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胜心强 但是辩不过感觉很没面子 所以心里很着急 就乱出招了
⑵ 辩论赛中如果对方错误提出观点怎么办
做好记录,交给下一辩,死磕这个错误。
⑶ 为什么很多人喜欢在网络辩论中给别人扣帽子
自己作为校园辩手,深知辩论最重要的就是身临其境!
在辩论的时候,说“有个人如何如何...”,那么大家就是听一个无关紧要的故事...
但是如果说“我如何如何...”或者“对手如何如何...”
就可以让大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毕竟当事人就在自己眼前。
而且用对方反驳对方的论点,可以挫败对方的锐气!
⑷ 求辩论中常用的套话
以 偏 概 全 之嫌
循环论证
对方辩友滔滔不绝 可惜的是对方辩友前提错了
无独有偶 。。。。
赤裸裸
故人云 以史为鉴 可以知兴衰 面对着东西方的历史 我们不禁要问
。。的逻辑很有趣
请允许我继续阐述我方立场
价值的非理性违反
你把。。和。。做类比 是不是把马嘴安在牛头上呢
这些。。。。哪一个没有打上。。。的深深烙印呢。。
面对对方辩友提出的无确定性的东西。。。。有争议 但是没有争议的是。。。
没有牙齿的老太太嚼牛筋 白费口舌呢
字典中 。。是 有。。种意思 没有一种 符合对方辩友。。。的观点
对方辩友。。 说的。。。只是冰山一角
对方辩友 别忙着扣帽子
诡辩
文字游戏
断章取义
离题之嫌
谢谢 其实刚才一连串的争议都起源于对方一边开展论题时犯下的几个关键错误
我退一步说 我再退一步 我都退了好几步了 都难以论证你方观点 对方辩友又作何解释呢
的确啊 辩论是对于语言及文字的玩味 今天的我们也很欣赏对方的四位同学 玩味的能力
玩味的前提 是对基本的概念有一个规范 有一个标准
纸糊的月亮当太阳 偷天换日呢 = 偷换概念
这些不都是 地地道道的。。。因素吗
这个问题 我方不知论证多少遍 倒是对方辨友还没。。。。
相思病看外科 看内科。。
对方辩友 终于退出那一步 证明了我方观点 谢谢对方辩友
我方已经从逻辑 理论 事实 价值 证明了。。。。。。
下面我进一步证明。。。。。。。
听到。。。我不禁百感交集
…….例子比比皆是
……难道不是。。。的最佳例证吗
。。。。。。。对方为何从始至终避而不答呢
只有正视这个。。。事实。。 才能更好的。。。。
。。。是古往今来 人们理性认识的结晶
这难道是。。。历史的巧合吗
对方辩友 面对这样的真知灼见 至今未能幡然醒悟
乔思比林思的那句话 真理虽然稀少 但总是供过于求
。。。的例子 横跨古今 不胜枚举
人类 宇宙之精华 万物之灵长
请对方辩友不要对。。。视而不见
这个概念都搞不清楚 还来辩论吗
一个严肃的辩论场 需要一个严肃的概念 对方多次问我们 而不是问我们
经验事实法则归纳出来的错误。。
倒果为因的错误
这是我自己总结的 希望能帮到你
⑸ 辩论中,对方抓住了我方的矛盾该如何处理。
首先,给对方套帽子,说他是钻牛角尖,夸大其实。
第二,你自己要清楚,凡是有两面性,也就是说,没有一个观点是没有矛盾的,生活中也充满矛盾。因此你要明白你之所以产生矛盾,是因为你希望你的观点更符合情理,你也可以从这点上维护你的观点,这是事实,不是矛盾。
第三,索性不回答他的驳论,直接攻击他的观点。
另外,不知道你参加的是正规的辩论会,还是普通组织的辩论。如果是普通的情形,评审一般没有专业水平,你的语言没有必要太犀利,不要用那些传说中的辩论技巧,会让人觉得你太刻薄。关键是观点一定要清晰,语速不一定要快,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⑹ 辩论四辩总结该怎么做,有什么技巧么·····怎么提出有埋伏性的问题攻倒对方
• 辩论总结
——怎样打好优势辩题
作者:张卡特
1.立论
从一开始我就是打一辩的,当时队里有两个牛X的师兄每场给我们立论洗脑,顺便告诉我一个不会立论的一辩就是个花瓶。所以从最开始就对这个事情很上心(怨念的意思)。
立论这件事是辩论的各个流派各个风格里面差异最大的一件事了(废话),我把我见过的为数不多的几种归了一下类,管中窥豹吧……
(1)逻辑高度型
这是我最开始接触到的立论方法,据说是曾经的元培风,也将是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生科风。不知道用这五个字能不能完全概括和展现这种立论的特点。
它重视逻辑的完整和清晰,通常由一个有价值高度的标准作为立足点,衍生一套完整的推理关系,然后就这一个链条拆分出三个方面进行论证。这样的论非常花时间,所以生科的所有比赛都花了几乎所有的时间来立论。但这样的论几乎牢不可破,因为它一旦产生,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被解释得非常清楚。
例如:
辩题:知识创新比知识积累更重要。
标准:二者谁能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起到更大的作用。
辩题:功利慈善利大于弊。
标准:当今的社会现状是人们的功利之心有余而慈善之心不足,因而才会出现功利慈善的现象。面对这样的“功利慈善”,我们要评价它的利弊,就应当从社会的层面上做一个客观公正的判断。
如果说所有立论的逻辑链条都有缺失,那么这种立论方法,就是将缺失放在了大前提之前,因此站在立论之内,几乎能解决所有对方的攻击。然而,一旦对方站在更高处破掉了这个论的论述角度,整个论证就陷入了死局。比如从人类文明的延续看问题,脚踏实地比仰望星空更重要;比如从社会机制的角度看问题,功利慈善将会破坏对社会福利建设的重视。
因此,开明哥哥在一开始就告诉我,所有立论都是霸王论。因为立论考验的其实不是逻辑的推演而是角度的选择。立论要做的,就是把辩题放在一个恰当切有利的层面上,当你选择了一个最佳的立论角度,其实在这个层面上你的观点就是一个霸王论。
这种立论方式的难度在于对层面的把握。一个辩题的层次太浅,会直接被对方压过,而层次太深,一方面辩手驾驭不了,一方面短短几十分钟之内无法向评委和观众解释清楚。所以对这样的立论我目前实在没法完全掌握(曾经试着立过一个“世博会应更注重国际化还是民族化”,被评价为“自洽”囧rz)。
(2)价值压制型
这种立论方式是蔡师兄带来的。我对它的理解不太深刻,但是有一点小小的感悟,希望师兄指正。
价值压制型的立论是在逻辑高度型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直接基本放弃了逻辑的论证,靠一个核心价值取胜。比如利弊比较型的辩题,在传统的立论方式里,定义标准分论点,缺一不可,需要给一个标准来比较究竟利大还是弊大。但以价值压制型的立论方式里,只需要找出一个绝对的利,这个利大到了其它任何弊都只能小打小闹的地步,可以避免逻辑推演直接证明“远大于”。
师兄给过的两个例子,一个是“好马应该吃回头草”,核心理念为“宽容”,师兄的描述非常戏剧性:“上场前告诉我们两个字,宽容,然后自己上场打去吧……”
还有另一个是“大学排行榜利大于弊”, 在立论过程中师兄带领我们找到“竞争意识”这个核心的高度,它带来的向上的意识和发展进步的推动力是最为重要的。后来因为我的个人情绪没有参与后期准备,不知道这个论怎么样了……
师兄也说,这个立论方式的辩论基本上没有临场性,因为没有交锋点。对方说的一切话你都只能告诉他:在这个价值标准下,我们不在乎;在这个价值优势下,你的说法不成立。
这样的立论是件非常危险的事情,理由同上。但由于没有逻辑展开,直接的价值压制会显得比逻辑高度更为简单直观,能贯彻整场,让评委和观众容易接受。不过仍旧需要辩手素质较强,否则即使打不破也会显得很不好看。回应方式单一永远是辩手的大忌,毕竟看辩论的人谁都是冲着吵架那劲儿去的。
(3)直观展示型
这是我在校队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之一。相比于我之前接触的立论方法,这样的立论基本没有核心逻辑。也就是说它不是一个将一个逻辑拆三点的过程,是一个将三个方面的说法(有机)结合的过程。之所以把有机加上括号,是因为这样的论操作不好了就是一个举了三个例子的一辩稿。
这样的立论方式其实好像在现在的辩论里占了大多数,没有显得别扭是因为大家都力使这三个方面比较大,尽可能地涵盖了所有,即使有没有涵盖到的,那不好意思对方辩友,这都是细枝末节,我们不讨论。
具体例子可以参见世博赛,以及各项大型赛事里都有很多这样的立论。由于是选取有利方面说明,这些立论的优点非常明显:直观明晰,容易接受;逻辑简单,不落把柄;面面俱到,便于展开。例如万能的“广度深度持久性”立论,之所以能够套用几乎所有辩题,就是因为这是几乎所有事件都必须考核的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够主要,有意义,并且很好阐述。
比如:
“动物园不应该存在”:动物园不利于人类全面地了解动物;不利于人类深入地了解动物;不利于人类和动物关系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现代媒体对传统书法艺术利大于弊”:现代媒体有利于传统书法艺术的广泛传播;有利于传统书法艺术的完整呈现;有利于传统书法艺术的长期延续。
“校园影视作品应以非影视专业学生为主”:以非影视专业学生为主能保证校园影视作品的广泛参与;能保证其内容深入;能保证其长久存在。
这个可以比如出来很多很多,而且贯彻全场也很容易。但是仔细分析一下其实这是有问题的……最明显的问题就是,这样的立论是不是有点多重标准?或者说,在列举了三个方面之后,其实还是不明白,你判断“利大于弊”或者“应不应该”的标准到底在什么地方。
可以说这种立论直观、省事、好操作,而且非常方便铺设战场。如果推战场的效果好,根本就不会有任何逻辑上的问题会被质疑。但是我始终觉得这样的立论是不是有一点偷懒?给人的感觉就是话说了一半没有说透、说亮,有一点中庸之道的意思,你自己去理解吧,你要是理解出来点什么问题,我还可以说你扣帽子把这事躲过去:诶对方辩友我方可从来没有这样说过啊……
另外,这样的立论基本没有价值高度。最多也就在“持久性”一条里面有一点展望未来的意思。但是很难出现重大意义上的东西。
嗯,其实这个立论方法我现在也没太吃透,还需要多体会一下。
(4)操作便利型
最早见识到这种立论模式是在北师,当年那个没事就去另一个学校打酱油的岁月啊……咳咳~~
当时在北师的信科辩论队参加他们的准备,给他们改改稿子,说说临场反应。当时自己也是个新辩手,就是个彻底的大酱油。带队的师兄每次在上场前给大家讲论的时候都会有这样一个过程:我们的第一条论,是用来立自己的东西的,他们问我们怎么想的时候,就告诉他第一条;我们的第二条论,是用来进攻的,用这一条的逻辑去问他们,这样的事情你们怎么解释;我们的第三条论,是用来防守的,前面的东西挡不住了,就用这一条去压他。
当时我很反感这样的论,感觉这是个什么东西啊,立论就是立论,这么城府深,还讲不讲道理了。(我囧,当时我脑子里在想什么?)
不过现在感觉这样的论是很有那么点道理的。比如在世博赛里和湖南大学的那场比赛(生活在大城市/中小城市更幸福),湖南大学(反方)有一个很好的回应:大城市是拼搏的地方,人们涌向大城市,是因为愿意忍受不幸福而换取更大的进步和发展。但是由于这个点没有出现在立论里,而是出现在了总结陈词中,没有能为他们挽回败局。因而,将有力点放在立论中是很重要的。
很幸运在我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接触到了中文辩论队的立论风格。中文的立论往往会在第三条分论点放一条便于操作的东西。比如新生杯决赛“校园电影作品应以影视专业学生为主”,第三条分论点,“我们说以影视专业学生为主并不是要一方取代另一方,而是共同参与,由影视专业学生起主导作用”,用以解决对方可能产生的“校园电影应该有所有人参与”的攻击;俱乐部赛半决赛“字如其人”的第三条“我们说字如其人,是要提出一种见微知著的知人识人的方式”,用以贯彻见微知著的价值倡导;还有一次友谊赛“功不能补过”的第三条“功过必须要客观审视,因此功不能补过”,几乎可以直接用来解决对方的一切攻击……
我个人对这样的立论方式态度比较保守,一方面打仗的时候直接把阵法和武器都亮给对方看是件很不理智的事情,另一方面,这样的立论方式往往会出现论点之间脱节的现象,比如第三点论和前两点不在一个层面上。我这个人对一辩稿比较有怪癖,分论点无对仗、无递进或并列关系就会难受……
(5)XX2.0立论法?
这个立论模式其实一直都在,据说近期被西南政法的一个牛X辩手集大成,开发了一个XXX2.0立论法,可以系统地对任何辩题进行立论,简直和“广度深度持久性”一样神器。
亮哥给我解释了一下这个立论法,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大义就是“你说的都对,但你没想全”。这和蔡师兄最初给我们讲的“你说的都对,我还对”的立论有异曲同工之处。但蔡师兄的立论是通过层面差异达到的,而2.0立论法是通过逻辑的进一步达到的。
有点抽象,举个例子。
例如前文提到过的功利慈善的辩题,正方的观点基本就是:是啊对方辩友,慈善那么好那么好,可是现在这个社会,你不通过功利慈善的过渡期,怎么达到非功利慈善的天堂?
再例如官科老师昨天给我说的“奥运会对国家经济发展利大于弊”,反方观点大概是:对方辩友你说的好啊,结果大家都这么想了,于是就不理智了,自己国家通胀了还去申办奥运会,结果预算超了40倍……
这样的论基本就是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简直百口莫辩。但是仔细想想其实说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给事物加了一个前提,参与了人的因素之后事情就不一样了。我个人也没事爱立这样的论,但是不敢正经地往外拿,觉得不够主流,有点心虚……
立论的方法我现在见过的基本就这么多,这些立论各自的侧重点、核心思路都各不相同,从中基本也找不出来什么立论的基本要求和基本格式,权当一个材料列举供大家分析,抛砖引玉,最重要的还是结合具体辩题进行选择和综合。因为自己见的打的都还少,对各种方法的分析和评价都还很浅薄,希望大家多指点。
2.临场准备
本来这一部分的题目叫“临场”,我想了想还是加上了“准备”两个字。因为临场真的是个需要准备的东西。在我最初打辩论的过程中,从来没有“准备临场”这个说法,我的比赛永远没有例子没有段子,不断在逻辑上出东西,偶尔给点小类比,就算很精彩的东西了。进校队之后发现,原来辩论不是这样的,大家上场前都会收集好多例子,先做几个好段子,再想几个好类比。
今年比赛前我跟开明哥哥怨念地说了这个问题,开明哥哥很惊讶地说,啊,怎么,例子段子不是张口就来吗,还要给你们找?
我去……你以为都是你。
以上纯属吐槽。
辩论的临场需要什么?敏锐的逻辑,好的语言,好的段子,好的例子。除了逻辑这个东西天生没办法之外,语言、段子、例子都是可以,应该,也必须在场下准备的。这是我一直在教给生科的小朋友们的事情,也是我现在在努力体会的事情。
(1)逻辑和语言
这两个东西一起说,是因为二者往往相互影响。语言体现逻辑的走向,逻辑决定语言的方式。
举个例子,当时让我们小朋友打了一场裸辩“网络使人更(不)自由”,正方小朋友的第一个例子是“当你想对一件国家大事发表看法,除了上网还有什么方法吗?”这样的句式一直到了后半场反方才反应过来,“是啊对方辩友,除了这个就没有别的方法了,你还说是更自由?”再两轮之后,正方才把句式换成了“上网是不是给了你一个更好的方法呢?”
这个例子非常普遍。它至少说明了三件事:
a.同一件事用不同方式说表达的意思是不一样的。
b.说的方式不对说明了自己的逻辑就不清楚。
c.对语言有敏感性才能对逻辑有敏感性,反之亦然。
关于这方面的训练,只能平时多打模辩了。裸辩是最练敏感性的。我带小朋友的时候做过一个尝试,就是让双方不立论,直接找例子,打8个回合的自由辩,然后复盘,看刚才什么表述好,什么表述有问题,然后不换立场不换例子,直接重来一次。感觉让新手练习效果蛮好,提供给大家~
(2)例子和段子
啦啦啦,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例子是一些事实上的,数据啊,案例啊,真人真事啊,名人名言啊,通常作为正面论证的论据出现,经常用于让对方解释(真缺德)……段子是一些类比啊归谬啊,以及真人真事名人名言的妙用,和例子不同的是段子经常有荒谬搞笑的效果,所以一般作为反例和回应出现,偶尔用于给对方扣帽子。
一场没有例子和段子的辩论注定是不好看的,用什么、怎么用都是大问题。对于例子的准备,想说的是不要依赖网络,或者不要所有人的依赖网络。用电脑查资料的时候总会有浏览性,就是一眼看到底了,其实脑子没有转。而且依赖电脑了也会让人失去自己想例子的能力。推荐的方法是自己想,这里需要一个什么事例,比如古代的某个名人,然后上网查一下具体情况,再自己组织语言写下来;这里需要一个数据,最好权威一点,然后上网查一下记下来。永远不要让电脑代替你的大脑。
而段子就是彻底靠自己的了。牛X的辩手段子都是临场现出的。卡特不够牛所以还是觉得这个东西需要场下准备,或者场下先想一想。一场辩论赛几个大的交锋点都是可以预判的,在这几处做几个段子都是很容易的事情。比如新生杯决赛,中文系在“非专业出了个别牛人不能代表非专业的水平都很高”一点上做了两个段子,一个是“韩国XX乒乓球得了冠军,可乒乓最牛的还是中国”和“通常得最佳辩手的一方可是输了啊”。
对于准备的过程,我只能说,要提前准备,花心思花时间,没有捷径。
(3)战场的推进
战场是我在校队学到的另一个很重要的东西。虽然那个提前决定了几乎所有话的模式我不喜欢,我还是必须要说,这个方法是有用而且高效的。并且有的辩题必须这样做。
在此之前我对战场的理解只在“提前预设交锋点”的层面,知道如果打到每一个交锋点应该怎么打怎么回应,在场上打到哪算哪。然而现在明白了,战场的推进应该是有设计有目的的,好的辩论应当是主导比赛进程,这样能够避免出现整场纠结同一个点,或者出现跑题和无意义无营养的对话等等。
这里我个人比较喜欢的形式是围绕例子做战场。先把例子分类,哪些例子证明同一个问题,做几个相应的段子做呼应。打完一轮换下一个,不恋战逗留。
惟一要说的是,做战场必须所有上场辩手参与,甚至提前分配好每个人的任务,保持全队的统一性。
四辩把大逻辑,启、转战场;二三辩扔例子和段子做攻击;一辩结战场。这是个多么美好的图景~
擦擦口水……
卡特表示,离这个境界还有那么…一点…远。
3.优势辩题的把握
终于说到正题了。
在我还是新人的时候(虽然我现在还是很菜),对有明显辩题偏向的辩题的态度和大多数人一样,觉得需要考虑辩题优势。最明显的感觉是在去年北大之锋半决赛的“城市名片应首打经济牌/文化牌”。就觉得既然双方打成五五开的局面,就应该判劣势辩题方胜。
自己打了两场优势辩题(还都挂了),才发现其实不是这样的。优势方辩题越优势,其实才越是难打。不能霸道,不能太浅,不能仗势欺人,还必须承受“听众没兴趣”和“评委会考虑”的心理负担。我现在彻底觉得,优势方真的太太太不容易了(卡特抹眼泪,点头~)
(1)辩题偏向到底应该考虑多少
优势辩题其实会给优势方许多掣肘,反而劣势方会占据许多先天优势,比如常出奇招,令人耳目一新,比如适时哭穷装萌,效果往往很好。因此,辩题偏向究竟靠不考虑,考虑多少是个很大的问题。
我觉得,考虑辩题偏向是应该的,不能苛求评委和观众对双方一视同仁,但不能因为辩题劣势就容忍太过。合理地考虑辩题偏向,是要考察整场产生的优势和劣势是如何产生的。如果打成55开,或者优势方略胜一些,但优势全都建立在辩题优势的前提下,这时对劣势方多给考虑是应该的
⑺ 辩论赛 四辩稿中指出对方错误之前如何说新颖好听一些的套话
对方辩友滔滔不绝真是令我方叹为观止,但是对于某些言论我方实在无法苟同啊,接下来且听我一一道来,之后针对性分条攻击对方的某些论点,可以用首先其次再者之类,或者……此为其一,……此为其二之类的格式,其实四辩稿最主要还是纠错,让己方观点立的更稳,这中间就没什么套话了还要看辩题是怎么样的,可以加上诸如……这么说未免太夸大其词之类的话。最后有时间的话,还要再点明一下自己这一方观点的主线,给评委加深一下印象。开篇点题的时候最好能有简短的一句话可以概括己方观点,在辩论过程中给评委和观众灌输这个观点
⑻ 辩论中常用的方法
如果你需要的是粗浅的基本的方法的话我可以说几点自己的体会。
三个方向入手:
1、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分析对手的进攻方向的可能性,找到对方理论支撑的重心以痛击而让对方的观点立足不稳。
2、围追堵截。给对手的进攻方向上拦腰以一个无可辩驳的问题拦腰斩断,堵住向其他方向的去路。技巧性最大的在这里,常常这一步在对方的方向上找出一些没有第二个答案的问题让对方难以逾越。
3、请君入瓮。如同治水一样,给人家截住出路的同时要留有出口,那个出口就是本方的思维方向,不要跟对手在他们准备好的方向上过多纠缠,痛击一下然后就转到本方的方向上来,让对手跟着自己走。
切记两点:
1、不要在局部概念上纠缠,想若干个不同方向上没有第二答案的问题给对手预备好,阻击,然后不断引导对手跟自己走,那就OK。
2、不要直接而简单地回答对方的问题,因为人家也想掌控你,一个问题回答了,就会有下一个,直到把你引入死路,你不也是这样想吗?
辩论是一门艺术,要成为辩论高手则只有这些远远不够,那需要深邃的思维和非常好的表达技巧,不是一下子能得来的。
首先是思维,深度挖掘,你比对手更深入问题的本质,以你的深邃思想让对手瞠目而不知所踪,这是辩论的最高境界。除此以外那就是唇枪舌剑的花式功夫了,太表层,很乏味,更像是一出戏,这样的经验我上面有说,还有好多,都说出来这个篇幅不够。再分享一点辩论的体会,谁让你勾起了我的思绪,如果不对就暂且忍受。
我曾经参加过一个辩论题目是大学教授应不应该卖茶叶蛋,我作为反方就是说不应该,我不知道换了你会怎么说。我的发言是:如果就这个事情作为一个老师个体来说无可厚非,每个人都有谋生的自由,大学教授也是人,也要生活,对方的观点无非是要说明这一点。但是这样说你们不觉得有点狭隘吗?我们都是社会的人,肩负着社会的责任,这个现象本身应该出现吗?这个现象给我们更深层次的思考是我们这个社会知识的实际价值,我们高等教育依然存在的知识结构性问题导致的社会应用的偏颇和作为大学教授的知识价值的错位,这怎么会是应该的呢?这正是我们高等教育制度的悲哀啊!
辩论是一种艺术,需要挖掘,装包袱,然后用掷地有声的慷慨陈词猛然抖出来一个长句,你知道结果是什么吗?全场停顿几秒钟,谁能在短时间之内反应过来?对手之前的准备都被打个措手不及,晕了。我在心中窃喜,你们想去吧,我偏偏不用最通俗的语言表达,让你似懂非懂不好好想想就不知道我说什么,那你就控制了节奏。
要知道辩论并不是谁最终战胜谁,因为那个题目本身就不应该是一边倒的,注定是谁都该有理的,而谁掌握了场上的节奏牵着别人跟自己的思想走那就是胜利者。
还说这个问题,对手就没有话说了吗?当然不是,如果是我的话,深入挖掘人性。社会的现实的该与不该要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之上,个人的欲求符合人性,在这样的既定现实之下的个体行为就是符合人性的这无可厚非,所以作为个体行为的教授卖茶蛋并没有妨害他人反而为他人提供便利就是理所应当。
可能你会认为我并没有围绕你的问题来说具体该怎么解决,该拿出什么样的论据,但是我感觉授之以渔才是正道。
希望有所启发。曾经在辩论场上我没有遇到对手不知道是我的幸运还是不幸。
⑼ 辩论会四辩手是不是可以向对方反驳,甚至泼黑水、扣帽子都没事,因为对方也不能申诉了。
你说的这个倒是可以做,但要注意时间,四辩的任务是总结陈词,在最后时刻说服跟多的评委观众,要有煽动性,给己方发言再次带来高潮,这才是主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