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犬夜叉的衣服是啥
款式:狩衣(出现这种衣服的经典漫画是:棋魂、少年阴阳师)
材质:火裘鼠的皮毛
颜色:火红色
狩衣在历史上最先是以野外狩猎时所用的运动装。为方便起见运动袖与衣体未完全缝合,从肩部可以看见里面所穿的单衣,整体的装束都非常宽松。由于穿着方便,又便于活动,因此一般公家平日里也喜欢穿用。后来便渐渐发展成为院参时的礼服。狩衣是武家所独创,跟据披肩与铠甲发展而来,并在官家社会身份等上下阶层关系中。具有严格的服饰概念.在平安时代为一般官家的便服,镰仓时代为祭奠中神官穿着的服装.
狩衣有宽大的袖子,袖端有一条做点划线状穿过的带子,既”袖括”。末端那条可以活动的细布称为”露”,35岁前”露”为扁平状。“袖露”根据年龄的不同分为薄平形(34、35岁以下的年轻人使用)、厚细形、左右捻形、笼括形和嵶形。袖露的式样是以公卿位阶等级来区分的。里面的衣服叫做单衣,再里面的是白衣.下面的是裤.又称”指贯”肥大的裤在裸部束起,虽然看起来灯笼,却避免了因裤管过大而到处乱飘或不小心自己踩到而扑倒.”指贯”的颜色有一定限制,可以根据颜色区分年龄.一切着装完毕,戴上”立乌帽子”,手持蝙蝠扇,脚穿”浅踏”,这就是典型的平安时期狩衣的装束.
Ⅱ 求一位日本女将的名字 我只记得大概的样子
在日本真实的历史上确实也有几位很厉害的女武将:
1.大三岛女武神:鹤姬
如今在濑户内海上的爱媛县大三岛町还保留一座大三岛大山祇神社,其国宝馆中供奉着日本唯一存世的女性用专用胴丸,便是当年三岛水军女战神“鹤姬”的遗物。
这件被名为“鹤姬的铠”的宝物,与一般日本的杂兵胴丸相比,胸部更为膨胀,胸板和前立拳都是向外倾斜的。另外一般的胴丸下摆——草折是八间四段,这件怪异的胴丸却有十一间五段,应该是考虑到女性盆骨特点的改造。
2. 忍城的守卫者:甲斐姬
甲斐姬生于元龟三年(1572年),是成田氏长三个丫头中的长女,还有名为卷姬、敦姬的妹妹。甲斐姬的外祖母外印尼71岁还身着具足参与笼城战,最终得秀吉亲自授予封地。
甲斐姬最初名动天下,不是因为武略,而是缘于其出众的容貌,但这位被当时认为是“东国随一”、“关东一”的漂亮丫头却总被老爸往姬武将的方面培养。没办法,成田氏长三个千金却一个小子没生出来,指望女婿守卫成田家的忍城不现实,嫁女儿的结果美女和城池买一送一。好在甲斐姬是个智慧与美貌并重的天才,其武艺和军略很快就超越了外貌,成为家臣争相赞叹和传诵的话题,甚至被认为是生错了性别,“可惜生为女儿身,若是男子绝对是保成田家一代容华的家宝”
天正十八年,秀吉出阵关东。忍城城主成田氏长带领成田家主力部队赶往后北条家主城小田原,准备应对笼城合战。
氏长同族成田泰季(也有说是成田长亲)被留在忍城担任城代统御一帮老弱病残看家,总数不过300余名兵士,就算算上城下町可以动员起来的农民兵,绝对不到3000人。
据说氏长临走前,特地叮嘱十九岁的女儿“拿出男子汉的气概来守城吧,尽我族对小田原的最后忠诚,想要投降的都预先赶出城去。”,甲斐姬的回答也掷地有声“我将以全身的军略武道技艺守护城池,绝不会让有勇无谋者太早牺牲这座城市,而身为女儿身的我也不会作出有辱家门之事”氏长听完满意的赶往小田原。
根据《成田记》,这天的甲斐姬“盘起长发,头戴乌帽子型兜,樱花纹饰点缀的大铠外罩猩红色的阵羽织,腰挂成田家祖传的名刀‘浪切’,手拿银质的采配,胯下一匹黑马”,英姿飒爽风华绝代。
3.日本第一女武将——巴御前
《平家物语》中是这样描述阿巴的:“...木曾义仲从信浓出发时,带着两个美女,一个叫阿巴,一个叫山吹...。这位阿巴,肤白发长,容貌出众...”
这还不算出奇,看后面的: “...善用强弓,无论马上或徒步,无不百发百中,神鬼皆愁,算得上是一可当千的英雄...” 一可当千是日本形容猛将的常用语,相当于我们的“有万夫不挡之勇”。
可能是我看的东西比较少,如果除去那些女化三国动漫,我只在《鬼眼狂刀》里看到过巴御前出现过,在那里被叫做巴夫人,不过好像用的一把大刀,很是英姿飒爽啊。
除去那些女化三国动漫,日本动漫里对女将的描写本来就不多,出了鬼眼,我还看过一部专门写日本女将的动画,不过是架空的,叫做《百花缭乱》,你可以去那里找找。
Ⅲ 日本战国时期作战武器发展的情况
【日本铁 炮起源】
在天文十二年八月二十五日(公元1543.10.3,一说1542年),由于受到风暴影响,葡萄牙人乘坐的船漂流到了种子岛,并且带来了铁 炮(火绳枪)这一新式武 器。种子岛父子不惜用自己的女儿出嫁去换得制.造过程,花费一年多的时间生产出了日本本地的第一枝铁 炮。(一年余で国产化に成功)。
【铁 炮构造】
按照现存的资料来看,日本战国时期的常规铁炮长度一般来说是在100cm到200cm之间,口径介于1.0cm和2.0cm之间;均采用火绳击发射击的方式,发射时拨动扳机,弹 药为铅弹,前膛装填,有效射程50米,最大射程150米。
【战术运用和技术革新】
这里主要是分析一下关于日本战国时期铁炮的诸多新式战法和技术革新。已知的是,著名的技术革新有立花家的“早合”;战法有织田信长的“三段”、纪伊杂贺的“钓瓶击”。下面笔者就这三种铁炮的战法进行简要的分析。
一、早合
所谓早合,即提前将火 药和弹丸按照配比混合包好,战斗中只需要将各个小包入膛压实,通过减省分药、混合的工序以提高射速,且便于携带。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定装弹 药。用一个竹子或者是木头做的容器,里面填充上火 药和弹丸,从前膛一次性装入①;按照这样的装填方法,射击速度可以提高到每分钟接近5发②。笔者动手实验后发现,就算使用了“早合”这一技术,算上枪管冷却、二次装填,一分钟射击次数在4发上下(也许是笔者手慢了的过);但是5发/分钟的射速,个人还不是很能接受。
“早合”是战国时期铁炮在技术领域一次技术革M,它大大的提高了铁炮的射击速度,使得铁炮的威力能够更好的发挥;其实这项战术据传还和纪伊的杂贺党有点联系,毕竟纪伊的杂贺党是靠着铁炮吃饭的,铁炮可以说就是他们的生命。
二、三段击
我想,只要玩过KOEI公司出品的《太阁立志传》的同志,都或多或少对三段击有所耳闻。这一战法的最初运用是在天正三年五月二十一日(公元1575.7.9)的长筱合战中,太田牛一的《信长公记》中有“そして数百挺の鉄炮を轰然と発射して敌众を追い散らし”的记载。这样的战术是属于分段分层射击的方法,即将铁炮队分为三队,第一队射击完毕后退回进行弹 药装填,第二队补上射击,然后第三队再补上射击,此时差不多第一队的弹 药装填已经完毕,可以再度射击。同普通的铁炮队轮番射击相比,三段击战术可以讲三次连续射击的时间缩短到十多秒(最快可以达到12秒)。
然而这种战术特别需要对于铁炮队实施保护,比如在铁炮射击阵地周围部署策应兵力、修筑掩体工事等,以防止铁炮队遭受敌方直接打击。三段击的实用性较大,稍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一点改变就能适应当时的各种作战;然而三段击的消耗也是大得惊人。按照这样的比例计算,长筱合战持续了5-6个小时,也就是说弹 药消耗量将达到十多万发,因此铁炮是不可能贯穿了整个长筱合战的,只是在白热化的时候对武田方进攻兵力进行了重点的打击③;并且,长筱合战的胜利,主要因素是织田德川联军兵力优势和酒井忠次对于鸢の巣山武田军补给基地的奇袭,而三段击只能算作是对交战前线战局起到了重要影响的战术。就算是日本本地的文献,同样也是这样描述的:“长篠の胜因は、鉄炮の火力にあったというよりはむしろ効的な鉄炮运用を可能にした阵城构筑にあったようである。さらにいえば、鸢の巣山袭撃と长篠城JFにより、武田军がその阵城に自ら攻撃を仕挂けざるを得ないような切迫状况に追い込まれたことも大きな要因となった。”(语出《信长公记》第八卷第四章,下文有翻译)
三、钓瓶击
这一战术最先起源于纪伊的杂贺党,对于这一战术目前有两种比较可信的说法:一说是三个人四支枪为一组,一人负责射击,一人负责装填,一人负责将装填好的火绳枪递到负责射击的人的手中;另有一说是四个人(或者更多)分成一组,一人射击、一人装药、一人挂火绳、一人添弹,打完之后反复轮回加快射击频率。笔者倾向于前者。因为笔者认为,如果按照后者的话,虽然有了一点做工专业化的苗头,但实际上却浪费了时间;装药和添弹是可以同步进行的,没必要第一位装了火 药,然后交给第二位装弹通条。按照钓瓶击的描述以及实战的记录,钓瓶击战术可以将两次连续射击的时间间隔缩小到4-7秒。这就极大地提高的铁炮的火力打击程度,五组左右的铁炮队便能在50米以内构造一道较为密集的火力网,在防守战中能有效迟滞进攻方的推进速度;在攻坚战中,密集的铁炮火力对准某一点射击所造成的杀伤可以说是很有分量的。和三段击相比,钓瓶击的消耗更大,已经从一人一枪上升到了三人四枪一人开枪,弹 药的消耗量和铁炮本身的耐久损坏更是远远高出三段击。且不好控制节奏,但是用的好的却会让对手非常头痛。这也正是为何织田军在杂贺城下损兵折将的重要原因。
这里顺便针对网络上的钓瓶击资料所述,指出一点不合理的地方。
Quote:“钓瓶”是纪伊国的杂贺孙一所用的火枪战术。这种火枪战术的特征就是——一支火枪四个人用。具体方法是:一个人负责瞄准开枪,在他的左、右、后面各配置一个人,分别负责不同的工作,一个负责装子弹,一个负责装火 药,一个负责挂火绳,接下来就是开枪了。这样练习熟练的话,每隔4~5秒钟就可以开一枪。
每隔4-5秒开一枪这可以接受,但是一支枪让四个人使用,并且将填药和装弹分离,目的是为了什么?加快装填速度?弹丸和火 药同时装填才能将填充速度提高到最大,分离开来最少也要慢半秒;或者说是铁炮数量紧缺?杂贺恰巧又是铁炮的出产地,铁炮供应可以说是饱和的;既然有足够的铁炮供应,那么为什么不多用几支枪呢?
【实战运用】
早合出现后,在立花家九州的大小战役中均使用了这一革新后的技术,比如立花山城笼城战。立花军依托山地而修筑的城防工事,凭借这一改良后的铁炮技术,在主城外形成一道密集的火力网,死死的将敌军阻挡在城外,坚守城池达数十天不陷落,并使得敌军遭受了重大打击,最终迫使敌军撤退。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故不赘述。
三段击的代表战役是长筱合战,然而三段击却并不是长筱合战织田德川联军获胜的主要因素。前文已经提到的,就连太田牛一的《信长公记》也对长筱合战的胜因进行过分析“长篠の胜因は、鉄炮の火力にあったというよりはむしろ効率的な鉄炮运用を可能にした阵城构筑にあったようである。さらにいえば、鸢の巣山袭撃と长篠城JFにより、武田军がその阵城に自ら攻撃を仕挂けざるを得ないような切迫状况に追い込まれたことも大きな要因となった”(笔者翻译为:长筱胜利的原因,与其说可能是铁炮高效运用的火力还不如说是防御工事的构筑。何况,长筱城的解围基于酒井忠次对鹰之巢山的奇袭,武田军面对本阵被抄的状况不得已对联军发起进攻才是胜利的主要原因。该句翻译细微处恐有问题,大致无误)。但是不管怎么说,三段击在这次合战中确实发挥了不小的作用,对于武田军兵员士气的打击也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钓瓶击的代表战役则是在天正八年(公元1580)的纪伊征讨中的杂贺城笼城战。在战段初开的时候,杂贺孙一(孙市)用火绳枪击中了织田信长的左臂,致使织田军士气低落。当大批织田军开始向杂贺城发动大规模进攻的时候,杂贺众便依托事先修好的防御工事,凭借自己擅长的铁炮“钓瓶击”战术,将织田军阻拦在杂贺城外,虽然丢下了大批的尸体,但杂贺城攻略却仍然毫无进展,迫使织田军在付出巨大伤亡以后全面撤退。这就是完全依靠铁炮战术获得胜利的经典战役了,因为区区不到三千的杂贺众想要在笼城战中抵抗住一万多人马的织田军,如果按照常规的作战方法基本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
【总结】
铁炮这一新式武器的传入,极大的改变了日本传统的作战方式,使得日本战国从16世纪中叶起开始有规模的使用火 器作战,各类城堡、护具也相应的根据铁炮的特点而修筑、制作。冷兵器的交战也以火 药武器特别是规模化使用的铁炮为主导,以上列举的战术运用和技术革新,是日本战国时期的典型代表;此后不管何种战法、何种革新,均无出其右者。或许,这也正是日本战国的独特之处吧。
Ⅳ 大蛇VS吕布
楼上你也别乱说行吗?人说前田庆次是“第一奇人”好吗?前田庆次虽不是最猛的,可他有不少奇处。据记载,庆次与名马松风朝夕相伴,为此他还特意请了两三个人精心照应松风的饮食起居,又花巨资买来名贵鞍具作装饰。每天庆次都穿着红色衣服、带着乌帽子,骑着松风,早晚两次从京中的闹市穿过,前往加茂川饮马。这样的行为在京中也引起了众人的瞩目,由于时值战国时代,名马乃是诸侯士大夫们关注之物,便常有人问庆次的随从,此是何人何马。随从便以庆次授与的歌谣边歌边舞的唱道:“身着赤衣赤革袴,头带直立乌帽子,前田庆次与名马松风是也。”随着这首歌谣传遍京都,庆次也在京都内外远近驰名起来。
在秀吉一统天下之后,以秀吉在京都的聚乐第为中心,德川家康、前田利家、毛利辉元、上杉景胜、伊达政宗、最上义光等大名也在京都置下了屋敷,一时间京都聚集了各地大名们的众多家臣。到天黑时,武士们常常聚集到澡堂,一面泡澡,一面吹嘘自己与何时何地斩下多少大将的首级、立下这样那样的功劳。某天武士们正吹牛吹得起劲,庆次却在兜裆布边别上一把肋差,一个猛子扎池水之中,而后自顾自的洗起澡来。武士们的吹牛被打断,又被溅了一脸水,盛怒之下正要发作,但看到庆次腰上别着一把肋差,不得不忍下这口气。第二天,庆次照常别着肋差洗澡,这一回,澡堂内的洗澡的武士们也全部别上了肋差,摆好驾式正准备一拥而上对庆次进行报复,看到这情景,庆次不慌不忙的拔出刀,原来这是一把竹刀,而后他又拿着这把竹刀专心刮起脚板上的死皮来。本来武士们以为庆次别的是真刀来威胁他们不准近身,故此受到了挑衅准备对庆次拔刀相向,但此时发现庆次拿的是把竹刀,便只剩下被捉弄的怒气了,而这样的情景之下,他们也不好意思把真刀在澡堂亮出来,此事便不了了之。
庆次这样的行为,与当年织田信长在正德寺会见岳父斋藤道三时的举动几乎如出一辙。对此,大致也可以理解为,庆次向秀吉在暗示,自己也有着与信长相似的志向,所以不愿向秀吉正面低头,但是由于天下已经太平无事,他便只能以倾奇的行为来打发人生。或许是秀吉理解了这一点,因而放任了庆次的不敬;另一方面,大概秀吉也不想表现出自己的气量逊于腹蛇斋藤道三吧。经此一番,前田庆次作为“天下第一倾奇者“的名头便开始响彻天下了。
还有就是你说的那什么“赵云是幸村,吕布是忠胜,曹操是信长,庆次是张飞”之类的,就更是在胡说了。在这款游戏中,只是将后者比作前者(庆次与张飞那个还有待考证)。不要忘了,这游戏是日本出的,他们的历史远没有中国的长,历史人物也远没有中国的有名。他们之所以将日本战国武将比作中国三国时期的武将,其实只是借用后者的名气罢了。你应该尊重历史,而不应该用一款日本出的游戏说事。很久以前我的历史老师就对我说过,为什么明明都是名将(或思想家,记不清了),在日本就能青史留名,在中国就不行,那是因为这种人在中国实在是太多了!日本人中可能几百年出不了一个,在咱中国几十年一大堆!在中国能留名千古的那是谁?孔子!可是在日本孔子这样的人有吗?没办法,只好借用咱中国人的名气了。
抱歉,我废话貌似说太多了。现在我来回答一下楼主的问题:其实,远吕智并不怎么强。在无双大蛇里我就觉得他很弱,在魔王再临中自己试了一下,发现他真的很弱,连跑带打一会就干掉了。不过如果用吕布打的话应该不会太简单,因为我个人认为吕布不适合连跑带打。
因此,我的答案是:吕布很好用,用来打远吕智却不是很好。
那又怎样?虽然我也承认战国时代比他猛的战将也有许多,可你也不能说他是个卖艺的吧?从你应用的资料来看,他也是很有军事才华的。还有,你貌似只是引用了一大段与我的回答毫不冲突的资料,并说我在乱说。如果你认为我的回答有什么欠妥的地方,倒是说出来呀!
如果你不知道他除了会做一些很怪异的事情之外还会干嘛,我没什么好说的了,因为你引用的那段资料里已经写得很清楚了;至于楼主的问题,我也已经回答了:远吕智很弱,但我认为不应该用吕布来打;你最开始是先说一楼的大哥在乱说,说什么“赵云是幸村,吕布是忠胜,曹操是信长,庆次是张飞”。为了纠正你回答中的错误,我才稍稍讲了一下历史(或者说跑了一下题)。
非常感谢。不过我总觉得再聊下去就对楼主不好意思了。这个问题还有几天就要到期了,我总觉得我们的回答被采纳的可能性都很低。不过,以后我要是遇见什么问题还有赖你了。
Ⅳ 关于日本战国时期盔甲的问题
甲胄。日本上古时代的衣甲,称为挂甲,形制简单朴素,有如黄包车夫的小褂。大化改新以后,铠式向中国学习,因为岛国资源不足,多用竹制,防护能力有限。从平安后期开始出现华丽的大铠,就是义信殿身上穿的这种,稍嫌笨重,影响行动。身为上杉军的总大将,义信殿坐阵指挥,穿着大铠可以增加主将的威仪,但在战败逃跑时却很不方便,因此还内穿铠下着,外罩阵羽织,考虑得十分周详。以后进入幕府时代,战争日益频繁,华而不实的大铠跟不上时代的需要,轻便的腹卷和胴丸逐渐从足轻装备上升为各阶层防具的主流。室町和战国后期,胴丸进一步坚固化、严密化,也更华丽化,产生了能够凸显大将威仪的各式具胴。安土、桃山时代之后,具胴又演化为当世具足,最后因为热兵器时代来临而被淘汰。日本古代的头盔模仿中国,称之为胄或兜,主要组成部分包括胄的主体、眉庇(额前象帽舌的部件)、吹返(类似护耳的部件)、しころ(日造汉字,左革右每,即护项)、面当或颊当(遮蔽面部或面颊的部件)、喉轮(保护咽喉的部件),以及其它装饰性附件。多样的胄式(星胄、头形胄、桃形胄、唐冠胄、一之谷胄、乌帽子形兜、日根野兜……等,不下数百款)和千变万化的饰物,使日本古代的盔式非常华丽美观,富威吓性和观赏性。最早出现在胄前的装饰物称为锹形(大铠时代),后来胄的各个位置都可附加装饰物,在前者称为前立(如半月前立、三日月前立)、在左右者称为肋立(如天冲肋立、鹿角肋立)、在上者称为顶立、在后者称为后立,还可以整个头盔均覆盖牦牛尾,称为熊蓑。
Ⅵ 日本平氏和源氏是怎么形成和划分的
平氏与源氏一样,都是皇族下赐臣籍时赐予的姓氏。与源氏不同的是,源氏一般赐予皇子、皇女、皇孙,而平氏则大多赐予皇孙之后裔,换句话说,源氏在皇族地位上较平氏为高,因此通常认为平氏在家格上是低于源氏的。
源氏的由来:源氏的诞生日应该是弘仁五年(814年)五月八日。因为,这一天52代的嵯峨天皇因财政困难的原因,第一次下诏赐四位皇子和四位皇女以源氏之姓氏。之后又陆续有十三名皇子和十一名皇女被赐以源姓。这就是日本源氏最初的由来。
(6)日本战国乌帽子扩展阅读:
平氏崛起
源氏领袖之一的源义朝于逃亡途中遇害,三子源赖朝被流放到伊豆,其余苟存的几个儿子亦被强制送入佛寺出家,平氏地位确立。平氏领袖平清盛于1167年升任至太政大臣,朝中重要官职皆为平氏出掌,朝外许多诸侯国亦落入平氏手中。
除此之外,平清盛的女儿德子亦嫁给高仓天皇为中宫,并生下言仁亲王(即后来的安德天皇),此时平氏可谓权倾天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源平合战
Ⅶ 松风的日本战国时期的名马
庆次身躯魁梧,普通的马承受不了三日,而此马驮上庆次仍然能驰骋自如,传说此马为当时日本不可多得的蒙古马种,又有一说此马为当时日本战国时代最有名的木曾马种之一。
松风是日本战国时期的名马,是日本战国中后期名将前田庆次的爱马。
前田庆次是泷川一益之兄泷川益重之庶男(也有一益之子说),幼年过继予前田利久为养子,前田利家的侄子。此人是文武相全的全才,连歌、音乐等艺术于当时非常出名,不过,做事、打扮都与常人不一样,被人称为战国第一倾奇者。相传前田庆次有两件宝物,一是宝枪朱枪;二就是宝马松风。松风本是一匹无人能驯服的母马,勇猛果敢,体力超群,奔跑速度奇快无比。前田庆次见到此马,以友爱之情与之,松风成了前田庆次的坐骑。前田庆次也经常做出不同于常人的奇怪举动,在两军阵前和歌、跳舞、甚至脱裤子的事迹传说是屡见不鲜。相传前田庆次庆次身躯魁梧,普通的马承受不了,而松风驮着前田庆次仍然能驰骋自如,可见松风确是好马。 1.关于前田庆次如何得到松风:时值冬日,庆次邀请利家到自己的府中品茶,因为早知庆次是茶道之达人,利家也欣然前往。然而在入座之后,庆次却对利家说:“今日天气甚寒,在品茶之前,不如先洗个温泉,驱一驱寒气吧。”等到利家脱光衣服进入浴池,洗了好久却没人加水,又有人把浴室的窗子全部打开,寒风灌进来,转眼利家便泡在了一池冰水之中。暴怒之下,利家命令随从速去捉拿庆次,事后随从却向他禀报道,庆次刚刚偷了秀吉赐下的名马松风,骑着马跑了。后人富田痴龙翁作《三州遗事》记述庆次当时以一首词自叙其志:“不慕万户之侯封,心意只与浪人同。且重心意轻万户,去留适意乐其中。”
2.据记载,庆次与名马松风朝夕相伴,为此他还特意请了两三个人精心照应松风的饮食起居,又花巨资买来名贵鞍具作装饰。每天庆次都穿着红色衣服、带着乌帽子,骑着松风,早晚两次从京中的闹市穿过,前往加茂川饮马。这样的行为在京中也引起了众人的瞩目,由于时值战国时代,名马乃是诸侯士大夫们关注之物,便常有人问庆次的随从,此是何人何马。随从便以庆次授与的歌谣边歌边舞的唱道:“身着赤衣赤革袴,头带直立乌帽子,前田庆次与名马松风是也。”随着这首歌谣传遍京都,庆次也在京都内外远近驰名起来。
Ⅷ 为什么日本战国时代一些家族都会有一个字是不变的例如长宗我部家的亲字。国亲、元亲、亲泰、盛亲
不仅是战国时期,之前室町幕府,之后江户直到今天,也还有这种现象,作为一种家族传承。明治维新之前,只有武士和僧侣阶层的人才能享有姓名的权利,姓名中得以传承的字,往往是家族的象征。
比如你列举的武田家,再比如真田家的“幸”字——真田信之改掉“幸”,就是应德川家康要求,表示脱离父辈的“悖逆”,图二就是真田信之。
“元服”的时候,还会有“乌帽父”赐赠一个字,如图一。
这跟我们中国的习惯不一样,我们中国讲究避讳,子孙要回避祖辈的字;
这一点,日本和西方一样,反而取相关的名字,表示尊重。惠赐一字,也是一种恩惠。
Ⅸ 鳞甲的中国古代铠甲
据《辽史》记载,辽在契丹国时,军队就已使用重型铁甲,主要采用的是唐末五代和宋的样式,以宋为主。铠甲的上部结构与宋代完全相同,只有腿裙明显比宋代的短,前后两块方形的鹘尾甲覆盖于腿裙之上,则保持了唐末五代的特点。铠甲护腹好象都用皮带吊挂在腹前,然后用腰带固定,这一点与宋代的皮甲相同,而胸前正中的大型圆护,是辽代特有的。辽代除用铁甲外也使用皮甲。契丹族的武官服装分为公服和常服两种,样式没有明显不同,都是盘领、窄袖长袍,与一般男子服饰相同,可能常服比官服略紧身一些。这两种都可作戎服。金武士铠甲
金国女真军队普遍着重甲,早期的铠甲只有半身,其防护面积已与宋朝的相差无几,重装骑兵更过于,形式上也受北宋的影响。金代戎服袍为盘领、窄袖,衣长至脚面;戎服袍还可以罩袍穿在铠甲外面。 清代一般的盔帽,无论是用铁或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枪、雕翎或獭尾用的铁或铜管。后垂石青等色的丝绸护领,护颈及护耳,上绣有纹样,并缀以铜或铁泡钉。铠甲分甲衣和围裳。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另在胸 辽武士铠甲
前和背后个佩一块金属的护心镜,镜下前襟的接缝处另佩一块梯形护腹,名叫“前挡”。腰间左侧佩“左挡”,右侧不佩挡,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围裳分为左、右两幅,穿时用带系于腰间。在两幅围裳之间正中处,覆有质料相同的虎头蔽膝。此图为清代黄缎铜钉铜叶甲,但没有护心镜。清朝时,大量使用的铠甲是绵甲,是在坚厚的绵或绢的布料上镶嵌有铁片,并用铜钉固定的一钟铠甲。看上去,就像一件绵大衣一样。绵甲具有一定的防寒性,适合中国北方步骑兵使用,厚实的布料中密嵌着铁甲叶,对冷兵器和火器都有一定的防护能力。 日本是一个奇特的民族,到现在为止,各处神社、博物馆,甚至于私人收藏家家中,都藏有丰富的古代各个时期的铠甲和武器,其数量和保存完好度,可谓世界之最。有人说,这是武士道精神的体现,但陈舜臣先生在他的《中国人和日本人》一书中,对日本的民族性的分析结论,才是形成这一独特现象的主要原因。陈先生认为,日本是世界上保存文物最完善的国家,因为日本的知识很多来自外国(主要是中国),这些知识和其本土文化相结合,才形成现在的所谓日本文化和日本精神;当初遣唐使冒着生命危险,千里跋涉来到中国,获取各方面文化和知识,因为来之不易,从而逐渐转化为日本人对各种敝帚的极度自珍。不仅仅体现在武具上面,中国古代相当多亡轶的书籍,都可以在日本找到,也正是一大旁证。此外,陈先生还认为,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血源的民族(实际上是重家族而不重血缘,日本战国时期经常有没有血缘的养子继承家族的情况)。从这一判断可以导出,因为铠甲和武器往往作为武士家族的传家之宝,成为高贵血源的象征,所以会被广泛地收藏并保护起来。 日本铠甲形制是非常独特的,而日本人对其传统铠甲各分解部分的研究也非常深入和细致--不过,必须要了解其产生和发展过程,才能比较全面地把握其特点。
日本现在考古发现的最早的成型铠甲,诞生于三世纪后半开始的古坟时代。这一时代,正好是“骑马民族征服”的时代,因此其甲式和大陆各骑马民族没有太大的不同。甲胄主要是用皮革或金属的小片连缀而成,偶尔也使用来料较丰富的竹木。最主要的形制是挂甲。所谓挂甲,是指用绳索穿连并且层叠甲片,下一片总要覆盖上一片的底端,从而形成下层宽于上层的缀甲样式。中国古代的挂甲也很多,据专家考证并且复原的商周时代的车兵皮甲,就基本全都是挂甲。但是中国的挂甲逐渐减少,终于被棉袄甲所取代,而在日本,挂甲(广义上的)却一直占据着铠式的主导地位。而且,原始形制的挂甲,直到近代,阿伊努人仍在使用。挂甲的主体,也即防护身体的部分,是呈环状覆盖,然后在胸前系带固定的。腰部连缀较松,便于活动。此外,用悬绪和受绪系在肩膀上二重固定。整体看起来,有点象是背心。
大概是向中国学习吧,八世纪前半开始的奈良朝,出现了两当(裲裆)式的挂甲,肩上的绪不分悬、受,而是合为一体,套头穿着,开叉和引合的绪在两边肋部。
奈良朝的武官标准朝服是:头戴幞头,身着两当式挂甲,条带束腰,草摺分成数块,脚着乌皮靴。到了近世,这种原始形制的挂甲已经从战场上消失了,只作为仪式、雅乐某些参与成员的服装而存在。
从古坟到奈良时代,棉袄甲也同样存在着。所谓棉袄甲,是指甲片直接缝合在衬里上,相互间拼合精密,但不一定相叠。中国历史上,棉袄甲所占比重逐渐增大,到了火器出现以后尤其如此。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到的清代密缀铁钉的甲式,就是棉袄甲的最终形态。
最后,还有一种短甲,是将皮革连缀成整体,保护住胴体主要部分,和古代希腊、罗马的甲式比较相似。这种甲式,在东亚是比较少见的,目前仅知道中国古代部分西南夷和台湾高山族人使用过这种甲式。 大铠是日本所特有的盔甲形制,也是日本人引以为傲的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和艺术价值的文化遗产。它大约诞生于平安中期,到镰仓末和室町初达到大成。室町幕府后期,因为战争的频繁化和平民化,火药武器的引进等种种原因,大铠的地位逐渐被胴丸、腹卷和具足等所代替。
首先是胄,日本人在大铠诞生以后,习惯称之为兜或钵。日本的兜独具特色,是用长条状的竹、皮、铁等扎成,再环向固定,并上漆,通过这样的步骤做成的。到了平安时代,出现了最日本化的“冲角付胄”。而大铠,乃至于后来具胴、具足时代,各种形形色色的头盔样式,都是从这种“冲角付胄”变化而来的。
大铠诞生之初,在“冲角付胄”的基础上,其所镶之铁钉变大,产生了“严星之胄”,也就是后来星兜的雏形。而鋂(应写作左革右每,中文和现代日文都无此字,故暂时用鋂字来代替)的覆颊部分翻转,变为吹返,眉庇变大--这就是日本兜的基本形制了。兜非完全的半圆形,脑后微凸,顶上有口,称为“天辺”--古人在戴盔前是要先戴上乌帽子的,乌帽子上部扭折后,从天辺伸出,如一个上尖下圆的桃子状)。盔的前端,有一到三条下端呈花瓣状的条形加固带,称为“篠垂”。“眉庇”上饰以华彩,并装有可拆卸式的前立。
也许因为盔顶要开口塞乌帽子,所以日式兜不能象其它各国的头盔一样,把装饰品放置在头顶,就只好独辟蹊径,插置于头盔的各个位置:最多的是在前部,称为“前立”,在左右的称为“胁立”,在后的称为“后立”。就算后来天辺没有了,也只有一小部分头盔在顶上加装饰,称为“顶立”。
大铠时代,最常见的装饰是前立,最常见的前立是“锹形”。锹形种类样式很多,初期则多作狭长形,装在雕镂精美的“锹形座”上面。后来锹形座干脆做成兽头状,称为“狮啮”。兜上的吹返非常大,并饰有花朵形的金色扣状物,这种装饰在整套大铠的各个部位都可能出现,称为“居文金物”。鋂分多层(一般为五层,称为五枚缀),最上连接兜的,叫“钵付之板”,下面分别叫“二之板”、“三之板”、“四之板”……最底下为“菱缝之板”。武士们割据相争的时代,是没有统一铠甲制服的,所以为了区别阵营,笠印和笠标就先后出现。大铠的基本形制,是要在脑后结以笠印,因此即使没有笠印,笠印付环和其上的“绪”(绳带)结成总角,还是都要保留的。
大铠的主要质地是竹、革,间亦用到金属。胴甲分连缀的胸板、主体的冲胴,以及后背的逆板等数部分,连缀成一个整体。除去用绪通过胸板在肩上打结外,还围拢身体,在一侧(一般是左侧)用“胁楯”来固定。胁楯包括两部分,上面的壶板,和下面的草摺--这草摺,和联系胴甲的草摺是一样的,结束以后,可以很完美地成为一个整体,另外它还单独有一个名字,叫作“马手”。
和此后的具足等铠式不同,胸前所垂挂的两条甲片--“栴檀板”与“鸠尾板”是大铠最明显的标志。而如此明显地左右不对称,在各国的古代盔甲样式中都比较罕见,也正体现了日本独特的审美意识吧。“栴檀板”防护右胸,较宽且长,一般明显地体现出连缀的甲片;“鸠尾板”防护左胸,较短且狭,一般蒙以布帛,除镶边外呈色调素洁的一个整体。两片甲板都只有顶端与胴甲主体相连,随着人的活动,会左右变换位置。据说现代人做过实验,当武士伸长左臂,侧身拉弓放箭的时候,鸠尾板正好遮盖住心口;而当在马上用右手挥舞太刀的时候,栴檀板也可以防护最大的破绽--右胸或右肋。因此,这两片甲板的出现,不仅仅因为装饰和美观的需要,也是非常具有实用价值的。
肩部连系前后胴甲的除了“绪”以外,还有一片“障子之板”,和肩甲(又叫“马手袖”)顶部的“袖之冠板”,以绪相连。胴甲下面连缀草摺,分为前面的草摺、左右的弓手,和后部的引敷三个部分。首先,大铠除去存在的最后阶段,一般没有很华丽的前立,既然已经有了锹形,再加金色龙形前立,多少有点不伦不类。其次,喉伦(护颈)和胫当(护大腿),这都是具足的部件,在大铠上是没有的。大铠以外的防护,只有笼手(防护小臂)、手甲(防护手背)、臑当(防护小腿)而已。穿大铠的武士,一般着马上沓,是以麻或草编织的鞋子,鞋面覆以毛皮。
大铠从产生到在实战中消亡,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他的形制也是在逐渐变化的。但是,央视的电视剧集《三国演义》中,竟然给曹操和周瑜的头盔上加了锹形,给他们套上阵羽织,或者胸前也垂两块板,真是怪异莫名。设计者也许认为这样好看吧,但这些部件都是日本盔甲所专有的,照搬过来实在不妥! 胴丸出现于平安中期,来源于挂甲,初始时,是下级武士着用的铠甲式样。
初始胴丸是没有袖甲和胸前那两块“栴檀板”、“鸠尾板”的变形的。它主要由系肩的押付和高纽、主体胸板和身甲,以及腰下草摺和菱缝板所组成的,引合在左肋,比大铠要简单很多。以前,经常会把胴丸和腹卷尤其是上腹卷搞混,其实它们最主要的区别,就是胴丸在左侧束扎,而腹卷是在背后结纽的。胴丸的甲片数量是有规定的,一般为前立举二段、后立举三段、长侧四段、草摺八间四段。在平安时代的绘画中可以看到穿着胴丸的武士的形象:头戴无前立的星兜或者乌帽子,身着胴丸,腕上是粗糙的片笼手,光腿无裤套胫巾,赤足。所有这种形象的,都是骑马武士的郎从,也就是后来的足轻阶级。
胴丸刚出现的时候,为竹、皮质地的轻武装,裸足的下级武士专用,多为粗制滥造的产品。到了镰仓时代,部分上级武士也为了追求轻便而使用胴丸,当然,他们的装备是和普通卒子不同的:锹形前立星兜,精致的胴丸,有袖甲,皮笼手,着臑当和皮沓--最重要的是,他们骑马。
南北朝时代,胴丸终于上升为重武装,并且在上级武士中逐渐流行开来。因为新时代的战斗模式,已经从旧的以骑射为主体,变成在复杂的地形中大规模集团接近战为主体。因此,胴丸变成了骑乘和步战两用的重要甲式。佩楯(最早是在裤子大腿处缝以皮片)出现了,太刀和剃刀被普遍使用。用来胸前结绪的非常艺术化的杏叶也出现了。现在藏于春日大社中的,据传是楠木正成使用过的黑韦縅胴丸,是日本的国宝。腹当最早出现于镰仓后期,作为用料俭省的下卒轻武装,被广泛运用。一直到室町中期,腹卷依然保持它最初的形态(它的改进型独立分类变成了腹卷),无袖,背后没有防护。足轻、射手广泛使用,而上级武士只作为临时轻武装(比如防身、临时巷道混战),才偶尔使用。到了室町后期,大批锁腹当出现。所谓锁腹当,就是用大片的皮革连缀成甲,工艺更加简化。江户以后的很多当世具足,都受腹当相当大的影响,尤其是西洋铠甲传入以后,后开口的式样日益增多(当然,当世具足背后也是有防护的)。比如桶侧胴、佛胴、雪雪下胴、南蛮胴等。马铠札、鱼鳞札等甲片连缀法,也直接来自于锁札法。
Ⅹ 大河剧中的日本战国时代出现打仗时候高级武士头上带的这种帽子叫什么名字
这属于日本贵族阶层的乌帽子中的一种,叫折乌帽子
还有大河剧中公卿或者大名(就是高官阶层)戴的叫立乌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