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蒙古族女性戴的圆顶帽怎样制作
蒙古族妇女头饰,是蒙古族服饰中最华彩的部分。当你亲临那达慕大会、敖包祭祀、隆重的婚礼场合时,总能看见戴着华丽头饰的蒙古族女子。特别是每当姑娘出嫁时,新娘子那银光闪烁、珠宝垂面的头饰,总会让人眼前一亮。蒙古族无论属于哪个部落,还是生息繁衍在何地,妇女的头饰都会成为当地的亮点和人文景观。古韵犹存的头饰,融汇了民族的集体智慧,审美意识和生活情趣,也记述了蒙古族的历史和文化。
蒙古族是一个爱美的民族,他们把一些劳动和生活用品加以美化,使之成为服饰的一个组成部分。华丽的蒙古族头饰,是由金银珠宝装饰而成,显然,这与蒙古族的生活习俗有关,除了自然环境、宗教信仰等因素外,也有显示民族个性和自尊心的因素。蒙古族自古就以游牧为主,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了他们对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追求。到了近现代,这种生活方式仍然占据着他们的生活,为此,牧民们把自己的主要财富,转换为金银珠宝佩戴在身上,以便保存、迁徙。佩饰在汉文化中是作为服饰的点缀而存在的,而在蒙古族文化中,尤其对女性而言,用浑身披挂形容更为贴切,她们喜欢珠光宝气的装饰自己,并且把头饰看作是财富和美的象征。蒙古族大多生活在高寒地区,以畜牧业为主,与这种生活相适应,头饰也形成了自然古朴的风格。它除了装饰功能外,又是一种文化的象征。
蒙古族妇女头饰,是部族间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和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其造型自然淳朴,天成一韵。据有关史料记载,在青铜器时代,蒙古高原就有了头饰的制作工艺。从遗存文物中发现的耳环、耳坠、头戴等青铜装饰品,就可以说明这一点,可见这一时期人们的想象力和审美观,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从匈奴、鲜卑游牧民族出土的实物中可以看到,头饰多数采用金银、蚌、玉石、水晶、玛瑙、金属和赭石等原料制作。其结构和形制类似于近现代鄂尔多斯和察哈尔妇女的头饰,整个装饰纹样,显示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情感和爱好。到了蒙元时期,民间手工技艺的发展更趋进步。妇女头饰以多、以大、以重为美,戴大圈耳环,大的宝石项链。宝石种类、工艺造型,图案纹样在妇女的头饰上体现得最为充分,豪华程度可以说是历史上少有。如今,民间流传下来的妇女头饰,大多是清代的遗存。由于清政府对蒙古族地区实行盟旗制,至使部族间经济状况、文化观念和生活习俗愈加的明显,同时也促进了部族服饰文化的快速形成。这一时期头饰的造型,较前趋向更加纤细、复杂和精致。或雍容华贵,或古朴凝重,或精致秀美,或简约大方,呈现出特色鲜明的头饰种类。一个盛装的蒙古族妇女,其头饰轻者有三、四斤,重者达十几斤。这些流传在民间的头饰,已经不仅仅是单纯的装饰品了,而是植根于蒙古族社会生活中的文化载体,它不仅诠释了蒙古民俗文化的深邃内涵,也是民族手工技艺绝美的见证。
由于蒙古族除了在我区聚居外,还在国内多省区分布,头饰的种类丰富多样,各具特色。不同地区、不同身份、不同年龄,头饰的组合也不尽相同,就是同一部落,也因地域不同而略显差异。有的部落还分为姑娘头饰,新娘头饰和已婚妇女头饰,有的地区在戴法上也有讲究。与头饰组合的饰件更是多达几十种,有簪、钗、发掐、扁方、步摇、吉祥座、耳坠、珠链及各类坠环,银链、装饰性大耳环、金银项圈等饰件,装扮起来可谓珠帘垂面,琳琅璀璨。如鄂尔多斯、土尔扈特、和硕特、乌拉特、喀尔喀、杜尔伯特、巴尔虎、察哈尔、布里亚特、乌珠穆沁、科尔沁等。头饰的结构有石珠链坠式、盘羊角式、簪钗组合式、帽子辫套式、珠链辫套组合式、额箍后帘组合式等几十种。工艺上多采用捶打、编结、錾花、镶嵌、雕纹等技法。饰件图案多以各种花卉、虫草、盘肠、吉祥纹样居多、造型精美
『贰』 蒙古族帽子的样子
各个年龄段的帽子是不一样的。各个地区也是不一样的,
『叁』 为什么蒙古人喜欢带礼帽
因为戴帽子是蒙古族人的习惯,所以带礼帽。
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各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内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成,外边饰皮子或将毡子染成紫绿色作装饰,冬厚夏薄。
帽顶缀缨子,帽带为丝质,男女都可以戴。呼伦贝尔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男子戴披肩帽,女子则戴翻檐尖顶帽。用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
(3)蒙古人带帽子图片族服饰扩展阅读:
蒙古人自幼就在马背上成长,马就是蒙古人的摇篮。蒙古人认为,马是世界上最完美、最善解人意的牲畜。蒙古马性子烈、慓悍,对主人却十分忠诚。
蒙古人视马为牧人的朋友,马以头为尊贵,蒙古人严禁打马头,不准辱骂马,不准两个人骑一匹马,秋天长膘期不准骑马狂奔使马出汗。
马倌、骑手要随身携带刮马汗板、马刷子,随时为骑乘的马刷洗身子、刮除马汗,为马舒筋活血、放松肌肉、消除疲劳,同时,这也是主人与马亲近、增强感情的途径。
『肆』 蒙古族戴帽子常用等颜色
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 。各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内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成,外边饰皮子或将毡子染成紫绿色作装饰,冬厚夏薄。帽顶缀缨子,帽带为丝质,男女都可以戴。呼伦贝尔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男子戴披肩帽,女子则戴翻檐尖顶帽。用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
『伍』 内蒙古的民族服饰特点
蒙古族服饰具有浓郁的草原风格特色,以袍服为主,便于鞍马骑乘。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民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
服饰的穿着文化:
蒙古袍的穿着是一件正经、严肃的事情,整洁端正的穿戴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一种尊重。穿袍子时,一定要穿靴子,戴帽子。尤其到祭祀的时候,必须是袍子、靴子、帽子配套,这样才显得整体协调,严肃庄重。
在端茶敬酒的时候,不能捋袖,不能袒胸露颈,袍子的下摆不能从锅碗瓢盆上扫过。收拾存放袍子时,前襟要朝上,死人的衣服才朝下。领子冲西北放置,不能冲门。在缝制袍子时,忌讳留下线头。
(5)蒙古人带帽子图片族服饰扩展阅读:
内蒙古的民族服饰的历史起源:
蒙古族服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史前时期。远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用植物的叶子将自己修饰一番,后来又取用打猎的兽皮做衣服。在北方游牧民族的岩画上,已经看出蒙古高原的古人类在腰间围着一条短短的兽皮裙,头上插着长长的羽毛,有的臀部还有尾饰。
而且已经有了大量粗拙的石环、骨饰等物品,说明在很早以前,北方游牧民族就有审美意向和审美追求了。
据考古资料证明,蒙古族的服饰与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的服饰是一脉相承。据《汉书·匈奴传》记载,“食畜肉”、穿“皮毡裘”的匈奴妇女的头饰与察哈尔妇女的头饰非常相似,而匈奴的服饰文化,又传给了鲜卑、柔然、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当然也传给了蒙古族。而这些民族服饰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适应高原气候而产生。
蒙古族的人通常穿蒙古族的传统服饰——蒙古袍。
在内蒙古、新疆等地牧区,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冬季穿皮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较肥大,女袍则比较紧身,以显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条和健美。其式样和颜色因地因人而略有差异。一般蒙古袍的特点是宽大袖长、高领、右衽,多数地区下端不开衩。袍子的边沿、袖口、领口多以绸缎花边、"盘肠"、"云卷"图案或虎、豹、水獭、貂鼠等皮毛装饰。既美观大方,又具有良好的实用功能。冬天防寒护膝,夏天防蚊虫叮咬、遮暴晒。行可当衣,卧可作被。
在草原上,男女老幼四季都喜欢穿长袍,这就是蒙古族特有的蒙古袍。袍身宽大,束有腰带,因性别不同,样式和颜色也不同。一般女子所穿的蒙古袍比男子的窄些,多以红、粉、绿、天蓝等为主色,逢节庆之时,还要配戴用玛瑙、珍珠、珊瑚、宝石、金银玉器等编织的头饰;男子则多喜欢穿棕色和蓝色的蒙古袍。
『柒』 中国蒙古人的装束
蒙古族服饰展示(图片):http://www.qingis.com/cloth.htm
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
牧区冬装多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
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喜穿软筒牛皮靴,长到膝盖。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高筒靴少见,保留扎腰习俗。男子多戴蓝、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绸子缠头。
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未婚女子把头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还有比较有特色的是蒙古族摔跤服。
蒙古族摔跤服是蒙古族服饰工艺。摔跤比赛服装包括坎肩、长裤、套裤、彩绸腰带。坎肩袒露胸部。长裤宽大。套裤上图案丰富,一般为云朵纹、植物纹、寿纹等。图案粗犷有力,色彩对比强烈。内裤肥大,用10米大布特制而成。利于散热,避免汗湿贴于体表;也适应摔跤角力运动特点,使对手不易使用缠腿动作。套裤用坚韧结实的布或绒布缝制。膝盖处用各色布块拼接组合缝制图案,纹样大方庄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装各部分配搭恰当,浑然一体,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蒙古顾固冠:元代蒙古族已婚女子流行的高冠。在《蒙古秘史》中蒙古语称孛黑塔,汉文史籍称固姑冠、故姑冠或罟罟冠。是一种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艳丽的首饰。能显示出妇女的身份贵贱和社会地位。这种高冠,一般采用桦树皮围合缝制,成长筒形,冠高约1尺,顶部为四边形,上面包裹着五颜六色的绸缎,缀有各种宝石、琥珀、串珠、玉片及孔雀羽毛、野鸡尾毛等装饰物,制作精美,绚丽多姿。元亡后,这种首饰失传。1974年在自治区四子王旗发掘的元代蒙古贵族陵墓中,多有顾固冠出土,其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反映了元代蒙古民族精湛的工艺水平。
蒙古坎肩:蒙古民族服装的配套服饰之一。蒙古长袍的一种外套。蒙古妇女穿坎肩,一般不扎腰带。坎肩无领无袖,前面无衽,后身较长,正胸横列两排钮扣或缀以带子,四周镶边,对襟上绣着鲜艳花朵,并缀有五颜六色的电光片儿,光泽闪闪。蒙古坎肩始于元代。这种坎肩,初为世祖皇帝所服,后流行于民间。到明、清两代,逐渐成为普通蒙古妇女的一种服饰。
蒙古礼帽:蒙古族男子首服之一。一种椭圆形的、四周有一圈宽边檐的帽子。一般用精致呢料制作,多为黑色、棕色或灰色。帽筒前高后低,帽顶中央稍凹陷,帽简与帽檐相接处,缀以花纹镶边。穿蒙古袍或西服,佩戴礼帽,显得文雅美观。
蒙古袍:蒙古族人民为适应牧业生产和自然环境而创制的一种古老传统服装。衣领、衣襟、袖口,皆有艳色的镶边。衣扣多用黑绦子绣制,或缀以特制的黄铜扣子。从右方开襟,左方多不开衩。男式长袍一般用深蓝色、海蓝色或天蓝色的衣料制作;女式长袍多用红色、绿色或黄色的绸缎类制成。蒙古袍按季节还分为单袍、夹袍、棉袍和皮袍。年轻的牧人穿上长袍和马靴,紧扎腰带,显得魁梧、彪悍;姑娘穿上蒙古袍,腰间系红绿绸带,能衬托出苗条身躯和青春之美。
蒙古靴子:蒙古民族服装的配套部件之一。分布靴、皮靴和毡靴3种。布靴用高级布料或大绒制作,靴头和靴筒上往往以金丝线绣花。图案新颖艳丽,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皮靴通常用牛皮制作,有旧式和新式两种,旧式皮靴用涩面香牛皮制作,其样式古老,靴头粗笨,靴尖上翘,靴筒约1尺多高,筒口宽大,呈马蹄形,靴底较厚,为多层底,状如船形;新式皮靴用光面牛皮制作,俗称马靴。毡靴用羊毛模压而成,俗称“毡圪达”。牧民在冰天雪地里劳动、行走或骑马,只有穿上“毡圪达垯”,方可度过严寒。蒙古靴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非常适应牧区的自然环境。骑马时能护踝壮胆,勾踏马蹬;行路时能防沙,减小阻力,又能防寒防蛇。
总的来说蒙古族服饰特点 :
四季都穿长袍
内蒙古、新疆牧区,蒙古族男女老幼一年四季都喜欢穿长袍,俗称蒙古袍。春秋穿夹袍,夏季穿单袍、棉袍。男袍一般都比较肥大,女袍则比较紧身,以显示出女子身材的苗条和健美。
不同颜色各有象征
袍子的颜色,男子多喜欢穿蓝色、棕色、女子则喜欢穿红、粉、绿、天蓝色,夏天更淡一些,有浅蓝、乳白、粉红、淡绿色等。蒙古人认为,像乳汁一样洁白的颜色,是最为圣洁的,多在盛典、年节吉日时穿用;蓝色象征着永恒、坚贞和忠诚,是代表蒙古族的色彩;红色是像火和太阳一样能给人温暖、光明和愉快,所以平时多穿这样颜色的衣服;黄色被看作是至高无尚的皇权的象征,所以过去除非活佛,或者受到过皇帝恩赐的王公族,其他人是一律不能穿用的。
腰带防风抗寒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多用棉布、绸缎制成,长三四米不等。色彩多与袍子的颜色相协调。素腰带既能防风抗寒,骑马持僵时又能保持肋骨的稳定、垂直,而且还是一种漂亮的装束。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骑乘方便,又显得精悍潇洒,腰带上还要挂上"三不离身"的蒙古刀、火镰和烟荷包。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美的身段。
『捌』 蒙古人的帽子是什么样子的
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根据不同季节和不同环境变化,蒙古人不同款式的帽子,都能够折射出蒙古人的精神境界和工艺水准。从一般生活服饰上升为审美个性,社会身份的标志物。
蒙古先民最早是用貂皮、狐皮、羊皮等兽皮制作帽子的。后来逐渐有了棉、麻、丝等制作材料。虽然说头巾的产生早于帽子,蒙古人一直把巾、帽并用至今,只是男士系扎头巾的方法、样式与妇女有所区别,
蒙古帽子大体上有冬、夏两种类型。在12~13世纪,蒙古男人在帽顶插上海青鸟或游隼的羽毛,把款式设计成猛禽形状,这就是后来称其为栖鹰冠的帽子。蒙古帽子原先分为男女、礼仪、官吏、军戎、僧侣等不同的种类。在古代社会里,蒙古人的帽子是表明社会身份的最明显的标志之一,因此有贵族与贫民、黄金家族与百姓之区分。
蒙古人特别看重头颅,头颅是不许别人随便触摸的。因此,帽子也得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如果别人无意中伤到自己的帽子,意味可能要遇到倒霉的事;要是让人故意伤到帽子则意味着人格受到侮辱。
蒙古人认为:帽子和头颅同等重要,帽子有时就是主人的代替物。古曰“牲畜好赖,要看是谁放的,帽子如何,要看是谁戴的”。“二人行,长者为上,一人行,帽子为上”。如果两个人到蒙古人家做客,岁数大的人必须坐在正位,另一个则把帽子放在高处,自己找一位置坐下。此曰“放下帽子是我家,明天走了又是你家”。表明相互尊重的人际交往理数,也体现帽子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作用。
在任何重要场合,蒙古人都会注重戴帽迎客。一是证明自己的体面,二是表示尊重客人。尤其是古代,女人如果没有帽子或来不及戴帽子就不能出现在陌生人面前。在近代蒙古人家中,不管是贫富,都会想尽办法为出嫁姑娘置办头饰,这与蒙古人尊重帽子的习俗不无关系。
蒙古人尊重帽子,但是忌讳捡别人丢下的帽子。他们认为:口子朝下的物品盛不住好运气,还会把自己的人气遮住。头上更不能帽子套帽子,此法预示将受制众多压迫。有些民俗记载,如果妇女戴双层帽子就有可能嫁两次男人的说法。有一种说法:将自己的帽子丢弃,预示恶运离去。
蒙古人是特别爱惜自己的帽子。如果无意中将帽子掉在地下,就会用右手轻轻托起,亲吻一口再戴起帽子。如果帽子被别人踩踏或跨过的话,就要用火“净化”后方能戴上。进屋摘帽子时,必须将帽子搁置高处或放在折叠好的衣服之上。蒙古人在所有的服饰中,最珍惜和尊重的是帽子,它代表着主人的人气、人格以及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