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帽子的由来或者历史
一、帽子
据史书《玉篇》记载: “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后人着之于头。”由此可见,巾原是劳动时围在颈部擦汗用的布。由于自然界中风沙、酷热,寒流对人类的袭击,人们将巾从颈部逐渐裹到了头上。在保暖、防暑,挡风,避雨,护头等实用功能的基础上,逐渐演变成为帽子的形式。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帽子逐渐具有装饰人体的美观功能。在历代服饰的演变中,衣冠配套构成了中国传统衣着风尚的一大特点。
二、历史:堂皇的冠、冕
在形容衣着端庄体面的成语中,如“冠冕堂皇”和矗衣冠楚楚”等都强调了“冠”在服饰中的首要地位和重要作用。
所谓的“冠冕”是指我国古代帝王,官吏们戴的礼帽。古代的冠并不象今天的帽子,将头顶全郎盖住,它只有狭窄的冠梁,遮住头顶的一部分,两旁用丝线系在领下,并打结固定住。古代的男子,从二十岁起就开始戴冠,戴冠时,要首先举行矗冠礼”,以表示成年的开始。
“冕”的出现要早于“冠”。 “冕”的顶部,有一块长形冕板,前低后高,称作“冕”,表示恭敬。冕的前沿,一般用彩线穿成若干串珠玉,名叫“冕旒”。串珠垂面,使目不斜视。冕旒的数量以及所用的材料,是区别贵贱尊卑的标志。冕冠的两旁,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等物,以便于发髻相系。另在两耳之处,各垂一颗珠宝遮耳,称为“充耳”。表示不听信谗言。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们参加重大祭祀典礼时所用的冠帽。除此之外,在皇子继位时,也要进行加冕(见图l—1)。
现在人们的衣着习惯,以脱帽表示礼貌。而在我国古代,脱帽则是无礼冒犯的举动。 “脱帽露顶王公前”,这在当时是很失体统的。
我国自古以来就十分重视服饰配套。在历代的礼制中就讲究一个人的衣帽要整齐,要“衣冠楚楚”,也就是说,一个人身上穿的和头上戴的都要搭配合体,特别是对头上戴的“冠”非常重视,把“冠”放在服饰中的首位,认为“冠”可以显示一个人的精神气质。在千姿百态的服饰中,如果忽视帽子的配套,那么,即使址精关绝伦的服装,也会黯然失色。因此,在服饰结构上,衣冠一体,不可分割,已构成我国传统的服饰风尚。
2. 蒙古族的民族文化
蒙古族是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此外,蒙古族在俄罗斯等亚欧国家也有分布,鄂温克族和土族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族的分支。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尽管这种生存方式在现代社会被弱化。但仍然被视作蒙古族的标志。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而且音乐、舞蹈也在艺术上居于相对显赫的地位
(1)饮食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以奶和肉类食品为主,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茶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辽宁辽西的蒙古族比较早地从事农耕生产,所以在饮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传统食俗,还有一些东蒙地区独特的美食。如全羊汤、“手把羊肉”、蒙族馅饼、喇嘛糕等。
所谓的全羊汤,就是将新鲜的羊肉配以羊的心肝肺肚肠等下水,切成条状,一起放入水中煮熟,然后放上各种佐料食用。味道鲜美可口,颇受人们的喜爱。全羊汤原是蒙古族人民的特色饮食,现在已成为辽西阜新地区待客的一种美食,尤其是在农历“立秋”这天,人们大都会食用,俗称“抢秋膘”。
“手把羊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之一。做“手把羊肉”必须选用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杀,剥皮入锅,放入佐料,进行蒸煮,色、香、味俱佳,是蒙古族待客的美味佳肴。因为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所以叫做手把肉。
(2)服饰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蒙古袍是蒙古族男女老幼都爱穿的长袍,是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独特衣着装饰。
蒙古族妇女头上的装饰品,用宝石、金银等制成,多在节庆宴会上或探亲访友时使用,平时则用彩色长绸缠绕。
蒙古袍两袖长而宽大,下端左右不分衩,领子较高,大襟右钉扣;领口、袖口、衣边常用花边镶饰。男袍多为蓝色、棕色;女袍多为红色、绿色、紫色。
穿蒙古袍必备腰带和马靴,这样的装束使男子汉显得强悍潇洒;女子则显得身材苗条、矫剑
蒙古靴有布靴、皮靴之分。布靴,美观别致、柔软轻便;皮靴,挺括光洁,结实耐穿。骑马时可以保护踝部、御寒;坠马时自然脱靴,可以保证人身安全。
生活在辽宁的蒙古族人日常生活中并不经常穿着民族服装,但是在大型的节庆集会上,或是婚庆典礼上,蒙古族同胞就穿上绚丽多彩的民族服装,以示隆重。
(3)民居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满语将家或屋称为“博”,因为诣音,所以后来叫成了“蒙古包”。蒙古族将自己的住房称为“格尔”;汉族人称蒙古包为“穹庐”或“毡房”等。
蒙古包结构简单,拆装方便,搬运轻便,十分适合蒙古族游牧生活。蒙古包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转场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辽宁的蒙古族人现在大多数居住在与汉族或满族人相似的砖木结构的房屋,但是在室内的装饰上却有着明显的民族特色。
3. 蒙古族 习俗,服装有哪些
习俗:
献哈达: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身,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颈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或服务小姐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
敬神:蒙古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习俗。据《蒙古风俗鉴》描述,厨师把羊割成九个相等的肉块,“第一块祭天,第二块祭地、第三块供佛、第四块祭鬼,第五块给人,第六块祭山,第七块祭坟墓,第八块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块献给皇帝”。祭天则把肉抛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则抛入炉火之中;祭佛置于佛龛前;祭鬼置于包外;祭山则挂之于供奉的神树枝上,祭坟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于包外,祭水神扔于河泊,最后祭成吉思汗,置于神龛前。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萨满教,其崇拜多种神祗,尔后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间信仰,把众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轨迹。
待客:蒙古族自古以来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对家中来客,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都满腔热忱。首先献上香气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盘盘洁白的奶皮、奶酪。饮过奶茶,主人会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时节还会请客人喝马奶酒。有些地区用手扒肉招待客人,还有一定的规矩。例如用一条琵琶骨肉配四条长肋骨肉进餐;牛肉则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节肋骨及一段肥肠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后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颏、脖子肉都是给晚辈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贵的客人或是喜庆之日则摆全羊席。
尊老爱幼:蒙古人长幼有序,敬老爱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见到老人要问安。不在老人面前通过,不坐其上位,未经允许不要与老人并排而坐。称呼老人要称“您”,不许以“你”相称或直呼其名。见到牧民孩子不要大声斥责,更不能打孩子。不要当着家人的面说孩子生理上的缺陷。对孩子和善、亲切,被认为是对家长的尊重。
唱歌:蒙古民族的劝酒往往通过情真意切的歌唱表达出来,唱歌与劝酒是同时进行的,往往一人主唱之后,大家举杯合唱,然后大家一起干杯,如此数遍,酒意酣畅。歌唱有礼仪性的,也有即兴尽兴的,有一人或数人的,也有合唱的,其歌唱往往痛快淋漓,通宵达旦。
热情好客:蒙古民族有重情好客的传统美德,这种习俗从古代一直流传到现在。
客来敬茶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蒙古语称交和)、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
接着穿戴民族盛装的家庭主妇端来清香扑鼻的奶酒款待客人,这也是蒙古族的传统礼节。主人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劝酒:“远方的客人请你喝一杯草原佳酿,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食品的菁华,也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蒙古族人民尊重礼仪,习惯成自然,至今仍然如此。一事一物,无不依据其礼为之,敬长慈幼,同胞相见,长幼有序,宾朋有礼,客至如归。当然其礼仪之表达形式,随着时代的前进,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有所丰富,有所改进,如鞠躬、握手礼、互赠纪念品等等,均在蒙古族中盛行起来。
可以想见,洋溢在蒙古人民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中的那种高尚品质和道德情操下,我们感到的将是那种心地憨厚,热情好客的民族美德。
选猎狗:蒙古族有猎狗打猎的习俗。因此,他们非常重视选留一只好猎狗——“台格”,也就是经阉割的短毛细狗。选留猎狗要注重好的品种,即从良种小狗崽中挑选腰身长,尾巴长而匀称,听觉灵敏,视力敏锐,动作敏捷,跑起来快的小狗作猎狗。
当第一次出猎调驯猎狗时,先往狗鼻子里灌注狐狸热血,使其与狐狸和狼成为冤家对头。如果是专门猎取狐狸和狼的猎犬,那么就要禁忌猎兔子。否则在追逐狐狸时一旦遇到兔子就会失去主要目标。
一只训练有素的猎狗必须领会以下几点:吹口哨、示意、招手、指点、呼唤等暗示和要求。一只好猎犬不仅能抓住野外奔跑的狐狸,而且能把窜进洞穴的狐狸从洞中咬住尾巴拽出来。
猎狗每日喂一次食。在喂米食的同时,还要适当补充一些兔肉和羊肉等肉食,但须将肉煮熟加盐放晾后才喂。猎狗喂食量要少,掌握一定的标准,切忌喂得太饱。在冬季数九天,为预防狗掌冬裂需用蒜泥涂于狗掌。进入五九天,须将猎狗拴于带汉渍的鞍屉上进行控腹吊膘。
秋末白露时节,开始吊控乘马和猎狗。吊好之后,猎人们选一个叫作“红喜鹊”的能见红色的日子出猎。到达狩猎地点后,先祭祀神玛乃汗,然后才开始打猎。牵猎狗的人一般都牵两只以上猎狗。近十名猎手的狗加起来就有三四十只。他们排列前进在宽三五华里的地段,有的人见猎物就撒狗,有的则只作准备先不撒狗,等到节骨眼上才撒狗。每只猎狗平均一天能抓到二三只狐狸。用猎狗打猎不以猎狗所抓到猎物之多少进行分配,仍按传统习俗凡参加者都能分到一份猎获物。
服装:
蒙古族服饰名称为蒙古袍,主要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但因地区不同在式样上有所差异。以女子长袍为例,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蒙古族受满族影响,多穿宽大直筒到脚跟的长袍,两侧开叉,领口和袖口多用各色套花贴边;锡林郭勒草原的蒙古人则穿肥大窄袖镶边不开叉的蒙古袍;布里亚特妇女穿束腰裙式起肩的长袍;鄂尔多斯的妇女袍子分三件,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为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而青海地区的蒙古人穿的长袍与藏族的长袍较为相近。除了青海以外,男子的服饰各地差别不大。春秋穿夹袍,夏季着单袍,冬季着棉袍或皮袍。蒙古族平时喜欢穿布料衣服,逢年过节或喜庆一般都穿织锦镶边的绸缎衣服。男装多为蓝、棕色,女装喜欢用红、粉、绿、天蓝色。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重要的组成部分,用长三四米的绸缎或棉布制成。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蒙古族靴子分皮靴和布靴两种,蒙古靴做工精细,靴帮等处都有精美的图案。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各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内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成,外边饰皮子或将毡子染成紫绿色作装饰,冬厚夏薄。帽顶缀缨子,帽带为丝质,男女都可以戴。呼伦贝尔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男子戴披肩帽,女子则戴翻檐尖顶帽。用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 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汉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纽扣,格外醒目。
4. 为什么蒙古人喜欢带礼帽
因为戴帽子是蒙古族人的习惯,所以带礼帽。
佩挂首饰、戴帽是蒙古族习惯。各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内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成,外边饰皮子或将毡子染成紫绿色作装饰,冬厚夏薄。
帽顶缀缨子,帽带为丝质,男女都可以戴。呼伦贝尔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男子戴披肩帽,女子则戴翻檐尖顶帽。用玛瑙、翡翠、珊瑚、珍珠、白银等珍贵原料使蒙古族的首饰富丽华贵。
(4)关于蒙古族帽子的文化扩展阅读:
蒙古人自幼就在马背上成长,马就是蒙古人的摇篮。蒙古人认为,马是世界上最完美、最善解人意的牲畜。蒙古马性子烈、慓悍,对主人却十分忠诚。
蒙古人视马为牧人的朋友,马以头为尊贵,蒙古人严禁打马头,不准辱骂马,不准两个人骑一匹马,秋天长膘期不准骑马狂奔使马出汗。
马倌、骑手要随身携带刮马汗板、马刷子,随时为骑乘的马刷洗身子、刮除马汗,为马舒筋活血、放松肌肉、消除疲劳,同时,这也是主人与马亲近、增强感情的途径。
5. 蒙古族帽子分类
各地区的帽子也有地方特色。内蒙古及青海等地的蒙古族的帽子顶高边平,里子用白毡制成,外边饰皮子或将毡子染成紫绿色作装饰,冬厚夏薄。帽顶缀缨子,帽带为丝质,男女都可以戴。呼伦贝尔的巴尔虎、布里亚特蒙古,男带披肩帽,女带翻檐尖顶帽。
6. 关于蒙古的民风民俗
待客礼仪
蒙古人把隆重而热情地接待客人看作是一种美德。他们的待客礼包括问候、互递鼻烟壶(解放后此礼已逐渐消失)、饮食招待等。无论是专程来访的贵客还是路过歇脚的行人,客人一到,首先是互相问候,待客人坐定,女主人端上一碗馨香的奶茶,并摆上各种奶食品、炒米、手把羊肉等,其间敬酒是必不可少的。奶茶用银质的碗盛着,与哈达一起献上。敬酒时,要右手举杯、左手托肘,恭敬地把酒杯交到客人手中。
蒙古包
蒙古族的传统居室是蒙古包。蒙古包呈圆形尖顶,由圆形围壁(哈纳)和伞状顶架组成,外面覆以羊毛毡,再用毛绳固定。围壁、伞架均用木杆钉成。包顶留有天窗(陶高淖),通气透光。门小,木制,大多向南或向东南。蒙古包可以拆卸搬运,极适于游牧生活的需要。
服饰
蒙古族的传统服饰是蒙古袍,右衽,镶边,身长宽大,高领长袖,带腰带,配皮靴。夏袍是棉丝质的单夹袍,多红、黄、 深蓝色。冬袍是毛料面的羊皮袍。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衩。红、绿绸缎做腰带。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妇女的帽饰、首饰多镶珠宝和银饰,显得雍容华贵。喜穿软简牛皮 靴,长到膝盖。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高筒靴少见,保留扎腰习俗。男子多戴 蓝、黑褐色帽,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 头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形帽。未婚女子把头 发从前方中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
顾站冠
元代流行于蒙古族妇女中的一种高帽。长约一尺,筒状,外包丝绸织物。花色品种各异,上面还装饰着各式珠宝及美丽的孔雀毛。根据所戴的“顾姑冠”可识别其身分和社会地位。在电影《马可·波罗》、《成吉思汗》中都可见到戴着这种冠帽的妇女。
蒙古靴
服饰工艺品。有皮靴、布靴(马海靴)之 分。《马可·波罗游记》载:“应知大汗赐一万二千 男爵袍服各十三次,并附以名曰不里阿耳之驼皮靴一双, 靴上绣以银丝,颇为工巧。”不里阿耳靴即香牛皮靴,以补花盘肠纹做装饰。女用布靴常以通体杏花、山丹、牡 丹等花草纹与佛手、D字纹、八结肠纹和云卷纹装饰。
摔跤服及摔跤靴
摔跤比赛服装。包括坎肩、长裤、套裤、彩绸腰带。坎肩袒露胸部。长裤宽大。套裤上图案丰富,一般为云朵纹、植物纹、寿纹、五蝠捧寿等。图案粗犷有力,色彩对比强烈。内裤肥大,用10米大布特制而成,利于散热,避免汗湿贴于体表,也适应摔跤角力运动特点,使对手不易使用缠腿动作。套裤用坚韧结实的布或绒布缝制。膝盖外用各色布块拼接组合缝制图案,纹样大方庄重,表示吉祥如意。服装各部分配搭恰当,浑然一体,具有勇武的民族特色。 摔跤靴则是摔跤专用鞋。坚韧、厚实,靴子上有皮带,穿时将靴底和靴筒缠绑牢固,以防滑倒和踢脚时脱落,且便于勾缠对方。
婚俗
蒙古族实行一夫一妻制,讲求伦常,严格辈分。讲究由父母作主的聘婚制度,男到女家娶亲。结婚仪式过程讲究对歌、祝词。蒙古族传统家庭以男子为主,但家庭中的大事一般都能征求妻子的意见。儿子娶妻生子之后,与父母分家,幼子承担赡养父母的责任。
蒙古族婚礼 充分表现了这个古老民族勤劳勇敢和能歌善舞的独特风格。由于分布广阔,各地婚俗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点是新郎佩带火镰、蒙古刀和弓箭,致颂词、祝词和对歌等。东部地区接亲时新娘坐轿车,大门口对歌,洞房门口致颂词、祝词,更为精彩的是欢送送亲宾客时抢新郎的帽子,以试双方的机智勇敢和坐骑快慢。西部牧区婚礼中最为热闹而又比较完整地保留传统习俗的是鄂尔多斯婚礼。迎亲那天双方的亲戚朋友着盛装聚集在双方家中。接亲的队伍由新郎、接亲亲家、伴郎组成,新郎身背弓箭,男方的亲友们在门口以歌声送接亲队伍出发,新郎一行来到女方家要绕蒙古包一圈,才能下马。伴娘此时用毛毡拦住新郎的队伍,开始对歌,伴娘要考问男方很多问题,男方的接亲亲家要对答如流。经过一番盘问,女方对接亲队伍的回答满意了,新郎才可把礼物献上,伴娘撤去白毡请客人进蒙古包里,蒙古包里隆重的“乌查”(全羊席)开始。新郎在歌声中向新娘父亲献上哈达。新娘此刻在另一座蒙古包里打扮一新与好友们依依惜别。宴席结束,新娘要去夫家了,娘家人唱着“送女歌”送行。接亲队伍回到新郎家,只见门前燃着两堆火,新娘要拉着新郎从火堆另一端递过来的鞭梢,从火中间走过。这仪式象征着爱情坚贞不渝,隐含纯洁辟邪、兴旺发达之意。进蒙古包后婚礼开始,揭去新娘头上的红盖头,新娘一一拜过公婆和亲戚长辈。新郎手执铜壶,新娘手端放有银碗的酒盘向宾客敬酒,被敬酒者一定要一饮而尽,并祝新人幸福。婚礼进入高潮,丰盛的宴席、醇香的美酒、宾客的欢歌起舞,包含了对新人的衷心祝愿。
葬俗
一般不设灵床,没有供品,不穿孝服,不烧纸钱,不放哀乐。传统的丧葬方式有天葬、火葬、土葬三种。现在普遍施行土葬,给死者更换新衣,或裹白布,也有净身涂酥油者,连同死者生前用物一同入棺。
7. 蒙古族高帽子的寓意
过分夸奖的意思。比如说,你不要给我戴高帽子了,就是说,你不要过份夸奖我的意思
8. 关于蒙古族风俗、服饰的资料
蒙古族男女皆喜穿长袍、短褂、靴子等 。颜色尚蓝,深蓝者多,极少穿青色上衣。妇女喜穿红、绿、天蓝色的。服装四季有别,如单布长袍,夹长袍,棉长袍,皮长袍,坎肩,马褂等。无论男女都喜用鲜艳的丝料或布料做腰带垂穗装饰。衣多镶边。布料喜用绸缎类或上等纯棉料。蒙古靴子多用牛革制作,少部分用马、驴皮。女式靴子多为布制绣花,冬季内套毡袜,既轻且暖。冬季的皮衣,皮自家鞣制,自家缝纫,很少购买。劳动时穿的皮衣不吊用上好绵羊绸、布面,经济耐穿,牧民穿的靴子多自制。
衣服皆右开襟,嵌对扣或排扣。男服镶单边者为多,女服鲜艳而美观。单布长袍或坎肩皆镶绣花边或金银丝绸边。女子服装特别讲究,且有闺、妇之分别。
为了骑乘方便,男子服装多为宽领大袖。棉 、皮长袍用棉布领或绵羊羔皮领。长袍外套马夹,以整幅彩色绸缎系腰,不垂穗,佩带火镰、蒙古刀。刀有刀鞘,并有象牙筷子或驼骨筷子一双,用银 、白铜、青铜镌花制成,用绒丝链挂在“套海”(一种金属饰物)上。腰佩火镰 、蒙古刀、烟荷包、烟袋、白布手巾等。头顶的蒙古帽 ,多为绵羊羔皮或狐皮制成。冬季,衣袖外套有绵羊皮套袖。
妇女喜穿彩色长袍、 花靴。 四季都在长袍外套穿坎肩,不喜扎腰,外出劳动或骑马才扎。
蒙古头饰
蒙古族妇女过去非常讲究头饰。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那些十分繁琐笨重的头饰逐渐被淘汰。但在民间举行的婚礼仪式上,还可以看到梳理打扮得个具特色的新娘和年轻妇女。乌珠穆沁妇女的垂于胸前的两条辫子,顶部有发箍,额前缀以至眉的珊瑚、绿松石和银饰件结成长穗,垂于耳边的装饰,显得尤为精巧华丽。在达尔罕、茂明安、四子部落一带的妇女们,则把头发分开梳成辫子,顺耳部后面转至前面,垂于胸前,垂至乳际,缀以白镶嵌珍珠、珊瑚等各色饰物,古朴典雅,别有一番情趣。鄂尔多斯妇女的双辫子,上有发套,前有流苏,旁有流穗,缀满金银饰,瑰丽华美。科尔沁、喀喇沁地区的妇女,多为如意头或辩发根居中的盘式缠头,佩带耳坠,发型以结实丰满为美,上插全银簪、玉簪,还要扎上珊瑚、绿松石串起来的额带,另外再插上绢花,银饰件有的镀金或加彩色珐琅,更是富丽堂皇,耀眼夺目。
随着时代的前进,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作为时代精神风貌和物质文化水平标志的服饰,自然也发生着变化。今天,蒙古族男女穿国际通行服装的人和休闲装者越来越多。至于妇女的发式发型,更是斑斓纷呈,有剪短发的,有烫发的,有美发垂眉的,有把头发盘在头顶的,也有染黄发的……。同现在赶时髦的现代人也几乎没有了区别,这也是我们民族融合性的一个体现。
9. 蒙古族服饰的历史渊源
蒙古族服饰的形成与历史发展是人类文化的显性象征,它体现了一个民族的认同意识和心理素质,又 由于特殊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以及审美观念,服饰的民族个性显得尤为突出.
民族服饰可以说种类繁多,异彩纷呈,认真细致地观察中国民族服饰不难发现这种民族性,丰富性,多 样性,实用性,区域性等特点,多彩多姿的服装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独特文化传统的结晶,是与自然生态 服饰是最能反映民族心理,民族气质,民族性格的一种艺术,它除了具有特有的实用功能外,还是民族 民族服饰是一种符号与象征,独特的文化生存背景,使得其款式丰富,风格古朴,工艺传统精致.无论 是从文化内涵还是从穿着习俗来看,我们都能强烈地感受到独特的魅力.
民族服饰艺术既表现和反映史 诗,也表现和演绎神话传说,呈现出浓郁的图腾意识和神性意识,每当欣赏时,常常会让人感受到原始宗教 观念中灵魂不死的神秘力量,将我们与广袤无垠的自然连成一个整体,使人,动植物及周围的事物仿佛在 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缩影.
蒙古高原作为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发祥地,几 千年来经历了匈奴,鲜卑,契丹,突厥,回纥,女真等民族更替,创造了璀璨的服饰文化.然而蒙古族作为一 个古老的民族,其服饰种类,款式风格与北方各游牧民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也与中原汉族服饰相 蒙古族服饰有着浓厚的草原风格和适合游牧生活的基本款式.从其构成来讲:有帽子,袍子,坎肩,腰 带,裤子,靴子等.这些服饰构件由于穿着者的性别,年龄,职业,身份,地位,分工以及环境季节的不同而 各具特色.它的式样,功能,制作工艺,审美特征及穿着方法都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征.
千百年来,蒙古族一直游牧,纵横驰骋于南起万里长城,北抵浩瀚的大漠,东达兴安岭,西越贺兰山的 这片苍茫大地上,独特的生息环境,”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经济,加上南征北战的军旅历史,造就了蒙古族 人民粗犷豁达,苍劲雄健的民族气质和独具魅力的草原文化,作为蒙古族优秀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蒙古 族的服饰艺术也是丰富多彩,璀璨夺目的.同民族的起源发展一样,蒙古族的服饰也经历了一个历史性的 内蒙古大窑文化的发现,证明了距今40,50 万年前的远古时期,人类 就过着原始生活并开始在这里穴 居.新石期时代包头转龙藏遗址中发现了光滑,尖端锐利的骨针和骨锥以及蚌制的半圆形制品.这些发 现说明远古时期的北方人群不仅开始缝制衣服,并且懂得了装饰.而蒙古族作为北方游牧民族中的古老 部族,他们的服饰与匈奴,鲜卑,柔然,突厥等的服饰有着内在的联系.因为他们都是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 民族,其衣着打扮都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
北方各民族因从事畜牧业,上身穿褶,下身穿 裤,称之为”裤褶服”.战国时期赵武灵王采用其服饰并学习骑射,历史上称为”胡服骑射”.北魏时期蒙古 族用”扎葛尔”布做衣服.唐宋以后大批布匹,绸缎,天鹅绒进入蒙古地区,服装面料的大变化,使得该民族 的服装样式借鉴了当时的突厥,契丹的圆领,长袍,束腰,罩幞头,穿短靴等适合牧猎的服饰,并且根据本民 族的喜好加以改进.到13 世纪,蒙古族先民形成了披发而椎髻,冬帽 而夏笠,男子戴耳环的服饰特色.其 形制是衣裳连属,衣式较窄而下裳较短,腰间有许多褶皱,还在衣的肩背间贯以大珠,在元代的陶俑及壁画 中均可见此种服饰,此时的长袍为大袖盘领,并改北方民族传统的”衽”为”右衽”,这种形制奠定了蒙古 公元11,12世纪蒙古民族已经成为草原上强大的民族,服饰文化的发 展也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随 着民族的发展,服饰制度的建立,服饰的面料与款式也逐渐地丰富起来.蒙元时期,蒙古族服饰的种类,风 格,色彩,工艺以及服饰制度方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达到了异彩纷呈的状态. 公元13 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结束了长期纷争的局面,从 而蒙古民族在政治,经济,军事, 文化等方面都向前迈了一大步.由于军事上的胜利和版图的扩展,各地的金银财宝,绫罗绸缎云集蒙古地 区,对蒙古族服饰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有利条件.蒙古族的服饰作为当时社会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的标志, 在服饰种类,款式风格,面料色彩,缝制工艺以及服饰制度等方面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变化.
元代蒙古族对本民族服饰很重视,元世祖忽必烈把服装分为官服和民服,并做出规定:官服为龙蟒缎衣, 以龙爪和狮,麟,鹤,雉分等级,民服虽规定”以旧俗”,但也有变化:男服,袖长,襟宽;妇女服,袖短而宽,袍长, 领高.此外,袍服外常罩一层短袖衫,还穿一种以白色驼毛织成的毡袍.据《元史》记载,当时有一种衣服,前 无衽,后身长,无领无袖,缀两根带子,名为”比甲”.骑射时穿此衣既方便,又暖和,其样式较后来的马甲为 长.到明代中叶,蒙古青年妇女穿着比甲蔚然成风.在清代,比甲服饰更加流行,并得到不断改进,蒙古语称 为”敖吉”的无袖服装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外,一种叫”扎合”的披肩,”其式如萁”左右垂于两肩, 明清时称之为”甲哈”,清末呼伦贝尔地区的陈巴尔虎蒙古族的牧民还穿着这种带有甲哈的蒙古袍.男式甲 元代以后左衽长袍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右衽长袍,特别是蒙古贵族的服饰,绫罗绸缎配以金银珠宝, 贵族妇女冠饰主要是姑姑冠已达到相当豪华的程度.明代蒙古族的冠饰,袍类,披肩和其他装饰品又增添了 很多新款式.其中最突出的变化是蒙古袍的领式和袖型:出现了马蹄袖.而且刺绣也开始流行并被运用到 服饰中,蒙古袍,坎肩的领口,袖口,袍襟多用刺绣图案装饰.到了清朝,由于蒙古社会制度发生了变化,清政 府实行盟旗制,限制部落,族,旗县间的自由往来,客观上促进了部族之间服饰文化的快速形成.
这一时期, 蒙古族服饰也受到了满族文化的影响,发展和创造了很多具有地区和部落特色的服饰,绸缎,织锦缎,布帛等 服饰面料被用于服饰的缝制.蒙古袍的形制为下摆两侧或开衩或不开衩的宽大袍服.长袍外面还配有长短 坎肩,还把各种金,银,珍珠,珊瑚,玛瑙,松石制作成佩饰,头饰佩戴.清代各部落服饰样式之多,装饰手法和 用料之精美难以尽述.清朝政府为了加强对蒙古民族的控制,在基本不破坏蒙古游牧封建制的前提下,在蒙 古地区实行了”盟旗制”和”蒙古八旗制”,并且为了分散蒙古民族的力量,采取各种手段,限制蒙古民族之间 的正常往来,编旗划界,实行分割统治,甚至主张和提倡旗与旗之间的服饰差异.这促进了蒙古部落服饰的 17世纪中叶至 19 世纪初,那些能工巧匠以金,银,珍珠,珊瑚,玛瑙, 翡翠,琥珀,绿松石制作各种头 饰,衣饰和火镰,餐刀;以皮毛,布帛,锦缎缝制各种服饰,式样之多,制作之精美是前所未有的.清代以后,蒙 古族服饰形制仍沿用清制,不论男女老幼,富贵贫贱,足必踏靴,身必着袍,服必系带.富衣绸,贫布衣,盛夏 多带皮帽,其式尖顶大耳,夏日也有用布巾者.带下佩以用银质镶嵌的餐刀,刀鞘,刀链.带系用绸缎,库锦 制作精美的长形小囊,内盛大鼻烟壶,右系火镰包,亦多用银质镶嵌.这时的蒙古族服饰,在继承和发展传统 款式的基础上,出现了富有部落特色和地方特色的服饰,其中按部落和地区大致分为:布里亚特服饰,巴尔虎
蒙古族服饰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服饰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服饰之一,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缩影.蒙古族 服饰积淀丰厚,受地域环境的影响,反映了蒙古民族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礼仪,节庆习俗,婚姻状况以及 审美追求.在其发展过程中融进了特殊的民族内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至今保留着古朴自然的服饰风 格.蒙古族服饰彰显着与众不同的民族神韵,成为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