长单独到服装市场选购,有名牌意识的学生就会对家长提出不符合学生身份的奢侈要求,学生之间的攀比,会加大一些家境尚不富裕的学生家长的经济负担。一些没有经验的家长,还可能被遭遇商业欺诈,掏高价买假货。
第四,从推进学校工作来讲,学生统一着装对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起到促进和辅助作用。学生统一穿校服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朝气和树立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利于班级和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第五,穿校服对学生有规范行为的功能。统一着装,一种身份特征标识。学生统一穿校服,利于规则意识、规范意识等集体道德意识的培养。
因此,都市里的学校一般都有自己的校服。知名学校对校服都非常重视,都把校服看作学校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文革前,受经济发展的制约,没有办法统一校服,各学校都有校徽,爱自己的学校的学生都把校徽作为个人成长的历史见证来保存。爱自己学校的学生,也一定会喜欢自己的校服——无论它的质地如何,仅仅是服装上学校的名称都会让他们喜欢。家长应该教育学生有正确的校服着装理念,让孩子从小养成团队意识,集体观念
7. 小学生应该有怎样的穿着
小学生的穿着在我看来有关是
简单,朴素,以浅色调为主
但是更符合小学生的穿着我认为是。。。
校服!
这样孩子才能养成不攀比的好习惯
8. 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礼仪篇(所有内容)
一、校园礼仪:
(一) 基本礼仪:
1.参加升旗仪式要求穿校服,衣着整洁,戴好红领巾,校徽胸卡。脱帽,面向旗杆方向立正站好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不得交谈、走动或做其他动作。唱国歌时神态庄严,歌词正确,声音响亮。
2.参加集会,听讲要头正颈直,抬头,挺胸。
3.在楼道、教室行走时,慢步轻声。
4.使用好礼貌用语:请、您、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等,也可以用英语交流。
5.使用好体态语言;微笑、鞠躬、握手、招手、鼓掌、右行礼让,回答问题起立等。
微笑:是对他人表示友好的表情,不露牙齿,嘴角微上。
鞠躬:是下级对上级、晚辈对长辈、个人对群体的礼节。行鞠躬礼时,脱帽、立正、双眼注视对方、面带微笑,然后身体上部向前倾斜自然弯下15-30度左右,低头眼向下看。有时为深表谢意,上体前倾斜可再深些。
握手:起身站立,用右手握,双目注视对方,面带微笑,不必用力,握一下即可。多人同时握手不要交错,待别人握后,再伸手依次相握。
招手:公共场合远距离遇到相识的人或送别离去的客人,举手打招呼并点头致意,招手时手臂微屈,手掌伸开摆动。
鼓掌:表示喜悦、欢迎、感激的礼节。双手掌有节奏地相击,鼓掌要适时适度。
右行礼让;在校园,上下楼梯,楼道或街道上行走时,靠右侧行进。遇到师长、客、老、幼、妇、残、军人进出房门时,主动开门侧立,让他们先行。
(二)尊师礼仪
1.每天第一次见到老师要止步立定鞠躬问好:“老师早”或“老师好”、“校长好”,“客人好”。
2.排路队五人以上向教师招手、点头问候。
3.进出校门、教室、上下楼梯时遇到老师,应让老师先行。
4.上、下课起立,站在座椅一侧,双手自然下垂,向老师行鞠躬礼。
5.课堂上准备提问、回答问题、有事报告先举手,老师同意后方可发言。
6.进入教师办公室要先喊“报告”或敲门经允许再进入,声音以室内人听见为适度。
7.与教师谈话应站好,认真听,不可东张西望,两眼应注视老师。
8.对老师的错处要有礼貌地指出,要让教师有思考和商量余地。
9.见到领导、家长、客人应先主动问好。
10.师生常用语:
(1)师生相遇:“老师好!”“老师再见!” “叔叔好!阿姨好!校长好!”
(2)请求老师帮助:“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没有听明白,您能不能给我再讲一讲?”
(3)汇报工作:“老师,这是我们班的作业本,全部收齐了。”“老师,我有事找您,您方便吗?”“老师,近来班里发生了一些事情您什么时候有空,向您汇报一下。”
(4)受到批评:“老师,您批评得对,我一定改正。”得到表扬:“谢谢老师!”受到冤枉:“老师,我也有责任,但我不是故意的,以后我会注意的。”
(三)同学间礼仪
1.同学之间要互相问候、打招呼。早起说声“早”,平时见面点点头、笑一笑或说 “你好”。
2.尊重女生,不与女生争抢座位,表现出“女生优先”。
3.不嘲笑或者恶意评价同学的考试成绩,不以伤害别人感情的方式取笑别人。
4.不形成小圈子或者为了排挤别人组织小团体。
5.按顺序排队,从不加塞,不推挤前面的人,或者故意拖延时间阻碍后面的人。
6.不故意推倒同学,不向同学扔学习用品、树枝、石块儿或沙子。
7.不抢同学的物品或对同学的物品作轻蔑的评价。
8.喝水时不用水喷吐同学。
9.玩游戏、运动设施的时候要自觉排队等候。不要为了超过别人而去推搡同学。
10.在运动场上多帮助比自己小的孩子。
11.男同学应彬彬有礼,做个小绅士;女同学应文雅大方,做个小淑女。
12.同学间不起绰号,不讲粗话、脏话和庸俗的传闻。
13.同学间常用语:
(1)课间,碰掉了同学的东西:“哎呀!对不起!”“没关系!”
(2)在教室,无意踩着同学的脚或撞同学了:“对不起,看看伤着没?”“没关系!”
(四)会议活动礼仪
1.按规定时间提前入场。在集合中不应随便走动或发出声响。进入后不经允许不讲话,保持会场的安静。报告和节目完后要鼓掌,对精彩的报告、节目要不断报以掌声。切不可鼓倒掌或发出嘘声。
2.在指定位置就坐,双腿不要晃动,更不要踢前排椅子发出噪声。
3.集会中如安排有自由发言程序,想发言时也应先举手,得到同意后才能上台发言。
4.对别人的发言要认真听讲。如有不同意见可在会后有礼貌地指出。
5.参加各种活动都要遵守活动时间和活动纪律,做到提前入场,有纪律地退场。
6.观赏性活动要认真观赏、尊重表演者的劳动;参与性活动要积极参与,并注意同学间的互相礼让。
7.当有宾客进教室听课,参加活动时要鼓掌欢迎,当宾客离开时鼓掌欢送。
8.会后应轻轻扶起座板,杜绝随意放置或弄出响声。
二、家庭礼仪
(一)家庭交往:
1.对父母、长辈不能直呼其名,孝敬、体贴、关爱长辈。
2.对兄弟姐妹不要连名带姓地称呼,一般称哥哥、姐姐或小妹、弟弟等。有时,弟妹也可直呼其名字,以示随便。
3.回家时要与父母、长辈打招呼,离家时,要与他们道别,高年级的同学还应说一些表示关心、体贴的话。
4.到同学、朋友家串门要注意在休息时间,要避开处理个人生活的时间,不要逗留太久,不要妨碍他人学习、休息。
5.到同学、朋友家去玩,要征得家长的同意,临走时要告知家中要去的地点、时间。若延长时间,应设法告知家中,以免家人担心。
6.没有征得家长的同意,不能在外宿。
7.问候常用语:
(1)早起:“爸爸、妈妈早上好!”
(2)睡前:“爸爸、妈妈晚安!”
(3)父母下班回家:“爸爸、妈妈回来啦!”
(4)长辈过生日:“生日快乐、身体健康!”
(5)过新年:“祝爸爸、妈妈新年愉快!”
(6)爸妈外出:“祝爸爸、妈妈一路平安、办事顺利!”爸妈外出归来:“爸爸、妈妈回来啦!辛苦了。” 主动招呼,递接物品。
(7)告别家人:“您放心吧,我自己会照顾好自己。” “爸爸(妈妈),我走了”“再见”;离家时间较长,写信或打电话问候家人。归家说:“我回来了,爸(妈)好!”
(8)需要父母帮助:“妈妈,请您帮我找一下我的校服,好吗?”“谢谢妈妈。”“妈妈,请您快一点好吗?不然迟到了。”
(9)征求家长意见:“妈妈,这个周末我想请×××到咱们家和我一块写作业,再玩一会儿,您看行吗?”
(10)老师请家长:“妈妈,我们老师请您明天抽时间到学校去一趟,您别着急,没有什么大事,是我的错,我一定改。”
(11)家中来了客人:“×叔叔,您来了,快请进。爸爸、妈妈,×叔叔来了!”“×叔叔,您请坐,我去沏茶。”“×叔叔,您慢走,再见!”
(14)随家长外出做客:“×伯伯好!×阿姨好!谢谢!”“×伯伯,×阿姨再见,请您留步。”
(15)去看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好!您俩最近身体可好吗?我可想您们了!”“爷爷、奶奶,我回去了,您俩要多保重身体,下周我再来看您们。”
(二)用餐
1.请长辈先就座,自己方可入座,等长辈先拿碗筷后,自己再拿碗筷。
2.吃东西或喝汤时要小口吞咽,闭嘴咀嚼,尽量不发出响声。不要大声说话,以免唾液、饭菜溅到他人的杯盘之中。
3.别人给自己添饭菜要说“谢谢”。
4.要学会给长辈添饭夹菜。夹菜时要用没人用过的筷子、勺。
5.先吃完饭要说“大家慢吃”并对父母说些感谢的话“今天的菜真好吃!”“谢谢妈妈做了这么好吃的菜”。待大家都吃完后,主动协助大人收拾餐具、擦桌子、扫地等。
9. 小学生的最基本的礼仪
小学生基本礼仪常识
1、课堂礼仪:遵守课堂纪律是学生最基本的礼貌。
(1)上课:上课5分钟前要作好课前准备,书籍、文具等摆放在课桌前角上。上课的铃声一响,学生应端坐在教室里,恭候老师上课,当教师宣布上课时,全班应迅速肃立,向老师问好,待老师答礼后,方可坐下。学生应当准时到校上课,若因特殊情况,不得已在教师上课后进入教室,应先喊报告,得到教师允许后,方可进入教室。
(2)听讲:在课堂上,上课要专心听讲,注意力集中,独立思考,重要的内容应做好笔记。当老师提问时,应该先举手,待老师点到你的名字时才可站起来回答,发言时,身体要立正,态度要落落大方,声音要清晰响亮,并且应当使用普通话。课堂上应独立完成作业,不随便离位走动,不吃东西。
(3)下课:听到下课铃响时,若老师还未宣布下课,学生应当安心听讲,不要忙着收拾书本,或把桌子弄得乒乓作响,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下课时,全体同学仍需起立,与老师互道:“再见”。待老师离开教室后,学生方可离开。
2、尊师礼仪:见到老师要主动打招呼,向老师问声好(老师好);放学时,向老师说声再见;与老师交谈应面对老师,神情专注,认真听老师讲话,离开时有礼貌地向老师道别(谢谢老师或再见)。学生进老师的办公室时,应先喊报告,经老师允许后方可进入。在老师办公室讲话声音要适度,不要影响到其他老师办公;离开老师办公室的时候,也应先向老师询问:“我可以走了吗?”经老师同意后,方可离开,关门要轻;在老师的工作、生活场所,不能随便翻动老师的物品;学生对老师的相貌和衣着不应指指点点,评头论足,要尊重老师的习惯和人格。
3、同学间礼仪:同学之间的深厚友谊是生活中的一种团结友爱的力量。注意同学之间的礼仪礼貌,是你获得良好同学关系的基本要求。同学问可彼此直呼其名,但不能用“喂”、“哎”等不礼貌用语称呼同学。会使用文明语言(××同学,请帮帮忙),会问候(××同学好,××同学早),会招手,会微笑,会鼓掌,会道歉(对不起,请原谅),会右行礼让,互相帮助,不说脏话,不打架,不取给同学起外号。在有求于同学时,须用“请”、“谢谢”、“麻烦你”等礼貌用语。借用学习和生活用品时,应先征得同意后再拿,用后应及时归还,并要致谢。不小心碰到别人后,要及时主动承认错误,说话语气要友好;对同学的相貌、体态、衣着不能评头论足,也不能给同学起带侮辱性的绰号,绝对不能嘲笑同学的生理缺陷。
4、会议礼仪:集合时要分班整队入场,动作要快、静、齐,并按指定位置入坐(站),坐(站)姿要合要求,不讲话,不走动,不吃东西,不搞小动作,不起哄,不给会场留下一星半点的杂物,离开会场时有秩序,遵守会场纪律。升国旗仪式: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升降国旗是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方式。升旗时,全体学生应列队整齐排列,面向国旗,肃立致敬。当升国旗,奏国歌时,要立正,脱帽,行注目礼,直至升旗完毕。升旗是一种严肃、庄重的活动,一定要保持安静,切忌自由活动,嘻嘻哈哈或东张西望。神态要庄严,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所有在场的人都应抬头注视。
5、校内公共场所礼仪:应该自觉保持校园整洁,不在教室、楼道、操场乱扔纸屑、果皮、不随地吐痰、不乱倒垃圾。不在黑板、墙壁和课桌椅上乱涂、乱画、乱抹、乱刻,爱护学校公共财物、花草树木,节约用水用电。发现违纪学生,要礼貌地劝说、教育,及时给予制止。如“请您不要随地乱扔纸屑。请您拾起来,放进垃圾箱内。”
6、 升旗礼仪:
(1)立正站立。
(2)行注目礼。
(3)认真听国旗下讲话。
(4)唱国歌时要严肃,声音要洪亮。
小学生基本着装礼仪要求
(1)按要求穿规定的校服,不穿奇装异服。
(2)着装整齐,朴素大方,不把上衣捆在腰间,不披衣散扣。
(3)不穿背心、拖鞋、裤衩在校园行走和进入教室。
(4)课堂上不敞衣、脱鞋。
(5)不穿名牌鞋,不穿中高跟鞋,不穿厚底时装鞋,以球鞋或平底鞋为好。
(6)不佩戴项链、耳环(针)、戒指、手链、手镯等饰物。
(7)不涂脂抹粉,不画眉,不纹眉,不纹身,不留长指甲,不涂指甲油。
(8)按要求修剪头发,不染发,不烫发,不留长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