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台湾人有什么生活习惯
一、台湾汉族同胞的生活习惯与祖国大陆基本相同,一般仍保持福建、广东等地的特点。但因为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加之又受日本、美国等外国文化影响较深,现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二、以往老年人喜欢穿青黑色衣衫和香云衫,妇女喜欢佩戴金银首饰。现在则是穿什么的都有,大部分人以穿现代服装为主。在正式的场合,男性一般穿西服,女性穿各种时装,但仍有许多妇女喜欢中国传统服装旗袍,认为它高雅、庄重,喜欢在社匀场合穿着。
在休闲的场合,人们的穿戴较为随便,主要是轻松、舒适的T恤衫,花衬衣、旅游鞋等等。而在农村、农民们仍保持着戴斗笠、裹头巾的习惯,以便挡风雨遮太阳。
三、台湾人主要吃大米,饭菜的做法和味道跟福建、广东差不多,而且比较喜欢喝酒,大陆运销到台湾的酒都特别受欢迎。1949年前后,200多万大陆人来到台湾,困他们来自全国各个省市,所以街上经营地风味的餐馆、饭店很多。
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各种西式的快餐店,如日本、韩国国的料理,美国的肯德基、麦当劳,意大利的皮萨饼等,也在台湾扎下根,很受上班族和青少年的欢迎。台湾盛产各种热带、亚热带水果,街上到处是水果摊,所以吃水果成为台湾人一大享受。
四、台湾人住的房子可以分成中式、西式、日式3种。中式平房多跟福建式样相同,有一条龙、辘轳把、三合院、四合院等好几种。西式一般是楼房,过去是砖造,现在都是钢筋水泥的了。日本住房是在日本占领台湾时期建的,它的主要特点是屋里都铺榻榻米。
现在,城市里新建高楼公寓住宅很普遍,外观漂亮,内部装修讲究,水电交通设施完备。大多数家庭里都有电脑、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空调、电话、录像机等。
五、台湾居民日常的交通工具以公共汽车、摩托车、出租出为主,但不少人有自己的小汽车,只是公路上很拥挤,人们为了上班不迟到,早早就要开车出来。目前公路交通拥挤已成为台湾的一个社会问题,也是台湾的一大景观。
⑵ 台湾人都穿什么衣服
..日据时期有钱人比较喜欢穿和服.
..蒋的时候.就比较传统了..
现在就比较流行日韩风.比较时尚
⑶ 多图,台湾人为什么都喜欢穿拖鞋上街
台湾地处热带亚热带气候,气温比较高,穿凉鞋上街是有的,穿拖鞋走长途则不方便。你可能误会凉鞋成拖鞋了。凉鞋有后跟,拖鞋没有。
⑷ 台湾人有些什么生活习惯
大致上来说,台湾的生活习惯和内地并没有什麼太大的不同,
除了都市朝九晚五的生活,唱唱KTV,看看电影,逛逛街
台湾坐公车时,大家习惯会按照先来後到乖乖排队,比较少会争先恐後,
台湾人在公众场合习惯轻声说话,大声喧哗会被白眼,
台湾人很喜欢骑机车,在街上可以看到一堆机车在大马路上奔驰
台湾人比较喜欢到各大庙宇求神问卜,俗称拜拜,上香,
台湾人大部分都会说个几句闽南语,就是一般内地所说的台语,台语大概都是台湾中南部的母语,
台湾的饮食习惯由夜市就可见一般,比较丰富多元,所以小吃很多样,
台湾的夜生活习惯,尤其在大城市几乎是不夜城,夜市,夜店等是常态,夜市是主要代表,
台湾人平常有个生活习惯,便利商店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统一集团的7-11便利商店几乎是街头巷尾到处都是,其他还有全家便利商店或是莱尔富便利商店等等.
⑸ 台湾人都是不穿衣服在家看到裸体不会尴尬吗
南方气候比较温热,以前冷气是奢侈品,闷热就脱衣服,小孩都会模仿大人的行为并且植入潜意识,老实说我是台湾人,我父辈,我朋友这圈的在家脱衣服很正常,但是家境富裕就没这种习惯,我略30岁,这问题就像北京人是不是都会随地吐痰一样,不全是的,我以我的经验求最佳
⑹ 为什么台湾人喜欢穿马甲
通常是一些选举候选人或政治人物,穿上马甲(背心),绣上自己名字或参选人的名字,藉以提高知名度及加深群众的印象
⑺ 哥,打扰了,我想了解一下台湾人平时对穿着上有什么要求吗
台湾人的穿着打扮跟上海、北京以及大陆其他城市的居民差不多,若要较真,顶多就是因气候、环境、习惯的差异导致了一些细微的差别。倒是同样在岛内,由于地域、阶层、修养和年龄的不同,人们的衣着也各自不同。
台北的上班族,男的西装革履,女的裙裾飘飘
台湾北部地区人们的穿着要比中南部的人更讲究一些,可能是因为北部地区,尤其是台北县、市的都市化程度高,竞争激烈,收入也高。有意思的是,国民党和亲民党的人士,平时也比民进党和“台联党”的人士更讲究衣着,民进党的有些官员实在不修边幅,西服皱皱巴巴的,一样在大庭广众之下抛头露面,不过倒是显得“平易近人”。而国、亲两党的有些官员,只要在公开场合露面,总是衣冠楚楚,但是却难免让人敬而远之。
台北的上班族,给人的整体印象是,男的西装革履,女的裙裾飘飘。无论是在公务机关,还是在公司行号,无论位居要津,还是普通百姓,无论穿中装,还是着西服,台湾的人们都比较注重仪容仪表的整洁。从他们落落大方的举止中,可以看出这已经形成了习惯。
台湾的中小学生,无论在中南部,还是北部地区,都是穿校服上下学,有的学校连书包都整齐划一,衣服和书包上面写着学校的名字,虽然各校校服款式不同,但都显得干净利落。所以,到了放学时刻,穿着清一色校服的男女学生从学校蜂拥而出,就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台北女性流行穿旗袍
上班、上学需要一本正经,闲暇时间却可以尽情放松。这时,台湾人大都又以另外一种形象出现。人们穿上各种运动服和休闲服健身娱乐、饮宴应酬,学生们就更随意了,可以穿上各种光怪陆离的衣服,戴上五花八门的佩饰,呼朋引伴,招摇过市。尤其是在台北市的西门町和华纳威秀影城等青少年喜欢扎堆游乐的地方,穿奇装异服者比比皆是,有些“美眉”穿着清凉、前卫,颇有“衣不惊人死不休”的架势。
这些年,大陆的发展一日千里,尤其是上海的发展在台北人心中激起阵阵涟漪,台北人除了时兴吃上海菜,学说上海话,女士们还流行穿旗袍,到上海请老师傅量体裁衣虽然价格不菲,但穿在身上的满足感又岂是钱所能买到的?
由于气候和地理位置的关系,台湾大致上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话虽如此,台北人怕冷的景象我还是领略过。去年12月,一股寒流来到台湾,寒风过处,气温骤降,最低只有7摄氏度,最高14摄氏度,这可把台北人冻坏了,大家纷纷穿起了皮衣、裘衣和羽绒服,还戴上了围脖,穿上了皮靴,以至于单衣薄裤的我们竟成了异类。看着他们防寒过度的夸张举动,我们暗暗发笑。
台湾商场有很多大陆产的服装
跟大陆城市一样,台北也有许多卖衣服的地方。大的百货商店一般都卖名牌,尤其是新近落成的百货商店“京华城”,堪称“世界名牌服装博览中心”,里面的名牌服装数不胜数,大部分价格都高得令人咋舌,尤其是新上市的应季服饰。因此,在这些商场,是看的人多,买的人少,只有在换季打折的时候,才会人头攒动。不过,人家的打折是真打折,我就在打折的时候买过衣裤,同样的东西,比北京划算多了。
近来台湾百货商店还有不少中档名牌服装,如果翻开领子看产地,往往写着中国大陆。这个时候,售货小姐就会笑眯眯地说:“是你们那边产的啊!”小的服装店和摊贩,大街小巷更是随处可见,东西便宜,老板又有人情味,容易留住女人的脚步。除此之外,年轻人聚集的西门町和各大夜市,除了卖吃的,就是卖穿的戴的,款式新潮,价格低廉,很受青年人喜欢。
值得一提的是,台北还有一处闻名遐迩的成衣批发市场,如今虽然风光不再,但是台北市政当局还是在想方设法恢复其旧日的风华,这就是位于台北老城区———万华区的大理街成衣批发市场。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台湾人的生活还相当困苦,为了生计,许多人把成衣厂裁剩的碎布拼接成大块,再做成衣服,拿到路边叫卖,由于价格便宜,很有市场。60年代后,大理街开始聚集起许多成衣加工厂,并开始由零售转为大量批发。一路发展下去,在1988年前后形成高峰。那个时候,万华火车站及大理街一带的成衣批发商家,最多达到2000多家。大理街风光难再,近年来倒是另外一处叫做“五分埔”的地方,由于成为新的成衣大卖场而声名鹊起。那里的衣服虽然不精致,但是时尚、前卫,惹得一些艺人也经常徜徉其间“淘货”。
走在台北街头,常常能看到特别的绿色铁皮柜伫立在人行道上,上面写着“旧衣回收”。这是台北市的福利组织设立的,所回收的旧衣服经清洗、消毒后用来无偿接济生活窘迫的民众。旧衣服用来献爱心,真可谓物尽其用了。
⑻ 台湾参加先举的人喜欢穿马夹是为什么///
模仿啦..当年蒋经国在台澎金马四处寻访 接近民情 和老百姓一起吃饭一起谈话 没有一点架子 最让老百姓感动的是,他外出时除非有外宾在才穿西装,一般情况下只穿一件夹克衫,还有一双已经很薄的布鞋.
穿着夹克衫的领导人四处寻访给百姓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至此之后几乎所有官员都会以他为版本,以求接近民情.
⑼ 台湾人为什么爱穿马甲
你意指的马甲在台湾称作「背心」,而马甲这个词在台湾指的是女性内衣的一种。换言之,你若说马英九常常穿马甲,台湾人听起来会觉得非.常.诡.异...
至於为什麼台湾人爱穿背心?
背心其是就是制服的一种。护士有护士制服,各家空服员有各家的制服。重点来了,成套的制服成本非常昂贵,所以折衷采用医师白袍概念。医师每个人穿著款式颜色一定不一样,但是最外面都会穿件医师白袍。台湾地处亚热带,这些制服很多都是外勤为主,若作成长袖外套大概只能在冬季穿著,所以综合以上「背心」就被广大采用。既能达到制服辨识作用,又能节省制作成本。
扣除防弹背心,一般台湾电视新闻上常见的大概就是以下几种→
1.政党:各政党背心都有自己的配色,遇到竞选期间还有竞选特制款。
2.调查局干员:台湾老百姓对调查局的印象就是背心+纸箱。
3.基层稽查人员:环保、食品、卫生这类的。
4.义勇警察大队/清洁队:前者要站在路中指挥交通,後者要在路边清扫或协助民众清运垃圾,所以他们的背心具有反光效果。
5.刑警:他们也不是一天到晚都得穿著防弹背心。
至於新闻从业人员的背心文化倒还好,他们更多是外套文化(不少还是防水gore-tex材质),因为电视台和医院一样,冷气开很强。其次是从麦克风就可以知道是哪一家电视台,采访团队穿背心的不多。反倒是台风天,风大雨大,他们反而才会穿自家电视台的外套。
⑽ 台湾人有什么传统习俗
台湾民间习俗与中国大陆特别是南方地区基本一致。
最重要的节日依次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送灶、除夕等。
过节形式也和大陆相仿,如春节有走亲访友的拜年习俗,元宵节吃汤圆、赛花灯、猜灯谜,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中秋节赏月、吃月饼,重阳节登高远足,除夕阖家团圆等。
其中,台南市盐水区的“盐水蜂炮”、新北市平溪区十分老街的“放天灯”和澎湖县的“乞龟”等较为知名。
台湾还有不少本地特有的节庆活动,如正月初六祭“清水祖师”(主庙在台北市万华区艋舺清水岩。
这一天台湾有盛大隆重的庆典仪式)、3月23日前后规模盛大的“妈祖祭”和7月整月的“盂兰盆会”(全省各地轮流做普渡)等。
烧王船祭典台湾西南沿海着名的民俗祭典之一,原始用意为送瘟神出海,如今已演变成祈安降福的活动。
每三年举行一次,东港烧王船约在农历9月份于屏东县东港镇东隆宫举行,西港烧王船在农历4月中旬于台南县西港乡庆安宫举行。
其中东港烧王船场面最为热闹盛大,闻名全台,除庙会活动外,最后一天的烧王船仪式更是整个祭典的高潮。
原住民祭典台湾原住民分为阿美、泰雅、卑南、布农、排湾、达悟、鲁凯、邹族、赛夏、邵族、噶玛兰族、太鲁阁族及撒奇莱雅等13大族群,们常常藉由祭典、仪式、歌舞、竞技等来表达对天地鬼神的崇敬。
如阿美族的丰年祭、赛夏族的矮灵祭、布农族的打耳祭、卑南族年祭、达悟族飞鱼祭等,都极富特色,很具观光价值。
妈祖遶境台湾各地共有870余间妈祖庙,每逢农历3月妈祖诞辰。
全台各地如台中县大甲镇澜宫、彰化县鹿港天后宫、云林县北港朝天宫、嘉义县新港奉天宫、台南市大天后宫等庙宇都会扩大举办祭祀、进香、遶境等活动,其中尤以台中县大甲镇澜宫的妈祖遶境,历史最久且规模最盛大。
(10)台湾人喜欢穿马甲扩展阅读:
台湾和祖国大陆各地一样,春节,也叫过年,是民间最为热闹。时间最长的节日。一般从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的“尾牙”开始,到正月十五日元宵节(上无节)过完,才算全部结束,历时整整1个月。
尾牙。每年月的初一、十五或者初二、十六,是台湾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二月二日为最初的做牙,叫做“头牙”;十二月十六日的做牙是最后一个做牙,所以叫“尾牙”。
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
这一天,台湾一般平民百姓家要烧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还要在门前设长凳,供上五味碗,烧经衣、银纸,以祭拜地基主(对房屋地基的崇拜)。
各商家行号也要在今天大肆宴请员工,以犒赏过去一年的辛劳。以前,如果老板在来年不准备续聘的员工,便在筵席中以鸡头对准他,暗示解聘之意。不过,这种风俗已绝迹。
除了近年来日益盛行的尾牙聚餐外,按传统习俗,全家人都围聚在一起“食尾牙”。主要的食物是润饼和刈包。
润饼系以润饼皮卷包豆芽菜、笋丝、豆于、蒜头、蛋燥、虎苔、花生粉、香茄酱等多种食料。刈包里包的食物则是三层肉、咸菜、笋干、香菜、花生粉等,都是美味可口的乡土食品。
送神。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送神日,家家户户举行祭灶活动,欢送灶神及其他诸神上天。
灶神俗称“灶君”,也有叫“司命真君”、“灶君公”、“护宅天尊”。“灶王”等。其全称是“东厨司命九灵元王定福神君”,因此也有人称为“九天东厨烟主”。
早期台湾民间,每家厨房都有一个相当大的“灶”。相传灶有灶神,于每年的一月四日被玉皇大帝派来监视每一家的言行,直到十二月二十四日,回天庭向玉皇大帝述职,报告各家的善恶功过。
灶神并无神位,平日只是在灶门上贴一张灶神神妈。
送灶时,将神妈揭下焚化,并另外焚烧一个用竹蔑扎的纸糊马儿,做为灶神回天的坐骑,还要准备一点黄豆、于草、做为灶神长途跋涉所需的干粮、草料。
然后焚香、叩首并在灶炕里抓几把稻草灰,平撒在灶前地面上,并哺哺叮咛:“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然后点烧爆竹,欢送灶神起驾升天。人们再返回灶前,看看地上的灰是否留有灶神的临别赠言。
送灶的供品多用汤圆、麦牙糖、猪血糕等又甜又粘的东西,无非是要封住灶神爷的嘴,少说坏话。
清屯(大扫除)。送完神后,家家户户就开始举行“大扫除”。
台湾人相信,平时家里的器物都有神灵司掌,神案、神位、香炉都不得擅自移动,只有等诸神返回天界后,才能彻府大扫除。
大扫除当然有除旧迎新之意,在台湾还有句俚谚:“清后才会富”,即只有清扫房屋才有发展。如果家里在此年中因为有人丧亡,就不能大扫除,据说灰尘会进入死人的眼睛。
做年粿,大扫除完后,就要准备做年粿,而且必须在二十八日前做好。年棵有“甜粿”、“发粿”、“咸粿”、“菜包”等。
台湾有一首年粿歌,生动地概括了年粿的含义:“甜粿过年,发粿发钱,菜包包金,萝卜粿(菜头粿)吃点心。”甜粿是过年最主要的年粿。发粿则要发得好才会发财。
菜包因内有包馅,所以能包金。萝卜粿(菜头粿),是取其“好彩头——好兆头”之意,可当点心之用。丧家是不能隆重过年的,不能做甜粿。由亲戚送,受赠者大都以橘子当作回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