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为什么唐朝服饰艳丽奢华和开放,但宋朝的服饰却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
当然跟统治阶层有关系啦。宋祖尚朴实,力推勤俭之风,宋人本身也比较保守。唐人好享受,性豪放,故而服饰奢华。
当然啦,其实普通老百姓也穿不起多么艳美的衣服,你说的唐朝艳丽奢华的服饰,多是统治阶层和有钱人穿的啦。李唐统治者有鲜卑血统,沾染胡风,故服饰华美、天性开放。上行下效,如是而已。
② 求完整服装史越详细越好,最好在举例一些服装品牌关于服装款式风格的变化史。采纳了会再多给分!谢谢了
RALPH LAUREN 从真实出发的美国风格RalphLauren,一位“让美国风格在他手中变成了真实的价值观”的设计师。在70年代原本是一位非设计本科出身的售货员,因为无意间得到一个机会,大胆推出了一系列4-5寸的宽领带,不但为当时的流行造成一股震撼,同时也为稳固的基础。 在RALPHLAUREN服装王国内,从男装、女装、童装、运动服装、一直到家饰品,无处不能嗅到一股自由、舒适的美国气息,所有设计细节更架构在一种不被时间淘汰的价值观上。一直专注塑造心目中融合了西部拓荒、印地安文化、昔日好莱坞情怀的“美国风格”,RalphLauren更是被杂志媒体们封为代表“美国经典”的设计师。 除了服装外,PalphLauren的皮饰品以及各项配件都发展得非常完整,从头到脚,包括眼镜、饰品、皮包、皮带、袜子、鞋子…等,讲究的皆是一种“生活方式”,他领先潮流,却又不过分新潮,带有一种富裕的美国中产阶级品味。
Ralph Lauren早在90年代前就开始发展HomeCollection手感扎实的蓝白格纹棉布床单,印著小碎花的杯盘,银质刀叉,充满了美国南方庄园的悠闲气氛,令人不禁向往。不过常常很多人都是认得POLO系列,却不知他的设计师是RalphLauren;“POLO马球”是Lauren设计的第一系列男装,希望让人联想到贵族班的悠闲生活。RalphLauren还有数个正副品牌,分别是“永恒、质感、华丽与舒适的Ralph RalphLauren”、“专为注重个人风格的都会成功男士所设计的POLO RALPH LAUREN”、“完美诠释美国牛仔风的POLO JEANSCOMPANY”、还有“新休闲时代运动风格的POLO SPORT”。
POLO是RALPH LAUREN 的年轻副线,价格不贵,很受上班白领欢迎。在国内知名度比其主牌RALPH LAUREN要高,POLO一件外套也就200多美金。 PURPLE LABEL,俗称紫标系列,是RALPH LAUREN 最高档的系列,采用象征着高贵皇室的紫色。紫标是RALPHLAUREN最高端系列,只有通过他才能体现大师的设计精华,广受欧美主流社会认可,基本都意大利造。跟POLO根本就不是一个档次,衬衫都可能贵五倍,甭提其他了。这是称呼的名称,在主标上并不会体现出来,只是紫色的底用英文圆体绣上白色的RALPH LAUREN字样。 RLX RALPH LAUREN系列,现已取代已经停产的POLO SPORTS系列。POLO公司品牌整合后推出的系列以专业的登山潜水运动为主攻方向。从运动服装中寻找设计灵感,另一方面又专为此类运动设计专业的服装配饰,短短两三年间就在高档运动服装中占据了固定的市场份额,并形成了完整的品牌线。RLX主要放在对面料的深入研究强调高科技在服饰中的运用,对外在的造型上,追求简洁,利落,强调运动的功能性和舒适性,起价格也是NIKE,ADIDAS一类的大众货色的运动品牌所不能比拟的。 RЯ RALPH ;LAUREN BYPOLO之中的复古系列。美国式复古风格所演绎的完美之作。80年代中期出现的POLO男性复古系列,后来具体哪年停产已经不详。去年重新投入生产,最原始、传统的美国风格激情展现。整整影响了一代男性着衣风格。也是RALPHLAUREN中POLO衫经典的由来。所谓男性最值得拥有的10大品牌(POLO的POLO衫,ARMANI的西装都在此列)就是来源于其中的DOUBLE R的复古水洗风格。经典从这里展开。所有DOUBLERL系列中的产品均为做旧洗水的款式,做旧+复古的款式是每一个阳刚男性所值得推崇的。RRL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见过仿品。 Ralph Lauren为POLO公司旗下的女装系列。其中分为BLUE LABLE, BLACKLABLE最为广泛销售。中国专柜所有POLO女装均为RL的BLUELABLE系列。价格相对平易近人。但其黑标产品为高端系列。在去年COLLECTION系列退出之前,一直是POLO女装之中最为昂贵的。就拿衬衫而言,基本都在200美金左右的价格。而其羊绒产品更是最为奢侈。黑标系列就和男装的紫标一样,都以面料作为最大卖点。不管是哪一款成衣,其面料无不是精细之作。手感到质感非常奢华。黑标是POLO中的奢侈品,其品位一直定位在幽雅的时尚女性。设计的风格十分成熟稳重。到今年为止,黑标所有衣服上都没有绣POLO的马标。但今年在官方站上居然看到BLACKLABLE的成衣上也出现了POLO马标。看来其最奢华地位在渐渐的被COLLECTION系列代替。
BIG PONY是RALPHLAUREN公司在2005年推出的系列,目前大陆地区已经有售,其标志用加大版本马标替代传统意义机绣细小LOGO,自从在美国网球公开赛暴光后迅速在全球尤其是善于追潮的日本及东南亚地区超音速窜红,其标志性机绣大马所使用的线,仅限一家英国服装工作室定制。马标绣制方式及走线布局属于商业机密,其工作室还同时承担NIKE公司旗下系列服饰商品中所有钩子标志业务,道理如同日单LEVIS的红旗,无论哪年款式,均由唯一一家外方公司客供一样。
③ 品牌服装发展史
2008年10月07日 星期二 下午 01:13 • 安踏公司起步于1991年,开始漫漫创业之路,百年安踏由此拉开。
• 1995年,安踏开始走向体育营销,加大品牌推广力度,赞助了第67届男/女子世界举重锦标赛等
重大公益事业,被评为“中国公认名牌产品”、“中国亿万民众最喜爱的家用产品”。
• 1997年,公司开始VI系统的建设,逐步规范商标识别的使用,由此拉开了安踏品牌战略实施的
序幕。
• 1998年,参加体博会并赞助中国田径协会,安踏品牌开始在体育用品行业崭露头角,当年被
评为“福建省著名商标”。
• 1999年3月,安踏首创的全国极限运动精英赛到目前为止历时七年,如今,该赛事已发展为全国
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关注率最高、影响最为广泛的极限运动赛事。
• 1999年,公司聘请了乒乓球世界冠军孔令辉作为品牌形象代言人,并将“我选择,我喜欢”作
为安踏的广告语,开始安踏品牌大规模的推广和宣传,从此“安踏—孔令辉”效应在中国体育用
品业产生了较大影响,成为体育明星作为企业产品形象代言人最成功的范例。
• 1999年,安踏分别赞助第四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世界中学生运动会、北京国际马拉松赛、第
十三届亚运会。
• 2000年,安踏赞助悉尼奥运会,在北京首创安踏国际时尚运动冠军赛;同年,全国制鞋工业信息中心数据显示,安踏运动鞋在同类产品中市场综合占有率居全国第二。
• 2001年,“北京安踏东方体育用品公司”的成立,标志着安踏从单一的运动鞋向体育用品综合品牌过渡,同年第一家安踏体育用品专卖店在北京利生体育用品商店开业,这意味着安踏专卖体系开始全面启动。
• 2001年,安踏积极投入申奥年活动,先后赞助了福建、重庆、黑龙江、海南四省体育代表团的领奖装备,并参与世界大学生运动会、雅典奥运会中国代表团的赞助活动。
• 2002年3月,中国商业联合会和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联手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2001年度中国市场商品销售信息发布会上,安踏运动鞋取得了2001年度运动鞋市场综合占有率第一的好成绩。
• 2002年4月安踏与中国国家男子篮球队主力球员、NBA球星巴特尔签约,聘请巴特尔担任安踏产品形象代言人,使安踏历史性成为第一个NBA球员在国外赛场穿着的中国运动品牌
• 2002年10月,安踏与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签订协议,形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将连续三年为CUBA各院校球队提供全套运动装备。
• 2003年,安踏赞助立陶宛职业篮球“青年近卫军”海神篮球俱乐部,历史上成为第一个赞助海外职业篮球队的中国运动品牌。
• 2003年3月,安踏运动鞋取得了2002年度运动鞋市场综合占有率第一的好成绩,这是安踏成为连续二年领跑中国制鞋业的唯一运动品牌。
• 2003年7月,安踏与全球中文门户网站sohu强强联手、共同打造安踏•搜狐体坛风云频道,这标志着中国体育用品首次挺进互联网市场。
• 2003年7月,安踏连续三年(2004年——2006年)全面赞助全国男/女子排球联赛的比赛运动装备和指定排球。
• 2004年1月1日,中国著名排球运动员冯坤正式签约安踏,出任安踏产品代言人,这是继中国女排在时隔十七年重夺世界冠军之后在排球界乃至于整个体育界爆出的一大亮点。
• 2004年4月2日, 2003年度运动鞋市场综合占有率评比结果显示,“安踏”牌旅游运动鞋在同类产品中再度荣列第一,这是安踏运动鞋自2001年评比以来连续三年蝉联第一。
• 2004年5月1日,王皓和孔令辉这对“偶像组合”双双与安踏签约,成为该公司的形象代言人,这是孔令辉与安踏的合作至少将延续到第6年,而王皓则成为继孔令辉之后第二位与安踏同行的乒乓球国手。
• 2004年8月12日,安踏公司率先组织“百名安踏助威团成员”观摩“2004雅典奥运会”的活动,这在中国体育用品业尚属首例,是国内最大的民间组织活动。
• 2004年10月,安踏全面赞助CBA联赛,将从2004—2007年连续三年独家赞助14支球队的运动装备,使之成为CBA联赛运动装备唯一指定合作伙伴。
• 2005年1月,安踏再次赢得先机,赞助CBA-KBL中韩全明星对抗赛,成为本次对抗赛中CBA全明星队运动装备唯一指定合作伙伴,这是安踏继成为“04—07CBA唯一指定运动装备”之后又一次取得独家赞助权。
• 2005年2月,安踏与中国乒乓球协会正式签约,独家赞助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2005-2008年连续四个赛季的唯一指定运动装备,双方的合作,将进一步推动中国乒乓球事业的发展,同时也为安踏品牌树立了良好形象。
• 2005年3月,安踏全面赞助“2005年CBA全明星赛”,安踏装备闪耀十年CBA全明星赛场。
• 2005年4月2日, 2004年度运动鞋市场综合占有率评比结果显示,“安踏”牌旅游运动鞋在同类产品中再度荣列第一,这是安踏运动鞋自2001年评比以来连续四年蝉联第一。
• 2005年4月,由中国篮球协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安踏公司联合发起的“CBA与我共成长”公益计划——安踏爱心行动正式启动;
• 2005年5月第47届世乒赛刚在上海结束,安踏公司和乒羽中心在上海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双方合作的开始。
• 2005年7月25日,安踏公司与江西省体育局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安踏成为江西省十运会代表团唯一指定领奖装备。本次十运会安踏共赞助了江西、陕西、河南、贵州、云南、海南、湖南、重庆等八省市的领奖装备。
• 2005年9月,CBA05—06赛季安踏CBA王者系列装备正式问世,本赛季,15支CBA球队将全面穿着安踏装备征战职业联赛。
• 2005年9月,安踏再次被评选为中国名牌产品的称号。
• 2005年9月1日,“安踏爱心行动——爱心中国行”项目在新疆启动,安踏公司将在福建、内蒙古、新疆、吉林、湖北、云南、广西、湖南、江西、河南等10个省区捐赠50个“安踏爱心体育室”,50个“安踏爱心图书室”。
• 2005年11月9日,中国篮球协会和安踏公司联合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安踏专门研发设计的CBA专用比赛装备正式亮相,这是国内运动品牌第一次按照篮球运动前锋、中锋、后卫等位置的力学特点设计的CBA专业篮球鞋。同时,安踏与CBA球员王博举行签约仪式,把CBA球星王博网罗至旗下,成为安踏新的篮球形象代言人。
• 为表彰安踏公司为“CBA公益计划”做出的贡献,2005年11月10日,中国篮球协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联合授于安踏(中国)有限公司“2004-2005年CBA最具爱心企业”的荣誉证书。
• 2005年12月8日, 在“2005中国体育品牌风云榜暨领袖年会”的颁奖典礼上,安踏公司获得“2005中国体育品牌科技创新奖”、“2005中国体育品牌成功营销”、“2005中国品牌最具优秀品质25强企业”三项大奖。标志着业界对安踏公司在运动行销方面取得的高度评价和认可。
• 2006年1月22日和1月24日分别在韩国首尔和中国济源举行了2006年中韩男篮全明星赛的中韩两站比赛,安踏作为CBA联赛的唯一指定运动装备为中国CBA全明星队提供了全套比赛装备。CBA明星队在先失一局的情况下在主场力挽狂澜,以一比一的总比分和韩国男篮平局结束比赛。
• 2006年3月18日,CBA2006全明星赛在上海万人体育馆举行,安踏为本次全明星赛专门设计、制作了一整套全新的全明星比赛装备,并隆重推出A112006CBA限量版全明星战靴,在市场上引起一阵波澜。
• 2006年3月19日,安踏借全明星赛人气在上海南京路举办了安踏CBA明星上海面对面,巴特尔、王博、焦健、边强及外援布兰顿到场参加球迷互动,上海球迷度过了一次意义非凡的球星见面会。
• 2006年4月20日至23日,中国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在成都举行,各大国际体用品品牌汇聚一堂,安踏以“科技领先,做中国联赛发动机”的主线闪亮登场,赢得各方好评,成为了本届国际体育用品博览会的一个亮点。在展会期间,安踏举办了和新签约代言人CBA球星唐正东、王博、焦健、边强、孟达、陈磊、陈永明的现场签约仪式,同时与国外著名的运动力学公司爱思康公司和中国制鞋研究院专家举行的签约仪式更是让众多体育品牌震惊。
• 2006年4月20日,借着成都举办中国国际体育博览会的东风,安踏在成都著名的闹市区春熙路举办了安踏CBA成都春熙路见面会,唐正东等四名CBA明星的到场让成都的市场近距离的感受到了安踏和CBA为大众带来的专业篮球的快乐。
• 2006年5月中旬,安踏极限运动进校园活动正式开展,北京、广州、成都三地的十余所大学的学子亲身感受了安踏带来的极限运动的惊险刺激和快乐。
• 2006年7月20日,“CBA与我共成长,安踏爱心活动西藏行”在中国篮协、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安踏公司的全力推动下顺利进行。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本次爱心活动在西藏建小学,建图书室、体育室,为西藏的孩子们送去了快乐和希望。
• 2006年7月15日,安踏圆梦CBA2006 KO 街头篮球赛正式开始拉开战幕,这个中国最大规模的街头篮球赛将在中国上海、北京、广州、成都等12个大型城市举行,参加人数将超过2万余人。比赛最终的优胜者还会参加CBA新赛季选秀的运作模式吸引了不少球迷的踊跃参与。
• 2006年8月12日,安踏公司赞助100万人民币支持贫困大学生的学业。安踏为社会为下一代做贡献的行为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④ 古装款式,分类,汉服大家说说,越详细越好
一、古代汉服
形制主要有“深衣”制(把上衣下裳缝连起来)、“上衣下裳”制(上衣和下裳分开)、“襦裙”制(襦,即短衣)等类型。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朝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汉服的款式虽然繁多复杂,且有礼服、常服、特种服饰之分,但是仔细分析,根据其整体结构主要分为三大种类。
1.第一种是“上衣下裳”相连在一起的“深衣”制。上下连裳制最典型的就是深衣。因为它上下相连,“被体深遂”,称之为深衣。包括直裾深衣、曲裾深衣、袍、直裰、褙子、长衫等,这类属于长衣类。
深衣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上衣和下裳分开裁剪,在腰部相连,形成整体;上下连裳,在裁剪上就是分别裁好上衣和下裙,然后再缝缀在一起,最后衣服还是一体的样式。衣服缝成一体是为了方便,但上下分裁则是为了遵循古制传统。
深衣男女均可穿。即被用作礼服,又可日常穿着,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服饰。它也是君主百官及士人燕居时服装,燕居指非正式场合,属于休闲类服饰。深衣普及率很高,流传的时间有三千多年,从先秦到明代末年,并逐渐形成了深衣制。
2.第二种是“上衣下裳”分开的“深衣”制,包括冕服、玄端等,是君主百官参加祭祀等隆重仪式的正式礼服。顾名思义是分为上身穿的和下身穿的衣物。华夏服饰自古以来,崇尚上衣下裳,并规定“衣正色,裳间色”,也就是说,上衣是颜色端正而且纯一,下裳则色彩相交错。
这种方式好比是“天玄地黄”,因为天是清轻之气上升而成,所以用纯色,地是重浊之气下降而成,所以用间色。
3.第三种为“襦裙”制,主要有齐胸襦裙、齐腰襦裙、对襟襦裙等,实际上也属于上衣下裳制,但是,这种方式没有很多的礼仪规定,一般是用于常服的。襦裙也是上下分裁的服制最大的反映。“三面梳头,两截穿衣”成了传统女子的服饰特点的描述 。
汉服的款式以交领(兼有圆领、直领)右衽为主要特点,无口、系带,宽衣大袖,线条柔美流动,飘逸灵动。而交领有衽是贯穿始终的灵魂所在。汉服的裁剪方法一直采用平面裁剪。没有省道和肩斜,且用料一般都大于覆盖人体的最小需要,所以无论是秦汉的大袖衣还是明朝的大袖衫,其袖长远远长出手臂,袖肥甚至在穿着后宽到及地。
二、元朝服饰
元代的服装制度与辽金宋相似。元代是由蒙古人统治,所以元代的服饰也比较特别。蒙古人多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桃子,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服很方便上马下马。
元代的贵族妇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看起来很奇怪的帽子,这种帽子叫做“罟罟冠”。她们穿的袍子,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一般的平民妇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男服服饰:冕服: 天子衮冕服、皇太子衮冕服。公服:行礼时百官所穿的。常服:元代上层主要服装。元朝留辫束发。元朝并没有完整的冠服制度。蒙古人入主中原后仍保持其生活习俗,但同时又受汉族的影响,服饰日趋华丽。
元代服装以长袍为主。官员和士庶的日常服装多为窄袖长袍。另外,在元代大宴活动中,天子百官要穿统一颜色的服装,称为“质孙服”,据古籍记载,天子的质孙服款式繁多,冬服有 11 种,夏服有 15 种。
这个时期的妇女也穿长袍,而汉族妇女则以襦裙为主。由于蒙古民族的风俗习惯影响,在元代,男子流行留辫发和髡发,其特征是先用刀剃开两道直线,脑后头发全部剃去,左右两侧留出辫发或随意散落披肩。
三、清代旗装
戏曲演出中的清代服饰。康熙年间已有清装在戏曲舞台上出现。如孔尚任的《桃花扇》,其最后一出《余韵》,剧本注明:“副净时服扮皂隶暗上”。“时服”就是清朝服装。这出戏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由金斗班首先演出。
戏曲运用清装是受到过许多限制的。乾隆年间曾禁止“演学本朝服色”的戏演出(见江西巡抚郝硕奏折,《史料旬刊》第22期)。嘉庆年间也发生过副宪下令夺优人冠珊瑚顶的事件,认为优人亵渎朝廷“名器”(焦循《剧说》)。所以,反映在乾隆末年《扬州画舫录》所记的“江湖行头”以及道光年间平署《穿戴提纲》中,清装都很少。
清末出现了一批清代故事戏,清装的增加仍然不多。除了上述的原因外,还由于戏曲的装扮历来不注重表现某朝某代的历史细节的具体性。近百年来保留在传统衣箱中的比较明显的清装,也就是马褂、箭衣、纬帽等有数的几种,并且作了不同程度的艺术加工。
在戏曲舞台上,清代故事戏一般并不全按清装打扮。如《连环套》,黄天霸穿了清装──箭衣、马褂,而施世纶则戴方翅纱帽、穿红蟒,基本上接近于明朝的打扮。就是穿了箭衣、马褂的黄天霸,也并非完整的清朝打扮,他同时戴的大额子、白夫子盔就不是清装。少数清装进入戏曲衣箱之后,也不限于只扮清代人物。
如《穿戴提纲》记载昆腔《昭君》:“二达子”作“时扮黄马褂”。这里的“达子”是指汉代的匈奴,可知马褂已成为装扮少数民族的通用的服饰之一了。用得最多的是杨家将一类戏中的辽邦人物。如京剧《金沙滩》中的韩昌、萧天佑,上党梆子《三关排宴》中的杨四郎(辽邦驸马),都着清装,戴纬帽,穿箭衣、马褂。
除了少数民族外,有时汉族也穿部分清装,如《长坂坡》中的刘备。这就如同戏曲吸收了宋代的直脚幞头并不只用于宋人,吸收了明代的乌纱帽和补子圆领并不只用于明人一样,它们都成了戏曲的程式化装扮的造型因素。
(4)宋人女装品牌扩展阅读:
文化内涵
汉服是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衣裳发展而来。古老的天子六服、王后六服、儒服、剑服位于汉服体系的中心,沿袭四千多年。冕服是汉服的根源,也最能体现“绝地天通”的华夏信仰,更是汉人千年来祭神祀祖,与天地交通的吉服。
天子六服和王后六服相加不仅象征天之大数十二,也分别代表乾坤天地、三辰五行之天道,以分别代表了汉服的两种基础服制——衣裳制和深衣制。
孔子在姬姓鲁国衣逢掖之衣,来自周公的燕居之服,长居宋国则冠章甫之冠 。“章甫之冠”指的是一种殷冠,周朝叫委貌冠或缁布冠,治理朝政所冠 。庄子则提到了儒服以及武士之服剑服 。因此儒服又成为后世的道袍。因此儒服和剑服成为华夏王朝文武百官的法服,也是士大夫和武士的汉服基本服制。
汉服是汉民族传承四千多年的传统民族服装,是四书五经中的冠服系统,以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礼》、《礼记》、《易经》、《春秋》,大唐《开元礼》、二十四史舆服志和其他经史子集为基础继承下来的礼仪文化的必要组成。汉服体系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等级文化、亲属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轻庶、重长轻幼以及儒家的仁义思想。
在中国古代的宗法文化背景下,服饰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别贵贱的作用,为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的礼服。除去国家大事的礼仪,普通汉人的家礼包括冠婚丧祭四礼。四书五经对汉服礼服有详细的描述。
汉族服饰几千年来的总体风格是以清淡平易为主,讲究天人合一。汉族古代的袍服最能体现这一风格,这种袍服的主要特点是宽袍。大袖,褒衣博带。从汉代的帛画和魏晋隋唐遗留下的一些人物画中窥其神貌之一二——形制简单的汉装大衣附着在不同体态的人物身上顿时具有了一种鲜活的生命力,线条柔美流畅。
袍服充分体现了汉民族柔静安逸和娴雅超脱、泰然自若的民族性格,以及平淡自然、含蓄委婉、典雅清新的审美情趣。
以最典型的深衣为例,其形制必须符合“规、矩、绳、权衡”。深衣的下摆所用布帛共12幅,以应一年有12月之意,体现了强烈的法天思想,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处成矩形以应方,这代表做人要有规矩,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衣带下垂很长,一直到脚踝,代表正直,下襟与地面齐平,代表权衡。包含很多儒家思想。当人穿上汉服,自然就会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由此可见,汉服里蕴涵着相当的文化内涵,受“儒、道、墨、法”等纵横诸家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的影响充分在服饰里体现出来。
追求平和自然,与世无争,宽厚仁爱的境界,塑造了“汉服”天人合一,飘逸洒脱的风格。“汉服”也体现出穿着者的宽大,随和以及包容四海的气度。
同时,汉服与孝文化也有着紧密的关系。如《礼记》规定,父母健在的时候,孩子的冠饰衣缘不应该用白色,如果父亲去世了,丧礼完毕之后,别的孩子穿衣就没有什么特殊忌讳了,但是嫡子仍不能穿带颜色的衣服或使用彩色布缘衣边。另外丧有五服,即:斩衰(cuī)、齐衰(zī cuī)、大功、小功、缌麻。
古装摄影
古装摄影属于艺术摄影中的一部分,多是在影楼或摄影工作室拍摄的。
拍摄时,模特或消费者要换上具有古代(民国以前)元素的服装,装扮上相对而言复古的妆面和造型,通过角度、光线、表情、衣服、化妆、背景等等,充分发掘每一位被拍摄者的古典气质,从而达到复古的效果。
在以往的婚纱摄影拍摄中,古装摄影占的比重并不大,更多只是作为主婚纱外的补充,这也是广大婚纱摄影消费者对此不太重视的原因之一。不过,就当前社会潮流的发展趋势来看,古装摄影已经越来越多为广大新人们所看好,进而成为众多主题婚照之选,这也使古装摄影逐渐成为一种新潮流。
⑤ 日弥nimi的品牌出处,来自于哪里
成语的数目很多,一九五八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汉语成语小词典》就收有成语三千多条,实际上当然还有许多成语没有收进去,成语实有的数目,一定比这本小词典中所收的多得多。这些成语是怎样产生的呢?粗略地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来源:(1)历史事实有些成语是从历史事实来的。其中有的是把某一历史事件,概括为成语的;有的是截取或改易历史里的著名文句为成语的。这里先举几个由历史事实而来的成语:(A)完璧归赵《史记·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候,赵国的国君惠文王得到一块璧玉,秦国的国君昭王写信给赵王,说他愿意给赵王十五座城,换取这块璧玉,赵国比秦国弱,它明明知道秦王的话靠不住,可是又不敢公然戳穿秦王的谎言。在这种情况下,赵国的大臣蔺相如到秦国去处理这件事。他临走的时候说\'如果秦国把十五座城给了赵国,就把璧玉给秦国,如果拿不到城,就要使璧玉丝毫无缺地归回赵国《(史记》的原文是完璧归赵。)\'蔺相如到了秦国,把璧玉献给秦王,可是他看到秦王并没有真给赵国十五座城的意思,于是很机智地编造理由,从秦王手中把璧玉要回来,偷偷地让随从人员送回赵国。后来人们用\'完璧归赵\'这四个字,表示把原物完好地、原封不动地归还物主。这四个字也就成了成语。(B)擢发难数《史记.范睢列传》记载:战国时候,秦国的宰相范睢(魏人)责问他的仇人魏国的中大夫须贾说:\'你知道你的罪过有多少吗?\'须贾说:\'拔我一根头发记载我一件罪过,头发还不够用的。\'(《史记》的原文是\'擢贾之发,以续贾之罪,尚未足。\')后来就用\'擢发难数\'比喻罪恶之多,数不胜数。\'擢发难数\'也就成为成语了。以上这两个来自历史事实的成语\'完璧归赵\'\'擢发难数\'都是截用或改易史书中文句而成的。这种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数量不很多。成语中的\'投笔从戎\'\'退避三舍\'\'唇亡齿寒\'\'一鼓作气\'\'门庭若市\'等等,都是出自历史事实的。(2)前人故事有些成语是由前人的故事来的,这类故事也是确有其人其事,只是其人其事在历史上不是很重要的。这类成语有的比较有风趣,有的有比较好的修辞效果,所以也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现在举几个例子,并说明它们的来源。(A)胸有成竹宋朝有一位画家叫文同,字与可,擅长画竹。当时有位文学家晁补之作诗说:\'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后来\'胸有成竹\'就成了一个广泛使用的成语,用它来称赞处理事情很有定见有把握的人。(B)满城风雨宋朝谢无逸尝问潘大临近来有没有作诗。潘大临写给他一封回信说:秋天以来的景物,样样都是好诗句。昨天清闲地躺着,听到树林子里响起风雨声,我高兴地起来,在墙上写到:\'满城风雨近重阳,\'忽然催我缴纳租赋的人来了,于是大为败兴,只有这一句寄给你。后来\'满城风雨\'这四个字就成了广泛使用的成语,比喻对新发生的某一件事许多人都在到处议论。此外如\'威武不屈\'\'尾大不掉\'\'抱薪救火\'\'门可罗雀\'都是由前人故事而来的成语。(3)寓言传说古书里边也有些含议深刻的寓言,也是成语的来源。这类成语,往往有教训或讽喻的意味。现在举几个例子并加以说明。(A)杞人忧天《列子·天瑞》说:\'周朝时候,杞国有一个人怕天崩地坠,自身无处寄托,因此连睡觉吃饭都没有心思了。\'后来就把\'杞人忧天\'用为成语,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B)邯郸学步《庄子·秋水》说:\'燕国寿陵地方有一个青年,到赵国的国都邯郸去学走路(赵国人善于走路)。他没有把本领学到手,反而把自己原来走路的步法也丢掉了,只好用两只手爬着回家。\'后来把\'邯郸学步\'用为成语,比喻摹仿别人不到家,反而连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C)掩耳盗铃《吕氏春秋.自知》有一个故事说: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只是钟太大,没法背。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淮南子·说山训》也有这个故事。成语\'掩耳盗铃\'就是这样来的,只是把\'钟\'改为\'铃\'了。这个成语比喻骗人的人所用的法非常笨拙,他自己却以为能骗得了人。成语里边还有一个\'掩目捕雀\',出于《三国志·陈琳传》,跟\'掩耳盗铃\'的意思差不多,但是群众基础较差,使用的人比较少。由寓言故事来的成语,往往含有幽默感和深刻的教育意义。如\'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不算大。(4)古人原句成语里面有一些是全用古人语句而不作改动的,例如:(A)\'醉翁之意不在酒\'见宋朝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意思是:醉翁的心思并不在饮酒上,而在于赏玩这里的山水。后代把\'醉翁之意不在酒\'用为成语,表示\'别有用心\'\'另有目的\'等意思。(B)水落石出见宋朝文学家苏轼的《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水落石出\'本来是纯粹写景的文句,后代用为成语,比喻真实的情况终于显露出来。(C)更上一层楼成语不仅有完全用前人文章里的语句的,也有完全用前人诗句的\'更上一层楼\'就是处于唐朝诗人王之焕的《登鹳雀楼》诗。原诗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上一层楼\'这个成语,比喻在某一已有的基础上更加提高,更为扩大之类的意思。成语里面的\'一笑千金\'\'咄咄怪事\'\'下笔成章\'\'一鸣惊人\'等,都是全用前人的语句。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偶然被人们引用的前人名言警句,即使它明显地具有成语的特点,也不能把它看做成语,而只能认为那是引语。可是如果后来时常有人使用它,群众逐渐对它熟悉,那就要把它看做成语了。(5)截用或改易古人语句有些成语不是直接使用古人的语句,而是截用或者把古人的语句略加改变,然后使用的。截用或改变的原因,主要是为了使其符合成语的结构形式。(参阅前文《成语的四字性》)例如:(A)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篇里有两句话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后人从这两句话里,取出\'舍生取义\'这四个字作为成语,表示为了维护正义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品质。(B)一曝(pù)十寒《孟子·告子》上篇里有几句话是\'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曝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意思是:虽然有天下容易生长的东西,但是晒它一天,冷它十天,也没有能生长成的。)后人从这几句话里摘出成语在来源浅探\'一曝十寒\'四个字用为成语,比喻一个人没有恒心,努力的时间少,荒废的时间多。(C)一毛不拔《孟子·尽心》上篇里有一句话是:\'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意思是:杨子极端自私,即使从他身上取下一根细微的毛发就能够有利于天下,那他也是不肯干的。)后人把这句话里的\'拔一毛不为\'改成\'一毛不拔\'四个字,作为成语,形容极端自私和非常吝啬的人。(D)近水楼台宋朝苏麟有两句诗:\'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后来截用\'近水楼台\'四个字为成语,比喻在条件便利的情况下就能比一般人先得到好处。成语里面的\'知名之士\'\'一日之长\'\'一丘之貉\'\'一日三秋\'\'一字千金\'都属于这一类。这类成语,在全部成语中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6)人民群众用过的精炼词组谈到成语的来源,人们总会先想到上边所说的那些所谓有出处的成语。其实在成语里边占比重较大的,还是那些现在已经找不到真正原始出处的成语,这类成语,绝大部分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其中有一些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和生活气息。例如:\'大海捞针\'\'指桑骂槐\'\'另起炉灶\'\'三三两两\'\'大刀阔斧\'\'囫囵吞枣\'等等。这类成语,因为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都比较好,所以历来就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着,而且不仅使用于书面上,也使用于口语中,甚至很早就使用于口语中。如果有人在古书中看到了这类成语,认为某书的作者就是这个成语的创作者,这恐怕未必可靠,譬如见于宋人语录里边的一些成语,见于元人杂剧里边的一些成语,未必就是产生于宋朝或元朝,可能都还早。(7)谚语俗语有些成语,在两三千年之前就已经被人们写在书里。虽然用的是文言,看起来很典雅,其实本来是群众口头中使用的谚语或俗语。例如,\'亡羊补牢\'\'敝帚千金\'等等,都属于这一类。为什么知道这些成语本来是谚语或俗语呢?因为使用这些成语的古人,在古书里边已经说了。如:《战国策·楚策》说:\'臣闻鄙语曰: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养在羊圈里的羊跑掉了,赶快把圈修补起来,免得别的羊再跑掉,也还不算晚。)曹丕《典论·论文》说:\'里语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意思是:俗语说,家里有一把破扫帚,自己以为宝贵得可以同千金相比。享就是\'当\'或\'当做\'。)《史记·白起王剪传》说:\'鄙语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所谓鄙语、里语或谚语、俗谚,就是民间的谚语或俗语的意思。实则有些来自谚语或俗语的成语,在古书上,也还有并不一定标明是\'里语\'\'鄙语\'的。另外还有些谚语和俗语,从文字上看,不像一般成语那样整齐典雅,很明显是人民大众的口语。可是因为它们通俗易懂。具有很好的表达效果,因此广泛地被人们所使用,也成了成语。例如\'牛头不对马嘴\'\'坐山观虎斗\'\'众人拾柴火焰高\'\'天下乌鸦一般黑\'都是属于这一类的。(8)外来的成语我们使用的成语,也有来自外国的。例如魏、晋、六朝、隋、唐时候,我国翻译了不少流行于西域和印度的佛经。佛经里边的语句和典故,不少从早就成了我国的成语。例如:\'一尘不染\'\'现身说法\'\'心花怒放\'\'不可思议\'\'不即不离\'\'回头是岸\'皆是。明、清以来,我国跟西洋各国的文化交流逐渐频繁,西方的典故、格言以及西洋著作的汉文译本中的精炼语句,有的也就变成了我国人使用的成语。例如:\'时者金也\'\'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旧瓶装新酒\'\'火中取栗\'\'新陈代谢\'\'物竞天择\'\'弱肉强食\'\'拿原则来做交易\'\'按劳取酬\'等等都是。(9)改造的成语前边说过,成语是固定词组或固定的句子,一般不能随便改变。但是有时候为了表达上或行文上的需要,也可以更换一两个字,巧妙地把它加以改造使用。这种改造的成语,表达的效果往往比较强,因为把成语改了一两个字,特别能引起读者的注意。这种法,古代就有的。例如\'物极则反\'这个成语出于《鹖冠子·环流篇》。意思是事物发展到极点,一定要转到它的反面。后代有人把它改为\'物极必反\',就觉得更为肯定有力。南北朝时,北周有名的文学家瘐信作《哀江南赋》就把这的成语改为\'物极不反\',表达他那无可奈何的愤慨情绪。又如\'事半功倍\'这个成语,出于《孟子·公孙丑》,意思是说用力小而效果大。后来有人把这个成语里的\'半\'\'倍\'两个字的位置一换,改为\'事倍功半\',来说明工作费劲大,收效小。但是在古代,这样使用成语的例子比较少。现在我们进入了伟大的社会主义时代,前人某些思想意识的错误性和局限性,显露得很清楚。因此把成语加以改造而表达新思想的,用得也就比较多了。例如\'把\'欲速则不达\'改为\'欲速必达\';把\'一举两得\'改为\'一举三得\'\'一举多得\';把\'一箭双雕\'改为\'一箭三雕\'\'一箭多雕\';把\'知难而退\'改为\'知难而进\'等等。时代已经改变了。生活在新社会不同于生活在旧社会,人们的思想感情、精神面貌起了很大的变化。旧的清规戒律,已经不能拘束我们了,有一部分旧成语的内容,显然不适合于今天的社会。譬如具有共产主义风格,敢于蔑视困难,敢于胜利的人们,绝不会\'知难而退\'。新成语\'知难而进\'的产生,是很自然的。这也可以算是化消极为积极,同时也收到了\'古为今用\'的效果。(10)新生成语我们现在使用的成语,大都是两三千年以来流传下来的或陆续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演进,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表达新思想意识的成语,就自然会不断地陆续地产生。全国解放以来,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就产生了许许多多具有积极意义的新成语,例如:厚今薄古推陈出新多快好省分秒必争力争上游百花齐放勤俭持家修旧利废上山下乡勤学苦练只争朝夕化废为宝比学赶帮超全国一盘棋等等。同时,也产生了少量具有批评性的新成语,例如:\'缩手缩脚\'、\'少慢差费\'。这类新成语,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含有积极意义。所以产生以后,立刻就不胫而走,为各阶层的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用。以上列举的十项,是成语的主要来源,也是成语较大的类别。
⑥ 古代广告哪家强,宋朝临安和汴梁吗
因为广告这种东西直到宋朝才开始真正盛行。以前的都是一个图案,宋朝以后就以商标标牌的广告了。
⑦ 017年夏季,哪个品牌以中国古代宋人风雅生活中的四艺-琴、棋、书、画为触点,推
宋人四艺:煮茶,烧香,挂画,插花。它蕴含着文人墨客的生活雅兴。
⑧ 不对,是ZARA包,我了解是个服装牌子,但家人从国外专卖店买回来个包,不知好不好送人
= =ZARA我记得是西班牙的吧? 还算好吧。。。这个牌子衣服比较出名 不算奢侈品行列 但是东西很有设计感的
我觉得送人还挺好的 毕竟送礼是送份心意吧 光送贵的我觉得没意义。
这东西虽然不算贵 但是个人觉得很有感觉很有品位(设计感) 至少别人会觉得你审美比较好吧。。。。
⑨ 【汉服】北宋时期女子穿着
宋朝建立于公元960年,统一的社会局面带来了宋朝经济的繁荣。“偃武修文”的基本国策,使程朱理学逐步居于统治地位,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人们的美学观念也相应发生变化,服饰开始崇尚俭朴,重视沿袭传统,朴素和理性成为宋朝服饰的主要特征。
从衣服样式来看,宋代最流行的女装样式有这么几种:
一、普通MM服装:上襦下裙
上衣大多为袄、襦、衫、背子、半臂等,下身为裙子、裤等。襦和袄是基本相似的衣着,形式比较短小,下身配裙子。颜色常以红、紫为主,黄次之。贵者用锦、罗或加刺绣。一般妇女则规定不得用白色、褐色毛缎和淡褐色匹帛制作衣服。
襦裙的样式和传世作品《韩熙载夜宴图》所描绘的大体相同。唯衣襟不拘规则,可用右衽,也可用左衽,可能是受契丹族、女真族等少数民族的影响。在裙子中间的飘带上常挂有一个玉制的圆环饰物——“玉环绶”,用来压住裙幅,使裙子在人体运动时不至于随风飘舞而失优雅庄重之仪。
上襦多为大襟半臂,宋代的裙子有六幅、八幅、十二幅的形式,共同的特征是折裥很多。宋宫中的裙子褶更多而细密,称为千褶裙。
裙子上的纹饰更是丰富多彩,有彩绘的,有染缬的,有作销金刺绣的,有缀珍珠的……
裙子的色彩以郁金香根染的黄色最为高贵;也有红色裙,是歌舞伎穿的;而色彩艳丽的石榴裙最负盛名。老年妇女和农村女子多穿深色素裙。裙料多以纱罗为主,绣绘图案或缀以珠玉,当时还出现了前后开衩的“旋裙”及相掩以带束之的“赶上裙”(宋理宗时,宫中时兴前后不缝合的拖地裙,名赶上裙)。
晋祠侍女像:穿襦裙、披帛、系玉环绶
宋代仕女图之襦裙样式
插簪钗、穿襦裙、披帛的妇女(宋人《妃子浴儿图》)
宋代插簪钗首饰、穿短襦长裙的贵妇及穿袍的侍女(宋人《半闲秋兴图》)
二、贵族礼服
原宋代大袖衫、长裙、披帛是晚唐五代遗留下来的服式,在北宋年间依然流行,多为贵族妇女所穿,是一种礼服。虽然宋代,连宫中服装也以窄袖为主,但宽衣大袖仍被视为华贵的标志。《宋史·舆服志》:“其常服,后妃大袖。”《朱子家礼》:“大袖,如今妇女短衫而宽大,其长至膝,袖长一尺二寸。”另注:“众妾则以背子代大袖穿着这种服装,必须配以华丽精致的首饰,其中包括发饰、面饰、耳饰、颈饰和胸饰等。
三、普通便服:背子
最常见的宋代服装是“背子”。背子的款式,以直领对襟为主,两襟离异不缝合,亦不施襻纽,袖子可宽可窄;衣服的长度,有的在膝上、有的齐膝、有的到小腿、有的长及脚踝;衣服两侧开衩,或从衣襟下摆至腰部,或一直高到腋下,也有索性不开衩的款式。
在同一个时代,背子被男女老少不分尊卑贵贱地喜爱,实在是一件很奇特的事情。
宋时女子穿背子的有皇室的后妃、公主,也有朝廷命妇;有寻常人家的女子,也有教坊、街巷的歌舞伎,背子是宋代妇女的常服。
在题为《瑶台步月图》的画作中,穿着背子的女子尽显文静优雅,河南禹县白沙宋墓出土壁画上的女伎也穿着背子,山西晋祠泥塑中也有穿背子的侍女。(宋朝男子也穿背子,就不在此贴中说了)
背子的广泛穿着,与宋代的文化密不可分。从造型上看,这种衣服的廓形直直的,把人的身体裹成一个圆筒,没有曲线,与袒领、阔裙、轻纱罩体大袖衫的唐服有着鲜明的区别。比较起来,唐人的服装更加张扬,而宋人的服装却显得含蓄、内敛,有一种禁欲倾向。
着直领对襟窄袖背子的宋代妇女形象
身分较低的劳作妇女,如仆佣、侍女等人,所穿的背子较短,上层社会的女子,所穿背子较长。
穿背子的贵妇(宋人《瑶台步月图》)
穿背子的杂剧女演员(宋人《杂剧人物图》)
太原市晋祠圣母殿北宋彩塑侍女立像(左边两位穿襦裙披帛,右边的穿的就是背子)
太原市晋祠圣母殿北宋彩塑侍女立像,梳盘髻,穿衫裙、背子
宋代妇女居家服饰形象(选自沈从文编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四、宋代皇后礼服:袆衣
宋代,皇后在受册封、朝会等重大的礼仪场合穿袆衣。
袆衣是上衣下裳连成一体的连体式服装,用以象征女子在感情上的专一。其制为深清色、五彩翟纹。领、袖、裾都红色云龙纹样的镶缘。穿着这种服装,必须戴凤冠,内穿青纱中单,腰饰深青蔽膝。另挂白玉双佩及玉绶环等饰物,下穿青袜青舄。
与之相配套的是华美的九龙四凤冠,其上有大小花枝各12枝,并在冠的左右各有两个叶状饰物,称为博鬓或掩鬓。
戴龙凤珠翠冠、穿袆衣的皇后(南薰殿旧藏《历代帝王像》)
皇帝冕服图/皇后袆衣图(选自聂崇义《三礼图》)
五、劳动妇女的服饰
宋代的社会生活已经非常丰富了,各种身份的人,从官宦、商贩、医生、农民、车夫、僧道,到士人、船工、艺人……在服饰上都有区别。有穿袍衫的,有披背子的;有梳髻的,有裹巾子的;有较齐整的,也有较随意的。
穿长裤的劳动妇女(传王居正《纺车图》局部)宋太平街景图宋太平街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