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太监的起源,中国早在殷商就有“寺人”,据专家考证,甲
骨文中已有相关的记载,历史自然比西方要悠久。
唐甄在《潜书》中这样描绘太监:“望之不似人身,相之不似人
面,听之不似人声,察之不近人情。”为什么这样说呢?唐甄解释道:
他们长得臃肿,弯曲,好似长了瘿结,鼻子里呼呼作响,如同牛和猪
一样,因此不像人的身体;他们长着男人的颊骨却不是男人,没有胡
须却不是女人,虽然面如美玉却没有一点生气,因此不像人的面容;
他们的声音好像儿童一样稚细却不清脆,好像女人一样尖细却不柔媚,
你说它嘶哑但又能成声,你说它如猩叫但又能成人语,因此不像人的
声音;他们可以很爱人,也能下毒手害人,当他们怜悯你时流涕而语,
而当他们憎恶你时,则斩杀如草,因此不像人的感情。
生理的变态必然导致心理的变态,鲁迅在《坟·寡妇主义》中说:
“中国历代的宦官,那冷酷险狠,都超出常人许多倍。”在那被贾元
春称为“见不得天日”的地方,太监们肆意发泄着他们变态的性欲、
权力欲、贪欲。仅以贪污而论,据明人赵士锦在《甲申记事》中载,
明末李自成进京前,偌大一个明帝国的国库存银竟不到四千两!而魏
忠贤被抄时,居然抄出白银千万两,珍宝无算,以致崇祯多次痛心疾
首地怒斥太监们:“将我祖宗积蓄贮库传国异宝金银等,明比盗窃一
空。”
崇祯的“痛心疾首”既让人同情,又不让人同情。让人同情,是
因为他贵为天子,却拿太监没办法;不让人同情,是因为他自己就是
太监头子,他是棵大树,太监是在树上筑巢的鸟,倘若同情皇帝,谁
来同情太监呢?
然而,君主们依然坚持太监制。既然自诩为“天子”,就得龟缩
在宫廷里,跟一般百姓保持距离——让百姓知道皇上也是吃喝拉撒睡
的凡人,那还了得!迷宫一样的宫廷内便需要“绝对安全”的奴仆,
怕戴绿帽子的皇帝便与不能人事的太监“焦不离孟,孟不离焦”,共
同成为庞大的帝国大厦中的两块最重要的基石。
在有的皇帝那里,太监理论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公元十世
纪,正逢五代十国乱哄哄,南方有一个小朝廷史称南汉。那是唐末封
州刺史刘岩割据一方,自称皇帝,建都广州,称兴王府。他有一套神
奇的治国理论,认为一般人都有妻儿老小,既有妻儿老小,便有私心,
便不能无私奉献自己于皇上,而太监“无鸟一身轻”,故只有太监最
无私,没有后顾之忧,必死命效力。传位到他的孙子南汉王刘伥,更
下了一纸文件,曰:凡是朝廷任用的人,不管他是进士还是状元出身,
一律要阉割,达到“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化境之态,方能当官。刘
氏父子的思维方式与船山先生截然相反,于是中国历史上蔚为壮观的
太监王朝产生了。王船山反复渲染太监的可怜可悲,这却是他的书生
之见。羡慕太监的人比羡慕他这位大学问家的多着呢。
然而,太监得势的时代,民间往往相应掀起“自宫潮”,许多小
康之家的儿子也忍痛自宫,以图仕进,这确实是一条终南捷径:读书
须受十年寒窗苦,自宫却是一时痛终身富贵。据《?山堂别集·中官
考十》记载:“南海户净身男九百七十余人复乞收入。”一个小村子,
居然有如此之多的童男自宫。整个国家呢?天启三年,征募宦官缺额
3000人,结果应征者多达2万人。政府竟想不到会有如此多人,一时无
措,不得不增加1500人,剩下的人,安置在京郊南苑的收容所。即使
如此,收容所也容纳不下这么多人,许多人不得不沦为乞丐和偷盗者。
下有自宫之风,上有体制的膨胀,有明一朝,太监机构的编制不断扩
大,太监们组成了“大朝廷中的小朝廷”。
人们赞美太和殿的精美绝伦,其实,太和殿与净身房相比,只是
小巫见大巫,一座纸扎的房子而已。在皇城中,净身房的地位远远比
太和殿重要。对于万历这样的皇帝来说,在位数十年,在太和殿举行
的朝会不过数次而已,有没有太和殿并不重要,没有净身房就了不得
了——皇帝没有太监的服侍,就连一天的吃喝拉撒睡都没办法维持。
所以,净身房才是紫禁城的精髓所在。紫禁城是建立在净身房之上的,
正如帝王制是建立在太监制基础上的。
阉割是一种古典之极。公元前一百多年的司马迁只不过帮李陵说
了几句话,就被皇帝将卵蛋刨了去了,英明神武的“皇上”的价值观
可能跟法国思想家狄德罗所估计的相同。狄德罗在评价法国波旁王朝
时说:“在宫廷,‘狂欢的工具’从来与政治媲美。”那么犯了政治
错误的司马迁一生岂非只好以失去“狂欢的工具”,悲苦耻辱而告终?
不然,他完成了《史记》。
中国不愧为文明古国,汉朝人将处宫刑的地方称为“蚕室。”一
个诗意十足的名字,一个丑陋的蚕变作美丽的蝴蝶的地方。阉割是文
化的死敌,也是文化的一部分,阉割侵蚀着文化、吞咽着文化、改造
着文化,当阉割内化为文化的本质的时候,文化便消除了被阉割的焦
虑,而在特别的快感之中陶醉。正如黄永玉先生所说:“一部文化史
几乎就是无数身体的局部或全部被刨去的行为史,是由阉割与被阉割
两种不同性质的快感写成的。”
从被阉到自宫只有一步之遥,从身体的残疾到心灵的残疾也只有
一步之遥。当“去势”成为奴隶们的义务时,那么口口声声说“连受
之于父母的毛发也不应该损伤”的圣人们只好装作没看见。装在瓶子
里的太监们的“命根子”是保证皇帝的妻妾们的贞操的“证件”;而
大大小小的圣人们对“命根子”的沉默,则是保证皇帝们的权力畅通
② 赵匡胤把宋朝官员戴的帽子加上了两 根长翅,这种做法的真实含义是什么
为了防止官员在朝堂上交头接耳啦
③ 为了防止大臣讨论,所以才加长了官帽的帽翅吗
说实话,秦汉科技水平确实很高,但这样不顾事实地吹捧就没意思了。我查阅了资料,秦始皇之所以用石甲,不是因为石甲能检测士兵体质,而是因为用土烧制容易破碎,用铜烧制又太浪费材料,所以折中用了石头。这样既能保存长久,又不会浪费铜料。
这样的解说,说好听点叫附会;说不好听,那就是欺骗观众。
宋又横两脚,以铁线张之,庶免朝见之时偶语。——《席上腐谈》
当然这种说法是不对的,是结果论,以结果推断其初衷。不过这种故事老百姓最喜欢听,毕竟和皇帝相关,所以流传很广。这么以讹传讹,传到今天,传了快800年,终于有人当真了。
④ 宋朝官员上朝时的帽子为什么有两个长耳朵,这个有什么作用
宋朝时期的管帽两旁有两个类似长耳朵的东西,有人说这样的造型是因为赵匡胤为了防止官员在早朝时交头接耳而发明的。这种说法其实有误,因为这种帽子被称为“长翅帽”,在唐末时期就已经出现,只是到了宋朝是得到了完善。
帽子,是我国一种比较特殊的历史文化,从历史发展以来就不曾断绝过,直到今天,帽子的作用和款式更加的丰富多彩。
⑤ 求好看的穿越到魏晋南北朝或五代十国或五胡十六国的小说!
一个吃人的年代,哪还有心思看什么谈情说爱,要看魏晋时期的穿越小说,就得看军事的。灭掉吃人的慕容鲜卑!
⑥ 为什么宋朝文官的帽子后面都有一根细细长长的,像翅膀的东西呢
帽子作为服饰的一部分,也经历了历史的演变,至于宋朝帽子后面为什么会有一个翅膀,这个没有特定的原因,我认为仅仅是帽子演变过程中的一个种类而已,再加上宋朝的文化审美,这便才有了帽子后面的“翅膀”。
我们来看宋朝的幞头,整整比隋唐时期的长了一倍,还变得笔直,这样的样式给人一种平直,端庄的感觉,从视觉效果来看具有视觉冲击力,左右对称,修长好看,但是也有点“形式主义”。
另一点,这种幞头置于头上,使得人们行走不得不小心翼翼,每一步都要踏实稳重,也象征了做官要正直,这既是儒家文化的要求,也让朝堂看起来很整齐,威武有序。
“崖山海战”宋朝彻底灭亡,宋朝的笔直修长的幞头也随着宋朝一起消失。到了明朝,这种笔直修长带有“形式主义”的幞头逐渐被抛弃,代替它的是“乌纱帽”,而到了清朝又变成“瓜皮帽”。
宋朝又长又直的幞头的出现是一个历史相遇,幞头的发展历程也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再加上社会文化与经济因素,使得幞头发展到了这个阶段,而这个阶段恰好就是宋朝。
⑦ 宋朝大臣们上朝时戴的帽子很奇特,为何会这样设计
尽管长翅帽在宋朝发展得非常成熟和完善,但是它并非诞生于宋朝。事实上,在唐朝末期的时候,长翅帽就已经出现,只是到了宋朝才得到了完善的发展。但无论发展成什么样子,它们都属于汉服的一部分。汉服这个概念其实相当广泛,因为在几千年的历史当中,汉族的服装样式是一直在不停地发生着变化的。比如说秦汉时期的服饰,和隋唐乃至之后的服饰就有着相当大的变化。其中对于男子来讲,尤其是成年男子,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衣着变化就是加冠,加冠代表着男子已经成年。
像东汉时期,考虑到场合和礼仪问题,男子开始戴头巾。而且由于身份和地位的不同,戴的头巾样式也都各不相同。尤其是到了西晋之后,五胡乱华之后,北方游牧民族对汉族的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二者的文化进行交流与碰撞,汉服的样式也因此受到了影响。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隋朝。
总而言之,无论戴的是什么样的帽子,我们都可以从它的样式、材质等特征来分析出哪个朝代的特征。比如唐朝文化交融,经济强盛,因此幞头种类繁多,而且精美无比;宋朝崇尚程朱理学,因此以简单朴素为主。而帽在我国的历史当中,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最早在夏商周时期,"帽"就已经开始成为权利和地位的象征,这个时期的"帽"是只有统治者才可以佩戴的,其余的人根据不同的社会地位而佩戴不同的与"帽"具备同等作用的物品,例如"巾"。而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才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衣冠制度;等到汉武帝推翻秦朝,进一步统一中国,官帽体系也就此而形成。
由此可见,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当中,自有记载以来,"帽"便已经作为权利和地位的象征而出现;随着皇权不断地集中、加强、巩固,"帽"也随之不停地发生着变化,从样式到材质等一点一点展现出封建帝制等级不断地森严。除了权利阶级以外,翅帽的不断变化同时也反映出了文明的发达程度。随着文明越来越发达,人们的审美水平会不断提升,对于翅帽的款式要求也会越来越精致。因此除了是阶级的产物以外,更是文明的产物。"帽"是我国一种相当特殊的历史文化,几千年来,从未断绝。
⑧ 唐代男人的帽子为什么要做成屁股或者囊形的
首先说唐代男人的帽子学名叫做浮头,是唐代男子非常常见的一种头饰,也可以说是装饰品。因为浮头是青黑色,所以也被称为乌纱,有时候也叫做乌纱帽,浮头是中国唐代时期男子非常普遍的服饰。
所以说,做成屁股这种形状,第一是为了使用时能够包裹住自己的头发,容得下自己的发髻。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古代认为这个样子是比较好看的,所以说做成了那样的形状。
⑨ 求宋代百姓官员皇帝等衣服、帽子鞋子等具体名称
推荐你看看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下载地址 http://58.251.57.206/down?cid=&t=13&fmt=-
⑩ 隋唐时期的幞头到了宋朝后是怎样演变成长翅帽的
在日本历史上,日本历代天皇举行登基大典的时候,都会穿上黄栌御染袍,头上则戴着垂缨冠。虽然与唐宋的圆领袍、幞头存在很大的差异,但仍然能看到华夏服饰的印记。最后,我们总结一下幞头和长翅帽。长翅帽起源于唐朝晚期、五代十国时期,在北宋时期彻底成型,截止明朝灭亡才完全结束。清朝入关以后,由于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服饰制度,长翅帽、圆领袍、直裾等华夏赋税,才彻底退出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