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制服知识 > 有没有明朝皇帝婚礼制服

有没有明朝皇帝婚礼制服

发布时间:2021-06-09 06:36:11

❶ 古代皇帝婚礼是怎样的

皇帝一般在太子或者王子的时候就结婚了,而且大部分都是被赐婚,没有自由,所以婚礼很简单,就是把新娘接过来(还不能亲自去),念一通祝词便罢。若是自己喜欢的,只能做妾甚至是侍女,根本没有婚礼。继位皇帝后也只是有一个皇后的加封礼,所以皇帝也很无奈的。

❷ 中国各朝代婚礼礼服~高分急求!

随着等级制的产生,上下尊卑的区分,各种礼仪也应运而生。反映在服饰上,有祭礼服、朝会服、从戎服、吊丧服、婚礼服。这些服饰适应于天子与庶民,甚至被沿用于商周以来的二千年封建社会之中。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间不全遵周之制度。七国崛起,各自独立。其中除秦国因处西陲,与其它六国在衣冠制度上有差异外,其它六国均因各诸侯的爱好和奢俭,以及当时兴起的百家争鸣之风,在服饰上也各显风采。春申君的三千食客中的上客皆着珠履;平原君后宫百数,婢妾被绮觳;卫王宫的卫士穿黑色戎衣;儒者的孺服长裙褒袖、方履等等。
汉初服饰,与民无禁。西汉虽有天子所服第八诏令的服饰制度,但也不甚明白,大抵以四季节气而为服色之别,如春青、夏赤、秋黄、冬皂。汉代妇女的日常之服,则为上衣下裙。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北方各族入主中原,将北方民族服饰带到了这一地区。同时,大量民族服饰文化也影响和同化了北方民族的服饰。妇女的日常衣服仍以上身着襦、衫,下身穿裙子。襦、裙也可作礼服之内的衬衣衫。
隋统一全国,重行厘走汉族的服饰制度,然而也难以摆脱其由北向南统一而带来北族服饰形制的影响。只是到了唐代帝国的建立,才以其长时期的统治,加上其强盛的国力,令其服饰制度上承历代制度,下启后世冠服制度之经道,同其社会一样,呈现出繁荣景象。唐人与西北各民族的交往频繁,各民族同唐人杂居内地的也很多,因此,唐人穿胡服的装束常会在该时代的文物中见到。
宋代北方大片土地沦为女真族贵族统治领地,服饰文化也因其政治和经济因素而发生交互影响。《续资治通鉴》记载:“临安府风俗,自十数年来,服饰乱常,习为边装……”可见南宋京都也尚北服。宋代妇女的日常服饰,大多上身穿袄、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裤。其面料为罗、纱、锦、缕、毅、绢。尤其是裙子颇具风格,其质地多见罗纱,颜色中以石榴花的红色最注目。褶裥裙也是当时裙子中有特点的一种,有六幅、八幅、十二幅不等,贵族妇女着裙的褶裥更多。
元代是蒙古族入关统治中原的时代。其服饰既袭汉制,又推行其本族制度。
元朝初建,也曾令在京士庶须剃发为蒙古族装束。蒙古族的衣冠,以头戴帽笠为主,男子多戴耳环。然至元大德年间以后。蒙、汉间的士人之服也就各认其便了。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国后,先是禁胡服、胡语、胡姓,继而又以明太祖的名义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朝的皇帝冠服、文武百官服饰、内臣服饰,其样制、等级、穿着礼仪真可谓繁缛。清代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此风在康熙后期雍正时期最为流行。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至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达官贵妇中流行。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至清代也愈来愈多样,如背心、一裹圆、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抹胸、腰带、眼镜……层出不穷。184o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袭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方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外国衣料因价廉渐为人所欢迎,费工费时,工艺考究的滚、镶、嵌、绣等传统手工艺渐渐地衰落,西方缝纫方式开始流行起来。尤其是女性的时装,由于缝纫精致、款式合乎时代潮流,影响尤大。风行于本世纪2O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是由汉族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
清代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为主,此风在康熙后期雍正时期最为流行,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代中期始,满汉各有仿效,至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颇盛,甚至史书有“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之记载。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达官贵妇中流行。妇女服饰的样式及品种至清代也愈来愈多样,如背心、一裹圆、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抹胸、腰带、眼镜......层出不穷。
1840年以后进入近代,西洋文化浸袭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文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
风行于本世纪20年代的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是由汉族妇女在穿着中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当时沿无专业服装研究中心,服装式样的变化以过千家万户,在时代风尚的影响下不断变化。
从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末,中国旗袍风行了20多年,款式几经变化,如领子的高低、袖子的短长、开衩的高矮,使旗袍彻底摆脱了老式样,改变了中国妇女长期来束胸裹臂的旧貌,让女性体态和曲线美充分显示出来,正适合当时的风尚,为女性解放立了一功。青布旗袍最为当时的女学生所欢迎,一时不径而走,全国效仿,几乎成为20年代后期中国新女性的典型装扮。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作为领导服装潮流的十里洋场中摩登女郎、交际名媛影剧明星等,在旗袍式样上的标新立异,也促进了它的发展,其中如交际花唐瑛等人,最早在上海创办的云裳时装公司便是。自30年代起,旗袍几乎成了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民间妇女、学生、工人、达官显贵的太太,无不穿着。旗袍甚至成了交际场合和外交活动的礼服。后来,旗袍还传至国外,为他国女子效仿穿着。
服装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徵,一种符号,它代表个人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使人人各守本份,不得僭越。因此,自古国君为政之道,服装是很重要的一项,服装制度得以完成,政治秩序也就完成了一部份。所以,在中国传统上,服装是政治的一部份,其重要性,远超出治服装在现代社会的地位。
按说服装,对人类来说,蔽体御寒是它的首要功能。但是人类服装文明,自走出了唯一实用目的时代以后,它的功能就复杂了。尤其在中国,自古,服装制度就是君王施政的重要制度之一。
促使服装发挥它的功能,达到它「天下治」的目的,最重要的因素在服色。服色有两大功能:一是区别身份地位;二是表示所处的场合。古代政府对全天下的人,都有规定的服色,尤其,天子、诸候至百官,从祭服、朝服、公服至常服,都有详细规定,他们几乎是穿着制服,因穿制服的人,多属上层阶级,是人们企羡的对象,因此制服服色强烈地影响一般的流行服色。时代不断变迁,中国文化中不断加入外来文化,流行服色也会反过来影响制服服色,在这两种服色文化互相激荡的结果,产主了这段看似变化不大,事实上又有翻天覆地改变的服装史。古代的服装,依穿着场合,主要可分为:礼服、朝服、常服叁类,每类又可分几种,原则是地位愈高的人,得以穿的种类愈多,可以用的颜色愈多。就让我们看看中国之服装史吧……
●周朝以封建制度建国,以严密的阶级制度来巩固帝国,制定一套非常详尽周密的礼仪来规范社会,来安定天下。服装是每个人阶级的标志,因此服装制度是立政的基础之一,规定是非常严格的。
商周时代的服饰:
商周时代的服饰,主要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下身穿「裳」,裳就是裙;在腰部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用来遮蔽膝盖,所以又叫做「蔽膝」。
春秋战国的衣服,是直筒式的长衫,把衣、裳连在一起包住身子,这种衣服叫「深衣」。还有一种「单衣」,是没有里子的宽大衣服。他们头上还戴「帻」;帻是用来包住头发的头巾,不让它们披散下来。
这个时期,游牧民族所穿的短衣、长裤、靴子,也传进外国,这种帅气的服装穿着起来,行动的确是方便多了。
◎男服服饰:
冕服:礼服中最专贵的一种,冕服均在祭典中穿着,是主要的祭服。其服式主要由冠、衣、裳、蔽膝等要件所组成。冕服的主体是玄衣、衣裳上面绘绣有章纹,而在最隆重的典礼时,穿九章纹冕服。衣裳之下,衬以白纱中单,即白色的衬衣,古代衬衣通常是白色。下身前有蔽膝,天子的蔽膝为朱色,诸侯为黄朱色。鞋是双底的,以皮革和木做底,鞋底较高,周代天子,在隆重典礼时穿赤色的。
弁服:其隆重性仅次于冕服,衣裳的形式与冕服相似,最大不同是不加章。弁服可分为爵弁,韦弁、冠弁等几种,它们主要的区别在于所戴的冠和衣裳的颜色。
玄端:为天子的常服,诸侯及其臣的朝服。
深衣:古代凡是服礼都是上衣下裳不相连,惟此种衣裳是上下相连,分开裁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所以称为「深衣」。
◎女服服饰:
?衣:为王后从王祭先王的俸祭服。
?翟:为王后从王祭先公和侯伯夫人助君祭服。是青色衣,画?翟纹十二章纹,?翟羽色亦为五采。
阙翟:为王后助天子祭群小神和子男夫人从君祭宗庙祭服。是赤色衣,刻赤色缯的翟纹。
鞠衣:为王后率领命妇祭蚕神告桑的礼服,亦为诸候之妻从夫助君祭宗庙的祭服。
展衣:为王后礼见王及宴宾客的礼服,亦是卿大夫之妻从夫助君祭宗庙的祭服。
禄衣:为王后燕居时的常服,亦为士之妻从夫助祭的祭服。
纯衣:为贵族之女的嫁衣。
●秦汉时代,在中国服色是一个重要阶段,也就是将阴阳五行思想渗进服色思想中,秦朝国祚甚短,因此除了秦始皇规定服色外,一般的服色应是沿袭战国时代的习惯。
男服服饰秦始皇规定的大礼服是上衣下裳同为黑色祭服并规定衣色以黑为最上,又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着绿袍一般庶人着白袍。
女服服饰秦始皇喜欢宫中的嫔妃穿着漂亮的及以华丽为上。由于他减去礼学,对于嫔妃的服色,是以迎合他个人喜好为主。不过基本上仍受五行思想支配。
●历经秦朝的严苟政治,刘邦以平民得天下,力求予民休息,一般制度多无太大改变,冠服制度,也大都承袭秦制。直至东汉明帝永平二年,才算有正式完备的规定。
汉朝的衣服,主要的有袍、???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汉代因为织绣工业很发达,所以有钱人家就可以穿绫罗绸缎漂亮的衣服。一般人家穿的是短衣长裤,贫穷人家穿的是短褐?粗布做的短衣?。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最有名的是「留仙裙」。
◎男服服饰:
礼服:汉朝的祭祀礼服,承袭了秦代的废除「六冕」,以一种冕服为祭天地明堂之礼服的办法。
冕冠服:为最尊贵的祭祀礼服,是天子及三公诸候、卿大夫祭天地明堂之时穿着。
长冠服:为夫子和执事百官,用在祭宗庙及各种小祀,如五岳、四渎、山川、社稷等典礼穿者。
委貌冠服:相当于周代的冠弁服。为公卿诸候大夫行大射礼于辟雍的时候穿着。
皮弁冠服:此种冠服为大射礼时,执事者穿着,衣裳为缁麻衣,皂领袖、素裳。
朝服:自秦开始以袍作为朝服,汉代从皇帝至贱更小吏亦以袍作为朝服,也是主要常服。亦即是深衣制的袍服,不过因不同身份的人戴的冠不同而有不同之名称。汉代的朝服,服色是随着五时色,即春青、夏朱、季夏黄、秋白、冬黑。朝服均是衬以告缘领袖的中衣。
◎女服服饰:
庙服:相当于周代的?衣,是女子礼服中,地位最尊贵的一种。太皇太后、皇太后之入庙服,皇后之谒庙服,其服色是皂下。
蚕服:相当于周代约鞠衣。每年三月,皇后帅领公卿诸侯夫人亲蚕礼时穿着。
朝服:自二千石夫人以上至皇后,皆以蚕衣为朝服。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服装史的大变动时期,这个时候因为大量的胡人搬到中原来住,胡服便成了当时时髦的服装。紧身、圆领、开叉就是胡服的特点。
◎男服服饰:
礼服:除了北周以外,最大礼服祭服,仍只有一种,与汉代大致相同,惟衣裳主色稍有差异。
平冕服:各级的形式、服色大致相同,唯衣裳上的章纹,天子用十二章,三公诸侯用山龙等九章,九卿以下用华虫等七章,天子用刺绣文,公卿用织成文。
北周冕服:北周武帝汉化政策相成功,大力推行中国古代的周礼之制,因此北周的服色制度多根据周礼而定。
委貌冠服:为公卿行卿射礼之礼服。衣黑而裳素,中衣以皂缘为领袖。
朝服:同于汉代,天子与百官之朝服以所戴之冠来区别,亦都有五色朝服,不过汉代平时常朝以皂朝服、绛服为多,而魏晋南北朝则以绛朝服为主。
通天冠服:魏晋南北朝,各王朝均以此服为天子的朝服,也是次等的礼服。着绛纱袍,皂缘中衣,黑鞋。
远游冠服:为皇太子及诸王所服,着朱衣,绛纱袍,皂缘白纱中衣,白曲领。
百官冠服:以绛纱为主。但陈制较复杂,百官位高者以朱衣为朝服,位卑者,则以皂衣为朝服,皂白纱缘中单。
品色衣:天台近侍及宿卫之官,皆着五色衣,以锦绮馈绣,名曰品色衣。
常衣:主要是裤褶服,用途非常广,可以做朝服、军服、便服、从贵族到庶民均用到它。
◎女服服饰:
皇后谒庙服:是女性官服中,最隆重的礼服,也是皇后的嫁服。
入庙佐祭服:为妃、嫔、命妇之祭服。在晋及南朝宋、陈均为皂上皂下。
亲蚕服:为皇后行亲蚕礼之礼服,均为青上缥下。
助蚕服:为妃、嫔、命妇助皇后行亲蚕礼之礼服,在晋及南朝陈为缥上缥下。南朝宋为青上青下。
朝服:以上三朝均以为女性之朝服。
比周礼服:女性官服与男性官服同样,非常复杂,用色亦多,与前述朝代大不相同●到了隋唐,虽然在最隆重的礼仪服装仍跟上传统,但是穿得最多的官式常服,却有了新面貌,闹到了后代服色制度的另一个传统。因此这是服饰史上的重要时代。
隋唐时,一般人是穿白色圆领的长衫,低下阶层穿的是用麻、毛织成的「粗褐」。隋代女子穿窄合身的圆领或交领短衣,高腰拖地的长裙,腰上还系着两条飘带。唐代的女装主要是衫、裙和帔;帔就是披在肩上的长围巾。还有特别的短袖半臂衫,是套穿在长衫外面。唐代初期的妇女还喜欢穿徂领的小袖衣、条纹裤、绣鞋等西域式的服装,她们的头上还戴着「幂离」、「帷帽」。隋唐的女装,以红、紫、黄、绿四种颜色最受欢迎。
◎男服服饰:
冕服:祭服,最隆典礼礼服。自天子至百官均服之。
朝服:为次于冕服的第二等礼服。
通天冠服:天子之最隆重朝服。
远游冠服:为皇太子及亲王的最隆重之朝服。
具服:亦称朝服。
公服:为次于冕服、朝服的第三等礼服。
弁服:天子在朔日受朝时服之,皇太子在朔望视事时服之。
公服:皇太子在五月常朝、元日冬至受朝时服之。
平巾帻服:戎装的公服。
乌纱帽服:为天子及皇太子视朝、听讼和宴见宾客的服装,以乌纱做帽。
黑介帻服:没有公职的士人,在朝见受诏时穿着。
常服:为使用最多的一种服装。
黄袍:天子开始常穿黄色袍。
品服:以不同服色来分别品官之职位高低的传统。
◎女服服饰:
大礼服:
?衣:最隆重的大礼服。
?翟:皇太子妃最降重的大礼服。
常礼服:
青衣:皇后礼见皇帝时穿着的。
朱衣:皇后宴见宾客时穿着的。
钿钗礼衣花钗礼衣:归嫁礼服。
●宋代的服装,其服色、服式多承袭唐代,只是与传统的溶合做得更好、更自然,给人的感觉是恢复中国的风格。
宋朝时侯的服饰宋朝的男装大体上沿袭唐代样式,一般百姓多穿交领或圆领的长袍,做事的时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带上,衣服是黑白两种颜色。
当时退休的官员、士大夫多穿一种叫做「直掇」的对襟长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领口、衫角都镶有黑边,头上再戴一顶方桶形的帽子,叫做「东坡巾」。
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很像现在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漂亮的花边。
◎男服服饰:
冕服:宋朝开始减少冕服的种类,大典礼穿非冕服的情形,就经常出现。
朝服:宋代在劲下加上特别的装饰谓之「方心曲领」。
公服:宋代以常服为公服。
◎女服服饰:
礼服:其服色大致与唐代相同。
常服:均以大袖上衣,长裙、霞帔为常服。
元代的服装制度与辽金相似。
●元代是由蒙古人统治,所以元代的服饰也比较特别。蒙古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桃子,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服很方便上马下马。
元代的贵族妇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看起来很奇怪的帽子,这种帽子叫做「罟罟冠」。她们穿的袍子,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一般的平民妇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男服服饰:
冕服:
天子衮冕服。
皇太子衮冕服。
公服:行礼时百官所穿的。
常服:元代上层主要服装。
●朱元璋统一天下,明代开始整体上大致恢复汉人衣冠,从唐代吸收了胡人习惯以后,发展出的汉人衣冠。
明代的男装,大人多穿青布直身的宽大长衣,头上戴四方平定巾,一般平民穿短衣,裹头巾。
这个时候出现了一种六瓣、八瓣布片缝合的小帽,看起来很像剖成半边的西瓜。本来是仆役所戴的,但是因为戴起来很方便,所以就普遍流行起来。这就是清代「瓜皮小帽」的前身。
明代的贵妇多是穿红色大袖的袍子,一般妇女只能穿桃红、紫绿及一些浅淡的颜色。平日常穿的是短衫长裙,腰上系着绸带,裙子宽大,样式很多,像百褶裙、凤尾裙、月华裙等。
◎男服服饰:
冕服:从宋代起皇帝几乎只穿一种冕服。
朝服:有通天冠服、皮弁服、朝服等。
公服:百官的正式办公服。均用到它。
常服:恢复唐宋时代的常服糸统。
◎女服服饰:
礼服:
?衣:为皇后受删、谒庙、朝会时穿着。
翟衣:为皇后的第二礼服。
礼服:品官命妇的大礼服。
●清朝是我国服装史上改变最大的一个时代,清代是个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尤其是服装文化,也是在进入中国后,保留原有服装传统最多的非汉族王朝。乾隆帝亦属好大喜功、浮慕好名之君,但他能清楚意识到,是承袭一套己涵在衣冠制度中的政沾理论,而不必是外观形式,方能传国长久。乾隆朝制定详细的冠服制度,并图示说明,以后子孙也能「永守勿愆」。
清代的衣服长袍马褂,早先是富贵人家才穿的服饰,到后来普遍了,变成全国的一般服饰,平日所戴的便帽就是瓜皮小帽,颜色是外面黑,里面红。满族妇女穿的旗袍,早期是宽宽大大的,后来才变成了有腰身,在旗袍外面再加上一件「坎肩」(背心)。她们的鞋子也很特别,是一种花盆式的高底鞋。至于汉族妇女的服饰,则和明代差不多。
◎男服服饰:
礼服外褂:因纹饰不同而分别官阶衮服:为皇帝穿着。
龙褂:为皇子所照。
补服:依纹饰不同而分别官阶。
朝服:最隆重的大礼服。
吉服:清代的礼服,次于朝服是为吉服,用于吉庆典礼时穿着。
常服:清代之服装制度,唯对常服,规定甚小。
◎女服服饰:
朝服:皇后的朝服则是朝裙、朝袍、朝褂,三件方为一整体。
吉服:由外褂与袍组成。

❸ 明代,节日或者祭祀、参加其他人婚礼,以及其他正式场合一般穿什么样子的衣服

明代官员的服饰,不同场合不同穿着

周慧彤
2018-08-25
今天介绍下明代官员的服饰,主要为三种:朝服、公服、常服。

先说说官员的朝服:

大明的朝服有以下几个组成:

《明会典》记载:“嘉靖八年定,梁冠照旧式;上衣用赤罗,青缘,其长过腰指寸七寸,毋掩下裳;中单,白纱为之,青缘;下裳七幅,前三后四,每幅三襞积,赤罗,青缘;蔽膝缀革带;绶,各照品级花样,革带之后,佩绶系而掩之,其环亦各照品级,用玉犀金银铜为之,不以织於绶;大带,表里俱素,惟两耳及下垂缘以绿色,又用青组约之;革带,一品玉、二品犀、三品四品金、五品银钑花、六品七品银、八品九品乌角,俱照旧式;佩玉一如诗传之制,去双滴及二珩,其三品以上用玉,四品以下用药玉,各照旧;袜、履,俱照旧式。”

具体参考大明衣冠图:

组合起来的正面图如下:

背面图如下

明代画像中的朝服:

大明的公服:

主要包含:幞头,圆领袍右衽,革带,笏, 皂靴。

可以参考的图片如下:

古代人物绘画图片如下

明代以红为贵,不同的官员,不同等级,所穿的颜色各不相同。可以看出来,这里没有补子。

官员常服:

分别为:乌纱帽,圆领袍,革带,皂皮靴,胸背各有官员等级的补子。

嘉靖十六年曾规定,大红纻丝、纱、罗服唯四品以上官及在京九卿、翰林院、詹事府、春坊、司经局、尚宝司、光禄寺、鸿胪寺、五品堂上官、经筵讲官等方许穿用,其余衙门,虽五品官及五品以下官经筵不系讲官者,俱穿青绿锦绣,遇有吉礼,只许穿红布绒褐。

大明衣冠里面的一品文官常服图片

补子是仙鹤

一品武官常服图片

补子是麒麟

明代绘画中戴着乌纱帽,身穿圆领袍的官员。

历史上,嘉靖帝时期的风宪官的常服画像如下(看到很多明代的画像,皆摆设瓶炉三事,还有花供,镶嵌螺钿的家具也漂亮。):

人物画《徐显卿宦迹图》中穿着各色圆领袍的官员,后面的内侍也是按等级穿衣,颜色也是各不相同。同时官员的乌纱帽也没有镶嵌装饰。

此图中不仅看到官员的常服,还有三个穿着朝服的官员。

官员除了平日穿的常服外,在经筵时,皇帝与官员皆穿吉服,图中就是徐显卿讲经,画中的官员都是乌纱帽、大红补子圆领,补子还是按着官员等级缝制的。

另有一种用于特殊场合的素服,一般用于帝后忌辰、丧礼、谒陵、祭祀以及灾异修省等场合。没有补子,没有云纹,只是简单的素色圆领袍加乌纱帽,如图下:

在《徐显卿宦迹图》(明神宗也就是大明王朝1566那位小皇子朱翊钧。)1588,明神宗步行至天坛祈雨,徐显卿与百官导驾前驱。神宗身着青服,深青色圆领,素而无纹;文武官员皆穿素服,青黑色圆领,不缀补。

除了朝服,公服,常服,另有一种皇帝赐服。如飞鱼服,斗牛服,蟒袍等都是属于这一类。下图大明衣冠中的男子蟒袍(云肩及左右通袖襕、前后膝襕),蟒袍不仅有圆领,也有直身,曳撒(yì sǎn ),道袍,贴里等样式。下面就是圆领袍蟒服。

女子蟒袍

下图穿着直身样式蟒袍的内侍:

下图的官员穿着交领直神样式袍子:

下面为明代画像中的圆领蟒袍的官员:

带着翟冠、身穿龙袍,霞披的贵妇,感觉明代的女性常服比男性的华丽多了。

下图内侍的服饰(明朝内侍的服饰,可以是赐予的蟒衣,交领袍,也可是直身,贴里,或者圆领袍等,一般有官位的也要贴上补子。)下面就是直身样式的蟒衣:

下图为穿着曳撒(yì sǎn )的内侍们:

好了,如果你喜欢的话,请点个赞转发出去吧,谢谢!

1.9万阅读
搜索
明末女装
天子礼服十二冕梳
遮副乳胸衣
元末明初服饰
皇后穿的是龙袍吗
明朝新娘服饰颜色

❹ 麻烦大家告诉一下,明朝皇帝大婚的排场(具体一下)谢谢!

明清皇帝大婚采用的是《周礼》主要步骤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 重要的是每一步都选好日子。
一 纳采 问名
1)先送礼,伸手不打笑脸人,当然是有的放矢,没把握的事谁干,万一人早许了别家了,那不丢人吗!咱是皇上,得派懂礼貌的去。一个不行,得俩儿。一正一副,得有范儿的才行。长的坷惨的不行,小学没毕业的不行!总之,要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的才行。
皇上还得举行个仪式,先跟真事似的,礼部官员拟定了礼仪程序和规范,临时设置两张桌子,铺上杏黄色缎子桌布,一桌上面放“节”,另一桌上面放“问名”诏书。准备送往未来老丈人家的礼物都码好了放一边。
钦天监官员很狗腿地报告∶吉时已到,
皇上先落座,同时奏雅乐。(啥叫雅乐?就是很高雅的音乐)王公大臣伏地叩拜,高呼万岁。宣制官奉诏书,扯着脖子嗷嗷的,“任命***和***为正、副二天使,去未来的国丈家纳采,问名”。乐曲声中,两位天使奉节、奉诏。礼成,皇上退朝,回后宫嗨皮去了。事还没完呢!正使拄着节,副使捧问名诏书颠颠儿的;仪仗队、鼓乐队在前开路,净街御史遇见挡道的就PK,送礼官员跟在二使屁股后头,自皇宫出发,吹吹打打、浩浩荡荡地奔向未来的国丈家。

未来的国丈早早的开中门,在大门口跪接天使,奉旨,接受礼品,谢恩。就事儿举行问名仪式,未来的国丈把写着女儿姓名、简历、政治面目,生辰八字儿等项内容的“表”,呈交天使。礼毕,未来的国丈盛宴招待天使。仪仗队队员、鼓乐队队员也收点红包。磕俩瓜子,吃个喜糖啥的,管饭?不管!你是公差,有误餐费!在我家混啥泥。
二 纳吉 纳征
纳吉指男家卜得吉兆之后,备礼通知女家,决定缔结婚姻。这时钦天监里养的一些神棍开始忙活了,你得测皇上和未来的皇后来不来电啊!这时历史长河中上演了N次的大忽悠开始了,一般都Ok.谁敢说不OK啊!幕后黑手就和谐了你。出来跑江湖不容易啊。别忙你以为结束了,早着呢!还得继续忽悠!忽悠什么!纳征啊!请期啊亲迎啊!日子你不定啊!
纳征指男家向女家送聘礼,又叫纳币。请期指男家选定婚期,
好-----大戏上演了-------
三 亲迎
皇上不能随便到老丈母娘家去接新媳妇儿。他得选派“儿女双全”的代表去,清朝时要在亲族中找50岁以上,的全活人去!(要求是儿女双全,夫妻和睦,孝敬长辈等等等的,总之就是老好人一对)
亲迎这天,皇上起了个大早。(不早不行,有人叫起床)这不是每一步程序,都得按照钦天监认定的“吉时”进行,皇上穿上礼服,在脸上胡乱抹了点化妆品,先去祭祖、拜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然后,在乐曲声中御太和殿。迎亲和册立皇后用的节、证书、金印,等等,放在大殿内临时设置的桌子上。

中和韶乐设在太和殿前,丹陛大乐设在太和门内。法驾卤簿陈设在太和殿丹陛及庭院内。皇后仪仗陈设在午门之外,其中有一顶皇后礼舆,外面的杏黄色缎子帷幔上,用金线绣着大凤凰。“女乐”分设在干清宫后面和交泰殿前面。王公大臣喜气洋洋地站在太和殿丹陛上和太和殿庭院中。静鞭三响,在鼓乐声中,王公大臣向皇上行“三跪九叩”礼,“万岁”之声,地动山摇。礼毕,乐止,礼部尚书奉金册、金宝,宣读册文、宝文;然后,把节、册、宝授予迎亲使者。王公大臣再拜。皇上在乐曲声中,起驾回宫,静候佳妇。

迎亲使者把金册、金宝放到“龙亭”里。仪仗队、鼓乐队在前,迎亲使者居中,后面跟着迎亲官员、太监、侍卫,出午门,会同皇后仪仗,抬上大批的礼品,直奔老丈人家。
老丈人家自纳采,小动;自纳吉,大动;告期以来,全府总动员,上上下下,谁都不能闲着,整修宅院,大搞环境卫生;尽量让人看着有“门当户对”的感慨。单是阖府上下、全家老小,置办里外三新的行头,就忙得够呛,何况,还得张灯结彩,张罗喜筵,广泛散发“喜帖”呢!

老丈人率全家老少,在大门口跪接迎亲队伍。迎亲使者高声宣诏。鼓乐声中,轿夫把皇后礼舆、龙亭,抬入前院,再由太监抬到后院的“绣楼”前,按钦天监官员指定的“吉利方位”停放。准皇后着皇后礼服,戴凤冠霞帔,闪亮出场,跪受金册、金宝,回“楼”等待吉时。
吉时一到,新娘子升舆启驾。大队人马经前门,沿御路,过大明门,入天安门、端门,到午门,城楼上钟鼓齐鸣。队伍从午门正中门洞进入紫禁城,经太和门,到乾清门。皇后仪仗入乾清门,太监、宫女列队夹道,拍巴掌“热烈欢迎”。在丹陛下,迎亲使者还节复命。鼓乐声中,礼部官员奉皇后金册、金宝,交有关人等陈列于乾清宫后面的交泰殿。新娘子坐的礼舆,由诰命夫人、女官、宫女,或引,或抬,或扶,或随,送到坤宁宫去拜天地,行大礼。
合卺宴开。皇后(这时已基本定了想退货也麻烦些------下回给大家讲一下废后的流程)和皇上在坤宁宫里相对而坐。新娘斟酒一杯,递给新郎;新郎抿一口,交给新娘,新娘一饮而尽。新郎斟一杯酒,交给新娘;新娘抿一口,还给新郎,新郎一口喝干。交杯酒喝完了,就可以*****(此处省略5千字)从此为皇后,就在坤宁宫定居下来。
大婚礼成,次日。皇上偕皇后,去祭拜列祖列宗;诣太皇太后、皇太后寝宫,行谒见礼;皇上御乾清宫,“诏告” 大婚礼成,皇后率妃子等,叩拜丈夫。太皇太后、皇太后在各自寝宫,向新婚夫妇赠礼,设宴祝贺。皇上御太和殿,接受王公大臣祝贺。皇上设宴款待皇后家人,赐礼物。

原本想写的大众些,搞笑些!但这仪式太繁琐!只好作罢!

❺ 明朝皇帝服饰具体介绍 明朝皇帝的衣服有几种

明朝君主:

庙号
君主谥号
姓名
年号
统治时间
陵墓
追谥
明德祖
玄皇帝
朱百六


朱元璋追谥
明祖陵
追谥
明懿祖
恒皇帝
朱四九


朱元璋追谥
明祖陵
追谥
明熙祖
裕皇帝
朱初一


朱元璋追谥
明祖陵
追谥
明仁祖
淳皇帝
朱世珍


朱元璋追谥
明皇陵
1
明太祖
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朱元璋
洪武
1368年-1398年
明孝陵
追谥
明兴宗
和天敬道宪懿勤敏淳文度武明仁慈孝康皇帝
朱标


朱允炆追谥
明东陵
2
明惠宗
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惠帝)
朱允炆
建文
1398年-1402年


3
明太宗
明成祖(嘉靖帝改谥)
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嘉靖帝改谥)
朱棣
永乐
1402年-1424年
明长陵
4
明仁宗
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朱高炽
洪熙
1424年-1425年
明献陵
5
明宣宗
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天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朱瞻基
宣德
1425年-1435年
明景陵
6
明英宗
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朱祁镇
正统
1435年-1449年
明裕陵
7
明代宗
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
朱祁钰
景泰
1449年-1457年
景泰陵
8
明英宗
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朱祁镇
天顺
1457年-1464年
明裕陵
9
明宪宗
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朱见深
成化
1464年-1487年
明茂陵
10
明孝宗
达天明道纯识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朱祐樘
弘治
1487年-1505年
明泰陵
11
明武宗
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朱厚照
正德
1505年-1521年
明康陵
追谥
明睿宗
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
朱祐杬


朱厚熜追谥
明显陵
12
明世宗
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朱厚熜
嘉靖
1521年-1566年
明永陵
13
明穆宗
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朱载垕
隆庆
1566年-1572年
明昭陵
14
明神宗
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朱翊钧
万历
1572年-1620年
明定陵
15
明光宗
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
朱常洛
泰昌
1620年-1620年
明庆陵
16
明熹宗
达天闻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朱由校
天启
1620年-1627年
明德陵
17
明思宗
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朱由检
崇祯
1627年-1644年
明思陵

❻ 明朝皇帝赐服:大红坐龙衣 百度百科也搜不出来,有大侠详细介绍一下吗

龙衣 - 引证解释
1. 天子的袍服。 唐 卢照邻 《登封大酺歌》之二:“日观仙云随凤辇,天门瑞雪照龙衣。” 明 徐渭 《凯歌二首赠参将戚公》之一:“战罢亲看海日晞,大酋流血湿龙衣。” 清 薛福成 《庸盦笔记·轶闻·太监安得海伏法》:“有 安 姓太监……声势煊赫,自称奉旨差遣,织办龙衣。”

而大红色也极显尊贵。也就是说,大红坐龙衣相当于高宰相半级、低太子半级。

❼ 明朝皇帝服饰 明朝皇帝的衣服有几种

明朝君主:

庙号
君主谥号
姓名
年号
统治时间
陵墓
追谥
明德祖
玄皇帝
朱百六

朱元璋追谥
明祖陵
追谥
明懿祖
恒皇帝
朱四九

朱元璋追谥
明祖陵
追谥
明熙祖
裕皇帝
朱初一

朱元璋追谥
明祖陵
追谥
明仁祖
淳皇帝
朱世珍

朱元璋追谥
明皇陵
1
明太祖
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朱元璋
洪武
1368年-1398年
明孝陵
追谥
明兴宗
和天敬道宪懿勤敏淳文度武明仁慈孝康皇帝
朱标

朱允炆追谥
明东陵
2
明惠宗
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惠帝)
朱允炆
建文
1398年-1402年

3
明太宗
明成祖(嘉靖帝改谥)
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嘉靖帝改谥)
朱棣
永乐
1402年-1424年
明长陵
4
明仁宗
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朱高炽
洪熙
1424年-1425年
明献陵
5
明宣宗
宪天崇道英明神圣钦天昭武宽仁纯孝章皇帝
朱瞻基
宣德
1425年-1435年
明景陵
6
明英宗
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朱祁镇
正统
1435年-1449年
明裕陵
7
明代宗
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崇孝景皇帝
朱祁钰
景泰
1449年-1457年
景泰陵
8
明英宗
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
朱祁镇
天顺
1457年-1464年
明裕陵
9
明宪宗
继天凝道诚明仁敬崇文肃武宏德圣孝纯皇帝
朱见深
成化
1464年-1487年
明茂陵
10
明孝宗
达天明道纯识中正圣文神武至仁大德敬皇帝
朱祐樘
弘治
1487年-1505年
明泰陵
11
明武宗
承天达道英肃睿哲昭德显功弘文思孝毅皇帝
朱厚照
正德
1505年-1521年
明康陵
追谥
明睿宗
知天守道洪德渊仁宽穆纯圣恭简敬文献皇帝
朱祐杬

朱厚熜追谥
明显陵
12
明世宗
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朱厚熜
嘉靖
1521年-1566年
明永陵
13
明穆宗
契天隆道渊懿宽仁显文光武纯德弘孝庄皇帝
朱载垕
隆庆
1566年-1572年
明昭陵
14
明神宗
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
朱翊钧
万历
1572年-1620年
明定陵
15
明光宗
崇天契道英睿恭纯宪文景武渊仁懿孝贞皇帝
朱常洛
泰昌
1620年-1620年
明庆陵
16
明熹宗
达天闻道敦孝笃友章文襄武靖穆庄勤悊皇帝
朱由校
天启
1620年-1627年
明德陵
17
明思宗
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朱由检
崇祯
1627年-1644年
明思陵

❽ 明朝皇帝的衣服有几种

大明皇帝兖服,出土于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棺内,是明朝皇帝祭天地、宗庙及正旦、冬至、圣节等重大庆典活动时穿用的礼服。有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五彩雉鸡)、宗*(酒器)、藻、火、粉米等十二种纹饰。这些图案或画,或织,或绣在衣服上,寓意集一切美德及“至高无上”的权力于皇帝一身,地纹有寿字、蝙蝠、如意云,以示吉祥。整件衣服用*[乡革](一种“通经断纬”的特殊织法)工艺制成。
上朝龙衮服晚上睡觉又一套、

与有没有明朝皇帝婚礼制服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学校和家长做校服协议书 浏览:924
九人旗袍走秀表演视频 浏览:136
歌莉娅秋装外套 浏览:950
做内销衣哪个品牌最大 浏览:442
大兵的风衣 浏览:861
夏季卖帽子怎么样 浏览:786
卡其色格子裤子配什么外套好看 浏览:957
长款棉衣怎样裤子好看图片大全 浏览:6
小西装女外套怎么搭 浏览:835
灯笼袖风衣搭配图片 浏览:961
金威制服厂此 浏览:683
我的世界灭霸手套怎么打响指 浏览:850
皮带孔变大怎么修复 浏览:626
三条杠裤子如何搭配 浏览:281
2015秋冬流行男装品牌及商品 浏览:393
配红衬衫的裤子好看 浏览:481
中开叉旗袍 浏览:220
地摊货夏天女睡衣 浏览:884
为什么女装比男装 浏览:344
行政执法人员升国旗帽子 浏览: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