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中国古代帽饰
帽子是古代“头衣”的一种,并且是最古老的一种“头衣”,古代“头衣”包括帽子、巾、幞、头、冠、冕、弁等。《说文解字》未收“帽”这个字,可见帽是出现于东汉以后的字。
古代的帽子也没有什么特别明确的定义,有时和其他“头衣”外形相近,没有一个特别严格的界限,但一般说来,帽子是圆顶形的,能覆盖整个头部,且易戴易脱,为人们日常所戴。
我国戴帽子的历史很久了,早在春秋战国以前,人们都是戴帽子的,并且是皮帽子。只是后来随着封建制度的建立,,等级制度的出现,一般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才转而戴弁、冠、冕等,帽子转而成了小孩的专用品。到晋代已经要求不是那样很严格了,一般士人亦可戴帽子。实际上在三国时期,凡不做官的士人就可以戴帽子,有名的高士管宁就在家中戴黑布帽子,但在正式场合是不允许戴帽子的,而要按规定戴冠和帻等。
有趣的是,在汉族已不是很讲究的时候,作为习惯于戴帽子的少数民族,一面推行汉化制度,一面却严格要求不得戴帽子,还有人为此丢了官。北魏孝文帝一次南征回京,见城里妇女仍有戴帽子穿小袄的,就责备留守的任城王元澄,问他为何不管,元澄辩解说,戴帽子穿小袄的只是少数。孝文帝很生气,质问他:“你是否觉得全城人都应该戴帽子穿小袄呢?”结果将任城王及其他留守的官员全罢免了,演出了我国历史上为帽子而丢官的一幕,可见戴不戴帽子在当时有着重要的政治意义。此事在《魏书》《北史》上都有记载。而据《宋书。礼志》记载,当时的南方,百姓已普遍戴帽子,且士大夫也逐渐以帽子为常服,这对推行汉化的北魏不啻是一个讽刺。由于帽子有其方便的一面,因而北魏以后,士大夫阶级也逐渐戴起了帽子,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打扮。到隋唐以后,由于民族的大融合,帽子成为人们日常普遍的一种服饰,并且和现代的帽子一样,容易脱掉。古代人戴帽子也和现在一样,喜欢赶时髦,后周时独孤信打猎时帽子稍微斜了点,结果百姓戴帽子都要学他将帽子斜戴上,以为时髦。隋文帝杨坚未当皇帝以前,因脖子上长有一肉瘤,怕人看见,便戴帽子以遮掩,竟流行而为时尚。帽子的类很多,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突孙帽、大帽子、白纱帽、乌纱帽、皂帽等;唐宋时代有席帽、浑脱帽、毡帽、压耳帽、风帽、妇女戴的帷帽、胡帽等;明清有棕结草帽、遮阳大帽、圆帽、鹅帽、堂帽、巾管帽、瓦楞毡帽、小帽、卷檐毡帽、皮帽、狗头帽、凉帽等等。它们因材质、形状等的不同,而分别具有防风、遮阳、保暖、美饰等功用。这其中最负盛名的乃是乌纱帽。
乌纱帽,顾名思义就是用黑色的纱制作的帽子。它不是严格的一类帽子,而是将凡是用乌纱制作的帽子都可称为乌纱帽。在隋以前,帝王戴白纱帽。宫官和官宦有戴乌纱帽的。隋唐时乌纱帽成为朝中官员的一般顶戴。到宋代,四脚幞头兴起,原来式样的乌纱帽逐渐废止,但由于幞头亦多用乌纱制作,故仍将幞头称为乌纱帽。宋代乌纱帽多为展脚,即帽翅平展,据说这样可以防止大臣们在朝上窃窃私语。在明代,官员戴的乌纱帽的定制是前低后高呈台阶形,两翅为牛舌形,宽寸余,长五寸,但亦有戴其他样式者。由于明代只有官吏才能戴乌纱帽,故后世将乌纱帽作为官帽的代称。后世在舞台上出现的官员所戴的乌纱帽就是明代的式样。乌纱帽到清代即废止了。
Ⅱ 凤翅紫金冠干什么的
发现了吗?3个版本的凤翅紫金冠都没有“凤翅”这个装饰物。
Ⅲ 道士的帽子中间为什么有一块玉片,有什么说法没谢谢!
玉能养人,修道之人需要修身养性,也许玉在这方面能起到辅助作用
Ⅳ 道教用品道士帽子道家法帽道巾道帽庄子巾南华巾混元巾九梁巾布面这是修仙的吗
对这是道家的行头,要修仙就要准备一套,这些物品是有加持力的,如果想修仙那就买一套。
Ⅳ 道教祖师爷玄天上帝戴什么样式帽子合适,请赐教
可以不戴,《广东新语》记载:“吾粤名真武宫,以南海佛山镇之祠为大,称曰祖庙。其像被发不冠,服帝服而建玄旗,一金剑竖前,一龟一蛇蟠结左右。
注意“被发不冠”四字
Ⅵ 道士的帽子形状有啥说法没
道巾,即道人所带的帽子。根据季节的不同和道人得道的程度高低,道巾分为九种。如,受初真戒的道士,戴纶巾;受中极戒者,戴三教巾;受天仙戒者,戴冲和巾等。道巾全部用黑色布缎所做。道教认为,黑色在五行中对应水,水为道人所崇奉膜拜,“上善若水”,万世不竭。至于道巾的式样,也同道教的教义教规有密切联系,“一双风眼观前后,万法收来在内藏,七宝玲成皆有迹,昆仑顶上放毫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道巾的作用不仅在十防风御寒,突出道人特征,而且还有采天地灵气,纳岁月精华,包罗人间万象的特别功能。
另外我看过一个说法,道士过去被称为方士,那个帽子和鞋子对应“天圆地方”学说。
Ⅶ 道士的帽子是什么样的
道教服饰,指道教徒的衣着穿戴,属于汉族传统服饰体系。又称“法服”、“道服”、“道装”等。可以分为道巾、道冠、道袍、鞋袜、佩饰等五个部分。
一、什么是道冠
道冠指道士所戴之冠。多为木制,近世也有塑料制品。按其不同用途,可以分为黄冠、五岳冠、星冠、莲花冠、五老冠等五种。
二、各种道冠
1、黄冠:又称“月牙冠”或“堰月冠”,俗称“冠子”。月牙状,下沿有相对两孔,穿过木簪,可以别在发髻上面。这是全真派道士常用的道冠,冠巾拜师之后即可戴此。冠顶两端,各刻一道指甲掐痕。传说全真祖师丘处机掌教之时,元代皇帝曾赐给他一块金子和一块玉石,要他戴在头上,丘处机当即运用道家内功,调动体内二味真火,在手心把金子揉捏成月牙冠,又把玉石掐捏成簪子,用指甲掐着戴在头上,惊得皇帝目瞪口呆,丘处机从此成为掐金断玉的金玉两行的祖师爷。后来的全真弟子为了纪念丘处机,就在黄冠上留下这两道印痕。
2、五岳冠:又称“五岳真形冠”或“五岳灵图冠”。覆斗形,上刻“五岳真形图”。受过三坛大戒的道士,方可戴用。
3、星冠:又称“五斗冠”。覆斗形,上刻东西南北中五方斗宿图案。道士拜斗时戴用此冠。
4、莲花冠:又称“上清冠”。状似莲花式画顶插有如意头。做道场时,高功戴用此冠。
5、五老冠:乃围戴头部之冠。无顶,莲瓣形,五片莲瓣上绘有“五方五老”的神像。两边垂有两条剑头长带,上有神像图案或“太乙救苦天尊”字样。一般在做施食道场时,高功戴用此冠。
Ⅷ 道教神仙的头上一般戴的都有什么
要莲花冠、纯阳巾、九梁巾、庄子巾、逍遥巾、幞头(方顶硬壳幞头、交脚幞头、朝天幞头)、唐巾、华阳巾、浩然巾、长翅帽、兜鍪、小冠(也称束髻冠)、远游冠、偃月冠、上清冠、鱼尾冠、紫金冠、凤冠、平天冠、通天冠等。亦有披发、髽髻、束发等者。你可以看例如《朝元图》,道教的一些神仙图、水陆画、壁画、宫观塑像
Ⅸ 道教的道士带的九种帽子都长的什么样
太阳巾,中间有洞。
Ⅹ 京剧演员们带的“帽子”是有什么材料做的
主要是盔、帽、冠、巾四种。如帅盔、霸王盔、夫子盔、蝴蝶盔,纱帽、毡帽、罗帽、风帽,凤冠、如意冠、九龙冠,扎巾、软夫子巾、文生巾、高方巾、员外巾。此外还有演员头上所戴的网子、水纱、雉尾翎、狐尾、甩发、髻发、耳毛、发髻和各式各色的髯口,如黑、黪、白、红、紫色的满、三绺、扎、八字髯、一字髯等。
冠,为帝王所戴的平天冠,九龙冠,后妃所戴的凤冠,皇子或少年中显赫人物所戴的紫金冠;帽,有软硬之分,也有贫贱之别。有帝王所戴的皇帽,也有穷苦人所戴的毡帽。有官僚所戴的纱帽(亦有忠纱、奸纱、圆纱、相纱之分),也有鞑帽、侯帽、僧帽、皂隶帽、罗帽。罗帽为家院(佣人)和武戏中的武士所戴,又有软罗帽和带绒球的硬罗帽之分,太监所戴的称太监帽,李逵和武丑中朱光祖等所戴的称蛐蛐帽。
盔,有元帅所戴的帅盔,及赵云所戴的夫子盔,马超所戴的倒缨盔,项羽所戴的霸王盔,高宠所戴的扎巾盔,典韦所戴的虎头盔,孙悟空所戴的钻天盔,扈三娘所戴的蝴蝶盔,中军专用的中军盔,山大王所戴的草王盔等。
巾,多为便帽,如陈伯愚所戴的员外巾,赵高所戴的相巾,梁山伯和祝英台所戴的文生巾,诸葛亮所戴的道巾和陈宫所戴的高方巾,以及许仙专用的许仙巾,林冲所戴的将巾,唯有关羽所戴的夫子巾,黄忠、窦尔敦、史文恭所打的扎巾可在官场中使用。
除以上四种外,还有观音菩萨所戴的观音兜,诸葛亮(借风)所戴的九龙箍,鲁智深所戴的月牙箍,岳云所戴的叫垛子头,乔玄所戴的相貂,杨继业所戴的金大蹬,铫期所戴的金貂,杨洪所戴的沙锅浅,丑婆所戴的彩旦箍,虞姬所戴的渔婆罩等,也属冠帽盔巾四类,只是叫法不同而已。此外,在冠帽盔巾之中还可以随人物和剧情的需要加配一些配件,如异族人可加雉翎狐尾,有的可加飘带,绸条,面牌,茨菰叶,铲头等。
早年间,多为各戏班自制,所用这些盔头都是设计制作者和演员为突出人物及表演而进行的创作,多以硬纸板为胎,外罩漆,再以掐丝、点翠等技法装饰。
说到盔头的制作,不得不提一下张连城老先生。
张连城(1919--1989)北京南苑人,他十四岁进北京“锦华号”盔头铺,跟随和蓬春(1875--1956)老先生做学徒。和老先生去世后,张连城先后去沈阳、天津、上海等地学习盔头制作技艺。他的作品融南北为一体,集诸家之大成,是上世纪四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中期北京盔头制作业的领军人物。他不仅为当时的名角制作一些常用的盔头,还为梅兰芳、金少山、马连良、谭富英、李少春等名角创编的新戏角色做过新型盔头。
张月兰,1943年生于北京。她高中毕业后到“北京盔头戏具生产合作社”工作,在其父张连城指导下学艺,后调到技术科室任技术员,除研制新型盔头外,还参与百种盔头效果图绘制工作,为戏曲盔头制作留下珍贵的资料。后来,她研制京剧脸谱的小盔头,其中有:大额子、夫子盔、王帽、贼盔、倒缨盔,文阳、大罗帽、扎巾等,她把盔头做成半立体式,使此项技术更贴近人们日常生活,成为便于携带的旅游品,把盔头制作技艺又向前推进了一步。
北京戏曲盔头制作借鉴吸收了我国传统绘画、雕塑、书法、刺绣等艺术,使作品色彩艳丽、鲜明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随着戏曲的缓慢发展,盔头道具的需求量也随之减少,由于它的做工复杂,生产周期长,制作成本较高,常常入不敷出。因此,保护这项面临濒危状态的技艺,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