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你对学校破除五唯,落实五育,意见和建议
1.评价学生,把“唯分数”转变为看“五育”并举
破除“唯分数”,首先要重视德育。比如,我们以德育为工作核心,以培养尚品的中国人为培养目标,把学生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应达到的“高尚品质”,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培养全体学生成为热爱祖国、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以此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破除“唯分数”,还要重视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将学业水平考试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合起来,将多次评价、动态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 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2.评价学校,把“唯升学”转变为看立德树人的成效
要破除评价学校“唯升学”,就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评断中小学校办学优劣的根本标准。比如,理想信念教育是否坚定,品德修养教育有无缺漏,综合素质培养有无短板等。具体路径,可以充分发挥特色高中、示范学校在课程改革、教育质量、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的示范作用,同时突出“校校精彩、校校不同”,不搞“一刀切”,以免“千校一面”。
要破解“唯升学”,一是需要教师提升课堂效率,让学生尽量减少节假日补课。二是需要调整教学组织方式,满足学生选学的需要,合理编班,把选修课教学与教师特长结合起来,把课程建设落到实处。三是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增加学生选择空间,促进学生学会选择。四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因材施教等。
3.评价教师,将“唯论文”“唯文凭”“唯帽子”转变为看师德师风和实际工作
中小学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学生工作,包括班级管理、家访、心理辅导、学科教学等。基础教育科研的根本价值在于解决实际教育问题,评价中小学教师的科研水平,要看教师能否创新性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教师在进行教育科研时,可以坚持积累教育案例、教学反思、教学随笔等,将研究的论题建立在教育教学实践基础上,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困境。
㈡ 2020年教师职称评审要求
2020年度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有了新消息。近日,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广东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做好2020年度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广东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工作更优化。
福特锐际 风尚高性能SUV
广告
福特锐际 风尚高性能SUV
《通知》要求,各地各单位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按照相关要求,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教师岗位的特点和要求,进一步细化和量化具体考核评价指标。
按照分类评价要求,重点评价教师政治素养、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与岗位职责要求的匹配度,严格落实师德师风是评价的第一标准,着力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要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准确把握好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岗位特点,可实行中小学思政课教师职称单列评审,中、高级职称评审比例不低于教师平均水平。
此外,今年职称评审的各项政策积极向基层一线教师倾斜。
《通知》强调,各地各单位在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时,要将中小学教师到乡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一年以上的经历作为申报高级教师职称的必要条件严格把关;
对在革命老区、中央苏区和民族地区连续工作4年以上且考核合格的中小学教师,申报中级、高级职称时,任职年限在相关要求的基础上放宽1年;
对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和县(区)所属单位工作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外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条件不作要求;
对乡村学校教师职称评审不作论文、课题项目、奖项、头衔称号(含表彰荣誉)等刚性要求;
对在农村学校任教(含城镇学校教师交流、支教)3年以上、经考核表现突出并符合具体评价标准条件的教师,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
对长期在老区苏区、艰苦边远地区和农村工作的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实行“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实行总量控制、比例单列,不占各地专业技术高级结构比例,可单独分组、单独评审。
《通知》强调,2020年度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职称评审在各地各单位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进行,具体申报评审数由各地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并参考上一年度正高级教师职称评审数据统筹确定,未完成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聘用程序的地区和单位均不得申报评审。
2020年度评审通过的中小学正高级教师中,担任学校(村小、教学点除外)和教研机构领导职务(包括校长、副校长、校级党组织正副职、教研机构正副职)的不得超过30%。
《通知》还要求,各地各单位要研究制定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的具体方案,统筹做好职称评审与初次职称考核认定工作的安排部署。要切实履行岗位职责,按照职称评审资格条件逐条逐项严格把好审查关。
此外,各地各单位要认真贯彻相关要求,切实提高中小学教师高级岗位结构比例,幼儿园达到8%、小学达到15%、初中达到30%、高中达到40%。同时,在县域内中小学教师岗位出现空缺时,可实行跨校评聘,及时将通过职称评审的教师聘用到相应教师岗位上。
《通知》还指出,今年优化职称评审服务,切实为中小学教师松绑减负。在职称申报中实行证明材料 试行告知承诺制,减少计划生育证明、第三方学历认证等各种各类与职称不相关或不必要的证明佐证材料。各地市县级教师发展机构从事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及电化教育工作的在编在岗教师可参加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
㈢ 不唯论文职称评定有多难
论文只是职称晋升中的一部分,如果你的论文条件不够充分,可以在其它方面努力,只要综合条件达到了要求,职称晋升还是有希望的。当前职称需要改变的是不要把论文作为职称晋升的必备硬件!
㈣ 职称论文会被取消吗
2017年1月8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重点改革“唯论文、唯资历、唯学历”论,让专业技术人才获得更科学的评价和肯定。
英语、计算机等考试不作统一要求
论文、职称英语、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不再作统一要求,取而代之的评价材料更倾向于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能力和业绩成果。并对长期在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也将适当放宽学历和任职年限要求。
拒绝“唯论文论”
在职称评定中“唯论文论”曾经是不少人的痛,而此次改革的重点也是放在了“论文不是评定职称的必要条件”这一点,取而代之,专利、科研成果、技术总结等等都将变成参评材料。
此次公布的《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意见》,对论文的要求实行了三放宽的改革措施。不再将论文作为评价应用型人才的限制性条件;对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淡化或不做论文要求;对实践性操作性强,研究属性不明显的职称系列可不做论文要求。
职称评价标准推行“代表作制度”
改革后的职称评价标准将推行代表作制度,专利成果、项目报告、工作总结、工程方案、设计文件、教案、病历等成果形式都可以替代论文。
㈤ 清华破除硕士生学位评定中唯论文倾向,你怎么看
破除唯论文可以大大提高科研人员的创新性和积极性,让学术价值提高。唯论文就意味着一切与论文挂钩,没有写出对应的论文那么升职和加薪就越来越远,但需要知道的是很多大的突破,划时代的技术不是一促而就的,需要潜心耕耘很长时间才有可能出成果,而唯论文的负面影响就是急功近利,导致很多人不愿意花大功夫去钻研去探索,而是想尽办法多发论文,这样的论文哪怕一万篇也比不上钻研数十年的一篇论文。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专利,论文含金量和价值低的根本原因。
唯论文很容易导致学术浮躁,论文低质,所以破除唯论文是利远大于弊。
㈥ 论文加帽子啥意思
OK ,需、要、的、话、我、帮、你搞、定。
㈦ 职称评审不唯论文和计算机怎么就不值得欢呼
一、额,有一点你没弄明白,职称有两种方式获得,一种是考试(考专业知识),一种是评(考职称英语和计算机!)
二、额,还有一点,专业不一样,职称获得方式也不一样,像你上面举例说的 两个专业,造价和市政!造价是只能考试获得,市政就可以考或者评都可以的!
三、职称如果是评审,可以通过单位或者个人,再或者中介都说可以的!看你的样子应该是想知道,单位没有资历,个人申报这种! 个人也是可以直接评的,条件达到之后,在档案所在地人事局提交了材料就可以了(条件和材料,具体你问所在地人事局,太多了,我就不一一说明了!)
四、额,还有问资料啊,好多的!你又不加分。。。。。
资料:沈阿伯中级必要助工,申报高级。必要中级!职称英语,计算机考试合格证书,论文(肯地方规定篇数),个人身份证,学历证书复印件,登记照,个人申报表(具体几个表格也是看地方),档案需要托管相关年限,继续教育合格证书,企业年度考核优秀!
五、评审是评审委员会,每年评审团的人员都不一样的!
六、如果你是考试,这种,成绩合格缺没有去评审,那么你就不是工程师,没有证书,就没有意义,知道吧!
额,你的问题好多啊,但是你都不加分!
㈧ 唯论文唯学历唯职什么意思
拦迟用人单位与社会大众只看重有学历的人,认为只有学历高的人能力才强,这是一种简亏李过时的思维模式。
我国人口众多,国情复杂,且应试教育思维根深蒂固,因此唯学历论在我国具有广大的群主基础,许多家长要求子女多读书,死读书,一心考取名校,这就是一种唯学历论。
同时,社会上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时,过分强调高学历,忽视了技能人才与其他专业人才,这也是一种唯空如学历论。
(8)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扩展阅读
《关于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将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坚持师德为先,教学为要,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教师,并探索建立“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
《意见》明确,将推行师德考核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教师师德档案,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绩效考核、职称(职务)评聘、岗位聘用和奖惩的首要内容。
与此同时,明确要求所有教师都必须承担教育教学工作,把教授为本专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并要求,提高教师教学业绩在校内绩效分配、职称(职务)评聘、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
㈨ 教育部发文评聘职称不唯论文,那如何体现老师业绩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育部印发的《关于破除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意见》引发广泛的关注。虽然文件谈及的是破除高校职称评聘和人才引进等环节中的“唯论文”,但是这可以说是个风向标,说明教育主管部门已经注意到“唯论文”在职称评聘以及人才使用中带来的不良的影响。
不破不立,破了必然要立,要设立新的人才评价标准,突出品德,能力,业绩的导向,制定更为全面,更为细致,更为精准和人性化的学术评价体系和标准,让我们拭目以待。
㈩ 评价教师不唯学历和职称,评价科研水平不唯论文奖项,你支持吗
近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公布<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的通知》,方案中的几条要求引起了网民的热议,其中“评价教师不唯学历和职称评价,科研水平不唯论文奖项”这两条内容更是引发了无数人的讨论。很多人都认为这两条要求具有非常大的进步意义,淡化了学历和论文的作用,不只以学术头衔论教师地位,这样做能够打击处于垄断地位的学阀,而且对于高校的治理与科研环境的改善也是具有很大作用的一步棋。对于这两项要求,小编也是持支持态度的,但是具体效果如何还是要看下一步能否顺利执行。
总而言之,对于这两项方案要求小编是十分支持的,但是如何完美的落实这两项要求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能顺利执行,将是学术圈内的一大进步,如果在落实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反而有可能会引发更多的弊端。大家对于这两项方案要求有什么看法和观点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