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帽子知识 > 刺绣帽子老银饰

刺绣帽子老银饰

发布时间:2022-04-23 17:47:15

『壹』 这个古董帽子多少

清代绣花帽,难得带银饰,市价1000元

『贰』 这是老辈传下来的帽子上的银饰,请问值钱吗

提问中讲到的银饰应为银帽花。
金银帽花通常在女式帽上较为常见,男式帽的帽花常见材质的是翡翠、珊瑚和玛瑙。
帽花实际上也代表一定的等级,黄金、翡翠、珊瑚帽花通常为官宦人家和富贵人家佩戴;银帽花、玛瑙帽花在普通家庭较为常见。
男士帽花在建国后已经基本上没人佩戴,但女式帽花直至上世纪末还有老人在佩戴。
银帽花最常见的是民国时期制作。市场价格不高,这种人家使用的帽花交易价格一般只在100元左右,交易价值不大。还是留存着作为对老辈的念想为好。

『叁』 有刺绣和银饰的小孩帽子是那个民族

福建畲族,闽东闽北地区,那种帽子是周岁时期使用的,多数银人为八仙。

『肆』 彝族的帽子有什么象征

彝族女人头上戴的帽子,表示一生将吉祥如意,充满光明和幸福。这是美好的寓意。彝族还有一种鸡冠帽,象征吉祥和幸福,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具体的象征意义如下:

『伍』 彝族的帽子有什么象征

彝族带帽子的象征:
彝族所处地域幅员辽阔,支系众多,因此,其穿戴因地而异,不同支系的服饰及手工艺也各具特色、异彩纷呈。川滇大小凉山的彝族,四周山川环抱,峡谷深邃,巨流滔滔,由此早已形成彝族古朴、独特的服饰风格。
彝族男子穿大襟右衽、窄袖上衣,下着长裤。裤脚有大、中、小三种。女子上着大襟右衽衣,下着百褶裙。
彝族鸡冠帽是女装不可缺少的配套服饰,因其形似鸡冠而得名。这种帽的制作方法:第一步是把几张布叠起来,缝紧;第二步是根据帽圈的大小,按公鸡冠的形象,把布剪裁成相同的两片;第三步把这两片布的两端及上部缝好即成;第四步进行装饰。
装饰最为繁复,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镶银珠的鸡冠帽,以直径约为5至6毫米的银珠串起来,从帽的外沿起,由外及里,一层紧挨一层地把银珠串铺在布片上钉紧。镶好银珠,整个帽面都是银珠,而且很有秩序。
这种华美的银珠鸡冠帽戴在头上,银光闪闪,极其引人注目。二是绣花鸡冠帽,在布面上绣上自己喜欢的各种纹饰。三是绣花加银饰鸡冠帽,在绣花鸡冠帽的空余地方再镶上银花、银链。这种鸡冠帽既有绣花又有银饰,另外一番风韵。但森林中的魔王对姑娘不怀好意,总想霸占她。
在一个明月皎洁的夜里,小伙子和姑娘在森林中约会,魔王突然降临杀害了小伙子,把姑娘强行带走。然而聪明的姑娘趁其不备,逃了出来。魔王发现后,紧追不舍。
当她跑到一个村寨边时,公鸡就“喔喔”地啼叫了起来。魔王听到鸡叫声,知道前面有人家,不敢再追赶姑娘。姑娘终于逃出了魔掌。
姑娘带着公鸡来到心爱的小伙子被害的地方。当公鸡“喔喔”鸣叫起来后,奇迹出现了,小伙子复活了,姑娘高兴地搀扶着小伙子回到村子里。后来他们结为夫妻,过着幸福美满得生活。

彝族人民不仅把戴鸡冠帽作为吉祥的象征,而且将它作为一种审美的标准。同时也是妇女们聪明才智的结晶。哪位姑娘的鸡冠帽做得漂亮,她就会赢得人们的赞扬。因此,鸡冠帽在彝族妇女中广泛流行,制作技艺不断提高。

相传在很久以前,在红河地区的一个山寨里,两个男女青年在劳动和生活中,相识相爱。姑娘心灵手巧,貌若山花,小伙子勤劳勇敢,人们都称赞他们是天生的一对。

『陆』 苗族女人的头上都会戴一种银饰,这种银饰叫做什么

苗族银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护头花、银顶花、银瓢头排等。

一、银童帽饰属于头饰,通常钉在童帽上。

二、贵州苗族银角,以地域分为三种类型:西江型、施洞型、排调型。

1、西江型银角两角分叉,主纹通常为二龙戏珠形象,龙身、珠体均为凸花,高出底面约一厘米。

2、施洞型银角又称银扇,因其在分叉的两角间均匀分布四根银片,颇似扇骨而得名。

3、排调型银角,银角似角似羽。两角一分为二,远观似角,近观如羽。正中开出一支,顶端则明显为变形银羽。突出三艾皆插白鸡羽。

三、银帽分为三种类型:重安江型、雷山型、革东型。

四、银围帕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将散件银饰固定在头帕上;另一种则整体为银制,内衬布垫或直接固定在头上。

五、苗族银发簪式样极多,虽然同样是花,但单瓣、复瓣,或束或簇,繁简密疏,造型大不相同。

六、插针的类型:有叶形银插针、挖耳银插针、方柱形银插针、钱纹镶珠银插针、几何纹银插针、“寿”字银插针、六方珠丁银插针等等。

七、银耳环:分悬吊型、环状型、钩状型、圆轮型四种。

(6)刺绣帽子老银饰扩展阅读:

苗族银饰特征:

1、以大为美,苗族大银角几乎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堆大为山,呈现出巍峨之美;水大为海,呈现出浩渺之美。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独特见识,用美学的观点来看是很有道理的。同时也体现了你的家庭富裕程度是不错的,并显示着苗家姑娘的大气。

2、以重为美,贵州施洞苗族妇女自幼穿耳后,即用渐次加粗的圆棍扩大穿孔,以确保能戴上当地流行的圆轮形耳环,利用耳环的重量拉长耳垂。有些妇女因耳环过重,耳垂被拉豁。当地耳环单只最重达200克。黎平苗族妇女的篓花银排圈讲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

3、以多为美,苗族银饰上呈现出的"多"的艺术特征。很多苗族地区佩戴银饰讲究以多为美。耳环挂三四只,叠至垂肩;项圈戴三四件,没颈掩额;腑饰、腰饰倾其所有,悉数佩戴。特别是清水江流域的银衣,组合部件即有数百之多,重叠繁复,呈现出一种繁缚之美。

『柒』 壮族的银饰过去曾经普遍盛行,壮族女子为何喜爱佩戴银饰

壮族姑娘都戴着华丽的银饰,他们很漂亮,笑容灿烂,起初壮族人戴银饰,也许是因为它的实用效果。

壮族银饰曾经很流行。根据1934年度《广西县概况》,百色市“妇女饰品包括发箍、发夹、指环、手镯等”,优雅地向下“妇女的装饰,城市更是金玉,国家是重玉银。”“只有女人喜欢戴发夹、耳环、手镯和盾牌。”富人用黄金,穷人用白银。”未婚女性喜欢留长发留刘海(以区别已婚与否)通常,他们会将左发梳向右侧(大约37个点),用发夹固定,或者扎一条长辫子,在辫子的尾部系一条彩色毛巾工作时,他们固定编织板的顶部已婚妇女头戴龙凤发髻,将头发从后向前折成鸡(凤)臀式,并插入银或骨横发夹。很少有白手帕用绿纱包着他们大多使用黑色手帕或花手帕她们大多是中年妇女,喜欢戴绣花前额冬天,女人通常戴黑色的羊毛帽子。帽沿的式样随年龄而变化。

那边有那么多隐士,他们可能不如我们值钱,如果他们不在我们身边,其他人的财富就会显现出来,隐藏起来。

『捌』 苗族的服饰有何特色为何被称为是“穿在身上的史书”

我国是一个地域非常辽阔的国家,在不同的历史过程中,各个民族也出现了不同的融合,一直演变成了现在56个民族的模样,在这五十六个民族中,汉族是人口最多的,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汉族文化,其他的很多少数民族人口虽然也不在少数,但是是没办法和汉族相比的。苗族是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服饰被誉为“穿在身上的史书”,他们的服饰最大的特色就是繁琐的装饰和独特的图案,而他们的服饰上面独特的图案也具有久远的历史意义。

三、文化内涵

在苗族这些独特的图案背后,蕴含的是苗族人世世代代的文化内涵。这些衣服上的图案在很久之前就已经出现了,这也是苗族的祖先们一开始绣在衣服上的,后来随着时间的演变,虽然苗族的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这些图案却一代代的流传了下来,成为了苗族文化的一种独特象征,所以苗族的衣服又被称为是“穿在身上的史书”,意思就是这些图案是经历了历史文化的洗涤和积淀的。

『玖』 天下苗族第一县的吊脚楼下的歌舞升平

“能歌善舞”是各少数民族的共性,苗族也不例外。在台江这块土地上,没有一个苗族村寨没有歌舞,更没有一个时节断过歌舞。“
台江的歌舞文化大多体现在苗族的酒文化里。苗家人说他们“会喝水就会喝酒,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
我们采访的那些日子,那些生性好客的苗家人以其本民族特有的待客方式款待我们,一张木制的四方桌摆在路中间,桌上放一壶酒一碗肉几串彩蛋,四五个身着盛装的苗族姑娘排成一队,手握弯弯的牛角杯把寨口挡住,几个老汉在寨门前吹芦笙迎接,这就是苗家人为贵客光临而设置的拦门酒。有朋自远方来,这些青春亮丽的苗家姑娘唱着迎客歌,举着弯弯的牛角杯向客人敬酒,这一质朴的动作,传达着一种纯真友爱的情感,让人忍俊不禁地多喝两口。喝过了拦门酒,姑娘赠送的象征平安吉祥的彩蛋挂在脖子上,这样才兴致勃勃地走进每一个苗寨去采风。于是,笙鼓场边要喝酒,入户调查要喝酒,见面酒、交谊酒、转转酒、团圆酒……不喝不礼貌,不醉不罢休。
台江是“歌的海洋、舞的世界”,台江的苗族人民特别能歌善舞。用陪同我们的县文化局李美仁局长的话说:“台江号称'天下苗族第一县',除了与苗族人口比率高居98%外,与境内的民俗、服饰、歌舞也有极其重要渊源。在全国众多的苗族居住地中,目前还没有哪一个地区的苗族歌舞像台江境内的苗族歌舞这样出名,这样被世人所公认和赏识。”台江的歌曲多种多样,有质朴庄重的古歌,有豪迈奔放的飞歌,有缠绵动听的情歌,还有酒歌、丧歌、嘎百福歌、儿歌等。每一种歌曲都有自己的唱腔唱调,同一种歌曲在不同支系里又唱得互不
相同,各具特色,悠扬婉转,韵味无穷。
台江的舞也很迷人。舞蹈名目尽管有多种叫法,然而舞步都以“三步一回头”为基础。一位头发花白的慈祥老人告诉我,这种“三步一回头”的舞蹈动作,源于苗族悲壮的历史传说。相传,五千年前,苗族先祖蚩尤被炎黄两帝联手击败于河北逐鹿后,苗族先民从此被迫离开中原,在一代又一代的朝野征战中过着战争和逃亡的生活。面对朝庭发动的一次次军事围剿追杀,苗族人民一边往前跑,一边调头往后面看有没有追兵,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种有纪念意义的舞蹈动作。他们的伴奏乐器以芦笙、
木鼓或者铜鼓为主。“芦笙一吹,人心就飞;木(铜)鼓一响,脚板就痒”。当芦笙吹响或者鼓声敲响时,这些憨厚朴实的苗家男女
老少,围着伴奏乐器,逆时针方向成圆圈或者半圆圈跳舞,舞者人数不限,年龄性别不限,圈数不限,反反复复重复着“三步一回头”的基本动作。而在这些林林总总的“三步一回头”的舞蹈动作里,反排木鼓舞是最出名的一种。它被国外人士赞誉为“东方迪斯科”,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自1990年在中南海为党和国家领导人献艺后,反排木鼓舞先后到英、法、美、意、日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演出,是目前所有苗族社区中最出名的舞蹈剧种之一。 台江有9个苗族支系,他们穿着9种互不雷同却又互相关联的服饰,分别叫方妮型、方南型、方纠型、方黎型等9种别称。每一种服饰,又分成若干种子服饰,所以,台江境内现存的苗族服饰有9种类别100余种款式,其数量之多在各民族聚居地区中是屈指可数的。2000年,教科文组织东亚代表团与我国有关机构在云南大学召开“亚洲苗族服饰工艺研讨会”,台江县的苗族服饰以其精美华贵和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技压群雄,与会专家一致提出应将台江苗族服饰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在台江穿行时,由于部分村寨未通公路,未能亲眼目睹所有的苗族服饰种类和款式,冥冥中有些遗憾。然而,就我们所抵达的那些村寨,看见的那些色彩斑斓的苗族服饰,感受精美刺绣背后隐藏的博大精深的苗族文化,又觉得倍感荣幸,不虚此行。
县城老街是苗族工艺品的天堂。平时,那里有很多银匠师傅租门面加工、出售银饰工艺品,逢值台江“赶场”天,四邻八乡的苗族妇女前来购置银饰去装扮自己的儿女,也顺道将自绣的绣服等工艺品带进市场,出售给远方的游客。两把简陋的长凳撑起一张门板,她们将带来的工艺品放在板子上或挂在板子边,忙碌地张罗自己的生意,虽然,她们中有很多人连汉话都不会说,却从不妨碍与游客讨价还价。
我曾亲眼看见几个“老外”打着手势和这些苗家妇女讲价,并且买了她们的绣背带、绣帽子。一位姓熊的银匠告诉我,在台江,银饰和刺绣已经形成了一个产业链条,是推动当地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每年均有几千人在外面跑销售。然而,老街的工艺品多半都是成品,学习其制作过程还需要到农村去。
一根针,一根线,一块布料,一两个苗家妇女心安理得地坐在自家门口或者“美人靠”上刺绣,这是进入许多苗寨常看到图景。这些心灵手巧的苗家妇女所处支系尽管不
同,然而,她们都传承着先人的意志和记忆,在一张张用蓝靛染制的布料上穿针引线,精心勾画出一个个精美别致的图案。这些绣图,大多都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非常考究,让人嗅出一股浓浓的苗族古老文化气息。 据《苗族古歌》所唱,开天辟地的时候,首先有一棵枫树,枫树心里生出一只蝴蝶,蝴蝶与水田中的水泡相恋,孵化出12个蛋,这12个蛋又孵化出雷公、龙、虎及苗族人的先祖姜央等。苗族人相信,“蝴蝶妈妈”是所有苗族人共同的祖先。所以,蝴蝶刺绣造型在台江甚至于黔东南很多苗族地区特别多,有人面人身蝶翅的,有人面人手人足、背后长出翅膀,像西方天使造型的,不一而足。
在方召乡,我又见到了另一种图案,这种图案绣在围裙底角上,最底角绣出红、绿、青三色线条,象征着苗族人曾渡过黄河、长江、珠江支流都柳江迁徙而来,三色线条上绣着无数山坡、树木及小矮人。一个瘪了嘴巴的苗家老太婆告诉我,这是对苗族先民苦难史的记忆。苗族先民过长江、黄河及其都柳江迁徙而来的时候,一路上都有追兵追杀,苗家人只好往深山老林逃难,却又怕地下的狼豺虎豹袭击,于是苗族先人从一棵树跃到另一棵树上去,以避开身后的追兵和地下的野兽……只要有心询问探索,台江苗族刺绣里的每一个图案,每一种颜色,都有一个匪夷所思的故事传说,它们都表示着苗族的历史和文化。
所以,苗族刺绣里的每一个图案,都是苗族人民的一个象形文字;每一套苗女绣装,都是苗族人民穿在身上的史书。这个没有文字的民族,用针当笔、用线当墨、用布料当纸,把几千年来所遭受的迁徙、苦难、流离失所和风俗人情一一记录在妇女的服饰上予以保存,并以口传心授的形式一辈教一辈,使之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拾』 各个民族的服饰特点

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长裤、绣花围腰,或蜡染百褶长裙;黔南地区穿传统栏干服。栏干服是衣裤套装,衣襟、领口、衣袖、裤脚均镶花边。

朝鲜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称。女子穿传统的襦裙套装,上襦称则高利,为小灯笼袖斜襟短衣,以花结襻带系合;下裙称契玛,是高腰长裙,少女为统裙式,婚后缠裙式。

达斡尔族 女穿蓝袍、绣花鞋、白布袜,胸佩银饰。

傣族西双版纳地区女子为窄袖对襟短衣、统裙、银腰带;

德宏地区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长裤、小围腰,婚后是对襟短衫,黑统裙;新平、元江一带,女上衣的腰际处和裙腰处常绣花、饰银泡银穗,故有“花腰傣”之称。

阿昌族 女子穿统裙,以青布包头;未婚者穿长裤,盘辫簪花。男子着黑衣裤,背通帕(挂袋)、阿昌刀。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蓝裤、黑紫丝绒背心,扎绣花围腰,用花包头、银首饰,着百节鞋(翘头绣花鞋)。

保安族 女穿高领大襟花短衣、镶花边长背心,罩盖头,穿双梁鞋。

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红绿纹相间的统裙,扎大包头。男穿无领上衣、黑色宽大长裤,黑或白布包头。

德昂族 女子上为对襟短衣,下着饰横条图案的长统裙,并装饰藤腰箍。男子穿圆领大襟衣和肥短裤,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头、男子还饰绒球。

东乡族 女子穿大襟衣、绣花背心、长裤,罩盖头。男子穿长袍,束带,佩小刀等;或穿对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顶软帽。

侗族 女子为无袖上衣、宽脚裤或百褶统裙,佩带银饰。男子为无领短衣、统裤、侗帕(大头帕)。多用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

独龙族 穿用披毯:将麻布毯披于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结角(男左结、女右结)。此外,女子用头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罗斯族 女子穿布拉吉(连衣裙)或褶裙,戴艳丽的头巾。男子穿西装和白色绣花边的套头衫。

鄂伦春族 穿皮袍:大襟,开二衩或四衩,领、袖、襟处镶异色皮边,衩处补绣团花图案。此外,女子戴毡顶皮帽;男子为狍头皮帽、皮裤、皮靴。

鄂温克族 女穿大翻领连衣裙,或大襟连衣裙式长袍。男为深蓝长袍、圆锥形帽、皮靴。冬季习惯穿兽皮衣。

高山族 女子一般为对襟长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红布包头。

哈萨克族 女子穿连衣裙、绣花背心、绣花套裤,戴吐麻克或白布盖头,并加大披巾。吐麻克是一种小圆帽,饰有猫头鹰毛。。

赫哲族 习惯以鱼、兽皮制衣,冬季穿套裤,传统穿袍。女袍类似旗袍,采用镶绲工艺,并缀贝、币或铜铃;男袍为右大襟、前开衩。此外,女子穿绣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为布靿、皮帮底的纳褶防寒靴,内絮乌拉草。

回族 女子穿大襟短衣,戴盖头。男子穿白色对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圆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汉族服装。

蒙古族 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红、黄、紫、深蓝等色,传统式样为身宽袖长、下摆不开衩、襟和摆采用镶绲装饰,束彩腰带


苗族 女子穿大领对襟短衣、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为大襟短衣、宽脚裤、围腰,采用多姿多采的头饰;节日盛装,常采用刺绣、蜡染等工艺装饰服装,以及多种传统银饰,如项圈、手钏、银衣(银饰钉于衣上)。

仫佬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长裤或统裙,束围腰(上有几何图案)。男子穿无领琵琶襟衣或唐装(类似汉族的衫、袄、裤)。尚青色。

纳西族 女子穿黑、蓝、白色大褂,背心,长裤,多褶围裙,披七星羊皮披肩(上绣日月、下缀七星图案,俗称“披星戴月”,象征勤劳),戴圆的纱头帕或蓝头巾;宁蒗等地为短衫、百褶长裙,束腰带,蓝、黑布包头。

怒族 女子穿背心、多褶长裙,习惯以竹管穿耳,珊瑚、贝壳饰胸,藤环缠头、腰、踝;贡山地区以麻布片为前后裙。

普米族 女子穿大襟衣、百褶长裙,束宽大的彩腰带,披羊皮,缠大包头,饰银环耳坠。男子穿麻布短衣、大裤、白羊皮背心,打裹腿,佩腰刀。

羌族 传统穿用皮褂褂,即罩于麻布长衫外的羊皮背心。此外,女子用绣花围腰、头帕及耳环、手镯、银牌等饰物,穿勾尖绣花鞋。男子缠包头,束腰带,裹腿。

撒拉族 女子穿对襟衣或大襟袍、花背心、绣花布鞋、布袜,罩盖头,饰长耳坠。男子为白色对襟衣、黑背心、白或黑色平顶圆帽;冬季穿皮袄或褐子(羊毛织成的衣服)。

畲族 女子穿大襟绲边上衣、短裤,打裹腿,以红绒线束顶髻,戴细篾斗笠;结婚时戴凤冠银簪。男子为对襟上衣(老年大襟)、长裤。习惯用青、蓝色自织麻布。

水族 女子穿无领大襟半长衫、绣花围兜,缠包头(少女戴缠绕红线的头圈),佩银首饰。男子为无领大襟宽袖长衫(青年对襟长衫)、青布包头。尚青蓝两色。

塔吉克族 女子穿无领长袖衣和曳地长裙,或穿连衣裙,戴圆顶绣花帽(缀后帘)、加白黄红色头巾。男子穿袷袢,戴黑绒圆高帽。男女皆习惯穿野羊皮高靿靴和毡袜。

塔塔尔族女子穿连衣裙、深色背心,戴镶珠小花帽,披纱巾,着花靴(上绣动物图案)。男子为绣花白衬衫、黑色背心或对襟长衫、黑裤,戴绣花或黑色小帽,着长靴。

土族 女子穿镶花边的大襟袍(配五色布拼成的袖套),镶花边的背心,束绣花宽腰带,佩挂手帕、钱袋、荷包、小铃。男子为小领大襟长袍、大裆裤、黑或红色背心,上黑下白的裹腿,云纹布鞋;冬季穿大领白板皮袄。

土家族 女子传统的服装为左开襟大袖绲边短衣、八幅罗裙,现一般为右开襟上衣、镶边统裤,青布包头,绣花鞋,银饰品。男子为对襟或琵琶襟短衫、长裤,青布包头。多用溪布、峒布,即自织自纺青、蓝色土布或麻布。

佤族 女子穿黑色无领短衣、黑红条纹相间的统裙,头、颈、腰、臂、胫用箍饰物。男子为无领对襟短衣,红、黑、白布包头,以黑、红线穗作耳饰。

维吾尔族 女子穿艾得丽斯绸连衣裙、衬裙,深色绣花背心,系鲜艳的头巾(老年白纱巾或大幅白盖头)。


乌孜别克族 女子穿魁纳克(宽大多褶的连衣裙),戴各式小花帽,着绣花靴。男子穿托恩(对襟袍,类似袷袢,以方巾束腰),绣图案的衬衫,戴小花帽,着皮靴、浅帮套鞋。

锡伯族 女子穿袍(青年的袍腰部打褶象连衣裙)、背心、肥裤(扎裤脚)。男子穿箭袖前开衩长袍,或短袄、长裤。东北地区锡伯族着当地汉族服装。

瑶族 女子服装注重绣花、蜡染,通常穿琵琶襟或大襟上衣、长裤、短百褶裙,打裹腿,采用多种样式的头巾、帽及银饰。男子穿对襟无领短衫、长裤或过膝短裤;广西南丹一带沿用白色裤,裤脚绣花;广西连南一带缠红布包头,插雉尾。多用青、蓝土布。

仡佬族 女子穿套头式无袖袍,前短后长并绣花;穿三段式统裙,中段为红色羊毛织物,上下段为青白相间条纹图案的麻织物;缠包头,同时缠3条长帕,后垂6穗,饰海贝;穿勾尖鞋。男子为无领琵琶襟衣、长裤,青布包头。

哈尼族 女子穿无领上衣、银胸饰,着长裤或裙,系围腰(以不同颜色标识未婚已婚),戴小帽,饰银泡;节日穿绣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缠头(节日插羽毛),系绣花腰带。尚黑色,多用自织自染的棉、麻布。
彝族 大小凉山男女老幼四季披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线织成的擦尔瓦(即披风),上织有花纹,有的下端密集长流苏。擦尔瓦始用于汉、晋;白天御风雪,夜可作被。

此外,女子穿大襟上衣(绣花或绲边)、多节多色的曳地百褶裙或长裤、围腰,着瓦式方头帕或青布包头;云南少女戴鸡冠帽、缀银泡,在赛装会、插花节上穿刺绣服装。

男子为大襟或对襟衣、多褶裤(裤脚宽窄不一,宽者1m),青或蓝布帕包头(右前方突出细长锥形“英雄结”),左耳戴大耳珠、缀丝穗;老年穿长袍,戴瓜皮帽。

藏族 传统穿用藏袍,是敞领口、右大襟、系腰带的大袍,用氆氇、毛皮及其他面料制作;

壮族 女子传统装束为大襟或斜襟上衣、褶裙或宽脚裤、绣花围腰。男子着唐装,包头。三月三节,着节日盛装。

拓展资料

民族服饰是指各民族本身文化中独有特色的服饰,也可以称为地方服饰或民俗服饰。

在一些民族国家的城市生活中,人们在日常的时间虽然多以西装打扮为主,但在节庆、宗教仪式、国家典礼和其他正式的场合中,则会以民族服饰打扮出现,通常在服饰上的一些装饰品中可以推断出穿戴者的婚姻状态、社会或宗教地位等。

民族服饰文化内涵丰富,包括制作原料、纺织工艺、印染工艺、刺绣工艺、图案纹样、色彩表现、饰品工艺、文化价值等因素。

2008年,共15个民族的民族服饰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2年内蒙古发布中国首个民族传统服饰地方标准——《蒙古族部落服饰》地方标准。

2014年,由国家民委经济发展司承担的财政部专项“中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传统生产工艺与技术保护工程第八期少数民族服饰”项目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制衣原料、编织、印染、鞋帽、衣服、饰品等制作的独特性工艺进行调研。

例如,汉族是中国的主要民族,汉族的古传统民族服饰是汉服。相传为黄帝发明,西周起汉服已具基本性质,到了汉朝已经全面完善并普及。这一时段直到明末清初,汉族人着汉服到汉朝已有几千年历史。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

古汉服又称为汉装、华服。既有交领右祍又有直领圆领,袖子分为广袖、小袖、胡垂袖等。

汉服通过华夏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饰均具有或借鉴汉服特征。

清朝初年,满族统治者执行“剃发易服”政策,禁止人民穿着汉服,蓄长发。

从此古汉服渐渐从人民生活中消失。

由于清廷的“十从十不从”政策,古汉服并没有完全消失,人们仍然能看到她的影子。

例如道教、佛教的僧侣服饰就保留了下来。古汉服的影响十分深远,中国许多少数民族和亚洲各国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鲜、越南、蒙古、不丹等都借鉴传承了古代各个时期汉服的特征。

汉服历史悠久,款式众多,历朝历代皆有自己的特点,但主要特征不变。而汉服又有礼服和常服之分。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配饰头饰是汉族服饰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汉族男女成年之后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上,以笄固定,加之以冠,以示成年。

与刺绣帽子老银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欧迪鸟旗袍旗舰店 浏览:469
旗袍折扣店 浏览:682
男衬衫应该穿合身吗 浏览:38
旗袍新品发布会 浏览:604
在商城卖女装工作内容是什么意思 浏览:68
批发女装都在哪里哪进货 浏览:733
给奶奶买了条裤子怎么评价啊 浏览:409
男人穿什么样的夹克好 浏览:457
冬装长半身裙如何搭配图片 浏览:381
直筒大裤子配什么衣服 浏览:265
高速穿睡衣会扣分吗 浏览:937
红色裙子配什么鞋好看 浏览:848
米白鞋子配什么颜色裤子 浏览:696
深蓝色衣配什么颜色下装 浏览:405
风衣搭配板鞋好看吗 浏览:103
皮裙子越穿越肥怎么办 浏览:737
红se大衣叠穿蓝se牛仔外套 浏览:687
为什么二年级了还拉臭裤子上 浏览:754
男子700蓬羽绒服 浏览:161
中国旗袍妆画法 浏览: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