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揭秘少年康熙到底该不该把权臣鳌拜除掉呢
幼主登基 四臣辅佐顺治十八年正月,年仅八岁的康熙帝即位。根据顺治帝遗诏,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位担任顾命大臣,辅佐康熙。
这四位大臣中,索尼声望高隆,但因年迈多病,见鳌拜居功自傲,气焰嚣张,又见他与苏克萨哈互不相容,因此畏事发怵。苏克萨哈与鳌拜虽有姻亲关系,但二人政见不合,时常发生争执。遏必隆为人庸懦,知道鳌拜为人凶恶,对他屡次矫诏诛杀大臣之事,也只是缄默不言,不加以阻止。鳌拜自恃荣宠,意气凌轹,常常不把年幼的康熙帝放在眼里,曾直接以“小孩子”称呼他。
为除鳌拜,康熙帝密选强健的少年子弟,在宫中练习摔跤游戏。一年后,每一个健童都能以一当十。
待鳌拜入宫朝见之日,康熙召集少年侍卫,当面相问:“你们都是朕的股肱旧臣,是畏惧朕,还是畏惧鳌拜?”众人异口同声回答道:“独畏皇上!”当鳌拜进宫后,康熙指挥少年侍卫将其擒获。
康熙命议政王等人审查鳌拜罪行。康亲王杰书等会谳后,列出鳌拜三十条大罪,判其死刑。康熙帝念其是先皇功勋旧臣,且为国效力时日长久,不忍心诛杀,将死刑改为革职拘禁,籍没家产。鳌拜最终老死于囚禁之所。
十六岁的康熙帝兵不血刃,就为大清解除了这一巨大的社稷毒瘤。
❷ 遏必隆和鳌拜的关系不错,鳌拜死后他怎么样了
遏必隆是钮祜禄氏跟和珅是本家,满洲镶黄旗人,父亲是后金五大开国元勋之一,母亲是和硕公主,他算是努尔哈赤的外孙,家族背景深不可测。
如果遏必隆有心想跟鳌拜拜拜手腕,还是有的一拼的。可惜遏必隆并不是那样的人,父辈的血性他丝毫没有继承,反而生的胆小怕事,在大清朝堂之上一直随波逐流,这样的性格让他一直在鳌拜面前唯唯诺诺,两人的关系恐怕也谈不上有多好,在鳌拜的眼中他或许也只是一个不堪大用的同僚而已。
一年之后,康熙仍然让遏必隆为一等公,并且在内廷任职。可以说这算是对遏必隆极大的恩赐了。又过了四年,遏必隆病重,康熙还曾亲自到他的家中去看望了他。
没过多久,遏必隆去世,谥号“恪僖”。可以说遏必隆的下场还是比较幸运的,毕竟也算是得到了善终。
❸ 少年康熙除掉鳌拜的方法,如果汉献帝也照做,可以对付曹操吗
康熙八年五月的乾清宫,骄横无礼的鳌拜被一群少年捆着,跪在地上不服气的望着康熙。也就是在这一日开始,康熙搬走了首块绊脚石。也许有读者会问,鳌拜可是获得过“巴图鲁”之号的勇士,实在无法想象仅凭几个少年,就能击败他并降服?更何况鳌拜凭借炙手可热的权势,早已暗地遍插亲信在皇宫大院、五城兵马司等处,怎么会对康熙的计划一无所知呢?
要想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得说一件事。那是在康熙即位的次月,明察秋毫的他总是发现宫中遗失物品,小到瓷器大到画作,眼里揉不得沙子的康熙,于是命人经过数日的暗访,没想到挖出了隐藏在宫中的鳌拜卧底,他就是宫内总管太监吴良辅。更令人恼怒的是他偷走的物品,竟然都拿去给鳌拜做了寿礼。怒火中烧的康熙当着鳌拜的面,活活打死了吃里扒外的吴良辅,并且通过这件事情把宫中可疑的太监、宫女全部调走,换上了魏东亭、武丹、孙殿臣、赵逢春、狼潭、穆子煦六人。他们六人就是日后威名大振的善扑营元老,有建制后的善扑营人数在三百左右,最高长官是总统大臣,人员的选拔极为严格,只有皇帝的父族、母族和妻族的子弟能担任!
权臣鳌拜「1610——1669」
鳌拜主政的时候,多次纵容属下抢夺地盘,不论是除两黄旗以外的土地,还是已有汉人耕种的土地,他均肆无忌惮的霸占,即使是面对众臣的滔滔骂声,他依然我行我素使汉族官员纷纷站在了康熙这边!
清朝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的朝代,康熙执政时,鳌拜已是军功显著的三朝元老,从皇太极在位时,鳌拜就已经领着军队南征北伐,功勋显著。
这时的鳌拜在朝中权力已经极大,在高度集权的清朝,这已经是很危险了,功高震主已是大忌,如果鳌拜能老老实实夹着尾巴好好当康熙的臣子,就不会有康熙制服鳌拜这一出。
所以康熙为鳌拜平反很大的原因是因为意识到自己早年做错事了,而且鳌拜的功劳还不是一星半点儿,终于在晚年时承认改正。
❺ 少年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情节
首先:
我们要弄清楚一点
鳌拜是权臣,但不是奸臣,
康熙做为一个强势人物,他是不允许这样一个权臣存在,所以他向孝庄皇太后请求办法除掉鳌拜!孝庄本无意杀鳌拜,但其一鳌拜的确为清王朝累计了无数战功,其二,他也并没有说就是对皇室存在敌意
孝庄太后为了她的孙子,也为了大清更加稳固,这才答应了康熙的请求
孝庄太后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为了除掉鳌拜费尽心机,想出了以下几个办法,一步步设计鳌拜
第一、联烟
在孝庄太后的指意下,
指定索尼的孙女 赫舍里氏 为皇后、
指定遏必隆的女儿 为皇妃
此举把康熙与索尼、遏必隆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大家知道四大辅政大臣
鳌拜、遏必隆、索尼、苏克萨哈
第二、护架
我们现在就说皇帝身边的人,说魏东亭
魏东亭,是虚构的!不过他有原形
少年魏东亭:是按曹雪芹的爷爷曹寅(皇帝的侍读)为原形塑造的,他中年后就任江南织造,
中年魏东亭:原形是索额图,索额图是索尼的第三子,他的大哥的女儿就是皇后,孝庄太后就安排他辞去了一切官职作了皇帝身边的侍卫,此前索额图是大学士,而且有很多很多的官职
然后招了二十多个布库少年
布库戏是一种背对背的摔跤游戏
[此举用意一、这群不毛闹根本不知道鳌拜到底什么陈势,都鳌拜听说过,就是一辅政大臣,再大还比皇帝大,对政治什么也不懂
用意二、麻痹鳌拜,鳌拜也知道这群小毛孩,天天玩这个布库戏,这哪是个皇帝?鳌拜是满州里第一勇士,就真是这群小毛孩也不是个]
三、正计、六连环计
1.地点:武英殿
2.去掉鳌拜武器
康熙召见鳌拜,鳌拜带了武器就上朝,正是索额图上岗,索额图就说:鳌少保,皇上都亲政两年了,再带武器上朝也不合规剧,鳌拜一想也是,就把武器给了索额图,
鳌拜当时也没想皇帝会算计他,不过就算皇帝算计他,没有武器,那些个小毛孩也不是个,他根本就不防备
3.鳌拜是辅政大臣,他面见皇上是有座的,这就把鳌拜要做的椅子做了手脚,椅子的一条腿弄折了,再用胶沾上
4.椅子后面站一个侍卫,侍卫换成布库少年中最历害的一个
5.鳌拜做好之后,得送个端茶倒水的,这是换成布库少年中第二历害的
6.更为重要的,送水的茶杯是在开水里煮了一个多小时,放在茶托上,这茶托是凉的,送给鳌拜
鳌拜一拿茶托不要紧,他打开茶杯,烫得历害了,他就往东南要栽,椅子腿就断了,这时候他椅子后面的布库少年用椅子就把鳌拜扣起来,送茶的人也就上前那一摁,两人大叫,鳌少保栽了,快来
其实杯子碎的时候就是信号,鳌拜还没想到人是来捉他,他还等人来扶他,他就给十几个人给摁在那.皇帝立马宣布鳌拜三十条罪状,
没想到当皇帝说到凌迟处死时,鳌拜挣脱了站起来,这才是真正的鳌拜,满州里第一勇士.
康熙皇帝也愣在那不知道怎么办
在这个时候鳌拜会怎么办,他脱了上衣,他说:康熙皇帝你给我好好看看,我身上的伤都是为你们家打江山留下来,你这样对我,你的江山还有多长久.
康熙皇帝也是潸然泪下,最后改为将其终身监禁
我们要注意的是,鳌拜是没有反抗的!
鳌拜在牢里两个月自已气死了
康熙42年,康熙就后悔了,他就下旨,赦免鳌拜的后代,该做官的做官,该晋爵的加爵,不过康熙也不能承认自己错了,鳌拜是不能平反
康熙的儿子雍正也懂史书,他看了之后,他比他的父亲还后悔,平反了鳌拜的一切罪过,还封一等公,
他还觉得对不住人家,又加封超武公!
在康熙后,封王必须是血亲,所以超武公就是外臣最大的爵位
❻ 少年康熙为什么选择在南书房擒拿鳌拜
鳌拜年轻时 是皇太极手下死党。在皇太极死后其子豪格与多尔衮争夺帝位之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来皇太极死后,军中多尔衮无论从军功还是威望都比豪格强太多。多尔衮与其弟多铎此时无人可挡,多尔衮继承王位几乎没阻碍。但他与索尼等一众官员声称,受皇太极厚恩不立其子为帝情愿死在殿上。
鳌拜让康熙看他为救康熙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疤。结果,累累伤痕和对上两代皇帝的功绩,终于使他保住了性命。康熙念及鳌拜资深年久,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遂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其党羽或死或革。
❼ 康熙初年四大辅臣鳌拜!遏必隆!苏克萨哈!还有谁
赫舍里·索尼(1601年—1667年),满洲正黄旗人。清朝开国功臣之一、一等公爵,顺治帝指定辅助康熙帝的四位辅政大臣之首。清太祖努尔哈赤在位时期,因索尼与其父硕色等通晓满语及蒙、汉文字,所以特命硕色与赫舍里·希福一起入直文馆,赐号“巴克什”。
❽ 同为康熙的顾命大臣,鳌拜为什么能杀掉苏克萨哈
想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
顺治突然离世后,8岁的康熙就急匆匆的被推向了帝位。而与此同时,经过孝庄和顺治等人的安排,给少年康熙安排了四位顾命大臣。他们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按照当时的威望来说,索尼排在第一位是无可厚非的。索尼懂汉语,这是比较天然的优势。毕竟当时满清需要控制汉人。他的学识就起了很大的作用。
另外这四位顾命大臣,其实一共是分2个阵营的。因为早先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和豪格争夺皇位。索尼和鳌拜以及遏必隆和正白旗的苏克萨哈是与旧怨的。所以,其实当时苏克萨哈的处境并不好。
但这些情况在康熙登基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得太突出。
了解了这些历史背景,我们来看为什么鳌拜能干掉苏克萨哈呢?或许有这3方面的因素。
第一:索尼生病,鳌拜擅权,政治实力发生了改变
虽然四位顾命大臣最开始有一定的差距。但鳌拜善于经营,随着时间的变迁。他已经掌握了实权。而索尼虽然威望高,但毕竟年纪大了,有心无力了。加上他生病,也没有那个精力和鳌拜争斗。
在这种情况下,四位顾命大臣的权利发生了改变。索尼地位慢慢的变低。而遏必隆和苏克萨哈一直都是处于守势。故而后来,鳌拜成了老大,那么他要对付苏克萨哈,其实是很容易的。
第二:苏克萨哈自作孽,不可活
为什么这样说呢?其实苏克萨哈当上顾命大臣之后,一直都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他只是想保住自己的位置。而不想去争斗,也不想为皇帝出力。他这样的心思怎么能瞒得过孝庄呢?
据史料记载,当苏克萨哈知道自己抵不过鳌拜的时候居然申请去给先帝守灵。这就感觉是在“撂挑子”一样。康熙肯定是不高兴的,但也不好明说。所以,苏克萨哈在应对鳌拜的过程中,表现得太弱了。他的不作为,或许是导致他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
第三:孝庄和康熙的默许
孝庄是何等的精明。她知道鳌拜实力很强。那么就让他除掉这个无所作为的苏克萨哈。然后再来收拾鳌拜。
这对于康熙日后收复权利是有好处的。试想一下,鳌拜干掉苏克萨哈之后,必定会嚣张跋扈,会更加的肆无忌惮。而这种情况下,会落下更多的把柄。这样,康熙要除掉他也好名正言顺。
综合起了看,苏克萨哈被干掉是历史的必然。他自己不清楚当时的局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故而,最终葬送了自己的命。
❾ 少年康熙是怎样铲除权臣鳌拜的
康熙帝姓爱新觉罗,名玄烨,是顺治帝的第三子,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十八日生于景仁宫。玄烨虽然贵为天子,但八岁丧父,十岁丧母,少年时代就成了孤儿。这不幸的遭遇给他带来许多政治的、人情的烦恼,同时也造就了他独立思考、奋发图强的个性。
顺治帝临死之前,遗诏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人为辅政大臣,叫他们共同辅佐年仅八岁的玄烨做皇帝。这四个人受命后,曾在顺治帝的灵前宣过誓,说他们要“协忠诚,共生死,辅佐政务”,并且保证“不私亲戚,不计怨仇,不听旁人及兄弟子侄教唆之言,不求无义之富贵”,“不结党羽,不受贿赂”等。但是,这些誓言保证不久都化作了泡影,辅政的大臣变成了少年天子的绊脚石。
四个辅政大臣中,索尼年老早死,遏必隆追随鳖拜,苏克萨哈与鳌拜有矛盾,康熙六年(1667年)时被鳌拜诬陷致死。鳌拜是个专横跋扈、野心勃勃的人物。他肆无忌惮地贪污受贿,结党营私,疯狂地扩张自己的权力和财富;并以维护祖宗之法为借口,把顺治时期的某些进步改革一个一个地推翻。鳌拜还欺康熙年幼,经常在康熙面前呵斥大臣,甚至吼叫着同康熙争吵不休,直到康熙让步为止。面对这样一个咄咄逼人的家伙,康熙应当怎么办呢?下令逮捕吗?不成。
因为这个人不仅大权在握,而且还有一大批党羽,弄不好要出大乱子。康熙六年(1667年),玄烨已经十四岁,依照规定,他可以开始亲政了。此时他虽然还是个少年,但他天资聪慧,机智过人,加上平素努力学习历代统治经验,已经开始向成熟的彼岸过渡了。于是,他不动声色,悄悄地开始准备铲除鳌拜。古人说:
欲擒故纵。玄烨对鳌拜也是采用的这种麻痹战术。他曾给鳌拜父子分别加过“一等公”“二等公”的封号,以后又分别加了“太师”“少师”封号。至此,鳌拜父子也真到了位极人臣的地步。然而,加封不过是一种表面现象,而且是一种假象。玄烨亲政后不甘做傀儡皇帝,他同鳌拜的矛盾无法掩饰地日益激化起来。到康熙八年(1669年),鳌拜自恃位高权重,经常借口有病不上朝。有一次玄烨去探望鳌拜,御前侍卫和托发现鳌拜神色反常,便迅速走到鳌拜床前,揭开席子发现一把匕首。鳌拜见此情景十分紧张。玄烨却出人意外地笑了,说:“刀不离身是满人的故俗,不足为怪!”当场稳住了鳌拜。回宫后,玄烨以下棋为名,立即召大学士索额图入宫,谋划铲除鳌拜之事。在此之前,他以演习摔跤为名,训练了一批身强力壮的少年,为擒拿鳌拜做准备。现在,终于到了实施他的计划的时刻了。一天,当鳌拜入宫去见玄烨时,便人不知鬼不觉地被一群演习摔跤的少年擒住,并立即被投入监狱。玄烨监禁了鳌拜后,公布了鳌拜的三十条大罪状,逮捕、惩办了鳌拜集团的首恶分子。后来,鳌拜死于狱中。玄烨解决了鳌拜之后,还为以前受鳌拜打击迫害的人平反昭雪,下令永远禁止圈占民地,限制奴仆制度,放宽逃人法,改革政府机构,恢复被鳌拜取消的内阁和翰林院。由于玄烨这些决定深得人心,因而进一步巩固了清朝的中央集权。
铲除权臣鳌拜,使少年的康熙帝在政治上从此摆脱了充当傀儡的烦恼,为他日后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创造了条件。
但是,少年时代的康熙帝还有第二个烦恼——科学的烦恼。这种烦恼在当时的具体事件就是清初的历法风潮。
清朝定都北京后,曾经为明朝修改历法的一些西方传教士,又投靠了清政府。以汤若望为首的耶稣会士们,在顺治帝当政期间,受到极为优惠的待遇。
由于修改历法取得成绩,汤若望被任命为钦天监的监正(相当于国家天文台台长),还被赐予“通玄法师”的称号。顺治帝死后,康熙年幼,鳌拜排斥一切进步事物。可巧有一个名叫杨光先的人,上书给清政府,说明末科学家徐光启借鉴西方科学是“贪其奇巧”“阴行邪教”,有阴谋;又说汤若望阴谋推翻清朝,在《时宪历》上印有“依西洋新法”五字,是向全世界宣示清朝屈服于西方,应将汤若望等人处死,恢复旧历法。在鳌拜操纵下,议政王会议、礼部、刑部决定废除新历法,并杀了一批主张用新历法的人。仅仅由于康熙祖母的庇护,汤若望才免于一死。汤若望下台后,杨光先被任命为钦天监监正。杨对天文历法并无新的研究,对中国古老的一套也不熟悉,所以推算的错误屡屡出现。这时,玄烨已经十五六岁,他一面酝酿着消灭鳌拜势力,一面思考着解决新旧历法争议的途径。
当时,他还没有能力从科学上分清这场斗争的是非,因而十分苦恼。但他知道,只有抛弃偏见,并用实验的方法来检验新旧历法,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他派大学士李霨等人向杨光先和西方传教士南怀仁等宣读他的指示:不准心怀偏见,不许固执己见,“务须实心,将天文历法详定,以成至善之法”。后来经过多次测量、推算,杨光先等人的旧法总是不准,而南怀仁的新法则比较准确。但杨光先的理论很厉害,说:“皇上是尧、舜的继承人,应该用尧舜以来的老黄历,假如改用西洋历法,那么尧舜以来的诸书礼乐、文章制度就都完了!”所以,“宁可使中国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国有西洋人!”康熙帝对此非常反感。到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鳌拜集团倒台。七月,南怀仁等传教士控告杨光先“依附鳌拜”,要求将杨处死。康熙帝虽然支持新历法,但反对把这场科学上的公案引入政治斗争的邪路。所以,他决定宽大处理:“杨光先本当依议处死,但念其年老,姑从宽免,妻子亦免流徙(流放)。”
清初的历法争议,对少年的康熙帝产生了极大的刺激。他后来回忆说:“新旧历法两派互相控告,死了不少人。在双方辩论时,王公大臣中竟没有一个人对历法有了解。朕目睹其事,心中痛恨。所以在日理万机之余,专心学习天文历法二十余年,终于略知其大概,不至混乱。”
在科学的是非面前无所依从,虽然是他少年时代的一大烦恼,但却使他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康熙十五年(1676年),他下令钦天监的官员必须学习新法,对新法不掌握的人,不准升用。不过,康熙帝虽然学习西洋历法,但他并不迷信和死守这些成果。他认为,新法使用年月久了,也会出偏差,也必须不断修正。
少年时代的康熙帝,在政治上铲除了鳌拜集团,在科学上分清了历法争议的是非。这两件事,显示了他的确具有卓越的智慧,有统治国家的巨大魄力。
❿ 四大辅臣:索尼、鳌拜、遏必隆和苏克萨哈为人怎么样
1.索尼:
索尼对清朝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据记载,他兼通满、汉、蒙古语言、文字,在后金对外交往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皇太极亲征喀尔喀时,索尼与奥巴所部斗勇斗智,迫使奥巴叩首,决计入朝,悔罪投诚。在对明朝的战争中,索尼因熟悉汉语得到了重用。后来,索尼还救过皇长子豪格。
顺治五年,多尔衮遣索尼去盛京拜祭昭陵,出发时,贝子屯齐诬告索尼与图赖等人谋立肃亲王豪格,论罪当处死,朝廷予以从轻处理,索尼被夺官抄家,安置到了昭陵。顺治八年,顺治亲政之后特召索尼回来,恢复之前的世职。累进世袭一等伯,提拔为内大臣,兼议政大臣、总管内务府 。
索尼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顺治帝的认可,走向了权力巅峰。他的父亲硕色,世居都英额,后又迁徙至哈达。努尔哈赤攻哈达后,硕色投奔了建州女真。索尼的父亲硕色和索尼的叔父希福虽身居高位,但没有太多突出的功绩。
2.鳌拜:
早年南征北战,屡建奇功,忠于故主,始终不渝,是功臣也是忠臣;康熙初年辅政时期飞扬跋扈,把持朝政,颇多恶迹,最后败在少年康熙手中,虽然免于刑戮,但身死禁所,成为中国历史上强悍不逊的权臣。
鳌拜不仅是战场上的一员骁将,也是皇太极忠心耿耿的心腹。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皇太极逝世,满洲亲贵在帝位继承上出现矛盾。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与皇太极之弟多尔衮争立。皇太极生前统领的正黄旗与镶黄旗拥立豪格,而多尔衮自领的正白旗与镶白旗则拥立多尔衮。双方争持不下,形势极其严峻。
鳌拜作为“天子自将之师”镶黄旗的重要将领,忠心事主,始终不渝,在皇太极去世后坚决拥立其子为皇位继承人,甚至不惜兵戎相见,最终争得福临继位。他为此与睿亲王多尔衮结下怨仇,在后者摄政期间,多次遭受残酷打击,三次论死。
鳌拜面对险恶处境,却仍然不屈不挠,始终没有迎合多尔衮。就此而言,鳌拜作为清初一员骁将,其性格是梗直倔强、敢于抗争的。他对故主皇太极忠心耿耿,一片赤诚,而对顺治也始终坚守臣节,称得上是一个难得的忠义之臣。
3.遏必隆:
钮祜禄氏,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的额亦都第十六子,母为努尔哈赤之女。遏必隆与鳌拜一样,也立下了赫赫战功。
1641年,遏必隆跟随皇太极进攻明朝,攻蓟州、攻夏津等战役,他都有参加,且立过首功,被授予牛录章京世职。1645年,遏必隆随顺承郡王杀李自成侄子李锦。此次,进二等甲喇章京。后蒙冤被贬。
顺治帝亲政后,遏必隆复职,授议政大臣,擢领侍卫内大臣,累加少傅兼太子太傅。
4.苏克萨哈:
苏克萨哈是忠臣吗?不能只看他一时期的表现。在他归顺于顺治帝后,倒也算得上是兢兢业业。但是苏克萨哈在处理事情的问题上并不是那么完善。他身为正白旗的族长,却胳膊肘往外拐,使得族人对他的领导极其不满意。
在顺治帝去世后,苏克萨哈与其他重臣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与族人的矛盾也并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并且,苏克萨哈在行使权力的期间,也并非绝对的公平公正。时常为了自己的利益损害其他族人的利益,为了讨好别人而加害自己的族人。从这方面看苏克萨哈并不讲究道义。
苏克萨哈什么清朝重臣,也确实为清朝社稷的建设做出过突出贡献。为国家大事做出过重要的分析和决策。但是苏克萨哈也看重自己本身的利益,为了本身的利益不惜不顾道义。
(10)少年康熙遏必隆制服鳌拜扩展阅读:
四大臣辅政,康熙初年,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受顾命奉幼帝玄烨嗣承大统,为辅政大臣,史称“四辅政时期”。至康熙八年(1669)五月,玄烨正式亲政,凡八年零五个月。清世祖福临死时,清圣祖玄烨年方六岁。清廷汲取顺治初年多尔衮摄政时给统治阶级带来混乱的教训,不复以亲贵辅政,而以索尼等异姓勋戚功臣辅政。
顺治本意四个辅臣可以互相牵制,不至于出现权臣专权。可他没想到,鳌拜会一枝独秀,权倾朝野。仔细想来,这种大臣辅政形式本身就存在问题。如果几个辅臣中一头独大,势必造成专权。如果几个辅臣势力相当,则势必造成党争。无论哪种结果,都会造成政局的动荡,威胁皇权。
历史上只有一个辅臣造成专权的实例很多,对顺治而言,多尔衮便是至深至大的痛。但有多个辅政大臣,最终仍然造成专权的实例也不少。汉武帝临终前,任命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共同辅佐少主。最终,金日磾死后,霍光与上官桀、桑弘羊之间矛盾激化。上官桀策划诛杀霍光,反被霍光先发制人,一举挫败上官桀的政变图谋。此后,便形成了霍光的专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