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红楼梦中的衣饰和饮食的美学鉴赏
推荐《邓云乡论红楼》
一般书店都有卖的
㈡ 给自己的奶奶送什么礼物好呢
我因为工作的关系经常接触一些老年的大爷大妈,也包括自己的父母亲人,他们的大多数都是独自居住,独立生活。也听到他们串门拉呱时的的互相表白,自己的儿子或者女儿在外面有了着落,工作的很好,生活的很不错,孙子孙女外甥外甥女长大了,到幼儿园了,读书了,读大学了,也参加工作了;也有的高兴的说着自己的儿女对自己无微不至的照顾关心,兴奋之情,言于意表。老年人岁数大了,真的在乎礼物🎁吗?
总之,可怜天下父母心,儿行千里母担忧,娘想儿来泪双流,找点时间,找到空闲,多倍伴一下老人这就是最好的礼物🎁。
㈢ 男方奶奶生日送什么礼物好
让睡眠更舒适的枕头
老人一般都有颈椎疼痛问题,导致他们睡眠总是不好。对颈椎有问题的人来说,一款优质的枕头有利于改善颈椎问题。这款助眠颈椎枕,能呵护颈椎,让奶奶有个好睡眠。送奶奶一款有助于睡眠的、能缓解颈椎疼痛的枕头是很有必要的。下面就是我给大家推荐的四款质量非常好的枕头,有了它,你的奶奶一定能够睡个安稳觉了。
舒缓筋骨的按摩器具
年龄大了都会有腰酸腿疼的毛病,一款合适的按摩仪能够很有效地缓解奶奶的身体酸痛。老人最好是使用哪种旋转揉捏的按摩器,这种按摩器模拟人手,通过揉、捏、按、敲等方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缓解肌肉疲劳。全方位按摩体验,可自动调节角度,让奶奶体会全方位的舒爽按摩。将这款按摩仪送给奶奶是对她健康的关心。
牛角木梳在你为奶奶梳头时,能够对她的头皮进行按摩,保护她的头发。收音机的声音很大,即使耳朵不怎么好的奶奶也能听得很清楚。摇摇椅是老人比较喜欢的东西东西之一,结实耐用,坐上去非常的舒服。
人到老年,都希望自己能够乐享百福,长命百岁。送奶奶一款这样的百福“福字”手镯,正好能够表达“福如东海”的祝愿,愿奶奶福运不断,身体健康。
珍珠项链是老年人最好的饰品伴侣,珍珠项链富含多种元素,长时间佩戴能够深入肌肤,对皮肤有很好的保养作用。
像奶奶这种年纪的老人都会对一些戏曲比较感兴趣,或许奶奶还能唱上两句呢。送一款老人专用的唱戏机给她就非常合适了,听戏唱戏都能用得上,丰富奶奶的业余生活。
㈣ 清代建筑纹饰上是不是掺入了满族风格
满族风俗——节庆
搜索:大清帝国·评论0条我要评论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31日,太宗皇帝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而后,把每年的阳历12月3日定为'颁金节'。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清明节:上坟祭祖时不像汉族纸钱后在坟顶上压钱,而是在坟上插“佛朵”。“佛朵”是满语,译为汉语为“柳”或“柳枝”。根据满族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孙,为表明后继有人,要在坟上插柳。端午节:满族过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其风俗与汉族相同。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中秋节:满族人家过中秋节也吃“团圆饭”。此外,月亮初升之际,还要供月。即在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腊八节: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小年: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届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满族风俗
满族妇女是脚穿旗鞋,身着旗袍,头带旗头;满族男子一般也是穿长袍,只是长袍外面常罩上一件坎肩(马甲)。
满族的女式旗鞋,称为“寸子鞋”,亦称“马蹄底鞋”。鞋底中间即脚心部位嵌上3寸多厚的木头,用细白布包上,木跟不着地的地方,常用刺绣或穿珠加以装饰,因鞋底平面呈马蹄形,所以得名;还有一种鞋的底面呈花盆形状,称为“花盆底鞋”;老年妇女和劳动妇女所穿旗鞋以平木为底,称为平底绣花鞋,亦称“网云子鞋”。满族的女鞋,表面都有绣花,而袜子多为布质,袜底也纳有花纹。
男式旗鞋是满族及爱新觉罗家族具有民族特色的鞋,又叫“兀拉”,是用兽皮或家畜皮制成。帮底相连,形状前平后圆,口方,前脸上聚皮纳褶,四周安有六个小耳,穿皮条或麻绳系紧。冬季鞋内放兀拉草,轻便、暖和。贵族则穿靴,上朝穿方头朝靴,平时穿一种薄底短筒轻便靴,俗称“快靴”,也叫“爬山虎靴”。还有一种家制布鞋,大多是厚底、素帮、圆口或方口式,鞋脸上镶着皮条制成的单梁或双梁。
旗袍是满族最有特色的服装。满语为“衣介”,也就是长袍的意思。男子的旗袍是无领(也有圆领的)捻襟、窄袖(也称箭袖、马蹄袖)扣绊、两面或四面开衩、束带。箭袖或马蹄袖,平时挽起,冬季打猎或作战时放下,覆盖手背,用以御寒,后来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开衩本是为了上下马方便,后成了区分等级的标志。皇族宗室开四衩,官吏士俗开两衩。还有一种便服,不开衩的袍,俗称“一裹圆”。
坎肩是满族男子服装特色之一。坎肩(又称背心、马甲),是一种无袖短衣。有单、夹、棉、皮等几种。满族猎户多穿毛朝外的皮坎肩。女子的坎肩多用布制,四边镶有彩条。另外,满族坎肩的样式也很多,常见的有对襟直翘、对襟圆翘、捻襟、琵琶襟、一字襟、人字襟等。还有一种多纽扣的马甲,称为巴图鲁坎肩。坎肩也正是以这种独有的魅力,流传至今,成为各民族人民喜爱的一种服饰。
女式旗袍基本与男式相同,只是多一些装饰而已。女式旗袍除也是直立式的宽襟大袖长袍外,下摆及小腿,有绣花纹饰。满族妇女往往在衣襟、领口、袖边等处,镶嵌几道花纹或彩牙儿,俗称“画道儿”或“狗牙儿”。根据季节变化,还可分为单、夹、棉、皮等几种。
随着社会的发展,男旗袍逐渐废弃,女旗袍则不断演化,由宽腰直筒式逐渐变成了紧身合体的曲线型、流线型,成为代表中华民族的一种女式服装。
满族人的发式是继承了金代女真人之习俗。男子发式是“半剃半留式”,
这与满族先民女真人的“辫发垂肩,留脑后发”有一定承袭关系。满族妇女“辫发盘髻”的习俗,也是来自女真遗风。“两把头”是满族妇女最具有代表性的发式,即将头发夹于头顶,分成两绺,结成横长式的发髻,以高髻为尚。再将后面余发成一个“燕尾”式的长编髻,压在后脖领上,使脖颈挺直,加之穿高底旗鞋,走起路来分外端庄、文雅。
清代中期以来,满洲贵族妇女盛行顶戴“大拉翅”(旗头)。它是由“两把头”的发式发展而来的。
满族男子一般戴礼帽。大凡礼帽,一般都在顶珠之下装有短翎管,用来佩饰羽翎。日常满族男子戴的,还有圆形瓜皮便帽。
浓郁的满族风情满族及其先民多以游牧围猎为生而又能歌善舞。长期的野外劳动和简单的生产方式,形成了东北人乐观、开朗、豁达的性格。这种性格的长期沉淀,使满族音乐旋律俭约、朴实,音程跳动棱角分明,节奏短促有力、富有弹性,呈现出热烈欢快、质朴豪爽的风格。
因繁重艰辛的劳动急需松弛休息,故歌舞深受满族人民的喜爱并得以发展。满族歌舞始于民间,用以自娱,始终保持其淳朴之风。
“渤海乐”的《新靺鞨》,“女真乐”的《鹧鸪》、《臻篷篷歌》,满族民歌《出征歌》、《子孙万代歌》等,后被宫廷用以典礼、祭祀、宴飨而日趋高雅化。如渤海乐舞成为渤海国、日本国的宫廷乐舞;女真乐舞用于大金朝宫廷;满洲“莽式空齐”演变成清宫廷“庆隆舞”。
在东北广大农村流传着丰富多彩的反映满族人民劳动、祭祀、游戏、出征和日常生活的民歌、儿歌。其中有渔民号子《跑南海》、山歌《开山调》、牧歌《溜响鞭》、《挖人参》、《蚕姑姑》等;反映民间生活的有《巴音波罗》、《轱辘冰》、《喜歌》等;反映爱情的有《伊勒哈穆克》、《红绒线》、《烟荷包》、《十二月》等;游戏歌有《抓嘎拉哈》、《拍手歌》;反映出征内容的有《出征歌》、《八角鼓咚咚》;反映妇女生活的《丹查拉米》、《酸枣颗棵》;儿歌有《干草垛插金刀》、《风来咯》等。
满族民歌内容丰富,较之汉族民歌,多了一些渔、猎、牧劳动和八旗兵出征及思念亲人内容歌曲。其歌词语言通俗、活泼,其旋律质朴、简明。农村中的满族民歌这一特征更为明显。
满族人民能歌善舞,祭祀、喜庆、节令无不歌舞之。歌与舞紧密相连,故歌舞音乐是其音乐的主体。
在丰富多彩的歌舞中,“莽式空齐”和“鞑子秧歌”最具典型。
一、“莽式空齐”是满族盛传之传统歌舞,“满洲大宴会,主家男女,也必更迭起舞。大率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曰‘莽式’。”“中一人歌,众皆以‘空齐’二字和之,谓之‘空齐’。”由此观之,“莽式”为舞,“空齐”为歌。
“莽式舞”之表演有九折十八势,九折:起式、拍水、穿针、吉祥步、单奔马、双奔马、怪蟒出洞、大小盘龙、大圆场。十八式:手、脚、腰各三式,肩、转、走各两式,鼓三式。
“莽式空齐”深受满族人民喜爱,其喜爱之程度正如杨宾诗中所说:
“马闲青草后,人醉晚风前,莽式空齐曲,逍遥二十年。”乾隆年间,被宫廷乐舞吸收后发展为“庆隆舞”。
二、“鞑子秧歌”就是东北满族秧歌。满、汉皆有秧歌,既各有特色,又相互吸收发展。
满族秧歌多在正月十五元宵夜表演,表演者前有持伞灯似卖膏药之人,后有扮演各式角色,手持圆木相击对舞,以锣鼓伴奏,歌舞更迭。
满族民间歌舞还有萨满祭祀乐舞和单鼓乐舞中之“抓鼓舞”、“腰铃舞”、“太平鼓舞”、“铜镜舞”及儿童游戏舞《笊篱姑姑》等。
清.何耳《燕台竹枝词.太平鼓》云:
铁环震响鼓蓬蓬,跳舞成群岁渐终。
见说太平都有象,衢歌声与壤歌同。
萨满教和满族面具
满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信仰和继承着与通古斯人的古老的多神信仰一致的萨满教。萨满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历史文献《三朝北盟会编》中,它是女真语,意指巫师一类的人。
萨满教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普遍信仰的一种原始宗教,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古代北方民族或部落,如肃慎、勿吉、靺鞨、女真、匈奴、契丹等;近代北方民族,如满族、蒙古、赫哲、鄂温克、哈萨克等也都信奉萨满教或保留一些萨满教的某些遗俗。萨满教原始信仰行为的传布区域相当广阔,囊括了北亚、中北欧及北美的广袤地区。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多神教,远古时代的人们把各种自然物和变化莫测的自然现象,与人类生活本身联系起来,赋予它们以主观的意识,从而对它敬仰和祈求,形成最初的宗教观念,即万物有灵。宇宙由“天神”主宰,山有“山神”,火有“火神”,风有“风神”,雨有“雨神”,地上又有各种动物神、植物神和祖先神……形成普遍的自然崇拜(如风、雨、雷、电神等)、图腾崇拜(如虎、鹰、鹿神等)祖先崇拜(如佛朵妈妈等)。
在萨满举行宗教活动的仪式上,所用的法器很多,如神案、腰铃、铜镜、抓鼓、鼓鞭等。在法器上都刻绘有各种神的图案,尤其是在神案上和抓鼓上古时候都刻绘有色彩丰富的神灵面具。这些满族面具,无论是艺术价值、学术价值、民俗价值、文化价值都是弥足珍贵的。由于满族萨满面具是宗教用品,一般只由萨满传世珍藏,外人很难见到。
萨满,被称为神与人之间的中介者。他可以将人的祈求、愿望转达给神,也可以将神的意志传达给人。萨满企图以各种精神方式掌握超级生命形态的秘密和能力,获取这些秘密和神灵奇力是萨满的一种生命实践内容。
萨满分为家萨满和野萨满。家萨满作为侍神者,主要负责族中的祭祀活动。野萨满(又称大神)是神抓萨满,即神灵附体的萨满。神抓萨满的活动包括医病、躯灾、祈福、占卜、预测等人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满族萨满平时与族内普通人一样,他们的服务是不取报酬的,也没有超越他人的权限,他们可以结婚生子。萨满死后,所用的神器、佩饰、服装等随葬。新萨满要经过挑选、培训(满语学乌云),最后才能确定。
满族萨满面具多在跳野神祭祀时使用。萨满祭祀中,依照祭祀内容要求,模拟成各种动物或神怪。由于怕被死者或神灵认出,萨满要戴上面具,并用神帽上的彩穗遮脸。身穿萨满服,腰系腰铃,左手抓鼓,右手执鼓鞭,在抬鼓和其他响器的配合下,边敲神鼓,边唱神歌,充满神秘的色彩。
青年满学家王松林在黑龙江宁安地区调研考察时,发现宁安满族文化传人傅英仁掌握大量满族萨满面具图谱。王松林的真诚、痴迷、执着打动了老人,老人拿出了100余个满族萨满面具图谱和25个满族图腾图绘,作为满族史料赠送给他。经过王松林的整理、绘制,满族萨满面具终于在2000年秋面世了,被称为二十世纪末中国民间艺术的奇观。
这次在沈阳满族民俗博物馆展出的100余个满族面具是经过挖掘、整理绘在神鼓上和木雕面具。满族面具以反映女神为主,其形成时间大约为原始母系社会的繁荣时期。满族面具是萨满教的活化石,其涉及历史久远,内涵丰富,神秘粗犷,色彩明快,稚美可掬。
面具作为一种纯精神的万能武器,等到原始先民的恐惧感、自卑感逐渐消失后,就漫漫演变成娱乐工具。满族面具由庄重威严的萨满祭奉逐渐转为戏剧娱乐表演。
在清朝,宫廷和民间已广为流传着玛虎戏。“玛虎”为满语,即假面舞,或称面具舞。早年,面具多用草枇、兽革、龟盖、贝壳制成。近世多用高丽纸、桦树皮制成,再刻绘人、鸟、鬼怪脸面形象,或慈祥,或狰狞,千姿百态。
清史稿》一百零一卷中记述:“乾隆八年,更名庆隆舞,内分大、小马护为扬烈舞,是为武舞;大臣起舞上寿为喜起舞,是为文舞。”又载:“扬烈舞,用带面具三十二人,衣黄画布者伴,衣黑衣皮者伴。跳跃倒掷,像异兽。”文中所提“马护”既“玛虎”,亦指假面。又具《爱辉十里长江俗记》记述:玛虎之爱耍者,并非只在清宫里,满族民间旺族和大的部落早在金代就有玛虎戏。
满族面具是满族文化的稀世珍贵遗产,它不仅为民族学、民俗学、考古学、语言学、美术、戏剧等方面的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新的启示,并开启了新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它也为旅游和民间工艺美术提供了巨大的开发商机。
满族的礼仪
满族的人际礼仪习俗,既有尊老、敬上、好客等美好的礼节,也有受汉族影响,吸收一些儒教的“三纲五常”封建道德,当然还保存着某些氏族部落制度的残留。
(一)“尊老敬上”是满族人礼仪的中心内容。
入关后康熙、乾隆皇帝数次举行“千叟宴”,身体力行提倡尊老敬上。因此,满族人无论是官宦士绅,还是平民百姓,都把尊老敬上视为美德,成为家规族法的重要内容。
平日,同居的晚辈人每天早、晚都要给老人请安。长辈的教诲要洗耳恭听,不能顶撞。与长辈同行,要随从其后。进出门时,要先行几步为长辈开门,并请长辈先行。在屋中,要长辈先坐。长辈说话,非得允许,不得插言。长辈外出远行,要送出大门外,归来要迎至大门。年轻人外出归来,要先向父母请安,然后再回到自己房里。
路途相遇,小辈须垂立路旁,让长辈先走。吃饭时,要长辈先坐、先吃,自己才能坐,才能动筷子。食毕,长者先放下筷子,晚辈才能够离席。过去满族是“父子不同席”,现已改变。
媳妇对公、婆礼节最多,也最恭谨。如每天要早起做饭,还要装烟、打洗漱用水、问安等。一日三餐要站立侍奉,不能与公婆同席。而未出嫁的姑娘则有特殊地位,“可就食于翁姑之侧”。
(二)满族人非常“重客守信”。
满族人好宾客,信朋友,重感情。入关后的满族仍沿此习。家里来了宾客,必设炕桌,置酒款待。宴客的菜肴均是双数,饮酒必以大盅,尽欢而止。满族人守信用,答应朋友的事情,一定会千方百计去做。
山区里的满族人家,难得有客人来到,更为好客。主人外出或下地干活,房门也不锁,路人或来客可随意入门、喝水、吃饭,只是临走时将门前箱内木棍指向自己去的方向即可,这个放木棍的小箱叫“客铭箱”。
(三)满族人主要的和最常见的礼仪形式有:见面礼、请安礼、告别礼等几类:
1、见面礼
见面礼主要有叩头礼、顶头礼、抱见礼、执手礼、鞠躬礼、擦肩大礼等;
叩头礼是小辈见长辈,过去平民见王公贵族,奴仆见主人时所行的见面大礼。叩头礼有四种。一种是“一跪三叩”,一般对父母、主人或尊长;另一种是“二跪六叩”,一般也对父母、爷爷、奶奶和尊长;再一种是“三跪九叩”,主要在祭神、祭祖、见皇帝时用;还有一种是“一跪四叩”,一般是在过年小孩见尊长时用。
顶头礼是久别重逢的老夫妻相见时的礼节。女方把头顶到男方的胸脯上,男方用左手扶着老伴,右手抚摸老伴的后脑勺。
抱见礼,这是长时间没见面的至亲好友之间相见时的大礼。若是平辈之间,不论男女,双方抱肩贴面;若长辈和晚辈之间见面,晚辈用双手抱住长辈的腰,长辈俯身同晚辈贴一下脸,然后直身用手抚摸晚辈的后背。这也叫“抱腰接面大礼”。
执手礼应用较广,长幼之间、平辈之间、朋友之间、亲属之间均可使用。古称满人“无作揖打恭之礼,想见帏执手”。见面的双方各自伸出右手相执,虚拢但不握紧,如同现在的握手。
鞠躬礼,这是平日亲朋之间相见的礼节。若是长幼之间,小辈要给长辈行鞠躬礼,或是平辈之间,对行此礼。
擦肩大礼,这是主人和客人之间常用的礼节。满族人家经常无偿地招待过往客人,客人临走时,客人与男主人用一肩头互相摩擦几下即可。这就表示了客人对主人的感激之情。多日不见的朋友相见,也有行此礼。
2、请安礼
请安礼主要有;打千儿礼、跪安礼、蹲安礼、抚鬓礼等。
打千儿礼是男子常用的请安大礼。也叫“单腿跪”、“扛肩膀头”。施礼时,凡穿箭服或袍褂的,要先弹放下袖头,然后左脚前移半步呈前屈状,右腿后退半步呈半蹲状,左手扶在左膝上,右手下垂,头颈与上身略向前倾,口称“请阿玛安”“请额娘安”等。礼毕恢复直立。
跪安礼也叫“跪拜礼”,这是男子的请安礼。跪拜者垂手低头来到受礼者面前,双手扶住双膝,双膝跪地后口称“给某某请安”,随着话音落地站起,走到侧面站立。
蹲安礼也叫半蹲礼,这是女子对长辈请安礼。行礼者站在受礼者面前,双脚平行,双手扶膝,随即一弓腰,膝盖略弯曲如半蹲状,嘴里念叨“请某某大安”。
抚鬓礼是平辈女子之间,日常相见时互相请安的礼节。相见的女子以右手抚摸三下额角,同时向对方点几下头,眼睛看着对方,以示问候。受礼者同样以抚鬓礼回拜。
3、告别礼是社交礼仪中的重要内容,主要有打横、相抱、亲面、执手、鞠躬等礼节。
打横又叫退步打横,是客人走时向主人行的告辞礼。一般客人走时,主人要送至院门外,客人与主人告辞时,回身退后一步,双手贴身横走一、二步,然后向主人点头,表示与主人告辞,主人抱双手点头表示告辞。
告别礼中的相抱、亲面、执手、鞠躬等礼节与见面礼节相仿。满族生育习俗
满族的生育观,旧时有重男轻女思想,至今依然,而且以多子多女为福。生男孩,则在房门左框上挂一木制小弓箭;若生女孩,则在房门右框上挂一条或红或兰的布条此谓“他哈补钉”。这个仪式称之为“悬弓挂帛”。
“落草”。生儿落草是满族生育习俗。妇女怀孕,被认为是全家的一件喜事。为保护胎儿的正常发育,对孕妇有许多清规戒律,如:不准坐锅台、窗台、磨台;不准进产房;不准祭祀祖先和参加别人的婚礼;禁食兔肉,怕生孩子三瓣嘴;不要多吃盐和酱,惟恐孩子成“喉巴”。其规矩之繁多,往往给产妇精神上造成很大压力。产房一般不设在西屋,不能将孩子生在炕席上。孕妇生产前,要把炕席卷起,在土炕上铺上谷草,让孩子生在谷草上,所以孩子出生称“落草”。
满族生育还有“采生”和“开奶”之说。婴儿看到的第一个外人被称为“采生人”,意为采生人将对婴儿产生影响,有的还被认为干爹干妈。开奶,是请多子女的妇女给婴儿喂第一口奶,意谓消灾无病好养活。
“洗三与打聪明”在孩子出生的第三天,要进行“洗三”,将一个儿女双全又有威望的老太太(称为姥姥)接到家中,由姥姥用一大铜盆给孩子洗热水澡,边洗边唠叨:“洗洗头,做王侯;洗洗腰,一辈倒比一辈高;洗脸蛋,做知县……”。最后用一根大葱打三下,边打边说:“一打聪明,二打伶俐,三打明明白白。”说完,孩子的父亲将大葱扔到房上,亲友们一齐向孩子的父母道喜。
“办满口”。婴儿满月,要举行上索仪式,宴请亲友。上索,即将“子孙绳”请出,一端栓于祖先板的斜柱子上,另一端拉至门外,栓在早以准备好的柳枝上,然后全家人向祖先板叩拜。生男孩则在索绳栓一小弓箭,生女孩,则栓上“他哈补钉”。亲友都来祝贺、馈赠礼品,多是送长命锁等
“挂悠车”。满族人生第一个孩子,满月时,姥姥家要给孩子蒸“河咧”(长蛇型的面驹驹),俗谓吃了可多生发。其舅父在这天要送给一个悠车,并亲手挂起来。悠车以经人用过的为佳,俗称“养活孩子吊起来”。亲友要送小衣服和小铃铛等玩具。如婴儿哭闹,要边推悠车,边哼“悠悠调”。如《月儿圆》悠悠调这样唱到:
月儿圆,月儿大,月儿已在树上挂。
小妞妞,别哭了,额娘领你找阿玛。
船儿摇,别害怕,长大嫁给渔老大。
鱼皮鞋,鱼皮袜,鱼裙鱼袄鱼马褂
……
做满月,女客将两个馒头合在一起,拿着让产妇咬一口,谓之“满口”。从这天起,产妇要增加饮食,没有什么禁忌了。设宴招待客人,以长面条为主款待客人,意谓绵绵不断健康长寿。
“抓周”。孩子周岁时已初懂人事,传说这一天可以测出孩子一生的情趣和志向,所以满族人多有“抓周”习俗。婴儿满周岁之日,其家人将纸笔、书册、弓箭、顶戴、乐器、烟酒、赌具等,放在炕上,让婴儿去抓。据说抓到什么,将来就要干什么。
给婴儿“睡扁头”的习俗,是满族人所特有的,就是让婴儿枕着装有粮食的小枕头,这叫“头枕粮仓”,日后大富大贵,并叫婴儿仰面躺着,日久天长,把婴儿的后脑勺睡得又平又扁。同时,婴儿后背也睡得扁平、肩宽,满族人认为这样是美观。满族姓氏与家谱
姓氏是不同血缘集团相互区别的符号,不同的姓氏表示着不同的家族。满族人的姓氏是其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的反映之一。在满族共同体形成时期,其姓氏是多音节的,用汉字写就是二个或二个以上汉字共同组成。满族入关后,其姓氏逐渐向单音节过渡,即与汉族单字姓氏相同,其姓氏实质上既有原多音节姓氏的内涵,又有与汉族姓氏相同的单音节的表现形式,形成了满汉兼融的姓氏文化特质。
满族的姓氏形成于氏族社会,是表示血缘关系的称谓,称之为“哈拉”。最初一个哈拉就是一个穆昆(家族)。随着人口的繁衍,原来同一哈拉穆昆内就派生多个哈拉。所以,满族逐渐形成众多的哈拉(姓氏)。
满族姓氏在《皇朝通志•氏族略》中记载了646姓,又记谱外33姓,加起来有679个姓氏之多。
综观多音节满族姓氏的来源,可分为三大类:
1、以地名为姓。
以所居地名为姓氏如:完颜、瓜而佳、钮钴禄、舒穆禄、宁古塔、乌苏、爱浑、萨哈拉察等等。
2、借用汉族姓氏。
在满族六百余姓氏中,有马佳、佟佳、黄佳、齐佳、董佳、杨佳、鲍佳、方佳、姚佳等等。光看头一个字,其与汉族姓氏多么相似,来源于汉姓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考虑“佳”“家”同音,则变成马家、佟家、黄家、齐家、董家、杨家……,这些满族姓氏借用了汉族姓氏是无疑的了。
3、随意取姓。
形成满族共同体的某些血缘集团取姓氏时,有很大的随意性。例如:
西林(觉罗)——精快之兵
阿哈(觉罗)——奴仆
额尔吉——俘虏
多尔衮——獾子
叶赫——盔顶托子、白麻
图门——万
布希——无毛鹿皮
……
总之,满族的姓氏有着自己的民族特点,后来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逐渐改变了原来的多音节姓氏,而冠以汉字姓氏,皆为单音字。
例如著名的满族八大姓:佟佳氏、瓜尔佳氏、马佳氏、索绰罗氏、齐佳氏、富察氏、纳喇氏、钮钴禄氏。改成汉字姓为:佟、关、马、索、齐、富、那、郎。
满族多音节姓氏逐渐改为单音节汉字姓氏,一般是根据其多音节中第一音节汉字谐音的形式出现,但也有是取其原多音节姓氏的满文字义为单音节姓氏,如:爱新觉罗——金;图门——万;宁其古——刘(六)等。
后氏族繁衍,分支渐多,或取不同汉姓间或有之。如清末民初,爱新觉罗氏嗣分衍,所取汉姓由少及多,主要有:金、肇、赵、罗、艾、德、洪、依、海等。
满族人的命名,在其入关前,有着强烈的随意性,一切事物都有可能成为人的名字,信手拈来毫不考虑。如:
多铎——胎。努尔哈赤十五子。
阿敏——后鞍桥。舒尔哈齐长子。
费扬古——最小的儿子。
岳托——呆痴。代善长子。
似此等等,在满族人名中俯拾即是。但入关后,满族人取名字渐习汉俗。其取名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辈分规范化。如康熙之子以“允”字始;雍正之子以“弘”字始等。
2、注重字义。这方面例子极多。
3、以数字为名。如:四十一(多铎六世孙)、六十八(阿拜五世孙)。
4、崇佛取名。如:普照、铁保、观音布等。
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家族有谱。家族的谱书即是一个家族的历史。国史难以巨细无遗,家史则能细致入微,正可国史、地方志的不足。因此,家谱同史、志一样,有一定的“资治、存史、教化”的作用。
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之前,女真人的社会活动基本单位是“穆昆”氏族组织。到了努尔哈赤时,开始逐步以牛录代替“穆昆”,成为社会的基层组织。清八旗制度确定后,原来的哈拉穆昆组织迅速分化,被固山牛录(八旗组织)所代替。因在清朝八旗制度中人丁身份地位、官职的承袭,都需要宗谱作凭证,所以记录家族血缘关系的谱书显得尤为重要。
在清代满族几乎家家修谱,是满族家谱的鼎盛时期。满族修谱曾出现四次高潮。第一次是在康乾盛世,这正是国家安定、经济腾飞、人民安居乐业的反映。第二次是在嘉庆年间,当国内战乱平静时,人们盼望大清王朝的中兴,因而修家谱又出现高潮。第三次修谱高潮出现在清晚期光绪年间,人们的心理与第二次相同。第四次高潮是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鼓吹满蒙自治,建立傀儡政权时期形成的。现在,新修谱书已成风气,许多满族人家用家谱记载家族历史,并用家谱对青少年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的教育。
一般满族家谱,分为两种。一种为编撰成册的称为谱书。一种为只记宗族中本支世系或本始祖下的几支后裔的名单称谱单及专用于春节期间祭祀的宗谱单。满族谱单,一般是写在高丽纸上的,或是写在白细布上的,还有写在牛皮上的。较多的一种折子式的家谱叫谱折。谱书记载的内容较为丰富,一般有如下内容:1、谱序;2、宗派;3、世系源流;4、家法家规;5、祭祀规则;6、文牍(遗嘱、契约)等;7、人物传;8、大事记;9、图谱;10、谱注等。
谱书中的宗派篇,即行辈排字歌,俗称“范”字,是谱书的主要内容?/pre>
㈤ 老太太穿马甲露一手 是什么意思 褒义还是贬义
是贬义词。
㈥ 满族的主要节目,聚居地点,着装特色,饮食习惯
满族
1、主要节目:
满族许多节日均与汉族相同。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形成。各地满族同胞在农历十月十三日满族命名日自发地举行纪念活动,以示纪念满族的诞生。
上元节: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走百病: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二十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添仓节:每年正月二十五,满族农村家家讲究煮黏高粱米饭,放在仓库,用秫秸棍编织一只小马插在饭盆上,意思是马往家驮粮食,丰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饭,连着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两把锄头插在饭上。这个节至今在东北农村保留着。
二月二: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虫王节:六月天,易闹虫灾。居住在辽宁省岫岩、凤城一带的满族过去在六月初六这天,一户出一人到虫王庙朝拜,杀猪祭祀,求虫王爷免灾,保证地里的收成好。如今不搞虫王节祭祀扫活动,但家家要在这一天晾晒衣物,以防虫蛀。中元节: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开山节:满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后,或农历9月中旬(具体时间不定)为采集草药获得丰收而进行的祝福活动。在过去东北满族村落中每年开山节都要面对长白山,进行祝福祷告,感谢山神给予采药人的丰富恩赐,再这一时期采到的人参则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龛中。
腊八节: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小年: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届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爷”。
2、聚居地点:中国东北、河北、内蒙古、新疆
3、着装特色:历史上满族男子多穿带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带,或穿长袍外罩对襟马褂,夏季头戴凉帽,冬季戴皮制马虎帽。衣服喜用青、蓝、棕等色的棉、丝、绸、缎等各种质地的衣料制作,裤腿扎青色腿带,脚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乌拉。顶上留辫子,剃去周围的头发。
女子喜穿长及脚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服装喜用各种色彩和图案的丝绸、花缎、罗纱或棉麻衣料制成。有的将旗袍面上绣成一组图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领口、下摆处镶上多层精细的花边。脚着白袜,穿花盆底绣花鞋,裤腿扎青、红、粉红等各色腿带。盘头翅,梳两把头或旗髻。喜戴耳环、手镯、戒指、头簪、大绒花和鬓花等各种装饰品.满族男女都喜爱在腰间或衣服的大襟上挂佩饰。男子有火镰、耳勺、牙签、眼镜盒、扇带。女子有香囊、荷包等。大多用绸缎缝制,花色品种繁多,制作精美。入关以后,满族旗袍已在中国妇女中通用。
4、饮食习惯:满族饮食品种繁多,风味独特。满族烹调以烧、烤见长,擅用生酱(大酱)。蔬菜随季节不同而变化,杂以野菜(蔷蒿、蒙菜等)及菌类。满族先人好渔猎,祭祀时除用家禽、家畜肉外,还有鹿廉、漳、豹、雁、鱼等。尤喜食猪肉。猪肉多用白水煮,谓之“白煮肉”。设大宴时多用烤全羊。满人忌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凡是用狗皮做的东西都是禁止使用的。据说狗救过满族始祖的命,所以满族人对狗有特殊的感情。
㈦ 谁能给我一下比较全面的满族历史和文化
历史源流
新疆的满族人口约13936人(1995年),集中于乌鲁木齐、伊犁、昌吉、哈密、奇台等地,主要与汉族混居。满族本称满洲,属东胡的一支,发祥于白山黑水之间,其族源可上溯至周代的肃慎,汉代为挹娄,地北朝埋藏为勿吉,隋、唐时期为革未革曷,五代、宋、辽、金、元朝时期为女真。明代女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诸部,建国号为后金,明崇祯八年(1635)皇太极废除诸申(女真)旧号,定族名为满洲,辛亥革命后称为满族,这就是满族之名的由来。因满族皆入旗籍,因此又通称之为旗人。
服饰饮食
满族的服饰发式,直接承袭了其先世女真人的特点,辫发左衽乃其古老的历史传统。满族入关后,生活习俗有许多改变,逐渐汉化。满族无论男女,常服皆穿袍服,满语谓之“依介”,俗称旗袍,喜用绸缎制作。分单、夹、棉、皮四种。这是一种直身窄袖、左衽、圆领口、钉纽绊,长至膝下的袍服。由皮装演变而来,适宜于骑马。女式旗袍更为讲究,一般领口、衣袖、衣襟缘都有绣花装饰。老年男子还喜穿一种有裤铜无裆的套裤,既保暖又灵便;满族男子着靴;女子盛装时着旗鞋,木质高阍,前方后圆,称为“马蹄底”或“花盆底”、“寸子”鞋。平时则穿绣花布鞋,以素面为忌。另外满族不分男女都喜欢佩戴荷包,这是由古代女真人出猎时所携饭袋演变而来,男女侧重戴不同,男子戴于腰带两侧、女子挂于大襟之上。
满族本为狩猎、游牧民族,早期每餐必有野味,人主中原后,改以粟麦为主。主食为麦面,兼以杂粮。传统食品中最具特色的品种是类似糕点的“饽饽”。品种有豆面饽饽、萨其玛等,制作精美、风味独特、品种繁多。其粥饭有小米饭、黄米饭、豆粥、八宝粥。其面条吃法有别于汉族,浇面的卤不勾汁,而是清汤羊肉面。另有一种“酸汤子”的传统食品,是以各种叶菜在面汤中发酵制成,作汤食食用。在主食上的特色的食品,如油瓤凶子、双合饼子、葫芦油果等。肉食以猪、羊肉为玉,尤喜食猪肉。“火锅”是满族传统主菜,多于喜庆这日食用,品种很多,视原料不同,名目也不同,如白内火锅、三鲜锅、什锦锅等。纯以羊肉为原料的火锅,就是全国闻名的涮羊肉。满族还喜野味,野猪肉、野兔肉被为待客佳肴。满族人民不重饮茶,但喜喝酒,且吸烟成风。
婚姻家庭
满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其婚嫁仪式繁多,须经过订婚、迎娶、合卺几个程序。
满族称孩子降生为“落草”,孩子一生下来,是男孩则在门右上首挂小弓,是女孩挂红布条。三天后用艾叶灸孩子头顶、肚脐、腰、背,祝愿孩子免生灾病。有艾叶煮水洗浴,叫“洗三”。满族有给孩子戴“迷魂锁”的特殊习俗。男孩生下来将一布制小袋戴于小孩腿上,三天后行祭宜开锁礼取下,由老人祝福后挂于祖宗板的锁绳上,实即满族所供奉之“妈妈口袋”。女孩则戴于脖颈上,直到婚前才行开锁礼取下,挂于锁绳上。生子百天,俗犯法“过百禄”,亲属要给孩子送礼物,舅母、姑母、姨母每家送一个环形馍馍圈,叫“护练”,由几位老人将“护练”抬起套在小孩脖子上,然后取下、掰成小块、荼给过路行人,祝愿孩子长命百岁。满族习俗常特制一装粮食的的小枕给婴孩枕,以使脑后扁平、以此为美。
宗教信仰
古代新疆满族信仰萨满教。萨满教主张万物有灵,以萨满作为人灵交通的倒霉。崇拜的神灵包括自然神(如山神)、动物神(如马王)、祖先神以及人间神(如关帝)。宗教信仰主要通过家祭的形式体现。这种家祭是家庭祭祀以祖先神为主的各种神的萨满祭祀活动。满族还信仰佛教。由于历史的原因,蒙古族在清朝的地位仅次于满族,且满蒙允许通婚。蒙古族在清朝的地位仅次于满族,且满蒙允许通婚。故而,蒙古族信仰之藏传佛教(喇嘛教)很快传入满族中。另外,汉传佛教对满族也发生了影响。
文化艺术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语属阿尔泰系满-通古斯语族语支。1599年(明万历二十七年)努尔哈赤命令额尔德尼、噶盖二人在蒙古文基础上创造了满文。这种文字竖书连写,无圈点,语音区分不清,称之为“无圈点满文”或“老满文”。1632年(崇祯五年)皇太极又命达海加以改进,加了圈点,规范了字母,区分了原来不能区分的语音,称为“有圈点满文”或“新满文”。满文原著和译著多达几千部,著名的有《尼山萨满》、《御制五体清文鉴》、《通鉴》、《大藏经》、《水浒传》、《三国志演义》、《长白山志》、《四书》等著作。清军入关后,满族大多已改用汉语。
满族人精于经学、诗文、书画者,代不乏人,如雍正朝诗人阿克敦、乾隆重皇帝等。
满族民间文学也很丰富。其中有像“天地层、地震鱼、世界树”这样的创世神话;也有通俗的民间婚嫁、丧葬时唱的歌谣,还有寓意深刻的谚语。满族能歌善舞。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歌舞是“莽势舞”。
风俗习惯
满族尊老敬上,居家对父母三天请一小安,五天请一大安。请安礼 ,男有“问安”、“打千儿”、“叩头”、“问安”;女子行叩头礼如男子,也有三、六、九之数,唯不挺身垂手。平时交往,男行“抱见礼”、“擦肩礼”;女行“拉手礼”、“举手礼”。满族人忌害乌鸦、喜鹊、狗,有尊崇鸦、鹊、狗的习俗。满族先世实行火葬。至乾隆时由于战事渐熄,加之受汉族影响,遂由火葬过渡到土葬。
娱乐活动
满族节日最具民族传统的是颁金节,即农历十月十日。因1635年十月十三日,皇太极颁诏废除女真旧名,定满洲为族名,现在这一天就成了满族命名纪念日,“颁金”系满语,有“诞生”和“生机勃勃”之意。其它节日多同于汉族,具体形式有所不同。
新疆满族承袭了其先世游猎的传统,每逢秋冬之际驻防八旗官兵多举行围猎的传统,每逢秋冬之际驻防八旗官兵多举行围猎,名曰“打围”。它既是生产活动、又是体育运动,更是一种军事训练项目。其它娱乐活动有踢形头、抽陀罗、改绷绷、跑满城、老鹰抓小鸡等。
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肃慎人。肃慎人,是满族的最早祖先。汉代称“(扌邑)娄”,南北朝时称“勿吉”,隋唐时称“( 革末)、(左革歇左)”,辽、宋、元、明几个朝代则称 “女真”。长期生活在长白山以东、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广阔地区。16世纪后期,努尔哈赤崛起,以女真人为主体融合了部分汉人、蒙古人和朝鲜人,形成了一个新的共同体——满族。
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满族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满文是16 世纪末参照蒙古文字母创制的。后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加“点” ,称之为“有圈点的满文”或“新满文”。由于清代以来大量满族迁入中原地区,在经济、文化、生活上与汉族交往密切,满族人民逐渐习用汉语文。
满族主要从事农业。散居城市的满族人大多从事工业和文化科学事业。在历史长期发展进程中,满族同胞对祖国的缔造和文化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莽势歌舞
满族在历史上也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隋朝时,满族祖先(革末)、(左革歇左)人派使者去长安见隋文帝 “高祖(文帝)厚劳之,令宴饮于前,使者与其徒皆起舞,其曲折多战斗之容”。(革末)、(左革歇左)后裔女真人有这样的习俗:女子成年后,行歌于途,歌唱自己的身世、姿色、技能,以寻找伴侣。到努尔哈赤兴起后,也继承了满族能歌善舞的传统。每逢佳节、喜庆、 婚嫁筵、出征、凯旋、祝寿、祭祀等都要歌舞尽兴,其 中“莽势舞”最具代表性。这种民间舞多在新岁和喜庆之日跳,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成双对舞,旁人拍手而歌,以击堂鼓伴奏。莽势舞进入宫廷后,由自娱性舞蹈变成表演性的庆典舞,改名为庆隆舞,场面壮观、规模宏大。往往司琵琶、三弦、奚琴、筝等 乐器的就有60多人、伴唱的13人、舞蹈者58人。 服饰有严格规定,伴奏的穿石青金寿字袍豹皮褂、伴唱的穿蟒袍豹皮褂、舞蹈者穿黄画皮套、黑羊皮套,朝服等。并戴有各种假面具,做骑马射击等动作。这种舞多由满族狩猎和戎马生涯演变而来。此外民间还有“野人舞”、“笊篱姑姑舞”、“童子舞”、“秧歌舞”、“ 萨满舞”等。
满族民歌也丰富多彩,如劳动号子、山歌小调、风俗歌曲、儿童游戏歌和爱情歌。满族人从小就在母亲唱的“悠车曲”中长大,“巴补哇,俄世啊!悠悠小孩巴 补哇……”这首歌世代相传,家喻户哓。满族风俗歌也很有特色。如迎亲路上的“官吹”,闹洞房时唱的喜歌“拉空齐”以及丧葬仪式中的哭丧调和大量的祭祀歌都很感人动听。满族民歌在大部是五声音阶,结构简明、旋律流畅、感情真挚。
至今在边远的满族聚居区爱珲等地,仍保留着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民族歌舞。同时,这一灿烂的文化遗产也受到重视,经过挖掘整理后的莽式空齐舞,又登上舞台,开创了满族舞蹈艺术的新时代。
漫话旗袍
旗袍是现代流行服装之一,在国际服饰橱窗里,享有很高的盛誉。旗袍是从满族古老的服装演变而来的。旗袍,满语称“衣介”。古时泛指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男女穿的衣袍。
清初衣袍式样有几大特点:无领、箭袖、左衽、四开衩、束腰。箭袖,是窄袖口,上加一块半圆形袖头,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马蹄袖平日绾起,出猎作战时则放下,覆盖手背,冬季可御寒。四开衩,即袍下摆前后左右、开衩至膝。左衽和束腰,紧身保暖,腰带一束,行猪时,可将干粮、用具装进前襟。男子的长袍多是蓝、灰、青色;女子的旗装多为白色。满族旗袍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在旗袍外套上坎肩。坎肩有对襟、捻襟、琵琶襟、一字襟等。穿上坎肩骑马驰聘显得十分精干利落。
在满族南迁辽沈,入中原后,与汉族同田共耦,受汉族“大领大袖”服饰的影响,由箭袖变成了喇叭袖,四开衩演变为左右开衩。至本世纪3 0 年代,满族男女都穿直统式的宽襟大袖长袍。女性旗袍下摆至(左骨右干)(小腿),有绣花卉纹饰。男性旗袍下摆及踝、无纹饰。40年代后,受国内外新式服饰新潮的冲击,满族男性旗袍已废;弃女性旗袍由宽袖变窄袖、直筒变紧身贴腰、臀部略大、下摆回收、长及踝。逐渐形成今日各色各样讲究色彩装饰和人体线条美的旗袍样式。由于旗袍非常适合中国妇女的体形和贤淑的个性、民族的气质,后来这一源于满族的传统服装渐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朵苛葩,受到国内外妇女的青睐和赞赏。
风味饽饽
饽饽是满族平时和节日的主要食品。饽饽是用粘米做成的。有豆面饽饽、苏叶饽饽和粘糕饽饽等。豆面饽饽是用大黄米、小黄米磨成细面,再加进豆面蒸制而成。这种饽饽颜色金黄,有粘性,味香可口。苏叶饽饽是用粘高粱面和小豆的豆泥混合拌匀,外面用苏叶包起来蒸熟的,有一种苏叶的特殊香气、别具风味。粘糕饽饽是用大黄米浸泡之后磨成面,在黄米面中间包上一些豆泥蒸熟后则成。这种饽饽用油煎着吃,或蘸着糖吃都行,既香又甜。
满族的饽饽很耐饿、携带方便、风味独具,至到今天仍是颇为风行的食品。
酸汤子也是满族的传统饽饽食品。它是用玉米面经过发酵后做成的。先用水把玉米泡开,磨成水面,再用布袋过掉渣滓,水面置桶里发酵,待到有酸味时,用漏斗或机器挤成面条状,煮熟即可食用。有时发酵过大,略有酸臭味,故又称“臭米子”。在辽宁叫“左火右叉子”。东北城乡,还设有“左火右叉”子馆,专营 “臭米子”。
萨其玛是驰名全国的满族糕点。其前身是满族的一种传统糕点——搓条饽饽。制作搓条饽饽先把蒸熟的米饭放在打糕石上用木锤反复打成面团,然后蘸黄豆面搓拉成条状,油炸后切成块,再酒上一层较厚的熟黄豆面即成。搓条饽饽是昔日满族的重要供品,所以也称为 “打糕穆丹条子”。后来用白糖代替了熟豆面,成了“糖缠”,更名为萨其玛,人们又称其为糖蓉糕。这种 饽饽色、香、味、形具佳,深受人们的喜爱。
满族饽饽品种繁多,各有特色。金黄的小窝头,酥脆的炸馓子,松软的淋浆糕、细腻的大盆糕。此外,还有金丝糕、太阳糕、凉糕、酒糕、春饼等等,数不胜举,各领风骚,都是满族的传统风味。
“落草”之俗
满族称婴儿降生为“落草”。妇女临产时,将炕席卷起,放块石头压在席卷上,拿一些谷草铺垫在炕上,将孩子生在草上,故称“落草”。这种习俗带有浓郁的狩猎民族古朴、粗犷的遗风。干草既可防湿、又可以御寒。
如果生个男孩,就在家大门边悬挂木制弓箭,俗称 “公子箭”。这并非真的弓箭,而是用树枝煨成弓,用红布缠三支箭,预祝孩子长大成名以后成为一名精骑着射的男士。如果生个女孩,则在大门右边挂一块红布条,象征吉祥。挂红布条逐渐演变为产房的标志。产房不许人闯入,因为生人会把奶水带走,谓之“采奶”。如生人不慎闯入,还得做一碗汤送来,称为“还奶”。小孩落生,要请一位本事大、性格好、长得好的人第一个到产房,谓之“踩生”。据说谁踩的生,孩子长大后就象谁。
孩子生下第三天,请一位儿女双全有威望的老太太给孩子洗浴。洗浴在大铜盆进行,内置槐树枝、艾蒿、热水等。老太太一手托着孩子,一手给孩子洗浴。边洗边唱:“洗洗头,做王侯;洗洗腰,一辈要比一辈高; 洗脸蛋,做知县,洗腚沟,做知州”。最后,老太太用一根大葱连打三下婴儿,边打边说:“一打聪明,二打 伶俐,三打明明白白的”。打完后,孩子的父亲将葱扔 到房上,亲友们一起贺喜。
孩子满月后,将悬于门上的“公子箭”和红布条收 回栓在子孙绳上,放在西墙正中北侧的子孙袋里,旁边供奉着“佛托妈妈”,是保婴之神,满族人家每到春秋,要祭祀佛头妈妈以求赐福。祭祀之时把子孙绳从神位前拉到院里柳枝上,家族里未婚男女和抱孩子的妇女跪拜案前,众人叩首。萨满用柳枝蘸水洒向孩子头部,又让孩子在香碟前熏一下,意在驱邪,随后取下子孙绳 上的五彩线,套在孩子的颈上。过三天把五彩线收回贮在子孙袋里。因五彩线称为“锁线”,因此此俗谓之“ 换锁”。
婴儿满月之后睡悠车,这是满族育婴的一个传统方法。悠车用薄木板制做,长2 公尺、宽1 . 5 公尺,两头呈圆形,有底、样式如船。用四根绳子系在房梁上,离地面有一定距离,将孩子放在悠车里。婴儿哭则乳之、不哭则摇之,十分轻便,母亲还可以干一些家务活。满族人家生第一个男孩,悠车由姥姥家赠送。
为了避免孩子翻动从悠车上掉下来,也考虑孩子长大后射箭胳膊平直,骑马腿的位置端正,便将孩子胳膊肘、腿膝盖、脚脖处用带子捆绑起来,孩子动弹不得只能仰卧。因此满族少年身体多健美,很少驼背弯腰。满族以扁平头为美,因此多以小米或高粱装枕头,枕在孩子头下,俗称“睡扁头”。
㈧ 假如你有一个不装钱的钱袋的作文600字作文
每当我看到这个钱袋的时候,我总会想起那慈祥的面孔、粗糙的大手,她就像我妈妈一样关怀着我——她就是我的老奶奶。
看到那个零钱袋,我就能想起来我的老奶奶,它对我来说,十分珍贵!
在我九岁那年,我有了“钱有用”这个道理。那时我开始有了零花钱,多半是爷爷和奶奶给我的。我的零花钱多了起来,但随之问题就来了——这么多钱,往哪放呢?放抽屉里,爸爸妈妈“没收”;放一个隐藏的地方,怕忘,万一连自己都找不到了怎么办呢?我只好自己偷偷放在口袋里,小心翼翼地保管着。
有一次回老家去老奶奶家玩的时候,老奶奶发现我口袋里一直在往外“吐”钱。老奶奶看见了说:“要不我给你缝一个钱袋吧!”我欣喜若狂。从那以后,每天早上我都能看到老奶奶起早贪黑地为我缝制钱袋,争取在我回去之前把钱袋缝好。
一天晚上,我看见老奶奶在昏暗的灯光下为我缝制钱袋。外面刮着呼呼的大风,老奶奶只穿着一个棉马甲,戴着老花镜。她缝着缝着突然不小心用针扎破了手指,我赶紧紧跑过去给老奶奶拿创可贴,我给老奶奶贴上创口贴的时候,老奶奶笑着对我说:“没事儿,一点小伤而已,不要紧。”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突然觉得,零钱袋还是不要了吧,老奶奶太不容易了!但不知怎么回事,我却一直说不出口。
在我们上车的最后一刻,老奶奶一路小跑着,手里拿着一个花布袋递给我,里面装着一些零钱。在接到钱袋的那一刻,我的眼泪,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所以每当我看见这个袋子时,就会想起慈祥的面孔、粗糙的大手……那是老奶奶对我的爱。
这个袋子我会永远地珍藏着。
㈨ 特价老太太马甲广告语
1,宽松大套,青春又活力。2,老年人的青春,不显老,3,高质量特实惠,居家外出必选。4,款式多样,不同花色随便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