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般寺庙里的和尚穿的衣服叫什么
一般寺庙和尚穿的衣服叫百衲衣,骚粪衣,根据佛教的制度,比丘衣服有大中小三件:一是用五条布缝成的小衣,我国俗称为五衣,是打扫劳作时穿的;一是七条布缝成的中衣,我国俗称七衣,是平时穿的;一是九条乃至二十五条布缝成的大衣,我国俗称祖衣,是礼服,出门或见尊长时穿的。三衣总称为袈裟(Kasqya)。袈裟本是一种颜色的名称,因为佛制僧人必须穿染衣,避用青黄赤白黑五正色,而用一种杂色,即袈裟色。我国旧译袈裟色是赤色,南方佛教典籍则说是一种橙黄色,可能是一种赤黄混合色。根据我国佛典记载,佛教在印度分了部派后,各部派衣色便有了区别,有的是赤色,有的是黄色,有的是青黑木兰色。但据六世纪印度来华高僧真谛法师说,各部派衣色实际都是赤色,所谓青黑木兰,仅是些微小的差别。现在缅甸、斯里兰卡、泰国、柬埔寨、老挝、印度、尼泊尔诸国的僧服都是黄色,仅有深浅的不同。我国汉族僧人的袈裟,祖衣是赤色,五衣七衣一般都是黄色。蒙藏僧人的袈裟,大衣是黄色,平时所披的中衣近赤色。北方气候寒冷,僧众三衣不够,所以我国僧众在袈裟里面另穿一种常服,这种常服是就古代俗人的服装略加改变的。常服的颜色,明代皇帝曾作过规定,修禅僧人常服为茶褐色,讲经僧人蓝色,律宗僧人黑色。清代以后,没有什么官方规定,但律宗寺院自清初见月律师重兴后,一般僧人常服均为黄色。缅甸佛教徒特别忌穿黑衣,因为在缅甸古代曾有一种邪教僧人穿黑衣,多行非法之事,后来严行禁绝。蒙藏教徒也忌穿黑色衣服。
2. 唐装和禅服有什么区别
唐装是中国服饰,但是有两种不同的意义和款式。
一是指唐风汉服或唐代服装,为古代服饰系统中一种款式,特征是圆领、右衽、系带、无扣或布扣。代表有齐胸襦裙、唐圆领袍、交领襦裙等。二是改良的对襟大褂,清朝中期到民国时期汉族人的日常服饰。
唐代服饰主要分为:1)襦裙2)唐代大袖衫3)幞头4)圆领窄5)半臂6)改良唐装(唐代服饰)。
”现代唐装“来源于清代对襟褂子,和唐朝或唐人的服装无任何关系。根据APEC会议各国元首所穿“唐装”的主要设计者余莺女士的意见,“唐装”应当是中式服装的通称,因此当初设计好服装后,设计组一起讨论给这套服装起名的时候,决定把这种服装命名为“唐装”的过程便是深受这种“出口转内销”的对“唐装”的解释的影响。这种“唐装”是由清代的汉族褂子演变而来的,其款式结构有四大特点:一是立领,上衣前中心开口,立式领型;二是连袖,即袖子和衣服整体没有接缝,以平面裁剪为主;三是对襟,也可以是斜襟;四是直角扣,即盘扣,扣子由纽结和纽袢两部份组成。另外从面料来说,则主要使用织锦缎面料。这种“唐装”不是唐代的服装,而是改良过的汉族服饰装而已。满人的服饰原本是没有立领的。
新唐装是指2001年APEC会议20位中外领导人服装,实则为结合汉族大褂立领和西式剪裁的一种时装。此次APEC领导人的服装款式外型概况表述如下。
外套(男):
立领、对襟,领口与门襟止口处用镶色料滚边;前衣片二片不收省不打摺、前门襟处钉一排七粒葡萄纽扣,后衣片二片、背缝拼缝,二片袖装袖,肩部处内装垫肩,左右摆缝处开摆叉。
外套(女):
立领、对襟,袖口、领口和门襟止口处用镶色料滚边;前衣片二片收腰省打胸摺、前门襟处钉一排六粒葡萄纽扣,后衣片二片收腰省、背缝拼缝,二片袖装袖,肩部处内装垫肩,左右摆缝处开摆叉。
衬衫(男):
立领、对襟;前衣片二片、左胸袋一只;前门襟处钉九粒蜻蜓纽扣排列成三个“王”字,后衣片一片、肩部二层幅势,一片袖长袖,宽袖口订三粒蜻蜓纽扣排列成一个“王”字。
衬衫(女):
立领、对襟;袖口、领口与门襟止口处用镶色料嵌线;前衣片二 片收腰省打胸摺、前门襟处钉五粒蜻蜓纽扣;后衣片一片收腰省、一片袖短袖。
看似简单实际不简单的外套和衬衣的款式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除了幸运之外,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在于紧紧抓住了传统服装特征。立领、对襟及手工制作的布纽扣。领子只有立领、无领,门襟只有对襟、斜襟,袖子只有直袖、连袖,纽扣绝大多数都是用布料制作的。而这些基本不变的服装特征是世人有目共睹的。
当然.如果此次服装的款式只有清服特征而没有现代造型也是不成功的。如由于清代服装的肩与袖是不分割的,因此它的前后衣片也是联体的,虽然穿起来较舒服但看起来却不那么美观。而现代服装则把美观放在突出位置,强调的是服装造型与人体体型的完美结合,特别是在肩袖部位更是现代造型对传统造型的一种创新。因此,这次把现代肩袖造型合理的组合到清代服装上也是值得可圈可点的。
唐装是源自清朝汉族大褂的传统和现代的结合品。它吸取了清代时期服装的文化韵味的款式和面料,同时采用了西方服饰的元素。(来自网络)
现在通常说的禅衣指的是生活化禅服,舒软的棉麻材质,细腻的手工剪裁,飘逸的衣摆裙衫,禅服传达的,是对自然纯粹的追求。不过禅服基本上是宽松的款式.(网上看到的)
如果是瘦脚裤的话,你可以搭配高帮鞋子。如果是阔腿裤你也可以搭配小皮鞋。
裤子的款型不同,搭配的鞋子款式也是不同的。
4. 去寺庙烧香能不能穿黑色裤子黑色衣服啊
可以穿 只是注意,上衣袖要过肩,裤子要过膝盖。 不可穿裙子。
(一)进入大殿应有的礼仪:
1.缘左右两侧而入,不可行走正中央,以示恭敬。若靠门左侧行,则先以左脚入,右侧行则右脚先入。
2.除佛经、佛像及供物之外,其余不可带入。
3.唯有诵经、礼佛、打扫、添油香时方可进入,不可:以佛殿为通道,,任意穿梭游走。
4.进殿之前当先净身心,洗净双手,进入时不可东张西望、到处观览,礼拜后方能瞻仰圣容,默念偈云:「若得见佛,当愿众生,得无碍眼,见一切佛。」
5.于佛殿内只能右绕,不可左旋,以示正道。大众共修绕佛时,注意转角处,不须住脚问讯,只要向上齐眉即可。
6.于殿内不可谈世俗言语,更不可大声喧哗,除听经闻法,全体禅坐外,不可坐于殿内,即使讨论佛法,亦不可高声言笑。
7.于佛殿内,不得支脚、倚壁、靠桌、托颚叉腰站更不可笠杖倚壁而立或涕唾污秽等,坐时不可箕坐。站立时应放掌或合掌站直,以示恭敬。
8.在大殿内勿打呵欠、吐唾液、放屁等,逼不得已时,应退出殿外。打呵欠时应以袖掩口,吐唾液时用卫生纸包好放于口袋内,勿进进出出影响大众。
(二)如何尊敬佛像:
1.不可批评佛像之庄严与否,凡佛像不得安于卧室内。
2.凡经过有佛像处,应当整衣礼拜或合掌问讯:如在经堂、佛殿应当礼拜,如因时间、空间不便,可合掌或问讯。
3.见有佛像损坏,应予妥当进程,切不可任意堆置:
(1)佛像若有损坏或不洁,应尽量修复,如重新裱褙等,并使其洁净。
(2)如无法修复,纸制者应以恭敬之心火化,并将余灰持往净处掩埋。石雕木刻者,以恭敬之心火化或分解后,洒散于河川大海,勿使人践踏到。
4.上香的方法: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
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5.点香时不可用口吹火熄。将香插好后,退半步问讯即可、不用一直点头。
6.如看见佛像或经书置于不洁之处,应当捧持移置净处。若见有人对佛像不恭敬时,宜私下善言相劝。
拜佛宜从佛制,其拜法与俗制不同,兹将拜法详述如下:
(一)两手(十指并拢)和掌(斜向上)当胸,站于蒲团之前,两足作八字式,左右足 跟距离约二寸左右,足尖距离约八寸;
(二)分右掌向下,按于蒲团之中心,左掌不动,两膝跨开,跪于蒲团上
(三)以左掌按于蒲团之前左边;
(四)以右掌从中心移于蒲团之前右边,两掌相离六寸许;
(五)以头按于两掌中间之蒲团上;
(六)以两手掌向外边翻转(手心向上,意在以两手承佛足,头面接足礼);
(七)以两手曲指反转,仍按于蒲团之原处;
(八)头离蒲团由伏而起;
(九)以右掌移于蒲团之中心;
(十)以左掌离蒲团,置于胸前如合掌之状;
(十一)以右掌用力撑起(两膝同时离蒲团),合于左掌当胸,此为一拜,至少三拜,多则以三数迭加,如六拜、九拜、十二拜等。
拜毕后尚有一礼,如世俗之作揖,名曰问讯,乃刚拜毕两手合掌当胸时,即以所合之掌微侧向下(是时鞠躬)放至近腹处。后以右掌置于左掌之内,叠成拳式,缓缓从下向上举起与眉齐(是时已直齐躬),再以两手徐徐放下合掌当胸,手心向上,右手叠至左手至上,两大拇指相接,此即大三昧印也(弥陀印即左手叠至右至上余与三昧印同),此为拜佛礼毕,头再略一低而已,手便撒开而退。
入寺须知
佛教团体最重纪律。受了戒的人,学过威仪,自然动作合礼。普通学人何能懂得?不免招惹讥笑。特为写出几条通常规矩来,作个参考:
1、入寺:入寺门后,不宜中央直行,进退俱当顺着个人的左臂边行走。入殿门里,帽及手杖须自提携或寄放他室为佳。万不可向佛案及佛桌上安放。
2、大殿中央拜垫是寺主用的,不可在上礼拜,宜向两旁的垫凳分男左女右去礼拜,凡有人礼拜时,不可在他的前头走过。
3、阅经:寺中若有分开阅览的经典,宜端坐阅读。须先净手,放案上平看,不可握着一卷,或放在膝上。衣帽等物,尤不可放在经上。
4、见僧人:见面称法师,或称大和尚。向他顶礼时,假若他说一拜,不必再继续强拜。凡人礼佛、坐禅、诵经、饮食、睡眠、经行、入厕的时候,俱不可向他礼拜。
5、法器:寺中钟鼓不可擅敲,袈裟、海青等物不可乱动。
6、听经:随众礼拜入座,如己后到,法师已经升座,须向佛顶礼毕,向后倒退一步,再向法师顶礼。入座以后,不向熟人招呼,不得起坐不定,咳嗽谈话。如不能听完,但向法师行一合十,肃静退出,不得招手他人使退。
寺院上香基本礼仪
(1)进寺院:要从左往右绕,不可从右往左绕,这叫右绕塔寺。
(2)进大殿:要往左进,要抬左脚进门。要往右进,抬右脚进门。不可在正中间拜佛,因大殿里中间的拜垫,是寺院方丈或当家师主法用的,其它人不可。
(3)进殿堂:不可在正中间问寻(既鞠躬)必须到两侧方可。因中间只有方丈及当家才可。
(4)烧 香:最好在寺院殿堂外面的大香炉烧香,因寺院大多数使用木料建筑,再殿堂里烧香,如有不当会烧坏寺院物品。但是到寺院里,每个殿堂都会有“香灯师”有什么事情也可问“香灯师” 。
上香的方法
上香时,用大拇指、食指将香夹住,余三指合拢,双手将香平举至眉齐,观想佛菩萨显现在我们的眼前,接受香供养。如果人很多时,将香直竖向上,以免烧到他人,然后走到距佛像三步远的距离,举香观想拜佛。上香时以一支为宜,若要上三支香,则将第一支香插中间(口念,供养佛)、第二支香插右边(口念供养法)、第三支插左边(口念供养僧)、合掌(供养一切众生,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贤圣)。
礼佛三拜之含义:
合掌手势:双手平举当胸,五指合并向上。
(1)折伏骄慢心
(2)见贤思齐
(3)忏除业障:所谓【礼佛一拜灭罪河沙】灭罪当先整肃威仪,内外威仪具足,自能感应诸佛、菩萨之护持加被。
礼佛时上几支香为宜
上三支香为宜。此表示“戒、定、慧”三无漏学;也表示供养佛、法、僧常住三宝。这是最圆满且文明的烧香供养。
上香不在多少,贵在心诚,所谓“烧三支文明香,敬—片真诚心”。
寺院里供的佛菩萨很多,给每个佛、菩萨都要烧三支香吗?
不一定。一般在大雄宝殿前上三支香就行了,其它各殿合掌礼拜,效果是一样的。当然,也可以按照寺院的规定,根据寺院香炉分布的情况自行决定,但每个香炉中不超过三支香为宜。
佛家的语言和礼仪
走进寺院,会遇到一些出家人,怎样和他们打招呼?与他们交谈有哪些礼节?这可能使许多人不知道而且想了解的。
佛家在称呼上有一些特殊的名词,有特定的规矩。比如一寺的主持叫“方丈”,也叫“住持”。住持是“住于世而保持法统传承”的意思。一般人容易把“住持”写成“主持”,这不仅是文字错误,也是理解上的错误。“方丈”的原意,即一丈见方之室,又作方丈室、丈室。禅寺中住持的居室或客殿,也叫函丈、正堂、堂头。印度的僧房多以方一丈为制,进而用来指住持的居室,后来又转为对住持的尊称。
在住持下面,一般寺院则设有四大班首、八大执事。四大班首是指导禅堂或念佛堂修行的,八大执事是专管全寺各项事务的。四大班首分别叫做首座、西堂、后堂、堂主;八大执事则是监院(库房负责人)、知客(客堂负责人)、僧值(又教纠察)、维那(禅堂负责人)、典座(厨房、斋堂负责人)、寮元(云水堂负责人)、衣钵(方丈室负责人)、书记。其中,维那师负责寺中的法务,在做法事时,是领众的带头人,寺院中如有犯清规戒律的,也由维那执行处分之事,因此维那有维持纪纲的意思。
有一些称谓,往往是对某一僧人或居土的道德、学问表示尊敬。也是出于礼节性的自谦,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法师”是常修梵行,通晓佛法,而且能引导、教化众生修行的人。澄观《华严经大疏钞》卷三十八列举了法师必须具备善知法义、能广宣说、处众无畏、无断辩才、巧方便说、法随法行、威仪具足、勇猛精进、身心无卷、成就忍力十种德性。法师的种类,依据《法华经?法师品》的记载,可分为受持、读经、诵经、解说、书写五种,称为五种法师。现在法师已经成为汉地出家人的通称,遇见出家人,称其为某某法师,是完全可以的,它成为世俗人称呼出家人最常用的敬词。
“三藏法师”由称为三藏比丘、三藏圣师,或略称三藏,是对精通佛教圣典中之经、律、论三藏者的尊称。在中国,对从事佛经汉译的僧侣,常尊称为译经三藏或三藏法师,如鸠摩罗什、真谛、玄奘等人即有此称。小说《西游记》中,称玄奘为“唐三藏”、“唐僧”,三藏好像称谓玄奘的专有名词,这虽然没有什么大错,但“三藏”的名称其他人也可以用,并非专有名词。
“禅师”是一心坐禅,通晓禅定的比丘。在中国由于禅宗非常盛行,禅师的称呼并不限于禅宗一派,凡习禅的僧人都可称为禅师,如《续高僧传?习禅篇》所收,便有达摩禅师、道绰禅师、信行禅师等等,有些人并不属于禅宗。后来,朝廷也曾用“禅师”号赐予有名望的僧人,以唐代神秀获得“大通禅师”为最早,其后,禅宗六祖慧能于示寂余百年后,也获得“大鉴禅师”称号。至于生前及受赐号的僧人,以宋代宗杲受赐“大慧禅师”最为著名。
“律师”又称为持律师、律者,指专门研究、解释、读诵戒律的僧人。如北魏慧光、唐代道宣、怀素等皆称为律师,以娴熟《四分律》见称。后来则指通达佛教戒律的僧人。至于现代法律界称打官司时的辩护士为律师,则属于借用这个词,与佛家没有丝毫关系。不过就通达和记诵法律这一点来说,又有相通之处。
“长老”又称为上座、上首、首座、老宿、长宿等等,指年龄长、发腊高(出家时间长)而智德俱优的大比丘。《集异门足论》卷四列举了三种上座(1)生年上座,指年龄较长的僧人;(2)法性上座,指受具足戒,通达戒法者,年虽二十或二十五也可以得受此尊;(3)世俗上座,指在家护法中有财势的长者。长老虽然是对年长者的尊称,但也未必是年老者,重要的还是看重其德行。佛经也称絮聒佛教大居士、大护法为长老,也是一种尊称。
此外,还有“大师”、“大德”等等称呼。佛经中将初果以上乃至诸佛菩萨等圣人,堪为中省地师范,称为大师或者大德。《本事经》卷七认为大师有如来、阿罗汉和有学的圣者三种;中国佛教则不用“大德”一词称佛菩萨,而是对高僧的敬称。这两种称呼不能用在一般僧人身上,必须是社会公认的佛家领袖人物才能称其为。“大师”或“大德”。
当我们要询问出家人的尊称法号时,一般可以这样问:“请问师父的德号上下?”
“上下”是指法号中的两个字,比如一位出家人法号叫“慧普”,那么就是“上慧下普”。一般来说,千万不可问师父“您贵姓”,因为佛家规定,出家后皆依释迦的法脉相传,即出家人皆以“释”为姓,都只以法号相称。每一位出家人一般有两个法号,一个是内号,一个是外号。内号只是他的剃度师、受戒师、传法师可以称呼的,其他人不可称呼。在家弟子只可称呼其外号,称呼外号时也不可称某某,一般要称呼某某法师或某某师。这些规矩是我们与出家人接触时要注意的,也是一种语言上的尊敬和礼貌。
除了这些称呼之外,还有一些常用的说法也应该注意。比如“灵魂”一词,是其他宗教所用,佛家称做“神识”,而不使用“灵魂”这个概念。
作为时间概念的“礼拜”也是其他宗教所用,意指七天一次的教堂祈祷。对佛家要称“星期日”而不要叫“礼拜日”。佛教信众每日都做功课,也可说时时做课,不规定在周日,所以也没有“礼拜日”之说。
又如佛家淡“慈悲”,而不讲“爱”,因为在佛家看来,有“爱”就有占有欲,有占有欲就有我执,“爱”是苦的根源。而佛家讲的慈悲,悲能拔苦,慈可与乐,由此可见佛陀平等度世的情怀。
5. 窦靖童身穿禅修棉袄配9分裤,这种穿搭你喜欢吗
这种穿搭我真的欣赏不来,也驾驭不了,恐怕大部分女孩都驾驭不了这种个性又另类的穿搭,虽然感觉到这种穿搭非常有个性,也非常能够吸引眼球,但真正的让一个女孩子穿成这样,觉得还是有些怪的。
可能是因为窦靖童她身上有着星二代的光环,本身在娱乐圈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力,这样的着装只会让她显得更加个性,特立独行,并不会引起别人的反感,但如果一个素人女孩穿成这样,可能会被大家认为审美另类,难以得到大家的认同和喜欢。
窦靖童的另类穿搭不止于此,她在日常的私服穿搭中都是相当个性另类的,无论是身上的服装还是各色配饰、妆容,都显得很特别很另类。可能是她特立独行的性格已经被大家接受,她身上星二代的光环,让她有任性的资格,所以看到她的这一身穿搭,大家也并不奇怪。
6. 韩国andar瑜伽裤和国内的瑜伽裤有什么不同
韩国这条瑜伽裤和国产的真的不太一样,弹性更好,穿着舒服,买了加绒的冬天也可以穿挺保暖哒!最重要是显腿细哈哈。有不明白的随时追问
7. dnf60鬼7穿影魔护肩,天禅衣服,七彩裤子,远古一的腰带和鞋子,首饰也是远古一的,武器是邪灵血饮剑,称
称号用不灭,或白虎(智),想要宠物的话那就白兔子巴玛斯
8. 秦汉时期服装的袍与禅是什么款式
袍与禅都为深衣,长至膝下或及足。深衣,单层不加里者称禅衣,也即单衣;禅衣加衬里或加絮者,称袍,多为春秋或冬季服用。袍或禅都有直裾和曲裾两种,衣襟从领上斜到腋下,然后直通下去称直裾;衣襟斜势绕身而下称曲裾。
9. 谁知道唐装、吉服、华服、禅服、茶服的区别
说白了,这都是人想出来的。人之初是没有衣服穿的。那么这就是耍流氓了。要说区别,就是不同的服装,代表的事物与环境还有心境的不同罢了。逐渐的形成了商业价值。
10. 禅服,禅衣与茶人服三者有区别吗
禅服、禅衣意思相同,起源于古印度,由古印度瑜伽服或僧服演变而来,后来受到我国传统汉服和道教服饰的影响,逐渐演变成现在的样式,有僧服、居士服的影子,以舒适随体、适合打坐为宜。
茶服起源于汉朝,由汉服演变而来,是专适于茶事活动的服装,具有东方特色。
但是两种服饰在中国经历千年演变后很相像,所表达的意境、追求的精神也都相似,可以粗略地当做同一类服饰。
(10)禅服装裤子扩展阅读:
僧侣的常服在最初的时候是与俗人一样的,只是在颜色上有所分别,所以沙门有”缁衣“之称。《续高僧传》卷十《法上传》云:”自(法)上未任以前,仪服通混。一知纲统,制样别行,使夫道俗两异,上有功焉!“可见到东魏末年,法上任昭玄统以后,僧侣的常服,才在式样上有了特殊的规定。
在此以前何以选用缁色,虽难考定,大约是从道士的服色来的。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六束水注云:”地有固活、女疏、铜艺、紫范之族也。是以缁服思玄之士、鹿裘念一之夫,代往游焉。“称道家采药之辈为”缁服思玄之士“,可见缁色是中国古代宗教服色,因而沙门在常服上也选用此色。
释道之分只在用冠、用巾之不同,结果黄冠成为道士之专称,缁衣成为沙门的别号,其后僧俗众多,缁衣者众,道士不得不改变他们的服色,而缁服便成为僧侣的专门服色了。
《北史》卷五十一《上党刚肃王焕传》云:”初术氏言:亡高者黑衣,由是自神武后每出门不欲见桑门,为黑衣故也。“忌见沙门而不忌见道士,可见当时道士已经不是缁服了。周武帝更因此谶语,禁沙门服缁.令改服黄色(见《僧史略》)。
从此以后,僧侣常服的颜色便多样起来了。但是在此以前沙门也不完全服缁。《法苑珠林》卷三十五云:”见一沙门着桃叶布裙,单黄小被。“是记刘宋泰始年间事,此其证也。经过隋未的丧乱,僧侣服装又与俗服混同起来。
《续高僧传》十八《慧休传》云:”荒乱之后,法律不行,并用铜盂,身御俗服,同诸流俗。“当时慧休曾重定了钵盂的制度,而传中未曾说他重定衣服之制度,可能是恢复了法上的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