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朝王守仁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官至南京兵部尚书、南京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等军功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2. 明朝王阳明爷爷
祖父 王天叙(一说王伦 )
3. 历史 明朝 王阳明
王阳明是明朝唯心主义哲学家,也是被我们目前教科书最为忽略的一位哲学家,他的“心学”可以说是继先秦诸子之后中国两千多年哲学发展的一个制高点。同时,王阳明还是一位军事家。
4. 明代王守仁的故事
王守仁是明朝嘉靖年间江西巡府。一介文官但有熟懂兵法与心里学。爱护百姓一生清廉。足智多谋。
5. 介绍一下明朝王守仁!
我只知道王守仁在南昌抵抗宁王朱寰豪的反叛和他的格竹
6. 明朝王阳明是哪里哪个里的人
王阳明即王守仁。
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别号阳明,生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汉族,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于阳明洞(今贵阳市修文县)学习,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二程、朱、陆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世界观与人生观均载于《大学问》一文中。
7. “明清第一牛人”王守仁究竟做了什么,使他获得这样的称号
明清第一牛人王守仁,他创立了阴阳心学,也就是人们俗称的立功,立德立言,所以他做到了这三种情况,以至于在做官的期间立下了很多的功劳。
8. 明朝的农民为什么要戴帽子
万字巾上有一个装饰品,似乎成了晚明的标配
不过,可惜的是,这部剧里明代官员的帽子上还是出现了帽正。
这里出现的帽正就是百分百错误的。万字巾上有装饰品是允许的,甚至最开始的四方平定巾上,考虑到晚明的士人追求潮流,也有可能在上面做点手脚,搞点装饰品,但是,这里明代官员的帽子上有这个就是百分百错误的了。
剧照中官员帽子其实是错误的
不过,即便如此,这部电影依然是我心中的神剧。
总体来说,它的服饰还原比较出色,电影的构图也比较符合我对晚明的想象。诗人有诗人的样子,妓女有妓女的样子,官员有官员的样子。
每一帧画面都很美,每一个角色都铿锵有力。甚至每一个服饰都有一些考究。不是说它很完美,而是在不完美的古装电影市场上,尤其是明代或者你可以说是晚明题材的电影上,它绝对诚意十足。
它是一个好的开始,但至今没有哪一部同题材的电影能更上一层楼。服饰和晚明的意境之美,在这部电影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但很可惜,电影描绘的是明清易代时的场景,不久之后清军就进驻了南京,男主角钱谦益也就带着一批官僚和文人投降了:
《柳如是》中描绘的清军入关
在这之后,画面变得更加单调,晚明奢华多样的服饰之美也没有了。
继之而来的是一片沧桑无力之感。
头发没了,还要多种多样的帽子做什么呢?
9. 明朝一哥王阳明
王阳明,字守仁,明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哲学家。心学的代表人物,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曾平定明朝宁王叛乱,著有《传习录》等书。“知行合一”的思想备受推崇
10. 明朝王守仁的详细资料
王守仁是明朝中叶的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他生活的年代是明王朝由稳定开始进入衰败的转变时期,也是程朱理学日趋僵化和空虚的时期,他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哲学、教育思想,形成了与程朱理学相径庭的“心学”体系,对封建社会后期以至近代的教育思潮发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生平和主要教育活动
王守仁(1472-1528年)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21岁浙江乡试中举,28岁举进士,曾任刑部主事、兵部主事等。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因上疏援救戴铣等而得罪宦官刘瑾,被滴为贵州龙场驿丞。刘瑾被洙后,王守仁先后任庐陵知县、南京刑部主事、考功郎中,南京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等职。正德十一年(1516年),十二年(1517年),他在江西以都察院左佥都御史职镇压农民起义。正德十四年(1519年),他率兵平息宁王朱辰濠在江西以都察院左佥都御史职镇压农世起义。正德十四年(1519年),他率兵平息宁王朱辰濠在江西南昌发动的叛乱。十六年(1521年),升任南京兵部尚书(属闲职),受封“新建伯”。嘉靖六年(1527年),王守仁总督两广军务,镇压了瑶族和僮族的少数民族起义。次年(1528年),王守仁在归途中病死于南安舟中。
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命题,创立了朱理学相径庭的“阳明学派”(亦称“姚江字派”、“王学”、“心学”)。其学说以“反传统”的姿态出现,在明中叶以后曾广泛流行,并曾流传到日本,对明治维新发生积极影响。
王守仁是明中叶著名的教育家,从34岁起他开始从事讲学活动,直至去世,历时23年。其中除6年(1522-1527年)是专让从事讲学之外,其余均是一面从政,一面讲学。他所到之处,讲学活动不断,并热心建书院,设社学办学校。此外,他还不拘形式,随处讲学。王守仁如此热心设学、讲学、其目的一是为了传播自己的学说;二是为了对民众加强封建伦理道德教化,即所谓“破心中贼”。但在客观上,对于明中叶以后书院的发展、讲学之风兴起,起了积极的作用。
王守仁的著作有《王文成公全书》38卷,主要教育著作《答顾东桥书》、《稽山书院尊经阁记》、《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教约》等。
二)、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
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于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他是用“心学”的观点来阐明这一思想的。
王守仁不同意朱熹将“心”“理”区分为二,认为“理”存在于“心”中,“心即理’同时他又继承和发展了孟轲的“良知”学说,认为“良知即是天理”,即是“心之本体”。良知不仅是宇宙的造化者,而且也是伦理道德观念。他说:“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7)王守仁认为良知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它与生俱来,不学自能,不教自会;其次,它为人人所具有,不分圣愚;再次,它不会泯灭,也不消失。不过,“良知”也有致命的弱点,即在外物接触中,由于受物欲的引诱,会受昏蔽。所以基于此,王守仁提出了“致良知”的学习论,并且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通过“致良知”而去除物欲对于“良知”的昏蔽还是“明其心”,其实质是相同的,即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存天理,灭人欲”的根本任务。基于此,他认为用功求学受教育,并不是为了增加什么新内容,而是为了“日减人欲”。他说:“吾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更是复得一分天理。”(9)
尽管王守仁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心学”基础上的,但其中也包含着某些积极的内容。他认为“良知”人人都有,因此人人都有受教育的天赋条件,圣愚的区别仅在于能不能“致良知”;由于“在常人,不能无私意障研”,总要受到物欲的引诱,所以人人都应该受教育;教育是为了去除物欲对“良知”的昏蔽,因此它“不假外求”,而重在“内求”,即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自觉“胜私复理,去恶为善。”王守仁教育作用思想中所包含的这些合理因素,是值得注意的。