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帽子知识 > 古代皇帝帽子不同

古代皇帝帽子不同

发布时间:2021-10-30 08:06:10

⑴ 古代皇帝皇后的帽子

皇帝:冕旒,古代汉族礼冠之一种。相传,冕制起于黄帝,至周代时始完备。古时帝王、诸侯、卿大夫参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为礼冠中最贵重者。

古代大夫以上的礼冠。顶有延,前有旒,故曰“冕旒”。天子之冕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见《周礼.夏官.弁师》。

皇后:古代皇帝后妃的冠饰,其上饰有凤凰样珠宝。明朝凤冠是皇后受册、谒庙、朝会时戴用的礼冠,其形制承宋之制而又加以发展和完善,因之更显雍容华贵之美。 明清时一般女子盛饰所用彩冠也叫凤冠,多用于婚礼时。
冠上饰件以龙凤为主,龙用金丝堆累工艺焊接,呈镂空状,富有立体感;凤用翠鸟毛粘贴,色彩经久艳丽。冠上所饰珍珠、宝石及重量各不相等,最多的一顶上有宝石128块,最少的95块;珍珠最多5,449颗,最少的3,426颗,最重者2,905克,最轻者2,165克。冠上嵌饰龙、凤、珠宝花、翠云、翠叶及博鬓,这些部件都是先单独作成,然后插嵌在冠上的插管内,组合成一顶凤冠。 凤冠造型庄重,制作精美,其工艺有花丝、镶嵌、錾雕、点翠、穿系等项。点翠面积大(四顶凤冠上有翠凤23只,翠云翠叶翠花多达数百片),宝石镶嵌多达400余颗,大小珠花及珠宝串饰的制作也不少。最后的组装更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序,各饰件的放置,几千颗珍珠的穿系,几百颗宝石的镶嵌,诸多饰物于一冠,安排合理。凤冠口衔珠宝串饰,金龙、翠凤、珠光宝气交相辉映,富丽堂皇,非一般工匠所能达到。凤冠上金龙升腾奔跃在翠云之上,翠凤展翅飞翔在珠宝花叶之中。

⑵ 古代皇帝帽子怎么

工具/原料:正方格纸。

1、准备一张方格纸,如下图所示。

⑶ 古代皇帝帽子的演变过程是什么样的

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要说的话,几天几夜也说不完,据我所知,在古代帽子是分等级的,不同身份的人,帽子的叫法也不同。。

⑷ 古代皇帝的帽子叫什么

古代皇帝的帽子:冕旒

冕旒,古代中国礼冠之一种。相传,冕制起于黄帝,至周代时始完备。古时帝王、诸侯、卿大夫参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为礼冠中最贵重者。

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汉代冕服的垂旒却不限于五色,根据后汉书·舆服制的记载,十二旒为白玉串珠。

(4)古代皇帝帽子不同扩展阅读:

古代头部服饰的介绍

1、冠是贵族男子所戴的“帽子”,但是它的样式和用途与后世所谓的帽子不同。据说早先的冠只有冠梁,冠梁不是很宽,有褶子,两端连在冠圈上,戴起来冠梁像一根弧形的带子,从前到后覆在头发上。由此可见,上古的冠并不像后世的帽子那样把头全部盖住。

2、冕是一种最尊贵的礼冠。最初天子诸侯大夫在祭祀时都戴冕,所以后来有“冠冕堂皇”这个成语。“冠冕”又可以用作仕宦的代称,它又被用来比喻“居于首位”。

3、弁也是一种比较尊贵的冠,有爵弁,有皮弁。爵弁据说就是没有旒的冕。皮弁是用白鹿皮做的,尖顶,类似后世的瓜皮帽。

⑸ 古代帝王的帽子,各个朝代大有不同,那清朝帝王的帽子象征了什么

清代冠服中保留的民族特色与狩猎民族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内涵。如帝后朝袍上的马蹄袖、披肩领和皇后两肩所饰被称为“缘”的半月形装饰,分别象征着马蹄、弓和马鞍的形象,将满族骑射征战“马上得天下”的辉煌历史充分表现了出来。尤其是满族传统服装的箭袖,入关后虽然失去实际作用,但箭袖却作为满族的行礼动作(即满语中的“放哇哈”)得以保留。箭袖又称马蹄袖,平时挽起成马蹄形,一遇到行礼之时,敏捷地将“袖头”翻下来,然后或行半礼或行全礼。这种礼节在清朝定都北京以后,已不限于满族,汉族也以此为礼,以示注重守礼。因此马蹄袖以遮手可御寒,挽起放下可行礼,既具有实用功能,又有很好的装饰效果,而被人们誉为“反映清代历史的象形文字”。清代帝王服饰正是这样,把传统特色与本民族元素完美的融合,而除了在服装的方寸之间,满、汉两种文化也得以在更广阔的天地和平共处。
大约在商朝,开始出现冠服制度。到了汉代,衣冠制度又被重新制定,通过冠帽就可以区分出一个人的身份和等级。汉代主要的冠帽有:冕冠、通天冠、长冠、进贤冠、武冠和法冠等等。不同身份、不同场合所戴冠帽有严格规定,帝王在参加祭祀大典的时候要戴冕冠;在朝会和宴会上,帝王一般戴通天冠;长冠是参加祭祀时官员所戴的冠帽。武冠是各级武职人员在朝会时所戴的礼冠;进贤冠专门为文官和儒士所佩戴。
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在举行祭祀等大典时所戴的大礼冠。外黑色,里朱色。冕顶有长方板,称为延,後高前低,略向前倾。延之前端缀有数串小圆玉,谓之旒。冕加在发髻上,要横插一长笄(簪),以别住冕。笄的两端绕颔下系一小丝带,谓之紘;又各用一条名叫枕的丝绳挂下一个绵丸,谓之纩,纩下端饰玉,谓之珎。因两珎正当左右两耳,故又名充耳、塞耳。旒、松、纩都是冕的部件。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说前後各有十二旒),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历代之制大略相同。南北朝以後,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因用以专称皇帝的礼冠。《淮南子.主术训》:「古之王者,冕而前旒。」高诱注:「冕,王者冠也。」唐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1)皇帝冬朝冠:冠体为圆顶呈斜坡状,冠周围有一道上仰的檐边。冬用薰貂制作,十一月初一至正月十五用黑狐毛皮制作,冠体上缀朱纬,长出冠檐,顶上加金缕丝镂空金云龙嵌东珠宝顶,宝顶分为三层,底层为底座,有正龙四条,间饰东珠四颗,第二、三层各有升龙四条,各饰东珠四颗;每层间各贯东珠一颗;共饰东珠十五颗。顶部再嵌大东珠一颗,梁二,在顶左右,檐下两旁垂带交于项下。
(2)皇帝夏朝冠:冠形作圆锥形,下檐外敞呈双层喇叭状。用玉草(玉草产于东北,满族叫德勒苏草,进关以后,视此草为发祥之物)或藤丝、竹丝做成,外裱以罗,在两层喇叭口上镶石青色织金边饰;以红纱或红织金为里,外层缀朱纬,内层安帽圈,圈上缀带。冠前缀金累丝镂空金佛,金佛周围饰东珠十五颗,冠后缀金累丝镂空舍林,有东珠七颗。冠顶部再加金累丝镂空云龙,嵌大东珠宝顶,宝顶形式与冬朝冠相同。
(3)皇帝吉服冠:冠形似朝冠,冬用海龙、薰貂、紫貂,上缀朱纬,冠顶满花金座,上衔大珍珠一颗。满花金座有的是镶嵌宝石的。夏吉服冠也用玉草或藤丝、竹丝编织,红纱绸裱里,石青织金缎或织金绸、纱缘边。上缀朱纬,顶满花金座上嵌大珍珠一颗。
(4)皇帝常服冠:冬为有折檐的圆形帽,满缀红缨、红绒结顶。用皮或青绒制作。夏常服冠形同夏朝服冠,以玉草或藤、竹丝编织,红纱、绸里,石青织金缘边。上缀朱纬、红绒结顶。
(5)皇帝行服冠:冬行服冠形如冬常服冠,用黑狐、黑羔皮或青绒为之,满缀红缨、红绒结顶。夏行服冠形同夏常服冠。
(6)皇帝雨冠:冬季冠形为高顶式,前有深檐。夏季为平顶式,前檐展敞。按不同季节表用明黄色毡、油绸或羽缎制作,月白缎里。
(7)翎子:翎子分花翎、蓝翎、染蓝翎,花翎为贵,花翎即孔雀翎,又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三眼最贵。花翎原有例戴、赐戴之分。例戴如宗室贝子戴三眼花翎,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戴双眼花翎。镇国将军、辅国将军,戴单眼花翎。品宦例戴花翎的有御前大臣、领侍卫内大臣、直省将军内大臣、各城参赞办事领队大臣、散秩大臣、武备院卿、上驷院卿、头、二、三、四等侍卫及前锋营、火器营、护军营、銮仪卫等满员五品以上、统领、参领、前锋侍卫、诸王府长史、散骑郎、二等护卫均戴单眼花翎,翎根缀蓝翎,插入用翠玉、白玉、碧玉、碧玺、珐琅、瓷等质材制成的翎管内,缀于冠后。双眼和三眼翎,就是拿两个和三个孔雀尾羽后梢的彩色翎斑垂直排列,连接而成。蓝翎是用鹖羽制成,蓝色无翎斑,故名蓝翎。染蓝翎是用靛蓝染天鹅毛而成。在明代都督江彬等就已在白红笠上植染蓝翎为饰,贵者三英、初者二英、最次者一英,已于前述。清代花翎以三翎为贵,但康熙时,因某皇子想戴花翎,康熙帝曾特赐五眼花翎;后福文襄公立大功,曾获四眼花翎,属于特例。皇室子弟年十二能赐射箭者,也给花翎,但无冠顶,名“空花翎”。清末汉人中李鸿章曾获戴三眼花翎,赐云龙补服。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获赏戴双眼花翎。当时汉人获封爵赐戴花翎及文臣兼提督巡抚衔者都得赏赐,这在清前期是很少有的。即宗室亲郡王为大臣者,也必奉旨恩赏才能戴花翎,如未奉旨擅自戴用者,要交宗人府议处。
皇帝朝冠分为冬朝冠和夏朝冠两种:冬朝冠冠体为圆顶呈斜坡状,冠周围有一道上仰的檐边。用薰貂或黑狐毛皮制作;夏朝冠形作圆锥状,下檐外敞呈双层喇叭状。用玉草或藤丝、竹丝作成,外面裱以罗,以红纱或红织金为里,在两层喇叭口上镶织金边饰;内层安帽圈,圈上缀带。冠前缀“镂空金佛”。
皇帝朝冠,冬用薰貂,十一月朔至上元用黑狐。上缀朱纬。顶三层,贯东珠各一,皆承以金龙四,馀东珠如其数,上衔大珍珠一。夏织玉草或藤竹丝为之,缘石青片金二层,里用红片金或红纱。上缀朱纬,前缀金佛,饰东珠十五。后缀舍林,饰东珠七,顶如冬制。
吉服冠,冬用海龙、薰貂、紫貂惟其时。上缀朱纬。顶满花金座,上衔大珍珠一。夏织玉草或藤竹丝为之,红纱绸里,石青片金缘。上缀朱纬。顶如冬吉服冠。
常服冠,红绒结顶,不加梁,馀如吉服冠。
行冠,冬用黑狐或黑羊皮、青绒,馀俱如常服冠。夏织藤竹丝为之,红纱里缘。上缀朱氂。顶及梁皆黄色,前缀珍珠一。
雨冠之制二:冬顶崇,前檐深;夏顶平,前檐敞。皆明黄色,月白缎里。毡及油绸、羽缎惟其时。

⑹ 为什么宋朝皇帝戴的帽子和大臣的帽子相似

皇帝的帽子分场合,戴不同的帽子。
你说的宋代的皇冠叫通天冠,又叫作高山冠,也叫做卷云冠。通天冠是级位仅仅次于冕冠的冠帽,其形状与汉画中的进贤冠结构相同,不同的只是展筒的前壁,进贤冠是前壁与帽梁接合,构成尖角。通天冠的前壁比帽梁顶端更高出一截,显得巍峨突出。学术界认为通天冠正前方高出的这块前壁就是金博山,《隋书·礼仪志》称它为“前有高山”,故通天冠又叫作高山冠。金博山向前倾斜,上面饰有蝉纹。

宋 吴自牧 《梦粱录·驾回太庙宿奉神主出室》:“上御冠服,如图画星官之状,其通天冠俱用北珠卷结,又名‘卷云冠’。”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驾宿太庙奉神主出室》:“驾乘玉辂……头冠皆北珠装结顶通天冠,又谓之‘卷云冠’。”
《明史》:“皇帝通天冠服:洪武元年定,郊庙、省牲,皇太子诸王冠婚、醮戒,则服通
天冠、绛纱袍。冠加金博山,附蝉十二,首施珠翠,黑介帻,组缨,玉簪导。绛纱袍,深衣制。白纱内单,皂领褾襈裾。绛纱蔽膝,白假带,方心曲领。白袜,赤舄。其革带、佩绶,与衮服同。”
《明集礼卷三十九冠服》明集礼卷三十九:“通天冠,朔日受羣臣朝及凡正旦大会、冬至大会、诸祭祀,还则服之(冠加金博山,附蝉,十二首,施珠翠,黒介帻,玉簪导。绛纱袍,深衣制,白纱内单,皂领褾襈裾,绛纱蔽膝,白假带,方心曲领,其革带劒佩绶舄与上同。若未加元服则双童髻,空顶黒介帻,双玉导,加宝饰。”
《明史》舆服三:“政和议礼局更上皇帝冕服之制:冕版广八寸,长一尺六寸,前高八寸五分,后高九寸五分。青表朱里,前后各十有二旒,五采藻十有二就,就间相去一寸。青碧锦织成天河带,长一丈二尺,广二寸。朱丝组带为缨,黈纩充耳,金饰玉簪导,长一尺二寸。衮服,青衣八章,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纁裳四章,绣藻、粉米、黼、黻。蔽膝随裳色,绣升龙二。白罗中单,皂褾、襈,红罗勒帛,青罗袜带。绯白罗大带,革带,白玉双佩。大绶六采,赤、黄、黑、白、缥、绿,小绶三色,如大绶,间施玉环三。朱韈,赤舄,缘以黄罗。 中兴仍旧制,延,以罗衣木,玄表朱里,长尺有六寸,前低一寸二分,四旁缘以金,覆于卷武之上,缫以五色丝贯五色玉,前后各十二,凡用二百八十有八。玉笄,充耳用黄绵,纮以朱组,以其一属于左笄上垂下,又屈而属于右笄,系之而垂其余。玄衣,八章,升龙于山,绘。裳纁,四章,绣。幅前三后四,断而不属,两旁杀缝,腰辟积,綼緆之广皆如旧。大带以绯白罗合而紩之,以朱绿饰其侧,上朱下绿,其束处以组为纽约,下垂三尺。通天冠、绛纱袍亦如之。白罗中单,领、褾、襈以黻,服裘则以皂。绛纱袍则衣用白纱,领、褾、襈以朱。绶大小各一,大绶织
以六采,青、黄、黑、白、缥、绿,下垂青丝网,上有结,垂玉环三;小绶制如大绶,惟三色。大裘、绛纱袍皆用之。革带,博二寸,革为里,绯罗为表,饰以玉銙,钮以下钩。通天冠、绛纱袍亦用之。AX从裳色,上有纰,下有纯,去上五寸,绘以山、龙、火,上接革带系之。佩有衡,有琚瑀,有冲牙,系于革带,左右各一。上设衡,衡下垂三带,贯以蠙珠。次则中有金兽面,两旁夹以双璜,又次设琚瑀。下则冲牙居中央,两旁有玉滴子,行则击牙而有声。舄有絇,有纯,有繶,有綦,以绯罗为之,首加金饰。服通天冠、绛纱袍则用黑舄,以乌皮为之。常服则用白舄,以丝为之。韈,罗表缯里,施靿著綦以系之,赤舄以朱,黑舄以白,白舄同。通天冠。二十四梁,加金博山,附蝉十二,高广各一尺。青表朱里,首施珠翠,黑介帻,组缨翠緌,玉犀簪导。绛纱袍,以织成云龙红金条纱为之,红里,皂褾、襈、裾,绛纱裙,蔽膝如袍饰,并皂褾、襈。白纱中单,朱领、褾、襈、裾。白罗方心曲领。白韈,黑舄,佩绶如衮。大祭祀致斋、正旦冬至五月朔大朝会、大册命、亲耕籍田皆服之。仁宗天圣二年,南郊,礼仪使李维言:“通天冠上一字,准敕回避。”诏改承天冠。中兴之制,冠高九寸,服用并同。乾道九年,又用履袍。袍以绛罗为之,折上巾,通犀金玉带。系履,则曰履袍;服靴,则曰靴袍。履、靴皆用黑革。四孟朝献景灵宫、郊祀、明堂,诣宫、宿庙、进胙,上寿两宫及端门肆赦,并服之。大礼毕还宫,乘平辇,服亦如之。若大辇,则服通天、绛纱如常仪。”

冕冠,古代帝王最高等级的首服。冕冠由冕板、冕旒、笄、纮、充耳等组成。冕冠与冕服、赤舄、佩绶等同时在祭祀等大典时穿用。冕:《说文》有解:“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旒统纩。”
冕冠的旒数按典礼轻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区别,按典礼轻重来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衮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鷩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贯玉3颗。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衮冕用12旒,每旒贯玉12颗。公之服只能低于天子的衮冕用9旒,每旒贯玉9颗;侯伯只能服鷩冕,用7旒,每旒贯玉7颗;子男只能服毳冕,用5旒,每旒贯玉5颗;卿、大夫服玄冕,按官位高低玄冕又有6旒、4旒、2旒的区别,三公以下只用前旒,没有后旒。凡是地位高的人可以穿低于规定的礼服,而地位低的人不允许越位穿高于规定的礼服,否则要受到惩罚。天子为十二旒,周之诸侯王公之旒有九、七、五之分。但后来旒渐渐只限于帝王,于是“冕旒”则成了帝王的代称。同时也是帝王的象征。

《宋史》:“诸臣祭服。唐制,有衮冕九旒,冕八旒,毳冕七旒,絺冕六旒,玄冕五旒。宋初,省八旒、六旒冕。九旒冕:涂金银花额,犀、玳瑁簪导,青罗衣绣山、龙、雉、火、虎蜼五章,绯罗裳绣藻、粉米、黼、黻四章,绯蔽膝绣山、火二章,白花罗中单,玉装剑、佩,革带,晕锦绶,二玉环,绯白罗大带,绯罗韈、履,亲王、中书门下奉祀则服之。其冕无额花者,玄衣纁裳,悉画,小白绫中单,师子锦绶,二银环,余同上,三公奉祀则服之。七旒冕:犀角簪导,衣画虎蜼、藻、粉米三章,裳画黼、黻二章,银装佩、剑,革带,余同九旒冕,九卿奉祀则服之。五旒冕:青罗衣裳,无章,铜装佩、剑,革带,余同七旒冕,四品、五品为献官则服之;六品以下无剑、佩、绶;紫檀衣,朱裳,罗为之,皂大绫绶,铜装剑、佩,御史、博士服之。平冕无旒,青衣纁裳,无剑、佩、绶,余同五旒冕,太祝、奉礼服之。”
“臣尝考诸经传,具得冕服之制。盖王之三公八命,冕八旒,衣裳七章,其章各八。孤卿六命,毳冕六旒,衣裳五章,其章各六。大夫四命,絺冕四旒,衣裳三章,其章各四。上士三命,玄冕三旒;中士再命,玄冕二旒;下士一命,玄冕无旒;衣皆无章。裳、AX视其命数,自三而下。其缫至笄、衡、纮、紞、瑱、纩、带、佩、芾、舄、中衣,皆有等差。近世冕服制度,沿袭失真,多不如古。夫后方而前圆,后昂而前俛,玄表而朱里,此冕之制也;今则方圆俛仰,几于无辨,且以青为表,而饰以金银矣。其衣皆玄,其裳皆纁,裳前三而后四幅,此衣裳之制也;今则衣色以青,裳色以绯,且以六幅而不殊矣。山以章也,今则以嶞。火以圜也,今则以锐。宗彝,宗庙虎蜼之彝也,乃画虎蜼之状,而不为虎蜼彝。粉米,米而粉之者也,乃分为二章,而以五色圆花为藉。佩有衡、璜、琚、瑀、冲牙而已,乃加以双滴,而重设二衡。绶以贯佩玉而已,乃别为锦绶,而间以双环。以至带无纽约,芾无肩颈,舄无絇繶,中衣无连裳。”

⑺ 中国古代戴帽有什么讲究,古代皇帝帽子到底是什么样的

中国古代对戴帽十分重视。帽子在古代不只是一种简单的装饰品,大多时候是用来显示身份、地位、修养,甚至学识的。所以不同的身份所带的帽子是不同的。

“冠”的本义是指帽子。古人把戴帽子看作十分郑重的事,男子成年时要“行冠礼”,二十岁左右开始正式戴帽子,表示已经成人。

帝王的冠冕是拥有最高权力者才可以戴的帽子,叫做冕旒。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寻常人是不能佩戴的,否则就是杀头灭族的重罪,这是一种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只有皇帝一个人才可以戴。

⑻ 为什么古代皇帝戴的帽子前后都有几串珠子

古代皇帝戴的帽子叫冕,前后的珠子叫旒。

冕旒的作用是:把眼睛遮住,叫蔽明——不要把所有的事情都看清楚,水至清则无鱼;而且,冕旒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让皇帝保持坐姿端正,一旦摇头晃脑,冕旒就会哗哗作响,有失威仪。

冕旒,古代中国礼冠之一种。相传,冕制起于黄帝,至周代时始完备。古时帝王、诸侯、卿大夫参加盛大祭祀所服,冕旒为礼冠中最贵重者。

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汉代冕服的垂旒却不限于五色,根据后汉书·舆服制的记载,十二旒为白玉串珠。

(8)古代皇帝帽子不同扩展阅读:

其实皇帝头上的叫“冠”,一般冠还要配上“冕”。而最上面长方形的东西就叫做“廷”了,像门帘一样的玉珠串叫做“玉旒”。在耳朵上面还有东西,有着玉做的两块“黈纩”,但是特别小,就是一个小的圆珠子,大小刚刚够堵住耳朵。

不仅皇帝是“挂珠帘”,一些朝代的诸侯也会带着相似的装饰。然而上面的珠数不一样,帝王所带的冕旒,一般是前后各12串,每一串上有12颗玉石,周朝时诸侯王公所戴的冕旒数量次于帝王。

发展到后来,冕旒成为帝王的专属了。虽然冕旒上的冕板的大小可以不一,但有基本的形式,就是前低后高,寓意着谦恭勤勉。

与古代皇帝帽子不同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茵曼的睡衣怎么样 浏览:810
腿不直裤子总是折弯 浏览:888
这是裤子用英语怎么读 浏览:927
卡其色裤子上衣颜色搭配 浏览:652
睡衣情侣做饭萌图 浏览:825
加肥加绒女衬衫 浏览:494
提醒学生穿校服 浏览:548
买裤子的好评句子 浏览:965
裤子尺码28码是多大 浏览:518
针织衫男外面配什么颜色好看吗 浏览:303
森林帽子店课件 浏览:766
定做翻新羽绒服张店 浏览:767
平和六中校服图片 浏览:998
lv蓝色牛仔外套 浏览:410
羽绒服洗后扁了怎么蓬松 浏览:805
汗布卫衣布空气层批发 浏览:771
黑色小脚牛仔裤配什么鞋 浏览:668
黑色宽松羽绒服内搭什么好看 浏览:41
女士半成品中长羽绒服 浏览:2
石狮市九二路童装批发 浏览: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