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帽子知识 > 古代士兵戴的又尖又高的帽子

古代士兵戴的又尖又高的帽子

发布时间:2022-01-09 08:03:53

① 古代士兵的帽子和将军帽子的区别

士兵的帽子是普通的铁盔,将军的帽子是精铁盔,这差别是很大的。古代没有炼钢技术,精铁就是最好的材料。因为兵器最多也不过是精铁制造罢了。所以将军的帽子能带来更多的安全感。另外还有一点,将军的帽子在后颈处有防护装置,以免被敌斩首。而士兵帽子则只是光秃秃一个盖子。

② 古代士兵帽子上的尖刺除了保命,还有什么用处

古代士兵帽子上的尖刺可以用来保命,比如当头部遇到危险的时候,尖刺可以起到缓冲作用,保护头部,另外,他还可以用来分辨敌我,还可以用作炊具做饭,可以用来辨别士气,特别是可以用来套在长枪上做武器。

另外,可以通过这个尖刺的状态来判断士兵的士气。如果士气低沉,士兵们就会低着头,甚至从很远的地方就能看到。还有人说头上的尖刺可以用来分辨敌我,因为在战场上大家穿的都是盔甲,戴着头盔,很难分辨出是敌是友,那么头上的尖刺就可以用来当作标志。在战场上,环境还是非常危险的,避免在混乱当中错伤了自己的人。所以说士兵头上的尖刺并不是像大家说的当避雷针,主要还是考虑在作战时候所起的作用。

③ 请问:通常穿红衣服的,带一个高高的圆圆的厚帽子的士兵叫什么

我觉得楼主说的就是英国皇家仪仗队

午时一刻,一队头戴黑皮帽,身穿红绒布军服和黑色长裤的士兵,在鼓笛乐队和一名骑兵的引导下,步伐严整地步入广场。来换班的卫队做完各种花式的步操以后,交接班双方军官相互敬礼,军士相对举枪示礼。然后,下班的卫兵列队离开白金汉宫。

英国皇家卫队不仅担负了英国皇家和英国政界要人住宅的警卫任务,而且还参加了很多次英国进行的战争,并在很多重要会战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大多数英国人眼里,皇家卫队是英国优秀传统的象征,同时它也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长治久安的象征。

皇家卫队是英军陆军中的精锐部队。通常只有皇家卫队才能首先装备最新的作战装备和武器。也就是说英军最新武器会首先装备皇家卫队,然后才能轮到其他部队。英国皇家卫队不变的猩红色紧身短上衣,以及那顶高高的熊皮帽子给许多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英国正规的皇家警卫部队是在17世纪下半叶,也就是资产阶级革命以后出现的。当时迁居国外的国王查理二世回国后组建了一支精锐的步兵团和骑兵团,来做为自己的警卫部队。从此以后,这些部队就成为了皇家军队的核心。

④ 士兵的帽子答案大全

1、大檐帽——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常见的军帽,大檐帽是1811年沙俄为军官设计的工作帽,后来被普鲁士、英国所采用。

——英国特种部队“红色贝雷帽”。

⑤ 古代士兵帽子上的顶针有什么作用

在古代游牧民族中军人的头盔上那一簇毛叫做盔缨,以兽毛或鸟羽插在头盔顶上的铜管里。其目的首先是为了增强军人的威严和气势,以使军容壮观、鼓舞斗志 。当然,这样做的同时也让军人看起来更加美观。
但在中原王各王朝原本用雉翎为缨,一般两到三根,后来随着佛教传入中土,就有了现在常见的矛头状尖刺底部压红色丝缨(见明朝盔甲),或者盔顶有管状物,里面添入盔缨

⑥ 古代将军,士兵的帽子上都带一捆毛还是什么,那是为了美观

关于盔缨在古代战争发挥的作用主要是五种:

1、标明了古代战将的高阶军衔等级和身份,只有高阶军官才有资格在头盔上装饰华丽醒目的漂亮盔缨;

2、古代军官率军作战冲锋敌阵时,后面的部队可以看清主官攻击敌人的方向,以利快速跟随作战;

3、在战场上混战厮杀时,方便让远处的人识别敌我,避免误伤自己人;

4、盔缨起了风向标作用,这如同现代海军水手军帽的飘带,感受天气风向,方便利用风势火攻、利用风向控制射箭精度或以利背风处攻击迎风难以睁眼的敌人;

5、盔缨起了把手作用:头盔外形相对圆润光滑,单手难以抓提,一遇战事突发,战将一手抓取冷兵器,一手难以抓取头盔肯定措手不及,故盔顶上的盔缨能方便单手快速抓提按戴头上速战,避免了耽误战机。

(6)古代士兵戴的又尖又高的帽子扩展阅读:

盔缨的历史:

春秋时代楚庄王平定了斗越椒叛乱,在渐台设宴庆功,命爱姬许姬敬酒。风吹灯灭,裨将唐狡酒后调戏许姬;被许姬随手摘去胄上盔缨,密告楚庄王。楚庄王急命众将,一律摘去盔缨,然后点灯。唐狡感激楚庄王周全,心存报答。

晋国伐楚,唐狡请为前锋,被襄老斥责不用。楚庄王阵前不慎落马被晋将先蔑追袭,危急之中,唐狡奋勇拼死来救,杀退晋兵,得胜受封。这是中国最早的关于盔缨典故记录。

至于盔缨材料,早期盔缨用的着是漂亮野鸡尾羽,往后也有用的是牛马尾毛、染色的丝麻纤维等。汉唐才正式出现丝缨,元明以后才出现了影视作品那种常见的矛枪头状尖刺、底部披着红色丝缨,或者盔顶上有竖管,以利插入盔缨。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在《牡丹亭•牝贼》记载:“选高蹄战马青骢,闪盔缨斜簇玉钗红。”证明了明代当时的盔缨正是红色丝缨。

⑦ 古代军官穿戴特征

商代(约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
原始社会晚期以来,随着民族部落的不断兼并,战争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多时可达一万三千人,如此庞大的军队,又是几支部队配合,如果没有统一的服装,指挥起来必定是十分困难,因此戎服开始出现。

西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

公元前11世纪末,周武王击溃了商纣王的军队,建立了西周王朝。西周是青铜台铸发达时期,铠甲已经向金属材料发展。西周初年开始实行“国人”当兵的制度。《周礼.春官.司服》详细记载了周天子、诸侯的各种冕服,其中的韦弁服是为“兵事之服”。西周军队中还没有武官,天子及诸侯就是军队的统帅,他们出征所穿韦弁服,就是专用戎服。帅与兵的戎服区别只在与兵的裳要比帅的短些(以便于奔跑);衣裳简陋些,衣料粗些。西周武士身着的“练甲”大多以缣帛夹厚绵制作,属布甲范畴。

东周(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 年)
元前770年,周王室由于王位继承的斗争而引起了诸侯的叛变,他们联合犬戎攻入镐京(今西安),杀了幽王,灭了西周。继位的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史称东周,又称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一个诸侯争霸、群雄割据的长期战乱年代,也是封建社会向奴隶社会全面过度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军事装备的制造技术进步很快。甲胄制造业已采用了类似今天的流水作业生产方法,且具有相当规模。春秋战国除大量使用皮甲胄外,也使用青铜铠甲。战国后期,出现了铁制铠甲。春秋战国时期的戎服开始采用深衣。深衣是一种上衣与下裳连成一体的衣服。黄河流域的不少诸侯国已经开始创建骑兵,骑兵的出现必然要改变服装,于是紧身窄袖、长裤皮靴的胡服便成为了戎服。战国皮甲,多以犀牛、鲨鱼等皮革制成,上施彩绘;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组成;甲片的编缀方法,横向均左片压右片,纵向均为下排压上排;胄也是用十八片甲片编缀起来的。另外,铁甲出现于战国中期,它的前身为青铜甲,是一种比较简单的兽面壮胸甲。战国时期的铁甲通常以铁片制成鱼鳞或柳叶形状的甲片,经过穿组联缀而成。

秦代(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

秦代是我国历史上的军事强国。秦代的军戎服饰是至今资料最全面、最准确、最详细的朝代。这要归功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秦代的戎服,上自将军下至士卒形制全部相同,一律上穿深衣,下穿小口裤,士卒腿上裹有行缠,足穿靴或履。兵的首饰有四类。一类为帻,有两种,一种为骑兵,一种为军吏的。第二类是冠,为骑兵所戴。第三类为帽。第四类是发髻。靴履也有四种,根据形象定名为高统靴、方口翘头履、方口齐头履、方口尖头履。靴和履都用带缚于脚背和足踝。戎服一般都束腰。腰带用皮革做成。带用带勾系接。这种铠甲为临阵指挥的将官所穿。胸前、背后未缀甲片,皆绘几何形彩色花纹,似以一种质地坚硬的织锦制成,也有可能用皮革做成后绘上图案。甲衣的形状,前胸下摆呈尖角形,后背下摆呈平直形,周围留有宽边,也用织锦或皮革制成,上有几何形花纹。胸部以下,背部中央和后腰等处,都缀有小型甲片。全身共有甲片一百六十片,甲片形状为四方形,每边宽大处理厘米。甲片的固定方法,用皮条或牛筋穿组,呈“V”字形并钉有铆钉。另在两肩装有类似皮革制作的披膊,胸背及肩部等处还露出彩
秦代兵士铠甲复原图
这是秦兵俑中最为常见的铠甲样式,是普通战士的装束,这类铠甲有如下特点,胸部的甲片都是上片压下片,腹部的甲片,都是下片压上片,以便于活动。从胸腹正中的中线来看,所有甲片都由中间向两侧叠压,肩部甲片的组合与腹部相同。在肩部、腹部和颈下周围的甲片都用连甲带连接,所有甲片上都有甲钉,其数或二或三或四不等,最多者不超过六枚。甲衣的长度,前后相等。皆为64厘米,其下摆一般多呈圆形,周围不另施边缘。
汉代(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

汉代以王莽新政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汉(又称西汉)的军戎服饰基本上沿袭秦制。铁兵器经过战国后期和秦代的发展,到西汉时已占主要地位。西汉铠甲全都是锻铁制成。汉代的戎服在整体上有多方面与秦代相似,军队中不分尊卑都上穿禅衣,下穿裤。禅衣为深衣,又称沙毂禅衣(即有绉纹的单衣)。汉代军人的冠饰基本上是平巾帻外罩武冠。东汉时期,武吏还有在平巾帻外加沙冠的习惯。汉代戎服外一般束两条腰带,一条为皮制,一条为绢制。武士主要穿靴履,以履为主,有圆头平底、月牙形头等样式。汉代是我国武官制度初步形成的时期。春秋以后,军队规模日益扩大,军、兵种和战略战术也不断复杂,于是出现了一些专门的军事家,形成了实际上的专职武官。区别官兵身份的不仅是服饰,还有军服上的徽识。军服上标出徽识在先秦时代已有制度。汉代的徽识,主要有章、幡和负羽三种。章的级别较低,主要为士卒所佩带,章上一般要注明佩带者的身份、姓名和所属部队,以便作战牺牲后识别。幡为武官所佩带,为右肩上斜披着帛做成的类似披肩的饰物。负羽则军官和士卒都可使用。骑兵在汉末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主要归功于马鞍、马镫的发明。

西汉骑士手持铁铩复原图
西汉骑士手持铁铩复原图西汉时期,铁制铠甲开始普及,并逐渐曾为军中主要装备,这种铁甲当时称为“玄甲”。西代戎服在整体上有很多方面与秦代相似,军队中不分尊卑都穿禅衣,下穿裤。禅衣为深衣制。汉代戎服的颜色为赤、绛等都属红色。

魏晋时期(公元220年至公元420年)

东汉末年,统治集团内部激烈的斗争,引发了残酷的大混战。经过长期兼并,司马氏在灭吴后统一了全国,建立了晋朝(史称西晋)。晋惠帝时又爆发了“八王之乱”,出现了东晋十六国的局面。这一时期频繁的战争,虽然促使战略战术得到发展,但给社会经济生产造成的破坏却极其巨大,因此在武器装备方面与汉代相比并没有明显的进步。魏晋时期的戎服主要是战袍和裤褶服。袍长及膝下,宽袖。褶短至两胯,紧身小袖,袍、褶一般都是交直领,但也有盘圆领。裤则为大口裤。东晋与西晋相比较裤脚更大,很像今天的女裙裤。冠饰主要有武冠、鹖冠、却敌冠、樊哙冠、帻、幅布和帢等。军人一般都穿圆头靴,靴尖不起翘。铠甲和戎服外均束带。左侧为铁制筒袖铠,是一种胸背相连、短袖,用鱼鳞性甲片编缀而成,筒袖铠的外形与西汉的铁铠很相似,从头上套穿,这种筒袖铠坚硬无比。胄基本沿袭东汉的形制,胄顶高高地竖有缨饰。右侧为魏晋时期的戎服,主要是袍和裤褶服。袍长及膝下,宽袖。褶短至两胯,紧身小袖,袍、褶一般都为交直领,右衽,但也有
南北朝(公元420年至公元589年)
南北朝(公元420年至公元589年)这个时期的武器装备生产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在铠甲方面,不但种类多样,而且质量和制造技术也很高,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两当铠,“两当,其一当胸,其一当背也。”保护头部的有兜鍪、胄、盔等。南北朝时期,很多帝王都是胡人、羯人,其军队也以胡人为主,他们的服饰文化被带进了中原地区,因此南北朝时期的戎服很具特色,不仅样式多,融合了多民族的服饰,而且因武官制度进一步完善,官兵在服饰上有了更明显的区别。裲裆衫是当时最突出的,武官在裲裆衫外披上与两当甲形制完全相同的布制或革制两当,作为武官的公事制服,一直使用到唐代。短袖襦也是这一时期主要使用的戎服,小袖口,前开襟,大翻领,单、棉都有。戎服裤基本沿袭东晋样式,一般是大口裤,裤脚在膝下用带扎住。冠饰以平巾帻、帽为普遍。图中前排为两裆铠,长至膝上,腰部以上是胸背甲有的用小甲片编缀而成,有的用整块大甲片,甲身分前后两片,肩部及两侧用带系束。图中后排两人所穿铠甲为明光铠胸前和背后的圆护有关。因为这种圆护大多以铜铁等金属制成,并且打磨的极光,颇似镜子(护心镜)。在战场上穿明光铠,由于太阳的照射,将会发出耀眼的“明光”,故名。这种铠甲的样式很多,而且繁简不一:有的只是在裲裆的基础上前后各加两块圆护,有的则装有护肩、护膝,复杂的还有数重护肩。身甲大多长至臀部,腰间用皮带系束。另外,一说明光铠的护心镜系用汉代的“日光镜”(铭曰“见日之光,天下大明”),此说不可信。

隋代(公元581年至公元618年)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秦代之后又一个短命的,但是统一的封建王朝。由于建国时间短,在没有完成各种政治经济变革之前就已被推翻,因此很多方面还基本沿袭着南北朝的旧制,军戎服饰也是如此。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铠甲为两裆垲和明光垲。两裆垲的结构比前代有所进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变化。一般身甲全鱼鳞等形状的小甲片编制,长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来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摆为弯月形、荷叶形甲片,用以保护小腹。这些改进大大增强了腰部以下的防御。明光垲的形制基本上与南北朝时期相同,只是腿裙变得更长。隋代戎服为圆领长袍。本图为隋代武士复原图。左为戎服,右为胄甲。

唐代(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都对历史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唐代是我国历史上武官制度全面建成的时期,因此唐代武官的服饰比过去历代更为完备,官服有朝服和常服之分,服用范围是朝廷九品以上的文武官员。武官的专门戎服为缺胯衫,绣有各种纹饰。士兵的戎服用两种,一种是盘领窄袍,另一种就是缺胯袍,士兵的缺胯袍没有绣纹饰,头戴折上巾,唐代称幞头,晚唐时幞头已变成无须系裹,随时可戴的帽子。唐代武士还时兴在幞头外包一块红色或白色的罗帕。初唐的铠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着南北朝以来至隋代的样式和形制。贞观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服饰制度的改革,渐渐形成了具有唐代风格的军戎服饰。高宗、则天两朝,国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层集团奢侈之风日趋严重,戎服和铠甲的大部分脱离了使用的功能,演变成为美观豪华,以装饰为主的礼仪服饰。“安史之乱”后,重有恢复到金戈铁马时代的那种利于作战的实用状态,特别是铠甲,晚唐时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唐代的铠甲,据《唐六典》记载,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在铠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唐代也出现过一些新的戎服,短后衣就是其中之一。唐后期出现了一种“抱肚”的戎服附件,抱肚成半圆型围于腰间,其作用是为了防止腰间佩挂的武器与铁甲因碰击、摩擦而相互损坏。唐代武将好穿长勒短勒乌皮靴,靴头尖而起翘。但着朝服、常服时也穿鞋头有云头装饰的履或麻鞋。

五代十国(公元907年至公元960年)

五代十国从建立后起前后约50年,政权更迭,朝令夕改,因此在服饰等方面基本沿袭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铠甲重又全用甲片编制,形制上变成两件套装。披膊与护肩联成一件;胸背甲与护腿连成另一件,以两根肩带前后系接,套于披膊护肩之上。另外五代继续使用皮甲,用大块皮革制成,并佩兜鍪及护项。

宋代(公元960年至公元1279年)
宋代(公元960年至公元1279年)宋朝自建立起制定出一整套以文制武、兵权分立的措施。这些措施被奉为宋室治军的家法而代代相传,一开始颇有成效,但经过后来几位庸帝的滥意发挥,使宋军出现了冗兵、积弱和对外战争每战必败的严重局面。公元1127年,北宋皇朝终于被迫逃亡。南渡之后,南朝小朝廷一直处于孱弱状态,根本无心顾及军备生产,铠甲制造处于落后停滞状态。造成铠甲停滞的另一原因,是火药的发明。南宋时火药的杀伤力已有很大的提高,铠甲在战争中的防御作用越来越小,尽管以后还使用了数百年,但它已不象以前那样受到重视了。宋代的戎服是在五代的基础上经过改变形成的。宋朝的军队有禁军和厢军两大部分,禁军是皇家正规军,厢军是地方州县军,这两种军队的戎服具有一定的差别。禁军九品以上的将校军官,通常有三种服饰:朝服、公服和时服。朝服和公服的用途与唐代相同,时服是皇帝每年按季节不同,赏赐给近侍和文武官员的时令服饰。宋代军队的普通士兵作战时只有衣甲,头上戴的是皮莅子。

辽(公元907年至1125年)

辽(公元907年至1125年)辽是由契丹贵族耶律氏建立的,与北宋长期对峙,后为金所灭。辽在契丹国时,军队已使用了铁甲,辽朝的戎服分为两类,一类为契丹服,一类为汉服。据《辽史》记载,辽在契丹国时,军队就已使用铠甲,主要采用的是唐末五代和宋的样式,以宋为主。铠甲的上部结构与宋代完全相同,只有腿裙明显比宋代的短,前后两块方形的鹘尾甲覆盖于腿裙之上,则保持了唐末五代的特点。铠甲护腹好象都用皮带吊挂在腹前,然后用腰带固定,这一点与宋代的皮甲相同,而胸前正中的大型圆护,是辽代特有的。辽代除用铁甲外也使用皮甲。契丹族的武官服装分为公服和常服两种,样式没有明显不同,都是盘领、窄袖长袍,与一般男子服饰相同,可能常服比官服略紧身一些。这两种都可作戎服。

金(公元1115年至1234年)
金是由女真族建立的。1115年灭辽后又乘胜南下,于1126年攻入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迫使宋室南渡,以后便与南宋对峙了百年左右,终于被成吉思汗所灭。金代早期的铠甲只有半身,下面是护膝;中期前后,铠甲很快完备起来,铠甲都有长而宽大的腿裙,其防护面积已与宋朝的相差无几,形式上也受北宋的影响。金代戎服袍为盘领、窄袖,衣长至脚面;戎服袍还可以罩袍穿在铠甲外面。

西夏(公元1032年至1227年)

西夏是由党项羌贵族拓跛氏建立的多民族王国。北宋初因与宋发生矛盾转而臣事辽。1227年为成吉思汗所灭。西夏武士所穿铠甲为全身披挂,盔、披膊与宋代完全相同,身甲好象两裆甲,长及膝上,还是以短甲为主说明铠甲的制造毕竟比中原地区落后一些。西夏的官服为也可作戎服,如辽代的契丹服一样,两者五明显差别。

元代(公元1279年至1368年)
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建立了蒙古国,被各部尊称为成吉思汗。在1218年至1258年的四十年间,数次率军远征,先灭西辽、花刺子摸、金等国,攻陷巴格达和达(大)马士革等城,使蒙古成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大汗国。从1236年起,蒙古开始对南宋发起进攻。这期间,忽必烈于1271年即帝位,改国号为元,于1279年灭了南宋,嗣后又出兵日本、安南、缅甸、占城和爪哇,兵锋遍及东南亚。元朝之所以能东征西讨,依靠的是一支强大的军队,蒙古主力军全部是骑兵,组织严密、装备精良,而且还配有火器,尤为突出的是甲胄。甲身全部用网甲制成,外表用铜铁丝缀满甲片,内层用牛皮为衬,制作十分精巧。元代的戎服在建国之初无论将帅士兵,只有本民族的服饰——质孙服。蒙古式戎服的冠是帽和笠。蒙古统一中国后,为了巩固政权,争取汉族上层人士、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支持,在各方面都遵行汉法。定都北京后,朝廷制定百官的礼服、公服,大都采用汉制。公服与宋代相同,武士的戎服是唐宋形成的式样。平时一般都穿靴。元代铠甲有柳叶甲、有铁罗圈甲等。铁罗圈甲内层用牛皮制成,外层为铁网甲,甲片相连如鱼鳞,箭不能穿透,制作极为精巧。另外还有皮甲、布面甲等。戎服只有一种本民族的服饰,即质孙服,样式为紧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领和方领、长和短两种,长的至膝下,短的仅及膝。还有一种辫线袄与质孙服完全相同,只是下摆宽大、折有密裥,另在腰部缝以辫线制成的宽阔围腰,有的还钉有钮扣,俗称“辫线袄子”,或称“腰线袄子”。这种服装也是元代的蒙古戎服,军队的将校和宫廷的侍卫、武士都可服用。

明代(公元1368年至公元1644年)

元末爆发的红巾军大起义,使元朝的统治走向了崩溃。明朝建立之初就重视发展军工生产,提高火器和铠甲制造的水平,不断加强国防力量。明代的甲胄绝大多数是用钢铁制造的,技术十分先进,种类繁多。明代的武官制度是历史上最完备的,而军戎服饰的等级差别也最明显。武官九品以上有四种官服:朝服、公服、常服和赐服。除常服使用较普遍外,其余三种都属于宫廷服饰,不属戎服范围。穿常服时要戴乌纱帽,常服和赐服虽也不属于戎服范围,但常服作为武官的品级制度经常要穿戴。明代军人在穿戎服时,即可戴盔甲,又可戴巾、帽、冠。帽为红笠军帽。冠有忠静冠、小冠等。明代军士服饰有一种胖袄,其制:“长齐膝,窄袖,内实以棉花”,颜色所为红,所以又称“红胖袄”。骑士多穿对襟,以便乘马。作战用兜鍪,多用铜铁制造,很少用皮革。将官所穿铠甲,也以铜铁为之,甲片的形状,多为“山”字纹,制作精密,穿着轻便。兵士则穿锁字甲,在腰部以下,还配有铁网裙和网裤,足穿铁网靴。明代的下级军人一般只能穿履,而不能穿靴。

清代(公元1644年至公元1911年)
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满族的前身是女真族,11世纪时曾建立金朝,16世纪后期,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落,建立了八旗制度。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两年后公开反明,开始了与明朝的战争。1644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明朝灭亡。清军在吴三桂的配合下入关镇压了农民起义军,并消灭了南明政权和抗清力量,统一全国,建立了清皇朝。在康熙统治时期的中国,还是一个强大的国家。由于长期与明朝进行战争,清军不但学会了使用火器,而且掌握了从欧洲引进的枪、炮等近代兵器,特别是兵器的生产,无论是技术性能,还是数量品种,都达到了历史高峰。火器的日益发达使铠甲越来越不受重视,因此清代的铠甲在前期还用于作战,中期以后纯粹成了摆设,只有在阅兵典礼上有时还使用,作战时只穿戎服或绵甲,根本不穿铠甲。盔在清代重新改称胄,胄分官胄、随侍胄、兵胄几种。清代中后期铠甲废弃不用后,戎服成了军队的唯一服饰。戎服都是满族衣裳。清代的武官有朝服、蟒服、补服、行袍等几种服饰。补服如明代的常服,以胸背上的补子区分文武官的品级。行袍为武官的戎服,其形制与蟒服相同。官服的冠饰与袍服一样,文武相同。士兵的戎服要简单的多,上身穿对襟无领上袖短袍,下身穿中长宽口裤,上衣外面一般还要罩一件马褂。士兵的冠饰有暖帽、凉帽、头巾和毡帽等几种。清军的军官一般穿靴,士兵穿双梁鞋或如意头鞋。清代的腰带有朝带、吉服带、常服带、行带等几种。清代中后期,由于久无战事,天下太平,统治集团上层日益骄奢淫逸起来,再加上固步自封、闭关自守的封建意识作崇,居然坚持“骑术乃满洲之根本”的愚蠢政策,放弃对现代科学技术和兵器的研制,使国防力量迅速衰弱。当西方列强的大炮轰开清帝国的大门时,满清军队几乎无还手之力。中国成了西方的半殖民地,几千年来的文化和科学优势丧失殆尽。在这种情况下,满清统治集团中出现的“洋务派”,倡导按照西方军队的样式编练新军,这些新军的建制和训练、武器和装备、兵种和军服都参照欧洲各国。新军军服虽然仍然参杂很多旧色戎服,但无疑是中国近代军服的开始。旧式戎服从历史舞台上完全消失,则是在满清皇朝被推翻以后。清代一般的盔帽,无论是用铁或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额前正中突出一块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盘,盔盘中间竖有一根插缨枪、雕翎或獭尾用的铁或铜管。后垂石青等色的丝绸护领,护颈及护耳,上绣有纹样,并缀以铜或铁泡钉。铠甲分甲衣和围裳。甲衣肩上装有护肩,护肩下有护腋;另在胸前和背后个佩一块金属的护心镜,镜下前襟的接缝处另佩一块梯形护腹,名叫“前挡”。腰间左侧佩“左挡”,右侧不佩挡,留作佩弓箭囊等用。围裳分为左、右两幅,穿时用带系于腰间。在两幅围裳之间正中处,覆有质料相同的虎头蔽膝。

⑧ 清朝士兵为啥有两种帽子皇帝也是。。。

一为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有红、蓝、白、金。

二为凉帽,凉帽的形制,无檐,形如圆锥,俗称喇叭式。材料多为藤、竹制成。外裹绫罗,多用白色,也有用湖色、黄色等。上缀红缨顶珠。顶珠是区别官职的重要标志。

满清军队,素来以骁勇善战著称,八旗精锐更是名满天下。清朝拥有乡勇、绿营兵、虎枪兵、八旗步兵、护军、火器兵、骁骑,七大兵种

⑨ 古代贵族男子戴的帽子又被称为什么

贵族戴冠、弁、冕。

冠:贵族男子所戴的普通帽子。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是成人的标志,是贵族男子的常服。该戴冠而不戴的,是不合礼的。有人为了合乎礼,甚至献出生命。《左传.哀公十五年》记载卫国内乱,子路用以系冠的缨被人砍断,他放下武器结缨,并说:“君子死,冠不免。”结果被人砍死。古人又有免冠谢罪之说,摘去冠,表示自己有过错,情同罪犯,自降身份。冠是贵族成年所必戴,所以也就成了达官贵人的代称。李白《古风》:“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与童子对举,则冠强调的是成年人。《论语.先进》:“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而弱冠一词,则指刚刚进入成年。冠的作用主要是被头发束住,同时也是一种装饰。冠圈的两旁有丝绳,用来在下巴上打结,将冠固定在头顶上,这两根丝绳就是缨。戴冠前要将头发盘在头顶上打成髻,用纚(xǐ,或写作縰,是一块黑色的帛)把发髻包住,然后再戴冠。戴上冠后,还要用笄(jī,先秦叫笄,汉代以后叫簪)左右横穿过冠圈和发髻再加以固定。女子不戴冠,只用笄或簪固定发髻。后来固定冠冕的叫衡笄,只固定头发的叫发髻。杜甫《春望》:“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发笄尖的一端分作两股,形状像叉子,叫做钗。古代不戴冠的有四种人:小孩、平民、罪犯、异族。

弁:有皮弁、爵弁之分,是贵族戴的比较尊贵的帽子。皮弁有白鹿皮制作,由几块拼接而成,样子类似现在的瓜皮帽。爵弁是红中带黑的弁,因其颜色与雀头相似而得名,其样子大致与皮弁差不多。

冕:天子、诸侯、大夫的祭服。《说文》:“冕,大夫以上冠也。”汉代以后只有皇帝才能戴冕有旒,冕旒一词是皇帝的代称。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⑩ 古代帽子别称

古代中国那些喊不出名字的帽子都来数一遍

汉服资讯
2018-10-27
关注
古代中国那些喊不出名字的帽子都来数一遍



“冠”古代是头上装饰的总称,用以表示官职、身份与礼仪之用。冠类在历代的演变中从形式可分为冠冕、巾帻、幞头、帽、盔,笠等,从身份也可分为帝王官吏、文人学士、武职将帅、后妃仕女,布衣、道释等几大类。

冠冕的形成据历史资料及有关记载的推测:冠是古人根据自然界中鸟兽的头形加以模仿、装饰与改制而成。为了礼仪与装饰,古人根据鸟兽的头型改制成冠,将鸟兽的须胡改饰成缨与緌,这是古代冠的基本结构。并用簪贯插在发上使其稳定,用缨装饰在冠上,用緌带垂下使其牢固与美观。冠的质料,在黄帝以前用皮革制成,以后多用布帛制成。(《群书考索》记有:黄帝以前以羽皮为之冠,黄帝以后则以布帛为之,饰以冠冕缨緌之做,皆有所象也。)

秦汉统一全国后,历代的礼仪典制对冠式皆作具体的规定,以明其官职与品位,特别在汉高祖八年有“令严冠服之制”(见《汉书》汉高祖本纪的记载),这是对秦以前历代纷乱的冠制作一统一的规定与定.制i以后历代的冠制基本上是按汉制而沿袭下来,只作简化与适当变换,到唐宋两代,在礼仪典祭等大礼上,仍沿用汉制,只作适当修订,但日常的朝事与公服,便服都被巾、幞头与帽所替用。元代立朝建国后,据元史记载是综合汉、唐,宋与辽金的冠服而制订的,基本上是沿继宋制,明代的礼仪大典仍采用前制,而日常朝事与公服则为折上巾,乌纱帽所替用

1. 小冠(也称束髻冠)
2. 獬豸冠(也称法冠)
3 .进贤冠(也称儒冠)
4. 鶡冠(又称武冠)
5. 高山冠

与古代士兵戴的又尖又高的帽子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风衣后背蝴蝶结腰带系法图解 浏览:86
咖啡色配粉红衣搭配 浏览:616
方块拼接衣编织 浏览:42
绿啡色裤子怎么搭上衣 浏览:930
棒球手套如何调整大小 浏览:891
长格衬衫搭配外套 浏览:733
衣袖长衬衫袖长 浏览:216
淘宝网新款女装羊绒大衣外套 浏览:705
白色中长款体恤搭什么外套 浏览:58
紫色牛仔裤子男士 浏览:375
青少年长款风衣搭配裤子 浏览:897
白色外套可以内搭红色衣吗 浏览:575
34码裤子长是多少厘米 浏览:453
常熟市精品女装批发市场 浏览:795
coach男款羽绒服 浏览:357
捷达五阀的正时皮带多少啊 浏览:181
世界地图牛仔外套什么牌子 浏览:796
夏季个性裤子女 浏览:234
李宁风衣尺寸 浏览:644
秦皇岛安思尔高温手套批发 浏览: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