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安徽傩戏面具有什么特点
傩戏面具可分为两类:一类为仪式上供奉的“真神”,有土地神、二郎神、关公、玉皇大帝等,也有以钟馗为正神者,此类面具不兼作戏剧角色;另一类可作戏文里的人物和角色行当的龙神。这说明,傩戏面具不论什么角色人物,一律是被当做“神”看待的。
戴面具是安徽傩戏的表现特征,也是安徽傩戏区别于其他剧种的重要标志。傩戏的面具来源甚古,可以追溯至远古先民的纹面,是纹面的再度夸张,既增加了自我狞戾与异状变形后的神秘感,对疫鬼增加了威慑力,又给人审美感受,增添了娱人功能。
安徽傩戏面具,俗称“脸子”、“傩神”、“菩萨”等,多用柳木雕制,油漆彩绘而成,形状为外凸内凹,眼珠和眼角镂空,便于演员表演时向外张望,戴时头上均扎一块红头巾或红布帽子予以装饰。
傩戏便是靠面具来区分角色行当,面具不同角色的面具造型不同,较为直观地表现出角色性格。
面具造型丰富多彩,在色彩上,多用红、黑、白、蓝、紫、黄、绛红、赭红等色,因人物身份、性格而不同。
安徽傩戏面具,因地域、家族的不间,其数量、质料、尺寸、色彩,功能与佩戴方式,也不尽相同,其称谓根据面具数目也各不相同。
13枚称“十三太保”,18枚称“十八学士”,24枚称“二十四诸天”,尚有36枚、48枚等。一套数量相同的脸子,其所刻的面具人物名称也各有差异。
面具有全脸子与半脸子,分通用和专用两种。全脸子为冠长43厘米,长冠33厘米,宽皆26厘米,戴时遮住整个面部,与脸形五官基本吻合。
半脸子略小,长37厘米或40厘米,宽23厘米,戴在额上,只遮住面部的一半,露出嘴,以便演唱时唱腔道自清晰,易于听见。
通用脸子多为正面人物,不同剧目中的同行当角色可共用一块脸子。如《刘文龙赶考》中的生角刘文龙与《孟姜女》中的生角范祀良,《刘文龙赶考》中的旦角萧氏女与《孟姜女》中的孟姜女,其脸子可通用。
专用脸子多为特殊身份的角色所用,其脸谱谱式有一定的个性特征,为特定人物专戴,如二郎神、关羽、包拯、尉迟恭等。
经过雕匠加工完成的面具,还只能被视为一般的物件。只有经过杵师或端公开光过的面具,才具有不可亵渎的灵性,与神灵有等同的作用。
所以,在演出傩戏时,佛神会成员必须事前沐浴更衣、烧香、礼拜,才能接触、佩戴。在安徽傩戏演出前后和使用“脸子”的时候,都有隆重仪典,如“迎神下架”、“送神上架”和“请神”等仪典。
首先是“迎神上架”。在正月初六夜晚,由“年首”指派两人悄悄去祠堂将装有“脸子”的箱子“偷下来”。“偷”为的是不惊动列祖列宗,然后送到傩神庙或社公庙的神台上。
正月初七一早,开箱将“脸子”搬出,由长辈用生布沾上檀香或柏枝浸泡的清水揩拭,俗称“揩脸子”。
然后用木棒撑起“脸子”插在箱子上,由四人抬着,“年首”在前,旗锣铳伞开道前导,锣鼓喧天,五彩缤纷,一路烧香纸放鞭炮,有的还舞龙灯走马灯踩高跷,将“脸子”迎到祠堂,依特定次序摆在“龙案”上,谓之“迎神下架”。
其次是请神仪式。该仪式是在演出中间进行,各氏族有所不同,有的用专门请神的节目吉祥词《新年斋》请神。有的放在正戏《孟姜女》“朝庙”一场,由“年首”念《请神簿》来请各路神仙。
所请之神无所不包,大体分为“天上之神”、“地上之神”、“人间之神”、“艺术之神”、“儒释道三教众位神祇”等。
各氏族因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差异,故“请神簿”所请诸神不尽一致。“请神簿”最后都顺便说明一句:“弟子请神颠倒、疏漏之处,全赖执符使者……”,把疏漏过失全推给了值班的小神,以保人们的平安。
再次是“送神上架”。正月十五深夜傩戏演出结束。又敲锣打鼓到水口社公庙焚烧香纸,将《伞舞》中彩纸伞一并焚烧,送走傩神,其送神诗道:
一年兴一年,买马置庄田。
合门齐发积,富贵永绵绵。
送走傩神后,回村再将面具装入箱内,送到祠堂阁楼上,“送神”仪式结束。
面具虽然被当做神来看待,但从戏剧角度看,面具已具有戏剧行当的功能,部分面具是根据戏剧中人物来刻制的,已有一末、二净、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生、八贴旦的称谓。
民间艺人在制作时,也注意刻画人物的性格,夸张突出其个性特征。如关公红脸长须,表现他英勇忠烈。
什么角色戴什么面具,只要人物一出场,观众就能辨认出这是戏文中的哪个人物,知道那个人物是什么性格。
把傩戏面具作为戏剧角色的认识,是从戏剧表演出发的,而对于各宗族来说,即使在表演傩戏也仍然把面具视为“神”,因此在傩戏演出过程中,他们不断烧香纸、放鞭炮。
安徽傩戏面具吸收和融汇了儒、释、道、巫的宗教意识和民俗、民间雕塑、绘画等多方面的内容,是民间艺术的精华,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历史之久远、文化之灿烂。
傩戏表演道具
『贰』 搭箭带狗的神仙不一定是二郎神!那还可能是哪个神仙
古代负责送子的神仙有很多,神兽界主要是麒麟,因为他在孔子出生的时候,报了一回信,所以后来成了送子的吉祥神兽。
神仙负责这个工作的就更多了,著名的有碧霞元君、女娲娘娘(这位主要工作是造人,送子自然不在话下)、送子观音等,各地还有各地的特色,例如许多地方都有奶奶庙、娘娘庙,里面塑造一位神仙,不知道是谁,大家都知道在他门口拴一个娃娃就能保佑自己生孩子,除此之外,许多大神如妈祖也兼职管生育。
我以为这只是一个敷衍的说法,张星宿为什么管送子?应该和民间一种习俗有关。古人生了儿子,要在门口挂一张弓,所以恭喜别人生儿子叫悬弧之喜。这个习惯可能来自古人祭祀郊禖时的礼节。禖是古代主管生育之神,因为其祠多在郊外(为什么在郊外?跟古人野合有关——就不阐述了),所以称为郊禖。燕子飞回来的时候,古代帝王就带着后宫去郊外祭祀禖神,祭祀时候,帝王拿着弓箭袋,在神像之前将弓箭装入箭袋,然后张弓射箭……其中含义自然不必我多说。这个习俗流传下来,后来时间固定在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所以就有了悬弧的习俗,被图画成像,然后又和天上的星宿关联起来了,同时出现了各种敷衍传说,乃至今日,这成了一个神秘的神仙。
『叁』 英魂之刃二郎神杨戬怎么玩 二郎神杨戬出装顺序
杨戬装备推荐:
敏捷装,首出战神靴,有钱了生命珠,然后直奔分身斧,之后金箍棒,之后射神,不过多半射神没出来就打完了,金箍棒也可以放到分身斧前面出,自己看战局,自己家远程物理输出没有或者没起来就出斧子,对面肉多就先金箍棒,金箍棒打肉超疼。出敏捷装主要是单杀稍微强点。
法术装,这个法术装的杨戬啊,其实很强的,他的强就强在他那个大上,大的法术基础伤害和加成都很高,再加上Q的两次攻击。
生命靴子,然后先出个急速吧,这里可以补个生命珠子,然后冷却15%的帽子,基本上OK了。法术装主要是团战辅助稍微强点。
『肆』 神话中的二郎神杨戬,是哪些历史人物演变而来的
翻阅史书我们惊奇的发现,二郎神并非只是神话传说中的人物而是实实在在的存在于中国的历史之中--还不止一个!
那么二郎神杨戬这位神话人物,又究竟是哪些历史人物演变而来的呢?
那么一位北宋末年的太监又是怎么变成了大家熟悉的天界无敌战神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宋徽宗这位道君皇帝了,众所周知宋徽宗信奉道教,一生最大的乐趣就是寻仙问道了,既然领导喜欢,下边必然就会有大量拍马屁的,这时道教神霄派的领袖林灵素出现了。这位林道长不愧是一位拍马屁的绝顶高手,在他的忽悠下,宋徽宗相信自己就是玉皇大帝的长子下凡转世,那么自己身边的狐朋狗友自然也不可能是凡俗之人吧?没错,这些人全都是神仙下凡的,是天上的仙官下凡辅佐道君皇帝的。
杨戬就这样与神仙扯上了关系,归根到底杨戬需要一个神仙的身份,很不幸,二郎神光荣入选了!
传说宋徽宗的妃子得了重病,由杨戬陪伴去二郎庙祈福,庙中的庙祝胆大包天色令智昏竟然看上了皇妃,要不说色字头上一把刀呢。当然皇帝的老婆哪怕是小老婆也不是他想勾引就能勾引的,那怎么办呢?下凡!这位庙祝天才的想到了二郎神下凡的主意以求达到罪恶的目的,却被机智的杨戬公公慧眼识破,但是神仙是必须神仙才能对付的,杨戬公公以毒攻毒,以正派二郎神的身分揭穿了假二郎神的阴谋,捍卫了皇家的荣誉和宋徽宗帽子的颜色。
从文人墨客对北宋的记载来看,整个北宋年间民间虽然有祭祀二郎神的习俗但绝非杨二郎而是李二郎(赵二郎没办法只能委屈着,因为皇帝姓赵。)然而在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二郎神就突然的变成了杨二郎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无厘头的事情。
杨戬的这个故事这件事后来被记录在冯梦龙的《醒世恒言》之中,随着《三言两拍》的广为流传,成书于明代的《封神演义》和《西游记》也就借鉴了二郎神就是杨戬的说法,尤其是《西游记》中对于二郎神外貌的描写中有无须,头戴三山帽的诗句,在明代这些都是一位合格太监的标准配置了。
《封神演义》和《西游记》在此基础上大量融入了民间对各路二郎神的各种传说加以文学加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最终塑造出了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神话人物--灌江口二郎显圣真君,清源妙道真君,赤城王杨戬。
『伍』 谁给我10条歇后语谢谢....
阿斗的江山——白送
阿斗式的人物——没能耐
阿二吹笙——滥竽充数
阿二当郎中——没人敢请
阿二满街串——吊儿郎当
阿哥吃面——瞎抓
阿婆留胡子——反常
阿庆嫂倒茶——滴水不漏;点滴不漏
挨鞭子不挨棍子——吃软不吃硬
挨打的狗去咬鸡——拿别人出气
挨打的乌龟——缩脖子啦
挨刀的鸭子——乱窜
挨了巴掌赔不是——奴颜媚骨
挨了棒的狗——气急败坏
挨了打的鸭子——乱窜
挨了刀的肥猪——不怕开水烫
挨了刀的皮球——瘪了
挨了霜的狗尾巴草——蔫了
挨着火炉吃海椒(辣椒〕——里外发烧
矮梯子上高房——搭不上言(檐)
矮子穿高跟鞋——高也有限
矮子打狼——光喊不上
矮子放风筝——节节高;节节上升
矮子放屁——低声下气
矮子观光——随声附和
矮子过河——安(淹)心
矮子看戏——听声
矮子里面拔将军——将就材料;短中取长
矮子爬楼梯——巴不得(迫切盼望)
矮子爬坡——步步高升;步步登高
矮子婆娘——见识低
矮子骑大马——上下两难;上下为难
矮子想登天——不知天高地厚;妄想;痴心妄想
矮子坐高凳——够不着;上下够不着;上下为难
爱打官司逞英雄——穷斗气
庵堂里的木鱼——任人敲打
鹌鹑要吃树上果——够不着;尽想好事;想得倒美
岸上看人溺水——见死不救
岸上捞月——白费功夫;白费劲
按别人的脚码买鞋——生搬硬套
按彩球的乞丐——高兴得发傻
按方抓药——照办
按鸡头啄米——白费心机
按牛头喝水——办不到;没法办
按下葫芦起了瓢——顾了这头丢那头;此起彼落
案板顶门——管得宽
案板上的擀面杖——光棍一条
案板上的肉——任人宰割;随人宰割
案板上的鱼——挨刀的货
『陆』 斗战神60级元素神将二郎神装备哪几个
60级要是玩pk,可以带个百花内甲(胸甲,伤害减免+吸收伤害),好人卡(护肩,减命中率),血盾靴(鞋子,1000移速)。这三件是所有职业玩pk必备的东西,狸猫足印加三十攻速的可有可无。然后其他可以带二郎套
要是觉得百花内甲太贵可以换个化妖工坊的魔焰铁衣服,天生自带4.5伤害减免,还可以再洗出一个最高6.0伤害减免。
好人卡也可以换成化妖工坊爆的魔焰铁肩膀,好像自带火炕,多少忘了。
其他的戴二郎套。帽子(强化攻速),腰带(强化抗性),护腕(强化抗性),裤子(元素一般强化电提),手套(可以是生命加成也可以是抗性)。
『柒』 仪容清俊貌堂堂,两耳垂肩目有光。头戴三山飞凤帽,身穿一领淡鹅黄。指的是谁
二郎神二郎神二郎神二郎神二郎神二郎神
『捌』 西游记里孙悟空和二郎神谁厉害
其实还是杨戬厉害,同样是反天,当年杨戬反天比孙悟空厉害多了,杨戬把玉帝的九个儿子杀了8个,最后饶了一个,如果换成孙悟空,孙悟空也不一定做得到,后来玉帝怕了采取招安政策,杨戬其实是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才不得不做这个神仙的,所以杀母之仇在这里杨戬根本和玉帝不是一心的,《西游记》里杨戬、孙悟空大战,怎么看都有放水的成分,杨戬看上去根本不像要捉孙悟空,反而追着玩一样,你们没发现吗,杨戬最厉害的让天界闻风丧胆的第三只眼根本连开都没开过,我个人觉得,后来所谓的其他神仙帮忙才捉到孙悟空与其说是帮忙,还不如说是怕杨戬把孙悟空放跑了才出的手吧
『玖』 看图猜成语两个帽子是什么成语 帽子答案解析
官官相护。【词语解释】 指官员之间互相包庇。
解析:两顶官帽,上面官帽将下面的官帽包住(相护),故分析得出官官相护。
(9)二郎神带什么帽子扩展阅读
官官相护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guān guān xiāng hù,意思是指官员之间互相包庇,官僚主义。出自:元·无名氏《鸳鸯被》第四折。
出处与详解
指官员之间互相包庇。
1、元·无名氏《鸳鸯被》第四折:“好也,你两个官官相为我死也!”
2、《醒世恒言·勘皮靴单证二郎神》:“既是太师府中事体,我只道官官相护,就了其事。却如何从新又要这个人来,却不道是生菜铺中没买他处!”
3、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五回:你想,抚台一定发回原官审问,纵然派个委员前来会审,官官相护,他又拿着人家的失单衣服来顶我们。
近义词
党同伐异狼狈为奸、官官相卫、结私营党、朋比为奸、诛除异己
『拾』 济公在神仙中的地位如何他和杨戬谁的地位高呢
首先,让我们先了解一下济公和杨健的身份,然后比较谁在仙境中的地位更高。
济公生平
济公是杭州灵隐寺的和尚。他叫道集。出家前,他叫李秀元。他来自浙江省天台县永宁村。
后来,玉皇大哥得到消息,把杨坚的母亲放在桃山下。长大后,杨健成了玉泉山金霞洞玉鼎的老师。18岁时,他练就了与世隔绝的神功。为了救妈妈,他把桃山劈开了。从此,一家三口聚在一起。
由于杨坚是玉皇大帝的侄子,后来被封为清远皇帝庙元道真,又名二郎真君。在道教上有很大成就的神仙叫“真君”
杨剑武功高强。他手里拿着一把三尖双刃剑。小天狗陪着他。他既聪明又英俊。更酷的是,他的额头上有第三只眼睛,据说可以辨别鬼怪。
根据《西游记》的描写,杨坚堪称天军元帅和将军。道不在孙悟空之下,孙悟空最终被命名为打斗打倒佛陀的人物,比佛陀低一级。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知道济公和杨剑是不同的阶级,济公是佛教,杨剑是道教。济公是如来的大弟子,杨健是玉皇大帝的侄子。
玉皇大帝被称为天皇,掌管36天72个地方。他掌管神、佛、圣、人、地狱的一切事务。俗话说,权力是无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