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谁知道“勤以修身,俭以养德”的例子急急急!
朱元璋的结发妻子马皇后乃勤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典范。
元朝末年,社会动乱,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朱元璋投军,每战辄胜,后与主帅义女马秀英结为夫妻。马秀英与朱元璋志同道合,感情深厚。马氏随朱玩璋南征百战,忧勤相济,成了朱元璋的得力助手。
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登基于应天府(今南京),国号大明,建元洪武,册封马氏为皇后。从此,马皇后以皇后之尊留心政事,关心人民,礼待臣下,与朱元璋同心同德巩固大明王朝。
马皇后为人富而不奢,贵而不骄,虽居高位,但仍保持节俭朴实的生活作风,总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宫嫔敬服。她亲自带领公主王妃刺绣纺织。自己以身作则,平时粗茶淡饭,缝补旧衣,制作新衣,样样不落。宫嫔们拟她为东汉时的明德皇后。
(1)衣修身中长扩展阅读:
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改元洪武。历经16年的戎马生涯以后,摆在他面前的大明天下,是经过长期的战争破坏,千创百孔,亟需竭尽全力,巩固统治,长治久安。他在成就大业的前后,在他身边,有一位贴心辅助他的贤内助,就是人称“大脚皇后”的马娘娘。
朱元璋最后能取得胜利,马氏功不可没。因而,当朱元璋平定天下,做了皇帝以后,对马氏非常尊重与感激,册封她为皇后。朱元璋打下江山,大功告成后,为保持日后的统治地位,不断寻找借口,屠杀功臣良将。
对此,马娘娘总是婉言规劝,减少了不少冤狱,保护了很多无辜臣民。像朱文正、李文忠、沐英等功臣,都曾险些被朱元璋治以重罪,而被马娘娘救下来的。富户沈万山曾捐资帮助修筑都城,并要出资犒赏军队,受到朱元璋的嫉恨,欲治死罪,经马娘娘的劝说,免除死罪,流放云南。
在宫中,她一方面主张内侍不得兼任外臣文武官职,杜绝宦官乱政之弊。一方面大力倡导节俭之风,建议不要大兴土木。平时粗茶淡饭,并带头缝织衣服,赏赐给王妃与公主们,要她们爱惜财物,知道养蚕种桑的艰难。
当臣下进贡珠宝等财物,她就劝说朱元璋:元朝就是因为有了这些,而不能保住国家。只有招揽人才,才能治好天下。这些意见,都被朱元璋所采纳。朱元璋一生自负,生性多疑,但是对马娘娘从来都很尊重。
1382年,马娘娘病故,朱元璋失去贤德的妻子,非常悲痛。从此决定不再立皇后,可见他对马娘娘的一片真心。
『贰』 以荀子《修身》中一句话作为观点写一篇议论文
为人处事,荀子是很有一套的。在《仲尼》这篇文章里,荀子不再论什么君子小人了,而是很严肃地告诉我们一些人生哲学。得势得宠、身居高位时的终身不厌之术是:国君尊贵你,就要恭敬而谦让;国君宠爱你,就要谨慎而谦虚;国君专任你,就要如履薄冰尽职尽责而祥明法度不越位;国君亲近你,就要顺从和气而不玩奸邪;国君疏远你,就要始终一心一意而不背叛;国君贬退你,就要恐惧而不抱怨。得到富贵不奢侈摆谱,得到信任不作威作福,得到高位不专权专横;得到财利要辞而后受;福事来了要平和,祸事来了要平静;富要施舍,贫要节俭。贵贱贫富都不挂在心上,宁肯被杀不为奸臣,这就是终身不厌之术。在万乘之国当高官、任大事的必无后患之术是:喜欢团结协作,提拔贤者,广爱博施,消除怨恨而不伤害他人。能力堪此重任就谨慎地当高官、任大事;能力不堪重任又怕失宠,不如早点推贤让能,安随其后。这样就会,有宠一定荣,失宠必无罪。志满意得时考虑不足之处,身处平安要考虑危险所在,周密慎重地做好防备还要怕祸事临门,这样就会“百举不陷”。看了这些,很感动,也很茫然。好像教授都争着做处长了,哪里还有人推贤让能?当然也不完全这样,每当有重要工作、或者喝酒的时候,大家都在推贤让能呢。看看,有人经常用“能者多劳”劝你干活喝酒,是呀,给你“能者”的高帽子戴,你还不干?真会断章取义哇,后面的“多劳多得”不知道让谁偷吃掉了。当然,荀子的教导还是对的,慢慢修炼吧,虽然咱没有机会当高官、任大事。下面,荀子又介绍了天下的通行之术。恭敬以先之,忠信以统之,忖度以行之,端悫以守之,越是穷困越要坚持,越是有功越不自夸,这样当官也好,为人也罢,必然顺利,这就是天下通行之术。这些观点咱也完全赞同。但是,荀子又拿着所谓的“礼”来吓唬人了。说什么“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天下之通义也”,不这样就是奸人。想来,那位说“我爱老师,更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德也是个奸臣、小人了。想起了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两人都是斯大林左右手,虽然朱可夫才能更强、功劳更大、资历更老,但是由于他缺少华西列夫斯基身上的那种“从不炫耀自己,从不夸耀自己的功绩”的谦逊态度,反而在官职、荣誉上总比不上华西列夫斯基。看来,荀子的部分处世哲学确实通行天下。遗憾的是,韩非和李斯都没听荀子的话,否则也不会被杀。
『叁』 静以修身的以是什么意思
静以修身的以是“用”的意思。
一、以字的分析
以字在词性方面有以下几种:
1、作为动词
【释义】:用。
2、作为名词
【释义】:原因、缘故。
3、作为介词
【释义】:把、拿 —表示对事物的处置;依、按、凭 —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
4、作为助词
【释义】: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
二、以在静以修身一词中的解释
静以修身
【拼音】:jìng yǐ xiū shēn
【释义】:是一种精神境界,“静"是一种修养,静不仅可以思考,也可以养性、养心。通俗的释义:用安静的状态才能让身心得到放松。
【出自】:三国·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根据对“静以修身”一词的解释,这里的“以”字就是“用”的意思。
(3)衣修身中长扩展阅读:
带有“以”的成语:
1、自以为是
【拼音】:zì yǐ wéi shì ]
【释义】: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八十四回:世人往往自以为是,自夸其能
【例句】:他不读书不看报,知识贫乏却自以为是。
2、夜以继日
【拼音】:yè yǐ jì rì
【释义】:形容日夜不停。多指工作或学习等。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离娄下》:“仰而思之,夜以继日。”
【例句】:为了提前完成任务,工人们都在夜以继日地工作着。
3、难以置信
【拼音】:nán yǐ zhì xìn
【释义】:是出乎意料,让人很难相信。
【出处】:马克·吐温《竞选州长》:“当真把我的名字牵连到这个不名誉的嫌疑上面,一时实在令人难以置信。”
【例句】:对一个十岁的孩子来说他的阅读知识似乎难以置信。
『肆』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出处
出自于诸葛亮《诫子书》。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一、释义: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二、赏析: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这篇《诫子书》,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4)衣修身中长扩展阅读
1、《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也可以算作古代的家训。
关于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2、在《诫子书》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3、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伍』 修道必先修身,修身应从何而始
呵呵,从调和阴阳,稳定五行开始。
『陆』 关于《论语》里《论修身》中任意一句的赏析,要长一点的,谢谢了
孔子论修身 翻译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他一生不懈地教化民众,要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修身为第一要。孔子说: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而修身的先决条件是格物、致知、诚意和正心。要努力观察和研究事物,探究事物的发展规律,不断获取高深的知识和智慧。有了高深的学问和智慧,就能心诚意实,言行一致,即使无人在时,也照常遵守道德准则,保持情绪平稳,平常心,没有忧患,很好地修身。
孔子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人都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当这些情绪未发泄时,人的情绪就处于心平气静,中庸平稳;但有时因发生了事故,我们会有上述情绪的发泄,只要是适当、有节制,不过度与激烈的发泄,就是温和、平和。中庸是天下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平和是获得事物客观规律、道德和行为标准的道路。追求实现中庸平和,能使天和地处于融洽的位置,阴阳能调和,天下万物就能生育成长。
“随遇而安”是较好的修身方法。孔子说“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穷,行乎贫穷;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人而不自得焉!”君子是根据他所处在的地位和环境泰然生活行事,不愿有非分的额外的要求和行为。当你富贵时,就要多行善事。取之于社会,用诸于社会。当你贫穷时,也不能挺而走险,做非法害人的事。当你处在未开发的部落时,就要入乡随俗。当你处于患难的境地时,要泰然忍受患难。这样的君子,没有人会生活的不自我满足和快乐。
孔夫子所说的修身,就是学习做人的道理,就是教化和教育,做有文化涵养的文明人。
孔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学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学是修身的前提和基础。好学的人是不讲究吃和穿的。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也是孔子树立的修身典范,孔子曾多次大加赞赏。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他还向鲁哀公推举颜回,说“不迁怒,不贰过”称颜回是最好学之人。当然也是修养最好之人。
孔子要求他的弟子都能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做到每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帮别人出谋和做事都要尽心尽力,和朋友交往要诚实守信,老师的传授要时常温习。这样才能很好地修身养性。
孔子说的修身是以仁为本,以“于已所不欲,勿施之于人”为最高原则。孔子说“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不论是皇帝还是普通老百姓,一切都要以修身作为根本的要求。孔子说,“其本乱,而末治否矣”。其意是说,人都不修身,没有教养、涵养。没有做好社会德行教育,社会就不能很好地安治。只有全社会都重视道德教育,有教无类,以修身为教育之本来达到国家的治安和强盛。
『柒』 以"修身" 800字作文 题目自拟
古语有云: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廉洁修身,乃齐家之始,治国之源,平天下之基。
徜徉亘古,卷卷浩史中,总有股股贪婪之浊流让我们历历在目;渺渺青史里,也总有阵阵廉洁之清风让我们刻骨铭心。中国,一个礼仪之邦,一个道德之国,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无论是屈原还是范仲淹,廉洁之风,修身之气,贯穿始终。当今世界,物欲横流,廉洁修身,有时已被金钱,名声,利欲抛之于脑后。然而,国无廉洁修身之风气,衰败倾颓之势,必将指日可待!因此,反腐倡廉,静心修身,势在必行!学生在大学之时,文化基础学习基本完备,思想尚未受到歪风邪气的侵袭,犹如初生之犊,若能于此最佳良机修身养性,步入社会后才能婉如出淤泥而不染之莲,身正心明!
廉如深山幽兰,不言自芳;欲似长堤蝼蚁,无孔不入。要做到达则兼顾天下,穹则独善其身,实属不易。因此,廉洁修身,任重道远!多植荷花塘自清,勤读修身道自明,名节重于泰山,利欲轻于鸿毛,功名利禄,只不过是身外之物,品格道德,才是立身之本!面对一叠叠强取豪夺的钞票,面对一张张后悔莫已的贪官的脸,面对一滴滴发人深省的眼泪,面对一副副维护廉洁的镣铐,我们觉悟,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虽不能效彷古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亦可做到,勤以为民,廉以养德,淡以明志,静以修身!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每一个背离廉洁之道的人,其心本正,而后踏上歧途,究其根本,是心无正纲之向导所致,因此,从今始学廉洁修身之道,从今始立廉洁修身之纲,其重要之势,已毕现无遗!以史为鉴才能知兴衰,以德为纲方能知得失。
当代大学生,倡导的是德才兼备,我们才学智慧已具有,道德修养需完备,廉洁修身,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廉洁,多一次拾金不昧,少一次偷拐抢骗,多一次路不拾遗,少一次贪赃枉法;修身,多一份处事的坦然,少一份无谓的执着,多一份真诚的微笑,少一份待人的无礼。让我们乘着廉洁修身之舟,驶向那前程似锦的未来!
『捌』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出自诸葛亮《诫子书》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鉴赏: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读来发人深省。它也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后来更成为修身立志的名篇。
(8)衣修身中长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玖』 诫子书中“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什么意思快快!!!
以专一修养身心,以节俭含养品德
『拾』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意思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意思:指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
【出处】诸葛亮《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作为一个君子,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养自己,用节俭来涵养品德,如果不恬淡寡欲,就不能有清明高尚的志向,如果不宁静谦虚,就不能够穷极远大。
(10)衣修身中长扩展阅读:
《诫子书》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
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淡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刻苦学习。不努力学习就不能增长才智,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追求过度享乐和怠惰散漫就不能振奋精神,轻浮暴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着光阴流逝,意志随着岁月消磨,最后就像枯枝败叶那样,(成了无所作为的人)对社会没有任何用处,等到悲凉地守着贫穷的小屋时,后悔又怎么来得及呢?
赏析:
这是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
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这篇《诫子书》,还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有速度的力量:“淫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
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些都是这篇文章的特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