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品牌介绍 > 衣何时流入中国

衣何时流入中国

发布时间:2021-06-10 06:51:38

⑴ 内衣从什么时候出现在中国

从中国文明起。内衣指的是穿在里面的衣服!自周起内衣有了归类出现了北新是的。秦汉后内衣变得越来越精致,出现的款式也更美观,唐朝出现的内衣有点与明清的肚兜相似,在唐自清出现过肚兜背心式的内衣和马甲似的内衣,到办殖民前后出现了类似文胸的马甲,国名时期出现了类似文胸的内衣 至此之后内衣款式多种多样,

⑵ 洗衣机什么时候来到中国

从古到今,洗衣服都是一项难于逃避的家务劳动,而在洗衣机出现以前,对于许多人而言,它并不像田园诗描绘的那样充满乐趣,手搓、棒击、冲刷、甩打……这些不断重复的简单的体力劳动,留给人的感受常常是:辛苦劳累。

1874年,“手洗时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有人发明了木制手摇洗衣机。发明者是美国人比尔·布莱克斯。布莱克斯的洗衣机构造极为简单,是在木筒里装上6块叶片,用手柄和齿轮传动,使衣服在筒内翻转,从而达到“净衣”的目的。这套装置的问世,让那些为提高生活效率而冥思苦想的人士大受启发,洗衣机的改进过程开始大大加快。

1880年,美国又出现了蒸气洗衣机,蒸气动力开始取代人力。

之后,水力洗衣机、内燃机洗衣机也相继出现。到1911年,美国试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洗衣机。电动洗衣机的问世,标志着人类家务劳动自动化的开端。

电动洗衣机几经完善,在1922年迎来一种崭新的洗衣方式“搅拌式”。搅拌式洗衣机由美国玛依塔格公司研制成功。这种洗衣机是在筒中心装上一个立轴,在立轴下端装有搅拌翼,电动机带动立轴,进行周期性的正反摆动,使衣物和水流不断翻滚,相互摩擦,以此涤荡污垢。搅拌式洗衣机结构科学合理,受到人们的普遍欢迎。不过10年之后,美国本德克斯航空公司宣布,他们研制成功第一台前装式滚筒洗衣机,洗涤、漂洗、脱水在同一个滚筒内完成。这意味着电动洗衣机的型式跃上一个新台阶,朝自动化又前进了一大步!直至今日,滚筒式洗衣机在欧美国家仍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工业化的加速,世界各国也加快了洗衣机研制的步伐。首先由英国研制并推出了一种喷流式洗衣机,它是靠筒体一侧的运转波轮产生的强烈涡流,使衣物和洗涤液一起在筒内不断翻滚,洗净衣物。1955年,在引进英国喷流式洗衣机的基础之上,日本研制出独具风格、并流行至今的波轮式洗衣机。至此,波轮式、滚筒式、搅拌式在洗衣机生产领域三分天下的局面初步形成。

20世纪60年代以后,洗衣机在一些发达国家的消费市场开始形成系列,家庭普及率迅速上升。此间洗衣机在日本的发展备受瞩目。60年代的日本出现了带干桶的双桶洗衣机,人们称之为“半自动型洗衣机”。70年代,生产出波轮式套桶全自动洗衣机。70年代后期,微电脑控制的全自动洗衣机横空出世,让人耳目一新。到80年代,“模糊控制”的应用使得洗衣机操作更简便,功能更完备,洗衣程序更随人意,外观造型更为时尚……进入90年代,由于电机调速技术的提高,洗衣机实现了宽范围的转速变换与调节,诞生了许多新水流洗衣机。此后,随着电机驱动技术的发展与提高,日本生产出了电机直接驱动式洗衣机,省去了齿轮传动和变速机构,引发了洗衣机驱动方式的巨大革命。

在中国,由于历史原因,洗衣机工业起步较晚,直到1978年才正式生产家用洗衣机。但是,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进入80年代后的洗衣机工业并没有像一些人预料的那样停步不前,而是保持着旺盛的发展势头。1983年洗衣机产量由1978年的400台飙升到365万台,此后全国各地掀起了大规模的技术引进热潮,大约有40多个厂家先后从洗衣机技术先进国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引进技术60多项。

技术的引进、吸收和创新,极大地提升了国产洗衣机的产业素质与生产能力,缩短了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如今,我国洗衣机年产量约占世界年产量的四分之一,居于世界首位。除了在数量和品种上满足国内市场外,还出口到北美、欧洲、东南亚等地,跻身于国际洗衣机市场的竞争行列。

⑶ 棉花何时传入中国

棉花最开始是在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的。

在宋末元初,棉花大量传入内地;在明朝初期的时候,朱元璋用强制的方法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棉花。

(3)衣何时流入中国扩展阅读:

棉花的原产地是印度和阿拉伯。在棉花传入中国之前,中国只有可供充填枕褥的木棉,没有可以织布的棉花。宋朝以前,中国只有带丝旁的“绵”字,没有带木旁的“棉”字。“棉”字是从《宋书》起才开始出现的。可见棉花的传入,至迟在南北朝时期,但是多在边疆种植。

棉花大量传入内地,当在宋末元初,关于棉花传入中国的记载是这么说的:“宋元之间始传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

棉花的花朵乳白色,开花后不久转成深红色然后凋谢,留下绿色小型的蒴果,称为棉铃。棉铃内有棉籽,棉籽上的茸毛从棉籽表皮长出,塞满棉铃内部,棉铃成熟时裂开,露出柔软的纤维。纤维白色或白中带黄,长约2至4厘米(0.75~1.5寸),含纤维素约87~90%,水5~8%,其他物质4~6%。

棉花根据颜色分类:白棉、黄棉、灰棉、彩棉。

参考资料:网络-棉花

⑷ 中国衣物历史

给你推荐一本书吧,沈从文的《中国服饰史》,

服饰近代化的启动,始于以服饰变革作为风俗改良的活动,并以衣冠之治的解 体作为重要的标志,这在维新运动中有突出的表现。 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东渐和早期资本主义的发生,推动了社会观念的变化,人们 痛感到民智不开是中国积弱的一个重要原因。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 先革除恶风陋习对人民的禁锢,其中尤以吸鸦片和裹足所为摧残民体,有辱国格的 两大公害,先进的知识分子莫不对此口诛笔伐。如果说禁烟尚是对少数人不良嗜好 的整治,反对裹足却要变更上千年的陈规陋习,波及千家万户,比前者对社会的震 撼面更为宽泛,其意义也更为深切。 废除摧残妇女的缠足鞋、弓鞋,是对女性的解放,也是鞋履的改制用强体、实 用的观念看待人们的衣冠鞋履,势必要推动服饰的变革早在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上 书《请禁妇女裹足折》和《请断发易服改元折》,认为女子裹足,不能劳动;辫发 长垂,不利于机器生产;宽衣博带,长裙雅步,不便于万国竞争的时代,请求放足、 断发、易服以便"与欧美同俗",又说:"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 新政 亦不能行。"这就把变衣冠作为学习西方文明和推行新政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启 发民智的意义。
太平 变衣冠中以放足启动最早,裹足本不是清人的祖制,顺治二年和康熙三年两度 禁止裹足,但终敌不过传统习惯,旋禁旋弛,连清人妇女也被汉化,穿上瘦金莲方。 这种情况说明,改良习俗如果没有新观念的支持,最终免不了要被旧习惯势力所吞 没。到清末维新变革成为社会思潮,反对裹足又得以避开满汉的民族矛盾,容易受 到统治者的支持,有的官员还带头发奖章以表彰放足的女子,所以与剪辫子相比, 较少引起社会风波,它的阻力不在上层,而是传之久远的习惯势力。 但是断发易服是清王朝最忌讳的事,清初用暴力手段强制汉人剃发留辫,又岂 能在清廷的子孙中断送这一祖制,然而正是断发易服又成为点燃人民大众反清斗争 的火种。近代民主革命思想的酝酿是以反满的民族革命为召唤的,明亡以后剃发留 辫这一辱没汉人的亡国之痛,重又在清末民族矛盾中升级。"毁我衣冠真正恨,扫 除巢穴待明朝。"(5)"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 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6) 被视为大清国民标志的发辫,更成为诅咒的对象,"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去满州之 形状。"(7)一时"猪奴"、"半边和尚"、 "辫发左衽之丑类"几乎成为排满、 仇满的口头禅。

太平 当革命的矛头指向满清统治的时候,断发易服成为动员民众支持革 命最有力的召唤。直到辛亥革命后,1912年3 月5 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通令全国剪 辫还强调:" 满虏窃国,易于冠裳,强行编发之制,悉以腥 之俗。当其初,高士 仁人或不屈被执,从容就义;或遁入 流,以终余年。....今者满廷已覆,民国成 功,凡我同胞,允宜涤旧染之污,作新国之民。""以除虏俗,而壮观瞻。"(8) 这种种断发易服的言论,虽然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情绪,但不是反清复明的简单 回归。有识之士超越种族成见,从变易国民心理的角度,宣传剪辫的利害说: "夫 辫发为物,即不必计其本非汉族制度,及被外人所诮辱,即以利用问题论,试执十 人而质之曰,吾人具此辫发,于起居动作便乎? 吾可决其以当为不便者十而八九也。 "(9) 虽然更改这沿袭三百年的习俗,会遇到旧习惯势力的种种阻挠,但是这便民 实用的价值,最终又导使满汉居民不分族别地抛弃旧习,选择了剪辫易服的行为。 以剪辫易服为契机,批判封建主义的檄文,嘻笑怒骂,令人叫绝。衣冠之治集 中体现在官服上,这在清代又称补服,即在褂子的前胸后背各缀一块补子,绣上飞 禽走兽,以示官职的差别和道德命义,有的文章反其义而用之,说清国所以不振, 是由于文官不事事,武官不能御外外侮,但能杀同类,遂致国事愈坏,民心渐离。

太平 这正是官方制度所为。谓予不信,可观各人的服饰: 文官的补服,是仙鹤、锦鸡、 孔雀、云雁等等,此等鸟者,或示幽逸,或作声而唳,或容止闲暇,或供市儿之玩 弄,这明明是纵容偷闲溺职,愚弄人民;武官的补服都是狮子、豹、虎、熊、彪之 类,面目狰恶,设这些官治民,实以禽兽对人民也。(10) 有的对朝服从头到脚逐 一嘲弄说, 红顶,此物人血做成,其中含有无限冤魂,若将此物置于头上, 胜于 虎狼十倍;朝珠,又名奴隶圈,悬于项间,其人即永有奴隶性;马蹄袖,表示效犬 马之劳,以向主人乞怜;马靴专为护足之用,套之足上,可以终日跪拜奔走。(11) 这种亦庄亦谐而又富有战斗性的檄文,在辛亥革命前夕不断见诸报端,由于它 以老百姓习见常闻的官员服装做靶子,传播革命思想,更易为大众接受,使人们在 断发易服的行动中,受到一次反封建的教育。 断发易服到20世纪初随着清王朝的倒台,形成自发的群众运动,如火如荼地展 开。武昌起义前一些爱国的青年就自发地割掉辫子,脱下清装,"革命,革命,剪 掉辫子反朝廷(12) 成为流行歌谣。广东省宣布独立之时, 老老少少争先恐后地剪 辫子,一日有20余万人,中山县纷纷成立剪辫会,一直深入到农村小城镇,剪辫子 成为中国人的盛大节日,许金城在《民国野史》中记述说: "无数的汉人都兴高采 烈地剪去这条奴隶标志的辫子,也有迷信的,事先选择吉日,拜祭祖先,然后庄重 地剪除,把辫子烧了。更有联合多人同日剪辫,并燃放爆竹,举行公宴庆祝的。" 有的报纸指出,民国建立后政体、国体、官制、礼仪、历法、刑名、娱乐、住所的 诸 多变化,以服装的变化最迅速、最广泛。一时间"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 剪 发兴,辫子灭,盘云髻兴,堕马髻灭,爱国帽兴,瓜子帽灭,爱华兕兴,女兕灭, 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13) 穿着打扮焕然一新。 剪辫易服是在反封建思想指导下的风俗改良,不同于历代改元易服之举。历史 上的变衣冠所变的是形制,不变的是伦理性和等级性,即使起自下层的农民起义也 不例外,太平天国的"蓄发易服",从衣冠上维护尊卑贵贱的等级之别,与清政府 并无二致。

太平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清王朝,结束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 多年的封建帝制,作为封建主义规章的礼制也随之瓦解。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中明确规定:"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用以维系 封建等级制度的衣冠之治,由于它不平等性也遭到取缔。民国初年颁布的《服制》 规定官员不分级别,都以西式大氅或燕尾服作为大礼服,裤为西式长裤。常服可用 西式或袍褂,丧礼在臂上围黑纱。女子礼服,上装是对襟衫,下穿裙子。此种服制 打破等级界限,不分尊卑贵贱,所以虽是官员的制服,但对生活权利的平等却起了 表率的作用。即使宫廷的遗老遗少无一例外都要遵守服制平等的原则,有记载说 : "宫廷内外,一切前清官爵命服及袍褂补服翎顶朝珠,一概束之高阁。"(14) 真 正结束衣冠伦理政治化观念的,是孙中山提出的服装制作的四条原则,他在复中华 国货维持会的函件中要求制定服装的图式,指出:"此等衣式,其要点在适于卫生, 便于动作,宜于经济,壮于观瞻。"(15)这就使得人人须叟不可离身的服装,摆脱 等级制度和政治伦理的干预,促使在中国延续数千年的衣冠之治彻底解体,用卫生、 实用、经济、美观的思想来制作和选择服装,使着装与现代文明接轨,这是中国服 装史的重大变革。

⑸ 洗衣机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从古到今,洗衣服都是一项难于逃避的家务劳动,而在洗衣机出现以前,对于许多人而言,它并不像田园诗描绘的那样充满乐趣,手搓、棒击、冲刷、甩打……这些不断重复的简单的体力劳动,留给人的感受常常是:辛苦劳累。
1874年,“手洗时代”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有人发明了木制手摇洗衣机。发明者是美国人比尔·布莱克斯。布莱克斯的洗衣机构造极为简单,是在木筒里装上6块叶片,用手柄和齿轮传动,使衣服在筒内翻转,从而达到“净衣”的目的。这套装置的问世,让那些为提高生活效率而冥思苦想的人士大受启发,洗衣机的改进过程开始大大加快。
1880年,美国又出现了蒸气洗衣机,蒸气动力开始取代人力。
之后,水力洗衣机、内燃机洗衣机也相继出现。到1911年,美国试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电动洗衣机。电动洗衣机的问世,标志着人类家务劳动自动化的开端。

⑹ 西服何时、如何传入中国

西装传入中国,大约在清代晚期。当时有身份的人士都穿认为是“国粹”的长袍马褂。谁要是穿上西服,那当然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据《清史·西洋记》中记载,大清国第一个穿西服的是清末大思想家严复的大公子,此公子风流倜傥,狂傲不羁。他会讲一口流利的英语,曾做过一个英国外交官的翻译。这位外交官见他常穿长袍短褂,觉得这身打扮不方便,就送了他一套西装。而严公子也不畏人言,毅然剪掉了辫子,穿起西装,打上领带走在京城街头。
如果说清未的严公子穿西装还只是其个人出于对西方文化的敬仰,而真正以西服为代表的西方服饰文化,是以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后,开始登上中国历史舞台的。

1919年10月,民国政府公布了“服制”,规定了以西式服装为大礼服,以男子青褂蓝袍,女子上衣下裙为常礼服。不过由于当时国内战火连年,无论是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是生活水平,都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所以这个制度始终未能在民间实行。1941年后,西服作为新文化的象征冲击传统的长袍马褂,西服才渐渐得以流行。到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上海、广州、天津等沿海发达城市为中心,在上流社会和学校的青年学生、教师、公司洋行及各机关的办事员中掀起穿西服、打领带的热潮。

⑺ 胸罩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并什么时候流入中国

胸罩是现在女性使用最广泛的内衣之一,又称为文胸,它的主要功能是遮蔽并且支撑女性的胸部。

在1859年,一个叫亨利的美国人发明了一对圆球型的遮胸,这个被认为是现代胸罩的雏形,并且他为这个遮胸申请了专利。后来经过时代的变迁,到1907年法国的设计师保罗发明了现代化的胸罩,这个被认为是现在胸罩的起源。之后100多年里,胸罩的式样和面料都经过不少变化,一直到现在的多式多样。期间还有发明,还有人发明了无背式胸罩、无带胸罩等等。后来,为了收紧胸部使胸部看起来更美更大,又发明了聚拢式胸罩,此外还延伸出了情趣内衣等等,总之胸罩从发明到现在,已经是多式多样,让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任意选择。

在古代,那个时候是没有胸罩的,中国女人穿的主要内衣是肚兜,又称为抹胸。它比现在是女性胸罩要大一些,能够保护女性的胸部和腹部,一般也是贴身穿着,一般绣有一些图案,主要以绣花为主,颜色大多是红色或者粉红色。随着,中国和西方的交往胸罩这种东西也进入了中国女性的眼界之内,很多女人也开始穿起胸罩来取代之前的肚兜抹胸。至于西方在文艺复兴前没有胸罩的时代,贵族妇女们穿上衬裙作为内衣,普通阶层的女性和农妇使用小束腰和胸前系带等等方式来遮掩胸部。

总之胸罩从发明到现在已经100多年了,期间经过很多变迁,才成为目前这样的样式。

⑻ 洗衣粉什么时候传入中国

德国汉高在1907年以硼酸盐和硅酸盐为主要原料,首次发明了洗衣粉。

⑼ 文胸什么时候流入中国的

民国时期

满清政府倒台以后,中国结束封建社会,随着辛亥革命结束,思想开放,西方的文化开始来到中国。文胸就是其中之一。

中国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新式女子教育产生发展,西方文化,辛亥前后在社会上涌现出一批颇有影响的新知识女性。

她们关心国事,振兴女学,创办报刊,组建女性团体,办实业,投身反清革命,争取男女平权,使女界呈现一派活跃气象。因此,妇女的觉醒成为当时中国最亮丽的风景。

(9)衣何时流入中国扩展阅读:

发展:

文艺复兴以前,欧洲女性身体几乎不加束缚。贵妇们穿上衬裙作为内衣;劳工阶层女性和农妇使用小束腰,胸前系带。

1859年,一个叫亨利的纽约布鲁克林人为发明的“对称圆球形遮胸”申请了专利,被认为是胸罩的雏形。

1907年,法国设计师保罗·波烈“以自由的名义宣布束腰的式微和胸罩的兴起”。他由此被认为是胸罩的发明人。

1914年11月3日,玛丽以Caresse Crosby的名字为“无背式胸罩”申请注册专利。

20世纪20年代,流行高挑纤瘦身材,胸罩最主要的变化,就是没有任何支撑物了,人们用特殊的花边来支撑稳固胸部。

20世纪30年代,曲线美回归流行,胸罩在背部上采用大量松紧带,拉链取代了钩扣。另外,铁线胸罩也带动了衬垫的发明。

1941年,霍华德·休斯发明的衬垫胸罩(即上托型或集中型胸罩)问世。40年代末,美国公司开发了十字交叉、回旋织法来制造圆锥型罩杯,俗称“导弹式”的胸罩。

20世纪60年代,随着无带晚装的兴起,无带胸罩也应运而生。1965年,Rodi Gernreich设计出“无胸罩式胸罩”,它利用了有承托力而不变形的莱卡来缝制内衣。

1994年4月,美国的魔术胸罩在纽约首次登场。

进入21世纪,硅胶胸罩、乳贴也接下“无胸罩式胸罩”的“隐形”接力棒;无论在华丽、性感、运动、塑身等设计领域,都在见证胸罩正在走进全新的纪元。

主要功能:

女性的乳房大部分是脂肪组织,有一些韧带与皮肤提供内部支撑。但是这些支撑有时候不够支撑乳房(特别是对年长女性来说)或是不让乳房移动,因此造成疼痛不适。

穿胸罩的主要原因,就是提供乳房外部支撑,增加舒适性与活动力。

与衣何时流入中国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灰色短上衣如何搭配裤子和鞋子 浏览:15
衣尺码48是多大码 浏览:967
旗袍代表了女性优雅 浏览:421
宽松外套配西裤 浏览:178
彼女动漫穿灰色裤子 浏览:872
手套怎么用 浏览:520
自定义帽子品牌及商品 浏览:962
羽绒服门禁左右有什么区别 浏览:831
小香风短外套配阔腿裤 浏览:22
男短款风衣穿什么鞋 浏览:790
漫画怎么画领带 浏览:139
男士牛仔裤保暖 浏览:5
工装外套的布料是什么样的 浏览:989
古装公主裙童装批发 浏览:141
果绿色圆领外套怎么搭配下装 浏览:152
宝宝裤子怎么量裤长 浏览:477
裤子开线临时 浏览:798
男粉丝表白女装大佬 浏览:613
睡觉旗袍 浏览:24
迪丽热巴代言阿迪达斯穿的外套 浏览: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