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叫峨冠,亦作峩冠,高冠。
有个成语叫“峨冠博带”,意思是高帽子和阔衣带,古代士大夫的装束。后来人们用用“峨冠博带”(高帽阔带)比喻穿着礼服。
2. 古代读书人戴的帽子叫什么冠
现在一般电视上的都是纶巾。事实上在古代文士或文官可以戴一下几种冠:
1 小冠(也称束髻冠)
这是一种束在头顶的小冠,小冠多为皮制,形如手状,正束在发髻上,用簪贯其髻上,用緌
系在项上,武官壮士则多饰缨于顶上,称为垂冠,初为宴居(在家便装)时戴,后通用于朝
礼宾客,文官,学士常戴用。
2 进贤冠(也称儒冠)
是在朝的文官所戴,冠上有梁为记,亦称梁冠,以梁的多少来分等级爵位,并可再衬巾帻,
如无巾帻与梁数,则为儒者戴用。
3 梁冠
梁冠多为在朝文官所戴,一品七梁,二品六梁,三品五梁,四品四梁,五品三梁,六品,七
品二梁,八品,九品一梁,梁冠为历代在朝文官所好戴。梁冠其形方,前低后高,后倾,有
围片,前开后合,冠形按〈三才图会〉复制。
3. 古代女人的帽子
在古代女人可以说不戴帽子的,女子十五岁便束发戴笄,用“巾帼”在后面挽头发或者把头发包扎定型。古代戴帽子的女人有两种,一是皇后贵妃和公主之类的贵族妇女,有戴“凤冠”“花冠”之类的特权。还有一些有官位的侍女也戴帽子,也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4. 西周时跳舞的帽子上有长长的东西是什么
17周17跳舞的帽子也是有长长的东西,所以说这也是实际世界,让我们生生长每一个知识点吧,水池东西也是蛮可贵
5. 古代官人的帽子有什么意义
帽子是古代“头衣”的一种,并且是最古老的一种“头衣”,古代“头衣”包括帽子、巾、幞、头、冠、冕、弁等。《说文解字》未收“帽”这个字,可见帽是出现于东汉以后的字。
古代的帽子也没有什么特别明确的定义,有时和其他“头衣”外形相近,没有一个特别严格的界限,但一般说来,帽子是圆顶形的,能覆盖整个头部,且易戴易脱,为人们日常所戴。
我国戴帽子的历史很久了,早在春秋战国以前,人们都是戴帽子的,并且是皮帽子。只是后来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等级制度的出现,一般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才转而戴弁、冠、冕等,帽子转而成了小孩的专用品。到晋代已经要求不是那样很严格了,一般士人亦可戴帽子。实际上在三国时期,凡不做官的士人就可以戴帽子,有名的高士管宁就在家中戴黑布帽子,但在正式场合是不允许戴帽子的,而要按规定戴冠和帻等。
有趣的是,在汉族已不是很讲究的时候,作为习惯于戴帽子的少数民族,一面推行汉化制度,一面却严格要求不得戴帽子,还有人为此丢了官。北魏孝文帝一次南征回京,见城里妇女仍有戴帽子穿小袄的,就责备留守的任城王元澄,问他为何不管,元澄辩解说,戴帽子穿小袄的只是少数。孝文帝很生气,质问他:“你是否觉得全城人都应该戴帽子穿小袄呢?”结果将任城王及其他留守的官员全罢免了,演出了我国历史上为帽子而丢官的一幕,可见戴不戴帽子在当时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此事在《魏书》《北史》上都有记载。而据《宋书。礼志》记载,当时的南方,百姓已普遍戴帽子,且士大夫也逐渐以帽子为常服,这对推行汉化的北魏不啻是一个讽刺。
由于帽子有其方便的一面,因而北魏以后,士大夫阶级也逐渐戴起了帽子,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打扮。到隋唐以后,由于民族的大融合,帽子成为人们日常普遍的一种服饰,并且和现代的帽子一样,容易脱掉。
古代人戴帽子也和现在一样,喜欢赶时髦,后周时独孤信打猎时帽子稍微斜了点,结果百姓戴帽子都要学他将帽子斜戴上,以为时髦。隋文帝杨坚未当皇帝以前,因脖子上长有一肉瘤,怕人看见,便戴帽子以遮掩,竟流行而为时尚。
帽子的类很多,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突孙帽、大帽子、白纱帽、乌纱帽、皂帽等;唐宋时代有席帽、浑脱帽、毡帽、压耳帽、风帽、妇女戴的帷帽、胡帽等;明清有棕结草帽、遮阳大帽、圆帽、鹅帽、堂帽、巾管帽、瓦楞毡帽、小帽、卷檐毡帽、皮帽、狗头帽、凉帽等等。它们因材质、形状等的不同,而分别具有防风、遮阳、保暖、美饰等功用。这其中最负盛名的乃是乌纱帽。
乌纱帽,顾名思义就是用黑色的纱制作的帽子。它不是严格的一类帽子,而是将凡是用乌纱制作的帽子都可称为乌纱帽。在隋以前,帝王戴白纱帽。宫官和官宦有戴乌纱帽的。隋唐时乌纱帽成为朝中官员的一般顶戴。到宋代,四脚幞头兴起,原来式样的乌纱帽逐渐废止,但由于幞头亦多用乌纱制作,故仍将幞头称为乌纱帽。宋代乌纱帽多为展脚,即帽翅平展,据说这样可以防止大臣们在朝上窃窃私语。在明代,官员戴的乌纱帽的定制是前低后高呈台阶形,两翅为牛舌形,宽寸余,长五寸,但亦有戴其他样式者。由于明代只有官吏才能戴乌纱帽,故后世将乌纱帽作为官帽的代称。后世在舞台上出现的官员所戴的乌纱帽就是明代的式样。乌纱帽到清代即废止了.
中国古时的“冠”不同于现在的帽子,它只有狭窄的冠梁遮住头顶的一部分,不像帽子盖住
全部。关于冠的记载很多,如《后汉书·舆服志》中说:“上古衣毛而帽皮”,是指用兽皮缝制
帽形,戴在头上,起到御寒和装饰的作用,没有任何贫富贵贱之分。在《礼记·曲礼上》载曰:
“男子二十,冠而字。”指男子20岁开始戴冠,戴冠时要行“冠礼”,表示已成年。进入阶级社
会后,帽子作为“礼”的象征,成为统治阶级权利和地位的标识。古代冠制是中国服饰制度的一
6. 古人为何要戴“帽子”
我们常常在各个影视剧中看到古人都戴有帽子,不管是哪个朝代,帽子斗是无所不在,那么帽子到底是什么象征呢?
作为统治阶级内部地位和权力的象征,帽子虽经历朝代的转变,但象征标志一直没有改变过,样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标志更加细化,更加精确,直到清朝结束,民国建立才被取消。帽子的起源和演变,完全体现出男人的社会权力和地位,以及这种历史的发展和瓦解。
7. 古人为何会帽子不离身呢,戴冠、帽、巾又有什么不同的寓意呢
我们看电视上热播的古装剧,许多男性角色会戴帽子,而且戴的帽子各不相同,这是因为不同的帽子代表不同的地位。
最后,帽子和古代礼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前文提到的弱冠之年,在正式场合中必须束冠等。不束发在古代是失礼的表现,不尊重接见之人。而在战场中,武将散发出征表示对敌方的蔑视。除此之外,纳谏和请罪时必须免冠。
清朝灭亡之后,随着西方文化的涌入,戴帽子便不再有等级之分,人人都可以戴帽子,当今时代,帽子变成流行的时尚单品之一。
别看小小一顶帽子毫不起眼,它蕴含着我国古代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从中可见时代的发展。
8. 帽子的由来或者历史
一、帽子
据史书《玉篇》记载: “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后人着之于头。”由此可见,巾原是劳动时围在颈部擦汗用的布。由于自然界中风沙、酷热,寒流对人类的袭击,人们将巾从颈部逐渐裹到了头上。在保暖、防暑,挡风,避雨,护头等实用功能的基础上,逐渐演变成为帽子的形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帽子逐渐具有装饰人体的美观功能。在历代服饰的演变中,衣冠配套构成了中国传统衣着风尚的一大特点。
二、历史:堂皇的冠、冕
在形容衣着端庄体面的成语中,如“冠冕堂皇”和矗衣冠楚楚”等都强调了“冠”在服饰中的首要地位和重要作用。
所谓的“冠冕”是指我国古代帝王,官吏们戴的礼帽。古代的冠并不象今天的帽子,将头顶全郎盖住,它只有狭窄的冠梁,遮住头顶的一部分,两旁用丝线系在领下,并打结固定住。古代的男子,从二十岁起就开始戴冠,戴冠时,要首先举行矗冠礼”,以表示成年的开始。
“冕”的出现要早于“冠”。 “冕”的顶部,有一块长形冕板,前低后高,称作“冕”,表示恭敬。冕的前沿,一般用彩线穿成若干串珠玉,名叫“冕旒”。串珠垂面,使目不斜视。冕旒的数量以及所用的材料,是区别贵贱尊卑的标志。冕冠的两旁,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等物,以便于发髻相系。另在两耳之处,各垂一颗珠宝遮耳,称为“充耳”。表示不听信谗言。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们参加重大祭祀典礼时所用的冠帽。除此之外,在皇子继位时,也要进行加冕(见图l—1)。
现在人们的衣着习惯,以脱帽表示礼貌。而在我国古代,脱帽则是无礼冒犯的举动。 “脱帽露顶王公前”,这在当时是很失体统的。
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服饰配套。在历代的礼制中就讲究一个人的衣帽要整齐,要“衣冠楚楚”,也就是说,一个人身上穿的和头上戴的都要搭配合体,特别是对头上戴的“冠”非常重视,把“冠”放在服饰中的首位,认为“冠”可以显示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在千姿百态的服饰中,如果忽视帽子的配套,那么,即使址精关绝伦的服装,也会黯然失色。因此,在服饰结构上,衣冠一体,不可分割,已构成我国传统的服饰风尚。
9. 愚公移山古代人的帽子
《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汉族寓言故事,选自《列子·汤问》,作者是春秋战国的列御寇。
《愚公移山》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愚公家门前有两座大山挡着路,他决心把山平掉,另一个“聪明”的智叟笑他太傻, 认为不能。愚公说:“我死了有儿子,儿子死了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的,又何必担心挖不平呢?”后因感动天帝,所以天帝命夸娥氏的两个儿子搬走两座山。
10. 战国时期的帽子怎么做
齐国是中国历史上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有吕齐和田齐之分。西周时期,周武王封吕尚于齐,由于国君姜姓吕氏,故又称吕氏齐国,史称吕齐。前391年,田成子四世孙田和废齐康公,并于前386年放逐齐康公于海上,自立为国君,同年为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国君妫姓田氏,是为田氏齐国,史称田齐。齐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直至前221年被秦国所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